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過小年祭竈“送神”

春節2.31W

導讀:貼年畫、吃紅燒肉、看大人們供“爺爺”、臘月裏熱鬧的趕集……這些在上世紀60-80年代的年裏發生的故事,已經變得很遙遠了,但無論什麼時候在心底永遠都抹不掉,一到過年,便不由自主地回憶起來。

過小年祭竈“送神”

  ■日期:農曆臘月廿三

  ■民俗:送神

農曆正月七年級爲春節,但年俗活動卻是以正月七年級爲中心點,向臘月和正月這兩個月有所前伸和後延,其前伸自臘月廿三開始,後延則至元宵節。因此,臘月廿三在全國許多地方都稱爲“小年”。泉州民俗專家傅孫義說,到了臘月廿三這天,泉州民間會舉行一個重要的儀式——祀竈,也稱“送神”。

  【文獻】 祀竈日最早記載於清代《泉州府志》

“祀竈日,泉州人自古以來稱之爲‘送神’。”泉州師範學院閩南文化生態研究中心主任陳桂炳教授是閩臺區域民俗研究的知名學者,他介紹,對於祀竈日究竟是哪一天,全國各地說法不一。

在泉州明清版舊方誌中,如《晉江縣誌》、《安溪縣誌》等均未提及祀竈日,而提及此節俗且有明確時間的多記爲十二月廿四日。說祀竈日的'時間爲“廿四日,或廿三日”,最早見載於清乾隆版《泉州府志》。

“送神就是民間百神送上天。”傅孫義說,祀竈日這天,泉州民間會舉行一種儀式,恭送各路神靈上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述職後諸神留在天庭過年。爲了讓諸神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家家戶戶祭祀,請求神明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

  【年俗】 “送神風、接神雨”“送神晚,接神早”

傅孫義說,有意思的是,泉州民間認爲萬物皆有掌管的神明,竈有“竈神”,掃帚有“掃帚神”,搗米的米臼有“米臼神”,石磨有“石磨神”,“在泉州,各路神明實在是太多了,‘百神’是我概括出來的,恐怕還不止百種”。

如何“送神”?傅孫義介紹,泉州俗語“送神風、接神雨”,說的是送神靠颳大風,正月初四“接神”靠下雨。他認爲,臘月廿三“送神”這天的下午往往會颳風,而到了正月初四這天經常下小雨。“靠着自然風,把百神送到天上向玉皇大帝,也就是泉州人說的‘天公’述職,述職時是按地區分部門進行的。”

何時“送神”?陳桂炳說,民間流傳着一句俗語“送神晚,接神早”,泉州人一般在當天下午或黃昏時送神,有些地方還得先到村廟爲本村的境主神靈送行,然後再回家中舉行送神儀式。不過也有例外,如金門則流行上午送神,認爲“早送神,佔好位”。

  【回憶】 買來糕餅果盒 家門口擺桌送神

上世紀30年代,傅孫義出生於鯉城區浮橋錦田村(今爲錦田社區),從小他就跟着父母祀竈送神。今年80多歲的他,至今仍記得童年時期,即便家裏再窮,到了臘月廿三這天,父母也會讓他到村子裏的小雜貨店買點糕餅回來。

到了下午兩三點,與村子裏其他鄰居一樣,父母會在自家門口擺張桌子,然後把買來的果子、綠豆餅、糖果等果盒擺上桌,點上香,燒着紙錢,把百神送上天。

“泉州民間一般都在臘月廿三當天下午兩點至五點左右,最遲也是在天黑前‘送神’。”傅孫義說,臘月廿三送神,百神都在天庭上過年,因此泉州民間有句歇後語“十二月廿四——無神”,用這話來形容人無精打采。

  ■民間傳說

竈王爺爲何享受“特殊招待”?

中國民間傳說,竈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哪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

有趣的是,民間爲了讓竈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民間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竈王爺的牙齒粘住,讓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竈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竈神不能亂說話。竈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民俗專家認爲,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