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生物教學設計【薦】

生物5.25K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物教學設計【薦】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把握課文說明的主要內容。

2、學習本文使用的說明順序。

3、學習本文使用的說明方法及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本文,提高學生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學習本文使用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及環境保護,通常,我們常規思維中的環保指的是亂砍濫伐、濁水橫流等,生物入侵卻不被人所瞭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中,看看他會向我們介紹哪些有關環境保護的新知識。(板書課題)

二、學生篩選信息,把握文本內容:

要求:邊讀邊用筆在課文中圈、點、勾、畫,找出你認爲最有價值的信息。

成果展示:我從課文中瞭解到了——什麼叫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生物入侵的途徑

——人們對生物入侵者的態度

——各國對生物入侵者的措施

三、深入文本,理清文章說明順序

作者向我們介紹了諸多有關生物入侵者方面的知識,你是如何知道的?請從文中找出關鍵的語句加以分析。

專家們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爲“生物入侵者”。 ——介紹什麼是

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區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人類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 ——引出下文的危害

“生物入侵者”在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的同時,也對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樣性構成極大威脅。 ——承上啓下

事實上許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達到“偷渡”目的的。

——介紹入侵途徑

6—7段——人們對生物入侵者的態度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已開始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並採取了相應措施。

——措施

教師小結:由此,我們可以通過這篇事理性說明文中的關鍵性語句很清晰的看到作者爲我們鋪設的寫作思路,什麼是生物入侵者?(說明對象)再擺現象: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接着探究原因,最後寫人們對待生物入侵者的態度和採取的措施。基本上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我們稱它爲邏輯順序。

四、探究文中說明方法及表達效果

對於這樣一篇事理性說明文,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讓我們同學輕鬆的瞭解說明的內容,除了清晰的條理外,作者在說明的語言上還有哪些特色?

[列數字。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

[舉例子。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爲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並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本身就帶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爲,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

下定義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規定性的說明。下定義能準確揭示事物的本質,是科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例如文中,作者運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給生物入侵者下定義:“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爲‘生物入侵者’。”語言簡明、扼要、準確。

五、拓展和遷移

下定義說明方法的使用:

閱讀並提取下列材料的要點,給“創造性思維”下定義。

創造思維教學以培養創造性思維爲目標。創造性思維具有以下特點:創造性思維的結果對於思考者而言,具有新穎性和價值性;創造性思維是非傳統的,具有高度機動性和堅持性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的任務是將原來模糊的、不明確的問題清楚地勾畫出來,或提出某種方案加以解決。

六、 小結反思:

學生談談這堂課我們的收穫。

教師小結:本課,我們通過篩選信息,分析段落間的關鍵語句,理清了作者在說明生物入侵者這一問題時抓住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說明順序,同時運用下定義、列數字,舉例子和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加以說明,形象而生動。同時,也希望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們都應加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讓我們共同的地球母親永遠創造健康、美麗!

《生物入侵者》說課稿

《生物入侵者》這篇科普說明文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本課屬於一篇自讀課文。該單元目標要求: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學習正確的科學方法。閱讀中,還要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要學會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結合本課特點和單元訓練要求,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爲學生打開通向科學殿堂的大門,讓學生成爲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有心人。在認真閱讀文本,吃透單元要求,領會課改精神的前提條件下,我準備採取對話式教學,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索精神。我想經過默讀、思考、研討、評價等環節,最終提高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激發學生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

一、教學目標設計體現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生物入侵者”的含義,把握“生物入侵者”的特點;(2)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分析本文說明方法,體會表達效果;(3)品析本文生動、形象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1)運用多媒體課件,爲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直觀感受“生物入侵者”的危害。(2)設計由淺入深的問題,使學生在自讀基礎上掌握閱讀說明文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生物入侵的有關情況,提高警惕,培養學生責任感,增強學生保護家園的意識。

重點:掌握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難點:品析本文生動準確的說明語言,理解生物入侵者的特點。

教學本課,我採用的教學思路是“板塊式思路”,將課堂教學課程有機切分爲四個板塊:視頻播放,引發興趣;適時設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激發責任;體驗反思,分組作業。

二、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要求國中屬於基礎教育階段,夯實語文基礎很重要,我要求學生必須預習課文,並完成約定俗成的作業,即重點字詞的收集,我喜歡的句段摘抄,讀後感受一說爲快。由於預習安排紮實,學生也養成自覺預習的習慣,課堂教學節奏加快,學生效率提高。

(二)導語設計爲了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引入課堂,我採取先聲奪人的辦法,模仿《有的人》的開頭,設計了“有的生物,他活着,別的生物就不能活;有的生物,他活着,人類就不能好好地活,這絕非危言聳聽,不信,請看一段視頻。”的導語。

(三)視頻選擇網上有關生物入侵者的視頻很多,我從入侵者的種類,入侵途徑,危害程度等方面考慮,選擇加拿大一枝黃(陸地植物)、火蟻(昆蟲)、水葫蘆(水生植物)三個視頻。爲了讓視頻有效發揮作用,服務教學,我將視頻精心剪輯,爲學生進入文本,理解生物入侵者的含義,瞭解生物入侵者的特點打好基礎。

(四)課題展示如何將課題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直觀快速理解標題中的“入侵”?我將“入侵”做了細微變化,將“入侵”採用進入播放方式,簡單動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很容易理解“入侵”的含義。

(五)問題設計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三個問題(投影片展示),要求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讓學生閱讀課文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由看視頻的只可會意,發展到看課文又能言傳的飛躍。

(六)課堂點撥學生回答問題一,我及時糾正點撥。

你認爲“生物入侵者”有哪些特點?“生物入侵者”和“非生物入侵者”有什麼區別?(點撥:結合文段1、2相關信息回答)

完成第二個問題,我主要糾正學生語言概括能力,語言要圍繞體現生物入侵者的特點來組織。(點撥:點明名稱、遷移地、遷移途徑、帶來危害)

完成第三題,畫出段首句,理清寫作順序。歸納小結,(第五張投影片)

好的說明文,不僅有條理的介紹科學知識,而且爲了使讀者全面瞭解說明對象特點,會使用多種說明方法,本文運用哪些說明方法?(第六張投影片)

品味語言考考你。(打開第七張投影片)

點撥:如“捕食鳥類,偷襲鳥巢,吞食鳥蛋”用排比句刻畫一個步步逼近,趕盡殺絕的“地頭蛇”的嘴臉;“逃出藩籬,嘯聚山林,爲害一方”一羣拉幫結夥,打家劫舍,佔山爲王的“山大王”形象昭然若揭。語言生動形象,幽默風趣。諸如此類的詞句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七)拓展延伸爲了加深印象,激發學生責任感,我選取三個圖片,他們的名字讓人毛骨悚然,危害觸目驚心。讓學生看後結合第四幅圖,用一句話說出感受。(打開第八張投影片)

人類爲了利用生物謀取利益,結果引火燒身,捲入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真是飲鴆止渴。如何對待生物入侵者,生物學和生態學界有兩種態度,一些學者主張“物競天擇”的法則,更多學者反對,認爲自然調節過程太漫長,擔心本土物種絕種,研究人員積極進攻。(播放視頻二,即投影片九)此視頻是開頭兩個視頻的後半部分。採納它既體現課堂首尾呼應的特點,又體現人類在扼制生物入侵者方面付出的艱辛,激發學生憂患意識。

(八)體驗反思,分組作業生物入侵者和人類的這場戰爭看來是一場持久戰,我們該怎麼辦?在我們身邊是否也有生物入侵者?(打開投影片十一)

近年在我國興起草坪熱,絕大多草種來自國外,這很讓專家擔憂,他們是否會成爲入侵者?“三葉草”在縣城綠化帶,鄉間道旁繁茂生長;這是我在縣城周邊麥田自拍一段錄像。(打開視頻三,即第十二張投影片)農民把它稱作“毒麥”,(老師手拿採集標本,讓學生看)我不能給你們,如果它是入侵者,你們隨手亂扔,豈不成了它們的幫兇?爲了讓本課學習能起到“餘音繞樑”的效果,我設計了三個作業題,這些作業重在誘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讓文學成爲通向生活天地、科學領域的橋樑,把課堂語文引向廣闊的生活中。(打開第十三張投影片)

設計意圖:擷取身邊事例,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科學興趣,增強學生責任感。

生物教學設計2

一、教學設計思想

教學過程主要在於學生的觀察和分析,這是完成科學探究課的首要環節。教師只是適當的啓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的決定。最後的拓展活動可以靈活進行,既可以從反面襯托出晝夜節律的意義,也能讓學生切實體會晝夜交替帶給我們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對植物或動物在晝夜間的變化感興趣。

2.能舉例說明晝夜變化對動植物行爲有哪些影響。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自己制定研究計劃,探究一種動物或植物的晝夜變化情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願意對植物或動物的行爲進行長期觀察。

2.認識到合理作息對於青少年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點

通過一個選定的實例,發現晝夜變化對動植物行爲的影響。

四、教學難點

怎樣選擇一種動植物,確定如何來觀察研究其行爲與晝夜變化的關係。

五、教學用具投影儀、花鐘圖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太陽東昇西落。白天,我們會到學校裏上學;晚上,我們肯定要睡覺。爸爸媽媽白天也要上班,晚上就會在家裏陪着我們。可見,我們的活動在隨着晝夜的交替而發生着變化。是不是隻有人才會隨着晝夜的交替而發生變化呢?

學生:不是。(學生的'回答最初只是來源於生活中的小動物,但是通過教師的啓發引導,他們可以將自己的思路拓展到所有見過或聽說過的生物上。)

講授新課

活動一:完成沒有畫完的畫

師:你能將自己見過的小動物或植物的行爲隨着晝夜變化而發生的不同現象說一說嗎?(教師可以把學生說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寫出來。)

生:曇花只有在晚上纔開放,貓在晚上活動的多。

師:其實不但生物的行爲會隨着白天和黑夜的變化而改變,即使只是在白天或是黑夜裏的不同時刻,生物的行爲也會發生變化。(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花鐘圖,觀察不同時刻分別有什麼花兒開放。並要求學生在觀察的時候,記錄下自己的觀點。)

(教師設計一些小問題,例如:“牽牛花開放大約在什麼時候(幾點鐘)?”之類,讓學生利用花鐘判斷時間。)

生:(觀察並記錄。)

師:爲什麼我們可以根據花鐘來判斷時間呢?你覺得花鐘好不好?(這個討論主要是引起學生對晝夜和時間對動植物影響的話題。)你還知道哪些生物的行爲會受到晝夜變化的影響?請把下面的圖畫完成。

生:小組合作完成教材中沒有完成的圖畫。(展示交流:將自己的畫面進行展示,並說說其中的一些小故事,讓大家增長見識、豐富知識。)

師小結:大家知道的可真多。有那麼多的動物、植物的行爲都會隨着晝夜的變化而變化,就讓我們選擇一種生物,對它是怎樣隨着晝夜的交替而變化行爲的現象進行觀察研究吧。

活動二:對()晝夜行爲變化的研究

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活動完成對不同生物的晝夜行爲變化的研究,並對研究結果進行彙報。

師:請同學們討論:生物爲什麼會發生晝夜的行爲變化?我們人類的晝夜行爲變化有什麼作用?

生:(閱讀教材上的資料,瞭解晝夜節律的含義,以及生物節律的意義。)

師小結:生物節律與自然界息息相關,並對我們的生活發揮着巨大的影響。青少年正處於身體快速生張發育時期,更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保證身體勞逸結合。

拓展活動:

學生討論:假如沒有了晝夜變化,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

全班交流。

生物教學設計3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描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3.使學生能夠列舉一些常見的無性生殖。

能力目標

通過對椒草生根和馬鈴薯發芽的圖片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花的觀察引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

2.通過對椒草生根和馬鈴薯發芽的觀察,使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的奇妙與多彩。●教學重點

1.概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概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教學難點

概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教學方法

啓發、誘導、觀察、討論、講述、練習。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一朵桃花的掛圖或投影片或植物開花和結果的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注:師生共同簡要複習生物體的基本特徵,導入新課,教師語速儘可能舒緩)

教師:同學們,我們大家共同的家園是——(學生:地球),那麼地球上除了我們自己以外,還有我們生活的環境。哪些同學能跟大家談一談環境包括哪些呢?

學生A:包括教室、桌、椅、外面的植物、動物,還有山、水等等。

教師:非常好,像大家剛纔所說的環境中,陽光、空氣、水都屬於沒有生命的物體,即——(學生A接述:非生物),而人類、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則屬於有生命的物體——生物。那麼,如何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呢?

學生B:生物體的生活需要營養,在營養物質被消化和吸收以後,生物體又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學生C:生物能進行呼吸,像我現在這樣吸入O2,呼出CO2氣體。

(注:學生表演深吸氣和呼氣的動作,若未表演,教師給以提示)

學生D:生物還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例如我們在黑暗的環境中呆得時間較長,當遇到光線照射時,會迷眼。生物體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生長和繁殖,當生物體長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注: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也許一句話可以使一名學生看到希望)教師:通過對生物體生命現象的本質認識,我們知道判斷一個物體是否爲生物,就主要依靠這五條基本特徵。從生命本質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一個生物體而言,壽命都是有限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結束。大家想一想:爲什麼整個生物圈內生命總在不斷地延續和發展,演繹出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故事呢?

學生E:每個生物體死亡之前都已經產生出自己的後代了。

教師:對了,非常好。因爲生物體能夠通過生殖和發育繁衍後代,從而保證本物種的延續。也就是說,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夠不斷髮展和延續,並不是靠生物個體的長生不死,更不是吃了《西遊記》中的唐僧肉,而是通過生殖來實現的。通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和生活經驗,我們瞭解到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呢?

學生:人的生殖和發育,細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師:除此之外,生物界還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發育方式呢?與人類又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尋找答案。首先,我們學習有關植物的生殖。

板書: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一節植物的生殖

[創設情境,講授新課]

(注:教師出示掛圖或桃花的投影片或播放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演示如下:

教師:我們的放映結束了,一朵小小的桃花光榮地完成了使命向我們告別了。大家想想她的使命是什麼?她是如何完成的?

學生E:她的使命是孕育種子,繁殖下一代。她通過受精作用完成。

教師追問:能不能更詳細地向大家解說一下呢?

學生F: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粒落於雌蕊的柱頭上,在柱頭所分泌的粘液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達到胚珠。當花粉粒破裂釋放出精子後,精子順着花粉管進入雌蕊的子房,和胚珠裏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以及柱頭和花柱都完成了使命,因而紛紛凋謝,唯有子房繼續發育。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內部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內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教師:通過對從前知識的回顧,當我們再拿起誘人的桃子時,請不要再浪費,請你珍惜,它是經過艱難的`歷程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

桃樹的種子被勤勞的雙手播進土壤後,過一段時間,它滿載着人們的希望破土而出,形成新一代的植物。還有許多植物像桃樹這樣是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然後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我們稱這種生殖方式爲有性生殖。

板書:一、有性生殖

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教師:大家想一想,我們周圍還有哪些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呢?

(學生自由回答)

學生:玉米、向日葵、蘋果、杏??

(注:學生的答案很多,教師應注意仔細聽他們的回答,出現錯誤時給予糾正)教師:除了大家所列舉的生物之外,其他生物是如何進行生殖呢?比如:馬鈴薯、洋蔥、月季等。它們的生殖方式又有哪些特點呢?現在,請大家翻開書第3頁,觀察這兩幅圖,回答投影片上的問題。

(學生閱讀、觀察、討論;教師將製作好的投影片內容打出)

投影內容如下:

(注:學生閱讀完以後,思考、討論,並得出結論)

教師: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每個組討論的情況。每組組長選派一名“形象大使”彙報,注意語言的表達能力。好吧,我們現在就開始,第1組先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們組的觀察情況吧

學生G:我們組經過觀察,發現椒草用葉片浸泡後,葉片下生根,最終長成一個新植株;馬鈴薯塊莖放的時間長了以後也能發芽。雖然這一個是葉片生根,一個是塊莖發芽,但最終都有同樣的結果,都能長成一個新的植株。而它們二者都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直接由母體自身的一部分器官繁殖的。

學生H:我們組認爲通過這樣的生殖方式繁殖速度很快,有些植物如銀星海棠的莖浸泡在水裏,幾天就可以生根。還有新長出的植株和母體長得非常相似。

(注:教師在此可以適當向學生提出“性狀”二字,並可稍作解釋,爲遺傳和變異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I:我們組要對此進行一些補充。我們發現生物的生殖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都是各有所長。比如前一組同學所說的由母體器官繁殖的這種方式速度快,時間短,又不會出現很大的變異。

學生J:我們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發現,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植物都屬於這種生殖方式,比如:草莓、甘薯、柳樹等。

教師:太棒了,大家總結得十分精彩,希望以後繼續努力。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類似於椒草、馬鈴薯這種植物的一些生物,都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出新個體。我們稱這種生殖方式爲無性生殖。

板書:二、無性生殖

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出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教師:這種無性生殖在植物中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生殖方式。好了,對於剛纔所說的一些問題,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嗎?

[自由大論談]

(通常由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來回答,教師主持)

學生K:在馬鈴薯的塊莖發芽後,可不可以直接拔出芽體栽進土壤中,爲什麼還要連結一部分塊莖呢?

學生L:老師,我沒有親自動手做過插柳條的實驗,但我想問把一段柳枝剪下後就直接插進土壤中,能成活嗎?能不能用水泡一泡再插?這兩種方法,哪種成活率更高一些呢?

學生M:甘薯、洋蔥、蒜都和馬鈴薯一樣長在地下,它們也是塊莖繁殖的嗎?

學生N:細菌和真菌都是由母體繁殖,它們也屬無性生殖嗎?如果是的話,除了分裂生殖、孢子生殖,還有哪些無性生殖方式呢?

生物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寫出ATP的結構簡式;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2.通過小組討論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

3.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體會生物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習生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ATP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我國晉朝“車胤囊螢”的典故,邀請學生分享感受,學習古人勤奮學習的態度。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學習與能量有關的物質。順勢提出問題:“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們嗎?那種物質爲螢火蟲尾部細胞的發光直接提供能量呢?”從而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新課教學

1.合作探究1:探究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利用多媒體展示“螢火蟲發光器實驗”所需要的材料器具,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強調實驗設計要遵循對照、等量和單因子原則,之後請學生預測實驗現象及可能的結論。隨後多媒體展示具體的實驗流程,最後得出結論,ATP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以人民幣比喻ATP,在細胞中糖類、脂肪等有機物儲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爲存摺,存摺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爲貨幣,貨幣可以直接流通,這樣加深學生對細胞的能量“通貨”的理解,並能激發學習興趣。

2.合作探究2:ATP分子的結構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88頁,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說一說ATP的結構特點,體會自己獲取知識的`樂趣。隨後,分組分發各種鹼基、核糖、磷酸模型,引導學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ATP模型的構建。通過展示模型和相互評價進行修正,在互評的過程中理解ATP的化學結構特點,構建正確的ATP的分子結構模型。總結ATP能作爲直接能源是因爲ATP的化學性質不穩定,遠離A的那個高能磷酸鍵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ATP和ADP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3.合作探究3: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多媒體展示如下問題情境:

“一個成人一天在靜止狀態下所消耗的ATP爲48kg,在緊張活動的情況下,ATP的消耗可達0.5kg/min。而細胞內ATP、ADP的總量僅有2-10mg”。

“用32P標記磷酸加入細胞培養液中,短時間內快速分離出ATP,ATP的總量變化不大,但是大部分ATP末端磷酸基團卻已經帶有放射性標記”。

問題1:生物體內的ATP有什麼特點?ATP與ADP之間存在着怎樣的關係?

思考2:在細胞中,ADP若轉化成ATP需要些什麼條件呢?ATP若要轉化成ADP又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呢?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總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的條件及過程。此時提出問題: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是否是可逆反應,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發表意見。

在ADP轉化成ATP的過程中,所需要的能量從哪裏來呢?以此引出ATP的形成途徑。

4.合作探究

4:ATP的利用。

多媒體展示90頁的圖解:在ATP轉化成ADP的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到哪裏去了呢?請學生自主說一說,並討論ATP還有哪些其他用途,對該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

(三)當堂練習,鞏固提高`

通過課堂練習加以鞏固。

(四)小結作業,課外拓展

學生自主分享這節課的收穫,老師加以補充,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課後作業:多媒體展示資料:氰XX是阻止人體內新的ATP合成的毒藥,人中毒後在3~6分鐘內就會死亡。思考:XX爲什麼頃刻使人斃命?通過互聯網搜索查找相關知識並歸納原因。

生物教學設計5

預期學習結果:

1.知道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瞭解變異有兩種: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

3.能對同一種類的動植物外形特徵的差異性進行觀察比較,並做出解釋。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知道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難點:能對動植物的特徵及其差異性進行分析,並做出解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上節課我們做了一個遊戲,有的同學一下子就被認出是誰家的孩子,甚至是誰家的孫子或孫女,但是有的`爲什麼很難被認出來呢?

2、學生討論。

3、小結:我們並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樣,還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二、瞭解生物變異的概念。

1、遊戲:找找照片中這一家人在外形特徵上有哪些不同,並記錄下來。

2、學生仔細觀察。

3、交流發言。

4、彙報課前圍繞自己家庭成員特徵調查的結果。

5、小結。

6、統計各組數據,彙總出全班的數據。

7、講解:變異。

三、認識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1、提問:動植物身上也有這樣的變異現象嗎?

2、引導學生進行假設。

3、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上的插圖。

4、彙報交流。

5、小結。

6、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9頁關於三葉草的資料。

7、補充我國培育金魚的歷史,指導學生體會對生物變異現象的利用。

四、瞭解變異的種類。

1、用課件展示介紹變異的種類。

(1)可遺傳的變異。

(2)不可遺傳的變異。

2、小結。

生物教學設計6

第一節

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B)

板書

教學過程

(二)細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質出入細胞膜的幾種方式:

(1)自由擴散:

特點:從高濃度一側運輸到低濃度一側;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動運輸:

①特點: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義:(略)

2.細胞膜的生理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二課時)

引言: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結構,細胞膜的結構是與它的功能密切相關的,那麼,細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講述:科學家經研究發現,細胞膜有多種生理功能。比如說,物質交換、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是細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細胞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活動,就必須不斷地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物質交換必須通過細胞的“門戶”——細胞膜來完成。離子和小分子物質是通過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等方式進入細胞的,而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主要是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的。首先,我們學習一種比較簡單的運輸方式。

(教師展示事先製作好的自由擴散活動圖板,對照活動圖板作簡要說明:圖中黃色表示細胞膜,紅色球狀物表示某物質。紅色球狀物多的部分爲膜外,少的部分爲膜內。接着教師演示紅色球狀物不斷由膜外通過膜進入到膜內的情況。)

提問:如果紅色球狀物的多少代表某種物質濃度大小的話,那麼,這物質進入細胞是由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還是由濃度低的一側向濃度高的一側運輸?

(回答:略。)

講述:對了,是從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而且在運輸過程中,不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上邊這種運輸方式叫做自由擴散。自由擴散相對於主動運輸來說,又叫做被動運輸。符合這種方式運輸的物質僅限於小分子物質。

另外,還有一些物質在進入細胞時,不同於自由擴散方式,例如:輪藻細胞中的K+濃度比它所生存的環境中K+多63倍,海帶細胞中的I—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紅細胞中的K+比血漿高30偌,而紅細胞中的Na+濃度卻是血漿中Na+的濃度的1/6。由此可見,以上細胞具有不斷積累K+、I—的'能力和運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內外的Na+、K+、I—達到平衡。上述這些物質是怎樣進行運輸的呢?(教師展示事先製作好的主動運輸活動圖板,在做簡要說明後演示物質由膜外進入到膜內的過程,同時啓發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

提問:上述這種運輸方式具有哪些特點?

(回答:略。)

講述:當物質通過細胞膜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移動時,就像物體沿斜坡上移一樣,必須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對上述Na+、K+、I—等物質的運輸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細胞來供給的。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總結出主動運輸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①是從濃度低的一側運輸到濃度高的一側;②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

提問:物質的主動運輸方式在生物學上有什麼意義呢?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並討論,最後請一位同學回答,略。)

講述:由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兩種運輸方式可以看出,細胞膜可以讓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另一些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這一現象說明細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麼特點呢?

回答:具有選擇性

講述:對,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關於細胞的內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小字部分。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生理功能,瞭解到細胞結構與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統一的,尤其是物質出入細胞膜時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特點,對於細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填寫下表。

出入細胞物質舉例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細胞膜內外物質濃度高、低

是否需載體蛋白質

是否消耗細胞內的能量

甘油

進入紅細胞的K+

生物教學設計7

 一、導入:

提出問題:“通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到綠色開花植物是靠種子來繁殖的。那麼,你能舉出不靠種子繁殖的例子嗎?”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回答問題。

引入新課題:植物體依靠營養器官(根、莖、葉)進行的繁殖,稱爲營養繁殖。

二、講授新課:

(一)用莖繁殖:

播放錄像:介紹扦插、嫁接、壓條的具體操作方法。

組織學生觀看錄像。

講解三種營養繁殖的特點。

提出問題:你認爲這種營養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點?

組織學生討論。

總結:用營養繁殖可以保持植物體的優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組織培養:

講解: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個植物細胞內都含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遺傳信息。在離體培養下,這些遺傳信息可以表達出來,從而使植物細胞(或組織)產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錄像:介紹組織培養的過程。

講解:

組織培養是指:在人工培養基上,離體培養植物的'器官、組織、細胞和原生質體,並使其生長、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術。

提問:你認爲組織培養的技術,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哪些問題?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講解:

1、利用組織培養,快速、大量地生產有經濟價值試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應市場需要。

2、利用組織培養進行工廠化育苗。

3、大量生產無毒苗,改善苗木的質量,提高經濟產量。

生物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10個一類生字,理解課文內容,感悟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激發學生已有知識儲備,鼓勵多種方法查閱資料,感悟文章內容;多種方法識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動、植物的“生物鐘”,充分感悟大自然的奧妙,激發學生熱愛,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10個一類正字。

2、瞭解動植物的生物鐘。

教學難點:

1、“熟”“勤”“拜”“貌”“窩”的字型的掌握。

2、理解文章的內容。

 教具準備:課本以外動植物生物鐘的簡介課件

教學時數: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問:同學們,你們每天幾點睡覺,起牀?通過詢問學生類似的生活中的小問題,引出“生物鐘”這一話題,並知道其含義。(生物生命活動的.週期性規律。)我們也將其稱爲“自然界的時鐘”——讀課題

思考:在課文中找出“生物鐘”的定義。讀一讀。爲下一步的瞭解文章內容做鋪墊。

二、師範讀全文,注意字音

本文一些字音難於掌握,教師要領學生多讀。

1、小組合作讀文。

思考: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什麼?

2、學習一類生字

注意指導幾個特殊字:熟貌窩勤拜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一自然段

1、知道“公雞報曉”是生物鐘的一種表現。

2、理解“自然界是一座奇妙的活時鐘”的含義。

二、讀二自然段

思考:

1、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2、主要介紹了幾種花開放和凋謝的時間?

3、認識分號,並瞭解其用法。

4、你還知道哪些花開放及凋謝的時間,仿照書中的寫法爲大家介紹一下。

5、有感情讀文。

思考:1、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2、主要介紹了幾種小動物的活動休息時間?

3、抓住好詞佳句爲大家講一講這樣用的妙處。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課後一題中的詞語。

二、學習製作問題樹

講幾點要求:

1、敢於針對文章提出問題。

2、把問題歸類。

3、將問題寫在問題樹上。

4、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板書設計:自然界的時鐘

植物各種花(十種)

動物百鳥雞老鼠貓頭鷹>奇妙的活時鐘(生物鐘)

昆蟲蜜蜂夜蛾

詞語積累:觀察赴約拜訪機構辛勤美貌皎潔拜訪熟知爭奇鬥豔綻放笑臉爭奇鬥豔含笑點頭東方欲曉日落西山蠢蠢欲動公雞報曉

生物教學設計9

在提高生物課堂效益的衆多途徑中,生物教學設計的優化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具體可從課題導人、課堂提問、實驗教學這幾個方面來體現優化生物教學的重要性。

1 、精心設計生物教學課題的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動有趣的生物教學課題的導入方法,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啓迪學生的思維。如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與細胞》中的“物質跨膜運輸的事例”教學課題的導入,教師可以從演示實驗入手:在密封一層玻璃紙的長頸漏斗裏注入蔗糖溶液,將之放入盛有清水的燒杯中,使漏斗管內外的液麪高度相等,一段時間後,長頸漏斗裏的液麪上升了。然後用紗布代替玻璃紙,讓學生仔細觀察,液麪是否上升了,再將蔗糖溶液換成清水,液麪將會怎樣變化呢?

通過演示實驗的方法導人生物教學課題,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對後面的生物演示實驗格外有興趣,同時也真正理解了細胞確實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的原理,這樣使生物課堂教學充滿趣味性,在生動的演示與講解中進行生物課堂教學,就會做到事半功倍之效。

2、設計好生物課堂提問內容,靈活運用提問方式。

疑問是思維的導火索,它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的橋樑和媒介,也是師生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切入點。生物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提問,不僅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生物課堂教學。教師在進行生物課堂教學設計時,應針對生物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設計出具有啓發性的層層遞進式的提問內容,由淺入深,由表及裏,使學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處於不斷的積極思維狀態。這樣的啓發式教學,以主動啓發,步步引入的'方法來吸引學生,學生在積極思考中推導出正確的結論,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被提問的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要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問題,以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都能夠體驗成功的喜悅。課堂教學中,還要避免成績較差的學生因回答不出難題而產生自卑的心理,要及時鼓勵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產生的“思維火花”,爲學生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內在動力。

3、認真設計生物學實驗的教學。

生物實驗教學是生物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的生物教案都是要求教師按照生物教科書上給定的操作程序和藥品種類進行實驗。在高一開設的生物實驗選修課中,教師可以試行改變方法,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水平、實驗技能,自主地設計生物實驗報告,設計實驗操作程序,預見實驗的操作結果。如學生在自制泡菜的實驗中,很多學生過去很少知曉或沒有接觸,在進行這一實驗時,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操作程序,使他們感受到在灌輸式教學模式中無法體驗到的生活樂趣。在生物實驗選修課中,實驗專題的選擇多數也是來自學生的現實生活。這些生物實驗既能鍛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4、教學設計時應注重生物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繫。

生物學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生物學。在生物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更多地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生物學的重要性。使學生了解生物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運用生物學的方法,來分析和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生物學對改善個人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從內心萌發出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比如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緊密聯繫當今社會生活中水資源短缺、能源危機、以及工業化生產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從生物學的角度用最、科學、經濟的方法加以探討。讓學生提出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辦法,使學生切實感到學好生物學對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有現實的意義。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效果,而且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對學生將來研究更高層次的生物學問題具有深遠的意義。

總之,從課題的精心導入,提問方式的靈活運用、以及實驗教學的創新這幾個方面人手,注重生物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這樣才能優化生物課堂教學結構,更高地提高課堂效益。

生物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瞭解生物的基本特徵。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爲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難點: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學方法:

側重於“觀察→討論→歸納”式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活體生物如:盆載的植物體1-2種;

2.動物標本1-2件;

3.珊瑚;小機器人;有關的投影片等。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個小機器人,說明它們的根本不同在哪裏?

盆栽植物是生物。說明生物與非生物是有區別的。生物具有區別非生物的本質特徵。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徵。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後,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後,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彙報,最後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言,而後其他小組同學再發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爲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下面是討論的大致內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物質

(1)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自己製造有機物,併爲動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獲取別的生物體中的有機物。如豬籠草、菟絲子、食人樹等;

(3)動物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現成的有機物。如貓抓鼠吃;青蛙抓蟲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細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葉朽木動物的屍體糞便等有機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營養物質。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來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項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從出生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頻率16-18/每分鐘。

(3)魚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濾水從水中攝取氧氣。

(4)鯨每15-20分鐘就要從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動物有專門適應水中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如海龜它的肺能貯藏空氣,

它的泄殖腔內有肛門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鱉喉部有粘膜形成絨毛突起,其上毛細血管豐富,水中氣體可由此進入,可以10小時在水中不出來。

(6)水生植物有氣道如藕的莖中有氣道;水稻的莖杆是中空的可通氣。

3.生物體都能繁殖後代

(1)許多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用種子繁殖後代。

(2)有些植物能產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麥、水稻能分櫱;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類、苔蘚、蕨類能產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後代。

(5)細菌、草履蟲等生物通過分裂生殖,產生新個體。

(6)許多動物通過產崽繁殖後代。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1)植物缺水會發蔫;水多了會澇。

(2)施肥少了長不好;施肥多了會燒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會做出反應;捕蟲植物有特殊的捕蟲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動物會捕捉食物逃避敵害等。

5.生物能將身體內產生的廢物排出

(1)植物能夠通過落葉帶走一部分廢物。

(2)人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等將廢物排出體外。

6.生物能生長

(1)植物能由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2)小鳥由卵孵出長成大鳥。小孩能夠長成一個大人等。

7.生物還會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會生病。

(2)動物有生有死,動物也會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等等。

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能說一說什麼是生物嗎?(根據生物的特徵說)

教師:我們討論了這麼多生命現象,大家一定能夠利用這些生物特徵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現在我們來做一下課後練習。

學生:討論後回答。

珊瑚蟲是生物,因爲只有它具備了生物的特徵,具有生命。而鐘乳石和珊瑚是沒有生命特徵的,機器人也沒有。

教師:回答得非常好。學完這節課後你們知道什麼是生命了吧?知道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嗎?

學生:生物體有共同的特徵:需要營養,需要呼吸,進行新陳代謝,可以生長和繁殖,還有一定的壽命??

今天我們認識到這麼多的生命現象。體會到觀察對我們是多麼的重要。認真的、全面的、實事求是的觀察和記錄爲科學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熱烈的討論可以拓展我們的思路,激發我們的靈感,讓你迸出思想的火花。積極的歸納總結讓我們得到了正確的結論,使我們的知識系統化。今天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或多或少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樂趣。希望每一位同學都積極的參與。用我們自然界中最聰慧的大腦學會學習,探索生物無窮無盡的奧祕。

生物教學設計11

【知識目標】

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瞭解生物社會性x的基本特徵。

【能力目標】

培養快速閱讀,準確捕捉並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準確概括並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並且能做有個性x的閱讀評價。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生物社會性x的基本特徵,培養珍惜並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感,樹立與別人互助合作、融入集體的意識。

【重點、難點】

一、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瞭解生物社會性x的基本特徵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二、培養快速閱讀,準確捕捉並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準確概括並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並且能做有個性x的閱讀評價是本文難點。

【教學方法】

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概括表述

這是一篇論述生物社會行爲的文章。作者選取了獨特的視角,將一些羣居性x生物的行爲與人類進行比較,描述了它們在集體行動中所表現出的高度組織性x,提出了“多個單獨的動物合併成一個生物的現象”,對傳統生物學過分強調個體行爲和動物本能的觀點進行了反思,也對人類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作出了警示。

【第一部分】借題發揮。提出問題:人類就像羣聚的昆蟲一樣,終日忙忙碌碌,雖然偶爾碰頭交流,但卻爲能脫離生物的屬性x。

作者提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爲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

所以描述昆蟲行爲的人,唯恐被指斥爲“違反科學”,都不遺餘力地從“有異於人的”方面來理解生物的社會行爲,說它們“完全是非人性x、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

作者卻不從衆從俗,敢於向傳統觀念發起衝擊,指出“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爲難”。

作者有意用描述人類行爲的語言來描繪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恰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那就是:人類的社會行爲與生物的社會行爲有極大的共性x,並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爲比照的。

【第二部分】作者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過着兩種生活”。作爲獨立的個體,我們看不出它們“有什麼思想”;但是隨着羣體的增大,智慧逐漸增強,具有高度的組織性x和協調性x,儼然成了一個龐大的活物,而個體則更像是這個“龐大動物體中細胞樣的成分”。

生物作爲個體是微不足道的,但“組成巨大的生物”,就顯示出非凡的力量。

作者對生物行爲的反思,是爲了檢討人類盲目樂觀自大的情結。人類雖然主宰了這個世界,但人類的行爲方式還具有和其他社會性x生物相類似的特點,需要聯合,需要一團一結,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智慧,克服自身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推動社會進步。

【第三部分】文章結尾,作者以科研爲例,援引權威人士的觀點,再次強調個體的智慧與羣體的.智慧,就像一個鋸齒與整條大鋸的關係,個人的孤獨靜默也許有助於一些發明創造,但這些發明創造必須融人到羣體的

二、探究品味

1、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學隨筆。

本文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但還是具有獨特的論證方法的。

類比論證——在與人類行爲的對比中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爲,始終認爲人類行爲與生物的社會行爲有着共同性x;

對比論證——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生物,多從個體與羣體方面做對比比較分析,突出羣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x;

舉例論證——對生物的社會行爲的描述,有詳有略,(詳昆蟲類,略菌類、魚類、鳥類),抓住典型事例細緻剖析,又豐富了例證,由現象層面到本質特性x逐步深化。

2.怎樣理解本文關於生物社會行爲的論述?【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爲,證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着羣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x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

把生物的羣體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

生物的社會組織與人類相比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步調一致的行動,集體協作式的勞動,有目的的行爲,互相交換信息等。

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x,焦點是反思人類行爲,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甚至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我們就會陷入因爲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

【作者的論述幽默調侃,視角獨特,見解獨到,議論深刻,給人理性x的啓迪和美感的享受。】

3.結合具體的語境,說說下列語句的幽默效果。

它們倒更像一些製作精巧、卻魔魔道道的小機器。

【啓發】諷刺帕遭到非難的作者極端保守的心態,他們恨不得把昆蟲看做是天外來客,完全有異於人類,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機器”一樣。

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爲難。

【啓發】諷刺人類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螞蟻的很多行爲與我們相似,我們卻不願意或不敢承認這一事實,是有些爲難。“

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

【啓發】用誇張的語言說明螞蟻的社會行爲太接近人類了一恐怕離看電視也不遠了吧。

它不過是一段長着腿的神經節而已。

【啓發】以“輕蔑”的口氣評論一隻“獨行的螞蟻”,·強調它們個體智慧的微不足道。

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信息,發表文章,,給編輯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

【啓發】以誇張的筆法,將人類的行爲“原始化”,暗中與動物行爲混同,意在說明兩者之間的某些相似性x。

【教學反思】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3.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4.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爲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 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

6. 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2.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爲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每天我們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頭注意過你腳下的螞蟻窩?也許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沒有發現,螞蟻經常成羣結隊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飯到它們的洞口,只要有一隻螞蟻發現,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會聚集一大羣,一下就能把飯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塊大面包,它們也能很快解決。它們就像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同學們,你覺得神奇嗎?它們與我們多像,但它們能和我們一樣嗎?今天我們學習的一篇文章,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作爲生物的社會)

二、作者:

劉易斯托馬斯是美國醫學家、科普作家,同時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是《細胞生命的禮讚》,這部書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無怪乎自1974年出版後,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此後18年來由好幾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暢行不衰!據說年過花甲的劉易斯托馬斯的名字因這一本小書而家喻戶曉,有口皆碑,以至於在他接連拋出後兩本書時,書商都不用再作廣告,只喊聲“《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新著”就夠了。《作爲生物的社會》這篇文章就是這部書中的一個精彩章節。

三、整體感知,明確本文寫作思路:

現在,同學們先仔細地閱讀一遍這篇文章,給課文劃分層次並概括大意,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寫作主旨。 當然,在閱讀時首先要疏通生字:

1、 字詞注音:

鱒(zūn)魚 蟻冢(zhǒng) 苜蓿(mù xu) 鯡(fēi)魚 蹩(béi)腳

2、教師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指導他們把握本文寫作思路:

教師: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篇科普論文,那說明文一般先要明確說明的對象,然後再運用各種方法、事例來證實自己的觀點,最後則是昇華主題吧,那這篇文章作者是要說明什麼呢?請同學們緊跟老師的提問,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我們先一起來看第一部分,大家看一下,第一段寫的是什麼?

學生:(醫學家舉行年會的情景)

教師:他是怎樣描述的呢?他把他們比喻成了什麼?

學生:(羣居性昆蟲大聚會。同樣是那種離子式的振動,碰上一些個急匆匆來回亂竄的個體,這才略停一停,碰碰觸角,交換一點點信息。每隔一段時間,那羣體都要像拋出釣鱒魚的釣線一樣,準確無誤地向恰爾德飯店拋出一個長長的單列縱隊)

教師:作者開篇把人類比作是螞蟻,由人類社會的的活動情景聯想到了生物社會的活動,引出了所要探討的話題。

再看一下第二段,寫的是什麼?

學生:(傳統生物學界的看法:“暗示說昆蟲羣居的活動跟人類事物總有點聯繫,那在生物學界將是非常糟糕的態度。關於昆蟲行爲的書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裏苦口婆心地提醒人們,昆蟲好像是來自外星的生物,它們是行爲絕對是有異於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傳統生物學界認爲人類社會與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教師:那他們爲什麼是非常糟糕的'態度呢?

學生:(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爲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

教師:那作者是抱着什麼樣的態度的呢?我們可以從哪一句話看出?

學生:(“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爲難”。 以幽默的語言描述了一系列螞蟻的社會行爲,從“培植真菌,餵養蚜蟲”,到“迷惑敵人,捕捉奴隸”,到“使用童工”“交換信息”,簡直和人類的行爲毫無二致。“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作者這裏有意用描述人類行爲的語言來描繪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正好形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人類的社會行爲和生物的社會行爲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爲比照的。)

3、現在,請同學們總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學生完成,教師明確)

第一部分(第1至3段):從一個事例切入,即醫學家舉行年會,把其與生物界聯繫起來,從而得出自己的論點,人類社會與生物社會有共通之處。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動物過着兩種生活,即是個體的存在,又是集體的存在,也就是說,動物過着個體的和社會的兩種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類與生物界的相通之處——人類也要有社會的生活。

四、全文主體部分探究:

1、接下來快速的閱讀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都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裏,生物的社會是怎樣的?

(主要有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在作者眼裏,它們好比是一個小型的人類社會組織,有組織,有紀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安排趣味性討論:根據課文,分小組討論,假設你們是一羣螞蟻、一羣蜜蜂、一羣鯡魚或粘菌細胞,爲了維持生計,你們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同學們可以儘量的發揮想象。

設置預案如下:

(①螞蟻組:我們螞蟻家族人丁興旺,是個大家庭。我們培植真菌,餵養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我們的同類織巢蟻屬還會使用童工,抱着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我們利用智慧覓食,結合集體的力量搬動食物。在建造蟻穴時,我們會集體蒐集樹枝,作好統籌規劃,通力合作,先砌牆,再蓋頂,遇到障礙時隨機應變,用智慧解決問題,我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

②蜜蜂組:我們家的主要勞動力工蜂會外出尋找花蜜,通過形態各異的優美舞姿向同伴傳遞信息。工蜂在築巢時會共同協作,進行有條不紊的工作,當我們的家庭成員壯大到一定程度後,我們會處動分化成兩支數量相等的團隊,一支追隨老蜂王,一支跟隨新蜂王,組建成兩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③細胞組:別看我們是微生物,我們的力量可不小!在我們的幼年時期,我們是一個個獨立的阿米巴狀細胞,我們吞吃細菌,彼此疏遠,不相往來。可是當我們的長官----一些特殊細胞放出聚集素後,我們會聞令趕來,聚成一個星狀細胞,彼此融合,構成一個動作遲緩而又結實的小蟲子,生出一個富麗堂皇的梗節,頂端帶一個實體,由它負責繁衍後代,此後,我們的子孫繼續重複我們的生活方式。

④鯡魚組:我們和其他魚羣一樣,集體行動,共同抵禦處敵入侵。當我們聚在一處時,我們的功能勝似一個多頭組成的巨大生物。)

五、拓展探究:

1、通過學習,我們明確了作者的觀點是:人類的社會行爲和生物的社會行爲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爲比照的。還舉了幾個例子,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結合這些事例,聯想我們人類,你能夠從中得到什麼啓示?

(這些事例都說明,許多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等級有秩序,有很多社會行爲,它們進行羣體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經營起一個大家庭,它們同人類一樣,經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動的。它們給我們的啓示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人類應當學習它們的團隊精神。)

2、在哪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這些特點?

(“當你觀看聚在蟻丘邊的、黑壓壓蓋過地皮的數千螞蟻的密集羣體時,你纔看見那整個活物。這時,你看到它思考、籌劃、謀算。這是智慧,是某種活的計算機,那些爬來爬去的小東西就是它的心智。”依據這種情形,在建造蟻穴的時候,它們可以做到先築牆,然後再蓋頂,碰到障礙時,會自己用智慧解決問題;白蟻更是奇特,它們在建造美麗的拱券的時候,往往利用羣體力量,像藝術家一樣地完成任務。蜜蜂覓食跳舞。)

(“如果你破壞了蟻丘某一部分,數百隻螞蟻會過來掀動那一部分,移動它,直到恢復原來的樣子。”“小室裏有兩三隻白蟻,就會銜起一塊塊土粒木屑搬來搬去,但並沒有什麼結果,什麼也沒有建造起來。隨着越來越多的白蟻加入,似乎達到了某種臨界質量或法定數,於是思維開始了。”)

4、再看第三部分,作者指出了,其實人類比動物更具有社會性,但我們人類都出現了什麼樣的狀況?(“雖然我們無論如何也是所有羣居性動物中最具社會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賴,聯繫更密切,行爲上更不可分,我們卻並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電路好像還在,即使並不總是通着電。”也就是說,我們類雖然比動物更具社會性,但我們沒有真正的做到聯合起來,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和才能)

5、最後,作者以科研爲例,引用了權威人士的觀點,再一次強調個體的智慧與羣體的智慧,發明創造必須融入羣體的智慧才能發揮作用,纔有意義。希望科學研究能有多一點的交流。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原來生物界還有這麼多我們不曾瞭解的內涵,人類千萬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我們爲在既要強調個體的智慧,也要重視羣體的智慧,因爲發明創造必須融入羣體的智慧中才能發揮作用,纔有意義。所以,同學們學習也不能夠閉門造車,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生物教學設計13

一、教材分析

《細菌》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22章第4節第一課的內容。《細菌》的細胞結構是沒有真正的細胞核,從植物界劃分出來,構成了微生物中的一員,體現了生物的多樣性。《細菌》和一些腐生菌分解動植物的屍體,在自然界中起到物質循環的作用;與人類的關係十分密切;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學習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描述細菌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特點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與人類的密切關係,對細菌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和歸納與總結的過程,獲得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各種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細菌對人類有害的一面,學生懂得了講究衛生的道理;細菌對人類的兩面性,學生樹立了能一分爲二看待事物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細菌沒有真正的細胞核,從植物界裏劃分出來屬於微生物的範疇,總結出了生物具有多樣性;有些細菌有夾膜、產生芽孢抵抗不良的環境,說明生物是適應環境的。

4、教學重點:

(1)描述細菌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特點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與人類的密切關係,對細菌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認識。

(2)各種能力的提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提升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1、上課學生是西昌市民族中學八年級2班的,大部分生物學基礎知識已學過,基礎知識掌握較好,對本節課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本班大多數學生積極活躍,思維敏捷,師生互動順暢。

3、細菌非常小看不見,教學內容抽象,現有條件下無法完成實驗,必須藉助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四、教學設計思路

從生活(外科大夫給病人做手術時爲什麼要對病人進行消毒?)入手導入新課(板書:細菌)——細菌的分佈與大小(我發放的資料介紹細菌分佈的實驗和細菌的大小,由學生閱讀回答)——細菌的形態(播放多媒體課件,學生觀察)——細菌的結構(學生閱讀教材、觀察多媒體課件,先獨立觀察思考,然後小組討論交流,彙報總結)——細菌的生命活動特點(複習提問、播放多媒體課件,總結歸納生殖特點和營養方式)——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播放多媒體課件,學生觀察總結)——細菌與人類的關係(學生閱讀資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組成甲乙兩隊進行辯論,教師補充)——反饋、總結與評價(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由其他同學解答或老師解答;老師提出一些問題,由學生小組討論後回答。學生從“三維目標”學習收穫加以總結。老師作整體評價)——佈置作業(課後完成小實驗)

五、教學資源與教學手段

1、教學資源:教材內容、教師補充的相關資料、學生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等。

2、教學手段: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六、教學策略與學習方式

1、教學策略:教學過程主要採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方式,包括“發現式探究”和“推理式探究”。其次個別環節還採用“講述式”和“談話式”教學。

2、學習方式:在教師的組織、啓發和引導下,學生採用自主、合作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七、教學過程

1、聯繫實際,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老師:外科大夫給病人做手術時爲什麼要對病人進行消毒?學生:消滅細菌、病毒等

老師:對,回答的很好。他們都是微生物,我們今天就只學習《細菌》的有關知識。老師:請你們談談對細菌的認識?學生:感冒細菌使人患感冒……

老師:這是細菌對人類有害的一面;其實細菌對人類還有有益的一面,例如:我們吃的泡菜和酸牛奶都是利用乳酸菌製成的……老師:關於細菌還有很多知識要學習,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細菌世界,揭示其神祕的面紗。(板書:細菌)

設計意圖:聯繫生活實際,學生非常感興趣,自然引出主題。

2、閱讀材料,分析實驗,彙報總結。

老師:細菌分佈在哪呢?

學生:(活動)閱讀和分析我發放的資料(關於細菌分佈的實驗的過程和現象)。學生:回答細菌分佈廣。

老師:(小結)細菌分佈極廣,遍佈地球上的任何蹤跡,如:空氣、土壤、水、火山、甚至極地的冰雪中和生物體的內和外。

老師:細菌分佈如此廣?有誰用肉眼看見過細菌呢?學生:沒有

老師:爲什麼呢?原因是細菌非常小,必須藉助於高倍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楚。那麼究竟細菌小到什麼程度呢?學生:閱讀我發放的資料並回答。

老師:播放多媒體課件(10億個細菌相當於一顆小米粒的大小)。

老師:(小結)細菌非常小,10億個細菌相當於一顆小米粒的大小,僅1毫米左右,2000---3000個並排能穿過縫衣的針線孔。

設計意圖:關於細菌分佈廣的實驗課堂上無法完成,我收集了別人做的實驗過程和現象,讓學生分析得出結論。這樣彌補了沒做實驗的不足,又有證據得出結論。播放多媒體課件(10億個細菌相當於一顆小米粒的大小),非常直觀,有力地說明了細菌確實是很小的。

老師:細菌的形態如何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這就是顯微鏡下看到的細菌的三種形態——球形、杆形和螺旋形。(板書:細菌的形態:球形、杆形和螺旋形)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3、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彙報總結。

老師:細菌的形態不一樣,那麼它的結構怎麼樣呢?播放多媒體課件,大屏幕展示《細菌細胞模式圖》。下面同學們觀察教課書中的《細菌細胞模式圖》和屏幕展示的《細菌細胞模式圖》及複習回顧植物細胞的結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細菌細胞結構包括哪幾部分?每一部分有什麼作用?

(2)有些個別細菌細胞還有哪些特殊的結構?

(3)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是什麼?(學生活動)

學生:在獨立觀察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的形式討論探究、彙報總結上述3個問題。老師:給予各小組評價。在重點地方給予補充。播放細菌細胞結構的動態分解圖,重點講解細菌細胞是無真正的細胞核,是原核生物,從植物界劃分出來,屬於微生物,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物界。說明了什麼?學生:說明了生物具有多樣性。

老師:回答的很好。(板書:細菌的結構特點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無成形的細胞核、不含葉綠體)。

老師:播放多媒體課件(夾膜、鞭毛和芽孢)並介紹它們的作用。

設計意圖:老師提出主要問題,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啓發和引導下,先獨立思考後再進行小組合作與探究學習。這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是新課改最爲關注的地方。老師:我們瞭解了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那麼細菌的生命活動有什麼特點呢?(板書:細菌的生命活動特點)

4、複習舊知,師生互動,引出新知。

老師:生物體的生殖方式是什麼?

學生: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等)

老師:細菌的生殖方式是什麼?請看大屏幕(播放細菌細胞分裂的多媒體課件)學生:觀察、回答是分裂生殖。

老師:同學們觀察的很好。(板書:生殖方式:分裂生殖)細菌在適宜的條件下分裂的速度是相當快,每20分鐘分裂一次。現在假設你手上有一個細菌,那麼一個小時後會有幾個細菌?學生:8個細菌

老師:你從中受到什麼啓發?

學生:要養成飯前便後要洗手,常洗澡、勤換衣等良好的衛生習慣。老師:回答的很好。下面繼續思考下一個問題:植物體的生殖方式有幾種?學生:兩種:一種是自養(例如植物),另一種是異養(例如動物)。

老師:剛纔我們學完了細菌細胞的結構特點,請同學們推測一下細菌的營養方式是什麼?爲什麼?學生:細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原因是細胞中不含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老師:同學們分析的很好。大多數細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包括寄生和腐生兩種。播放寄生菌和腐生菌的課件。但還有少數細菌的營養方式是自養的,例如:藍細菌細胞中含有葉綠素a,是自養的,屬於光能營養型;還有一些細菌利用化學能把CO2和無機物合成供自己利用的有機物,屬於化能營養型。(板書:細菌的營養方式:多數是異養(寄生和腐生兩種)的,少數是自養的。

設計意圖:關於細菌的生命活動特點的內容主要採用師生談話法、觀察法進行教學,這些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丟棄。多媒體輔助教學,變靜態爲動態、變抽象爲具體,達到優化教學的效果。

5、觀察與思考,歸納與總結。

老師:生物體都有一個產生、發展、衰老和死亡的過程。但我們並沒有看見動植物屍體遍地都是,原因就是腐生細菌和其它腐生生物分解了動植物屍體的緣故。請看大屏幕,播放多媒體課件(腐生細菌分解動植物屍體的過程圖解)。請回答腐生細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學生:觀察、總結:腐生細菌在自然界中起物質循環的作用。

老師:細菌與人類的關係如何呢?請同學們閱讀我發放的資料、討論、歸納與總結。(學生活動)

學生1:細菌使人和動植物患病,例如:肺炎雙球菌使人患肺結核,對人有害的。學生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對人有益的。學生3:甲烷菌能產生沼氣,對人有益的。

老師:可見細菌對人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下面我們組成甲、乙兩對進行辯論。

學生:正反兩方進行激烈的辯論

老師:對甲、乙兩方給予評價,看來你們難分勝負、平分秋色。同時補充相關內容。例如:美國“9.11”事件以後炭疽熱病菌曾一度引起人們的恐慌,夾在郵件中哄乾的炭疽熱芽孢,在自然界中能長期存活,危害極大。這是有害的一面。有一種蘇雲金桿菌產生芽孢和副芽孢子體能分泌的毒素,能殺死菜青蟲等昆蟲;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有益細菌,大腸中除大腸桿菌以外還有400多種其它種羣,能抵抗有害的細菌,還能產生維生素。這是有益的一面。可見,我們要全面、科學地看待細菌,樹立一分爲二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觀點。

6、練習與反饋,評價與總結。

老師: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同學們關於細菌你有哪些不清楚的問題?學生:食物變餿了,是細菌還是真菌起的作用?老師:是細菌,關於真菌我們下節繼續學習。

老師:提出問題,細菌的生殖方式主要是是什麼?細菌爲什麼從植物界裏劃分出來?學生:細菌的主要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細菌細胞沒有真正的細胞核,所以從植物界中劃分出來。

老師: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學生:我學到了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生命活動特點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係,各種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所昇華。例如:從細菌有害的一面看,我們懂得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從細菌兩面性看,我們要樹立一分爲二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觀點;還有生物具有多樣性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等。老師:給予各小組整體評價。

7、知識拓展,課後延伸。

老師:課後要廣泛收集細菌的有關資料,並留一個小實驗作業,取一個廣口瓶放些土,把一個小動物屍體放入土中,把蓋去掉放入土壤中,過一段時間進行觀察。

學生:課後完成作業

八、教學反思

在生物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學生完成了“三維”目標的學習,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均發生了改變,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經過課後思考,總結出以下幾點成功經驗。

1、很好地貫徹了新課標的精神和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

在教學實踐中,我始終堅持“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和倡導探究性學習”這一理念。學生完成了“三維”目標的學習,不僅學到了知識、提高了各種能力,尤其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有所提升。例如:通過細菌既對人類有益的一面,又對人有害的一面,學生能夠樹立對待事物用一分爲二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觀點,等等。我始終培養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能提煉出相關的生物學觀點、總結出生物學規律。例如:細菌沒有真正的細胞核,從植物界劃分出來,屬於微生物的範疇這一知識的學習,提煉出了生物具有多樣性的觀點。

2、認真鑽研生物新課標和生物新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課前必須認真備好課,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我上網查閱了大量的有關細菌的資料和翻閱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對原教材內容作了處理,補充了大量的相關資料發放給學生。體現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3、結合學科特點,密切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

課程的導入我提問:外科大夫給病人做手術時爲什麼要對病人進行消毒?自然引出本節課題—細菌。教學過程中和結尾也都聯繫了生產和生活實際,例如:蘇雲金桿菌產生的副芽孢子體能分泌毒素,對菜青蟲等昆蟲具有殺傷力,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境,我們國家正在推廣應用。學生非常感興趣,容易理解和消化知識。

4、注重相關學科的融合

當講到細菌與人類的關係時,我引用了抗戰時期日本731部隊研製細菌武器殘害中國百姓的滔天罪行的歷史事例,學生既理解了知識,又受到了思想教育。

5、使用先進的媒體手段輔助教學,達到了優化教學的效果

本節教學內容—細菌,非常小,人的肉眼看不見,必須藉助高倍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清楚。但是現有條件下無法完成實驗教學,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彌補無法完成實驗教學的不足,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6、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我改變以往教師提出問題後讓學生立刻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而是教師提出問題後讓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討論研究,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

以上是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的點滴經驗,很不成熟。當然了在教學中還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調整和改進。

1、教材中涉及到社會熱點問題需要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例如:關於“ DNA”這一知識時,應聯繫公安機關破案常採用“ DNA”分析、推斷犯罪嫌疑人這一社會熱點問題進行介紹。

2、在評價問題上,除老師評價外,還應鼓勵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

3、應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大學生多層面活動的力度。

4、在大班額現有條件下,進一步研究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和方法。

生物教學設計14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9課

《生物入侵者》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內自讀課文。這篇文章介紹的是關於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是一篇事理說明文。 本文采取了邏輯順序,介紹了什麼是生物入侵者,他們帶來的危害,對此不同觀點及相應的措施。主要運用了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文章條理清楚,語言生動,富有趣味性。

學情分析

本單元所選課文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生活關係密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現代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留意觀察身邊生活,蒐集與課文相關的科學知識,篩選出有用的信息,參與課堂討論。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他們科學思維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於衷”等詞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

2、瞭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瞭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過程與方法目標: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瞭解生物“污染”,增強防範意識,爲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理清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及其合理性。

生物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在學習動物、植物以及人類進化的知識過程中,瞭解研究生物進化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比較法。

2.在瞭解動物、植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基礎上,歸納總結、初步認識生物進化的基本規律。

二、重點、難點分析:

動、植物進化的歷程是本小節學習的重點。通過了解動物、植物進化的歷程,幫助學生認識生物進化的基本規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教學中根據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動物學、植物學知識,引導學生比較各類生物的特徵,分析歸納,抓往能反映生物進化的線索,認識生物進化的規律。同時,教學中還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生物進化是生物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一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而且是伴隨着地球的演變過程進行的。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入:提出問題:地球上現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每一個生物的新個體都是由上一代個體經過生殖過程產生的。那麼最早的生物是從哪裏來的?

這些問題是這一章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釋疑

原始生命是簡單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樣發展爲複雜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A、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學生自瀆課本資料分析思考:

1、什麼是化石,不同地層化石的規律是怎樣的?

2、始祖鳥的形態特徵說明了什麼?細胞色素c的不同差異說明了什麼?

3、什麼是比較法,比較的意義是什麼?

B、生物進化的歷程

與原始生命起源一樣,生物進化的歷程也是極其漫長的過程。現在地球上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經過漫長的歷程逐漸進化形成的。

在進化的早期,由於營養方式的差異,原始生命的一部分進化爲具有葉綠素的原始藻類,另一部分進化爲不含葉綠素的原始單細胞動物。以後,這兩類原始生物分別沿着一定的歷程發展爲動物界和植物界。

1.植物進化的歷程:

結合課本上的生物進化樹並提供各類羣植物代表植物的掛圖或投影片,組織學生對不同類羣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環境比較分析,哪類生物結構簡單,比較低等,哪類生物比較複雜,較爲高等,最後總結植物進化的歷程。

提問:植物進化的歷程可以反映生物進化的什麼趨勢?

學生通過植物的.進化歷程,推測出植物的進化趨勢。

從生活環境看,進化的歷程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結構分析看,是從簡單到複雜;植物進化的總趨勢是由低等向高等發展。

2.動物進化的歷程:

科學家適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動物進化的過程。

提供各類羣動物代表動物的掛圖或投影片,比較各類動物的特點,並歸納動物進化的歷程以及進化的趨勢。

3.生物進化的趨勢:

根據生物進化的歷程,生物進化的趨勢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四、教學反思

這節內容可算是七年級內容的一個小結,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會遺忘很多,所以課前最好讓學生自己預習,蒐集植物方面的內容,比如植物的形態結構等,這樣的話整堂課的效果就會比較好。生物進化樹是這節很重要的,講解進化歷程的時候多結合這個圖。所以這節課可以說是新授課和複習課的一個結合。

標籤:教學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