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常用(5篇)

生物3.05W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是不是聽到知識點,就立刻清醒了?知識點是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知識點對提高學習導航具有重要的作用。還在爲沒有系統的知識點而發愁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常用(5篇)

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1

第一節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一、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

以白糖融解的實驗爲例說明。分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顆粒,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而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二、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三、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四、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併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第二節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一、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1、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2、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三、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1、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2、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3、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4、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恆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四、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第三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一、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

細胞的生長和細胞的分裂

二、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2

1、土壤微生物的類羣

土壤中的微生物種類繁多,數量極大,一克肥沃土壤中通常含有幾億到幾十億個微生物,貧瘠土壤每克也含有幾百萬至幾千萬個微生物,一般說來,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種類和數量越多。另外,土壤表層或耕作層中及植物根附近微生物數量也較多。土壤中的漸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細菌數量最多,細菌佔土壤微生物總量的70%~90%,而且種類多,它們多數是異養菌,少數是自養菌。放線菌的數量僅次於細菌,多存在於偏鹼性的土壤中,主要是鏈黴菌屬、諾卡菌屬和小單孢菌屬等。放線菌雖然數量比細菌少,但由於其菌絲體的體積比單個細菌大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所以在土壤中的生物量也相近於細菌。土壤中的真菌各種類型都有,但以半知菌類爲最多,主要分佈於土壤表層中。土壤中的藻類數量遠遠少於上述各類,主要有綠藻、硅藻等。土壤中的原生動物都是單細胞異養型的,主要是纖毛蟲、鞭毛蟲、根足蟲等。上要是纖毛蟲、鞭毛蟲、根足蟲等。

2、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些對農業有害。如反硝化細菌,能把硝酸鹽還原成氨散失到大氣中,降低土壤肥力。但多數是對農業有益的。

2.1合成土壤腐殖質

腐殖質是一種黑色的膠狀物質,它常與礦物質顆粒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爲土壤有機質的主要類型,對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響。腐殖質的形成,是由一些異養的微生物,如某些腐生細菌,把土壤中的動、植物殘體和有機肥料分解,然後再重新合成的。當土壤溫度較低,通氣差時,嫌氣性微生物活動旺盛,腐殖質合成速度加快,並得到積累。

2.2增加土壤有機物質

每當溫暖多雨季節,在潮溼的土壤表層藻類大量繁殖。藻類具有光合色素,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物質。固氮菌能固定空氣中的氮,成爲自身的蛋白質,當這些細菌死亡和分解後,其氮素即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並使土壤中積累很多氮素。

2.3促進營養物質的轉化

在土壤溫度高、水分適當、通氣良好的條件下,土壤中的好氣性微生物活動旺盛,腐殖質分解,釋放出其中的養分供植物吸收利用。硝化細菌能把有機肥料分解產生的氨轉變爲對植物有效的硝酸鹽類。磷細菌分解磷礦石和骨粉,鉀細菌分解鉀礦石,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磷和鉀轉化爲能被植物利用的形式。土壤中的原生動物吞食土壤中的細菌、單細胞藻類、真菌孢子和有機物殘片等,對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起着明顯的作用,並促進了物質的轉化。

2.4其他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上述的幾個作用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有益之處。如土壤中的真菌有許多能分解纖維素、木質素和果膠等,對自然界物質循環起重要作用。真菌菌絲的積累,能使土壤的物理結構得到改善。放線菌能產生抗生素。如我國使用的“5406”是由涇陽鏈黴菌製成的。總之土壤中的微生物對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促進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具有重要作用。

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3

一、腦:小腦(運動協調、準確,維持身體平衡)

中樞神經系統:腦幹(可調節身體基本生命活動)

脊髓:周圍神經系統

腦神經、脊神經:神經元是構成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具有接受刺激、產生興奮、傳導興奮的作用。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2)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刺激,做出有規律性的反應叫反射。

(3)反射的種類:

簡單的反射——生來就有的,如:縮手、眨眼、排尿、膝跳等反射。

複雜的反射——人類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步形成的,如:語言、文字等反射。

(4)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二、激素調節:外分泌腺:有導管、唾液腺、汗腺

(1)分泌腺體:內分泌腺:直接進入血液循環

垂體、甲狀腺、胸腺、胰島和性腺

(2)激素:由內分泌腺的`腺細胞所分泌的,對身體有特殊調節作用的微量化學物質。

(3)常見內分泌腺和激素:內分泌腺;分泌激素

作用;症狀:甲狀腺、甲狀腺激素: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呆小症、甲亢、地方性甲狀腺肥大垂體:生長激素促進骨的發育,調節生長髮育。侏儒症、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胰島:胰島素調節糖代謝,降低血糖濃度。糖尿病、低血糖症狀地方性甲狀腺腫:缺碘。

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4

一、骨骼

1、概念:人體全身的骨由骨連結構成骨骼。

中軸骨:位於骨骼中央部位,包括顱骨、椎骨、肋骨和胸骨。

2、分類附肢骨:位於骨骼外圍部分,包括肢骨和帶骨兩部分。肢骨構成上肢骨和下肢骨;帶骨連接四肢和軀幹。

二、骨骼肌

1、組成:由肌腱和肌腹兩部分組成。(肌腱:骨骼肌兩端較細呈乳白色的部分肌腹:中間較粗的部分)

2、分類:頭頸肌、軀幹肌和四肢肌。

3、功能:參與運動,維持人體形態、保護內臟器官、參與呼吸和排便、表達情感、維持體溫等。

三、軀體運動的形成

1、形成:運動由骨、關節和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以骨爲槓桿、關節爲支點、骨骼肌收縮爲動力形成運動。

2、調控:骨骼肌的收縮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和控制。

3、肌肉在運動中的協作

(1)任何一個運動都是由多塊骨骼肌協調完成的。例如:

屈肘: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肘部屈伸由兩組肌肉羣共同完成伸肘: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雙手自然下垂同時處於舒張狀態,雙手有重物同時處於收縮狀態)

區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爲和學習行爲:

一、先天性行爲

1)概念:是動物生來就有的`,不依賴於個體生活的經驗,通過遺傳、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行爲,又叫本能行爲。

2)特點:1、所有動物都具有先天性行爲,2、是動物出生後每一次遇到的某一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應。

3)舉例:蜜蜂採蜜,失去幼仔的母雞撫育小貓,哺乳動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動物的後天學習行爲:

1)概念:動物在後天生活過程中,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爲,稱後天學習行爲。如鸚鵡學舌,小狗算數,猴做花樣表演。

2)意義:使動物對環境的改變作出有利於生存的反應。

3)特點:

1大多數動物都具有學習行爲,不同動物的學習行爲有較大的差異。

2最簡單的學習行爲是一種習慣化,當同一刺激重複發生和連續多次作用於一隻動物時。

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5

一、動物行爲的分類

1、根據行爲的發生分爲:先天性的本能行爲和後天性的學習行爲。

2、根據行爲的功能分爲:取食行爲、領域行爲、攻擊行爲、防禦行爲、繁殖行爲、節律行爲和社羣行爲。

二、動物行爲的主要類型

1、取食行爲:

動物不斷從外界獲取食物而生存的行爲。

特點:動物的食性不同,捕捉食物的方式也我種多樣。

2、領域行爲:

動物爲保衛自己的領域而發生的行爲。

特點:

1、領域的大小各不相同。

2、領域沒有明確的界限,但領域佔有者卻熟知它的邊界。

3、動物常用姿態、氣味、鳴叫等方式來警告周圍的動物,保衛自己的領域。

3、攻擊行爲:

同種動物個體之間常常由於爭奪食物、配偶、領域等發生相互攻擊或爭鬥。

特點:雙方的身體很少受到致命傷害。

4、防禦行爲:

不同種類動物之間爲保護自己、防避敵害的`行爲。

特點:

1、警戒色:有些生物往往具有鮮豔的色彩和毒刺或者難聞的氣味。

2、擬態:尺蠖靜止不動時,形狀像樹枝。

3、保護色:比目魚、變色龍等動物身體顏色能隨環境顏色的變化而改變。○

4、繁殖行爲:與動物繁殖有關的行爲。

5、節律行爲:動物有許多週期性的、有節律的行爲。

舉例:生活在海灘上的動物的潮汐節律行爲;蝶、蛾類的日節律行爲;人類和靈長類動物

雌性個體的月節律行爲;動物的換毛、遷徙等年節律行爲。生物鐘:是動物體內以生物化學反應爲基礎的複雜機制。

6、社羣行爲:羣居生活的動物,各成員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羣體生活所表現出的一系列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