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生物的變異》教學反思5篇

生物3.94K

生物的變異應該通過讓學生觀察、發現建立起感性認識後,請學生歸納總結。下面我們來看看《生物的變異》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借鑑。

《生物的變異》教學反思5篇

  《生物的變異》教學反思1

今天的主要任務是認識變異是普遍存在的,並讓學生探究一種變異現象,我選擇的實驗是應用教材上的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通過舉例學生很容易明確變異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自然界中找不出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雙胞胎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可以使父母辨別姐、妹或兄、弟。學生又例舉了更多的實例。這一任務很簡單的就過去了。在學生自主進行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時,先由學生結合課本47頁有關的對話提出自己小組要探究的問題,然後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探究。

學生分組進行測量兩種不同的花生品種的長度時,我沒有規定學生用哪種方法可以減小測量的誤差,而是讓學生自己考慮選擇方法,但要求是測量誤差要小。接下來學生就相互討論着、比劃着並不時的用尺子、三角板測量着。不到三分鐘時間,學生有了自己的測量方法,我巡視着,觀察着學生的方法,讓我感覺到學生的思維真的很活躍。有的學生將座標紙當尺子,將一端用尺子豎起作爲起點,來規範花生的起始點,然後用筆尖在花生的另一端點點,讀書數據,另一位同學記錄。有的開始也是這種方法,但是在終點端同樣也是用尺子垂直下去讀出相應的數據(這種方法更準確)。也有的同學將實驗臺的一邊作爲起點,花生就以其爲起點,然後再測量。有的則是用目測的方法,直接將花生在尺子上比量一下讀出相應的數據(當然誤差要大);也有的用兩個三角板固定花生的兩端,在通過尺子來測量,還有的學生將花生的兩端利用相同的角度將點點在紙上,然後再用尺子量出兩點之間的距離。看着學生的種種測量方法,我不禁慶幸我沒有事先將測量方法介紹給學生,否則就不會出現這麼多樣的測量方法,同時學生在測量前的相互討論、找出方法這一思維碰撞的過程也會沒有任何火花。給學生一片思考的空間,學生會描繪出很多極美的圖案。

但是在實驗中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學生因爲抑制不住自己的嘴,而出現偷吃花生的現象,並且這種偷吃我沒有看到,直到實驗結束才發現。雖然我考慮到這一點,謊稱花生上打了藥,但是表現最突出的就是八年級一班。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因爲在我的印象中,一班學生是最安分,也是最聽話的。

學生在進行數據出來比較時,時間太長。並且不能很好的分析比較這些數據的目的。最後只能是我引導的提出問題:如學生將測量的大、小花生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說出,讓學生進行比較看出大花生中也有個別的長度比小花生中個別長度要小的,不能以某一長度來作爲衡量大小花生的標準。再讓學生比較各組大花生和小花生長度的平均值,讓學生看出,所有大花生的平均值都大於小花生的平均值。通過這一點讓學生得出了大花生和小花生的區分依據是果實的平均值大花生的平均值要大。但是在分析過程中因爲時間關係,沒有讓學生很好的自己分析討論得出結論,是我對於本節課學生感覺最遺憾的地方。以後可以在變異是普遍存在的這一環節上節省時間,也可以讓學生在計算平均值時利用計算器來計算以便節省時間,還可以較少測量的花生的數量如30顆減少爲20顆。以後在授課過程中可以試一下。

  《生物的變異》教學反思2

這節課原本是測定花生果實的大小,但實驗教師提供的是種子。因而只好用種子來做實驗,當然從中也就發現果實與種子的區別還得強化。果真學生對花生果實與種子的區別還真模糊了。

前兩天備課時我對探究活動的重點應放在哪兒還感覺不是太好。昨天聽了吳教師的課後,我發現學生提不出問題,無法正確畫出曲線圖。因而如何組織學生提出問題成爲今天要解決的關鍵點之一。先是對教材提供的材料做了分析,而後讓學生圍繞兩個品種的花生種子大小與變異的關係提出問題。學生在討論之後,依然把握得不好,從提出的問題來看,學生會將兩個品種這個關鍵點給忘記了。如有的小組提出:花生種子有大有小是變異的結果嗎?當然也有同學提出:我們爲什麼要測量種子的大小,我們測量種子的密度如何?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得到我的肯定,但如何做好計劃呢?還有的同學提出,我們可以探究兩種不同種子的脂肪含量。

對此我都給予肯定。我告訴學生,這些想法都是很好的。說明大家有動腦。但今天我們在測量大小要學生畫曲線圖。如何理解曲線圖的作用,也是我們這個實驗的重點。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得出結論。認爲問題要這樣提爲好:“兩個品種的花生種子的'大小存在變異嗎?提出問題之後,大家開始動手實驗。實驗過程中,大家對量的控制基本不存在問題,我問過學生:爲什麼要用這麼多的花生種子。學生都能回答出道理來。測量、統計之後,大家對如何畫好曲線圖存有疑義,不少同學舉手提問。在指導之後,大家畫得不錯。

這個實驗所得出的結論我想應該包含不同品種之間的種子存在變異,同種品種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變異。

  《生物的變異》教學反思3

第一、生物學的概念——生物的變異應該通過讓學生觀察、發現建立起感性認識後,請學生歸納總結。學生參與到概念的描述之中,容易把概念理解到位。本節課教材設計探究活動的目的突出對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科學方法的訓練,訓練學生處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

第二、本課的教學設計應該緊緊圍繞“生物的變異爲什麼會普遍存在”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問題的解決,通過學生遊戲和探究活動來實現。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發現並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是順應,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對於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通過啓發學生分析得出結論,有利於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設計上符合學生的心理髮展需要和學習特點,真正體現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既有發散思維,又有集中思維,有利於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

  《生物的變異》教學反思4

我在這節課的執教中,基本上體現了自己備課時的一些想法,學生在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內對“變異”這一生物現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同時學生的觀察、推測、收集證據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學中,我首先採用通過出示同學父母的照片,讓學生猜猜這是我們哪位同學的父母,讓學生一下子興奮起來。與此同時也回顧了我們的身體特徵會遺傳。同時也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徵,如:“有耳垂和無耳垂”等。“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課開課部分的設計不僅能瞬間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又解決了“對典型特徵的認識”。

接着我採用先讓學生找找與父母間的不同、與同學間的不同,統計班級同學的特徵差異,當學生在一定的探究活動中獲得了足夠的感性事實信息後,我就在相應的環節穿插引導學生“通過以上的比較和對數據的分析,你發現了什麼現象?”,“從剛纔的活動中,你又發現了什麼?”從而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大量事實信息的交流、碰撞,讓學生信服地概括出:人與人具有不同的特徵,植物同一物種之間具有不同的特徵,動物也是如此這樣一個具體的概念。

當學生研討綜合,概括出具體感念後,我則對學生剛剛形成的具體概念進行分析小結,幫助學生儘快地把事實概念轉化成科學概念:這個環節是非常必要的,教學始終是一種不完美的藝術,課前我雖然做了很多準備,但是本課依然存在很多的遺憾。這些遺憾將成爲我以後教學中努力的方向:首先,我在備課中應該“備語言”,加強語言表達的訓練,教師語言表達會直接影響到課堂的進程。其次,在概括具體概念的環節,我應該更加相信學生,給學生足夠的交流、碰撞時間。

  《生物的變異》教學反思5

生物的變異和遺傳都是生物體繁殖的重要規律,遺傳使物種延續,變異使物種後代出現差別。在學習方面,變異比遺傳稍難理解,所以本課的教學模式沿用上節課的。但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我沒有遵循常規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假設、驗證、交流得出結論這一流程,而是重在引導學生的探究學習和思辨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緊緊圍繞“我爲什麼不像爸爸、像媽媽?”“這是變異嗎?”他們、它們之間有哪些差異?”“人有變異,動物有變異,植物也有變異,這說明了什麼?”等問題進行碰撞研討式思維活動,使學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後代的生物都有變異,變異是生物的基本特徵和現象。

藉助教師的相機引導,學生通過研究任務,得到了科學思維的發展和鍛鍊。我認爲,這種以“思中做,做中思”爲特徵的思維參與過程,是“探究”的本質屬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思維訓練、找尋規律的過程。通過科學教學幫助學生習得科學方法和理性科學思維,使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最高境界。我們必須明確,學習是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輸,但“理解”卻不能,因爲理解是來自學生本身的科學思維,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