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彙編15篇

設計3.18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彙編15篇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1

教學思路

以菊花爲全文教學的點,以三次看菊花爲線,以母親讓我好好兒活爲思想內核,把本文置於史鐵生的人生境遇中,突破以往“母愛”主題的侷限,將之上升爲精神力量的喚醒和激發。

設計特點

板塊教學爲形,讀中感悟,讀中品味

教學目標

1、品味重點句段,讓學生走進母子的內心世界。

2、抓住“菊花”,體悟兒子因母愛而獲得直面苦難的勇氣。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流程

一、遊戲導入,引入課文

1、師生合作玩對着幹遊戲(課前短暫師生交流、引出史鐵生不聽母親的話)

2、有這樣一位兒子,21歲了,但他不停媽媽的話,還向媽媽發脾氣,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秋天的懷念》,一起去認識這位兒子和他的母親。板書課題。

二、解題、讀題

1、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題目中讀懂了什麼

2、引導學生讀題(深情、有懷念感)

三、初讀

1、師範讀,學生聽

2、聽範讀後檢測:課文寫的是誰懷念誰?史鐵生爲什麼發脾氣?(引出文章主人公;指導癱瘓的讀寫)

四、品讀第一次看菊花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找暴怒無常的句子(讀——找——畫)

2、交流暴怒無常的句子(個別讀)

3、將句子濃縮成動作,體會人物內心(讀中感悟人物內心的絕望)

4、引導學生讀懂動作背後的作者的心情,把體會融入文字,再讀暴怒無常的句子(齊讀)

5、角色體驗說話:假如你是作者的妹妹,你會怎樣勸說哥哥呢?(情境說話練習,同時引出母親第一次要帶我看菊花)

6、自由讀第一自然段,找體現母愛的動作的詞語(抓、撲、忍、躲),對比突出母親的`無私和對兒子的愛

7、聚焦忍字,讀中感悟母親的痛苦和對兒子的愛

8、齊讀第一自然段,走進母親的內心世界

五、品讀第二次看菊花

過渡:同學們,第一次看菊花,兒子拒絕了母親,然而母親沒有放棄,在一個菊花飄香的季節,母親第二次提出帶我去看菊花。

1、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要求把握好語氣、感情讀好對話

2、分角色朗讀(一生讀母親的話,一生讀兒子的話,其餘同學讀旁白)

3、老師向扮演角色同學提問:問“母親”:爲什麼兒子在看窗外的落葉會擋住他?爲什麼忌諱說跑踩一類的字眼?問兒子:這次你看成菊花了嗎?

4、品讀重點句:她出去了,就再也沒有回來。(字字含淚、字字含情)

六、品讀第三次看菊花

過渡:又是一個秋天,作者第三次看菊花了,但不是和他的母親,是妹妹推他去的,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三次看菊花(大屏幕出示)

1、學生自由讀

2、第三次作者去看了菊花,他僅僅是在看菊花嗎?(懷念母親、理解母親叫自己看菊花的用意、從絕望中走出來)

3、在這個秋天,作者還會砸、會摔、會捶嗎?用什麼來代替發泄情緒的動作(堅強、自信、樂觀)引導學生讀第三次看菊花,讀出作者的樂觀心態

4、母親離開了我們,她留給我們的是什麼呢?(偉大、無私等)

七、總結

母親雖然走啦,但她可以值得欣慰了,因爲他的兒子不但活着,還活得很精彩,他成爲了一名著名作家,請同學們看史鐵生的資料:

史鐵生,中國著名的殘疾人作家,1979年始發表文學作品。1997年當選北京作協副主席。他的作品多次獲獎,20xx年,史鐵生獲得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下面是組委會給他的頒獎詞:

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

八、佈置相關作業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課文,抓住課文的動作、神情、語言,體味人物內心情感,使學生受到薰陶感染,並以此點燃學生情感,引發真情。

2、說一說作者在北海爛漫的菊花前,對母親說的話,並寫下來。

3、總結全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體會母親的內心活動。感受偉大無私的母愛。

教學難點:

對母愛情感的遷移,讀出自己的感情,抒發自己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師:有這樣一位兒子,在他二十一歲正值風華正茂之時,卻不幸患病,導致雙腿癱瘓。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這樣一位母親,雖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他重新點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爛漫開放的時候,母親卻帶着無限的牽掛永遠的離開了,而這個特別的秋天,也成了兒子永生的懷念。

2、板題,學生讀題,思考:兒子懷念的是什麼?

二、自由研讀,感悟深深的母愛

1、學生自讀課文,畫出文中哪些句子讓你真切感受到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並在旁寫下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感悟。師引導學生抓住描寫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感悟母愛的偉大與無私。

①“母親這時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

A、師:“這時”是怎樣的時候?“悄悄地躲出去”你體會到了什麼?

B、師:“母親的愛就是在我脾氣暴躁的時候——”

師:“母親的愛就是在我看不見的地方——”

師:“母愛是如此——”

C、感情朗讀。

②“當一切……悄悄地進來……”

A、師:“悄悄地進來”你體會到了什麼?

B、師:母愛就是這樣細微到每一個動作。

C、感情朗讀。

③“對於跑和踩這一類的字眼……又悄悄地……”

A、師:母愛就是這樣細微到每一個字眼。

B、感情朗讀。

C、齊讀上面三個帶有“悄悄地”的句子,反覆體會母愛的小心、細膩、真摯、深沉。

④“母親撲過來……”

師:母親撲下去的是什麼?她抓住的僅僅是我的手嗎?她忍住的是什麼?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⑤“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

師:“擋住”的是什麼?母親爲什麼要用央求般的語氣說?

⑥“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

A、師:母親臨死前有太多的牽掛,有千言萬語沒來得及說,你能想象母親臨終前的話嗎?

B、感情朗讀。

3、師小結

A、師:同學們,如果說世界上有一種愛是最偉大的、最無私的,那一定是母愛;如果有一種愛深如大海,那一定是母愛。

B、板書:母愛深似海

三、品味末段,感悟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懷念

1、指名學生讀。

2、這段作者濃墨重彩地描寫了什麼?

3、爲什麼曾讓兒子那麼厭惡的菊花如今在兒子眼中,卻變得如此美麗?

4、入情入景,真實表達:如果你就是兒子,面對菊花,會對母親說些什麼?寫一段捎給天堂母親的話。(放音樂《燭光裏的媽媽》)

5、生交流。

6、小結。

四、昇華情感,拓展延伸

以“媽媽我想對你說”爲題,給自己的母親寫一封信。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3

知識目標:理解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能力目標:學習閱讀的方法,提高現代文閱讀的能力。

情感目標:理解父母的關愛,學習作者的堅強。

重點:感悟母親對子女的關愛。

難點:學習作者的堅強。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學具:多媒體

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氛圍,導入:

1、課前出示卜樺創作的flash動畫短片《貓》,學生看完後略談故事情節、主題及感受。

2、教師補充:這是獲得國際動畫大賽金獎的動畫片,其藉助音樂和繪畫詮釋出來的“愛與勇氣”溫暖着億萬網民冰封已久的心。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藉助文字感動億萬讀者的文章《秋天的懷念》。

3、作家作品簡介。出示課件

史鐵生是中國當代作家,他體驗到的是命運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生活的明朗與歡欣,他用殘缺的身體表達出了最健全最豐滿的思想,他用睿智的文字詮釋出的愛和勇氣照亮的卻是我們日益幽暗的靈魂。有人說:如果你年輕,請讀他的書,會給你以力量;如果你不再年輕,請讀他的書,會給你以溫暖。

(二)、初讀,感知內容。

1、學生朗讀。

2、學生默讀,思考課文內容

3、學生交流。

4、教師評價補充:母親的關愛兒子的堅強

(三)、品讀,體驗情感。

1、學生默讀,勾畫出能體現母親對兒子關愛的語句,試作簡單賞析。

2、學生交流。

3、教師評價補充。

4、學生小結品讀方法。

5、教師補充:首先根據文體的不同,閱讀時有所側重。

其次,品讀的過程中,我們要善於抓住關鍵的語句,如藉助傳情達意的句子來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藉助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分析人物,能結合環境描寫進一步揣摩人物的心理……還可以抓住文中一些關鍵的詞語,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

第三,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沉浸在文本之中,對文章進行深刻的剖析,要敢於否定他人的說法,說出自己對文章獨到的見解。

6、學生用老師所授品讀方法勾畫並賞析文中能反映兒子堅強的語句。

7、交流,評價,補充。

(四)、學完這篇文章,你很想對自己、或是對母親、或是對史鐵生說些什麼呢?請試着寫下來。出示課件。

(五)、小結。

“世道多舛,人生不易”,在這個歡欣與傷痛共存的世界,我們唯有接受,唯有面對,包括生命中最不能承受的殘酷。如果你不幸被選作去充當那苦難的角色,就去承擔,選擇一種堅強的方式去詮釋生命,生命會因對苦難的超越而顯得恢弘與深邃。寫出自己。

結合作業

2,請學生寫出自己想對父母說的心理話。

板書:

1、學生小結的閱讀方法。

2、愛———————堅強

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通過閱讀而激發起來的思維,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取得收成。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深有體會。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改強調學生的語文學習要在交際中、活動中、情境中、探究中的開竅學習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由以往的被動接受信息轉爲主動地蒐集、篩選、整合和處理信息。遵循課改的教學原則,在這節課上,我的教學設計主要是在情感激發的氛圍中圍繞着讀而展開,注重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意圖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悟,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聯想、想象中提升,在質疑中創新,在練筆中鞏固,在快樂中學習,在感悟中生活。

課堂上,學生大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尤其在讀的教學環節中,學生在自主閱讀,相互交流,探究閱讀學習的方法。在後來的閱讀教學中,充分運用已掌握的閱讀方法,對人物進行全面而正確的分析,說出對文章獨到的見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後來,在學生的練筆中,我看到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文章,相較以往課堂作業中的練筆效果要好許多。我感到通過讓學生沉浸文本去體會、感悟到的情感,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幫助。我在課後的作文點評中,肯定了學生用真情所寫的文章,鼓勵他們把自己對父母的感情表達出來,勉勵他們堅強面對人生。我還選出一些好文章告訴學生,會向校園文學社的老師推薦,這給了學生莫大的鼓舞。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自讀課本又何嘗不是一個例子呢?它同樣是學生學習的憑藉、學習的舞臺、學習的新的起點。在教學過程中我真切的領悟到:自讀課本是課內語文課的重要補充,也是學生獲取大量課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其選文文質兼備,可讀性強,內涵豐富,通過對自讀課本的學習不但可以鞏固和擴大課內所學東西,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自學能力,發展自己的個性和特長,加深學生的文化底蘊。在教學資源尤其匱乏的農村,如何對自讀課本進行有效利用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了。

因此,在教學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課改的新形式下,對於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充分地瞭解學生,熟悉教材,挖掘教材,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同時,我也知道,閱讀教學並不是在一節課上就能完成的,還需要在日後的教學中不斷地總結和完善才能有質的飛躍。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認識本課生字,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母子情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材分析與處理:

教學重點:

體會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聯繫課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創新點:

設計假如清明節到了,作者面對母親的遺像偉說些什麼呢?這個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課前準備:

蒐集有關作者或者作品的資料。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操作程序:激情導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創新現象反思小結開放作業

一,激情導入

鼓勵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猜測課文內容,如:作者在秋天懷念的是誰?爲什麼是秋天的懷念?他(她)有什麼值得作者去懷念的?

二,自主探究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你覺得課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2、默讀課文,標出母親關心我的四件事,並且畫出課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動,並把簡單的體會批註在書旁。

三,合作交流

1,在自學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

2,在全班交流,老師引導學生抓信母親的表情,動作,語言來說,儘量說得詳細,讓學生透過這四件小事概括出母親的愛是一種什麼樣的愛?

3,然而當時我未能體會母親的這一片苦心,這無私而偉大的愛,就在母親與我訣別的時候,我才真切地體會到了母親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你們想想這話是什麼意思?

四,創新想象

在反覆閱讀課文的過程中,那種母子之間的似海深情已使學生受到薰陶感染,引發了學生的情感,在此,抓住時機給學生虛設情境,訴說心聲。可以這樣設計:假如清明節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親墓前,要說些什麼?讓學生自由表達。

五,反思小結

學習了本課,我們被文中的母愛感動了,說說你的母親是怎樣愛你的?

六,開放作業

以《媽媽我想對你說》爲題,給自己的媽媽寫一封信。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感受母愛的博大、寬厚和兒子對於母親的思念、懺悔、自責;

體會磨難對於人生的意義,學習在磨難中成長的堅強的品質;

學習作者運用細節刻畫人物和運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感受母愛的博大、寬厚和兒子對於母親的思念、懺悔、自責;

教學難點體會磨難對於人生的意義,學習在磨難中成長的堅強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那時候的我,作爲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爲母親着想,我被命運衝昏了頭,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而這樣的母親,註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親。

2、談體會: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1:作者對於母親的懷念、思念之情;

2:作者對於母親的懺悔、懊惱、後悔、悔恨之情;

3:作者對於母親的自責、內疚之情;

3、正如作者所說“而這樣的母親,註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親”(板書“苦”)其實許多複雜的情感構成一股苦澀的滋味,我們可以歸結爲一個詞:懷念。(板書:“懷念”),爲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作者寫了秋天故事。

板書“秋天的懷念”

爲了更好的理解秋天的故事,下面跟着錄音一起看課文。

二、整體感知:

三、概括文章內容

四、聽了這飽含深情的朗讀,你的內心是否也有所觸動,接下來,我們帶着深情自由地朗讀,選擇你最喜歡的文段展示給大家,並談談你的感觸。

A.這時,母親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

提示: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特別是“悄悄”和“偷偷”寫出了母愛的小心翼翼,母愛是理解。

B.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

好兒活····(重點品味“撲”,“抓”,“忍”)

提示:動作、語言的描寫,“撲”寫出了母愛的堅定,“抓”寫出了母愛的執着,“忍”寫出了母愛的深沉。

C.她憔悴的臉上露出央求般的眼神

D、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着跑着,一腳踩扁一個……

D.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

提示:母親擔心這樣的話勾起兒子更大的痛苦,母愛很細心。

主題叢書《母親橋》

7、自主練習,母愛是什麼?如果有人問我母愛是什麼,我會說·······

例句:

A.母愛是週五晚上媽媽在校門口尋找我的目光

B.母愛是週日的凌晨四點半媽媽爲我捧出香噴噴的熱湯麪············

學生自主討論

母愛是一首田園詩,幽遠純淨,和雅清淡;

母愛是一幅山水畫,吸取鉛華雕飾,留下清新自然;

母愛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轉悠揚,輕吟淺唱;

母愛是一陣和煦的風,吹去朔雪紛飛,帶來春光無限。

提示:教會學生如何去仿寫,例句是從具體事例來體現母愛,後面展示例句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說出了母愛的特點。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3、結合自己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體會課文所表達的細膩、無私的母愛和“我”的思考,領悟和愧疚。

教學重點:結合自己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體會課文所表達的細膩、無私的母愛。

教學難點:體會“我”的思考,領悟和愧疚。

課前準備:實物投影和課件。

教學過程:

一、佈置預習任務:

1、通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難點。

2、把課文朗讀3遍。劃出喜歡的,觸動你的語句和不理解的語句。(注意要用兩種不同顏色的筆或兩種不同的符號。)

3、試列課文寫作提綱。用鉛筆寫在課本標題旁。

二、檢查預習任務完成情況。

1、組內檢查,交流分享。

2、找一生讀“讀一讀,寫一寫”。其他同學補充、更正。注意筆記。

三、整體感知。(解決教學重點)

1、在組內讀你喜歡的`或觸動你的語句,試着說說選擇理由。

2、代表展示。教師可示範。配鋼琴曲《秋日私語》。提示:①朗讀注意語速和重音。②分析注意細節描寫和準確用詞。

四、質疑探究:說說你不理解的語句。(解決教學難點)

教師示例:課文題目是“秋天的懷念”,文章爲什麼從“我”的“暴躁無常”寫起?把結尾段放在文章開頭可以嗎,和課文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五、拓展延伸:作者資料補充。引導學生更深入理解課文,拓展學生閱讀視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1)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合歡樹》

(2)搖着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着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裏只默唸着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捱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裏纔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我與地壇》(教師讀這一段)

(3)生病也是生活體驗的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纔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爲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個“更”字。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病隙碎筆》

六、全課小結:作者痛定思痛,終於在母親去世後,在“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愧疚中,領悟到母親說的“好好兒活”的含義,希望各位同學和我一樣,雖然我們四肢健全,但只有能隨時關注生活中的美好,像作者一樣能夠給自己生活的勇氣和奮鬥的力量,纔是“好好兒活”。

七、推薦閱讀:《我與地壇》《病隙碎筆》《務虛筆記》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7

【教學目的】

認識本課生字,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母子情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體會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

聯繫課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從課題引入 齊讀課題。秋天是我們看菊花的時候,在這時候作者想到了誰?(母親)。這是史鐵生爲了懷念母親,寫下的文章,誰能介紹一下有關作者和作品的資料嗎?(學生介紹老師補充)然後,讓學生讀一讀本課的生字(投影打出,讀準即可)。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從整體感知內容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你覺得課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可簡單說)教師板書:“關心我” 2、默讀課文,標出母親關心我的四件事,並且畫出課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動,並把簡單的體會批註在書旁。 3、在自學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 4、在全班交流,老師引導學生抓信“母親”的表情、動作、語言來說,儘量說得詳細,讓學生透過這四件小事概括出母親的愛是一種什麼樣的愛? 板書:堅強、無私、偉大

三、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來體會這種情感 同學們剛纔體會得不錯,你能把你感受到的這種愛讀一讀嗎?學生自由讀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然後指名讀,互評後再讀。

四、討論交流 然而當時“我”未能體會母親的這一片苦心,這無私而偉大的愛,就在母親與“我”訣別的時候,“我”才真切地體會到了母親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你們想想這話是什麼意思?學生讀書,聯繫上下文後說出:母親希望“我”和妹妹好好活着,“我”和妹妹都知道母親對我們的希望,一定不讓母親失望。

五、進行口語訓練 假如清明節到了,作者面對母親的遺像偉說些什麼呢? 教師根據學生說的內容,概括出詞語板書:愧疚、熱愛、懷念。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8

精彩開篇詞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史鐵生。遺憾的是,他從21歲起,就坐在了輪椅上。更讓他痛心的是,母親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當他知道母親嚴重的病情時,母親卻永遠地離開了他。他曾經在《我與地壇》中說:“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爲母親着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這份深深的懷念吧!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作者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和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博大、寬厚的母愛和兒子對於母親的思念、懺悔、自責。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生命是美麗的,當我們在教室裏快樂地學習、在操場上歡快地遊戲時,或者當我們在山野間奔跑、在田地裏和爸媽一起勞作時,我們無不在享受生命的恩賜。但是對於因疾病而不能走動的作家史鐵生來說,生命又是那樣的殘酷。然而就在這不幸的境遇中,卻有一個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給了他生活的勇氣和希望!此刻,就讓我們跟着史鐵生一起走進那充滿懷念的秋天。(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學指導

——預習與交流

1.給加點的字注音。

癱瘓(tān huàn)憔悴(qiáo cuì)仿膳(shàn)

侍弄(shì)訣別(jué)整宿(xiǔ)

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癱瘓:由於神經機能發生障礙,身體的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喪失活動能力。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訣別:不再相見的分別。

翻來覆去:來回翻身。

3.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xx),原籍河北涿州,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連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代表作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命若琴絃》《我與地壇》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並有英、法、日文譯本在國外出版。

三、自學指導

——合作與探究

(一)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欣賞。

2.學生誦讀: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讀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二)整體感知

1.請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交流點撥】

文章講述了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2.藉助表格,理清文路。

“我”的

情況母親的表現母親

的話“我”的

表現母親的表

現第一次

暴怒

無常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狠命捶打兩條腿。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第二次獨自坐在屋裏,看着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

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什麼時候?”“好吧,就明天。”

喜出望外

3.課文寫了母親關心“我”的哪幾件事?

【交流點撥】

主要體現在四件小事上:

(1)“我”發脾氣時,母親撫慰“我”。

(2)母親重病纏身時,卻不告訴兒子,不想給兒子增添痛苦。

(3)母親央求“我”去看花。

(4)母親的臨終囑託。

4.作者的生活態度前後有什麼改變?

【交流點撥】

“我可活什麼勁兒”(絕望)——“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再生希望)

(三)語言品味

1.品味細節描寫的魅力。

(1)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

【交流點撥】

一系列關於母親的細節、動作描寫都體現了深沉偉大又毫不張揚的母愛:躲出去是不忍心看兒子受折磨;聽動靜是擔心兒子想不開;一切沉寂後再進來眼邊紅紅的,是爲兒子所承受的苦難而痛心;一直沒有勸解是怕說錯話傷及兒子的自尊。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兒子心裏的苦悶,知道要給他一個靜靜地平息暴怒的空間。

(2)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交流點撥】

看似平淡無奇好像多餘之筆的一句話,卻寫出了母親爲了兒子放棄了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一顆心全部放在了兒子身上。不能不讓人爲之深深感動。

(3)“看着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母親爲什麼“擋”在窗前?

【交流點撥】

不想讓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葉凋零的蕭條景象而產生傷感痛苦,甚至是絕望的心情,從而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4)“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交流點撥】

她爲自己出語不慎引起了兒子的傷心而懊悔不已,黯然神傷。她把兒子的自尊看得比什麼都重,甚至在這一點上比兒子自己都敏感。所以母親像做錯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兒子。

2.文中有哪兩處景物描寫?找出來並理解兩處景物描寫的作用。

【交流點撥】

第一處景物描寫: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這裏運用以動襯靜的手法,突出“我”孤獨、痛苦、無望的心情。第二處景物描寫: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寫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壯、深沉的氛圍,突出了“我”的心理從痛苦、無望轉向明朗、堅強的變化過程。

四、領悟主題

理解末段中包含的題旨: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交流點撥】

盛開的菊花猶如堅強勇敢地活過來的“我”,豔麗的色彩是對“我”成功人生的描繪,我最終懂得了母親“好好兒活”的真正含義,而菊花卻成爲了我懷念母親永遠的寄託。

五、板書設計

六、拓展延伸

1.閱讀下面史鐵生的兩段文字,體會他頑強樂觀的性格特點。

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

——《合歡樹》

生病也是生活體驗的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纔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爲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個“更”字。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

——《病隙碎筆》

【交流】

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快樂。

2.學了這篇課文,你讀懂了什麼?你很想對自己、或是對母親、或是對史鐵生說些什麼?

【交流】

當苦難、逆境來臨的時候,我們首先應想到的是好好活着,活得熱烈而輝煌。但願大家從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僅僅是母愛,還能看到作者對生命的思索。

媽媽的愛就像空氣一樣,讓我賴以生存,而我卻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生命是美好的,要好好珍惜、好好活纔是!

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命運是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奮鬥來改變的!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內容。

2、品讀細節描寫,領會樸實的語句中蘊含的豐富情感。

3、感受母愛的無私與偉大,學會堅強,珍視生命。

教學重點:

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品讀細節,領會樸實的語句中蘊含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觸動情感,引入課題

激情談話:一個青年在他跨入生命最燦爛的季節的時候,他的雙腿突然癱瘓了。他從此將與輪椅爲伴。這是一份多麼沉重的苦難?一個原本活潑好動的男孩,突然間不能走路了,他的脾氣變得暴燥無常起來,文章中他是怎樣表達自己這種心情的?他就是史鐵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懷念》。

二、品味詞句,感悟真情

出示讀書要求:讀課文,想想母親是怎樣關心我的,體會作者是怎樣透過一件件小事表達母親的一片深情的?(通過體會母親的“忍”,感受母愛的無私、偉大。)

1.“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你去看看吧。”體會母親的良苦用心。

2.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母親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的出去了。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悄悄地”幾處動作來體會母親的細心、小心、苦心。

3.體會母親的自己的病痛。

教師小結:經過同學們的品味,我們感到母親除了要忍住兒子的報怨、忍住自己的痛苦外,更要忍住兒子的病痛給自己帶來的打擊!這是一種怎樣難熬的忍耐啊!同學們,你的眼前出現了一位怎樣的.母親?

4.體會“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的含義。

三、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教師小結:今天的史鐵生珍惜生命、勤奮寫作,寫出了許多精彩的文章,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1.課件出示史鐵生所取得的成就。

2.教師總結:母愛,人類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無論自己的子女是醜是美,是健康還是殘疾,她都全身心的去愛他、呵護他。這就是母愛,不需詮釋,不需回報。史鐵生曾說過:“死,是一件無須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無論如何也不會錯過的事情。”相信大家從今天的學習中不僅僅又一次感受了偉大的母愛,還能看到作者對生命的思索:當苦難、逆境來臨的時候,我們首先應想到的是好好活,想到關愛我們的親人、朋友。

3.課下,請同學們閱讀史鐵生的其他作品:《我與地壇》、《病隙隨筆》、《有關廟的回憶》、《合歡樹》,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穫!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懷念母親的文章,

作者通過回憶的方式,將零零碎碎的細節串聯起來,寫出了自己在癱瘓時,懷着博大無私之愛的母親是怎樣細心、耐心、小心、忍辱負重地照顧自己,以此來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愧疚和懷念之情。文章的語言樸素、真切,卻又意味深遠,寄悲觀於從容,蓄智慧於認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本文的主題並不難,但是如何使學生的內心真正受到震撼,從而激發感恩情懷呢?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呢?基於以上問題的思考,在教學中,應以反覆朗讀爲基本立足點,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讀出感悟、讀出體會,進一步聯繫生活實際,喚起學生真切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體味人物內心情感,使學生受到薰陶感染,並以此點燃學生情感,引發學生真情,促進學生主動探求,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音和停連的朗讀技巧,把握朗讀時感情基調的變化。

2.體會作者對母親的複雜情感,理解文中母愛的內涵。

3.領悟文中“好好兒活”的內涵,珍惜生命,學會感恩。

教學重點

1.訓練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2.學習作者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母親爲什麼總是要“我”去看花,進而理解生命的意義。感受博大、寬厚的母愛和兒子對母親的懷念、懺悔、自責。

2.體會磨難對於人生的意義,學習在磨難中堅強成長的品質。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2.初步理解文中母愛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燭光裏的媽媽》)

師:母愛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來,無數人吟誦、讚頌它。我國古代著名詩人孟郊就曾寫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樣的詩句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謝。今天,我們將學習當代文壇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鐵生的文章《秋天的懷念》,來看看他對母親有着怎樣複雜的情感。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音樂的旋律中受到感染,在關注細節中加深對母愛內涵的思考,得到情感的薰陶,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識作者

結合教材以及相關資料,瞭解關於作者的相關知識。(生自主學習並討論交流)

師補充:史鐵生是我國當代文壇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21歲時就雙腿癱瘓,又長期患病,但他一直與病魔抗爭。在他特殊的人生旅途中,是他的母親給予他“好好兒活”的動力,給予他愛的溫暖,對自己的母親,史鐵生一直懷有一種特別的懷念。

2.明背景

藉助相關資料,瞭解課文寫作背景。師:看課件上史鐵生說的一段話,你感受到他怎樣的情感呢?

課件出示:

那時的我,作爲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爲母親着想,我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預設

對母親的懷念、思念之情;對母親的懺悔、懊悔之情;對母親的自責、內疚之情;在成長中完全理解了母親的情感……

師:正如作者所說“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因此當母親離他而去後,懷念伴隨他終生,所以作者選取了母親離開人世的那個秋天的故事來抒寫複雜的懷念之情。

3.理脈絡

朗讀課文,自主完成下列任務。

(1)圈出文中的生字詞。

(2)爲本文劃分結構層次並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預設

課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2段):“我”雙腿癱瘓後,重病的母親安慰“我”。

第二部分(第3—6段):母親在準備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前,因病離開了人世。

第三部分(第7段):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們”明白了母親的心意,決心“好好兒活”。

設計意圖在識作者、明背景的基礎上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生在聽讀中受到感染,引發思考;通過梳理敘事要素,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層次結構。

三、朗讀悟情

1.指導朗讀

(1)請四名同學分別朗讀第1—2段、第3—4段、第5—6段、第7段。

(2)根據下面的朗讀三級目標,評一評四個學生的朗讀達到了哪個目標層級。

(以學定教,結合評價指導,重點指導幾個兒化音,比如“咱孃兒倆”“好好兒活”)

課件出示:

朗讀的三級目標:①正確;②流利;③有感情

(3)方法指導。

師:正確、流利是朗讀的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要有感情。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不斷打磨朗讀技巧。注意將上一個單元學習的外部技巧(主要是對重音、停連、語氣、節奏的把握)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鞏固,本單元重在練習內部技巧,學會把握“情景再現”與“感情基調”。

2.教師範讀

學生聽朗讀並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預設

深沉含蓄。

3.給例子,學方法

生齊讀第1段,師指導朗讀。

課件出示:

(1)重讀的詞語:突然、砸碎、猛地、摔。(再現“我”暴怒無常的情景)

(2)輕讀:悄悄地躲、偷偷地聽、又悄悄地進來、眼邊兒紅紅的。(再現母親揪心與小心翼翼的情景)

(3)通過節奏感的變化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文段“望着望着……(緩)我會……(急)”與“聽着聽着……(緩)我會……(急)”;對話時母親勸說的話(緩),朗讀“我”痛苦時的語言、動作的詞語時一氣呵成(急),面對“我”的暴躁絕望的言行時,母親的行動、話語(急)。

(4)用“我”和母親的對話語氣、語調的強烈反差表現人物:母親的語言輕柔,重讀“總”(表現母親的苦心);“我”的語言急促,重讀“狠命”“捶打”“可恨”“喊”(突出我的絕望痛苦);面對絕望痛苦的兒子,母親的三個連續動作“撲”“抓”“忍”要快讀(突出母親的苦痛),而一句“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應停連,讀出傷痛和乞求(表現母親的堅忍、心痛)。

師小結:第1段應抓住重點詞句,注意重音、停連、語氣、節奏的把握,再現情景,讀出感情,讀出“我”與母親對話時的暴躁絕望和母親的慈愛、包容和堅忍。

4.選段落,用方法

(1)分小組,每個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根據前面學到的方法邊讀邊揣摩其他段落。

(2)全班交流朗讀心得,明確全文感情的變化。

預設

第2段:寫母親爲了“我”隱瞞病情,語氣陡然低沉,應讀出“我”內心的沉重與愧疚。

第3段:寫母親央求“我”去看菊花,母親因“我”的答應而喜出望外,語氣略有點輕鬆愉快。

第4段:獨句成段,母親驟然離去,又陡然低沉,要讀得緩慢、沉重,表現“我”的愧疚、悲痛之情。

第5、6段:寫母親臨終前對“我”和妹妹的牽掛,要讀得沉重、痛心,強調“我”與母親天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責。

第7段:寫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要讀得沉着、淡定,而且在讀之前要停頓較長時間,拉開回憶的時空,突出“我們”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決心要好好地活下去。

師小結:文章記敘了身患重病的母親精心照顧下肢癱瘓的兒子直至生命最後一刻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深沉憂傷的,敘述的語氣平靜內斂,但情感在行文中是起伏變化的。朗讀時要揣摩語氣、語調,讀出人物感情的變化。

設計意圖本環節將朗讀技巧的指導、課文的理解感知和學生的朗讀體驗有機結合,突出朗讀教學與情感教育之間的聯繫。朗讀讓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產生共鳴,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的慾望。同時引導學生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並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四、佈置作業

課後用刪減比較法品讀下面的句子,看看刪減幾個“悄悄地”後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課件出示:

(1)讀下面的話,比較用“悄悄地”和去掉“悄悄地”有什麼不一樣。

原句:“……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兒紅紅的,看着我。……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調整後:“……母親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她比我還敏感。她又出去了。”

(2)同一個“悄悄地”表達了母親不同的情感。然而,這複雜的情感又有共同的東西,是什麼?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運用刪減比較的方法品味語言的表達效果,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內心感受,爲下節課的學習做準備。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通過分析細節描寫和關鍵詞語,感受作者對母親的複雜情感。

2.在品讀中瞭解本文的抒情特色,懂得感恩,珍惜生命。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交流展示

師指名學生展示作業成果並點評。

預設

(1)三個“悄悄地”的細節,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細心”“耐心”和“小心”,更讓人體會到母親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使得母親的形象在細微之處變得感人。刪去後則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2)共同的東西是母親的愛。

二、研讀課文,理解母愛

師:讀過課文後,我們知道文中的母親是一個直到臨終前還牽掛自己的孩子的人,這種偉大的母愛令人動容。文中有哪些細節體現了母愛呢?文中的母親具體是個怎樣的人呢?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思考一下。

1.自讀課文,理解母愛

圈點出文中體現母愛的詞句,並用“文中的母親是一個________的人,這體現在________”的句式說說自己對這些詞句的理解。

預設

(1)……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兒紅紅的,看着我。……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親是個細心的人,這體現在三個“悄悄地”的細節,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細心”“耐心”和“小心”,更是讓人體會到母親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

(2)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理解:文中的母親是個堅強的人,這體現在她面對“我”痛苦地捶打自己的腿絕望地喊時,忍住哭聲勸“我”。“撲”“抓”兩個動詞形象地再現了母親的痛心焦急。

(3)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理解:文中的母親是個慈愛的人,這體現在她深深理解兒子的痛苦,能夠包容兒子的暴怒,她想方設法寬慰兒子,多次央求兒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兒子早日走出內心的絕望。

(4)她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

理解:文中的母親是個樂觀慈愛的人,這體現在她興奮的動作語言中表現出的喜出望外。

(5)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親是個敏感細心的人,這體現在她“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等細節描寫中。

2.理解詞句含義

“好好兒活”在文中出現了兩次,這兩處“好好兒活”的含義與作用是什麼?

預設

第1段中母親說“好好兒活”表現出母親對子女的鼓勵與愛,告誡兒子對生活中的艱苦要有堅強積極的態度。第7段中我說“要好好兒活”表現出兒女對母親的無限思念之情,告訴讀者兒女已經讀懂了母親的一言一行。

作用:從表象看,前者是母親勸慰我的話,後者是我感悟後重復母親的話。從結構上看,首尾呼應,結構嚴謹。從內容上看,前者是母親勸慰我要面對生活中的挫折,不放棄生活,堅強地活着;後者是我讀懂母親此話的含義,勇敢地面對苦難生活,表達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激。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加深對母親形象的理解。

三、拓展思考,感悟母愛

師:曾經,兒子理解不了母親,秋天過去了,兒子終於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了。大家回顧一下母親臨終前未說完的話,根據自己的理解,試着補充母親未說完的話。

課件出示:

“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小組討論後自由回答)

預設

在一起要好好活,活得堅強,活出尊嚴。

1.拓展閱讀

閱讀下列選段,自由談談後來的史鐵生是如何理解“好好兒活”的。

課件出示:

隨着小說獲獎的激動逐日暗淡,我開始相信,至少有一點我是想錯了:我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的一條路,並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預設

後來的史鐵生認爲,母親的“好好兒活”,就是教給兒子堅強地面對有缺憾的生命,不向命運低頭。

師補充:由於身體原因,史鐵生經常發高燒,有好幾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靜淡然地看待這一切,依然堅守着“好好兒活”。殘疾的是身體,健康的是精神,所以推薦課後讀一讀他的幾本書——《我與地壇》《病隙碎筆》《務虛筆記》。

2.誦讀結尾,理解主題

再次朗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對於史鐵生的“好好兒活”,你的感受是什麼?有什麼啓發?

預設

感受: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貴。我在報紙上看到史鐵生和世界長跑冠軍劉易斯的合影,身體衰弱的史鐵生雖然連站也站不起來,但他的靈魂卻在無羈地奔跑着,跑得跟劉易斯一樣快,甚至比劉易斯還快。

啓發: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有缺憾有痛苦,史鐵生在無法彌補的身體缺憾中依然能找到生命的價值,我們也應該對生活、對克服困難抱有信心,珍惜生命,珍惜身邊的人。

結束語:如果你在本文中讀出了屬於你的思考,當你面對困境時,一定能想起老師和你討論的這個話題,想起史鐵生,想起他的這篇《秋天的懷念》給你帶來的啓示。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讓學生在對細節的研讀感悟中,在補句訓練中,在相關文字的延伸閱讀中,深刻領悟“好好兒活”的內涵,突出重點,培養學生的語言及思維能力,深化學生對母愛豐富內涵的理解和對生命的珍惜。

四、佈置作業

(1)《媽媽,我想對您說》

(2)《史鐵生,我想對您說》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有助於學生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寫作能力。而寫作訓練與閱讀有機結合,凸顯了素養提升的`途徑。作業的設計立足於培養學生的品格和能力。

教學反思

朗讀是本單元、本課學習的重要內容。通過朗讀可以培養學生語感,提升學生素養。因此,本課教學設計將朗讀感悟貫穿始終,引導學生品味思考,從對內容的理解,到對情感的逐步深入領悟,到聯繫現實思考,逐層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有層次地將朗讀技巧的訓練、對課文的理解感知和學生的朗讀體驗有機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看似平靜的敘述中飽含的深情,突出了朗讀教學與情感教育之間的聯繫。

第1課時在朗讀技巧的指導中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第2課時則圍繞母親的讓兒子“好好兒活”,採用細節分析、品味重點詞語、想象寫句等方法,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想象體驗,幫助學生細細品味母愛的深刻內涵——不僅有無私的關愛,更有生命的啓迪與人生的責任。通過細細品味作者的悔責之情和對生命的感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突出教學重點。

素養提升

如何在指導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其審美能力及審美情趣都需要通過培養語感來獲得。語言文字固有的音韻美、意境美,文章的結構美,都需要通過有指導、有要求的反覆吟誦來感受,使學生能夠品嚐“文中味”,悟出“文外意”。

本文的朗讀語氣不容易把握,因此要從四個方面突破。一是在語句的朗讀中揣摩合適的語氣,如“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和“‘你要是願意,就明天?’”這兩個句子在朗讀時語氣、語調、語速完全不一樣,應在這種不一樣中揣摩母親的內心世界,讀出母親對殘疾兒子的用心與愛心。二是在閱讀訓練中,如刪減三個“悄悄地”的訓練,在刪減關鍵詞進行比較朗讀中體會感情。三是在全文的朗讀中把握感情基調,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深沉憂傷的,敘述的語氣平靜而內斂,朗讀時要用豐富細膩的語氣讀出深沉的感情。四是理解作者複雜的情感,呈現一張一弛的波瀾變化,富有節奏感,與作者內心的情感狀態達到了和諧一致,如第一段對話中“我”的絕望與暴躁(語調上升),母親的隱忍與勸慰(語氣輕緩、謹慎);第三段對話中,母親的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語速快、充滿喜悅),說到敏感字詞,突然停止的低沉。如“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體會“再也”所表達的無比痛苦和遺恨終生的感情,然後反覆朗讀。

疑難探究

文中三次寫到“看花”,有什麼作用?

第一次寫“看花”是春天,母親提議去北海看花,想讓“我”在盛開的春花中感受生命的美好,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第二次寫“看花”是秋天,母親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她想在所剩不多的日子裏陪“我”去看看象徵生命力的菊花,渴望“我”從絕望中走出來;第三次寫“看花”是在秋天,“我”和妹妹去看花,實現了母親臨終的願望。菊花象徵作者對生命的渴望與眷戀。作者之所以濃墨重彩地寫菊花,恰恰是對母親生前那句“好好兒活”的深情解讀,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三次看花,串起了人物的情感軌跡,讓我們體會到“看花”已不僅僅是看菊花,而是象徵着母親的人生信念:無論命運怎樣,人生如何,都要活得堅韌,活出尊嚴,活出生命的價值。“好好兒活”——是對癱瘓兒子與未成年女兒的深深期待,這裏的母愛也不僅僅是生活中的關心愛護,更是母親博大的胸懷和人生信念。

文化素養

菊與人文精神

1.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屈原《九歌·禮魂》(殉道者的信仰)

2.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贈劉景文》(中國文人的傲骨)

3.至死不變英氣多,舉頭南山高嵯峨。——鄭思肖《菊花歌》(正氣凜然的民族精神)

4.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迴歸自然、物我兩忘的情懷)

5.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對失意人生的有情關懷)

6.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黃巢《不第後賦菊》(蓬勃生命力的象徵)

延伸閱讀

史鐵生文章的節選片段

1.

搖着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着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裏只默唸着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捱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裏纔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我與地壇》)

2.

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纔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爲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病隙碎筆》)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11

知識與技能:

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母親藝術形象,感悟作者意圖。訓練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學生有感情的讀好課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通過自學討論,自己讀懂課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學習作者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和運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母博大、寬厚的母愛和兒子對於母親的思念、懺悔、自責。

2.體會磨難對於人生的意義,學習在磨難中成長堅強的品質。

重點:

品味賞析細節描寫;朗讀設計的評價和指導;感悟母親對子女的關愛;學習作者的堅強。

難點

探尋作者寫作意旨。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析法、精段閱讀法、資料助讀法

●課時安排:

2-3課時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20xx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20xx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根據其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需要的患者。

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爲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爲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爲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連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裏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爲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鬥爭,這種勇氣和執着,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xx年度傑出成就獎得主史鐵生授獎詞)

2、文章概述:

《秋天的懷念》,短篇散文,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著。選自《史鐵生散文自選集》。《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悔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秋天,一個金色的季節,一個豐收的`季節,一個洋溢着欣喜的季節。然而在著名作家史鐵生的記憶裏,秋天卻是蕭瑟的,是淒涼的,是讓人無限傷感的,這節課我們將繼續走進史鐵生秋天的故事,一起去感受他那份秋天的懷念。(板書:秋天的懷念)

2、疏通生字詞(見讀一讀寫一寫)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根據課文內容,推斷作者遭遇

(二)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xx),北京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文學家。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國中部。而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28歲時開始發表作品。因腦溢血故於20xx年12月31日。代表作品:《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長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著。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爲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與母親的後悔,對於中學生來說,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秀文章。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三)通讀課文感知主要內容,思考問題。

1.默讀全文,思考課文裏寫了幾次秋天裏看菊花?

第一次聽說北海的花都開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麼時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2.作者的生活態度前後有什麼改變?(勾畫出表現作者對生活態度發生變化的語句。

三、再讀課文,揣摩細節(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不同詞語對比

1.一組對比性的動詞:

“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

母親:躲出去聽我的動靜進來撲過來抓住忍住哭

明確:母親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氣,忍受着兒子癱瘓對自己的打擊,把痛苦埋藏在心裏,堅定的鼓勵兒子。

2.一組重疊詞: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我的動靜;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的;

明確:刻畫了細膩深沉的母愛,她讓“我”盡情地發泄心中的苦痛,又強忍着內心的悲傷。突出母親的謹慎小心和慈愛細心。對兒子的體諒、包容和理解,無私的關愛呵護兒子。

3.一組否定含義的詞: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沒有回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明確:自己從沒有考慮過母親的感受,從未爲母親着想,對母愛的渾然不覺,母親的去世激起了“我”對生命的感悟,對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對母親深切的懷念。

4.一組飽含深情的話語:

A、“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

B、“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還未成年的女兒……”

明確:母親本要和我相依爲命,共度難關的,臨別人世時母親對孩子是多麼不捨、牽掛和惦記。

(二)精段閱讀:(第2段)

1.母親爲什麼“擋”在窗前?

答:不想讓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葉凋零的蕭條景象,而產生傷感痛苦,甚至是絕望的心情,從而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讀體會“我”和母親不同的態度和心情。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確:母親像做錯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讀課文,拓展延伸(領悟主題,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

明確:盛開的菊花猶如堅強勇敢地活過來的“我”,豔麗的色彩是對“我”成功人生的描繪,我最終懂得了母親“好好兒活”的真正含義,而菊花卻成爲了我懷念母親永遠的寄託。

(二)理解主題

(三)拓展延伸

1、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合歡樹》

2、生病也是生活體驗的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纔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爲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個“更”字。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病隙碎筆》

五、課堂小結板書設計

六、作業佈置

1、反覆朗讀課文,體會課文抒發的感情。

2、請回憶平日生活中母親爲自己做的點點滴滴的小事,以“媽媽,我想對你說”爲題,給母親寫一封信。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12

學習目標

1、識記本課生字詞;

2、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3、掌握動作、語言、神情、心理等描寫方法和對比的寫作手法;

4、理解題目和篇末描寫菊花的含義。

一、自主學習

(一)瞭解作者,走進感人的文本

1、走近作者。

史鐵生,男,漢族,1951年生於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隊,1972年雙腿癱瘓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廠做工,七年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

1979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命若琴絃》、《往事》等;散文隨筆集《自言自語》、《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以及《史鐵生作品集》。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一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

20xx年,史鐵生榮獲華語文學傳播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同年,《病隙碎筆》(之六)獲首屆“老舍散文獎”一等獎。20xx年12月31日病逝。

2、瞭解作者。

①“幸福是要自己去尋找的……哪怕是你現在正在經歷着一場大的浩劫,你也應該幸福,因爲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從浩劫中學到很多別人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當你擁有了別人所不曾擁有的東西那你就是唯一。”

②“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展它的寬度;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時時展現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盡心。”

③“人生如夢。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從人生無常這一點來說,人生有如夢幻。因此,一個人只有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纔不枉到這世界上走一回。”

從作者的三段語錄中,你覺得他應該是怎樣的一個人?

3、閱讀文本(一定按照要求做喲!)。

(1)朗讀課文。給課文標上段序,圈畫出生字新詞,標註出疑難問題;

(2)默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悟人物形象;

(3)選段朗讀。選擇你認爲精彩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

4、自學診測(不要看課本!)

⑴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填漢字,並把下面詞語抄寫在田字格內。

癱瘓()qiáocuì()沉寂()訣別()喜出wàng外()

lànmàn()淡雅()暴nù()chuí打()絮絮叨叨()

⑵課文寫了四個場景,你能標出它們所在自然段,並概括每個場景所寫的事件嗎?

場景1:(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場景2:(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場景3:(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場景4:(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二)再讀課文,體會複雜的情感

1、再讀課文第1自然段。

⑴用一個詞語概括我脾氣的特點,我爲什麼會變成這樣?

⑵從母親的言行中,體會母愛。

①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

②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

③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2、默讀課文2—6自然段,思考:

⑴母親和兒子對話時,爲什麼對“跑”和“踩”一類的字眼敏感?

⑵從母親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你體會到什麼?

⑶把“我”看到的,描寫北海菊花的句子抄下來。

⑷北海的菊花有什麼精神?“我”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3、如果將文章的題目直接改稱“懷念母親”好不好,爲什麼?

二、合作探究

(一)品味語言,讀懂母愛的深沉

下面是文中描寫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試分析句中加點字在文中的作用。

1、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

2、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在一塊,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3、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4、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

(二)研讀思考,讀懂兒子的懺悔

母親對兒子的愛是深沉偉大的,那麼兒子呢?兒子愛母親嗎?

(三)感受堅韌,讀懂人生的'磨難

認識的史鐵生,一個堅強的“好好兒活”的史鐵生。朗讀最後一段,思考爲什麼這裏要強調菊花的色彩?文中還有表示顏色的詞語嗎?爲什麼這樣描寫?

(四)品讀課文,感悟文章的主旨

1、文中幾次寫到“看花”?你能看出文章是以什麼爲線索的嗎?

2、母親提議在春天去北海看花,是何用意?秋天到了,又提議去北海公園看菊花,又是爲什麼?

3、課文幾次寫到了秋天?課題《秋天的懷念》,懷念什麼?

三,即時訓練

(一)閱讀課文,完成下面的練習

①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

……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1、這篇文章反覆寫“看花”這一內容的原因是:

2、文中加點的“悄悄地”所要強調說明的是:

3、文中有幾處插敘的內容,請找出一處,用橫線標出來,然後說說它在文中的具體作用。

4、結合內容說說文中加點的動詞“撲”和“擋”爲什麼用得好。

5、將第三段中加橫線的“央求”換成”期待”好嗎?爲什麼?

6、文章結尾說“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你認爲文中的“我”懂了嗎?請結合結尾段中的描寫內容具體說明。

7、如果將這篇文章標題中的“秋天的”去掉好嗎?爲什麼?

(二)拓展訓練

給身在天國的史鐵生或他的母親寫一封短信,或寫一段墓誌銘。

(三)推薦閱讀

閱讀史鐵生的其他作品《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等,寫一篇讀書報告。

四、評點總結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在“秋天”的回憶中,理解“母愛”的內涵。

2.在“懷念”的情意中,感受“愛母”的思緒。

3.在“秋天的懷念”中,獲得“自己”的思考。

教學重點:

感受母博大、寬厚的母愛和兒子對於母親的思念、懺悔、自責。

教學難點:

體會磨難對於人生的意義,學習在磨難中成長堅強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下面兩段話是同一個人寫的,你覺得他應該是怎樣的人?

幸福是要自己去尋找的……哪怕是你現在正在經歷着一場大的浩劫,你也應該幸福,因爲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從浩劫中學到很多別人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當你擁有了別人所不曾擁有的東西那你就是唯一。

人生如夢。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從人生無常這一點來說,人生有如夢幻。因此,一個人只有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纔不枉到這世界上走一回。

二、讀出韻味,讀懂母愛的深沉。

1.學生自主選讀課文,其他學生作出評價,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有剛請的'朗讀。

2.重點品讀:

每當這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

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三、讀出思考,讀懂兒子的懺悔

1.重點品讀:

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鄰居們把她擡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

鄰居的小夥子揹着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2.又是秋天,當作者來到母親的墓前看着母親的遺像,他會說些什麼呢?

四、讀出感悟,“讀懂好好兒活”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14

導入新課

聽完《母親》的頌歌,我已潸然淚下,讓我想起了母親,母愛平凡而偉大,無私而深沉。

投影展示:

當代作家史鐵生:

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在樹林裏吹過。

——《合歡樹》

史鐵生,他在小公園的安靜的樹林裏,就想起了母親,想起了母親的“苦”。讓我們一起走近史鐵生,走近《秋天的懷念》,走近史鐵生的平凡而偉大的母親。

(板書: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母親)

瞭解作者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出生於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21歲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20xx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20xx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根據其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捐給需要的患者。

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爲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爲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爲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主要代表作: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絃》《務虛筆記》,散文集《我與地壇》《病隙碎筆》。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的《病隙碎筆》作爲二OO二年度中國文學最爲重要的收穫,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xx年度傑出成就獎得主史鐵生授獎詞

“我們從史鐵生的文字裏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

――蔣子丹

課文美讀

宋代大詞人蘇軾說過:“詩詞三分寫,七分讀。”我想散文也應做到七分讀,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散文,要通過美讀,讀出情感。

美讀課文是一種高雅的情感體驗。美讀要注意語調語速、語氣節奏、停頓重音、認知文字、感受音韻、體味詞語、領悟情感、充滿情致、聲情並茂、撥動心絃。

我們根據美讀要求,選擇你喜歡的段落美讀課文。

全文共七段,請把段落序號標上。每人讀一段,要讀出情感。請舉手。

剛纔七位同學讀得比較好,吐字清晰,聲音比較洪亮,但缺少一些情感。下面老師給同學們示範朗讀課文最後四段。

投影展示:

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鄰居們把她擡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着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鄰居的小夥子揹着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配樂《滴水的月光》二胡曲)

下面請四位同學再讀一遍這最後四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一句話獨立成段,卻意味深長,有史鐵生對母親的愧疚,有失去母親的心痛,又夾雜着無奈和不捨。同學們要好好體會。

四位同學每人讀一段,配樂。

這次同學們讀出了情感。著名女作家葉文玲說過:“生動的語言是感情的燃燒,沒有真正感情的話語是不會打動讀者心絃的。”我們要讀出作者的情感,一定要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我們全班同學來齊讀一遍。

這篇文章同學們讀出了情感,文字樸實,卻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整體感知

一、1、文章中三次寫到“看花”,請勾畫出相關語句,完成下面表格。

第一次:“我”暴怒無常,母親勸“我”看花。“我”斷然拒絕。

第二次:“我”看樹葉飄落,母親央“我”看菊花。“我”表示同意。

第三次:母親去世後,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我”理解母愛。

2、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結構以及表現“我”生活態度方面的作用,寫出你的發現。

“看花”爲本文中心事件,也是敘述線索,將作品內容貫穿爲有機整體。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態度從絕望而暴怒無常到產生希望而面對現實,再到熱愛生活,渴望創造美好人生的變化過程。

3、結合文章和插圖,談談母親提議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

提議看菊花,是想讓“我”從菊花傲寒凌霜的精神氣質中得到啓示,勇於面對挫折,頑強生活下去;

北海公園是“我”童年的樂園,母親希望重遊北海以喚起“我”美好的記憶,從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來。

4、課文最後一段爲什麼詳寫各種顏色的菊花“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

這段話中的一連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寫北海菊花的美麗,實際上是用象徵的手法,賦予菊花深刻的含意。作者之所以濃墨重彩地寫菊花,恰恰是對母親生前那句“好好兒活”的覺悟解讀,進一步深化了主題。菊花象徵作者對生命的渴望與眷戀。

5、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親帶我看花,是想喚起我生存的慾望。

菊花的淡雅高潔,是母親品質的寫照。

菊花熱烈深沉,是母愛的寫照。

母親愛花,我看菊花,是對母親的緬懷。

菊花在我眼裏五彩繽紛、潑潑灑灑,也是在告訴讀者我的人生態度發生了轉變。

二、爲什麼文章的題目叫“秋天的懷念”?

之所以是“秋天的懷念”,一是因爲母親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發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寫景、敘事、記人,都與秋天有關;二是因爲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寫照;三是因爲秋天是“我”走出低谷,樂觀生活的象徵。課文以此爲題,是爲了更好地抒發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品味細節

文章平靜的敘述中蘊含着感人的力量,這主要體現在一些細節中。文中哪些細節最讓你感動?爲什麼?可以參考下列細節,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

1、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

“悄悄”出去是爲了讓“我”盡情發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復平靜和理智,也突出了母親的`謹慎小心,說明母親怕讓兒子痛苦,讓兒子傷心;“偷偷”表現了母親不放心“我”,關注着“我”,表現了母親的慈愛和細心。

2、母親撲過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撲”、“抓”兩個動作,說明母親非常在意“我”的內心感受,害怕兒子禁不住打擊,失去生活的勇氣;“忍”寫出了母親儘管十分悲痛,卻抑制悲傷鼓勵、安慰兒子的痛苦心情。母親說“好好兒活”,帶着幾分無奈,幾分頑強,母親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許不長了,卻仍在不屈地與病魔搞爭,不希望看到身懷病痛的兒子失去與病魔抗爭的信心,努力激發兒子生活下去的勇氣。

3、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擋”字寫出母親對兒子看到落葉會感到淒涼、悲愴和絕望的擔心,表現了對兒呵護的無微不至。“憔悴”暗示出母親在病魔的折磨下身體已經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親既盼望兒子早日擺脫陰影,又怕自己支撐不到那一天的複雜心理。

4、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母親很怕因爲自己的情緒或者措辭而刺激到我,所以盡力地壓抑自己的難過,而變得小心翼翼,變得敏感,這說明其內心比“我”更沉重。“悄悄地”表現母親爲自己的大意而後悔,也反映了她內心的痛苦。

體會情感

1、試着把第六段結尾的母親沒有說完的話補充完整。

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你們倆在一塊兒,一定要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啊……

2、又是秋天,當作者站在母親的墓前看着母親的遺像,他會說些什麼呢?

母親,兒子來看您了。自從您秋天走後,我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話,您放心吧,我倆在一塊,一定會好好兒活。

3、細讀本文,你能體會到作者在寫作此文時是怎樣的心情?

愧疚、悲痛、懷念

昇華感悟

讀了這篇文章,你會有什麼感悟?請和大家交流交流。

當苦難、逆境來臨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好好兒活,讓這唯一的一次活熱烈而輝煌。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又是無限美好的,要好好珍惜、好好兒活纔是!

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表達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了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史鐵生苦苦追索人之爲人的價值和光輝,這種勇氣和執着,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人生的道路多麼漫長,我們要好好兒活。有了這樣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腳步丈量。我們爲什麼要好好兒活?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我們好好兒活出個什麼樣?這都應該是伴隨我們一生思考和體驗的問題。

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這樣的缺憾,就有那樣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見的痛苦打擊,也有看不見的痛苦和打擊。身體的侷限,生活的挫折,命運的安排,我們這輩子可能改變不了,但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的心理侷限——我們都要好好兒活。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複習本課的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一個自然段。

3、通過分角色朗讀母親和兒子的對話,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母親對兒女深深的愛,感受“愛母”的思緒,感悟生命之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父母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樸實的語句中蘊含着的豐富情感;通過分析

人物語言、動作、神態,感悟深深的母愛。

教學難點:

感受“愛母”的思緒,感悟生命之美。

表演母子之間的對話。

一、直接導入。

愁是心上的秋,秋讓人思緒萬千,我們繼續來體會史鐵生秋天對

母親的懷念。

二、溫故而知新,複習第一課時所掌握的字詞(學生齊讀)。

三、感知母愛。

(課件出示)老師朗讀,溫馨提示:一邊聽,一邊思考:

1、母親爲什麼要帶我去看菊花?

2、我爲什麼又要去看菊花?

(課件出示)

四、品味母愛。

1.提問作者三次提到看菊花,前兩次和第三次有什麼不同?

(課件出示)

學生先自己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你的心我最懂!文中細膩的描寫了母子之間的`對話,感人至深,先組內表演再分角色表演(課件出示母子對話)

五、展示作者另一部作品《我與地壇》節選,表現母親的不易。拓展“假如你是他兒子,最後一次看菊花,你會對母親說什麼?”學生現場寫作後展示。

六、“生命之美”分享吧,深情作結,感情昇華。

讓我們記住史鐵生,記住這位身殘志堅,堅強樂觀的作家;讓我們記住母親,珍惜平凡、無私而又偉大的母愛;讓我們感恩父母,關愛父母,用行動回報父母!

七、佈置家庭作業:行孝要及時,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我們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佈置作業寫小作文“媽媽,我想對您說”

八、欣賞歌曲:《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