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設計

設計1.73W

作爲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設計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一、 認識廉頗、藺相如的可貴之處,培養機智、勇敢的品質和以大局爲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瞭解司馬遷及《史記》;

三、加強文言文中的字、詞、句的學習;

四、體會課文用語言、行動來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以及作者、選取和組織材料的方法。

教學設想

一、進入高中以來,這是第一篇文言文,應先複習一下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以便同學們有針對性的去進行學習。

二、 文言文中需要記憶和理解的知識很多,擬把重點講解和練習結合起來。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累計 課時

一、 導入

在國中的時候,同學們已經學習了好些篇文言文。對於怎樣去學習文言文,你們原來的老師肯定也講過了。現在我再跟大家回憶一下,同時提出我對大家的要求。我認爲學習文言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學習:

A、文學常識的把握

B、文章的理解

C、 通假字

字 多義字

注音

D、 一詞多義

詞 古今異義 總體要求:字字落實

詞類活用

E、 被動句

句 倒裝句

判斷句

省略句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設計2

一、要點解析

1.用參差交錯的雙線敘事之法記敘複雜的故事。

文章以雙起法開篇,同時推出廉頗與藺相如,而後又單寫藺相如,將廉頗的懸念留給了讀者。寫藺相如,則先借繆賢之口,道出其平時爲人的性格,推崇其臨機處事的智謀,爲下文張本。接着纔開始寫“完璧歸趙”的故事。“澠池會”仍以藺相如爲主,雖只附帶提及廉頗,但已露端倪,一人陪趙王會盟秦王,一人盛設兵善後,二人各司其職,合力爲國。“廉藺交歡”中,廉頗才正式登場,這個故事裏,作者寫法是兩人並重。先寫藺相如度量寬宏、先公後私的襟懷,次寫廉頗識大局、勇於改過的勇氣。如此參差交錯,即節省了筆墨,又表現了廉藺二人之於趙國的重要。

2.用反襯之法,以客體襯托主體,從而突現主體形象。

運用反襯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顯得更加鮮明突出。選文的主要人物是藺相如,但還寫了其他一些人。秦王就是一個重要角色。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這兩個故事中,作者寫了秦王的貪慾、欺詐、色厲內荏、窘態畢露,主要是爲了反襯出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作者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狹,反襯出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廉頗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大功”,鄙視藺相如“徒以口舌爲勞”;而藺相如在與舍人的對話中則說:“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在這裏,作者又以廉頗重視軍事鬥爭、輕視外交鬥爭,反襯出藺相如的見識獨勝廉頗一籌。這樣的反襯,藺相如智勇雙全,顧全大局,忠於國家的形象躍然紙上。

3.用巧妙的言辭從容地應對,展現了人物擅長外交辭令的特點。

本文中藺相如的語言充分體現出外交語言有理、有利、有節,不失使者身份的鮮明特色。表現了他“能言善辯”“嫺於辭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和“知死必勇”“血氣剛盛”的策士風度。獻璧之後,發現秦王“無意償城”,他必須機智取璧,隨口說“璧有瑕,請指示王”,出語平和,意態從容,誠懇之意可見,機巧之心難明。因而得“王授璧”。下面一番話,則雄辯折人,“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先交代事情的緣起,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請,則逼使對方不得無禮違諾。“趙王悉召羣臣議”,顯示了趙對此的重視,是認真研討過的,暗示對方不可輕率,且爲下文開口決流。“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一針見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詐行爲,詞鋒犀利,刺戟有力。可是接着張而後弛,剛而後柔。“臣以爲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明爲奉承秦王,實爲諷刺秦的言而無信。接着提出趙王齋戒五日,拜送書於庭,對比秦的“禮節甚倨”,且用以死相拼的誓言相脅,真是有理、有利、有節,不失使者身份,不致把事弄壞,擒縱自如,輕重得當,利害昭彰,緩急適度。再如藺相如二上秦廷,澠池之會等處的講話,也都顯示了他巧舌如簧,思辨過人。

二、學法指導

1.學會整理、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

對一篇課文多次出現的詞語,應當分辨它們的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同時回憶以前所學課文中關於這個詞的例句和義項,將他們整理、歸類,以便形成知識網絡。如“引”字本文多次出現,義項:①(拉);②引趙使者藺相如(延請);③(掉轉)。“引”的本義是“開弓也,從弓”(《說文解字》),它有兩條引申途徑:其一,“牽、拉”(由開弓的動作引申),如,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頗藺相如列傳》)→“延長、伸長”(開弓時,弦被拉長)如,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孟子梁惠王上》)→“延請”,如,引趙使者藺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引導、誘導、疏導使流”,如,引以爲流觴曲水(《蘭亭集序》)→“率領、帶領”,如,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赤壁之戰》)→“招致、邀請”,如,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李愬雪夜入蔡州》)→“引用”,如,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論盛孝章書》)→“自殺”,如,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報任安書》);其二,“退避、避開”(開弓時弦往後退移),如,操軍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戰》)→“掉轉”,如,引車避匿(《廉頗藺相如列傳》)。另外,“引”也是文體名(如,恭疏短引《滕王閣序》)。

2.從細節描寫入手,感知人物,體會遣詞的妙處和表達的效果。

魯迅先生說:“傳神的寫意畫,並不細畫鬚眉,並不寫上名字,不過寥寥幾筆,而神情畢肖。”本文的細節描寫傳神達意,神情畢肖。如:

例1.如藺相如於章臺見秦王時,“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一個“視”字,活畫出藺相如察言觀色的精明,從容應對的氣度。

例2.“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衝冠”,先寫其動作,“持”“卻”“倚”,顯示了他運籌於胸,表露於形,動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髮衝冠的表現,更是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態躍然紙上。

例3.“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睨”不但說明了相如是“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頭與璧俱碎於柱”的決心,顯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氣。

3.從“人”與“事”的關係入手,學習分析和概括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

史傳文屬於敘事類作品,在刻畫人物形象時往往離不開事件。正所謂“人不離事,事不離人”。司馬遷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三則典型故事來顯示藺相如的智與勇。

藺相如的智表現以下方面。第一、是審時度勢之智,他從情況變化上,採取應變措施。他決定許璧於秦,確定與趙王赴會,忍讓廉頗,都是首先從國勢的強弱上考慮的,不囿於一事之象、一時之見,因而他的判斷符合客觀形勢,從而作出取勝之策。他廷叱秦王和見廉頗而引車避匿,是因爲情況變了,採取了相應的辦法。第二、是知人論事之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他能完璧歸趙,在澠池會上不受欺負,就在於他深知“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盡曉秦的現狀,秦強趙弱,秦恃強凌弱;揣摩到秦王的心理,從秦王接待獻璧時的狀態,揣知秦王“無意償趙城”的.心理,而制服了對方。第三、是隨機應變之智。在“完璧歸趙”故事中,秦王以“書”騙璧,以“圖”騙璧,以“禮”騙璧,藺相如獻璧、取璧、歸璧,制勝了對方,不爲假象迷惑,不因一時獲勝麻痹,隨遷而變。第四、是爭取主動之智。在秦強趙弱的形勢下,爭取居於有理方面,從而獲得鬥爭主動權。在秦以城易璧問題上,他主張“寧許以負秦曲”;在澠池會上,他對等地要秦王擊缶,要以秦首都咸陽爲趙王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使趙王由被動地位轉爲主動,迫使秦王理屈詞窮,無法可施。

藺相如的勇:第一、是敢挑重擔之勇,當秦求璧而趙無人可使時,藺相如不怕任務艱鉅,主動承擔了重任;第二、有不畏強暴之勇,面對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藺相如臨場不慌,臨危不懼,從容應對,且廷叱秦王,辱其羣臣;第三、有不怕犧牲之勇,爲了維護趙國尊嚴,他敢於頭與璧俱碎於柱,敢於以頸血濺秦王;第四、有隱忍退讓之勇,藺相如退避廉頗,忍辱抱屈,盡力剋制自己。

總之,由於他的智,採取了勇鬥之法;因爲他的勇,使他的智得以勝利。智與勇互爲表裏,互爲因果,互爲作用。

三.延伸拓展

1.課文時代背景簡介

戰國(前403-前221)是一個兼併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敘史實發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佔領了巴蜀,並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儘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已成爲趙國安危之所繫的大問題。

2.班固稱讚《史記》說:“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

3.歷代名家評《廉頗藺相如列傳》

茅坤:兩人爲一傳,中復附趙奢,已而復綴李牧,合爲四人傳,須詳太史公次四人線索,才知趙之興亡矣。(選自《史記鈔》卷四九)

凌稚隆:相如澠池之會,如請秦王擊缶,如召趙御史書,如請咸陽爲壽,一一與之相匹,無纖毫挫於秦,一時勇敢之氣,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於此等處,更著精神。(選自《史記評林》卷八一)

基礎測評

一.積累運用

1.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貪,負其強負:依恃,憑仗

B.肉袒負荊負:用背載物,揹着

C.寧許以負秦曲負:承擔,使……承擔

D.負約不償城負:辜負

2.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語:告訴

B.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孰:誰,哪個

C.趙王以爲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使:令,讓

D.請以十五城爲秦王壽壽:祝壽

3.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以勇氣聞於諸侯趙亦盛設兵以待秦

B.而君幸於趙王使不辱於諸侯

C.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吾羞,不忍爲之下

D.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

4.下列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於是相如前進缶

B.璧有瑕,請指示王

C.不如因而厚遇之

D.卒相與歡,爲刎頸之交

5.下列句子中均有詞類活用的現象,其中與其他三項用法不同的是()

A.左右欲刃相如

B.使其從者衣褐

C.驢不勝怒,蹄之

D.臣請完璧歸趙

6.下列句子有省略現象,補充的內容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君乃亡(於)趙走(於)燕

B.請(允許我)奉盆缶(於)秦王

C.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秦王)不若(廉將軍)也。”

D.相如聞,不肯與(之)會

7.下列對各句的句式特點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

A.秦,虎狼之國(判斷句)

B.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被動句)

C.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判斷句)

D.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省略句)

8.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譯文:

(2)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

譯文:

二.課內閱讀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羣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爲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爲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

秦王與羣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9、下列加點的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間:間接

B.大王必欲急臣急:着急

C.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謝:謝罪

D.固請,召有司案圖案:案牘

10.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

B.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

C.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D.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乃使其從者衣褐

11.下列對選段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選段敘事一波三折,秦王得璧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持璧怒斥秦王,爲一折;秦王詐許齋戒、割城,相如使從者懷璧歸趙,爲二折;秦王與羣臣相視而嘻,相如畢禮而歸。

B.歸璧於趙後,藺相如首先義責秦王朝歷來言而無信,接着乾脆說明璧已經歸趙,再以“秦強而趙弱”的事實,說明只要“堅明約束”,“趙立奉璧來”,然後表示自己知道有罪,最後提出希望,暗示秦王殺使者不是好辦法。

C.選段運用了直接描寫的手段,寫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等來表現藺相如的鎮定自如、智勇雙全的性格特徵;寫秦王的聲威、秦廷環境氣氛主要是用來表現秦王的威儀和強橫。

D.藺相如運用“詐術”,以詐還詐,痛擊秦王,這充分表明藺相如鎮定自如,智勇雙全的性格及非凡的外交才能。

12.將上述文言選段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爲予趙城。

譯文:

(2)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

譯文:

(3)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

譯文:

13.結合文段分析藺相如得以完璧歸趙的原因。

答:。

三.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明王世貞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爲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寶也;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

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於巿,武安君十萬衆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14.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稱:談論

B.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紿:欺騙

C.而歸直於秦直:通“值”,價值

D.令秦王怒而僇相如於巿僇:侮辱

15.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A.得其情而畏之則予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B.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之二蟲,又何知

C.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D.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16.將上述文言選段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

譯文:

(2)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譯文:

17.下列不能表現“未敢以爲信”的一項是()

A.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B.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

C.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

D.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於用

18.對於藺相如完璧歸趙一事,王世貞認爲是天意,而司馬遷認爲是。

四、片段寫作

19.閱讀課文,展開想象,將“秦王坐章臺見相如”一段改編成劇本。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①、初步瞭解《史記》描寫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通過梳理矛盾衝突,品味人物語言和體會對比手法來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教學重點]

設問啓發學生梳理故事“完璧歸趙”的矛盾衝突的發展過程;品讀體會故事“澠池之會”的語言藝術;琢磨感悟“將相合歡”的對比深度。

[教學設想]

①、超越常規字詞教學,引導學生品鑑《史記》的文學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開啓心智,提高賞析,評價的文學素養。

②、立足於課文三個故事,各自確定一個教學重點,連點成線,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豐富性;定點深化,集中突破,深化學生對人物描寫藝術手法的理解,

③、通過引導學生對《史記》名篇的品讀鑑賞,達到掌握方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教學課型、課時]

品讀——鑑賞課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中國空前強盛的西漢王朝誕生了一部偉大的著作——史馬遷的《史記》。《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體例嚴謹,脈絡分明,全書五十二萬六千多字,分爲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個部分,成爲後世歷朝修史的範本,史學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是一部傑出的文學鉅著,它開創了中國傳記文學的傳統,把中國的歷史散文推向一個新的高峯,它記錄歷史事件完整準確性,語言運用平易簡潔,極富表現力,描繪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注重在緊張激烈的矛盾衝突中刻繪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對比反襯中塑造人物。其後的文學家們無不熟讀《史記》,把它當作文章的典範。魯迅先生讚譽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選自《史記》的傳統名篇《廉頗藺相如列傳》,通過梳理情節,把握矛盾,品味語言感悟思想來領會《史記》的文學魅力。

二、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傳全文記敘了戰國時代趙國的四個重要人物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的事蹟。課文節選的是第一部分,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描繪了藺相如智勇雙全、能言善辨、顧全大局、維護團結的思想上性格,以及廉頗粗豪坦蕩、知錯必改的可貴品質,歌頌了文臣武將竭盡忠智,國難當頭,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愛國精神。

三、完璧歸趙: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問題]:

①、課文是怎樣描寫藺相如出場的?

②、藺相如出使秦國連寫後,與秦國繞着和氏璧展開了一場怎樣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較量?由此可見藺相如怎樣的思想性格?

[明確]:

①、相如是在秦國威逼利誘,趙國君臣束手無策左右爲難的矛盾中出場的。課文先寫趙國君臣面臨的“三難”:秦王求璧,貪婪霸道,一難趙王。面對秦王的易成求璧,趙國君臣深感“矛”或“勿予”兩難,纔有“求人”報秦之議,繆賢薦才之舉,趙王召見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詐騙多,趙王爲難,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銳,愈能顯示相如化“兩難”爲“兩全”的智勇。

②、相如使秦,智鬥秦王集中顯示了他成竹在胸,從容應對的大智大勇,矛盾雙方圍繞“保璧”與“騙璧”展開了三個回合的較量:第一個回合獻璧取璧。獻璧之後,相如敏銳地覺察到秦王“無意”償趙城。章臺接見,美人相伴,狂呼萬歲,君臣上下,沒有一點迎見外臣的禮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計,收回璧玉,然後,對比趙王“脩敬”和“秦王”倨傲,面責秦王無理無償,最後以人、璧俱碎的誓言來威脅對方,利用秦王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辭謝”割城。

第二個回合,歸璧於趙。相如看出秦城“實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趙王恐,不敢不獻”的話來迎合秦王的虛榮心,一方面向秦王考慮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條件,於是相如採取斷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趙國。

第三個回合,延斥秦王。藺相如在大庭廣衆之下,援引歷史,揭露秦國曆朝歷代,背信棄義的慣用伎倆,並理直氣壯地告訴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趙國,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無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歸趙”的徹底勝利,化解了趙王的困窘,打擊了秦國的威風,捍衛了趙國的尊嚴。

四、澠池之會:品味語言,把握人物。

[問題]:

①、“澠池之會”在記載會場情況時,分別怎樣描寫秦趙御史的/表現了雙方怎樣的心態智謀?

②、“澠池之會”在記載秦趙君王會見,以樂助興的內容上各用了什麼字?有怎樣的不同?

③、藺相如的“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有什麼含義?

[明確]

①、記載會場情況時,秦御史“前書曰”``````,而趙御史卻是藺相如“顧召”而書的,只待趙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書一筆,藉以羞辱趙國,而當藺相如反擊成功,需要記載時,卻“顧召”趙御史。“顧召”即回頭招呼。可見,趙王君臣在秦國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一籌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該記載時,趙御史尚在雲裏霧中,須待相如回頭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顧召”也同“前書”構成了三層對比:一是秦趙雙方對此,秦蓄謀已久,奸詐陰險,趙呆若木雞,不知所措;二是藺相如與趙君臣對比,趙君臣手足無措,怯懦無能,藺相如有膽有識,智勇拔俗;三是藺相如與秦君臣對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藺相如有理有節,士可殺不可辱。

②、在在記載內容上,秦御史着一“會”字,藺相如則用一“爲(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爲;秦國君臣依靠其強力威壓,逼迫趙王就範,置趙王於優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趙王幾近優伶,顔面丟盡!“爲”者,替也,給也,非爲威逼,主動請擊也,非爲人請,自願爲之也。藺相如挽狂瀾於既倒,反令秦王擊缶,缶乃市井盛酒漿之容器,其爲樂器則爲劣等,秦王無奈,擊缶助興,無地自容!兩個動詞,意蘊豐富,一個是鼓瑟,一個是擊缶;一個是被逼無奈,一個是死皮賴臉要獻醜,秦國君臣滿盤皆輸!

③、秦王不肯擊缶,藺相如一句話,改變了他的念頭:“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無須高聲,無須宏論,藺相如交代了兩個事實,作了一個暗示。兩個事實是:一、兩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藺相如的人質;一、在秦王面前是一個敢“以頸血濺大王”的人,是一個大智大勇,敢說敢爲的'人,是一個不顧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個暗示是:我要與你同歸於盡!無庸置辯的事實,凌厲明確的暗示,秦王除了服從,別無選擇。

五、“廉藺合歡”: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問題]:“負荊請罪”這外故事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法來刻繪人物形象?

[明確]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鮮明突出。作者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狹隘,反襯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廉頗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大功”,鄙視藺相如“徒以口舌爲勞”;而藺相如在與舍人的對話中則說:“顧吾念之,強秦之所駣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這時,作者又以廉頗重視軍事鬥爭,輕視外交鬥爭,反襯藺相如的見識卓爾不凡,超人一等。

六、溝通聯繫,總結、深化

以上,我們抓住三個故事,各有側重地解讀了司馬遷的寫人藝術。完璧歸趙注重在矛盾衝突的發展變化中刻繪人物。“澠池之會”注重簡潔平實,凝練傳神的語言來描繪人物,“廉藺合歡”注重在對比、反襯中凸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實,三個故事中,這些表現手法的運用不是絕然分開,相反,司馬遷非常注重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對比反襯,貫穿始終,語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衝突,起伏跌宕,我們在欣賞作品時,既要相對集中,突出重點,又要整體着眼,前後勾勒,以求對人物形象有一個充實、完整的理解。

七、課後作業:

試以“完璧歸趙”爲例分析司馬遷的語言藝術(或對比反襯手法的運用)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掌握課文中有關實詞、虛詞的用法。

2、學習藺、廉二人顧全大局、以國事爲重的優良品質。

3、學習本文通過典型事例和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品質的協作方法。

教學設想:

1、充分利用學生手頭上已有的文言文學習資料,文字、語句上擬採用鑑賞引導下的學生自讀的方法,疏通字句。

2、課前佈置預習。預習注意:①對照註解和文言文譯註資料疏通文句;②劃分課文段落層次;③劃分“完璧歸趙”一部分的層次,列出結構提綱(小標題)。

3、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介紹本文的學習目的。

二、導入新課。

指名朗讀課文“預習提示”和註釋①。

1、關於《史記》的補充介紹:

本紀(12篇):專述歷代最高統治者的政治活動(如《項羽本紀》)。

世家(30篇):主要記述貴族的史事。(如〈〈陳涉世家〉〉)

列傳(70篇):記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蹟。分三種:①專傳,即一人一傳,(如〈〈淮陰侯列傳〉〉)②合傳,有二人合傳,也有三五人合傳,(〈〈廉藺列傳〉〉)③匯傳,記同一類的若干人,篇名中並不舉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傳〉〉、〈〈酷吏列傳〉〉。

表(10篇):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

書(8篇):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分別敘述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的發展和現狀。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是24史的第一部。

《史記》的寫法和所寫人物對後世影響深遠。

魯迅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背景簡介:

公元前三——四世紀,是我國曆史上的戰國後期。七雄並峙,戰火頻繁。七國之中秦最強大,它採取“遠交近攻”的政策,各個擊破,力圖吞併六國。趙是北方還有點實力的國家,秦一時難以吞併,便用訛詐的手段掠奪它的土地和財務。趙依仗廉、藺二人軍事上嚴密戒備,外交上不卑不亢,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障了國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記敘了二人團結合作,與強秦抗爭的故事。

三、檢查預習

提問:課文按什麼順序寫了幾件事?

明確:按時間順序寫了三件事: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廉藺交歡。課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問:這三件事充滿了矛盾衝突,能說說每件事各圍繞什麼矛盾展開的嗎?

明確:“完璧歸趙”寫的是詐璧與存璧的鬥爭;“澠池相會”寫的是辱趙與尊趙的鬥爭;“廉藺交歡”寫的是私怨與國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開情節,刻畫人物,而所有這些矛盾又都掛在對秦鬥爭這條主線上。學習這篇課文要始終抓住這個重點。

板書:完璧歸趙—————————詐璧與存璧的鬥爭

澠池相會—————————辱趙與尊趙的矛盾

廉藺交歡—————————私怨與國事的矛盾

提問:文章是在矛盾的發展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全文貫串了怎樣的矛盾?

明確:全文貫串了互相交織的兩種矛盾:一種是趙國與秦國的矛盾,一種是廉頗與藺相如的矛盾。

一開始,秦恃強訛詐,趙國處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銳。廉藺二人一切爲了自己的國家,彼此間並無私人恩怨。而後,隨着趙秦間的矛盾幾經緩和、緊張、緩和,藺相如地位的'不斷上升,廉頗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緊張。藺的退讓忍辱感動了廉頗,二人終於成了刎頸之交,矛盾消除,共同爲國效勞,趙、秦間的矛盾也趨隱伏。

四、學習“完璧歸趙”部分

提問:(檢查預習)這部分可分幾層?列出情節提綱。

明確:可分三層:(板書)

(1)1——2段:簡介廉、藺

(2)3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4——11段:

(事情的經過)迫秦齋戒(7、8)

廷斥秦王(9、10)

五、講析“完璧歸趙”之第一層(也可單獨作爲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講析

提問:課文的前兩段是簡介本文的兩個主人公。傳記的一般寫法,是在文章的一開頭就介紹人物的出身之類。本文開頭對二人的介紹與一般傳記相同,但讀完全文,卻又感到其用意不僅如此。還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更重要的是突顯兩人地位的懸殊,影響的大小,爲以後矛盾的引線。

六、講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繆賢薦賢”一節。

1、指名試講,疏通文句。

2、講析

提問:這段在情節的發展上有何作用?

明確: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趙之間的矛盾。同時,也爲引出藺相如張本。秦國願“以城求璧”;趙君臣緊急商議,一,“計未定”,二,“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氣氛極爲緊張。在趙猶豫不定、進退維谷的情勢下,引出繆賢的薦藺相如。從繆賢的引薦,見相如之機智。這是相如出場之前的側面描寫。繆賢的“臣竊以爲其人勇士,有智謀”一句話,也可作爲下文的綱。

七、佈置作業:通讀全文,疏通文句。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設計5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指名口譯課文第四段。

二、講析“決策入秦”一段。

1.串講

、講析

3.提問:這一段中哪幾句是講出使秦國的決策?

明確:(議後可集體朗讀)“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秦以城……負秦曲”;“城入趙……歸趙”。

歸納:相如決策,解決了趙君臣不能解決的問題,見其智;願當重任,奉璧入切,見其勇。這是一見其智。

板書:相如決策————智

一見其智(對話描寫)

願意入秦————勇

三、析“章臺斥秦”一段

1、表情朗讀(亦可讓普通話好的同學朗讀),讀出秦王傲慢、貪婪得意的神態,讀出相如果斷機智,凜然正氣,不惜碎玉,以死報國的氣勢。

2、講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節,作者用語言描寫表現藺相如的智勇。“復取璧”見其智,怒斥見其勇。二見其智勇。

板書:復取璧————智

二見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講析“迫秦齋戒”一段

1、指名試譯,然後視情況串講。

2、在秦王朝廷上,面對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藺相如不卑不亢,以詐對詐,迫秦齋戒,以爭取時間。三見其智勇。

板書:以詐對詐————智

三見其智勇(行動描寫,語言描寫)

迫秦齋戒————勇

五、講析“從者歸璧”一段

1、串講

2、講析

提問:秦王第二次接見,場面與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確:第一次第二次

地點:章臺廷(議處國政的處所)

人員:美人、侍從九賓(禮待外賓的儀式)

場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鎮定自如,也表現出相如的勝利。

提問:“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一句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暗示對方,璧已歸趙,如殺掉相如,有害無利。

提問: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羣臣反應如何?

明確:“相如而嘻”,發出驚呼,段無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臺階,說“趙王豈……欺秦邪?”最終“廷見相如……歸之”。

板書:相如既知秦國曆史,又洞察秦王內心————智

五見其智勇

針鋒相對,請就湯鑊———————————勇

歸納:以上六個情節,步步展開,層層深入,置人物於尖銳的'矛盾衝突之中,刻畫其主要性格特徵——智勇,寫待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這一部分的最後兩段是交代結果:相如勝利歸來,秦王陰謀破產。

提問:完璧歸趙以趙勝秦敗而告終,原因是什麼?

明確:秦詐璧靠的是勢,相如存璧靠的是理。

秦王理屈——氣餒,相如理直——氣壯。

七、佈置作業:課後練習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設計6

第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講析第三部分

1、串講

3、劃分情節提綱

趙王赴會

澠池相會會上鬥爭

“爲好”結果

1、“其後……殺二萬人”,這是“完璧歸趙”的餘波,“澠池相會”的`先聲,趙國失地,折兵,形勢險惡。

2、齊讀:秦王雖處劣勢,段由於廉藺之計,抗秦態度堅決,並做了周密部署,這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明確:1、廉頗留守

趙國部署2、相如相從

3、三十日不還,立太子爲王(國不可一日無主)

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對策,寥寥數筆,具見廉、藺膽識。

三、講析“會上鬥爭“

1、學生試譯

2、講析:秦王:“酣”“令”——趾高氣揚,盛氣凌人

秦御史:“前書”(不召而書)——見其預謀

相如:“前(曰)”,“前(進缶)”,“跪”——顯出機智

秦王:不許——不肯——不懌——爲一擊缶(被迫無奈)

3、集體朗讀:“秦之羣臣曰……爲趙王壽”

提問:索十五城本來是秦“爲嬉”的本意,作者爲什麼寫待簡略?

明確:(1)秦王受驚,餘悸未消,戰局已亂;(2)“左右皆靡”,前車可鑑,羣臣何敢妄爲?也就不必多費筆墨。

歸納:澠池會上,相如面對羣秦,以寡勝衆,以賓奪主,由變動變爲主動,處處見膽,句句見智,作者把人寫活了。

4、串講“爲好結果”,分析從略。

四、講析“廉藺交歡”

1、串講

2、劃分情節:

矛盾發生(17、18段)

3、(矛盾發生、激化分析略),講析“矛盾解決”

提問:矛盾之所以解決,是因爲雙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礎,這個基礎,課文中用了哪句話?

明確:“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五、歸納:全文三件酸,表現了兩重矛盾(秦趙、廉藺),前一個矛盾的發展結果,導致後一個矛盾的爆發;後一個矛盾的解決,又服從前一個矛盾鬥爭的需要。這樣寫,人物形象逐步飽滿,主題思想逐層深化,從而在勇士效果上引人入勝,扣人心絃,發人深思。

六、佈置作業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設計7

第四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上課時作業

二、講析

提問:作品是用哪些表達手段,從哪些不同側面來表現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確:

(1)繆賢薦賢,從側面顯示相如的機智;

(2)秦王求璧,先寫趙國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襯下文相如一言以決的膽識;

(3)廷斥秦王,秦王設九賓禮儀的隆重召見,側面烘托相如臨危不懼,從容應對的機智和勇敢;

(4)澠池會上,相如置工人安危於不顧,爲的是維護國家的尊嚴;

(5)廉藺交歡中,相如處處忍讓,顯示相如識大體,顧大局,忍讓爲國的高貴品質。

提問:課文以相如爲主,是怎樣寫廉頗的?從中表現了廉頗怎樣的思想性格?

明確:全文在寫相如時,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頗,同樣提出了他在趙國的地位,表現了他的性特徵。第一,開頭就說他“以勇氣聞於諸侯”。強調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後寫他負荊請罪,固然是受藺相如愛國精神的感動,也是他自己對祖國的一片忠心和勇於改過的精神。第二,作者介紹廉頗是“趙之良將也”,一旦國家形勢緊張,趙王立即“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突出表明了廉頗既舉足輕重之勢,又不同於常人。澠池相會一段,對廉頗的描寫更爲明顯,正是他的“盛設兵以待”,秦纔不敢動的.。第三,作品還寫了他的智謀,如第二段,是“廉頗藺相如計”、敦促才成行的。後來又是他建議“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爲王,以絕秦望”,也正是他給了相如以強大的後援。他的性格極爲爽朗,開始居功自傲,後來又負荊請罪。

三、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