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陋室銘》教學設計

設計3.23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陋室銘》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陋室銘》教學設計

《陋室銘》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二、瞭解“銘”的特點,掌握相關的文言詞彙。

三、學習課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設想

一、以尊重學習者的學習體驗爲重點,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體會劉禹錫的那份情懷。

二、在加強誦讀的同時,認真體會“銘”文句式整齊、押韻,節奏感強的特點。

三、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在朗讀合作中實現“字音準確,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的目標。

⑴自由大聲朗讀。

⑵同位互相聽讀。

⑶同學朗讀展示,聽後師生評點。

⑷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

三、再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儲備和文下注釋,粗通課文大意。

⑴對照註釋,默讀全文,疏通文意。

⑵交流對課文內容的瞭解。點評正誤。注意以下詞句的解釋:

①馨xīn 散佈得很遠的香氣.

②無絲竹之亂耳 之:助詞,位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亂:使……混亂。亂耳:擾亂聽覺。

③勞:使……勞累。

④廬:簡陋的房屋。

⑤何陋之有? “有何陋”的倒裝。之:賓語前置的標誌。

⑶齊讀課文,讀出節奏和語調。

四、三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懷。默讀課文,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讀出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在體驗中再造陋室形象,理解作者情趣。

⑴作者說“斯是陋室”,“陋”在何處?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自然環境(景緻少、來客少)。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往來客人(來客少,古時讀書人少,“鴻儒”更少)。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主人情趣(陳設少、作爲少)。

⑵“陋室”真的“陋”嗎?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而不陋,關鍵在人。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環境清幽。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交往高雅。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情趣脫俗。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用古代名賢類比。

“何陋之有”——以聖賢之語自勉,呼應開頭。

②明明是陋室,作者爲何覺得“不陋”?交流對作者的瞭解,體會作者的難言寂寞。

作者是唐代一位性格倔強的詩人。他求異心理很強,如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通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爲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更有詩意。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擠,被貶官降職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觀桃花》和《再遊玄都觀》詩作先後兩度被貶。劉禹錫寫此文時,正被貶爲和州刺史,其時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親。官僚士大夫階層大多隻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爲念。劉禹錫對此深感憂慮,卻又無可奈何。作者運用託物言志的手法,通過讚美簡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當權者顯示自己並未因遭貶而鬱鬱寡歡,相反卻過得安逸瀟灑;另一方面表達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屢遭磨難而堅守節操的信念。

⑶齊讀課文,假想自己就是劉禹錫,讀出作者的心態和感情。

五、四讀課文,體會“銘”這種文體句式整齊、押韻,節奏感強,具有音樂美的.特點。

⑴讀註釋①,瞭解“銘”的含義。(文字→文體。押韻)

⑵找出韻腳。(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⑶齊讀課文,讀出韻味和美感。韻腳要讀得清晰響亮。

六、小結。

七、佈置作業。

背誦並默寫課文。

備課後記:《陋室銘》篇幅短小,語句讀來琅琅上口;加之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粗通文意的目標較易達到。因而在設計教學中,把着力點放在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過程上。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語文課程標準》中更是頻頻出現“體驗”這一字眼。作爲教學意義上的“體驗”,既是一種活動過程,也是一種活動結果。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接觸文本,探究文本,感悟文本;讀準字音,讀通詞句,讀對語調,讀清思路,讀出感情體驗。

《陋室銘》教學設計2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借描繪陋室,表現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體會本文語言凝練、聲調和諧的特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方法分析能力訓練與朗讀能力訓練同步進行。

 教學過程

一、朗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1.標出不會讀的字,查字典給這些字注音。

2.放聲讀課文,在讀準每個字音的基礎上,按標點讀出停頓。

二、討論: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作者寫“山不在鬧,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目的是什麼?提示:爲比喻因“德馨”而陋室不陋。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兩句描繪了陋室周圍的環境,可以用怎樣的詞語概括這裏環境的特點?提示:環境幽雅。

3.對居室周圍環境的描寫,與表明作者“德馨”有什麼關係?提示:“綠苔漫上階沿,青草長滿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絲毫不感到荒涼、寂寞。這種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怎樣表明作者“德馨”的?提示:作者只與“鴻儒”交往,表現出對權貴的蔑視,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趣?這與表明“德馨”有什麼關係?提示:作者用“調素琴、閱金經”的恬淡生活與“絲竹”“案牘”的煩亂對比,流露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抒發了安居陋室的`情趣。這種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麼?提示:“諸葛廬”“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來自比,既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諸葛亮、楊雄自況,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負。7.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麼作用?提示:結構上,與開頭呼應。內容上,總結全文。引孔子的話證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顯其陋的哲理。

8.試用簡明的話概括:作者的“德馨”表現在哪些方面?提示:安居陋室,只與鴻儒交往,悠閒自得,胸懷着諸葛亮、楊雄那樣的抱負。

三、朗讀:讀出語氣,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按下面提示練習讀出相應的語氣:

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要讀出議論語氣,即用“有仙”使山着名,“有龍”使水靈,並證明“德馨”使“陋室”不陋。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要讀出描寫語氣,也就是要再現綠苔漫上階沿,青草長滿庭院的情景,表達出作者喜愛這幽雅的環境、安居陋室的感情。

3.“談笑有鴻儒……無案牘之勞形。”要讀出敘述語氣,彷彿在向人們介紹自己日常在陋室中的活動。要流露出對污濁的官場生活的厭惡,安居陋室、自得其樂的感情。

4.“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要讀出抒情語氣,彷彿作者自豪地說:我的陋室啊,多麼象南陽的諸葛廬,多麼象西蜀的子云亭。我感到驕傲!

5.“孔子云:何陋之有?”要讀出反問語氣,表達作者以“行馨”自勉,甘居陋室的思想感情。

(二)朗讀課文,讀出語氣,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討論: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1.聯繫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他的經歷,談談作者表明的“德馨”有哪些積極意義。提示:作者恬淡樂觀始終不改變自己的操守。他蔑視那些當朝權貴,厭惡污濁的官場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諸葛亮、楊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節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樣的消極因素?提示:自命清高,超然脫俗的情調是消極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階級和時代的侷限性。

五、背誦這篇課文

《陋室銘》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字詞,背誦本文

2.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

3.體會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二、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內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託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背誦並默寫課文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講授法

五、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3分鐘)

ppt展示圖片金箍棒和羽毛扇,問同學們是否認識這兩樣東西,是否也想擁有它們。大家之所以喜歡金箍棒可能是因爲孫悟空,也可能是因爲它本身能夠變化,具有魔力,那麼,一把平凡的羽毛扇爲何能夠婦孺皆知,流傳千古?原來是因爲它的主人諸葛亮。這樣說來,某樣東西的價值似乎與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聯繫,今天我們要去看看一間簡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間,微妙的關係,一起學習《陋室銘》。導入課題,並圖解“銘”這一文體。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5分鐘)

1。聽示範朗讀。要求一邊聽一邊給拿不準的字注音,並且劃分節奏

2。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3。齊讀。要求聲音洪亮,整齊劃一。

(三)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過渡:讀完以後,你能不能告訴我,這“陋室”真的“陋”嗎?如果不能,也沒關係,可能對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爲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現代漢語有很大區別,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內容就讓我們一起來疏通文意。

具體操作:本文共計九句話,全班12個小組,前9組,每小組翻譯一句話,其餘三組做評委。然後每組推選一位發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釋重點字詞,再翻譯整句話。

(四)抽絲剝繭,感悟情思

經過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經瞭解了文章內容,那麼現在能回答老師前面提出的那個問題嗎?(ppt展示問題)作者筆下的這間“陋室”真的“陋”嗎?請說說理由。(學生一邊回答,老師一邊板書)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認屋子簡陋,又不覺得簡陋,因爲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描寫陋室環境清幽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閒,同時也看出作者較清貧,但作者卻苦中作樂,體現出作者的安貧樂道。

5。“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賢人的志趣和抱負。

(五)遠觀全文,探究寫法

問:作者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在寫物,可真實情況是寫物還是寫人呢?答:寫人。

問:主要寫人的什麼?

答:品德高尚

問:那同學們,作者借陋室來表達自己的志向,這種寫法叫什麼?

答:託物言志

(PPT展示)託物——陋室

言志——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六)回顧全文,歸納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平樂道的'志趣。

(七)當堂背誦

比一比,看誰背得準又快

具體操作:以大組爲單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龍”形式背誦,比比看哪一組最流暢、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兩組寢室圖片,一組是巴蜀中學的,另一組是本校的。前後豪華與簡陋相對比)

教師:雖然我們住得沒有其他學校豪華舒適,但我卻希望這簡陋的屋子因爲有了優秀的同學們而綻放無限光彩。老師期待有一天你們能成爲柏家中學的驕傲。讓我們深情齊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書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環境清幽安貧樂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銘情趣之雅高潔傲岸

反問引用

託物言志

六、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最大優點在於朗讀環節,每一次朗讀都給出了明確的目標。其次是重點較突出——翻譯課文。但是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還需改進。首先,課堂整體氣氛不活躍,尤其是在翻譯環節的發言,形式過於單調,沒有充分發動大部分同學積極思考,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說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譯過程中沒有給予學生必要的方法指導,本課較簡單,可以讓學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譯,有疑問時看課後註釋,若不能及時解決,可提出來讓同學們一起討論,若還是沒有結果,老師再進行點撥指導;再次,本課採取小組逐句翻譯的形式,這不適用於簡單的文言翻譯,不妨大膽讓學生自行翻譯;最後,本堂課最大的弊病是教學時間掌握不當,內容不夠精當,故導致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今後的教學任重而道遠,希望能在各位前輩的指導下取得更大進步。

《陋室銘》教學設計4

《陋室銘》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構思巧妙、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久爲流傳,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給人以雋永暢達,丰姿綽約的氣韻。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結合"洋思"教學模式,做到"先學後教","當堂訓練"。讓學生借鑑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用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將知識轉化爲能力。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掌握古爲今用的學習方法,深入瞭解作者思想,結合時代具有積極參與現實的意義。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 "名"、"靈"、"斯"、"惟"、"馨"、"鴻"等實詞的含義,瞭解與本文相關的文學常識。

2、能通暢地朗讀全文,獨立疏通文意,小組合作梳理出文章的結構思路,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先學後教,兵教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文,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

教學重點:

重點實詞的用法;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獨立梳理文意;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在遙遠而神祕的唐朝,有這樣一位性格倔強的詩人:他曾兩度被貶,但卻不改其志。他迎着歲月的風塵,品味着世事的滄桑,獨自在陋室中生活着。他的陋室環境清幽,他的朋友博學多才。在這裏,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他,就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劉禹錫。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他的陋室,品味一下他超然的生活。(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掌握 "名"、"靈"、"斯"、"惟"、"馨"、"鴻"等實詞的含義,瞭解與本文相關的文學常識。

2、能通暢地朗讀全文,獨立疏通文意,小組合作梳理出文章的結構思路,背誦全文。

3、體會作者的高尚品質。

三、"先學"檢測:

1、作者介紹

2、背景介紹(學生彙報預習情況)

四、自學指導:

一讀:讀準音,通文意

1、自由朗讀課文,如有不認識的字,向同學或老師請教。三分鐘後,比誰能正確地朗讀課文。

2、學生聽讀課文,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3、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

4、指名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更好。

5、再放課件,學生跟讀課文。

二讀:重情感,練譯講

1、小組內自由朗讀,然後參考課下註解或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有疑難向同學或老師請教。5分鐘後,比誰譯講的最準確。 譯講方法:逐句譯講,即讀一句,解釋一句(人名、地名不譯)。

3、小組討論:用原文回答問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1).文中哪句話統領全文大意?

(2)文章從何入筆?

(3)作者筆下的陋室環境如何?

(4)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麼樣?

(5)作者從哪幾方面寫"陋" 室?

三讀:探問題,悟意旨

1、 閱讀課文,梳理文章的結構思路。

1—3句:以山水類比引出陋室,點明主旨。

4—7句:描寫陋室的特點,突出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襯托陋室不陋。

8—9句:類比古賢,點明陋室不陋

2、全班齊讀短文,暢所欲言: 你覺得陋室的主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五、當堂訓練:

1、練習背誦,五分鐘後比一比誰背得好。

2、看圖背句子。

3、小組接力背誦。

4、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山不在高,有仙 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出名)(成爲靈異的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只)(品德高尚)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大)(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5、翻譯句子。

A、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6、原文回答問題。

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n 表明環境之雅和交往之雅的句子分別是: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u 以古代賢人自況,表明自己的志向的`句子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六、我來說一說:

這節課我學到了什麼?

七、總結:

同學們:

今天,我們學習了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陋室銘》,它以其立意鮮明、構思巧妙、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久爲流傳,本文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主人公的優秀品質深深地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希望同學們從今天起,努力學習,迅速成長爲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出色的人。

八、作業:

寫一篇仿作:

1、爲自己要仿寫的內容選定標題,如"電腦銘","考試銘","旅遊銘"等等;

2、仿寫練筆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韻;

3、主題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環境 安貧樂道

德馨 交友 不陋

生活 高潔傲岸

託物言志

課後反思:

這是一片文言文,篇幅短小,易於記誦。正好可以把它作爲訓練學生學會自己學習文言文的一個範例。結合我校開展的"洋思"教學模式,我吸取了"洋思"教學模式的精華,採取了自學指導,一共分爲三方面。每一步又有規定的時間,所以學生始終處於緊張的學習狀態中,大多數學生積極參與,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只不過此種方法剛剛展開,要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還應該多多進行訓練。可謂任重而道遠。

《陋室銘》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品千古銘文。

2.悟萬世雅人。

【設計理念】

新課標對國中階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本單元教學要求有:在反覆誦讀中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1.《陋室銘》篇幅短小,韻律十足,節奏分明,讀起來琅琅上口。引導學生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地誦讀課文並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標設計之一。

2.《陋室銘》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貧樂道的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操,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七年級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藉助文章論文知人,並藉助拓展材料論世知人也是本文達成目標之一。

【故事導入】

在大唐歷史上,有一位倔強的詩人,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縣故意刁難,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無怨言,隨手寫下一幅對聯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把他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他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小屋。見知縣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憤然提筆寫下千古銘文,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此人何許人也?——劉禹錫

劉禹錫何許人也?——唐代詩人、文學家,有“詩豪”之稱。

千古銘文是什麼?——《陋室銘》

【設計理念】

故事導入,引發學生興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導學生更深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借背景瞭解作者、引出課題,水到渠成。韓愈說:“文章合爲時而作,歌詩合爲事而作。”這樣的故事背景介紹也讓學生對劉禹錫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

【解題深入】

陋室即是?——簡陋的房子

什麼是銘?——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學,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常見的有座右銘和墓誌銘。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看看劉禹錫是如何在這篇千古銘文裏自述心志的。

【設計理念】

銘這種文體在課文底下的註釋裏有,學生應該不難找到,通過學生的回答,既瞭解了銘這種文體,也在老師“通過課文底下的註釋獲取文言知識”的引導下,讓學生習得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美文美讀】

1.讀準字音。(溫馨提示:藉助課文底下的註釋疏通文意。隨手圈劃生字詞語,並提出自己的疑問。)

[辨音識字]

德馨xīn 鴻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牘dú 調素琴tiáo

[辯詞釋義]

斯是陋室:斯,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鴻儒:指知識淵博的學者。鴻,大。

白丁:無官職的平民。這裏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體現人們地位的高低,以黃赤最爲高貴,紅紫爲上等,藍綠次之,黑褐爲低下,白色是沒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指用泥金(一種用金箔和膠水製成的金色顏料)書寫的.佛經。

絲竹: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這裏泛指樂器發出的聲音。

案牘: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麼簡陋的呢?

【設計理念】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爲了不教”,教學最主要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初讀課文,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辯音識字,辯詞釋義,夯實基礎。

2.讀出韻律。

用韻: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美。

用韻:ing

韻腳: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朗讀指導]

①銘是韻文,韻腳要讀得清晰響亮。

②韻腳稍微拖長音。

3.讀出節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朗讀指導]

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重音的體現。

【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本環節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由易到難,突出層次。學生通過三個層次的讀,豐富了文言知識積累,感知了文本內容,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也爲進一步品讀文章,賞析課文亮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讀出畫面。

讓我們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繪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內事的畫面,並賞讀。

室外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臺階;草色青蔥,映入簾中。)——從這句話可知“陋室”簡陋,環境幽雅(板書)。這句話擬人的修辭方法,以動寫靜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渲染了環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悅之情。

[賞析示例]

青苔綠綠的,密密的,像一方綠綠地毯,像一襲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雲,落在我陋室的階前。階前的石頭和那細細的石縫裏,都滲出來流出來那醉人的綠呢!階前的叢叢青草,青青的莖,青青的葉,青青的露水,像一隻只明亮的眼睛,正透過我那稀疏的窗簾,打量着我呢,於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到這裏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交際來往的人儒雅(板書)。

[賞析示例]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綠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們圍坐在一起,時而高談闊論,時而撫案叫絕,笑聲串起優美的樂章飄過窗簾,飄向遠方……

室內事: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在陋室裏可以撫琴調絃、展卷讀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書)。

[賞析示例]

輕撫我的素琴,簡單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動,手握泥金書寫的佛經,一股悠然涌上心頭。坐在我的小屋子裏,沒有燈紅柳綠的雜音,沒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愜意舒暢。“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這纔是真正的樂趣啊!

[朗讀指導]

①“苔痕”二句寫環境,要讀得有點美感。

②以下兩句寫室中生活圖景,虛寫的文字(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應讀得輕一點,纔有韻味。

【設計理念】

“非讀無以訓練語感,非讀無以激發美感。”本環節引導學生通過賞析文本,並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語言文字描繪畫面的方法,品味語言文字的奧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讓學生深入領悟了文本內容,又培養了鑑賞能力。

【細解文意】

陋室陋嗎?從文中哪兒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於人的品格高尚,忘卻了陋室。

2.由於人的品格高尚,爲陋室增光添彩。

小組合作:

1.作者是怎樣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

2.作者既寫陋室,爲何又寫諸葛廬和子云亭?———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3.文章最後引用孔子的話有何用意?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說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朗讀指導]

①前四句讀後稍作停頓,再緩緩讀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內容。

②“南陽”二句讀後,要作一頓,然後用肯定的語氣讀最後兩句。

【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 “對話”中,感悟到更多的語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從而獲得思想的滋養、情感的薰陶、人格的完善。學生無數的體驗、奇思妙想紛至沓來,從而輕鬆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悟萬世雅人】

【論文知人】

我眼中的劉禹錫

同學們還記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嗎?面對淤泥,陶淵明選擇了遠離,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通過學習,你覺得劉禹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教學預設]

1.和陶淵明一樣的避世,否則怎會有“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環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隱逸之心。

2.品德高尚。雖身居陋室,但安貧樂道,即使遭遇貶謫,但有高潔傲岸的志趣。從“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論世知人】

一個永恆的劉禹錫

劉禹錫,一生輾轉奔波於仕途,雖歷經艱辛卻癡心不改。每貶到一個地方,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郎州: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連州:猜鷹慮奮迅,驚鹿時跼跳。瘴雲四面起,臘雪半空消。

揚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長安: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劉禹錫——他雖然有着“二十三年棄置身“的貶謫境遇,但依然有着“暫憑杯酒長精神”的安貧樂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沉吟着“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他在“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的秋天裏詩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裏堅守理想……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

齊背《陋室銘》。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重視積累,養成博聞強記的習慣。有時讀懂一篇文,讀破一片心,或許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讓學生在劉禹錫的精神裏牢記銘文,慢慢地去品。

【板書設計】

室外景:環境優雅 安貧樂道

陋室 室中人:交往儒雅 不陋 銘

室內事:生活高雅 高潔傲岸

【設計理念】

本節課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這樣的板書設計。它是課堂教學的“眼睛”和“靈魂”,是整個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也是學生學習思路的精煉再現

《陋室銘》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作者劉禹錫等背景資料和文體等文學常識;

2、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識記重點的文言字詞,瞭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譯。

3、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瞭解文章主旨,學習作者安貧樂道、偉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養學生高潔的情操。

二:教學重點

1、掌握文言字詞及句子的翻譯;

2、文章的主旨及託物言志的寫法;

3、默寫背誦。

三:教學難點:類比及比興的寫法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複習《陋室銘》這篇文章。

四組學生準備四項內容。

二、第一組學生準備文學常識

1、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代詩人。世稱劉賓客。白居易稱他爲“詩豪”。

2、文體:“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就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3、背景: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所作

二、節奏朗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請一位學生朗讀無標點的原文。

2、集體有節奏朗讀。

三、第二組學生準備文言字詞

1、活用現象

名:出名(名作動)

上:長到(名作動)

勞形:使身體勞累。(使動用法)

2、課下注釋

【靈】靈驗

【斯】這

【馨】品德高尚

【鴻儒(rú)】博學的人。鴻,大。

【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即知識淺薄的人

【調】彈奏。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絲竹】奏樂的聲音

【案牘】官府公文

【金經】指佛經。

【勞形】使身體勞累。形,身體。

三、第三組學生翻譯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譯文:山不在於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靈驗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譯文: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覺得簡陋了)。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譯文:苔蘚的痕跡,長到臺階上,一片碧綠;青草顏色,映入竹簾中,滿目青蔥。

4、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譯文:(在這裏)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5、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譯文:(在這裏)可以彈奏不加修飾的琴,閱讀佛經。

6、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譯文:(在這裏)沒有的奏樂聲音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7、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譯文: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四、第四組學生回答內容寫法

1、揭示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樣引出陋室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用比興的手法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的山和水比陋室,以因“仙龍”而出名靈驗比“德馨”,說明因爲陋室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

2、作者從哪幾方面描寫陋室?突出了陋室怎樣的特點?具體說明。

答:從三個方面描寫陋室不陋。

自然環境:如“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突出了陋室的環境清幽的特點;

交往人物: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突出了交往人物博學的特點;

生活情趣:如“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突出了生活情趣高雅的特點

3、文章寫“諸葛廬、子云亭”有何用意?

答:運用類比手法,作者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希望像他們一樣因爲自己的高雅脫俗獲得別人的尊敬與景仰。突出了陋室不陋.

4、作者借山水、仙人、神龍、名人的事蹟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爲了表達自己什麼樣的人生追求?

答: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5、文章以孔子的話作結,有什麼作用?

答:引用孔子的話,以反問作結,再次證明陋室不陋,從而突出作者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節操和情趣,同時又照應了“惟吾德馨”一句,含蓄無窮,發人深思。

6、這種借他物來表明志趣的手法叫什麼?

答:託物言志

五、展示會考習題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上:長到

2、《陋室銘》中既說“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又說“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是否

矛盾?爲什麼?

不矛盾,調素琴,閱金經指高雅的生活,是作者嚮往的;絲竹之亂耳案牘之勞形指的尋歡作樂及被世俗紛擾的生活,是作者厭惡的。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陋室銘》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陋室銘》這篇文章立意鮮明,是作者對自己志趣和節操的表白,談到了知識分子處世立身的態度。所以,學習這篇託物言志的文章要能體會到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並潛移默化的受他的感染和薰陶。但是在汲取傳統經驗中有益的部分時,也應引導學生注意敢於創新,不墨守陳規。以課文爲載體,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興趣、習慣和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這樣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的正確朗讀。

二、學情分析:

1、八年級的學生對於朗讀已經並不陌生,也應該零零散散的會一些閱讀的方法。然而系統的指導,特別是以文言文爲例子的系統指導還不太有。正確的朗讀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礎;有感情的朗讀是和作者產生共鳴的前提。所以,培養較高層次的朗讀還是很有必要的。

2、現在的社會風氣和我們學生生活的環境以及家長的觀念,使得孩子們對於古人“安貧樂道”的節操和志趣缺少領悟。通過學習本文,學生會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污濁世風中保持心靈的純淨。然而,學生所處的又是競爭激烈、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這又需要引導學生古爲今用的理解“安貧樂道”。

三、學習目標:

1、熟練地誦讀課文,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提高朗讀水平。

2、掌握本文出現的文言現象,瞭解文中作者運用的寫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古人高尚的情操,領會“安貧樂道”的含義,並正確的看待“貧”、“富”和“道”的關係。

四、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五、本節課人教八上想要實現以朗讀的方式帶動文言字詞的理解、帶動對作者感情的理解、帶動本文寫作手法的瞭解。在朗讀成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挖掘“安貧樂道”的深層含義,並古爲今用的理解它。

六、實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假設你的眼前有兩座房子:一個是王公大廈,華麗無比,裏面有綾羅綢緞的牀鋪,有山珍海味,就跟《紅樓夢》裏的大觀園似的。另一個是茅屋草房,綠草茵茵,不過你可能得吃粗茶淡飯和布衣裳。你喜歡哪個?老師要聽真心話啊。(找兩名學生回答,只要是真心話即可)

再追加一個條件:如果你選擇第一個,你可能被迫要說一些違心的話,甚至還要做你良心上不願去做的事。但是如果你住第二個房子,則會有知音相伴,可以堅守真我,率性而爲。那你又做何選擇?(兩生交流)

那我們學習以下《陋室銘》,看看劉禹錫住的什麼樣的房子,爲什麼他喜歡這間陋室。學完之後,你是否改變原先的選擇?

2、文學常識

學生交流“銘”的文體和劉禹錫的簡要資料。韻腳在朗讀時注意清晰、響亮。

由《秋詞》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別人悲秋,他卻喜秋,他就是這麼與衆不同。世人都喜歡住大房子,他卻獨愛陋室。還寫了這篇《陋室銘》。

(二)朗讀

1、自由朗讀一遍課文,準備展示。

2、一生展示,其他同學認真聽讀,準備做點評。

3、學生在互評的基礎上,歸納朗讀的方法。

(1)要讀準字音,不要錯讀

(2)要分清句讀(dou),不讀破句

兩個事例: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行。

理解“亂、勞”的用法,知道“絲竹、案牘”的意思,體會“之”的.用法—————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學生通過反覆試讀,根據句子的意思,根據語感就可正確斷句,學生可以按照這種方法正確的讀出其他句子的節奏。

(3)要讀出語氣(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運用聲音表情達意)

4、分層朗讀,試圖讀出語氣。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生試讀。其他同學做點評。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把握。

引導學生找出三句該重讀的句子,體會前兩句的“鋪陳”的作用。解決重點字詞“名、靈、德馨”的意思,並注意這幾個詞語的重讀。

師範讀,學生都不由自主的自己朗讀起來

若干生再讀,有進步。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第一句,學生能把握句子的美感,並知道試着讀出這種美,可藉助想象,想象成你就在這種環境中。

第二句,學生能感覺出作者因交往之雅而產生的自豪感。生讀出這種感情。

第四五句,讀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學生在自己總結語氣、語調特點的基礎上能自主朗讀。老師和學生一起讀,應起一個垂範的作用。

小組內部交流朗讀,聲聲互評。

展示小組成果,班級內部互相比較。

(3)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把握反問句的語氣特點,理解引用孔子這句話的作用。瞭解“之”的作用。

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都能把握如何讀了。

注:爲了保持誦讀的連續性,必須採用“短兵相接”的方式,無論解詞、串句、說大意、指示讀法都只能用三言兩語,點到即止,切忌繁瑣、拖沓。

5、“忘我”的讀

學習古人誦讀詩文時的狀態——陶醉。

學生可以採用各種姿勢,只要是找一個最能投入的狀態“忘我”地讀。

自己試一試

展示

全班誦讀

6、背誦

本文以雙句爲主,且絕大多數是對偶句便於背誦。

學生找找對偶句背誦一下。

全班背誦。

(三)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問題:作者稱他的居室爲陋室,那麼他認爲這個房子“陋”還是“不陋”呢?

生齊答

問題:那你是如何看出來的?

明確:(1)主人“德馨”(2)環境優美、交往之雅、生活有情趣(3)以諸葛廬、子云亭類比,並引用“何陋之有”。【板書】

問題:作者爲陋室寫了一篇“銘”,僅僅是寫它嗎?有沒有弦外之音?

理解託物言志的手法。

明確作者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深入探究

問題:你理解安貧樂道麼?

明確:所謂安貧樂道,即安於貧窮的境遇,樂於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準則。

問題: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人具有這種品質?現在還有這樣得人麼?

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有所準備。例如:孟子的“貧賤不能移”;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貧賤至極,筆耕不輟”;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還有拋棄都市生活選擇支教的年輕人,例如徐本禹,還有守着清貧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賢得人

問題:古人把安貧樂道作爲一種人生的最高境界,你怎樣看待?在今天這個社會,“樂道”就要“安貧”嗎?

學生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教師引導:“安貧樂道”的核心在於什麼?是“安貧”還是“樂道”?

學生異口同聲——樂道

生活中有沒有“富而有道”的人嗎?

學生交流

教師小結:你可以富有,也可以貧窮,但你一定得把“道”放在心中,只有這樣,你才能活得敞亮,活出生活的味道,活得有志趣。

(五)作業

必做:默寫課文,自己修改。用學過的朗讀方法試讀《愛蓮說》

選做:用託物言志的手法寫一段文字,用這個物來託你的志。

附板書:

教學反思:

我認爲要上好一堂課,首先要有較好的整體思路,就是要解決學生“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本堂課作到了從學情出發,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的設計體現學生的主動性,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營造和諧、融洽的氣氛。本課中,我努力的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再次,時刻關注學生。留心學生在課堂上的一點優點、一點缺點、一點思維的火花……運用教學機智使這些細節變成一個個閃光點。最後,在解決難點的時候注重“引而不發”適時的點撥,所以難點突破較自然。

《陋室銘》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背誦默寫,理解課文內容及其寓意。

2、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3、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熟讀成誦。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揭示目標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以前,我想先請大家做一道選擇題。一間王公大廈,裝飾華美,金碧輝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須說很多違背良心的話,做許多喪盡天良的事;有一間斗室,非常簡陋,但是有青山綠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邊。如果是你,你會選擇什麼?(學生答選後者)恭喜你,你的選擇居然和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選擇一樣。相信你會成爲新時代的'劉禹錫。

(二)揭示目標

1、學會本文生字:馨儒牘陋銘廬;多音字:調

2、理解課文字詞、內容及其寓意。

3、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4、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誦默寫這篇短文。

二、自學指導

1、查工具書學會本文生字:馨儒牘陋銘廬;多音字:調2、反覆朗讀,讀通讀順。

3、藉助註釋和參考書理解課文字詞,翻譯全文。

4、問題探究:

(1)你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

(2)“陋室”爲什麼“不陋”?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爲關鍵?(4)作者是一開篇就寫自己“德馨”的嗎?他是怎樣引出“德馨”的呢?

(5)“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6)作者從那些方面表現“陋室不陋”?

(7)作者爲什麼要寫“諸葛廬”、“子云亭”?

(8)結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應了文中哪一句?有何作用?

三、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學生按照學習目標和自學指導的內容認真自學,教師巡視鼓勵。

四、自學檢測

1、指名朗讀課文。

2、指名翻譯課文。

3、指名彙報探究題。

五、課堂答疑,教師點撥

問題探究備答:

(1)你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爲什麼“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爲關鍵?(德馨)

(4)作者是一開篇就寫自己“德馨”的嗎?他是怎樣引出“德馨”的呢?

明確:前兩句以山水引出陋室,從而寫到“惟吾德馨”。

(5)“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對偶、類比、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簡介類比與起興的有關知識。

(6)作者從那些方面表現“陋室不陋”?

“苔痕”兩句——清幽寧靜,不染浮華。環境之雅

“談笑”兩句——交往高雅脫俗交往之雅

“可以調素琴……勞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情趣之雅

(7)作者爲什麼要寫“諸葛廬”、“子云亭”?

(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比)

(8)結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應了文中哪一句?有何作用?

惟吾德馨。

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六、當堂訓練

1.本文作者      是    著名文學家。

2.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德馨(  ) 苔痕(  ) 鴻儒(  ) 案牘(  )

3.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靈:)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無絲竹之亂耳(絲竹:)

⑸無案牘之勞形(勞:)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5.下列各句不屬於駢句的一項是(  )

A、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B、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C、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體會下列加點詞在表情達意上的好處。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7.“銘”是的文字,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

8.課文的前兩句有什麼作用?

9.文中怎樣描寫陋室環境的?請用文中原話回答,再談自己的理解。

10.“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中提及兩個歷史人物,一是三國著名政治家蜀國的,一是西漢時的文學家。

11.文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陋室銘》教學設計9

【設計思想】

本設計根據《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銘文用韻和稱揚道德的特點,通過誦讀和韻譯,使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感受銘文的音韻之美。教學中,注意扣住“德馨”,從描敘和議論兩個角度,引導學生體味作者的情操之美,領略文章文法之妙。在此基礎上,促成學生當堂背誦全文。

【教學目標】

1.背誦名篇名句。

2.體悟作者安貧樂道,保持高尚節操的情懷。

3.培養學生運用託物言志等手法表達自我的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感受音韻之美

師: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銘”者(板書:銘),記載也,在器物或碑石上刻字,表示永記不忘,後來逐漸發展成爲一種文體。爲了便於廣泛傳誦,牢記不忘,文字簡約的銘文都非常講究修辭,講究押韻。本文雖然篇制短小,但運用對偶等修辭,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同時通篇協韻(“青”韻通押到底),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了音韻之美,乃韻文也(板書:韻)。

欣賞配樂朗誦《陋室銘》。

師:感受這篇銘文的音韻之美,一要把節奏韻律讀好。

複習節奏的概念(句中根據音節或意義進行有規律的停頓叫做節奏)。指名根據剛纔欣賞的配樂朗誦,朗讀文中停頓需要注意的幾個重點句子(投影: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②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要求正確停頓。

師生正讀:

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②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生齊聲誦讀全文,體味明快的節奏韻律之美。

師:感受這篇銘文的音韻之美,二要把韻腳讀好。

複習韻腳的概念(放在句尾的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生標出韻腳。生齊聲誦讀全文,體味押韻的迴環往復之美。

師:感受這篇銘文的音韻之美,三要韻譯(針對這篇銘文作爲韻文的特點,根據韻文韻譯的原則),而不是一般的翻譯。一般的翻譯只注意求索原文的意蘊美,而韻譯還注意不失原文的音韻美。這樣翻譯後,與原文保持一致的美。翻譯時,儘量讓上下句的字數相等,結構基本一致,同時注意押韻。

學生利用書下注釋,結合自己的理解,老師點撥,韻譯。

參考韻譯: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在於深,有龍(潛藏)則可降福顯

《陋室銘》教學設計10

教學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讓學生了解押韻的字和押韻的作用。

3、引導學生了解劉禹錫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字詞,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韻文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並進行創作性思維創作。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解釋題目,介紹寫作背景

1、導入課文:

師:前一階段有一首《考試銘》流傳很廣,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聽過?(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惟吾閒情。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遊樂廳。心裏雲:混張文憑。)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實是根據哪一篇文章仿寫的呢?

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文章《陋室銘》。在這裏我要提一點,語言的形式總是受制於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的。“考試銘”讀起來很好笑,但沒有什麼價值。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對比一下就會明白,不管是從節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銘都遠遠高於考試銘、

2、解釋題目:

大家齊讀一遍課文。

題目中"陋室"是什麼意思?、簡陋的房子、“銘”是什麼意思?、銘是古代一種刻於金石上的押韻文體,多用於歌功頌德與昭申鑑戒、明白了"陋室銘"三個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題意,就是對陋室進行歌頌、結合內容,我們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對陋室內的人的高尚品德進行歌頌。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這纔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3、介紹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關劉禹錫的事?給大家講個有關這篇文章來源的小故事吧:

貞元九年(793),劉禹錫中進士後,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後因他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德宗皇帝貶至安徽和州當通判。按當時地方官府的規定,他本應住衙門三間大廈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縣是個勢利之徒,他見劉禹錫貶官而來,便多般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縣城南門,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門,由原先的三間屋縮小到一間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狹小,一次比一次簡陋,全家老小根本無法安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禹錫提筆寫下了《陋室銘》這篇文章,並請他的好朋友,當時的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於門前,以示“紀念”,一時轟動朝野。

現在,一千多年過去了,沒有人會記住那個勢利的縣官,但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卻光照歷史,留傳千古。

二、解釋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1、解釋字詞:

請同學們藉助書下注釋翻譯課文。把不懂的詞句畫下來,準備提問。

回答同學們的提問,等同學們沒有問題後,有重點地解釋課文、

重點字詞:

詞類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名詞活用爲動詞,聞名,出名。

苔痕上階綠上:方位名詞活用爲動詞,長上。

無案牘之勞形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賓語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問代詞“何”作賓語,前置。其中的“之”,爲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這句話是出自《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爲,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裏,就不簡陋了。”

2、理解課文內容:

齊讀一遍課文,提問同學來翻譯課文,老師從旁提示、

(譯文:山的名聲不在於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聲。水的名聲不在於水的深淺,只要有了龍的存在也就有了靈氣。雖然我所處的是一間簡陋狹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樣可以四處傳播。苔蘚爬上了臺階,呈現一片碧綠。小草映着門簾,室內滿是青蔥。平日裏談笑的都是博學通達的大學者,來來往往的沒有一個是沒有文化不學無術的人。可以隨心所欲的撥弄那未經雕飾的琴,翻閱研讀用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使耳朵的聽覺紊亂,也沒有衆多的公文需要勞心傷神。這間簡陋狹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又如同西蜀的揚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說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麼理由說它是簡陋的呢?)

給課文分層: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詞統領全篇,是文章的點睛之筆,點明全文主旨、

(苔痕上階綠、無案牘之勞形)通過對居室環境的描寫,說明"陋室不陋"三句話分別從環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個角度來說明。

(南陽諸葛廬、何陋之有?)總結全文,照應開頭,說明陋室不陋、

課文是如何圍繞“德馨”來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環境恬靜、雅緻,令人賞心悅目。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往之雅:可見縱情暢懷、談笑風生的情狀。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情趣之雅:可見撫琴調絃、展卷讀經的怡然情態。可知室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再朗誦一遍課文,結合意思,在朗誦的過程中,試着把它背誦下來。

三、完成課後作業,:

《陋室銘》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並能結合課下註解及參考書裏同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現的思想內容

3、瞭解“銘”這種文體的基本知識,理解託物言志的手法在銘文中的使用,並模仿陋室銘寫一篇《 銘》

教學重點:

熟讀成誦理解其中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託物言志的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儀器: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型自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那首膾炙人口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它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詩人:劉禹錫。今天就讓我們再來學習他的一篇激情昂揚的文章《陋室銘》。解題:銘,是古代鑄在和刻在器物、碑碣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發展成爲一種記述功德行爲或勉勵自己的文體,如座右銘、墓誌銘、鐘鼎銘等。這種文體一般都要押韻。

二、熟讀課文

1、既然銘文一般都要押韻,那麼就讓我們先自己將全文讀一遍,看這篇課文押的是哪個韻並找出所有的韻腳。韻腳: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韻母:ing

2、課文的題目是《陋室銘》那麼這陋室到底陋不陋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讀一遍這篇課文體會這陋室到底陋不陋,文中哪句話最能體現你的觀點?陋室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在哪些方面體現出陋室不陋?直接表現:環境 清幽淡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朋友 談風高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板書) 生活 安閒清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間接表現:自比諸葛廬和子云亭

4、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居住在陋室中人的特點。“孔子云:何陋之有?”由作者所寫的陋室的特點你覺得做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品行高潔、安貧樂道(板書)5、知道了陋室爲什麼不陋,我們可以看出本文作者着重想表現的是他的志向特點,但他卻借陋室來表現,因此本文的寫法是什麼?託物言志 (板書)總結:陋室爲什麼不陋?

三、擴展發散

1、關於作者寫這篇文章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你們想不想聽呢?(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決定講不講)據資料記載:劉禹錫因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貶爲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裏三間三廈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給他小鞋穿。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的.撰寫了一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他 又令衙門的書丞將劉禹錫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於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了此景,又作了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他仍在此處讀書作文。策知縣氣得肺都要炸了,又和書丞商量,爲劉禹錫在城中尋了一間只能容一牀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並請人刻於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一籌莫展,啞口無言。由此可見《陋室銘》並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賞之作,而是憤世疾俗之作。所謂清高是“不問政治,與世無爭,安貧樂道,潔身自好”。劉禹錫寫《陋室銘》本身就是與惡勢力進行不屈的抗爭,爲官而不計較居室的大小、陋與不陋,恰是他爲政清廉的真實寫照。

2、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銘,用它來鼓勵自己、鞭策自己。現在就讓我們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座右銘,先在紙上寫好你的名字,然後我們在班裏猜一猜這是誰的座右銘。(學生活動)

四、總結

1、一起將此文試着背一遍;

2、你學到了什麼?(學生自己總結)

五、作業

1、背誦課文,翻譯課文

2、預習《愚公移山》

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陋室不陋直接表現:環境 清幽淡雅託物言志 朋友 談風高雅 生活 安閒清雅間接表現:自比諸葛廬和子云亭作者特點:品行高潔 安貧樂道

《陋室銘》教學設計12

目標

1、理解背誦;

2、學習駢句特點;

3、品析作者的情趣。

設想

以讀爲主線,分四塊推進,促進語言的品味。

課時

1課時。

程序

一、導入

到廟山去的路上有一個標牌:“山不高而林深,水不深而澄清,城不大而潔淨,人不多而文明。”這裏的景:清新幽雅;這裏的人:文明潔淨。美不美?大家知道,它是仿照哪篇文章寫的嗎?對,劉禹錫的《陋室銘》。學了這篇文章後,我們將學寫自己的'居室。

二、初讀

感受語言:

1、齊讀:注意字詞句;

2、自讀:找出寫景、寫人、寫趣的句子

3、默讀:《陋》中的哪句話能提挈全篇大意?

三、析讀

領悟語言:

1、本文寫句有一個特點:駢散結合,舉一個例子。先請大家分讀,然後分組對讀,分工表演讀。

2、“陋室”是何意?請從景、友、趣三方面證明它的陋?作者說它“不陋”,什麼原因?請從“德馨”的角度證明它不陋?(品“上”、“入”;“有”、“無”;“無”、“無”)

3、你還能找到能證明作者德馨的句子嗎?試分析(品:“在”,自喻)

四、背讀

積累語言:

1、抄背背;

2、自由背、小組背誦、分角色;

3、背誦表演。

五、回讀

運用語言:

1、回憶廟山路上標牌是仿照哪句話寫的?

2、欣賞仿銘新作《教室銘》:

教室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惟吾閒情。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尋思看電影。可以打瞌睡,寫家信。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苦心。雖非跳舞場,堪比遊樂廳。心裏雲:混張文憑。”

3、請你也來仿一仿,寫寫你的居室看?

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景:幽雅

惟吾德馨人:儒雅何陋之有

趣:高雅

《陋室銘》教學設計13

【教學目的】

1、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並板書課題《陋室銘》(劉禹錫)及教學目標

二、學習課文

(一讀 理清思路)(學生結合課文提示註解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

1、本文題目是什麼意思?

明確:文是唐朝文學家劉禹錫爲自己簡陋的屋子寫的一篇散文。本文爲駢體文,簡介駢體文的特點。“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2、學生試讀課文。

3、學生質疑(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儘量讓學生來解答,達到疏通課文字詞的目的)

4、如果給課文分三個層次,該怎樣劃分?

明確:第一層從開頭到“唯吾德馨”,第二層從“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爲文章結尾。

(二讀 品析詩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什麼?“有山則名”、“有龍則靈”暗喻什麼?

明確:前二句類比“陋室”,後兩句暗喻自己。

2、陋室內外是什麼顏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點,用一個詞(字)概括。

明確:綠色,青色,景色別緻幽雅(幽)

3、與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點?

明確:鴻儒 ,無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麼?有何特點?

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安)

5、作者用什麼來類比自己的陋室?

明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6、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確:“上”、“入”二字生動傳神,以靜爲動,不僅使景物人格化,活躍而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是一個多麼幽靜安寧的環境。

7、“鴻儒”可否換成 “羣儒”?

不能。“羣儒”則無“大”之義,顯得太多了。

(三讀 領悟內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讀一遍)

1、“往來無白丁”含什麼感情?

清高自賞(含輕視勞動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階級侷限性所決定)

2、能否將“閱金經”改爲“閱五經”,爲什麼?

明確:不能。因爲作者當時受貶,思想上有些消沉,想從佛經中找到某種寄託,“閱金經”正是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的折射。

3、首尾句有何關係?

首句用了比興寫法,尾句與首自互相呼應。

4、本文題目爲“陋室銘”,文章又說“何陋之有”?這些不矛盾嗎?

不矛盾。題中之“陋”爲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爲“鄙俗”之義,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5、引導學生總結全文的構思。全文起於比興,繼而對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寫,再通過類比,巧妙地表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6、文章託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現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重視自身修養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學小結(略)

四、全班競背

(①學生自由背,②小組中相互背,③全班競背)

《陋室銘》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正確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3、學習託物言志表現手法。

二、教學重點:

1、託物言志手法。

2、翻譯並背誦全文。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不愛慕榮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貧樂道生活情趣。

四、教學方法:朗讀法、點撥指導法

五、教學過程:

(一)激發導入

(二)簡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詞積累

(四)學生朗讀課文,教師點撥朗讀技巧。

(五)學生結合註釋,正確的翻譯課文。

1、自主翻譯

2、合作交流

3、提問並適當點撥

六、學生理解課文

方法:問題啓示法

1、文章開頭運用什麼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從哪個方面寫出了陋室不陋?

3、文章最後爲什麼要提‘諸葛廬’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文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麼作用?

5、作者寫陋室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板書設計

物託物言志志

高尚情操

陋室安貧樂道

七、作業

1、正確翻譯課文,完成練習冊。

2、背誦全文。

《陋室銘》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技巧。

2.讓學生了解押韻及其作用,朗讀、背誦全文。

3.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

二、教學重點 :

1.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2.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三、教學難點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四、課時安排

共1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這座破舊簡陋的房子,雖然沒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沒有金碧輝煌的陳設,更沒有珠光寶氣的點綴,但是它卻成就了唐代詩人和哲學家劉禹錫的千古名篇《陋室銘》,正如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所說:“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須大”。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懷。出示課題

(二)、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

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爲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作者劉禹錫,當時他被貶到和州做刺史時,按當時規定,他應住衙門裏的三間的屋子。可是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半年之內讓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讓他住進了一所非常簡陋的小房子。他在憤激之中,一氣呵成,寫成了《陋室銘》,並請有名的書法家柳公權刻寫在碑上,豎在門外,以明心志。

(三)、板題並解題:

陋室,意爲簡陋的房子。“銘”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又講究句式整齊,常用排比、對偶句。作者給他的陋室作銘,是要借陋室表達一種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四)、朗讀並感知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熟悉生字讀音,揣摩停頓、語速、語調,感知文章內容。

(五)、掌握重點詞語和語句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則:就 [名]:出名。譯: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靈]:靈驗,神奇。譯: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靈驗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這。 是:判斷詞 [惟]:只。[馨]:散佈得遠的香氣,這裏指品德高尚。譯: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 分析:以上幾句以山水作類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襯“陋”,以“仙”“龍”襯托“德”,以“名”“靈”襯托“馨”,暗示雖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這是陋室生輝的光點所在。這就點明瞭短文的主旨。

4.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上]:長到。 入:映入譯:苔蘚痕跡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裏。 分析:這是一聯工整的對句。這個對句描寫陋室的自然環境優美,烘托陋室不陋。

5.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鴻儒]:大儒,博學的人。 [鴻]:大。 [白丁]:平民,這裏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譯:到這裏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分析:這也是一聯工整的對句,寫室中往來人物不俗,襯托陋室不陋。

6.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調]:彈奏。[素琴]:不加裝飾的琴。[金經]:指佛經。譯: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

7.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這裏指奏樂的聲音。[案牘]:官府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勞]:使……勞累。[形]:身體。譯: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也沒有官府公文來使身體勞累。

分析: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調素琴,閱金經”,從正面說,是寫實,表現室主人的從容淡靜;“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從反面寫,是虛寫,表現室主人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8、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雲:說 [之]:賓語前置的標誌,無實義。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分析:最後幾句,總結全文。先以“諸葛廬”“子云亭”作類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後又引用孔子的話“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畫龍點睛,總結全文,與篇首的“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有力地表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爲陋的高尚情操。

小結:這篇銘文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六)、整體感知

1、這裏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這裏,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喻,這種方法叫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意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於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來“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爲陋室增光添採。

3、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緻。——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這是寫陋室的環境,用的是對偶、擬人的修辭方法。“上、入”採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B、“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除了對偶,還有襯托。作者沒寫自己是什麼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們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

C、“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脫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爲瑣事縈懷的心態。有正面描寫即實寫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也有反面描寫即虛寫的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對應,“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應。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來,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爲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爲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爲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運用類比,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請舉例。

牀頭屋漏,雨腳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問:文章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麼含義?

教師點撥: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後一句,那是因爲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這樣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尾引經據典,力發千鈞,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峯。

6、賞析誦讀——欣賞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駢文。字數相同、意思相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

文中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韻。駢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於吟誦和記憶,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7、“託物言志”:

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爲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如“鬆、竹、梅”歲寒三友,常用於表示高潔的志向;“泥土”常用於抒發謙遜的情懷;“蠟燭”常用於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

(七)、總結:

這篇銘文通過讚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八)、用課文原句回答問題

1、本文的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文中描寫'陋室'環境恬靜、雅緻,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4、寫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5、用比喻讚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6、《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爲陋室不陋的原因: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對比閱讀

[ 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乙] 吾室之內,或棲於櫝①,或陳於前,或枕於牀,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②,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陸游築書巢》)註釋:①櫝:dú,木櫃、木匣,這裏指書櫥②覿:dí,相見1.解釋加橫線的詞語(2分) (1)有仙則名(出名(著名) ) (2)妻子不覿(妻子和兒女(子女) )2.翻譯下面句子(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2)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

(陸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說:“這不就是我所說的書窩嗎!”

六、教學反思:

1、聯想與想象是語文的翅膀,缺少聯想與想象的語文課也就缺少了靈性。爲此,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以“透過文字,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體地表現出來,爲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張本。而以往教學此文時,爲突出“陋室不陋”這一重點,一般設計的題目爲“陋室環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況怎樣?陋室主人有怎樣的興趣愛好?”提問瑣碎,學生也不明白回答這些問題的目的何在。而改動後有力地突出了重點,也解決了難點。

2、“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必須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繫,方可體現語文教學的現實意義。因此,課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情操之後,我設計了一個小討論:“今天的你如何看待這種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做法?”這個問題的設計應是學生最有話說的部分,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些怯場,我也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一起參與學生的討論,導致學生沒有充分討論和大膽發言,這是我的失誤。

3、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學生質疑發問的環節,鼓勵學生從讀書中發現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環節因爲留的時間相對充足些,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如“爲何以《陋室銘》爲題?”“爲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爲何引用孔子的話作爲結束語?”“爲何自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爲何將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視平民?”等等。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這些問題,這個思維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的目的。

4、語文課上應有琅琅讀書聲,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銘》是一篇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課堂上無論是範讀、散讀、齊讀,乃至背誦,目的都是讓學生從讀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標籤:陋室銘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