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設計2.84W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高山流水》的樂曲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師:我們來做一個文字遊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引導學生說詞。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課件出示):清風徐徐 楊柳依依 明月皎皎炊煙裊裊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綿綿 開火車讀,齊讀。

這些詞都是描寫什麼的?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這些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記載了兩個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板書課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

1.師:課文講了什麼故事呢?請打開書。這篇課文和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一樣嗎?(這是一篇文言文)學習古文,首先要求讀通讀順,請你們自己讀一讀課文。(出示幻燈,標註課文朗讀停頓提示)老師這裏標註了古文朗讀停頓的標示,請用筆畫在書中,再朗讀課文,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指名讀,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師隨機稱讚指導:這位同學讀得多好哇,我也發現,其他同學在聽的同時,也做着口型,心裏與這位同學一起讀着,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再請第二位同學朗讀時,其他同學就讀得更用心了。)

3.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如: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謂 / 世 / 再無知音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一)學生自主理解內容

1.師:我們讀了幾遍課文,知道了課文有幾位主人公?(板書:伯牙鍾子期)幻燈示兩人簡單資料,學生自己讀。

2、師:我們學習古文,想要理解內容,可以用什麼方法學習?(預設:聯繫上下文;藉助書中的註釋;查看參考資料)兩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方法先理解古文內容。想一想,從哪句話中,你知道了什麼。

3、學生自學後彙報。

(預設交流1:我讀懂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伯牙很善於彈琴,鍾子期很善於聽。(重點理解“善”)

預設交流2:我讀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伯牙在鼓琴的時候,心理想着高山,琴聲裏就會出現高山……

預設3:我覺得伯牙彈琴的技術高超,心中想什麼,就彈出什麼。

預設4:我讀懂了“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就是說,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二)教師指導重點理解句子

1.幻燈示句子:伯牙善鼓,鍾子期善聽。

你從什麼課文地方看出“伯牙善鼓,鍾子期善聽。”在書中畫下來。

2、師:我看同學們都畫得是這兩句,誰來讀讀其中的第一句。示幻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誰能讀讀第一句,你從這句話中,如何能體會到“伯牙善鼓,鍾子期善聽。”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眼前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再指名讀句子。

3、師:有那麼多的高山,爲什麼鍾子期只說“俄俄兮若泰山”呢?

師: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 前面的'兩個“善”剛纔我們已經知道是——“善於”、“擅長”的意思,那麼後面的兩個“善”可以怎麼說?(預設答案:啊!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麼?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麼說?(預設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厲害!……)

師:由此可以看這裏的“善哉”表示讚歎。

再次引導朗讀句子。

4、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是怎樣稱讚的呢?(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名讀,問:你爲什麼要這樣讀?(激發學生抒發獨特的感受) 生讀,齊讀。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1.引導昇華,拓展探究。

①師:我們的課外資料裏也有介紹,伯牙是音樂家,他的琴聲裏肯定不僅僅是泰山、江河吧?還會有哪些景色?(預設答案:還會有1:鳥語花香。2:春天百花盛開。3:冬天白雪皚皚。……)

②師:是啊,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了“清風徐徐”(再次出示詞語讀一讀)現在你就是伯牙,我們都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③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師: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就是——(預設答案:知音。)板書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1)師: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鍾子期前,他會缺少讚美嗎?爲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爲知音?(預設答案:因爲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

(2)師:那麼,別人對他的讚美是什麼樣的?(學生自由說)你能想象別人那種空虛的讚美嗎?(學生自由說)

(3)師:當他聽不到子期的讚美時,心情會是怎樣的?(預設答案:1、失望。2、寂寞。3 、憂慮。生4、渴望。……)

(4)師:後來,終於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樣的?(預設答案: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5)師:此時,他們僅僅是音樂上的知音嗎?(預設答案:他們還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6)師:知音的相遇是心靈的交融,是快樂的,幸福的。讓我們通過讀書再來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學生感情讀文)

3、感悟“破琴絕弦”內容

過渡:(激情敘述)伯牙和子期彈琴暢吟,相知相惜,結爲兄度。他們相約,在第二年的八月十五再到江邊相聚,再彈琴暢吟。當第二年八月十五時,伯牙帶着他心愛的瑤琴,乘着一葉扁舟,乘興而來的時候,(聲音低沉)卻不見子期的影子,四處打聽,才知道,子期卻因故不幸去世。此時,伯牙是什麼心情?(悲痛萬分)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學生讀。

鍾子期臨終前,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聽了這些,伯牙又是怎樣的心情?(再指名讀句子)

面對着子期的一座孤墳,伯牙做出了怎樣的舉動?(破琴絕弦)生再讀這句話。

伯牙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無人傾訴的痛苦,無邊的孤獨寂寞,最後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伯牙用絕弦的方式表達對子期的思念。)

4.豐富內容,拓展課文

①師:伯牙在“破琴絕弦”,難道碎的只是琴,斷的只是弦嗎?(預設答案:1、他的心也碎了。 2、斷了他的心絃。 3、斷了他的希望。……)

②師:伯牙斷了琴絃,留下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這樣的心情的時候,再讀讀這段話。(學生再有感情地讀最後一句。)

③師:可以想象,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生:峨峨兮若泰山。師:當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生:洋洋兮若江河。

(出示幻燈片)拓展課文,師:當伯牙志在——。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5、撥動學生的心絃,引導練筆。

如果你是伯牙,面對着鍾子期的孤墳,你想對鍾子期說些什麼呢?請你寫下來——

學生寫完後彙報。再讀課文句子。

6、師:有記載,子期死後,俞伯牙曾經來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寫下了一首短歌。你們想知道嗎?(配樂,教師深情朗誦):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杯(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

五、積累背誦,深悟知音

1.師:課文短短的74個字,寫出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道是“無琴”卻“有情”(板書)

高山依舊,流水依舊,子期已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流傳於高山流水之間!

《高山流水》的原曲據說已經失傳,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樂曲,學生欣賞)伴着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學生再讀課文,試着背誦)

2、作業:課外收集積累。

【板書設計】

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本課是六年級上冊第八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爲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學生理解起來並不難。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初步運用註釋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文章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出這個故事,讀出自己的感悟。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重點難點】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藉助微課、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在於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準備】

微課,進階練習,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操練

1.詞語訓練。我們來做一個遊戲,(教師在黑板左板書)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讀,說這兩個四字詞語有什麼特點。(AABC式;前面的疊詞形容後面的景物)

同學們能不能也說幾個這種形式的詞語。

齊聲朗讀。

2、搶答題。前面我們看過微課,現在測試一下

一、揭題導入(3分鐘)

1、人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這個詞,源於一個千古流傳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的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相信你們讀了這篇文言文,對“知音”會有更深的理解。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質疑課題。

伯牙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應該是他的生命,可是他爲什麼要把自己的'琴絃弄斷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感知整體

1.指名讀課文。

2.指名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

3.再讀全文。

三、品讀課文,感悟“知音”(18分鐘)

(一)品讀課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學們,《伯牙絕弦》是一篇關於“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圍繞“知音”,把課文分成兩部分嗎?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萬分。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絕。

2.出示插圖,

說圖中兩個人物

瀏覽課文,找出文中寫兩人特點的一句話。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兩人的特點分別是什麼?

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宮廷琴師,名滿天下,聽者衆多,稱讚過他的人多嗎?想象一下別人是怎麼誇獎他的?(想象說話)

3.文中是怎樣寫一個善鼓、一個善聽的呢?默讀課文,用“”畫出這樣的句子。(學生彙報)

課件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善哉”中“善”。想象畫面,理解“高山”和“流水”

4.想象說話。

請同學們想象:既然伯牙是個著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伯牙的琴聲還會描繪哪些自然景物?鍾子期又是如何稱讚的?

教師引讀: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鍾子期曰:“!”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鍾子期曰:“!”

5.品“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

(2)善聽的子期聽懂的僅僅是伯牙的琴聲嗎?還有什麼?引導學生說(心聲、情懷、志向、苦惱、快樂……)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靈犀,這就是知心人。板畫心圖案。

(3)理解“志”和“知音”。

6.配樂朗讀課文的1—4句。

(二)品讀課文第二部分。(最後一句)

1.配樂,教師講述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背景音樂《伯牙悼子期》)

2.請讀最後一句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弦絕琴,終身不復鼓。

(1)理解“謂”字

(2)整個句子的意思誰再說說。

3.體會伯牙當時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絕!

4.對話伯牙。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爲,我們許多同學的確不解,你有什麼想對伯牙說的嗎?請在老師發的作業紙上寫出來。

寫後交流。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10分鐘)

1.悲痛欲絕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瑤琴,並寫下一首短歌,來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這一段曠世友情,請聽: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入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

學生齊讀。

2.同學們,現在,你們知道伯牙爲什麼要破琴絕弦嗎?他斷的只是琴絃嗎?他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3.齊讀文中最後一句。

4.結合資料昇華主題。

(1)學生閱讀資料

(2)引讀全文,昇華情感。

(3)試背全文。

(4)昇華主題。

五、課外作業,鞏固運用(1分鐘)

從以下題中,選擇一道完成:

二星級:蒐集表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三星級:讀一讀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一書中有關“伯牙絕弦”的故事。題目《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可以從老師的新浪博客——龍湖之舟中查找。

五星級:將課文《伯牙絕弦》改寫成一個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書

25伯牙/絕弦

伯牙子期

知音

鼓志聽

(互相理解、互相欣賞)

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朗誦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人物的心情。

課前進行一個詞語積累的訓練:我們要描寫優美景物時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詞語,我們平時要注意積累,老師說一個,大家認真聽,微微清風,誰能像我這樣也這樣說幾個詞語,教師板書。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有一段情,流傳千古,令人蕩氣迴腸,有一個故事世代久遠卻歷久彌新,成爲歌頌友誼的千古絕唱。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伯牙絕弦》。(板書課題)這是一篇文言文,是繼我們學習了《楊氏之子》之後與文言文的又一次親密接觸。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能夠更加喜歡文言文,爲自己的文學積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筆。

2、誰能讀一讀課題,指名讀,齊讀。

3、伯牙絕弦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讓它流傳千古仍能動人心絃呢?請同學們把書打開,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讀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

4、指名讀文,指導注意句子的節奏和停頓。教師做範讀。讀好語氣詞。注意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二、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我們已經讀通了文章,接下來,就要讀懂文章,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讀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結合註釋、工具書、討論交流等)學生自學,然後進行交流。

2、都讀懂了麼?交流一下你都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沒讀懂。

(1)通過解題,讓學生理解“絕弦”的本意和變通的含義。學會因文而異,理解詞語,不機械翻譯。

(2)“善”的含義,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況,具體詞要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麼理解?體會表示讚歎的作用。

(3)理解2、3句,談出各自不同的體會,說自己的理解,具體體會“善鼓琴、善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利用課前練習積累的詞語進行仿句訓練,體會語氣。教師和學生分別扮演伯牙,子期,進行仿句訓練。深化“善鼓琴、善聽”。通過“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況。

(4)假想伯牙聽到的他人的讚美和子期的讚美又和不同,進而深一層理解“知音”的真正含義。想象伯牙無知音時的痛苦和遇知音時的興奮。

(4)再讀課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體會知音含義。感受知音難求,二人互爲知音。

(5)通過“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體會伯牙喪友之痛。爲什麼要“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如何破琴,如何絕弦?感受伯牙認爲世上再無知音的心情。再扣課題。

三、拓展內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傳說,俞伯牙與鍾子期是在江邊相識。當時,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邊聽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二人從此成爲知音。無奈,月由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鍾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後,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對子期的墳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聽琴的情景——寫下了一首短歌: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

想象伯牙此時的心情再讀全文,引導學生讀: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2、子期死了,只剩下伯牙和他無盡的孤獨和哀傷,他滿腹的哀怨無人傾訴,只有這則動人的故事還在千古流傳。我們能試着背誦這篇文章麼?

3、學習了這篇文章,談談你的感受好麼?面對伯牙的絕望,你想對他說些什麼?

4、《高山流水》到底是怎樣的一首曲子呢,讓我們閉目聆聽這首古曲,感受伯牙子期的這段友誼的千古絕唱。

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味、比較等方式學習課文,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繼續運用藉助註釋、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瞭解特殊的語言現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彙,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

3.圍繞單元教學目標,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確朋友相交的真摯深沉,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品味、比較等方式學習課文,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教學難點:

繼續運用藉助註釋、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瞭解特殊的語言現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彙,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高山流水》音樂

五、教學課時:兩課時

六、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1、單元導讀,瞭解單元目標

(1)、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

(2)、欣賞各種藝術形式的美,培養熱愛藝術的情操

(3)、學習作者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的表達方法

(4)、通過其他渠道瞭解藝術

2、感受音樂魅力,揭題導入:

(1)教師播放名曲《高山流水》,感受音樂魅力,引出演奏者(板書:伯牙絕弦)

(2)人物瞭解

俞瑞,字伯牙,戰國時的音樂家,被尊稱爲“琴仙”。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武漢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衝擔、拿板斧的'樵夫

(3)解題

“伯牙絕弦”是什麼意思?

伯牙絕弦:絕,斷絕。伯牙因爲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彈琴了。

3、出示學習文言文方法,學生自學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A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B藉助註釋,一句一句讀,想一想每一句的意思

C讀懂整篇課文的意思,並藉助課外蒐集的資料體會文中蘊含的情感

D不理解的地方與同學共同探討交流或請教老師

E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把課文背誦下來

4、交流自學情況,學習課文

A朗讀課文,注意停頓

(1)自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三遍,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2)指導難讀的句子

(3)劃分朗讀節奏

B翻譯課文

合作學習,出示要求

請同學來翻譯課文,先把句子朗讀一遍,然後解釋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最後翻譯整個句子

(1)結合註釋,理解句子

註釋:

絕:斷絕。

善:擅長,善於。

鼓:彈。

志在高山:心裏想到高山。

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高。

哉:語氣詞,相當於“啊”。

洋洋:廣大。

理解句子:

①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善”,善於,擅長。 “鼓”,彈。

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欣賞。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太好了。“峨峨”,高。“兮”,啊。“若”,好像。

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說:“太好了!簡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

③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廣大。

伯牙心裏想到流水,鍾子期說:“妙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

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所念”,所想到的。“得”,懂得。

不管伯牙心裏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

(2)翻譯全文

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欣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說:“太好了!簡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伯牙心裏想到流水,鍾子期說:“妙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裏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後,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於是,他把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了。

(3)設疑

伯牙是一個技藝高超的音樂家,生活中應該不缺少別人的讚美,但他因爲鍾子期的死而“絕弦”了,爲什麼呢?

資料引入

俞伯牙是春秋時期的一位宮廷琴師,被人們稱爲“師仙”。他彈琴,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讚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爲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心裏一直非常失落。有一年,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他望着空中的一輪明月,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忽然聽到一個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這個人又說:“這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俞伯牙藉着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着一擔乾柴,是個打柴的人,這個人就是鍾子期。俞伯牙不禁驚喜萬分,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相談甚歡,相見恨晚,結拜爲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裏相會。

C蘊含的情感

①理解何爲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②通過楚國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告訴我們純真的友誼基礎是理解,要珍惜朋友間真摯的感情。同時他的舉動也是對知音的悼念。

D反覆朗讀,思考問題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①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③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句子拓展

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皎皎明月善哉,皎皎兮若明月(以下引導學生說出)

徐徐清風

裊裊炊煙

瀟瀟春雨

……

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E拓展,進一步理解課文

悲痛欲絕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瑤琴,並寫下一首短歌,來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這一段曠世友情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

A如果你是伯牙,遇到鍾子期,會有何感想?

B以後,我們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叫他們--知音。(板書)

C雖然我們都知道知音難求,知音難尋,我們仍然要在生命中找尋我們的知音

5、課後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把課文改寫成一篇白話文

③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讀懂、讀好課文,力爭背誦。

2.感受伯牙與鍾子期之間美好友誼,懂得“知音”的含義,學會珍惜友情。

教學重點:指導朗讀。

教學難點:讀懂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句子蘊含的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讀準下列詞語。

峨峨泰山 裊裊炊煙 依依楊柳 濛濛春雨

洋洋江河 徐徐清風 靄靄雲霧 皎皎明月

2.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文言文,它融美景美情於一體,是一段千古傳誦的佳話。讀課題,解課題。

 二、初讀課文,力爭讀準,讀通,讀懂。

(一)讀通、讀準。

1.學生自讀課文2—3遍,藉助註釋讀懂,讀通課文。

2.師檢測學生自讀效果。抽查課文朗讀,正音。

3.師範讀課文,帶讀課文。(視情況而定)

4.學着老師的樣子,再自己練讀一遍。齊讀全文。

(二)讀懂。

同學們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不知是否讀懂了課文,老師也來檢測一下。

1.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大意。

2.分析全文五句話之間的關係。師問,生讀相關句子。(師生互動)

3.試着把全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萬分。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絕。

4.文章大意把握得很好,不知字、詞、掌握如何。有沒有自己不懂的詞語?說出來大家討論討論。

謂:說,對人說。 (查字典)

善(鼓琴):善於、擅長。 (擴詞、換詞)

善(哉):好! (看註釋)

終身:從此以後至生命終結。(猜讀)

三、精讀課文,品悟“知音”,體驗情感。

好!同學們對於一篇課文,既能讀通,又能讀懂了!是不是可以打上句號啦?我們還應該讀出感情,讀出疑問。

(一)精讀課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默讀全文。思考:茫茫人海,爲什麼伯牙獨獨把子期當作知音?

派生問題思考:伯牙作爲全國聞名的`大琴師,難道沒有人稱讚過他?別人是怎麼誇獎他的?(想象)

2.指導朗讀課文②③句。指導學生讀出字裏行間的感情。

3.想象說話。

伯牙的琴聲還表達了哪些自然景物?鍾子期又是如何稱讚的?

伯牙志在清風,鍾子期曰:“ !”

伯牙志在明月,鍾子期曰:“ !”

伯牙志在雲霧,鍾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聲中表達了什麼,鍾子期都能感受得到並由衷地稱讚。這就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4.用一個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用一個字來概括伯牙此時的心境。

5.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得到人生的知己,豈一個喜字了得!聽伯牙譜寫的《高山流水》,讀出他得遇知音時的欣喜若狂。

師生對讀1—4句。

(二)精讀課文第二部分。(最後一句)

1.配樂,教師講敘鍾子期與伯牙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識,相見甚歡,並約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見。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趕到漢陽江邊,久等不見子期。於是,彈起《高山流水》,仍不見子期。伯牙到處尋覓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說:“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囑咐‘請把我葬在江邊,此生不能聽到伯牙操琴,讓我九泉之下聆聽他的琴聲!’”知音死了,伯牙的琴還有誰能欣賞得了呢?伯牙悲痛萬分,久久佇立在子期墓前,長歌一曲後,把琴摔個粉碎,至死不再彈琴。

2.練讀課文最後一句。

3.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他當時的心情。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當時的心境。

4.知音已死,豈一個悲字了得!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滿面春風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讀出最後一句的感情)指導朗讀。

5.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吟誦了一首詩,請聽: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入我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寸瑤琴爲君死!

6.齊誦。

 四、背誦

伯牙爲了紀念自己的知音,絕棄了一生鍾愛的瑤琴。這就是——伯牙絕弦!這個故事,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世代傳誦。讓我們把它背下來吧!

1.練背;2。抽查;3。齊誦。

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高山流水》的樂曲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師:我們來做一個文字遊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引導學生說詞。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課件出示:清風徐徐楊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煙裊裊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綿綿這些詞都是描寫什麼的?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這些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談話設計,不僅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能夠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於教學的展開。爲課文的拓展做好了鋪墊,爲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內容,爲孩子的說話訓練鋪好路。]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記載了兩個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設計意圖: 導入部分將詞語積累的環節快速過渡到學文中來,拉近文本和學生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3.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4.師範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指導: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謂/ 世/ 再無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計意圖在於讓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也爲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三、讀懂課文內容

1.師:這是一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鍾子期,課文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藉助課後的註釋;聯繫上下文理解;通過平時學習古詩知道學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讀懂課文的意思)

2.學生自學,弄懂課文的意思。

3.通過自學,你讀懂了什麼?(伯牙和鍾子期互爲知音)

4.你從哪裏看出伯牙和鍾子期互爲知音?(在生與生的交流中,教師作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意思,並繼續強化、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學生感情朗讀此句。

引導理解知己: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鍾子期前,他會缺少讚美嗎?別人對他的讚美是什麼樣的?爲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爲知音?

(表面的。膚淺的。因爲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

說話練習:如果你是伯牙,當聽不到子期的讚美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失望、寂寞、憂慮、渴望……)

後來,當你終於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樣的?

(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5.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後交流。

出示課件:“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

質疑:前面的兩個“善”是什麼意思?後面的兩個“善”可以怎麼說?

(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麼?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麼說?

(真棒啊!了不起!真厲害!……)總結:由此可以看這裏的“善哉”表示讚歎。

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師讚歎“善哉”,理解“善哉”表讚歎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義:學到此時,我們能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的含義了嗎?(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計目的是瞭解故事的主要情節,感悟重點句子和重點詞語,理解人物之間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藝高操,所奏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讚歎?指導讀鍾子期讚歎的語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聲不僅能表現高山流水,還能讓具有很高音樂鑑賞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場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還表現了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等。

3.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你將如何讚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雲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讚歎?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5.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誦讀2──4句。

7.而伯牙在楚國是著名的彈琴高手,他能通過樂曲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當他一次次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琴聲中,彈奏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時,你想,他渴望得到什麼?(可能是稱讚)周圍的人會怎麼稱讚呢?(琴藝高超、琴藝爐火純青)

8.這些讚美之聲聽多了也不過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還渴望什麼?(渴望有一個懂自己音樂的人)當聽到子期對自己心意的領會,他的心裏會想些什麼呢?或會對子期說些什麼呢?

9.從那以後,伯牙、子期形影不離,一個善鼓琴,一個善聽,他們共同交流着對音樂的理解。再讀課文1──4句,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10.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

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圍繞"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兩句話進行讀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兩個詞的教學

二,教師教法

1,以讀代講,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理解內容,體會感情,增強語感

2,點撥引導,激發想象,想象當時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瞭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3,運用音樂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昇華情感,使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

三,學生學法

1,自讀自悟,朗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情感

2,自由探究,學會聯繫生活實際,用變通的方法,來感悟文言語言

3,展開聯想和想象,學會把眼前看到的和內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學步驟

(一),延續前文,讀文引入

(提前板書課題)同學們,通過前文的學習,你一定能將課文讀好了吧,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 請大家注意聽他的聲音是否響亮,節奏是否抑揚頓挫

學生點評

老師點評:(點評中突出:課文中最難讀的兩個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讀破的一個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學生讀好了課文,隨機總結孩子們是如何讀好的,進行方法的指導:讀準字音,讀對句子的節奏和停頓,正確讀出語氣等)

(在前文學習的基礎上,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將課文讀通,讀熟,讀出節奏,並能初步讀出韻味)

(二),聯繫實際,理解善哉

1,當伯牙彈琴時,心裏想到高山,鍾子期這樣讚歎 ——指課件

當伯牙彈琴時,心裏想到流水,鍾子期怎麼讚歎 ——指課件

2,換位體驗:

假如你是鍾子期,當伯牙琴聲志在高山,你會怎麼讚歎

假如你是鍾子期,當伯牙琴聲志在流水,你又會怎麼讚歎

(讓學生說三到四個不同的答案,對於"善哉",學生會說"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樣讓回答的同學把自己的理解帶到句子中說一說然後小結:真是太好了!你們的回答"善哉")

3,指導學生讀

總結學法:其實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話來說,這叫變通它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方法我們聯繫生活來理解古文中的詞語,也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方法

(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感覺到了學習文言文要學會變通;這樣的訓練,同時也是學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檢查與訓練)

4,作爲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伯牙的琴聲肯定不止表現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學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了"清風徐徐"(再次課件出示詞語讀一讀)現在你就是伯牙,我們都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煙……子期會怎麼讚歎 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課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箏音樂)

(通過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想象,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

(三),聯繫課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正是(引讀)——"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課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無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靈的交融,是快樂的,幸福的讓我們再讀課文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歡樂與融洽齊讀

(此時學生定能將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間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中像這樣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

課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麼就會認爲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預設答案: 1,因爲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2,因爲他們之間就像親人一樣……)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終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手指課件)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 他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預設答案:1,斷了他的前程 2,斷了他的心絃 3,斷了他的希望……)

伯牙斷了琴絃,留下了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段話(課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箏音樂)

(通過朗讀使學生感受到那種"士爲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層層推進,從而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