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

設計2.62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1

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的提出,在西方被稱作是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倡導這個理論的代表人物最早可追溯到瑞士的皮亞傑,他是認知發展領域一位很有影響的心理學家。他認爲,兒童是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步建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從而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得到發展。⑸兒童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包括“同化”和“順應”兩個基本過程,同化是接受外部新信息,對新信息的意義建構;順應是適應外部環境,對自身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

美國加州大學的維特羅克認爲學習的生長過程就是:“學習者原由的認知結構——已經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的事件和腦的信息加工策略,與從環境中接受的感覺信息(新知識)相互作用,主動地選擇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建構主義關於學習的解釋:“學習者的知識不是通過老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自然及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教師或學習夥伴等)幫助指導,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的`方式而獲得。”

因此,建構主義學習強調學習是以學生問中心的,教師扮演指導者、幫助者的角色。同時認爲“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

基於以上兩點,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可以概括爲:“以學生爲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的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教學案例

我們把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作一個現象比喻,就是猶如一首完美交響曲。她包括能勾起人遐想的序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主題鮮明的旋律——情感教學、合理恰當的和聲與節奏——相關的教學方法和現代教學技術。

《祝福》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實施研究性學習是當前教改的一個重要課題,研究性學習作爲一種學習方式是貫穿於學生一切活動之中的。課堂始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因此,研究性學習是課堂學習的主要方式,課堂閱讀教學實施研究性教學,必然是今後課堂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向。本設計旨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探討新的研究性教學方式,使學生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變成自主式學習。

【設計提要】本設計由4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熟悉課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組明確探究目標;第二課時:小組研討;第三課時:小組探究成果交流。第四課時:完成研究小論文

【設計實施】

【第一課時】1、熟悉課文: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旨在讓學生對小說情節有一個大概瞭解。2、展示研究方向,明確探究目標:教師將課文分爲四個研究課題,每個課題又列若干小課題,具體如下:A、人物鑑賞:a、祥林嫂b、魯四老爺c、柳媽d、衛老婆子e四嬸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節鑑賞:a、小說情節安排的特點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環境鑑賞a、祥林嫂生活的社會環境;b祝福景象的描寫及其作用;c、文中關於雪的描寫及其作用D、表現手法鑑賞:a、人物刻畫方法;b、以“祝福”爲題的意義。以上課題用投影展示出來;爲使每個大課題都有人研討,規定每一大組挑選一個大課題。

【第二課時】小組研討:第一課時完成後,各小組明確了任務,要求課餘時間就開始蒐集資料,課內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選相同子課題的爲小組,充分交換意見後,每個大課題組推推舉1—3位同學在下節課內展示本組研究成果。

【第三課時】小組探究成果交流。每個小組推薦1—3名同學上講臺陳述本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發言不超過四分鐘。

【第四課時】課內完成研究小論文。在小組研究成果陳述的基礎上。老師提供下列小論文題目,讓學生當堂完成。題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個人簡歷4、文題—“祝福”之我見5、(祥林嫂、魯四老爺、四嬸、柳媽……)人物形象之我見6、雪景作用之我見7、描寫祝福景象的意義8、祥林嫂生活圈內的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剖析9、祥林嫂內心世界探究10對祝福人物刻畫的一點看法

【教後小記】以上是我的教學設計,在具體實施中情況有些變化:一是課題的分組。有些組自己重新組合,沒有按老師的指定。二是課題的佈置。有些組自選了課題。三是課時安排。計劃一課時陳述研究成果,在實施過程中完成不了,實際操作中增加了一課時。四是研究性小論文。老師雖然提供了一些論文題目,但同學們沒有拘泥於這些題目,如有的寫“論祥林嫂的笑”,有的題目是“祥林嫂眼睛發光的原因”等等。

學生的研究成果,雖然很多體現的是資料的整合,但也有不少獨到的新觀點。課後,我將這些觀點進行整理,成爲了我寶貴的教學參考資料。學生的研究小論文言之有據,言之有理,文中不少觀點,閃耀着學生智慧的火花。限於篇幅,恕不列舉。

【教後感觸】1、課堂研究性學習確實改變了學生傳統的被動接受學習的方式,在學習中主動探索,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2、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特殊夥伴,特殊性表現在老師要點撥,要引導,要有中肯的評述。3、研究性教學對老師要求更高了,課內老師講解是少了。但老師的備課要更加細緻、全面。4、不要低估學生的學習探討能力。中學生,尤其是高二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思考能力、蒐集資料能力、整理資料能力等等,怎樣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這是老師面臨的新課題。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2

活動背景:

俗話說:“眼睛是人們心靈的窗戶”,人們通過雙眼看世界,圍繞“眼睛”的有關知識,班級開展了《奇妙的雙眼》爲主題的系列活動,其中視覺錯覺引起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爲了更好地結合綜合實踐課程的特點,落實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性,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有機地將探究性活動和實效性學習結合起來。

活動目標:

1、通過視頻初步瞭解雙眼視覺原理和視覺錯覺形成的原因。

2、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初步感受揭示視覺錯覺的奧祕。

3、認識到“定性思維”不一定正確,訓練學生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發現生活中的視錯覺,使學生養成科學探索的習慣。滲透全面辨證看待事物的思想和觀點。

活動重、難點:

重點:發現錯覺圖形的奧祕。

難點:自主設計錯覺圖形。

實施方案: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按計劃實施教學活動。

2、根據本班學生實際與班級特色,設計有效的教學思路,及時進行教學反思,適時調整教學思路。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

5、加強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拓展學科知識,改善知識結構。

6、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創造性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特別要開展好校內外實踐活動,體現我校綜合實踐活動的特色。

7、有效激勵機制,優化評價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培養自己的能力。

活動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鉛筆、直尺、彩筆。

適用年級:四年級

活動過程:

課前活動:玩遊戲“五彩繽紛”

上課之前,楊老師想和大家玩個遊戲,想玩嗎?

這個遊戲的名字叫做“五彩繽紛”,請看大屏幕:看着列表,說出顏色,而不是字。誰想做第一個小勇士?(你最先舉手,機會送給你)

現在其他的同學就是小評委啦,只要他出錯了,遊戲就結束了,聽清楚了嗎?

那就開始吧!(橫着說)

師:這個遊戲有意思嗎?今天這節課,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等着大家呢,你們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了嗎?充滿奧祕的奇妙旅程就要開始了。

(一)、激趣導入

1、活動一:“眼花繚亂”

師:看着同學們的小眼睛瞪着這麼閃亮,楊老師可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啦!來,讓我們一起進入“眼花繚亂”這個小遊戲中。睜大你們的雙眼,可不要眨眼睛喲!

小球在哪個椰子殼裏?恩,咱們同學的眼力還真不錯!

看同學們玩的這麼高興,再來一輪,要不要?楊老師真是佩服大家的眼力!

玩了這個遊戲,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嗎?

生:這個遊戲很有趣。

生:這個遊戲需要我們盯住小球看。

生:一眨眼睛,小球就不見了。

師:對,這個遊戲確實需要眼睛專注地看。

師:但是,盯住事物專注地看,就一定能看清楚事物的真相嗎?

2、看視頻:《爬坡的小球》

【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對小球向上爬坡的神奇現象都十分感興趣,不時發出“咦”“啊”“嗯”“真奇怪”的聲音。】

師:看來,咱們同學都非常有想法!接下來,楊老師要請大家看一段視頻《爬坡的小球》。

同學們,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能不能說說你們的猜想?

師:1、恩,你是一個善於觀察的孩子!

師:你很會思考,我欣賞你的思考能力。

你的想象力太豐富了,我真佩服你。

師:同學們的猜想都非常有創造性,通過剛纔的視頻,我們看到小球從低處往高處運動,楊老師告訴你,這幾個小球呀,可沒借助任何外力!對呀,這就違反了那個被蘋果砸到腦袋的大科學家——牛頓的地心引力的原理,事實上到底是怎樣的呢?

不要着急,接下來,我們就一點一點的來探究我們這雙奇妙的雙眼。

(二)、探索研究

1、活動二:“筆尖對對碰”

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這個實驗的名字叫做“筆尖對對碰”。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默讀實驗要求。(一定要認真讀,老師相信四年級的學生一定能讀懂實驗要求)。

楊老師想提醒大家,在實驗的過程中,要數一數你實驗了幾次,筆尖碰在一起幾次?有的同學已經迫不及待了,那我們就開始吧!

【生遊戲過程中,師再次強調遊戲要求。】

好,同學們,停下來吧!我來採訪採訪咱們同學!

這位同學,剛剛你試了幾次?筆尖碰在一起幾次?閉上一隻眼睛,筆尖相碰容易嗎?那你能把你的實驗結果完整的說出來嗎?

誰還能像剛纔這位同學把自己的實驗結果完整的說出來?好,這位女生!

生:遊戲5次,筆尖相碰1次,閉上一隻眼,筆尖相碰不容易。

生:遊戲4次,筆尖相碰1次,閉上一隻眼,筆尖相碰不容易。

師:看來閉上一隻眼睛,筆尖相碰啊,不容易!那怎樣能讓遊戲變得容易呢?

生:睜開雙眼做一做,不就行了嗎?

師: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那大家睜開雙眼試一試吧!

師:看來這一次,同學們輕而易舉的就將筆尖碰到一起了!誰能說說這是怎麼回事嗎?

生:兩隻眼睛比一隻眼睛判斷物體要準確些。

師:說的不錯!讓我們聽聽小博士是怎樣說的。

學生小博士:人的眼睛可以接收和傳遞大量的信息,一隻眼睛看到的是一張二維的照片,兩隻眼睛就更神奇了,它可以使你判明物體上下左右的位置和前後遠近的關係,形成立體視覺。

師:原來,雙眼看到的事物比單眼看到事物要準確,要真實,要清楚,……不過有時我們看到的事物真的眼見爲實嗎?

2、活動三:出示視覺錯覺圖片分析。

師:現在,就請睜大你福爾摩斯般的雙眼看看下面的圖片。

出示視覺錯覺圖片分析。

(1)圖1:中間的兩條豎線,誰更長些?

師:仔細觀察圖中的兩條豎線,第一眼看上去,哪一條長些?

生:右邊的那條線段長些。

師:我們可要用事實說話,請大家拿出這張紙,用你的直尺量一量吧!

【孩子們很認真的在測量兩條線段,“一樣長”“一樣長”的聲音此起彼伏。】

恩,看來啊,什麼事,我們都要親手試一試才知道!我們接着往下看!

(2)圖2:中間兩個橙色圓,哪個大些?

師:仔細觀察圖中的兩個橙色圓,第一眼看上去,哪個圓大?

生:右邊的那個圓大些。

師:事實是這樣的嗎?下面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候。

生:咦!一樣大!

生:一樣大!真的一樣大!真有趣!

師:是啊,這兩幅圖可真有意思!是什麼讓本來一樣的兩個物體看起來不一樣呢?誰來說說第一幅圖。

(你是不是想說,第一條線段的箭頭是往裏收縮的,這樣他就顯得短一些;第二條線段的箭頭是向外拉伸的,這樣他就顯得長一些。)

你說的很詳細,請坐。

生:那第二幅圖呢,誰想來說一說?

(第一個圓和周圍的小圓相比較,他就顯得大一些,第二個圓和周圍的大圓相比較,他就顯得小一些)

同學們,你們說的真好!其實,這是一種視覺錯覺現象。(板書:視覺錯覺)。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祕“視覺錯覺”。那什麼是視覺錯覺呢?

我們來聽聽小博士是怎麼說的吧:視錯覺——就是當人或動物觀察物體時,基於生活經驗或不當的參照形成的錯誤的判斷和感知。

師:視覺錯覺,讓我們看物體的長短、大小、彎直……都產生了變化,造成視覺錯覺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將剛纔看到的兩幅圖片定義爲“參照物干擾”所造成的視覺錯覺。

3、揭祕視頻《爬坡的'小球》

師:其實,我們剛剛看的視頻《爬坡的小球》也是一種視覺錯覺,那它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揭祕的時刻到啦!請同學們看。

播放視頻。

多神奇啊,只要換一個角度,我們就有可能看到事情的真相,就像一位哲人所說的,我們肉眼看到的世界不一定是真實的世界。這爬坡的小球,就是在特定視角下看到的視角錯覺。

板書:特定視角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造成視覺錯覺的原因有參照物干擾和特定視角,那現在楊老師就要考考大家啦!(一屏練習)

(哎呀,咱們同學太棒啦,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會活學活用了)

4、活動四:觀察實踐體驗視覺錯覺

造成視覺錯覺的現象還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探究吧!

同學們看,這些圖片是受什麼因素干擾而造成的視覺錯覺呢?

(有點難度吧,沒關係。這個是空間透視干擾所造成的視覺錯覺)

我們來看看這幅圖片,這是母狼盧帕的兩個兒子雷克斯和費多,看了他們倆,你有什麼想說的,他們倆一樣嗎?哪不一樣?

事實上啊,他們倆可是雙胞胎呢,去掉背景色,你看,……是啊,他們倆是一樣的!

這是什麼因素造成的視覺錯覺呢?你來說說……

恩,我們把這一種定義爲“色彩干擾”

板書:空間透視干擾色彩干擾……

通過探究,我們發現了造成視覺錯覺的原因有(指黑板),其實,造成視覺錯覺的原因還有很多呢,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進一步去研究。

(三)、創意實踐

活動五:《錯覺創意空間》

現在就讓我們進入創作空間吧!看老師手中的這張紙,上面有兩組一樣的圖片,你能不能運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讓這兩幅圖片看起來不一樣呢?

在你創作之前,楊老師要提兩個小要求:

錯覺創意設計要求:

1、使畫面上的相同事物呈現錯覺效果。

2、有創意、速度快,畫面美觀。

這張紙就藏在你的信封裏,趕緊開始創作吧!(強調,讓你的作品明顯一些)

好,同學們,停下來吧!咱們來展示展示同學們的作品!好,這位同學,請你上來爲我們講解一下,告訴我們,你畫的什麼,運用了什麼干擾因素,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

評價:你真是一個有創意的孩子;你的表述非常的清楚;你的作品太有意思啦!

誰還想上來展示展示你的作品?

你的作品太有意思啦!我們大家都被你的作品吸引住了,逗得哈哈大笑

……

師:同學們,你喜歡哪幅作品,說說你的理由。

你是一個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孩子;你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你很會讚美別人,我很欣賞你。

小結:孩子們,你們太了不起了!在你們的腦海中埋藏着無限的寶藏,因爲我們的課堂時間有限,我們的創作就到此爲止吧!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利用課下的時間,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創造出更精彩的作品!

(四)、小結拓展

1、師總結:同學們,視覺錯覺可以給我們帶來精美的視覺享受,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已經將視覺錯覺的價值發揮的淋漓盡致,你們看……這是驚險刺激的立體電影,視覺衝擊的廣告……震驚吧,好玩吧……這些啊,都是利用視覺錯覺的原理製作的。

當然,視覺錯覺還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困擾,例如在交通運輸中,如果駕駛員精力不集中,造成錯覺,就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所以,我們要防止因錯覺而造成認識上的錯誤,更好地利用錯覺爲我們服務。說到這裏,楊老師想到一首古詩:“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事物真面目,只緣奇妙在其中。”

同學們,

奇妙的眼睛還有許多的奧祕,例如主眼、視覺盲點等現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去探究。

板書:

奇妙的雙眼

——視覺錯覺

參照物干擾

特定視角

空間透視

色彩干擾

……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3

一、課題背景、意義及介紹

背景說明(怎麼會想到本課題的)

古人詠秋多發悲涼之聲,最著名的當推杜甫的《登高》:“風急 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風、猿、鳥、樹、 江、病、鬢、酒共牽一情,同關一愁,可謂悲廣愁深。此外,還有李白的“天秋木葉下,月憐莎雞悲”,王安石的“秋入江湖暗,風生草樹悲”,柳永的“多情自古 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等等,都把秋說成一片令人傷感的悲秋世界。然而,在七年級上冊,學生讀到何其芳的《秋天》一詩時,使學生在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氛圍中,感受到秋天之美,令人嚮往。

課題的意義(爲什麼要進行本課題的研究)

課題的意義與價值就在於讓學生在大語文觀的理念指導下,把社會實踐與語文學習相結合,達到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設計《走進秋天》的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清新和煦的秋天裏,欣賞秋天之美,從多角度挖掘春秋天的信息(如描寫秋天的詩歌、故事、諺語、對聯、歌曲、音樂、圖畫、影片等),感受秋天之美,讓學生學會用心感受,學會生活,更爲之努力學習,努力留住這天賜的美好禮物!

課題介紹

本次研究性學習的選題與季節相適應,很適合喜歡戶外活動的中學生,秋天的山水原野、花草樹木、日月風雨、鳥獸魚蟲都使他們滿懷憧憬我抓住這個契機,設計了“走進秋天”研究性學習的主題,以“秋天”爲線索,通過一系列對秋天的研究活動,讓學生去發現大自然在秋天發生的美妙變化,收集有關描寫秋天的資料 (如詩歌、諺語、歌曲、圖畫等),並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秋天的感悟,更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應用、表達、欣賞的綜合語文能力,感悟我們偉大祖國的燦爛文化,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並通過觀察、網上搜集、訪問調查、成果展示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合作能力和積累應用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或布魯姆目標分類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的和方法的闡述

目的

知識與技能:

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表達能力,自主創造能力和綜合能力,美景鑑賞能力,積累、應用、朗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學生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經歷研究的過程。

2、 學生通過研究活動,學會獲取、收集、運用簡單信息的能力,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3、 學生通過和小組同伴的協作互取經歷合作學習過程,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

方法

1、查找資料(通過上網、查書等方法,查找與課題有關的資料)

2、收集詞語、成語資料

三、參與者特徵分析(重點分析學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異,尤其對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影響的因素。)

這次研究性學習的選題是與學生課本上的學習內容緊密結合的,是對課本學習的拓展延伸。婁橋中學七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雖有限,但通過閱讀何其芳的《秋天》後,也對秋天充滿了喜愛,所以學習的積極性較高。

班級共有30名學生,其中男生14名,女生16名,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探究能力兩極分化較明顯,在確定小組成員和分工中,要注意能力強弱的調配,以免研究受阻。另外,有些學生家庭條件、家長文化水平相對差一些,家長不能爲學生提供太多的幫助,學生研究水平有限,需要老師和學校強有力的支持,爲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

四、研究的目標與內容(課題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通過哪些內容的研究來達成這一目標)

本次的活動目的旨在讓學生們在課程研究的活動過程中走入秋天,發現大自然在秋天發生的自然知識和科學知識,感受秋天之美,從而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小組成員的協作互助,收集有關描寫秋天的資料,可以是描寫秋天的.詩歌、散文、故事、諺語、對聯,也可以是關於秋天的歌曲、音樂、圖畫、影片等,增大學生課外知識量,開發返樸歸真大語文教學觀,從多渠道培養學生人文素養。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上傳資料、網站建設、展覽交流、成果報告會等一系列活動來達到目標。

學生可能選擇的子課題有:

1、尋找大自然中的秋天

2.尋找秋天的詩歌

3、尋找秋天的音樂

4、尋找生活中秋天的圖畫

5,尋找秋天的感人故事

五、研究的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研究的最終成果以什麼樣的形式展現出來,是論文、實驗報告、實物、網站、多媒體還是其他形式)

通過本次研究性學習,蒐集有關秋天的資料,制定小組研究方案,並按照自己的活動方案進行調查研究,克服困難,最終取得屬於自己的研究成果:知識的獲得,美的享受要靠自己的實踐得來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習的樂趣,積累和豐富課外知識,開闊視野,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和人文文化素養。在合作中形成共意,在小組交流中達到資源共享,通過網頁瀏覽,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知識和技能這樣,學生在活動中不僅體味了秋的自然之美,更體驗到了讀書之趣、人性之美,收穫頗豐!

本次研究的最終成果會以調查報告、觀察日記、朗誦、歌唱、圖片展、故事會等形式,在成果報告會上展現給大家,並集合各小組的研究成果,通過課題網站的建設,上傳資料、展覽交流,與其他班級的同學乃至家長,共享資源、分享成果的喜悅

六、資源準備

教師準備:

1、培訓學生上網查找、蒐集資料的技能。

2、培訓小組長組織操作課題過程的能力。

3、製作PPT課件,做好課題動員。

4、給家長一封信,將課題內容告知家長,取得家長的協助支持。

學生準備:

1、閱讀描寫秋天的詩歌,美文、故事。

2、收集秋天的圖片。

3、做好彙報準備,如:美文朗誦、詩歌朗誦、繪畫、書法、故事等。

4、利用休息日,在家長的陪同下走進大自然,觀察秋天的景色變化,並把自己的發現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

5、小組長將自己組內同學們的彙報資料進行整理,做好分組彙報的準備。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4

教學步驟:

一、學生探究階段。

1.蒐集至少三首你喜歡的、精煉優美的歌詞,試分析其語言特點,總結寫作方法。

2.組內成員交流看法。

3.以《阿房宮賦》爲主要內容,用你總結的歌詞寫作方法,創作兩段話,要求能夠用精煉優美的語言反映出秦王朝貪婪兇暴導致滅亡的命運。

二、教師引導階段。

1.部分同學展示總結出的寫作方法和創作語段,全班同學客觀評價品味。

2.教師展示《西遊記》和《愚公移山》的歌詞,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優秀歌詞的`創作方法。(歌詞略)歌詞寫作方法:(略)

3.教師展示仿《遊子吟》創作的《阿房宮賦》語段(略),加深學生印象。

三、學生實踐階段。

作業:用優美的語言創作至少兩段文句,從校園生活入手,反映當代中學生的精神風貌,也可立意自定。

案例評價:在此寫作訓練的過程中,學生針對一個主題蒐集資料、分析資料、總結資料內容、涵泳感悟、學能致用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藉此使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有文章,作文原來也有趣,極大地提高了寫作熱情。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5

一、研究性學習的理論依據與大綱要求

從學習方式上來說,大致可分成“接受式學習”和“發現學式習”任何一種成功的高中數學課中這兩種方式總是並存的,傳統教學比較重視接受式學習,不利於調動學生的個性與創新潛質。因此,引導全體教育工作者重視發現式學習,樹立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是這次課改的重點。1959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率先倡導在教育中實施“發現法”,196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提出了與發現法類似,但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方法,此後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對它進行了論證,桑德和特羅布雷奇則對探究式學習所要培養的技能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從而使之成爲美國教育教學改革中最重要的、最有影響的教學方法,並方泛地傳播到其他國家。20xx年,我國教育部首次在國小、國中、高中的教學大綱中分別增加了“實踐活動”“探究性活動”和“研究性課題”等語詞。20xx年,又將高中教學大綱中的“研究性課題”更名爲“研究性學習課題”。大綱在第3頁規定:“每學期至少安排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在第14頁上給出了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界定,在第15頁上給出了四項教學目標,並在這一頁上給出了必修課的四個參考課題“數列在分期付款中的應用;向量在物理中的應用;線性規劃的實際應用;多面體歐拉定理的發現”,在第19頁上又給出了選修課的五個參考課題“楊輝三角;極值問題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統計方法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數學軟件的應用;複數的幾種不同的表示及運算(包括向量表示)”大綱還在第14頁的最後說,課題可以從上述參考課題中選擇,也可以師生自擬,並在第22頁上指出,要把研究性學習課題“作爲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力的重要載體”以上規定說明,研究性學習課題不是可有可無的,對於每一名高中學生來說,都是必修的或限定選修的。

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含義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爲,若從這個角度進行研究,應屬於學習論的範疇,但教學過程包含“教”與“學”兩個方面,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無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都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因此,爲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學改革,從教學角度進行研究更是重要,我們認爲研究性學習是含有課程意義的必修課,是寫進課本的課題,是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因而是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簡稱,它的真正含義是“研究性教學”。

三、研究性學習的技能要求

桑德和特羅布雷奇對探究式學習的技能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後,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技能,可供我們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時參考。

1、收集技能,包括傾聽、觀察、發問、探索、明確、收集資料、調查研究等。

2、組織技能,包括記錄、比較異同、體系化、概括、評論、分類、評估、分析等。

3、創新技能,包括展望、設計新問題、發明、綜合等。

4、操作技能,包括使用保管儀器、演示、實驗、維修、製作、測量等。

5、傳達技能,包括提問、討論、說明、報告、記錄、批判、圖表化、會教給他人等。

以上五個方面的技能中,有些詞是同一個詞,有些詞意義相近,這說明它們是相通的。例如,作爲收集技能的“發問”,與作爲傳達技能的“提問”,其實是近義詞,但用途不同,前者可用於收集信息的“訪談”工作,後者則用於傳達信息、結果的範圍。組織技能、傳達技能中都有“記錄”一詞,也應這樣理解。

四、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特性

1、自主性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相對於傳授式學習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標誌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他們應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主動獲取知識,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對主體性的評價,不能只看學生的活動所佔課堂教學時間的比例,關鍵是看學生的思維是否真的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的學習是否積極主動。

自主性的第二個標誌是個體性或獨立性。課堂雖是集體學習的場所,但課堂的學習活動卻是從個體開始的,其最終目的也是爲了提高每一個學生的思維水平。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強調學生個體的作用與發展,讓每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儘量做到:信息自己採集,數據自己處理,問題自己提出,課題自己選定,提倡獨立鑽研,獨立思考,獨出心裁,以培養獨創精神。

2、協作性

協作性是在個體性和獨立性的基礎上體現的,兩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在學生的自主獨立思維活動被調動起來之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思維障礙,此時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維溝通,通過相互協作,往往會使思維障礙得以克服,並加快解決問題的速度,學生之間進行相互溝通與交流的學習也被稱爲“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學習可劃分爲兩個層次。

一是小組內的合作學習,幾人一組,人數不多,便於溝通,有利於互相啓發,與個體研究能緊密結合。

二是班級性的大型思維展示,這也是一種合作學習,這種形式的合作學習範圍大,人數多,用於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維過程,並開展討論和爭論,兩種層次的合作學習可在課堂中多次交替開展,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3、研究性

前兩個特性都是從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學習的方式等方面簡述的,並沒有對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過程給以突出說明,我們認爲,“研究性學習”最本質的屬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不同於講授式,也不同於自學式,它的主要過程是:提出問題——研究探索——得出結論,其中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很重要,無論是由學生提出,還是由教師給出,所提出的問題應該是開放的,只有素材而沒有結論,這樣才具有研究的意義,可以這樣說,問題的開放性決定了教學模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性還應表現在研究過程中對研究方法的實踐,研究不應該盲目進行,而應體現出方法性,也就是說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教給學生一些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通過研究的實踐,使他們從中學會研究的方法,我們認爲學習實踐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研究結論更爲重要。

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活動中,最經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歸納性研究方法、類比性研究方法、試驗性研究方法和實驗性研究方法。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突出強調並使用相關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性學習”研究性的重要標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特性,除上面所述的三種以外,還具有開放性、實踐性、創新性等其他特性。但我們認爲後三種特性的本質屬性不如前三種突出,有的還可以包含在前三種之中,因此就不再贅述。

五、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怎樣實施課堂教學的“研究性學習”?我們認爲與“研究性學習”在教學設計時應重點考慮下面幾個問題:

1、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的內容與步驟

一般地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應包含以下內容:課題、科目、年級和學期;時間地點、材料、步驟、參考資料、評估(只寫評語不打分,評後依據學習目標的達成度來進行,主要是肯定學生的成果和進步,也可以提出一些希望)、變例。

其中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的可操作性隱含在七個步驟之中,這七個步驟可以按一張七行五列的表格來操作。

事實上,對這張表考慮得越周全,課題學習的效果就越好,但因爲受條件的限制,並不是每一空格都必須填寫得十分充分,能填寫的空格,也應該鼓勵有所變化。

2、教學設計應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思想

什麼是新的教學理念?什麼是數學教學的新理念?我們認爲應該從教學目的出發,在新的高中教學大綱中去尋找答案。

在新的高中教學大綱中對數學課的教學目的進行了新的劃分,共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層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歸納爲“三層問題”,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兩種意識”,即“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四類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第二層提出的是數學思維能力要求,把空間想象和運算等都包含在內。第三層是人格、品德和素質的要求,表現爲“興趣”、“信心”、“精神”、“價值”和“世界觀”與原大綱相比較,我們認爲“提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等都頗具新意。如果我們在備課之初抓住其中的一兩項,認真地去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不失爲是新教學理念的體現。

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了“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人作要有新舉措”的工作要求。數學課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怎樣體現“新”字,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又一個問題,我們不能墨守陳規,因循守舊或小打小鬧,止步不前,而必須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學設計的思維框架,在教學模式和教學設計上有所突破,要大膽創新,獨出心裁,別出新意,以體現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1)研究性學習從問題出發,以質疑爲載體,重視知識的探索和構建過程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往往都是前人經過長期的研究而得到的。如果教師按部就班地進行講授,學生們恐難以體會到知識探索過程中的艱辛、挫折和知識結構本身逐步完善的形成過程,而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關鍵是學生能否對所學的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進而實現從發現到質疑到創造到問題解決的一個知識構建和治學能力培養的過程。

案例1、拋物線及其標準方程

按照教材的邏輯順序,在橢圓、雙曲線的有關知識學習之後,筆者要求學生用類比的方法對“拋物線及其標準方程”進行研究。

1、複習回顧橢圓(0<e<1)、雙曲線的(e>1)的第二定義,從中抓住研究的切入點:離心率e,問題:e=1時,動點的軌跡是怎樣的曲線?

2、利用《幾何畫板》軟件製作: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到定直線距離的動點軌跡,觀察點運動的規律,研究拋物線的曲線特點。

3、以類似於求橢圓、雙曲線第二定義的方法,探尋拋物線的標準方程表示(其中包括相關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如怎樣求曲線的方程;如何建立直角座標系;四種不同的標準方程的圖形特點有何共同點和區別等等)。

4、研究所得到的拋物線標準方程及圖象特點與國中時曾學過的拋物線(二次函數圖象)之間是否存在聯繫,有怎樣的聯繫。

在這樣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在注得獲得問題結論的同時,體驗到研究性學習就是對學科教學的強化和充實,它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讓學生學會解幾個數學問題,或是應用數學去解決幾個非數學的問題,其更重要的活動價值在於促進學生個性品質和一般能力的發展。因此,應當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通過探索性的活動構建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解答,獲得對問題以及相關數學知識、方法更爲深刻的理解,探尋歸納學科知識點的內在規律性聯繫;讓學生通過體驗“觀察、猜想、實驗、歸納”等一系列步驟,在知識的發生過程中去領悟方法,在嘗試和主動構建中形成能力,提高自己運用數學的信心。

(2)研究性學習貴在“學以致用”,重視知識技能的應用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實現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

數學學科本身就來自人類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活動的認識,人們再用它來理解自然與社會,用它來解決自然與社會一些問題,因此教學與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選擇具有實用性、趣味性的問題,開展課堂研究性學習,重在對所學知識技能的應用,在保證掌握知識“量”的同時,提高掌握知識的“質”。

普及使用新教材近一段時間以來,各類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嘗試廣泛開展,有立足課堂,將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方法的教學內容轉化爲研究對象開展學習,在原有教材內容上進行創新的(如例1);也有在一個知識關注的日常生活中數學問題進行研究的,在對所學知識進行重組和梳理的同時,強化訓練學生的運用與實踐能力。這些研究對象包括:

1、本地通訊網絡收費的調查統計;

2、如何合理抽稅;

3、電力部門推行的“峯谷電價”措施的適用、實用性問題;

4、分期付款問題;

5、原材料的最優化配置的線性規劃問題;

6、個人投資人壽保險及險種選擇問題;

7、體育彩票中的數學問題;

8、投擲鉛球的最佳角度分析;

9、證券投資中的數學問題;

10、超市收銀臺數設計問題等等,下面以交通安全問題研究爲例。

案例2、在交通工具快速發展的今天,交通安全問題也成了人們所關注的一大熱點,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應注意交通安全,駕駛員要恰當控制速度,保持車距。這是一個淺顯的道理,但如何對控制速度、保持車距中的“恰當”進行量化,筆者收集了一些適合學生做的課題,讓學生進行研究。

問題一輛卡車以60千米/小時的速度行駛,司機發現正前方約25米處有一塊大石頭在路中間,司機立即剎車,假設剎車後卡車做勻減速運動,問卡車剎車的加速度應滿足什麼條件纔不會發生事故?

變式1、改變問題中的條件,卡車正前方25米處的是一個騎自行車的人,若該自行車以10千米/小時的速度與卡車同時向勻速前進,問卡車剎車的加速應滿足什麼條件纔不會發生事故?

變式2、其他條件同上,若該自行車以10千米/小時的速度與卡車相向勻速前進,問卡車剎車的的加速度應滿足什麼條件纔不會發生事故?

變式3、行駛中的汽車在剎車時由於慣性作用,要繼續向前滑行一段距離才能停住,這段距離叫做剎車距離。現已知卡車所行駛的路段限速30千米/小時,而卡車的剎車距離y與車速x的關係滿足y=0.053x2+1.5x,假設卡車與路中一突然滾落的石頭相碰後被測得剎車距離爲28米,問卡車是否違章?

變式4、條件同變式3,若要使剎車距離不超過20米。問卡車的最大速度應爲多少?

變式5、假設卡車的剎車距離與時速的平方及總重量成正比,若一輛卡車不裝貨物,以時速50千米/小時行駛時,剎車距離爲25米;現這輛卡車1.5倍於自身重量的貨物行駛,發現正前方25米處有一塊大石頭,(一般司機從發現到擡腳剎車的反應時間爲0.7秒),問若要車必須在至少距石頭2米處停住,這時卡車的最大限速應爲多少?

上述問題的解決,均是利用物理中量與量之間的關係,求得相互關係式,從而獲解的。不難發現,研究性學習重視知識應用的同時,其結合性強的特點也是不言而喻的,爲解決綜合性問題,往往需要多方面綜合知識的支持。因此,一方面研究性學習是促進學生去掌握多方面知識的動力,另一方面,它也是培養學生知識的統攝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的途徑。

另外,研究性學習的`重應用性突出了它的“育人”功能。由於它更接近於人們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因而它有利於引導學生去關注自然、關注社會、爲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學生進一步瞭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和人的意義和價值,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3)教學設計應倡導學習研究的合作性與交流性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是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結合,其中合作學習佔有重要的地位。參與合作是學習的手段,而學會合作,培養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的效果也是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所在。通過合作學習與研究,學生可以取長補短,學會相互交流與合作,取得高質量的成果。

案例3、設計助學貸款的償還方案

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教育被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從而促進了教育保障制度的不斷健全。助學貸款業務的開展幫助來自特困家庭的學生能夠如願以償地實現就學願望。抓住學生周圍發生的這一教育熱點問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極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問題解決的興趣。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主要採用“提出問題”+“小組討論”+“整體交流”+“問題解決”的模式,老師掌舵領航,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討論設計助學貸款的償還方案,切身體驗課本知識的實際應用。

研究切入點:能否運用數列知識,幫助特困同學研究如何還款更可行?

問題初步研究

問題設計1、學生甲以實物抵押獲得2萬元的商業性助學貸款,期限爲6年,年利率爲5.58%。若該學生每年能按時交付利息,6年後再一次性付本金時計算他共付出的利息金額。

問題設計2、若學生甲無力每年交付利息,而是在第6年末用工資收入所得連本帶利一起償付,計算他應付的金額。

問題設計3、若該學生勤工儉學,在校期間每月有300元的收入節餘,那麼他是否有能力按年等額還貸,若不能,研究在此條件下,怎樣實現等額還貸,利息照付。

在教師點撥“爲什麼第三種情形下支付的金額會相對最少?由什麼原因引起?還有什麼其它可取的償付建議?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計算試驗,然後歸納出幾種主要的償還方案。

問題的深入與解決設計

方案1、採用按月等額償還貸款方案。(每月需還款約328元,不可行方案)

方案2、延長還款期限方案,將還款期限延長至7年,按月等額還款。(注:助學貸款最長期限爲8年)(可行方案)

方案3如果在同學中發起助困損款倡議活動,假設學生甲收到20xx元捐助款,並於第一個月末用於還付本金,以後各月再進行等額償還貸款的本息。(充滿愛心的可行方案)

方案4該學生的三年內全力以赴完成學業,畢業後再開始用工作收入按月等額還貸。(很有現實意義的方案)

這是一個可操作性很強的研究性學習課例,不僅讓學生在通過合作、實踐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更讓學生深刻地意識到在充滿竟爭的社會裏,團結合作亦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課中,正是合作,使得問題得以圓滿解決。

(4)應注重引入環與小結環結的教學設計

無論什麼課型,就教學過程而言,都可以劃分爲引入環節、主體環節和結尾環節。不言而喻,一節課的中心和關鍵必然是中間的主體環節,必然要把設計的重點放在這一環節中,正因爲如此,往往容易忽視對引入和結尾的教學設計,於是我們在“研究性學習”研究課的教學設計中,加強了對這兩個環節的考慮。

引入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這一環節設計得好壞,直接影響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對於“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引入環節的教學設計,我們提出了三層考慮,即提出問題——製造懸念——激發興趣。

問題的提出,可以由教師直接給出,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可以由實際問題引出,也可以用數學問題引出;可以由舊內容引出,也可以開門見山直接給出,但無論採用哪種方法,都要注意貫徹主題和主線。能由學生提出的,最好就不由老師給出;能由實際問題引出的,

最好就不用數學問題引出;能由舊知識引出的,最好就不開門見山。在提出問題時,應該是先大後小,先難後易,先一般後特殊,以給學生多留一些思考的餘地,少一些提示,以增加課堂“研究性學習”的氣氛。

製造懸念是設置問題的一種技巧。對學生那些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新內容,對那些可能產生負遷移,可能發生錯誤的新方法,教師應精心設計一些帶有懸念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勾”起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慾望,最終達到激發興趣的目的。

複習小結是課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常規做法是由老師或學生總結本節的知識內容,也有教師更深入一步,總結本節課所涉及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但作爲“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到此我們仍覺不夠。由於“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把研究方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我們提出,在總結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的基礎上,還應更深入一步,“在學完了這節課之後,你還學會了哪些問題的一般方法?”希望學生自己總結出在思維方法上的收穫。開始時,學生肯定會不適應,說不到點子上。我們覺得,隨着改革的深入,在多次使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之後,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會逐漸積累。通過總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逐步提高。

案例4隨着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和建構主義理論的深入,課堂教學形式日趨多元化、開放化,而把研究性學習滲透到每一個課堂細節中去,切實開展素質教育,讓學生自主建構,親身體驗,開拓創新正成爲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大學聯考題源於課本,立足基礎,考查能力,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極佳素材。新教材在“三角函數”這一節重點研究了正弦函數和餘弦函數,而許多“弦”外之音沒有從教材上反應出來。下面以一道大學聯考題爲例,把課本知識自然延伸,適當拓寬,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果函數y=sin2x+acos2x的圖像,關於直線x=-對稱,那麼a等於()。

AB-C1D-1

(一)問題引入,誘導發現——正弦曲線的對稱性

問題是圖像關於某直線對稱性的。因此,教師利用投影儀顯示正弦曲線,並提出問題:

1、正弦函數具備哪些性質(定義域、值域、奇偶性、單調性、週期性)?

2、由正弦函數是奇函數可以知道正弦曲線關於原點對稱,那麼,你還能觀察出別的對稱關係嗎?

學生回答:關於點(κπ,0)對稱(κz)。

教師根據學生的反應,點擊他們的思維定勢,提出新的問題:如果把正弦曲線向左平移個單位後…(自然過渡到餘弦曲線的軸對稱)?

這樣學生由正弦函數,餘弦函數的奇偶性總結出了正弦曲線的對稱性:

1、正弦曲線關於點(κπ,0)對稱。

正弦曲線關於直線x=κπ+對稱(κz)。

(二)製造懸念,逐步推廣——函數y=Asin(ωx+ψ)的對稱關係

回到問題!問題是關於函數y=sin2x+acos2x的圖象的。這函數可以分爲形如y=Asin(ωx+ψ)的函數,問題就轉化到:函數y=Asin(ωx+ψ)的圖像又是怎樣得來的呢?它又有怎樣的對稱性呢?

S:函數y=Asin(ωx+ψ)的圖像,是正弦曲線(即y=sinx的圖像)經過平移,關於x、y軸的伸縮得到的。

T:因此,它也關於一些點與形如x=t的直線對稱,請看下面的問題:

1、函數y=sin(2x+)的一條對稱軸方程是()。

Ax=Bx=-Cx=Dx=-

學生注意力已高度集中,對三角函數圖象的對稱性的探討興趣很濃。分小組討論後,教師讓學生自由發言,最後,總結出兩個解法:

(1)通過y=sinx的圖像的平移伸縮而畫出函數y=sin(2x+)的圖像,再看圖即可。

(2)直接令(2x+)=kπ+,

解得x=x+,

當k=0時,有x=,故選A。

平移伸縮後觀察圖像是可行的,當然正確;而第二個解法是十分美妙的,讓我們爲這個發現鼓掌!把2x+看成一個整體是我們一再強調的處理方法。如果要求y=sin(2x+)的一個對稱中心呢?

(三)激發興趣,返璞歸真,——“波峯”“波谷”及平衡位置

T:給定一個三角函數,可以確定其對稱軸的方程;反之,給定一個含參的三角函數及對稱軸方程,如何確定參數值呢?(投影儀顯示1994年全國大學聯考題。)

如果函數y=sin2x+acos2x的圖像關於直線x=-對稱,那麼a=()

AB-C1D-1

學生此時已處於知識簡單積累後的膨髮狀態,思維正處於聯繫舊知,探索新知的最佳認知時刻,偶然的一次觸動都極有可能帶來認知上的質的飛躍(教師不斷提示,對稱軸還具備什麼樣的特徵,形與數是否可以結合起來?並不失時機地把鼠標在正弦曲線的最高點,最低點及與x軸的交點處點擊)。一個學生突然站起,“對稱軸與正弦曲線的最值點對應,如果看作波動圖像,則其對稱軸對應着波峯、波谷,而對稱中心恰在平衡位置。”

(讓我們爲他的發現歡呼!這個發現已經透過了現象,看出了本質,正弦曲線的最值點正好落在對稱軸上;而三角函數y=Asin(ωx+ψ)的圖像是由正弦曲線變換後得到的,最值點居於對稱軸上這一性質不會發生改變。那麼,滿足條件的a值是多少呢?)學生熱情高漲,議論紛紛,同時有十幾人積極舉手發言:

S1:應選D。把a=-1代入題幹,得y=sin2x-cos2x=sin(2x-)則2x-=kx+,可知x=π+π。當k=-1時,x=-爲其對稱軸。

S2:應選C。也把把a=1代入計算,和S1一樣,他可能算錯了。

S3:函數y=sin2x-acos2x的最值(是±)總是在x=-處取得。

代入有sin(-)+acos(-)=±,即(a-1)=±,兩邊平方即得a=-1,故選D。

(正確結果是D,反代選項是解選擇題時常用的有效方法,只是要注意,計算過程中不能出錯,而對最值的直接思考,無疑是最優的。它剔除了表面現象,返璞歸真,是對題目本質的探討。)

(四)追加提問,延至課外——營造研究性學習的整體氛圍

T:三角函數的對稱性是由函數自身決定的。而課本上沒有專文提及,這就是提醒我們要深入鑽研課本知識,拓寬知識面,把課本知識的弦外之音挖掘出來,從而能更加深刻地去認識、去體會、去運用!這堂課只是給我們研究教材提供了一種氛圍,一個模式,一些勇氣,同學們以後也要多一些研究氣息,少一些題海戰術的做法。下課之後。我們可否繼續探討這麼幾個方面的問題:

1、餘弦函數y=cosx的對稱性及函數y=Acos(ωx+ψ)的對稱性。

2、由函數的奇偶性與週期性能否決定其對稱性?反之,給定奇偶性和另一些對稱關係能否決定週期性?

[課後有同學完成了問題1、2的研究。尤其是問題2,有的同學專門寫出了小論文探討了奇偶性、週期性、對稱性的關係。對這類問題的研究超出了老師的想象…

六、小結

總之,通過對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的廣泛嘗試和經驗積累,對其教育教學功能的認識日漸深入和深刻,研究課程的開設,反映了當今高新技術的發展趨勢,突出了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人才培養新模式。但長期以來,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已形成一種定勢,要實現教學行爲的重大轉變,保證研究性學習的順利、有效實施,還需要不斷進行新的嘗試、新的突破、學校要因地制宜,充分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給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以有利的支持和保證;教師要轉變觀念、積極思考、相互間加強聯繫與合作、合理選題開展活動,利用研究性學習開放靈活的特點,培養綜合能力,形成更爲完整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參考文獻]

錢軍先:學習與積累研究與探索選題與撰稿

蔡上鶴: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課題

郝澎: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研究

霍益萍: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挑戰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