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國小五年級數學《展開與摺疊》教學設計

設計2.87W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國小五年級數學《展開與摺疊》教學設計

(1).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

(2).能從較複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並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係。

(3).能描述實物或幾何圖形的運動和變化

(4).能採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係;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

2.教材分析

展開與摺疊”一課,在本單元中位於“長方體的認識”與“長方體的表面積”之間,起着承上啓下作用的一節實踐活動內容。主要包括“做一做”、“練一練”兩個欄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探索活動,瞭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練一練”的目的是通過想像、動手操作進行嘗試,強化長方體、正方體與其展開圖之間相互轉化的認識與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通過本節課的“展開與摺疊”,讓學生經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正確的研究習慣,爲後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3.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前,已經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有了初步的瞭解,知道長方體、正方體都有12條棱、6個頂點,以及長方體的6個面的形狀與正方體6個面的形狀的不同等。這些正是組織“展開與摺疊”教學內容的生長點,小部分學生對長方體已初步建立了空間感,但要在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架起一座橋樑難度是相當大的。分析原因:其一,學生對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轉換缺乏認識上的經驗,存在認識上的障礙;其二,學生較難用語言來描述自己想象的立體圖形或平面圖形,存在語言上的障礙;其三,大多數學生無想象的習慣,存在養成習慣上的障礙等等。故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成爲本節課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擬定加強想象、操作實踐、課件演示、焦點問題討論等方面,以達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不同的展開圖,加深對正方體、長方體特點的認識。2.過程與方法:經歷展開與摺疊的活動過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動中,初步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係,發展空間觀念。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一種轉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學習,體會學科的價值。

  評價任務

1.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不同的展開圖,加深對正方體、長方體特點的認識。

2.經歷展開與摺疊的活動過程,初步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活動過程

環節

學習過程

評價要點

  環節一

導入新課

明確目標

5分鐘

活動一(5分鐘)

1.(出示漂亮的大禮品盒,引發學生研究興趣)想做漂亮的禮品盒?2.提出研究的方法並揭示課題:展開與摺疊

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不同的展開圖

(評價目標一)

  環節二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13分鐘

活動一(3分鐘)

1、引發猜想,喚起思考: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後會得到什麼形狀的圖形?

2、學生動手操作,初步探究;

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不同的展開圖。

(評價目標一)

活動二(10分鐘)

1.(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圖形沿虛線對摺後能圍成正方體?

2.出示做一做2:下面哪些圖形沿虛線摺疊後能圍成長方體?

經歷展開與摺疊的活動過程,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展開圖。

(評價目標二)

  環節三

解疑答惑

發現規律

12分鐘

活動一(12分鐘)

1、深化理解長方體、想、正方體的展開圖。

拿出自己做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剪一剪。(彙報後板書)

經歷展開與摺疊的活動過程,初步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係。

(評價目標二)

  環節四

鞏固訓練

達標檢測

10分鐘

活動一(8分鐘)

1、完成“練一練”第2、3題。

通過觀察,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

(評價目標二)

  環節五

拓展延伸

課堂總結

簡單的展開與摺疊讓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其實這樣的方法還可以研究其它的立體圖形。相信同學們隨着課後的不斷研究一定會有了不起的發現。

附: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