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山村》教學設計

設計2.31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山村》教學設計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山村》教學設計

《山村》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散文,作者通過對坐落在山谷裏的美麗的小山村的描寫,抒發了對美麗的小山村的喜愛之情,語言質樸,用詞準確,比喻貼切,首尾呼應。作者以問句開篇,用一個“山環水繞”勾勒出了小山村的總體特點。第二三自然段寫了小山村的小和靜,第四五六自然段則寫了具體特點,最後一自然段與第一自然段首尾呼應,學習本文,要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與生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很顯然,課文的第四五自然段就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字,會寫10個字,掌握1個多音字。

2、品詞析句,瞭解山村的特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3、感受鄉村的自然之美和語言文字之美。

教學重點:

結合重點詞語理解課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體會用詞的準確與生動。

識字重點是淌和層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學生查找有關資料,瞭解山村情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引入:

同學們,我們從小就在美麗的吉林市長大,我們的家鄉有高高的樓房,寬闊的廣場,美麗的松花湖,還有好玩的公園-----,同學們,你們去過鄉村嗎?想知道鄉村又有着怎樣的景色嗎?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進入第四單元的學習,主題就是《美麗的鄉村》(板書)齊讀。鄉村裏有着怎樣美麗的.景色呢?我們先來學習第一課《小小的山村》板書課題,並齊讀。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麼?通過哪個詞語知道的?(知道了山村很小,是通過“小小的”一詞知道的。)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準讀通。

1、請同學們自讀課文,邊讀邊把不認識的字圈畫出來。

2、不認識的字要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自己解決。(查字典或是藉助課後生字表識字)

3、同學們都讀完了,現在老師要檢查同學們讀課文的情況了。我們首先採取自願讀的方式,誰願意先來?

4、第一自然段(出示小黑板)你愛我們這山環水繞的小山村嗎?(山環水繞一詞標上顏色)

1)指多名同學讀,檢查字音。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注意標點符號,讀出問句的語氣來。

2)讀了這麼多遍,你通過這句話知道了什麼?(學生的回答可能多種多樣,有的可能會說,我知道了小山村在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有的可能會說,小山村在一個山環水繞的地方等等)

3)讀一讀山環水繞這個詞,山環水繞到底是什麼地方呢?

5、第二自然段

1)指多名讀,邊讀邊評。

2)讀時要注意輕聲地,語速稍慢一些。

二、讀4—7自然段,整體感知小山村的樣子。

1、自讀。邊讀邊畫一畫文中語句,小山村是什麼樣的呢?

2、指名說。最好用自己的話去講講,沒說完整的可以補充。

3、請你再一次默讀這幾個自然段。邊讀邊畫出表示動作的詞語

4、指名說。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詞語“鋪、蓋、砌、壘、貼在、別在、放牧、流淌”讀一讀。

5、1)出示連線題

路面 壘

圍牆 砌

房子 鋪

雞舍 蓋

2)根據動詞,練習背誦第四自然段。

6、出示兩個自然段:

家家戶戶像貼在半山腰上,一層房子一層樓。那兒,牛在山上放牧,清泉在檐下流淌。

小小的山村,像一顆珍珠,別在大山的衣襟上。

1)自讀質疑。房子是蓋在山腰上,怎麼能貼在半山腰上呢?清泉是在房子前流淌,怎麼能在房檐下流淌呢?山村再小也不會像珍珠啊?

2)討論。

3)總結:這是因爲從遠處看的原因,一切都變得那麼小,房子就像一個個小火柴盒一樣貼在了山腰上(師做貼的動作)清泉就像一條銀色的帶子一樣從檐下流淌(師在黑板上畫一畫窄窄的清泉),而這小小的山村和這高高的連綿起伏的羣山相比就好比一個小小的珍珠一樣,別在了大山上。(師做一個別的動作)看,這幾個動詞用得多好啊,把這個句子寫得這樣生動而又準確。

4)練習背誦,積累語言。

三、再讀第一和最後一自然段,說說你發現了什麼?(首尾呼應)

第二課時

一、複習生字詞語

1、出示生字卡片讀生字。

2、讀詞語。(課後習題1)

3、複習多音字舍。

二、複習課文內容。

1、回顧小山村的樣子,先說一說,再畫一畫,28頁習題。

2、根據圖畫背誦課文。

3、舉行背誦課文比賽。

三、寫字。

四、積累好詞好句。

1、詞語:“山環水繞、山谷、鋪、蓋、砌、壘、貼在、別在、放牧、流淌”讀一讀背一背。

2、積累句子:

家家戶戶像帖在半山腰上,一層房子一層樓。那兒,牛在山上放牧,清泉在檐下流淌。

小小的山村,像一顆珍珠,別在大山的衣襟上。

3、積累名言:課後28頁積累。

五、佈置作業

將積累的好詞好句抄在積累本上。

板書設計:

小小的山村

圖畫(課後第四題)

《山村》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了解一個美麗的小山村,由於人們的亂砍濫伐,破壞了生態環境,終於被洪水捲去的故事。使學生懂得不愛護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毀壞山林就是毀滅自己,保護生態環境十分重要。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注意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教學重點:

理解一個美麗的小山村最後什麼都沒有了的原因。

教學難點:

使學生懂得不愛護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毀壞山林就是毀滅自己,保護生態環境十

分重要。

教學過程:

一、以畫導入:

很早以前,有一個美麗的小山村,那裏的人們幸福的生活着。想去那看看嗎?(課件出示畫面)看到這麼美麗的小山村你想說點什麼?在這個小山村裏又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一個小山村的.故事

二、以讀入境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地方讀不懂,請做上記號,再往下讀。讀完後,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品第一段

這個小山村曾經是美麗的,課文哪一自然段寫了小山村的美?(第一自然段)

a.聽課文配樂讀(第一段)

是的,這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通過這些文字同學們看到了怎麼樣的景色?

b.指導讀

誰願意也來試着讀這段(指名學生讀,其他學生聽後評)

還有哪些同學也想讀這一段的一起讀(感悟小山村的美)

c.入情入境,再讀

如果你就是當時的居民,能允許我來採訪一下嗎?

在這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小山村中,你會做些什麼事情呢?(感悟小山村帶給人們的快樂)

我們一起讀讀這些文字,把你對小上村的喜愛,把小山村帶給我們的快樂讀出來(齊讀)

3.質疑

可是就是這麼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在一個雨水奇多的八月裏,永遠的消失了。

a.學生自由讀5.6自然段(課件播放狂風、雨水、喊叫聲)

同學們一邊聽音樂一邊自己小聲讀讀5、6自然段,然後告訴老師你讀了這些句子以後心情怎麼樣?

b.齊讀這兩段

是啊,我們都爲這個小山村感到擔心、難過。讓我們一起來讀。

c.質疑

聽了你們朗讀,我好象聽到小山村在難過地哭泣。看到小山村由美麗變成富裕,最後變成一無所有,親愛的同學們,這個時候你最想問的是什麼?(小山村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小山村是如何變富裕的?)

4.再讀課文,解疑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2.3自然段,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劃下來再細細讀一讀,想一想,看從中能感受到什麼?(生默讀課文)

你找到了哪個句子?

(1)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倒,運下來。

把這個句子改成這樣,哪個句子好?好在什麼地方?

課件對比句子:

想蓋房,想造犁,就拿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砍下來。

(很多樹木被砍了)

(2)樹木變成了一棟棟大大小小的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還有大量的樹木隨着煙窗冒出的濃煙,消失在天空了。

還有一個句子也寫了許多樹木被砍了,是哪一句?生讀

你從哪兒看出很多很多樹木被砍?(一棟棟、各式各樣、大量)

找到這個句子的一起讀一讀。

(3)就這樣,山坡上出現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

在這片裸露的土地上你們看到了什麼景色?(體會裸露)

(動物越來越少;生:空氣越來越差;生:到處都光禿禿的)

齊讀!

(4)小結

無數的樹木被村民砍掉了,就連小樹苗也不放過,這種砍伐是多麼可怕啊。

鬱鬱蔥蔥的樹木消失、小山坡裸露,村民們靠什麼富起來,小山村爲何最終卻消失了?

同學們小組討論討論。指名說

把樹木變成生活所需品,讓日子富起來的是誰?把樹木都砍掉,最終導致小山坡裸露,讓小山村消失的又是誰?

(板書:人類)

三、延伸擴展(感悟要合理地利用和保護資源)

人類!是啊,人們在把樹木變成自己的所需品時,確實是讓自己過上富裕的好日子。但如果這種砍伐是無節制的砍伐那麼人類最終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變得一無所有。(課件展示破壞環境給人類帶來危害的畫面)

你還收集到了哪些有關的資料,講給大家聽聽。

看着、聽着這些,你除了難過、擔心,此時你的心情更多的是什麼呢?

這時候你最想對小山村的人們說的話是什麼?

《山村》教學設計 3

《語文課程標準》對於低段在閱讀和寫話兩方面的要求:培養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中的詞語。基於兩點我在課中設計了“每課一句”的寫話,不僅讓孩子通過朗讀對課文的學習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對閱讀寫作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能力訓練。

教學分析背景

(1)學習內容分析:

《小山村》一課是北京市實驗教材第二冊第7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描繪了一個小山村的美麗景色,反映了農村的新面貌,表達了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全文共5個自然段,重點是2、3、4三個段落的理解和閱讀。由於學生多數都居住城市裏,除了高樓大廈、街道小區,沒有真正的山村生活,因此想象地去體會美就比較困難。所以在教學設計時,適當的運用一些多媒體課件以及彩色貼圖,這樣不僅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便於學生的理解和感悟。

(2)學生情況分析:

由於是第一課時,所以本班只有部分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朗讀課文。但對於課文的初步學習:正音、識字、通讀全文,他們掌握的比較好。爲了能讓學生最後將文章的朗讀水平提高,我利用生動的板書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在新課導入環節,我結合班中學生的情況,採用了回憶自己故鄉的.景象而進入本文,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隨文識字的方法貫穿全課,自然而然地讓學生掌握所學生字。對於最後一個環節抄寫字詞,主要是診測學完本課,學生掌握的如何,將課堂學習效果真實地展現出來。

(4)技術準備教具:課件出示小山村不同位置的景色,從而促進學生感受小山村的美麗。

(5)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說明:

本單元安排了4篇課文,其中描寫農村景象的有《小山村》和《我們的田野》,對此課文要指導學生讀懂課文,滲透愛家鄉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在讀中領悟美、感受美,產生對小山村的喜愛之情,從而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本課教學目標設計

(1)初步認識13個生字及新詞。學會“村、住、果、蘋”四個生字,抄寫“村、住、果、蘋”以及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感受小山村的美麗,產生對小山村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會“村、住、果、蘋”四個生字,抄寫“村、住、果、蘋”以及詞語。

教學難點:

正確抄寫詞語。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有的來自高樓林立的城市,有的來自田園景象的農村,還有的來自依山傍水的山村。那你的家鄉在那裏呢?(指名幾人介紹自己的家鄉)今天,讓我們一起去美麗的山村看一看,看看那裏的風光是什麼樣子的。”(出示山村景色課件)

1、齊讀課題(板書:小山cūn)

2、自由讀全文,把字音讀準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互評(標清自然段號)

2、按段落分別指名朗讀,師評。

3、結合課題中拼音學習“村”字。

●分析生字結構,通過偏旁引導學生按照“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學習生字。

●依據筆順表格,學習組長帶領組員描紅感受,提出注意的地方。

●展示小組學習的成果,教師評價。

三、逐段讀文,學習字詞

(一)通讀全文,學習第一段

1、再次通讀全文,說一說都描寫了小山村哪的景色,在樹上劃一劃。

●指名說一說,教師板書:山坡上、山腳下、村前

2、巧妙引出“住”字,引導學生利用熟字加偏旁說識字方法

(二)學習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

1、指讀第二段,學習漢字“蘋、果”

●指導“蘋”的書寫,強調“平”的第一橫要短。

●指導“果”的書寫,強調“豎”是一筆完成。

2、指讀第三段

3、指讀第四段

(三)通讀全文

四、複習字詞,指導書寫

總結語:老師這裏有幾張美麗山村景色的照片,你們想看嗎?可是有一個要求,要先將屏幕上的詞語讀正確,圖片才能出現。有信心挑戰嗎?

1、以遊戲的形式讀詞複習

2、指導觀察四個生字的結構、筆畫的規範佔格。(投影生字卡片)

●結構上觀察四個漢字的特點)

●組織學生說說重點筆畫的注意

3、學生完成書寫卡片,老師巡視指導。

4、展評,以學生說爲主

五、佈置作業

簡要說一說學完本文的感受並寫下來。

板書設計:

17小山

山坡上

山腳下

村前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生生互評的評價方式。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根據本節課目標的要求,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最後一個書寫環節,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將課上所學的知識進行快速診測,充分體現了課堂的實效性,我個人認爲本節課預設的目標已經基本上達到。當然,這節課在有些環節上處理的還是有着不足之處的,爲了讓一節課講得更精彩,學生受益更多,所以還需要精心揣摩思考,這樣課堂會更加精彩。

《山村》教學設計 4

一、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一)結合課文特點,將識字和閱讀進行有效整合。

以“圖畫”一詞爲主線,開展教學活動:先引領學生識、寫“圖畫”兩字,接着提出問題:“作者爲我們描述了怎樣一幅山村美景圖?”進而引領學生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感悟、理解語言。

在課堂上創設師生共同繪製山村美景圖這一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語言實踐活動中,理解課文語言,進而使學生在誦讀中,很好地感悟語言,培養語感。

(三)根據教材的行文特點,引導學生有效地積累語言。

在引導學生按照課文的描寫順序,理解語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藉助圖畫,按照山坡上、山腳下、村前的順序,背誦課文。最後,採取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教給一些摘抄的方法。如:在畫面上寫詞、寫句等。提升了學生學習、積累、運用語言的興趣。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拼音、拼讀掌握較好,能自學結構比較簡單的生字。經過將近一年的語文學習,通過字、詞、句、段、篇的練習,學生已經具備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學生隨意注意時間短,活潑好動。本地屬於平原地區,學生對小山村缺乏感性認識。

(二)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

1、把識字和寫字、閱讀與積累有機融合,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之中。

2、把形象性的圖片與課件相結合,進行課堂教學或者學習。

3、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開展探究性學習,把知識學習同能力培養、情感體驗有機結合。

(三)技術準備。

教師有簡筆畫功底;掌握多媒體課件製作、播放技術。

(四)前期教學狀況。

學生已經通過第一課時初讀了課文,掃清了生字障礙,會寫了“村莊、蘋果、住”5個生字。

三、教學目標:

(一)會寫“圖”“畫”兩個字。

(二)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小山村的美麗,產生對小山村的喜愛之情。

(三)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四、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小山村的美麗,產生對小山村的喜愛之情。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接着來學習第17課,齊讀課題:《小山村》。

2、我們上節課學習了一些字詞,誰能讀準字音?

課件出示:山坡結滿小樓村莊圖畫蘋果紅紅的蘋果黃黃的梨白白的小鴨

開火車讀;齊讀。

(二)教學生字

上節課我們還差兩個字沒有寫,是哪兩個字?(圖畫)這節課我們就先來寫一寫這兩個字,看誰能把它們寫規範。

1、學寫“圖”。

(1)先看圖,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

板書:口,這是一個新偏旁,叫方框。仔細觀察,方框是正方形的嗎?不是,橫比豎略短,是一個長方形。

(2)不看筆順跟隨表,你動腦筋想想“圖”的筆順是什麼?先寫哪一部分,再寫哪一部分,最後寫哪一筆?

(3)要想把“圖”字寫規範,一定要注意方框裏每一筆起筆和收筆的位置,請你仔細看,認真記。(課件演示)

(4)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寫“圖”字。

(5)先描紅,再寫一個“圖”。

(6)展示學生的字,引導評價。

(7)改一改自己的字。

2、學寫“畫”

(1)看“畫”,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

(2)仔細觀察田字格里的“畫”,你覺得要想把它寫漂亮,擺正哪一部分最關鍵?再仔細觀察,“田”比“一”寬還是窄?“豎折”和“豎”在哪裏起筆?

(3)和老師一起寫“畫”,強調:橫、豎折、豎離“田”的距離基本一樣。

(4)先描紅,再寫一個“畫”。

(5)糾正寫得不規範的地方。

(6)改一改自己的字。

(7)讀一遍這兩個字。

(三)學習課文

1、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課文將小山村描繪成怎樣的一幅圖畫?請你認真讀一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自由朗讀課文,指名回答。

2、細讀,理解課文內容。

(1)學習第二自然段。

①作者先介紹了小山村什麼地方?小聲讀課文,找一找。指名說。

②理解“山坡”一詞。

師畫山,誰來指一指哪裏是山坡?

師說明:從山頂到平地之間的斜坡就是山坡。(板書:山坡)

③山坡上什麼樣?請你邊讀邊想像。指名讀,師根據學生讀書情況畫畫。(理解:紅紅的,黃黃的,結滿)

④現在你就是山村中的孩子,看到這滿山坡的水果,心情怎樣?快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2)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接下來,小作者爲我們介紹了什麼地方?自由讀課文。指名說。

②山腳下有什麼?讀讀第三自然段。指名回答,提示:你能讀出來嗎?

③誰來完成山腳下的圖畫?指名貼出。提示:哪裏是山腳下?(板書:山腳下)

④提問:你爲什麼要這樣貼啊?(理解“一排排、一座”等詞義。小山村的`變化多大呀,很多村民都住上了新房子!小山村的孩子多幸福啊,也能在樓房裏上課了!)

⑤如果你是小山村的孩子,住上了新房子,坐在寬敞明亮的樓房裏上課,你會是什麼心情?把你的感受讀出來!指名讀;一起讀。

(3)學習第四自然段。

①小作者最後又介紹了哪裏呢?小聲讀課文,回答。(板書:村前)

②村前的景色怎樣呢?誰能讀出來?指名讀;師畫畫。(講解:在綠綠的水面上,白白的小鴨自由自在地捕食、嬉戲。能在這樣的環境裏生活多舒適啊!)一起美美地讀一遍這個自然段。

(4)小結:小作者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爲我們介紹了山坡上的果樹林、山腳下的村莊和學校以及村前的小河,爲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多彩的山村美景圖,看着這麼美麗的景色,我們不禁讚歎:啊!多美的圖畫!多美的小山村!(板書:多美)

(5)把這篇課文美美地讀一遍。

(6)誰願意讀給全班同學聽?指名讀。(配樂)其他同學隨老師手勢看黑板上的畫面。

(7)看板書試着背課文。

(四)摘抄

拿出這張紙,你一定對這個畫面很熟悉,但它沒有顏色,你們看,一個小朋友用語言爲它添上了顏色,他在蘋果的旁邊寫上了“紅紅的蘋果”;在梨的旁邊寫上了“黃黃的梨”,看看他還寫了哪些詞句?你能像他這樣從課文中挑出自已喜歡的詞句抄一抄嗎?

(五)作業

回去繼續背一背,抄一抄。

《山村》教學設計 5

教材分析

《一個小山村的故事》是S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文中講了在一個美麗的小山村裏,由於這裏的人們過度的砍伐樹木,致使土地裸露,極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護能力,終於在一場連續的大雨之後,咆哮的洪水將小山村捲走了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不愛護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毀壞山林就是毀滅自己。文字淺顯卻寓意深刻:保護環境、愛護綠色家園。文章時代感強,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這一單元的課文集中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和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願望。

訓練重點是讓學生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讓我們的家園更美好。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並體會其表達效果;二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爲建設和擁有一個綠色的.家園做出自己的努力。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字量,進行了一定量的閱讀的學習與訓練。三年級學生進入了心理髮展的新階段,隨着他們年齡的增長,知識量的增多,他們的求知慾更強了,思維更活躍了。教學要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夥伴、學習方式的權利;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並在自學實踐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了解一個美麗的小山村被洪水捲去的原因,使學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護大自然的資源。。

3.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小山村被洪水捲去的原因。

教學難點:懂得合理地利用和保護大自然的資源。

《山村》教學設計 6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引領下,與文本充分對話,才能真正瞭解文本內容,體會文本情感,也才能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感受閱讀的快樂。本課設計力求體現引領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自由、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讀出自己的理解,體會文本的情感,讀中感悟文景文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六、七歲的孩子長於形象思維,在此階段,應重視兒童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美文《小山村》中的語言文字,段段、句句都閃耀着圖畫般的美妙與靈動。設計中,教師利用多種手段,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充分想象,力求豐富視像、把字變畫,進而使學生理解內容,領會情感,受到薰陶、感染。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一篇描寫山村景色的小文,共有5個自然段。主要描寫了山坡上豐收的果樹林,山腳下新建的民房和校舍,村前秀美而又充滿生機的小河,展現了一幅多彩的山村美景圖。本設計爲第一課時,通過這節課,渴望使學生在多手段品味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感受小山村的'美麗,產生對小山村的喜愛、讚美之情。

2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渴望學生能夠體會到農村發展的新面貌及作者熱愛家鄉的情感。但是,對於班裏這些從小生在城市、長在蜜罐中的都市孩童來說,農村生活(尤其是山村生活)離他們比較遙遠。故此,如何使學生真正地與文本對話,對農村的變化、山村的美景有所感悟,體會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併產生對小山村的熱愛之情,就成爲本課教學設計中力求突破的一個難關。教師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特點、課文特點,採用了多種手段,調動起學生多種感官,旨在引導學生把語言文字還原成畫面,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3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豐富視像”是感悟語言的最高境界,“把字變畫”是低年級學生學習寫景文章的好辦法。當學生真正把抽象、無聲的語言變爲有形、有聲的景象時,理解自然透徹,感受自然深刻。設計中,以“美”爲線索,藉助畫一畫(簡筆畫),比一比(句式比較、圖片對比),看一看(圖片、視頻),想一想(引發想象),聯一聯(聯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等多種手段展開教學活動,呈現自然美、發現語言美、創造想象美,使學生情不自禁地爲小山村的美麗而讚歎!

4技術準備:

根據教學設計的構想,教師在課前蒐集了大量相關的影象、圖片資料,作爲幫助、提升學生理解,延伸教材的補充資源。如:豐富多彩的山村美景圖,以解決學生缺少相關生活體驗的問題,增強學生對山村美景的直接感官體驗;破舊、簡陋的舊村莊及校舍與現在嶄新的村莊、校舍的圖片對比,使學生深深感受農村的發展和變化。

課前將這些資源有機整合,製作成便於隨機操作的多媒體課件,並做好相關鏈接,以便課上根據學生需要隨機進行調整,充分發揮其輔助教學的功能。

《山村》教學設計 7

本課是一篇描寫山村景色的小文,共有5個自然段。主要描寫了山坡上豐收的果樹林,山腳下新建的民房和校舍,村前秀美而又充滿生機的小河,展現了一幅多彩的山村美景圖。

【教學目標設計】

1 會寫“村”“果”兩個生字,認讀7個生字及相關詞語。

2 恰當地搭配詞語,補充句子。

3 朗讀課文,感受小山村的美麗,產生對小山村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過程設計】

一 遊戲導入,學習“村”字:

1 通過有趣的數學遊戲複習舊字,引出本課生字“村”。

禾 + 口 = 房 - 戶 =

王 + 見 = 晴 - 日 =

多有意思呀,數學算式還能幫我們記字呢!

這裏還有一個加法算式,你能算出來嗎? 出示:木 + 寸 = ? (引出“村”字,並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2 學習“村”字。

(1)交流記字方法

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村”這個字?

(引導學生利用:加一加——木+寸=村;減一減——樹-又=村等方法識記)

(2)生字的運用

你能用“村”字組個詞或說句話嗎?(隨機板書:小山村)

(3)觀察範字,明確書寫要點,規範書寫

(按照先整體後部分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

①“村”要寫得方方正正,左右大體同寬、同高。

②左右兩點在一條線上並排站着,“寸”的一點從交叉點起筆。

③木字旁的一橫短一些,向右上傾斜,給右面“寸”的一橫讓出位置來。

【隨機強化書寫規則,巧妙對學生進行謙讓教育】

你們看,漢字筆畫就像小朋友們相處一樣,相互之間也要講究謙讓呢!

(4)學生獨立描紅一個,臨寫一個。

全班反饋、同桌互評後再臨寫一個,爭取比第一個更漂亮。

【良好的興趣是成功的一半。課始的數學遊戲,可以有效地鞏固舊字,自然地引出新字,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村”字的書寫指導,一方面可以分散寫字難點,強化書寫規則,培養學生獨立識寫的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巧妙地進行同學間團結、謙讓的教育。】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聯繫春遊,激趣引讀。

(1)啓發學生回憶春遊的情景,引導學生交流見到小山村時的感受。

(2)展示小山村的美麗圖片,激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的初讀興趣。

(3)自由輕聲讀課文,藉助音節讀準字音。

2 認讀字、詞。(圍繞生字、認讀字進行)

剛纔同學們讀書特別認真,但是,這篇文章有很多新的字詞朋友,給我們讀書帶來了困難,咱們先來認識一下他們。

第一屏:(生字詞)住 蘋果 村莊 圖畫

1)學生自由練讀(生字詞上加註音節)。

2)小老師領讀。

3)學生再次自由練讀(生字詞上沒有音節)。

4)開火車讀。

第二屏:(認讀詞)

山坡上 山腳下 (指導讀好輕聲)

梨 結滿 小樓 小鴨

1)帶音節自由練讀。

2)同桌互讀。

3)引導學生質疑,有沒有不理解的詞語?(如:山腳下——教師畫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結滿——放到精讀時理解)

4)男女生賽讀。【提示學生要讀得又對又好,注意詞語的語感。】

第三屏:連一連,再讀一讀。

紅紅的 梨

黃黃的 小鴨

白白的 蘋 果

綠綠的 水 面

3 同桌互讀課文,互幫互查。

同桌小朋友合作一下,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讀得好就誇誇他,讀錯了就幫他改正過來。

4正確、流利地自讀課文,邊讀邊想:小山村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隨機板書:美)

【充分的初讀是學生到位感悟的基礎。一遍遍有目的地讀書,可以使學生有效地鞏固字詞,初步瞭解內容,初步感受小山村的“美”。】

三 走進文本,品讀悟情。

你是從哪兒感受到小山村的景色特別美的?再認真地讀讀課文,用心地想一想,一會我們來交流。

【尊重學生的讀書體驗,品讀感悟小山村的美麗景色。學生說到哪兒的景色,就共同學習哪一段的語言,根據學生課堂的實際情況隨機進行指導。】

山坡上:

(1)指讀描寫山坡美景的句子,結合自己的理解說說美在哪兒。

(2)句子比較,體會文中句子具體、形象的特點,感受山坡上豐收的美景。

① 這裏有兩個句子,讀一讀,看看你更喜歡哪一句,爲什麼呢?

樹上結着 蘋 果 和 梨。

樹上結滿紅紅的蘋果、黃黃的梨。

②師生合作讀句子,引導學生談感受。

(第二句話爲我們呈現出一派果樹豐收的景象。具體寫出了蘋果和梨誘人的顏色,使我們感受到水果成熟了,長得特別好看,想來一定非常好吃;“結滿”一詞還告訴我們果樹上到處都是果子,結得滿樹都是,太多太多了!)

【抓重點詞語,通過句子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山坡上的豐收美景。】

③引發想象,練習表達,提升理解:

山坡上除了結滿紅紅的蘋果、黃黃的梨,還會結滿哪些果實呢?你能仿照書上的句子用“山坡上有 。”

的句式來說一說嗎?

【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運用語言;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對山坡上豐收美景的理解與感悟。】

④教師語言描述,引導學生體驗心情。

如果你現在就來到了小山村,親眼看到了滿山的果樹,又大又紅的蘋果、金黃誘人的鴨梨、粉裏透紅的桃子等各種水果掛滿了枝頭。你會想些什麼,又有怎樣的'感受呢?

【引導學生體會豐收的喜悅心情。】

(3)帶着自己的感受,想象着山坡上的景色,再讀讀山坡上的美景吧!

山腳下:

(1)讀出自己認爲寫得美的句子,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2)新舊房子、學校照片對比,使學生感受山村的變化。

(3)教師語言描述引發想象:從前破舊、陰暗的石頭、土坯房變成了今日寬敞、明亮、嶄新的磚瓦房,……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生活、學習,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4)想象着山腳下的景色, 帶着愉悅的心情再次朗讀,再次感受山腳下的美景。

【圖片的對比,可以直觀地再現山村人民今昔居住、學習的環境,能夠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山村人民生活的改善,激發學生的愉悅情感,增強學生的內心體驗。】

村前:

(1)指讀描寫村前美景的句子,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春遊看到的景色,談談自己的理解。

(2)藉助老師春遊時拍攝的視頻資料幫助學生進一步感悟。

(3)情景描述,引發想象、練習表達。

白白的小鴨悠閒地遊在綠綠的水面上,時而捕食,時而嬉戲。此時,你剛好放學和幾個小夥伴經過這裏,你會說些什麼,又會做些什麼呢?

(4)想象着小鴨悠閒遊水的情景,再讀本段,讀出美的感受。

【鮮活的視頻資料,可以使學生置身其中,被美景陶醉,遐想聯翩。】

四 迴歸整體,欣賞美讀。

1 回顧全文,抒發感受。

讓我們一起來發自內心地讚美這迷人的小山村吧!齊讀第5自然段。

2 提升情感,和文配樂,賞讀全文。

是啊,山村美如畫,更有着它超越圖畫的美妙與生動。讓我們再去讀一讀課文,盡情地抒發你此刻的情感吧!

五 學習生字“果”。

1 順應學生情感,適時引出“果”字。

小山村的果樹上結滿了豐收的果實,我們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也收穫了不少的學習成果。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果”這個字。

2 利用古字型幫助記憶生字。

3 引導讀帖,明確書寫要點。

(強調:中間一豎是上下連起來的,一筆寫成。)

4 教師範寫,強化要點。

5 學生獨立描紅、臨寫。

6 同桌互評後再次臨寫。

六 課堂小結:

就像美麗的小山村一樣,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大自然也是如此的美麗、多姿多彩!同學們,就讓我們敞開懷抱去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吧!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學生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採用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1、2兩個小題爲互評,第3小題爲自評。評價者在相應的選項中畫相應的標識。很好:2個笑臉;比較好:1個笑臉;不理想:1個哭臉

你的收穫大嗎?

1你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嗎?

① 讀得很好( )② 讀得比較好(錯誤在兩處以內)( )

③ 讀得不理想(錯誤在兩處以上)( )

2你能讀好下面這些詞語嗎?

住 蘋果 村莊 圖畫 結滿

山坡上 山腳下 梨 小樓 小鴨

① 讀得很好(既正確又有語感)( )

② 讀得比較好(讀得正確,但沒有語感)( )

③ 讀得不理想(有錯誤)( )

3你能規範地書寫”果” “村”兩個字嗎?

① 寫得很好( )② 寫得比較好( )③ 寫得不理想( )

(二)教師教學效果評價設計:

採用教師自評的方式,評價者在相應的選項中畫“√”。

你的心中有學生嗎?

1你對自己“創設民主、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的情況滿意嗎?

① 滿意( )② 比較滿意( )③ 不滿意( )

2你對自己“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的情況滿意嗎?

① 滿意( )② 比較滿意( )③ 不滿意( )

3你對自己“能根據學生實際靈活調整課前預設”的情況滿意嗎?

① 滿意( )② 比較滿意( )③ 不滿意( )

4你對自己“紮實落實每一個教學環節,不走過場”的情況滿意嗎?

① 滿意( )② 比較滿意( )③ 不滿意( )

《山村》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瞭解馮至生平,及其文學成就,社會評價。

2.品讀文章,涵詠主旨,理解馮至先生在文中體現的富有現代意味。

3.學習結構特徵,體會優美散文的語言特色,琢磨它們的修辭技巧。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分析散文的結構特徵,體會散文的語言特色。

思維發展與提升:領悟文中意象的豐富內涵。

審美鑑賞與創造:感受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美好家園的思想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培養珍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

重點:

理解馮至先生在文中體現的富有現代意味。

難點:

體會優美散文的語言特色,琢磨它們的修辭技巧。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製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現代散文家餘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嘆》中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寫進歷史,千分之一能成爲景觀,萬分之一能激發詩情。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麗之處。她繁富繽紛,延往續來,既孕育了萬物生靈,又滋潤了人類靈魂。古往今來,無婁文人墨客面對那即使是隻有萬分之一才能激發詩情的景物,寄懷感慨,與自然同悲喜、共哀樂。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作家馬至,聆聽他與自然的心靈碰撞。

二、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馮至寫於1942年的一篇散文。本文涉及“人與自然”這一人文母題,屬於“感悟自然”類的散文,表現了人對大自然的審美感悟和哲思。它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結構明晰,主旨多元。

三、作者介紹

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河北涿州人,現代著名詩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1923年後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發表新詩。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詩集《北遊及其他》,記錄自己大學畢業後的哈爾濱教書生活。1941年他創作了一組後來結集爲《十四行集》的詩作,影響甚大。馮至的小說與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說的代表作有20年代的《蟬與晚秋》《仲尼之將喪》,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則有1943年編的《山水》集。魯迅稱他是“中國最爲傑出的抒情詩人”。他的散文也寫得清新明澈,別具一格。

四、題目解說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說明作者認爲山村是有生命的,雖然形體已不存在,但我們仍能在草木之間感受到它的餘韻。

五、層次結構

本文共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點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隱藏着一段興衰史,引發讀者關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第4-8段)作者由眼前景生髮了聯想和啓示,抒發了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第9-11段)總括自然風物給作者的啓迪,事物在生命的深處有着某種關聯。

六、全文分析

1、作者開篇從人們進入人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寫起,有什麼作用?

明確:

①以“總覺得它們在洪荒時代大半就是這樣”等感受襯托山林的荒寂;

②“其中可能發生的事蹟,不外乎空中的風雨,草裏的蟲蛇,林中出沒的走獸和樹間的鳴鳥”與下文山村豐富且充滿生命力的景物形成鮮明的對比;

③“絕不會問道:這裏也曾有過人煙嗎”爲下文交代“這裏實際上有過村落”做鋪墊。

2、文章第2段中說“我在那條路上走時,好像是走着兩條道路:一條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條路是引我走到過去”,這句話有什麼含義?

明確:

一條路通向現實,一條路連接歷史,小山村是連接點。在小山村裏,我們能讀到一切。

3、第5段最後一句作者引用詩句“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有何巧妙之處?

明確:

引用詩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蘊。這兩句詩表明人和人之間,不管是時間或空間把他們隔離得有多麼遠,彼此的生命都有些聲息相通的地方。

4、文章中作者舉了“一個村女在山頂上縫什麼”的事例,意在表現什麼?

明確:

少女從形象到氣質,都像鼠麴草,像鼠麴草一樣謙虛、純潔、美好,小小的生命捨棄浮誇,但都擔負了一個偉大宇宙生命的全部祕密。

5、怎麼理解第11段中“風雨如晦的時刻”的內涵?

明確:

“風雨如晦的時刻”指1942年,即作者寫作本文的那一年,那是充滿動盪與浩劫的一年。作者的感悟帶有濃厚的時代色彩,寄子了珍愛自然、珍愛生命、珍愛和平以及共創人類美好家園的願望,這也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6、作者描繪了哪些風物作爲感懷的載體?

明確:

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寧靜之美;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由有加利樹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對於疾苦的恐懼;由麂子的嘶聲感悟到死亡的可怕。

7、作者抒發了什麼樣的人生感懷?

明確:

文章寄予了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和平家園的美好願望。

8、文章結尾,作者說“這一切,給我的生命許多滋養”。聯繫全文,概括說明消逝了的山村給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滋養?作者說“但在生命的深處,卻和他們有着意味不盡的關聯”,你如何理解?

明確:

(1)①消逝了的山村提供了養育作者的物質條件;②消逝了的山村讓作者學會了謙虛、純潔和堅強;③消逝了的山村讓作者懂得了生命的美好與崇高。

(2)①作者認爲人與人,只要有相聯繫的事物,不管時空的間隔有多遠,彼此的生命都有聲息相通的地方。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經以坦白和恩惠對待那消逝了的山村。③現今居住的山村同樣給作者的生命以許多滋養。

七、中心思想

作者選取了一個已經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風物,疊加豐富的想象,把一個山村的'過去和現在交替呈現在讀者面前,賦予對自然、對人生的獨特感悟,讓人生髮出時空變幻、物是人非的慨嘆,寄予了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和平家園的美好願望。

八、寫作特點

(1)營造豐富意象。

本文注重象、情、理的有機融合,由意象構成意境,大大地拓展了表現的時間和空間,具有極大的情感張力。作者最爲偏愛的山村意象有“路”“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樹”等,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的,作者通過這些意象,勾勒出一個充滿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2)凸顯鮮明畫面。

作者選取了最典型、最有表現力、最能體現山村環境的景物,用簡約、流暢的筆觸進行勾勒,描繪出了一幅幅鮮明的畫面,如體現寧靜之美的村女放羊圖和充滿熱鬧生機的雨後採菌圖。

(3)兼用多種表達方式。

本文以描寫爲主,但又把議論綴於其中,還不時插入抒情等,看似有些散漫,但整體卻不失法度。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生髮聯想,引發感悟,在結構上回環往復,首尾一貫,顯示出種從容舒展又嚴謹完整的藝術面貌。

(4)賦予哲思理趣。

在本文中,馮至由眼前之景,回眸歷史,觀照現實,使生命跨越了時空,闡發了對人生的感慨,表達了對存在意義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歷史感。

九、補充資料

馮至名言警句

社會在變,許多人都變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許多事物沒變。

人之可貴,不在於任情地哭笑,而在於怎樣能加深自己的快樂,擔當白己的痛苦。

它們融容自得,彷彿與死和解了。

用急躁等待將來,用後悔回顧過去,都等於獨立覈算現在。

不要覺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時撫摸自己的皮膚,發生了疑問,這是誰的身體。

你像是一個燦爛的春,沉在夜裏,寧靜而黑暗。

十、總結全文

本文寫於1942年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作者通過對消逝了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寫,抒寫了作者對滋養自己的美好家園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珍愛和平以及共創和平家園的美好願望。

佈置作業

有人說,《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是寫“靈魂裏的山川”的散文,表現了作者“哥特式”的詩性的生活態度,即思想和靈魂超越現實的喧囂,執着於對純粹精神和藝術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說說你的理由。

課後訓練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4題。

我是一條小河

馮至

我是一條小河,我無心從你的身邊流過,

你無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兒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過一座森林,

柔波便蕩蕩地把那些碧綠的葉影兒

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過一座花叢,

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兒

編織成你的花冠。

最後我終於流入無情的大海,

海上的風又厲,浪又狂,吹折了花冠,擊碎了衣裳!

我也隨着海潮漂漾,漂漾到無邊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兒,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樣!

1.下列對本詩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是一條小河,我無心從你的身邊流過”,詩句隱喻“一見鍾情”,這位姑娘使詩人鍾情。

B.“海上的風又厲,浪又狂”,此詩句寄寓了對社會醜惡現實與人們險惡心機的批判。

C.“小河”流過“森林”,淌過“花叢”,最終歸於大海,大海暗喻風平浪靜的理想社會現實。

D.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厲風狂浪,暗示社會的險惡,從而造成“我”與戀人情愛的悲劇。

2.下列對本詩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借小河流動和映入河水的岸邊自然景物的變化,象徵時間空間易變,從而反襯“我”感情不變。

B.岸景幻化爲戀人的“衣裳”和“花冠”,與最後“吹折”“擊碎”“幻散”等詞的運用產生了濃烈意境和詩情,體現了詩人用心。

C.本詩以自由體的形式寫愛情詩,詩行、詩節和詩韻的安排都服從於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形式約束。

D.本詩語言特點爲:注意遣詞用字,如“蕩蕩”“粼粼”等疊字,形成輕柔的旋律;愛用對比,顯得韻味悠長。

3.簡述詩作的抒情線索。

4.簡析詩作比擬手法的抒情作用。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D

3.採用以人擬物的手法,把人比作小河,然後以其流過森林、流過花叢和流入大海的途程爲抒情線索。

4.以人擬物的抒情手法,使詩作意蘊豐富,含蓄深沉,許多意象富有象徵意味。如“小河”和“影兒”的纏綿依戀,表現了“五四”以後青年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和嚮往。而“無情的大海”的狂風惡浪,蠻橫地“吹折了花冠,擊碎了衣裳”,暗示了封建頑固的黑暗勢力對自由戀愛和幸福婚姻的無情摧殘虐殺,有力地表現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拓展了愛情詩的意蘊。

解析:

1.“大海暗喻風平浪靜的理想社會現實”說法錯誤。本詩是一首愛情詩,主要寫情意的獲得與失落。詩的感情推進取迂曲之勢,形成三個層面:首節爲第一個層面,以後每兩節爲一個層面。在首節中詩人將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它偶遇彩霞般明豔的姑娘,於是情意突萌,擁着這迷人的“影兒”緩緩前流。在第二個層面中,詩人用兩節對稱的詩從正面寫出主人公的柔情:柔波流過森林,便將碧翠的葉影兒裁成衣裳;柔波流過花叢,就將悽豔的花影兒,編織成花冠。這裏顯現誠意與真心,將愛情又推進一步。詩的第三個層面情態頓變,詩意起了一個突轉:海上的厲風“吹折了花冠”,狂浪“擊碎了衣裳”,主人公自身也被無情的海潮卷向天邊,原先甜蜜的夢被生活擊碎,透露了舊禮教束縛愛情自由的黑暗現實,曲折地表達出對扼殺愛情的封建禮教及守舊勢力的鞭撻。所以,“大海”暗喻的應該是摧折了主人公美好愛情的黑暗、冥頑的社會現實和複雜險惡的現實人生。

2.“本詩語言特點……愛用對比”說法錯誤。本詩在語言上,自由而又有所斂束。在整體上,它間用對偶與復沓,格式表達自然、優雅,調子舒緩柔曼而又熱烈明麗,音律極活潑,調子舒捲自如,別具韻味。詩中只有一處採用了對比手法,“蕩蕩地”“粼鄰地”和後面無情的厲風狂浪構成對比,並不能說是“愛用對比”。

3.解答本題,要注意抓住“線索”,所謂的線索就是貫穿詩歌始終的事物,本詩的標題是《我是一條小河》,作品從始至終都把情感寄託在“小河”上,所以“小河”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抒情的線索。考生可以結合詩的內容具體地理解詩歌:《我是一條小河》是一首格調幽婉、韻味濃烈的抒情詩。它釆用以人擬物的手法,把“我”比作柔波盪漾的“小河”,然後以“我”流過森林流過花叢和流入大海的途程爲抒情線索,委婉地表達出對戀人一往情深的憶念和不可改易的情誼,於哀愁中見執着。詩歌借“小河”“影兒”之間自然的聯繫寫出兩心的相印相隨,構思十分新穎。而且,作者注意遣詞用字,兩個“無心”的副詞把“小河”和“影兒”間自然、和諧的感情表現得神味悠然;“蕩蕩地”“鄰粼地”和後面無情的厲風狂浪構成強烈對比,極富感情色彩。

4.本題要求分析比擬手法的抒情作用。首先要理解詩歌中多是將人擬作物來寫:將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將姑娘比作“影兒”,於是情意突萌,擁着這迷人的“影兒”緩緩前流。“小河”和“影兒”的纏綿依戀,表現了“五四”以後青年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和嚮往。而“無情的大海”,蠻橫地“吹折了花冠,擊碎了衣裳”,暗示了封建頑固的黑暗勢力對自由戀愛和幸福婚姻的無情摧殘虐殺,有力地表現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拓展了愛情詩的意蘊。以人擬物的抒情手法,使詩作意蘊豐富,含蓄深沉,許多意象富有象徵意味。

《山村》教學設計 9

一、教材分析

1、《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是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配套用書《語文讀本必修一》中的一篇文章,歸屬於“與自然晤談”這一專題。本文涉及到“人與自然”這一人文母題,屬於“感悟自然”類的散文,表現了人對大自然的審美感悟和哲思;體現了新課標的“閱讀與鑑賞”的理念,教材的設置注重加強學生對自然美、人文美的審美教育,讓學生在閱讀中陶冶性情,涵養性靈,激發珍愛自然的情感。

2、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結構明晰,主旨多元。

文章一至三節,點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隱藏着一段興哀史;中間部分,作者由眼前景生髮聯想,抒發了獨特的人生感悟;末節,總括自然風物給作者的啓迪。在筆法上,全文構思的結構方式是相似的:作者選取了一個已經消逝山村的自然風物,疊加作者豐富的想象,把一個山村的過去和現在交替呈現在讀者面前,賦予對自然、對人生的獨特感悟,讓人生髮出時空變幻、物是人非的慨嘆,寄予了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和平家園的美好願望。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側重探究、側重審美,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能多元而個性與文本展開對話,進而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篇散文語言清新明澈,涉筆的景象繁富,包含的生命體驗深刻,學習本文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自然風物引起的人生感懷;教學的關注點是:加強自然美的審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時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讓學生在閱讀中陶冶性情,涵養心靈,體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養審美能力和欣賞個性,激發珍愛自然的情感。所以一方面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整體感悟文章,訓練培養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學生對文章內趣的審美能力。

依據這樣的思考,參照新課標三維目標要求,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能識記文中出現的常見常用的重要生字詞。(課前預習)

(2)品讀文章,涵詠主旨,理解馮至先生在文中體現的富有現代意味、帶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聯繫語境對文句的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課堂體悟)

(3)讓學生閱讀鑑賞中陶冶性情,培養學生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美好家園的思想感情。(課外延伸)

(二)教學重難點。

(1)領悟文中描寫意象的豐富內涵。學習捕捉對自然萬物獨特的審美感悟,提升審美品位,並用美的形式把它們表達出來。

(2)學習散文的結構特徵,體會優美散文的語言特色,琢磨它們的修辭技巧,體會文章渾然天成的意蘊。

三、教法、學法

作爲一篇散文,反覆誦讀是增加積累、加深體悟、進入作者感情世界的一條捷徑。爲此,本文的教學方法主要採用“粗讀―精讀―研讀”的品讀鑑賞法,以讀代講,以讀促思。

在學法上,可採取“總― ―分――總”交替推進的教學步驟實施教學,採用自主設疑、合作研討、共同探究方式進行。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語(設計該導語的目的是觸及人與自然的話題,將學生帶入情境。)

(老師引導)現代散文家餘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嘆》中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寫進歷史,千分之一能成爲景觀,萬分之一能激發詩情。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麗之處。她繁富繽紛,延往續來,既孕育了萬物生靈,又滋潤了人類靈魂。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面對那即使是隻有萬分之一才能激發詩情的景物,寄懷感慨,與自然同悲喜、共哀樂。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作家馮至,聆聽他與自然的心靈碰撞。

(二)瞭解作者,幫助學生積累文學知識(先讓學生自由發言,談一談他們對作者的瞭解。然後老師以資料投影展示方式再作整合補充,以便學生對作者有一個相對完整清晰的認識。)馮至(1905—1993),現代著名詩人。原名馮承植,河北涿縣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1923年後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發表新詩。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詩集《北遊及其他》,記錄自己大學畢業後的哈爾濱教書生活。1930年赴德國留學,其間受到德語詩人里爾克的影響。五年後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返回戰時偏安的昆明任教於西南聯大任外語系教授。1941年他創作了一組後來結集爲《十四行集》的詩作,影響甚大。馮至的小說與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說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蟬與晚秋》、《仲尼之將喪》,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則有1943年編的《山水》集。魯迅稱他是“中國最爲傑出的抒情詩人”。他的散文也寫得清新明澈,別具一格。漢園詩人李廣田也曾說:馮至先生的散文,那麼明淨,那麼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見出崇高,在樸素文字中見出華美,實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三)文本研習依據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基於人文內涵和語文學習工具性方面的適用特徵,確定本文主要學習方式爲文本研習。文本研習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對一些細膩的情感和審美體驗的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審美素養與文學素養。學習時,應在文本解讀中突出對文章蘊味的感悟能力,培養學生能對文本中“心會之處”進行質疑探究的審美能力。二者應該有機地結合在文本研習的整個過程。

考慮到選文在教材體系中的編選歸類,教師應該緊扣人文內涵,在教學方式上力求有所創新,儘量避免落入傳統解讀的窠臼。

1、粗讀全文,整體感知

(1)“讀”:(目的是培養語感,讓學生熟悉內容,爲後面的質疑探究打基礎)(老師引導)

好散文歸結爲三個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識、學養,文就是獨特的個性文字和與別人不一樣的表達方式。馮至的散文就體現了這一美學特點。行文如行雲流水,自然有致,筆隨意轉,舒捲自如;誠摯坦白,抒情性強。請同學們打開書,放聲朗讀這篇文章。

(2)“疑”:(提出問題:展示在投影幕上,讓學生帶着問題熟悉課文)(老師引導)本文側重於對自然和人生的雙重感悟。解讀的着眼點應放在結合以下幾個問題思考,進而理清文章思路,爲探究文本的精髓作鋪墊。

請同學們帶着以下問題閱讀課文、尋找答案的同時,就能夠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一)、作者猜想山村隱藏興哀史的依據是什麼?

二)、作者描繪了哪些風物作爲感懷的載體?

三)、作者抒發了什麼樣的人生感懷?

(3)“談”:學生就讀後所感交流、質疑可分爲以下兩個步驟:先由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然後由學生自行提出問題,再由老師根據文本的寫作旨趣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板書備用。

2、精讀局部,鑑賞品味(這是該課教學的重心,採用教師示範鑑賞與個性鑑賞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1)讓學生反覆誦讀他們認爲需要探究的文章內容。

(2)教師示範鑑賞第5節(關鍵點:描繪眼前小溪――想像曾養育昔日的人們――感悟人類聲息相通。)

(3)啓發學生思考:以下各節由眼前景生髮了怎樣的聯想?感悟是什麼?各抒己見,教師隨機點撥評價,達到師生互動目的。(明確: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寧靜之美;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由有加利樹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對於疾苦的恐懼;由鹿子的嘶聲感悟到死亡的可怕。)

(4)進一步引導學生的探究:作者描述或抒懷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這一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在讓學生深入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體會大自然在豐富人的生命體驗時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起珍愛自然的情感,真正達到怡情悅性。)

(5)怎樣理解文末一段?(明確:是文章的點晴之筆,概括了對自然的總體感悟。①自然滋養人類,②生命跨越時空,聲息相通。)

3、研讀文章,昇華認識(在精讀的基礎上探尋文題的深刻寓意。

這是本文學習的難點。通過學生合作探究進行交流,教師注重相關內容的聯繫,巧妙點撥。引領時要注意問題的分解及問題設計的梯度。)

(1)怎麼理解文末“風雨如晦的時刻”這一句話的內涵?明確:

“風雨如晦的時刻”即作者寫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個浩劫的年代。

作者的感悟帶有濃厚的時代色彩,寄予了珍愛自然,珍愛生命,珍愛和平,共創人類美好家園的願望,這也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2)作者引用宋代詩人李之儀的《卜算子》中的詩句“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的有何巧妙之處?一棵小小的鼠麴草、一些彩菌各承載了作者哪些豐富的聯想?能夠跨越歷史時空的,除了看得見的自然事物,還有哪些是看不見的?(目的是讓學生充分體驗作者在這個山林所體驗到的,讓他們思考作者所思考到的,比如關於生存的意義的話題:生死、病苦、興亡,等等。)

4、引導學生仔細琢磨,悉心領會馮至散文的特色

(作爲現代著名詩人的馮至,他的散文清新明澈,有詩一般的語言,幷包含着深刻的生命體驗,雖然是一篇現代文,也應該引導學生仔細琢磨,悉心領會。)

投影展示:李廣田曾對馮至的散文做出過很高的評價:“又如馮至先生,他近年來寫了若干散文,實在都是詩的,那麼明淨,那麼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見出崇高,在樸素文字中見出華美,實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司馬長風在《中國新文學史》這樣評價馮至:“無論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廣度和深度,馮至都算得上是收穫期最偉大的散文家。”

老師: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你認爲精彩的語言,然後組織研討交流。(引領學生研討時,突出“明淨、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見出崇高,在樸素文字中見出華美”這一特點)

五、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1、小結(老師引導)作者曾說過:“人不能爲了無謂的喧囂,而忘卻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對草木鳥獸的觀察中體驗人生的意義。”我們學習完本文,要理解文章寄予的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和平家園的美好願望。

2、作業【表達與交流】組織一次親近、體驗大自然的活動,在活動中領悟自然之美,並表述這些感受。

《山村》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瞭解作者,能識記文中出現的常見常用的重要生字詞;體會優美散文的語言特色,琢磨它們的修辭技巧。

思維發展與提升領悟文中描寫意象的豐富內涵;涵詠主旨,理解馮至先生在文中體現的富有現代意味、帶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聯繫語境對文句的理解能力。

審美鑑賞與創造學習捕捉對自然萬物獨特的審美感悟,提升審美品位,並用美的形式把它們表達出來。

文化傳承與理解讓學生閱讀鑑賞中陶冶性情,培養學生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美好家園的思想感情。領悟文中描寫意象的豐富內涵;學習散文的結構特徵,體會優美散文的語言特色,琢磨它們的修辭技巧。

涵詠主旨,理解馮至先生在文中體現的富有現代意味、帶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認識。

略讀精讀研讀結合,自主質疑和合作探究結合。

一、導讀。

1、新課導入:現代散文家餘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嘆》中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寫進歷史,千分之一能成爲景觀,萬分之一能激發詩情。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麗之處。她繁富繽紛,延往續來,既孕育了萬物生靈,又滋潤了人類靈魂。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面對那即使是隻有萬分之一才能激發詩情的景物,寄懷感慨,與自然同悲喜、共哀樂。

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作家馮至,聆聽他與自然的心靈碰撞。

2、學生自由發言,談談對作者的瞭解。

馮至(1905-1993),現代著名詩人。原名馮承植,河北涿縣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1923年後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發表新詩。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詩集《北遊及其他》,記錄自己大學畢業後的哈爾濱教書生活。1930年赴德國留學,其間受到德語詩人里爾克的影響。五年後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返回戰時偏安的昆明任教於西南聯大任外語系教授。1941年他創作了一組後來結集爲《十四行集》的詩作,影響甚大。馮至的小說與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說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蟬與晚秋》、《仲尼之將喪》,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則有1943年編的《山水》集。魯迅稱他是“中國最爲傑出的抒情詩人”。他的散文也寫得清新明澈,別具一格。

二、朗讀。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1)畫出文章中的重要字詞。

(2)談一談你讀完文章後的印象。

2、自讀檢測

(1)字詞積累:

①給加點的字注音:

鼠麴草(qū)孑然一身(jié)赭色(zhě)靛藍(diàn)

悚然(sǒng)嗥叫(háo)麂子(jǐ)詭計(guǐ)

②辨析字形

清冽liè泉香酒洌liè

採擷xié倉頡jié

茸毛róng修葺qì

③詞語積累

孑然一身:孑:單獨。孤孤單單一個人。

赭色:中國傳統色彩名詞,紅色、赤紅色、深紅色。

蕭疏:淒涼的,孤寂的;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

嗥叫:形容動物的大聲嚎叫。

風雨如晦:指白天颳風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樣。形容政治黑暗,社會不安。

俯拾皆是: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④詞義辨析

消逝消失消釋

消失:事物逐漸減小以至沒有。

消逝:隨時間過去而不復存在(聲音、雲霧等)。

消釋:疑慮、嫌隙、痛苦、恐懼等消失解除。

泄露泄漏

泄露:指不應該讓人知道的事情讓人知道了,也作泄漏。

泄漏:液體、氣體等漏出。同泄露。

泄漏的含義較泄露廣,並涵蓋了泄露所能表達出的意義。通俗的講,凡是可以用“泄露”的地方,均可以“泄漏”代替。

俯拾皆是比比皆是

“比比皆是”,到處都是,形容很多。

“俯拾皆是”,彎腰就可以拾到,形容很多,很容易得到。

(2)談一談你讀完文章後的印象

示例:文章選取了一個已經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風物,加上作者豐富的想象,把一個山村的過去和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賦予對自然、對人生的獨特感悟,抒發作者對滋養自己的美好家園的熱愛之情,表達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珍愛和平以及共創和平家園的美好願望。

3、分角色朗讀:5個同學朗讀課文(1人第1-3段,1人第4-6段,1人第7-9段,1人第10-11段),其他同學思考回答下面的問題,有的可以在課文中標出:

①作者猜想山村隱藏興哀史的依據是什麼?

②作者描繪了哪些風物作爲感懷的載體?

③作者抒發了什麼樣的人生感懷?

4、課堂討論

①作者猜想山村隱藏興哀史的依據是什麼?

主要句子:

但是一條窄窄的石路的殘跡泄露了一些祕密。

過了許久,我才知道,這裏實際上有過村落。

使我們想到有些地方曾經和人發生過關係,都隱藏着一小段興衰的歷史吧。

②作者描繪了哪些風物作爲感懷的載體?

眼前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樹、野狗、鹿子。

③作者抒發了什麼樣的人生感懷?

人類歷史短暫,而大自然永恆

人類的歷史演變了幾千年,它們卻在人類以外,不起一些變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對着永恆。

人類歷史的興衰,多因人事

在七十年前,雲南省的大部分,經過一場浩劫,回、漢互相仇殺,有多少村莊城鎮在這時衰落了。

在風雨如晦的時刻,我踏着那村裏的人們也踏過的土地,覺得彼此相隔雖然將及一世紀,但在生命的深處,卻和他們有着意味不盡的關連。

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們珍惜

作者在寫泉水、鼠麴草、菌子等事物時,充分表現出自然多姿多彩的美好,值得我們珍惜。

自然滋養人類,人類應該懂得敬畏、感恩自然

泉水滋養了當時的山村和現在的我們;菌子“也滋養過那山村裏的人們的身體和兒童的幻想”。

自然滋養人類,人類聲息相通,人與自然、人與人應該和平共處

兩三年來,這一切,給我的生命許多滋養。但我相信它們也曾以同樣的坦白和恩惠對待那消逝了的村莊。這些風物,好像至今還在述說它的運命。

4.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概括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3):點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隱藏着一段興衰史,引人關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之景生髮聯想,抒發了獨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11):總述自然風物給作者的啓迪,事物在生命的深處有着某種聯繫。

三、研讀

1、文章主體部分選取了一個已經消逝山村的自然風物,疊加了自己豐富的想象,把一個山村的過去和現在交替呈現在我們面前,賦予對自然、對人生的獨特感悟,讓人生髮出時空變幻、物是人非的慨嘆,那麼作者由眼前景生髮了怎樣的聯想?感悟是什麼?

2、示範分析第五節。

這一段寫山腳下的泉水,感悟接受滋養的人類可以跨越時空而聲息相通。作者由眼前的小溪想到“這清冽的泉水,養育我們,同時也養育過往日那村裏的人們”,將今人與昔日的人們聯繫起來,說明他們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進而越過具體的物象,聯想到更廣闊的世界:“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過一棵樹上的果實,共同飲過一條河裏的水,或是共同擔受過一個地方的風雨,不管是時間或空間把它們隔離得有多麼遠,彼此都會感到幾分親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聲息相通的地方”。這樣由近及遠、由個人到整體的展開聯想,賦予文章以歷史的深度和廣度,並形象的闡發了生命聲息相通的哲理。

3、小組合作探究第六至十節,要求:每個組探究一節,按照示例寫每一段鑑賞性的文字,可從修辭手法、景物特點、描寫方法、生髮的感悟等角度進行思考。

4、組展示:小組集體朗讀該節,然後1人展示鑑賞性文字。

鑑賞示例:

第六節:這一段寫鼠麴草和村女,表現大自然中生命的純潔、堅強、謙虛、恬靜、擔當和質樸之美。作者先將描寫和議論巧妙結合,既寫出鼠麴草的外形特徵,又寫出其內在品質;句式長短不一,整散結合,自由活潑生動;擬人修辭形象的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純潔和堅強的品格。夕陽、山村、羊羣、樹木以及一叢一叢的鼠麴草構成村女的背景,突出村女的神態悠然和恬靜之美。鼠麴草和村女構成的靜謐圖畫讓作者消解了塵世的紛擾,迴歸到生命的寧靜。作者運用通感,將人心理上感覺到的“紛擾”和視覺看到的“黃葉”相聯繫,形象的寫出受到觸動時的感受。

第七節:這一段寫山中的菌子五彩斑斕,表現大自然中生命的燦爛之美,感悟大自然對人類生命、生活和心靈的滋養。作者先運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形象的描繪了太陽出來後,草間的菌子色彩斑斕的顏色和旺盛的生命力。接着寫作者的感悟,燦爛美好的大自然滋養人類的生命,點綴過人們的生活。整段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地燦爛之美。

第八節:這一段寫有加利樹,表現大自然生命力之蓬勃,感受大自然的崇高與尊嚴。寫有加利樹,突出它生長之快以及這種生長帶給人的感受,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力的強大和大自然的崇高與尊嚴,透露出人類生命的渺小。

第九節:這一段寫秋後山林中野狗的嗥叫、深夜的狂風,聯想當年村莊里人們的感受。野狗嗥叫的聲音令人恐怖,作者由此想到“海上的颶風,寒帶的雪潮”,又聯想到歷史深處那個村莊裏“眠的老人,夜半驚醒的兒童和撫慰病兒的寡婦”。因此,野狗象徵了生命所面臨的威脅和苦難。

第十節:這一段寫麂子、鹿,感悟人與自然的`關係。由麂子的嘶聲感悟到死亡的可怕,聯想到人類對自然地侵犯,委婉的表現了要珍愛自然、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情感。

5、小結:自然風物特點內涵。

小溪清冽、養人人類聲息相通。

鼠麴草謙虛、純潔、堅強生命的寧靜之美。

彩菌點綴、滋養生命的美好。

有加利樹速長、最高生命的渺小。

野狗的嗥叫威脅、嚇人生命對疾苦的恐懼。

麂子的嘶聲難逃人的詭計死亡的可怕。

四、賞讀。

1、賞析下面的句子。

(1)我在那條路上走時,好像是走着兩條道路,一條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條路是引我走到過去。

一條路通向現實,一條路連接歷史,小山村是連接點,在小山村裏,我們能督導一切。

(2)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詩裏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引用詩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蘊。這兩句詩表明人和人之間,不管是時間或空間把他們隔離得有多麼遠,彼此的生命都有聲息相通的地方。

(3)在夕陽裏一座山丘的頂上,坐着一個村女,她聚精會神地在那裏縫什麼,一任她的羊在遠遠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樹,她從不擡起頭來張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叢一叢的鼠曲從雜草中露出頭來。

少女從形象到品質都像鼠麴草,如鼠麴草一般謙虛、純潔、美好而堅強,小小的生命捨棄了浮誇,但默默擔負着一個大宇宙的全部祕密。

(4)我看見這幅圖像,覺得我隨身帶來的紛擾都變成深秋的黃葉,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山村的寧靜能讓人消除塵世的紛擾,迴歸到生命的寧靜。謙虛、純潔、堅強的小草,質樸的村女,讓作者知道一個小生命是怎樣鄙棄了一切浮華,孑然一身擔當者一個大宇宙。作者在這種聯想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5)第二天太陽出來一蒸發,草間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紅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還有一種赭色的,放在水裏立即變成靛藍的顏色。

運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了太陽出來後,草聞茵子的色彩斑斕和旺盛的生命力。

(6)在風雨如晦的時刻,我踏着那村裏的人們也踏過的土地,覺得彼此相隔雖然將及一世紀,但在生命的深處,卻和他們有着意味不盡的關連。

“風雨如晦的時刻”即作者寫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個浩劫的年代。作者的感悟帶有濃厚的時代色彩,寄予了珍愛自然,珍愛生命,珍愛和平,共創人類美好家園的願望,這也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作者認爲人與人,只要有相聯繫的事物,不管時空的間隔有多遠,彼此的生命都有聲息相通的地方。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經以坦白和恩惠對待那消逝了的村莊,現今居住的村莊同樣給了我的生命許多滋養。

2、小結:馮志散文的語言特點:明淨、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見出崇高,在樸素文字中見出華美。

李廣田曾對馮至的散文做出過很高的評價:“又如馮至先生,他近年來寫了若干散文,實在都是詩的,那麼明淨,那麼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見出崇高,在樸素文字中見出華美,實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司馬長風在《中國新文學史》這樣評價馮至:“無論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廣度和深度,馮至都算得上是收穫期最偉大的散文家。”

五、拓讀。

1、有人認爲,這篇寫“靈魂裏的山川”的散文,表現了作者“歌德式”的詩性生活態度,即思想和靈魂超越現實的喧囂,執着於對純粹精神和藝術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爲什麼?

觀點一:同意。文章寫於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作者避居山林,寄情山水,對現實和時局表現出一種超然和淡然的態度。文章所寫內容不僅與當時國家、民族命運沒有什麼關係,甚至與作者當時的教師育人生活也沒有什麼關係,純粹是在文學藝術的世界裏放飛自己的才情與思想。

觀點二:不同意。作者並沒有完全超越現實。比如文章中的寫到了“浩劫”,而1942年恰好有一場關乎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浩劫”;文章末尾“風雨如晦的時刻”含蓄的點明瞭時代特點。文章所表達的自然美好、生命美好、人類聲息相通等人生感悟,以及末段所寄託的珍愛自然、珍愛生命、珍愛和平、共創人類美好家園的願望,顯然都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對阻止人類之間的殺戮、消除人爲的“浩劫”,是一種呼喚和感召。

2、按照示例,選擇課文內容(或者其他內容)仿寫句子

示例:詩是王維空山的新雨洗去俗世的塵埃與喧譁後留下的那份禪意,詩是杜甫浣花溪邊的那陣秋風捲走層層茅草後袒露的那份情懷,。

詩是李白桃花潭邊的離別/在歷經繁華後/咂摸出的那份情義

詩是蘇軾赤壁下的巨浪/在淘盡千古風流後/沉澱的那份感喟

詩是陶潛東籬下的秋菊/在繁花盡凋後/綻放的那份悠然

詩是馮至山腳下的泉水/在不分晝夜流淌後/感悟到的的那份親切

3、課堂總結:

好散文歸結爲三個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識、學養,文就是獨特的個性文字和與別人不一樣的表達方式。馮至的散文就體現了這一美學特點,行文如行雲流水,自然有致,筆隨意轉,舒捲自如;誠摯坦白,抒情性強。作者曾說過:“人不能爲了無謂的喧囂,而忘卻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對草木鳥獸的觀察中體驗人生的意義。”我們學習完本文,要理解文章寄予的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和平家園的美好願望。

4、作業:組織一次親近、體驗大自然的活動,在活動中領悟自然之美,並表述這些感受。

《山村》教學設計 11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從單元學習目標入手。師板書“家園”二字,是以學生讀出來,然後問:你怎麼理解這個詞?鼓勵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見解,引導他們得出廣泛的理解。即家園可以指家庭,也可以指家鄉。說到這裏,你想起我們學過的哪些詩歌了?齊背誦《我的家》誇完了自己的小家,也誇一誇咱們的大家。鼓勵學生說說對家鄉的瞭解。多媒體出示黃土高原的鳥瞰圖,近景圖。從總體上認識居住地的環境特點。

師:今天,我們來學一首小詩,看看別的小朋友怎樣誇自己的家鄉的。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學習認讀生字詞。

1教師讀課文,如果有學生跟着讀,不去制止,相反用表情肯定。指名學生讀課文。讀完後,反問:你怎麼也讀了?課文中的生字是怎麼認識的?鼓勵、引導學生繼續鞏固預習的好習慣,重點培養自主識字的能力。

2自主識字。

1)多媒體出示含有生字的詞,讓學生自己讀一讀,哪個字不認識,就在書上的生字表裏面畫出來,拼一拼,或請教旁邊的同學。

2)齊讀生字詞,請讀得好的同學當小老師給大家領讀。

3)交流識字方法,教師幫學生總結出幾項好的方法。比如偏旁歸類法,形聲字識字法

4)在小組內把剛纔畫出來的認識困難的字進行交流,記憶。並宣佈下面要進行識字遊戲的比賽,促使學生更主動地投入到識字活動中。

5)把生字從詞裏面抽出來,再進行認讀。用遊戲“摘蘑菇”。

6)用“”組詞。

3再讀課文,說說自己有什麼進步。快速標出自然段。

三、再讀,理解課文,感受家園的美和語言文字的`美。

1、讀了課文,你有什麼感受?這個小朋友都誇了他家鄉的什麼?用筆畫出關鍵詞來。(學習做簡單的閱讀筆記)交流。

2、果樹林有多美啊?讀一讀。看屏幕上放大的插圖。(指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感受景色的美。)

新房子呢?河水是什麼樣的?新修的公路又是什麼樣的?看屏幕上放大的插圖。

3、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先自己試一試。(給學生自己體會,提高、練習的機會)

老師再說:“你們來讀,讓老師閉上眼享受一下家園有多美”“聽你們讀得這麼好,我都想跟你們比賽了,咱們換個位置,我來讀,你們想象。”

4、說說,你好像看到了什麼?大屏幕出示填空:

四、作業:

1、“咱們的家鄉什麼多。”收集有關家鄉的資料,誇一誇家鄉的變化。

2、把課文朗誦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幫助考察生字的記憶情況。如果都會了,就獎給自己一個星星。

第二課時:

一、複習生字詞。

開火車輪讀、指名讀(主要針對那些學習稍困難的學生)

二、拿出自己蒐集的圖片或其它資料,先分小組在各派代表發言,說說家鄉的特點和變化,課後把資料貼到展示臺上,鼓勵有能力的同學辦成手抄報的形式。

三、指導書寫生字。

1比較分析那些的字的字形、筆畫、筆順。

2觀察每個字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範寫,邊指導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字。

四、作業:

1練寫生字。

2整理識字卡,把“イミ提手旁”的字歸類,看看自己能人多少個。

《山村》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標:

1.會認八個字,認識並書寫,“橫”,掌握筆順規則“從左到右”,會寫漢字“一”。

2.鞏固常用量詞和數詞的搭配。

3.背誦《小山村》。

4.學習用指讀的方法聽讀識字。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滲透識字。

5.培養學生對詩歌的喜愛。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我們一起把昨天學的《數字歌》作爲見面禮,送給客人們,好嗎?(生齊背《數字歌》)

2.多麼動聽的歌謠呀,你們看,連丁丁、鼕鼕都不由自主的吸引來了。我們跟他們打打招呼吧!

3.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的大家庭裏來了很多的客人,鼕鼕:小朋友們,你們好。你們剛纔背的歌謠真好聽,今天,我和丁丁帶來了一首好聽的.古詩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好嗎?這首古詩的名字叫《山村》。(師板書課題)誰記住了詩的題目?

二、熟讀,背誦

1.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的邵雍,楊老師很喜歡這首詩,想讀給大家聽,可以嗎?(師範讀,生指課文聽)

2.老師讀的時候,有的小朋友忍不住也小聲的跟着讀起來,想自己讀一讀這首詩嗎?要求:自己小聲的用手指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悄悄的請教同學或老師。

3.同桌互相練習指讀,小組比賽指讀。

4.師分男女生比賽讀,請後面的客人當裁判。

5.出示遠景圖。小朋友們,我們再前行二三裏就到了詩中描寫的小山村,讓我們踏着詩歌到小山村裏去看一看吧。(生看圖朗誦)

6.你看到了什麼?誰能用自己的畫筆把小山村的美景圖畫完。(生補充圖)

7.和着優美的音樂,一副美麗的山村圖即將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在這美麗的畫卷中,一起美美的背誦這首詩。(生背誦、多種形式抽背)

三、識字、寫字

1.小朋友們背的真好,連我們的字娃娃都坐不住了,你們看,他們跳到了黑板上,你還認識他們嗎?(抽生當小老師教讀)

2.鞏固識字。(老師指讀、開火車讀、遊戲:摘蘋果)

認讀詞語“二三裏”、“四五家”、“六七座”、“十枝花”

3.遊戲:找家

生字娃娃玩累了,他們該排隊回家了,可是他們忘了自己的位置,哎呀,這可怎麼辦?你麼誰來幫幫他們呢?(師出示空生字的詩歌)

齊讀檢查。

4.寫字。

認識新筆畫“橫”,書空並掌握筆順規則:從左到右。

生觀察田字格的範寫,師指導書寫。

生自己連寫“一”

《山村》教學設計 13

【教材分析】

本文正如它的題目,講述了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山谷中有一座環境優美的小村莊,村莊周圍是鬱鬱蔥蔥的森林。人們靠着手頭鋒利的斧頭,將樹木一棵棵砍下來,建造房子、製造工具、打造傢俱,過上了不錯的“日子”。但是由於過度的砍伐樹木,致使土地裸露,極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終於在一場連續的大雨之後,咆哮的洪水將小村莊捲走了。這個故事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莊裏的人們錯誤的行爲以及這種錯誤行爲所引發的嚴重的後果——不愛護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本文呼籲人們應該愛護樹木,保護周圍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讀懂課文,理解課文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交流,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課文中蘊含着蘊含着的道理。

情感目標:理解課文,瞭解不加節制地砍伐樹木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教學重、難點】

讀懂課文,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方法】

通過小村莊前後情景的的對比,揭示要愛護環境的道理。

【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還記得那個小村莊嗎?再一次回到這個小村莊以前,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些故事裏的詞語。

1、出示詞語:鬱鬱蔥蔥、清澈見底、湛藍深遠、清新甜潤

2、抽讀

二、初讀(自由讀課文)

1、標出自然段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三、品讀

(一)原來的村莊是什麼樣子?(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1、村莊給你的印象是怎麼樣?

2、品讀句子

山上的森林鬱鬱蔥蔥,村前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自由讀、指名讀)

(1)品讀,讀出小村莊的美麗。教師相機板書:美麗、森林、村前、天空、空氣。

(2)閉上眼睛想象:這麼美麗的除了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外,還會有什麼?(青草、白雲、小魚、白雲等等)

(3)師:聽了你的朗讀,我們彷彿已經看到了那個美麗的小村莊,看到了鬱鬱蔥蔥的'樹林,呼吸到了清新甜潤的空氣。

(二)小村莊後來怎麼樣了?

1、就是這樣美麗的小村莊,後來怎麼樣了?

生1:小村莊被咆哮的洪水沖走了。

生2:小村莊最後什麼都沒有了。

2、如此美麗的小村莊沒有了,此時此刻你心裏有何感受?

(三)小村莊消失的原因

1、如此美麗的小村莊爲什麼會沒有了呢?請你帶着這個問題仔細讀讀2-4自然段,然後和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最後形成本組的觀點。(小組合作學習)

2、品讀2-4自然段(彙報交流)

(1)村民是怎麼對待這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林的?

“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

①自由讀句,問:你讀懂了什麼?(讀懂了人們想砍樹就去砍了,很隨便。)

②問: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A、“拎”:

a)如學生直接講明原因,則:你抓住了這個“拎”字,體會得多麼細膩!

B)如學生未能講到“拎”:則教師引導:你能給它換個詞嗎?(“拿、抓、撿”等等)

C)這麼多詞都可以,爲什麼偏偏作者要用一個“拎”呢?

d)“拎”起斧頭更能說明村民想都不想就去了。

e)指名讀。

B、“誰……誰”:你能給這些“誰”取取名字嗎?(指導品讀,加深體會:不論是誰都可以上山砍樹,而且砍樹的數量不限)

a)村東頭的王叔要建房,他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

b)隔壁的張大伯想造犁,他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

C)老李頭的小兒子結婚要做傢俱,他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

C、“一棵一棵”:指名讀(師:是啊,抓住重點的詞語去理解句子,進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是我們品讀句子的一種好方法,你這“一棵一棵”彷彿砍在老師的心上!)

(2)村民們靠着鋒利的斧頭得到了什麼?

“樹木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傢俱,還有大量的樹木隨着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了。”

①自由讀:你讀懂了什麼?

②讀懂了“砍掉了許多樹”或者“多”,從哪裏看出來?

③“一棟棟、各式各樣、應有盡有、大量”、指名讀

④這“各式各樣”的工具和“應有盡有”的傢俱都是些什麼呢?(桌子、椅子、斧頭、犁)

⑤這麼多的東西,誰來讀一讀?指名讀

⑥樹木變成了房子、工具、傢俱和柴煙,還會變成什麼呢?(變成了……變成了……)

(學生可能回答:變成了木橋、小船、等等)

讓我們最後來讀讀這個句子吧!齊讀

(3)大量的樹木變成了房子、工具、傢俱,大量的樹木被村民手中鋒利的斧頭砍伐,山坡變成了什麼樣子?山坡上出現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

①指名讀,生評:你覺得他什麼地方讀得最好?(可能爲“一年年一代代”、“不斷”、“裸露”等)

a從兩個“不斷”中你體會到什麼?“樹木隨着時間不停地減少”、“裸露的土地不停地擴大”。

②師:一年年,一代代,小村莊裏的變化就只有這些麼嗎?(不是)從哪看出來?(省略號)它省略了什麼呢?孩子們,從這六個小點兒裏我們望過去,再望過去,你看到了什麼?

(引導學生對比原來村莊的美麗,讓學生真切的感受:樹木不再鬱鬱蔥蔥,變得越來越少;河水不再是清澈見底,變得混濁變黑;天空不再湛藍深遠,變成茫茫一片;空氣不再清新甜潤,不斷被污染……教師相機擦去黑板上的板書:森林、村前、天空、空氣、美麗)

③師:在人們不斷揮舞手中的斧頭的時候,一切的一切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山坡上的土地不再有綠色的樹木做衣裳,裸露的土地無情地吞噬曾經茂密的森林。

(4)就這樣,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那個雨水奇多的八月,災難降臨到了這個小村莊。

“然而,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個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沒喘氣兒,一連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來。”

①問:“大雨沒喘氣兒”是什麼意思?從哪兒可以看出大雨沒喘氣?你能把“沒喘氣的大雨”讀出來嗎?

大雨接連不斷地下,一刻也沒停。 “……下了五天五夜……”

②讀了這些詞句,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情景?又彷彿聽到了什麼聲音?

(可能回答:人們呼救的,嬰兒啼哭的,洪水衝擊的咆哮聲……)

(5)一場洪水過後,小村莊怎麼啦?

①“什麼都沒有了”,沒有了什麼呢?(出示:___________沒有了,_________沒有了,__________沒有了……的句式,指名說)(從課內的到課外的)

②師:各式各樣的工具(沒有了),應有盡有的傢俱(沒有了),優美的環境(沒有了),眼前不錯的生活(沒有了),人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家園(沒有了),就連許多鮮活的生命也(沒有了),什麼都_____(沒有了)。

③學到這裏,孩子們,你們的心情是怎樣呢?請你帶着你的感受讀讀最後一段。

④是啊,我們感到心情沉重的同時也會感到惋惜,假如你遇到災後餘生的小村莊的人們,你會對他們說什麼呢?(請以下面的格式寫寫你的感受:假如我遇到災後餘生的小村莊的人們,我會對他們說:

⑤全班交流:可能出現的情況有:

如果(人們)不是亂砍濫伐,原本可以爲村民們帶來財富和幸福的生活。

(老師覺得你真了不起,你還知道,只有過度的砍伐纔會造成災難!)

早知道這樣,你們就不該亂砍亂伐。

(我聽出了你對他們表示惋惜的同時也對他們進行了譴責。)

你們應該邊砍邊種,砍得少種得多,就不會被洪水沖走了。

(多有遠見呀!多好的建議啊!請你一定要把這個建議告訴倖存下來的村民!

你們要吸取教訓,一定能讓美麗的小村莊再次回來!

(我相信經過你們一年年一代代的努力,我們一定能夠再見到那個美麗的小村莊!)

(世界上多幾個你這樣的環保專家,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麗!)

《山村》教學設計 14

教學內容:

雨 裏 雞 鳴 一 兩 家 ,

竹 溪 村 路 板 橋 斜 。

婦 姑 相 喚 浴 蠶 去 ,

閒 着 中 庭 梔 子 花 。

教學準備:

錄音機、液晶投影儀。

教學過程 :

一、看圖導入 。

1、大屏幕出示課文插圖問,這幅圖美嗎?美在哪裏?

2、指導看圖,學生用自己的話說。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古詩,讀通古詩。

3、教師範讀古詩。

4、指名讀古詩。

三、分組學習,體會入境。

1、學生分小組讀古詩。

2、在小組裏交流,通過讀古詩,你知道了些什麼?

3、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讀感悟。

1、指名學生讀古詩。

2、學生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師生互相交流。

4、教師點撥:這一首詩描寫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學生自由體會朗讀,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齊讀。

五、創造積累。

1、以小組爲單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調子來演唱這一首詩。

2、指名學生演唱。

(1)、我用我們在音樂課堂上學到的'《小蜻蜓》的調子來演唱。(師生打拍子)

(2)、我用我最喜歡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調子來試着唱一唱。

……

3、評選優秀創作。

4、學生齊唱古詩《雨過山村》。

教學反思:

在這首古詩的教學中,老師以小組爲單位,讓學生交流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再通過全班交流探索古詩意境。最後通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曲調來演唱古詩,感受古詩韻味,陶冶他們的情操,豐富他們的語言,更增添了他們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的熱愛。

《山村》教學設計 1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瞭解作者,培養學生結合語境理解文句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運用文本研習的學習方式。能夠根據教師設計的問題品讀文章,涵詠主旨,理解馮至先生在文中體現的富有現代意味、帶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領會作者對自然萬物不事喧譁、靜默、守恆和執着樸實的生命價值意義的抒寫,珍愛自然,珍愛生命。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作者怎樣通過“草木之間”這種平凡的自然,去懷想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的。

2、領悟文章中描寫意象的豐富內涵(也即具體的“介質”)

三、教學課時數

2課時。這是一篇散文。馮至作爲寫內心世界和自然風景的“最偉大的抒情詩人”,這篇文章也充滿了詩性的風采,對生命和自然的認識充滿哲理,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啓發意義,故安排2課時爲佳。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預習:瞭解馮至及其文學創作特徵

預設目的:讓學生對馮至作爲一個獨特的文化生命體有一個整體感知。這一設計涵蓋了“共性知識”——作者介紹(掌握文學常識:知人論世),但指向性更明確,且隱含歸納思維的訓練。(給予學生的資料:《馮與里爾克》、馮至的詩歌《有加利樹》《鼠麴草》)

(二)課堂教學過程

1、速讀全文,解決兩個小問題:

①說說作者是通過什麼途徑來懷想消逝了的山村的?結合文本,找出一句具體話語。

預設目的:將關鍵句作爲本文理解的鑰匙。化難爲易: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探尋作者的寫作思路,找出第四自然段中“只有在草木之間感到一些它們的餘韻”一句。

②課文的.1—3小節在文章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預設目的:回顧前文,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受文氣、文脈、文意,進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從而深入理解馮至的行文之美。

2、精讀文段(5—10)。說說作者具體通過哪些介質來懷想消逝了的山村?

預設目的:這一環節的設計,是針對本課的重難點——對文中意象的解讀(具體的介質)。①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探尋作者的心靈密碼,通過觸摸具體的語言文字,接近作者的心靈;②溪水(水源)、鼠麴草、菌子、有加利樹、風夜中的嗥聲、消失了的鹿羣,都是作者藉以懷想消逝了的山村的具體介質,在對每一個意象的解讀中,引導學生對自然的純潔、堅強、美好、崇高、威嚴、溫情的理解,以及對自然的感恩和敬畏。從而整體地理解文本、理解作家。

爲提升學生對馮至在文中的具有豐富內涵的意象的理解能力,在第5小節,可以進行示範性的解讀。因時間原因,僅舉一例“這清冽的泉水,養育我們,同時也養育過往日那村裏的人們。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過一棵樹上的果實。共同飲過一條河裏的水。或是共同擔受過一個地方的風雨,不管是時間或空間把他們隔離得有多麼遠。彼此都會感到幾分親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聲息相通的地方。”通過對眼前泉水的描寫,想象逝去的山村也曾一樣被同樣的泉水養育,巧妙的將過去現在聯繫起來。另外,古典詩詞的引用,也進一步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內涵。這一環節更有可能激發學生的個性閱讀,通過學生的個性解讀,跳出“共性知識”圈,培養學生的文化表現力

③思考歸納(朗讀第11自然段):在風雨如晦的時刻,我踏着那村裏的人們也踏過的土地,覺得彼此相隔雖然將及一個世紀,但在生命的深處,卻和他們有着意味不盡的關聯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聯”呢?

這“關聯”是多方面、多重意味的。如小溪的水源:“我們感謝它。若是沒有它,我們就不能在這裏居住。那山村也不會曾經在這裏滋長。這清冽的泉水,養育我們,同時也養育過往那村裏的人們。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過一棵樹上的果實,共同飲過一條河裏的水,或是共同擔受過一個地方的風雨,不管是時間或空間把他們隔離得有多麼遠,彼此都會感到幾分親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聲息相通的地方。”正是這種存在主義的“關聯”觀,使得這篇散文具有特別的思想深度、厚度,一些看似無“關聯”,實則有緊密內在“關聯”的自然和人事、動物、植物,都構成了給人以許多啓示的有機的藝術品。

④可補充介紹“風雨如晦”:文章寫於1942年,戰火紛飛的年代裏,更需要這種恆久的平靜和美麗來支撐人們活下去,珍愛生命,珍愛自然。

預設目的:通過學生對文章的總體感悟,深入探討,結合馮至“同時使我‘看’植物不亢不卑,忍受風雪。享受日光,春天開它的花,秋天結它的果,本固枝榮,既無所誇張,也無所愧恧……那真是我們的好榜樣”這句話,再次領悟作者運用多種意象表達出的豐富情感。

(三)課外延伸

1、將預習材料中馮至的兩首詩歌和文章進行對照閱讀,進一步瞭解馮至善於在“平淡的日常生活裏發現了詩”(朱自清語)的風格。

2、平常的事物一旦成爲馮至筆下的對象,便具有了靈動的生命韻味與鮮活的生命氣息。比如,第1-2自然段中幾次出現的“路”該作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