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八年級教學設計

設計2.04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教學設計

八年級教學設計1

【教學步驟】

一、多角度感知

1、多媒體播放電視紀錄片《北極紀行》片段。

2、伴隨各種“旅鼠”圖片,播放課文的音頻朗讀,學生聽,思考對文章的整體感受。

3、將感受用“從……看,這是一篇……的文章”表達出來。

提示:可以從內容、構思、表達方式、寫法、主旨等方面說。

如:從內容看,這是一篇介紹旅鼠之謎的文章。

從構思看,這是一篇通過對話展開內容、表達知識的文章。

從表達看,這是一篇用文學的筆調介紹科學知識、知識性和趣味性完美融合的的文章。

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篇兼有記敘文和說明文特點的文章。

二、多側面探究

1、探究文體特點:

有人說,這是一篇兼有記敘文和說明文特點的文章,我們就分別將其作爲記敘文、說明文來讀,從記敘的要素、說明的`方法兩個側面來探究。

⑴讀記敘文,找出記敘的要素。

提示:

時間:“有一天”;

地點:“巴羅附近的愛斯基摩人村落遺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馬洛拉斯先生;

起因:“我”捉到了一隻旅鼠;

經過:“我”聽丹尼斯講述旅鼠的種種奧祕;

結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行爲的奇特發表他的感想。

⑵讀說明文,體味說明的語言。

典型的說明性語言示例:

它們雖然是哺乳動物,但在所有動物之中,甚至也包括昆蟲在內,是繁殖能力最強的動物,也許只有細菌分裂才能和它們相媲美。它們一年能生七八胎,每胎可生12個幼崽。更加有趣的是,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並且開始生育。(用作比例、列數據的方法使要說明的道理準確、嚴密)

旅鼠是一種齧齒類動物,主要以草根、草莖和苔蘚之類的植物爲食,這些植物遍佈北極草原,即使達到每公頃250只的密度也還是地廣鼠稀,不可能發生嚴重的饑荒。“齧齒類動物”“每公頃250只”都顯得非常嚴謹科學。

⑶小結:

這樣看來,這篇文章是用記敘的框架、對話的方式,生動有趣地介紹知識的科學小品。從文體上可以說,是說明文和記敘文雜交品種,或者叫做跨文體的文體。

2、探究文章啓示:

這篇文章給了你什麼啓示?請從不同角度思考。

點撥:

⑴“旅鼠之謎”“人們研究了好幾個世紀,卻始終解不開它們的奧祕”。說明大自然還有許多奧祕人類無法解釋,有些奧祕是非常難解的,有待繼續探究。

⑵旅鼠奇特的行爲給我們一個啓示,即人類也不應該毫無節制地繁衍下去。

⑶美國的丹尼斯、中國的位夢華等科學家離開繁華的城市和溫馨的家庭,來到邊遠極地,醉心於觀察和研究,表現出崇高的獻身科學的精神。

⑷“過去的事實似乎表明,看來用通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是難以解開旅鼠之謎的。”科學研究過程要不斷調整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只有創新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才能解開大自然之謎。

⑸自然界本身具有調節機制,一旦打破生態平衡,就出現向新的平衡轉化的新趨勢。

⑹自然界的調節中,人類應該覺悟,人類也要注意自我調節,以求和諧發展。

三、多方式積累

1、提要式:可以用概括提要的方法歸納北極旅鼠的幾大奧祕。

如:旅鼠第一大奧祕是:繁殖能力驚人,爲動物世界之最。一對旅鼠,一年就有近百萬後代。

旅鼠第二大奧祕是:旅鼠的繁殖並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過多,就有種種奇怪的自殺行爲,或停止進食,或在天敵面前主動挑釁,或改變毛色,吸引天敵。

旅鼠第三大奧祕是:死亡大遷移,數百萬旅鼠匯成浩浩蕩蕩的隊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2、摘要式:

如:把丹尼斯講述旅鼠三大奧祕的話篩選出來,連接起來,是—篇完整地介紹旅鼠知識的說明文。

3、感悟式:

將自己讀文章後的所思所感記下來。

如:旅鼠奇特的行爲給我們一個啓示:人類也不應該毫無節制地繁衍下去。

【備選創意】

〖創意說明〗

學者先要會疑,這篇文章的標題充滿神祕色彩,引人入勝,可以嘗試以標題爲中心,讓學生自主質疑,進而閱讀,從而釋疑,並且產生新的探究慾望。

〖教學步驟〗

1、欣賞旅鼠圖片導入。

2、圍繞課文的標題多角度質疑;在文中尋找疑問的答案。

3、再讀課文,就課文其他部分進行再次質疑。

4、討論釋疑,給出答案。

5、總結學法。

八年級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2.能理解常見的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

3.知道光速是3× 108m/s。

4.觀察光在空氣、水中傳播的實驗現象,瞭解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

5.通過閱讀相關資料,感受我國古代科學的偉大成就,增強對中華民族的科學文明的自豪感。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重點:

1.實驗探究得到光沿直線傳播的特點。

2.光沿直線傳播的應用。

教學難點:

1.光沿直線傳播的應用。

2.小孔成像的原理。

教學器材:

水槽 激光筆 水 牛奶 煙餅 鑷子 燒杯 滴管 紙杯 蠟燭 火柴 玻璃磚 投影儀 電腦

教學過程:

一、 新課教學

1.利用“影子”現象引入新課。

學生如果願意展示手影,則邀請學生進行手影表演。

展示影子圖片,學生思考影子的形成原因。

引導:你知道影子是怎樣產生的嗎?(也許學生根本講不出來。)要形成影子首先得有光,影子是一種與光有關的現象,它的形成與光的傳播特點有關。

2.實驗探究光的直線傳播。

(1)光在液體中的傳播【學生實驗】

學生將一束激光在水槽中的水中通過,觀察水中光線的傳播情況。

解決實驗中的問題:水中的光線看不清楚怎麼辦?(滴幾滴牛奶)

光在水中傳播的現象描述:光在水中沿直線傳播。

(2)光在氣體(空氣)中的傳播【學生實驗】

學生將一束激光在水槽中水上方的空氣中通過,觀察空氣中光線的傳播情況。

解決實驗中的問題:空氣中的光線看不清怎麼辦?(噴一些煙霧)

光在氣體(空氣)中傳播的現象描述:光在氣體(空氣)中沿直線傳播。

(3)光在透明固體(玻璃)中的傳播【演示實驗】

教師將一束激光在玻璃表面通過,觀察光在玻璃中的傳播情況。

光在透明固體(玻璃)中的傳播現象描述:光在透明固體(玻璃)中沿直線傳播。

總結:光在同種且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光線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線傳播的圖片,學生想象光線的形象。

引導:爲了直觀的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我們用一條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徑,用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這樣的帶箭頭的`直線稱之爲光線。

強調:光線是爲了方便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種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4.應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導:a 光在同種且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b 不透明物體光不能通過。

原理:光在同種且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遇到不透明物體,在物體後面形成一個無光的黑暗區域。

(2)小孔成像

學生閱讀教材【生活 物理 社會】有關“小孔成像”的介紹,瞭解我國古代科學研究偉大成就。

【學生實驗】按照教師提示,分組實驗,觀察小孔成像現象。

利用動畫展示小孔成像,畫小孔成像原理圖。

小孔成像特點:像與物相反;實像。

(3)日食

(4)月食

動畫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圖。

原理:日食——地球上的人看太陽,由於光沿直線傳播,太陽光被月球擋住了。

月食——地球上的人看月亮,由於光沿直線傳播,太陽光被地球擋住了。

5.光速

(1)學生閱讀教材,瞭解光的傳播速度。

(2)學生回憶聲音的傳播速度情況,將光的傳播速度與聲音進行對比。

(3)光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3.0×108m/s。

(4)學生閱讀“激光測距儀”介紹材料。

八年級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2.能瞭解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找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3.通過數學學習活動過程,訓練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和條理性。

教學重難點

最大公因數的求法。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爲新知打好鋪墊

1、師:前面,我們已經學過有關因數的知識,你能舉例說一下什麼叫做一個數的因數嗎?(學生舉例。)誰還能像剛纔那位同學舉例說一下?

2、理解了什麼是一個數的因數,你能找出8的因數有哪些嗎?(找同學回答)師:這位同學找全了嗎?這位同學做到了既不重複也不遺漏。你能介紹一下你找因數的方法嗎?表揚:講的太清楚了,讓我們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或:思考一下,怎樣找一個數的因數才能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

哪位同學能用這樣的方法找出12的因數呢?

師:看來大家對因數的知識掌握的非常的牢固,今天要學的新知識就和因數有着密切的聯繫。

(二)、創設情境,引導動手操作

同學們喜歡做遊戲嗎?下面,我們就來通過做一個小遊戲來學習新知識。

1、教師出示7張數字卡片。(1、2、3、4、6、8、12)

(1)請7位同學上臺任選一張卡片。記清你卡片上的數字,把你的數字卡放在胸前,面朝大家。

(2)是8的因數的請站在左邊,是12的'因數的請站在右邊。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現有幾位同學是兩面派?(有)是哪幾位同學?

這三位同學請站到中間來,老師採訪一下,你們爲什麼是兩面派呀?

(3)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現有幾位同學是兩面派?(有)是哪幾位同學?

這三位同學請站到中間來,老師採訪一下,你們爲什麼是兩面派呀?

(4))師問:你們發現了嗎?

(5)師:1、2、4既是4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用句簡單的話說: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數,8和12公有的因數叫做它們的公因數。

(7)4是8和12最大的公因數,我們就把4叫做它們的最大公因數。

(8)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最大公因數》。

(9)板書課題:最大公因數。

(10)除了用上面這種方法表示公因數

我們還可以用前面學過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

(三)、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小組合作: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

現在,同學們知道了什麼是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那你能試着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嗎?

合作要求:(四人一組)

(1)討論用什麼方法求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2)在答題紙上寫出你們組是怎樣找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

2、彙報交流反饋。

方法一:現分別寫出18和27的因數,再圈出公有的因數,從中找出最大公因數數。同學們真是太棒了!其他小組,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數:1,2,3,6,9,18.再看看18的因數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數,最後看哪個最大。(或者是:先找出27的因數:1,3,9,27;再看看27的因數中有哪些是18的因數,最後看哪個最大。)

方法三:先寫出18的因數:1 , 2 , 3 , 6 , 9 , 18 。從大到小依次看18的因數是不是27的因數,9是27的因數,所以9是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

4、這些方法都屬於列舉法,在解決問題時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

5、觀察兩個數的公因數和它們的最大公因數,你有什麼發現?(兩個數的公因數也是它們最大公因數的因數。)

(四)、拓展延伸。

剛纔,同學們表現得都特別的好,接下來是不是會表現的更出色呢?

老師相信,接下來你們會用自己出色的表現,證明優秀的自己!

1、求出4和8、16和32的最大公因數,思考你發現了什麼?

教師對學生的發現概括總結,並課件出示發現: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因數,他們的最大公因數是較小數

2、求出2和7、8和9的最大公因數,思考你發現了什麼?

發現:如果兩個數只有公因數1,它們的最大公因數就是1.

3、教師總結: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求最大公因數共有3種情況。

(3種:成倍數關係的;公因數只有1的;一般情況。)

兩個數成倍數關係和公因數只有1時可以直接判斷出最大公因數。一般情況的採用列舉法求出最大公因數。)

(五)、鞏固提高。

剛纔大家不僅展現了自己的數學才能,還突顯了自己的探索能力,那麼,我相信老師帶來的這些問題同學們就更不在話下了。

1.填空。

(1) 10和15的公因數有_____________。

(2) 14和49的公因數有_____________。

2.選出正確答案的編號填在橫線上。

(1) 9和16的最大公因數是______。

A. 1 B. 3 C. 4 D. 9

(2) 16和48的最大公因數是______。

A. 4 B. 6 C. 8 D. 16

(3)甲數是乙數的倍數,甲、乙兩數的最大公因數是______。

A. 1 B.甲數C.乙數D.甲、乙兩數的積

3、寫出下列各分數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數。

五、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馬上要結束了,能說說你們的收穫嗎?

同學們的收穫真多,除了用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列舉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老師這裏還有兩種更簡便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數,給大家分享一下。

一種是:分解質因數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課件演示。

另一種是:短除法

這兩種方法我們只是瞭解一下,在這裏就不具體研究了,有興趣的同學下課後,可以自學教材61頁的這部分知識。

八年級教學設計4

1、教材地位

本單元課文都是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以“愛”爲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關注身邊的人。楊絳的《老王》,寫自己與車伕的交往,寫車伕艱難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2、教學目標

(1)以善良體察善良,培養學生的愛心、同情心。

(2)理解、積累“惶恐、荒僻、滯笨、愧作”等詞語。

(3)探究貫穿全文的線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整體把握課文,體察人物思想感情。

(4)揣摩本文意味深長語句的含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

3、教學設想

這篇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筆調,記述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人老王的艱辛生活瑣事、人生經歷,尤其是與作者一家的交往,熱情謳歌了老王不畏艱辛、任勞任怨、待人忠厚、捨己爲人的金子般的心,寄託了作者對普通勞動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熱愛之情。我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先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線索,感受老王的思想品質,把握老王的善與苦兩個方面,體會老王與作者夫婦之間的相互關愛,體察作者的愛心,理解本文的主旨。教育學生在生活中也應像作者一樣對不幸者、卑微者持一顆愛心,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同情他們,關心他們。在通過品味語言,感受作者語言的樸素、含蓄、靈氣飛揚的特點,也讓學生通過語言瞭解一下當時那個時代。最後總結,着重指導學生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再用方法指導學生的寫作。

4、教學內容:

本文寫的是作者與車伕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一輩子很苦,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淒涼艱難。但是他心好,老實厚道,關心人。作者筆下的老王雖然窮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沒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極其淳樸的好人。作者在文章裏含蓄地提出了要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學習時,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特點。5、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背景音樂:《讓世界充滿愛》)

同學們,正如歌曲中所呼喚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以真純的情感善待、關愛同在一片藍天下的他人,那麼人世間真的會多一份陽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殘酷。愛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美德,楊絳女士的《老王》將通過與車伕的交往,爲我們詮釋這一併不深奧的生活命題。

二、指導自讀,把握文意

1、思考a.“我常坐老王的三輪車。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着閒話。”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提示:體現了“我”與老王之間的關係較融洽

b.“他也許是從小營養不良而瞎了一隻眼,也許是得了惡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後者該是更深的不幸。”爲什麼說“反正同是不幸,而後者該是更深的不幸。”

提示:兩個“也許”是不確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測,從可看出老王身世無人知曉,他從來就不受人重視。“而後者該是更深的不幸”從側面再現了老王生活的艱辛,有病沒錢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c.文中“他啞着嗓子悄悄地問我:“你還有錢嗎?”我笑着說有錢,他拿了錢卻還不大放心。”爲什麼要“啞着嗓子悄悄問”?

提示:表現了老王憨厚的神態,讓作者心中格外感動。

2、合作研討

(1)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現在哪裏?老王的善良又表現在哪裏?對揭示文章意旨的課文雖後一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2)你怎樣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對老王的關愛?相對現實生活中見到的對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認爲現代人缺失的是什麼?

(3)寫人記敘文的構思中既要從衆多事件中精選最能體現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謀篇佈局,也即組材,那麼本文段落安排有什麼特色?又給我們怎樣的啓示呢?

學生小組討論解疑,教師點撥、明確:

(1)作者的善良有許多表現: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老王再客氣,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不能讓他白送,也給了錢。作者的善良還表現在關心老王生活,三輪改成平板三輪,生意不好做,作者關切地詢問他是否能維持生活。作者的女兒也像她一樣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給他大瓶魚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許多表現:“願意給我們帶送”冰決,車費減半;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老王的善良更表現在,受了人家的好處,總也不忘,覺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還硬撐着拿了香油、雞蛋上門感謝。

結尾一句話,應該這樣理解: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讓他們也過上好日子,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作者回想起來,對老王的關愛還很不夠,所以感到“愧作”。

(2)從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在作者那裏,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識,纔會有平等對話,纔會感覺人家上門來“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並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魚肝油。他們總是照顧老王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點錢。老王收錢常常客氣,他們總是照原價付。平板三輪不敢坐了還是關心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總之,對不幸者懷有一顆愛心,才能這麼關心人,愛護人。

老王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裏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於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不夠。所有這些,都是人道主義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設所提倡的。

三、拓展延伸:造句:假如我是一朵花,就爲他人;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四:結語: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個人由於境遇不同,就有幸運與不幸運的差別,甚至差別很大。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現在,社會要求我們每個人有人道主義精神,要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作家一家對不幸者老王懷有一顆愛心,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人。

以《愛的奉獻》結束,讓學生一起高唱,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八年級教學設計5

知識與技能

1、列舉電壓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夠說出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複述電壓的單位並進行單位間的換算。

3、通過使用電壓表測量串聯電路的電池組的電壓和每節電池的電壓,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小燈亮度的變化來獲得電路中電流的強弱,學會觀察實驗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自主實驗培養善於發現問題,積極主動進行科學探究的科學精神。

2、通過列舉生活中的電壓應用,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建立電壓的初步概念,通過實驗觀察電壓的作用

難點:電壓表的正確使用

教學用具

多媒體、投影儀、乾電池若干、小燈泡、開關、導線若干、電壓表

教學過程設計示例

(一)課程導入

導入方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頭腦風暴,列舉事實 請同學列舉家中的家用電器,然後引導出"電壓"。 把自己所知道的電器名稱做一羅列

開門見山,直接入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電壓"嗎? 把自己在生活中對電壓的瞭解做一彙報

以史爲戒,引出話題 教師使用多媒體結合投影設備呈現一些學生放風箏被電擊的圖片或視頻 靜靜觀看

設置疑團,激發興趣 同學們知道觸電是怎麼回事嗎?

觸電是由於人體直接接觸電源或遭受雷擊時,受到一定量的電流通過人體引起的身體損傷。

可是爲什麼我們觸摸乾電池的時候沒有觸電的感覺那? 學生回答自己所瞭解的觸電情況。

老師提的問題和前面的觸電形成反問關係,致使學生處於"悱"的地步。

(二)什麼是電壓

使用對比的.方式讓學生做圖6、1—2的實驗。

首先,讓學生在沒有電池的情況下直接連接小燈泡的兩端,觀察燈泡是否發光;

其次,使用一節電池作爲電源,給小燈泡供電,觀察小燈泡的亮度;

最後,使用兩節電池作爲電源,給小燈泡供電,觀察小燈泡的亮度。

通過三者的對比,使學生體會電壓的作用。

教師在學生體會的基礎上做到以下兩點:

1、科學解釋"電壓",電壓是使電路中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根據電池量的增加小燈泡的亮度就會增加的事實向學生說明"電源的電壓越大,電路中的電流就越大,燈泡就會越亮"。

(三)電壓的單位、換算及常見電壓值

1、電壓的單位

方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和電流對應,給出電壓的表示 回顧知識,引出電壓的單位:教師先提問學生如下信息

電流用I表示,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和其對應的給出電壓的表示:

電壓用U表示,單位是伏特,簡稱伏,符號是V。 回答問題,接受新知識。

講述科學史,引出電壓 引導學生閱讀科學家伏特的簡歷,進而引出電壓的表示 閱讀文本資源,體會科學家的科學精神

2、電壓的換算

電壓的換算應該和其他的一些單位相對應引入。例如:

千 毫

長度 KM MM

電壓 KV MV

引入電壓的換算關係後教師隨意給出一些練習題目加以鞏固應用。例如:

220V= kV= mV;

100kV= V= mV。

3、 常見電壓值

在記憶的基礎上老師佈置今天的第一個家庭作業,學生回家後蒐集自己家用電器的說明書,找出至少三種家用電器的電壓值。

方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直接給出,引導思考 課本中列出了常見的10種電壓,在講解本部分時,教師可以抽出重點要學生記憶的三種電壓值:乾電池、家庭電路和對人體的安全電壓。 識記三種常見電壓值,解開爲什麼人觸摸乾電池不會有觸電的感覺之迷。

提供多媒體資源,開闊視野 教師給出一些電鰻、電鰩的圖片或課件,在觀賞精美魚類的同時講述關於它們和電的故事 欣賞多媒體資源,感觸海底世界的美麗

(四)電壓表的使用

本部分的教學是學生自主探究實驗。教師在學生實驗前給學生提供如下使用規則:

使用電壓表的使用規則

一不:被測電壓不能超過電壓表的量程。

二要:

1、要並聯在被測電路的兩端;

2、要使電流從電壓表的"+"接線柱流入,從電壓表的"—"接線柱流出。

兩看清:

1、讀數時看清電壓表所用的量程;

2、看清電壓表上一小格所表示的數值。

在明晰使用規則的基礎上開展學生小組自主探究式實驗,由於學生對實驗的設計不能很完整、很透徹地說明教師所要達到的目標,所以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實驗時要加強引導。實驗的目的是要得出:電池組串聯時的電壓和每節電池的電壓的關係。

如果有時間,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測試一下電池組並聯時的電壓和每節電池的電壓的關係。

練習反饋:

在一次用0~3V和0~15V兩個量程的電壓表測電壓時,電壓表的"+"接線柱已接入電路,在用0~15V量程試觸時,指針位置如下圖所示,則下一步操作中正確的是( D )

A、接入電壓表的c接線柱再讀數 B、斷開開關,接入電壓表的c接線柱,閉合開關後讀數

C、接入電壓表的b接線柱再讀數 D、斷開開關,接入電壓表的b接線柱,閉合開關後讀。

八年級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掌握假分數化成帶分數的方法,能正確地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

教學重難點

學習重點理解將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

學習難點掌握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方法。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6分鐘)

1.判斷下面各數哪些是真分數,哪些是假分數。

1/7 3/2 4/9 12/47

教師根據學生的分類,把假分數取出來,讓學生觀察。

2.觀察以上假分數,根據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這一特徵,假分數可以分爲幾類?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

3.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學習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板書課題:真分數和假分數(2))。

二、探究新知。15分鐘)

教學例3。

1.把3/3 8/4化成整數。

(1)課件出示例3(1)的圓形圖,提問:分別用分數怎樣表示?

(2)討論:如何把3/3、8/4化成整數?

2.把7/3 、6/5化成帶分數。

(1)提問:7/3 、6/5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數,這種情況怎樣轉化?

(2)交流討論方法。

(3)學生在練習本上試着把化成帶分數。

3.小結: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方法。

學案

1.根據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進行分類,彙報交流。

2.交流假分數的分類情況。

3.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1.(1)看課件,回答用3/3 、8/4表示。

(2)同桌討論後交流:

①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3/3 =3÷3=1,

②根據分數的意義是1,可以想3/3裏面有3個1/3 。

2.(1)思考老師的提問。

(2)討論後交流:

① 7/3是6/3和1/3合成的數,等於2 1/3 。

②也可以用7÷3=2……1,商2是帶分數的整數部分,餘數1是分數部分的分子,分母不變。

(3)學生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3.師生共同小結。

三、鞏固練習。14分鐘

1.完成教材第54頁“做一做”第2題。

2.完成教材第55頁第4,第56頁第6題。

四、課堂總結。(5分鐘)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學習了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方法,希望同學們學以致用,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2.佈置課後學習內容。

課後小結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方法。教學主要採用方法算理,概念結合,幫助學生掌握方法。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方法,既可以由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導出,又可以根據分數的意義來解釋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結果,結合直觀圖解釋。教學時,先讓學生探索交流,感受方法的多樣性,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優化各自的想法,教師做“畫龍點睛”式的引導。

課後習題

1.寫出下面的帶分數。

八又七分之三

寫作:_____________

十五又六分之一

寫作:_____________

二十三又四分之三

寫作:_____________

1.讀出下面的帶分數。

3 1/8讀作:_____________

70 3/57讀作:_____________

2 4/79讀作:_____________

2.寫出下面的帶分數。

八又七分之三

寫作:_____________

十五又六分之一

寫作:_____________

二十三又四分之三

寫作:_____________

答案:8 15 23

3.填一填。

(1)23÷9= ( )/( )

(2)6= 12/( ) =( )/3 = ( )/5 = 24/( )

(3)3 1/2讀作( ),它的分數單位是( ),它有( )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4.做同一種零件,張師傅2小時做17個,李師傅3小時做20個,誰做得快些?(化成帶分數再比較)

答:張師傅做得快。

板書

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方法:

用分子除以分母,

當分子是分母的倍數時,

能化成整數,商就是這個整數;

當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數時,能化成帶分數,

商是帶分數的整數部分,餘數是分數部分的分子,分母不變。

八年級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抓切點理讀課文內容及小說結構特點。

2.看錶演揣摩人物形象特徵。

3.品精段賞語言析主旨。

【教學重難點】

1.解讀“吃草”。對文中“吃草”與“議草”部分的解讀,是授課的重點。首先要讓學生在反覆誦讀課文中,明確紅軍戰士們是怎樣認識“吃草”這一問題的;“議草”的作用又是什麼;然後才能真正弄明白“草”、“吃草”的意義與內涵。

2.解讀“語言”。品讀語言,就是品讀一個人的生存狀態。本文語言一讀平淡無奇,再讀餘味無窮,表面樸實,實則蘊藏着作者飽滿的感情。可耐心引領學生在高聲誦讀中,品味平實背後的豐厚,無華背後的豔麗!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憶《柳葉兒》導入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柳葉兒》中作者兒時吃柳葉兒的情形與滋味嗎?那可不是一種好味道:苦澀!但它可以給人填肚子,並不會給人帶來傷害!可是在長征途中,當大家面臨飢餓時,他們唯一的選擇是吃草,你想過草的味道嗎?而且其中的可能還會有毒。讀完王願堅的小說《草》,你就會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二、抓切點理讀課文

1.抓切點理故事。

任何一部優秀的小說,它都有數個切點,抓住這一切點,我們就可“牽一髮”而動全身,把全文的內容帶出來。請同學們讀課文,邊讀邊嘗試找一個切點,沿着它理讀課文的主要內容。

學生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理內容。

(1)草:躺在草地→回憶砍草→吃野草中毒→持野草求救→周副主席嘗草→命令勿食有毒野草→感謝野草→記住這些野草(吃的是草,流的是血)。

(2)救人:楊光爲救人昏倒草地→救人心切與醫生爭執→醫生需救周副主席→副主席爲救衆人嘗野草→楊光攜草傳達救人命令。

(3)變化:A.楊光:摸黑衝、爬、昏→踉踉蹌蹌走上山包→橫倒身軀滾→覺得自己變得強大了,有力了,這力量是足能一走出草地(乏力→虛弱→沮喪→自信→信心十足)。

B.周副主席:開了一夜會,又發高燒,昏迷→緩慢欠起身→疾病折磨變化大→從昏迷中醒來→他倚在衛生員肩頭→眼裏浮上了異常的嚴肅的神情→周副主席嚴肅地點點頭→那濃濃的鬍鬚綻開了,寬慰地笑了。(昏迷→衰弱→堅定→寬懷)

(4)對草的認識:不識草(誤食)→怨恨草→辯識草→感謝草→吃草吃強大→充分認識了草。

2.抓故事,理結構。

通過剛剛的解讀,同學們對文章的內容已經瞭解非常透徹了,但全文卻雜然一片!讓我們嘗試以“開端、發展、高潮、結構”爲解讀本文結構的標準,文章自然地分成四個板塊,分別爲其命名(以四字語爲好,抓住“草”更好)。

開端:誤食毒草。 發展:持草求救。

高潮:嘗草辯識。 結局:議草救人。

 三、讀題記解讀主旨

剛剛說過,本文結構井然,板塊清晰,其實還有一個板塊我們沒有去看,那就是文題下的一段話,我們且稱之爲“題記”。

1.朗讀題記。

2.解讀作用。

(1)藏族同志爲何在此建糖廠?

這是當年紅軍走過的草地,是他們以吃草的苦,換來了今天我們生活的`甜。

(2)“最甜”的內涵是什麼?

①糖甜。

②我們要繼續革命傳統(巨大的精神財富)去創造甜美的生活。

3.解讀主旨。

由此可見,文章要表達的主旨是什麼?

歌詠周副主席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沉重冷靜、指揮若定的精神風範,讚美紅軍戰士吃苦耐勞、正面困難、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表達作者對前輩的崇高敬意!

第二課時

一、看錶演,揣摩人物形象

1.自選片斷,同學合作表演。

片斷一:爲救人雙方爭執。

片斷二:爲救人主席嘗草。

2.看錶演,讀課文,品析人物形象特點。

(1)抓住關鍵動詞與人物語言通過對學生表演及課本內容的比較,分析形象。

片斷一:光:“狂喜”、“橫倒身軀滾”、“緊緊抓住”、“焦急地叫起來”、“伸開手攔住了路口”——勇於承擔責任,救人心切。

片斷二:周副主席:“舉起”、“慢慢放進嘴裏”、“閉住” 、“不停地抖動着”、“濃眉皺緊”、“嚼一陣”——以身試毒草,直面風險,不怕困難。

3.朗讀兩個片斷,重讀人物語言,再品人物個性。

 二、抓佳句,品評語言藝術

本文語言表面看平淡樸實,讀之則韻味無窮,主要原因是作者於字裏行間飽含着深刻的感情,

1.試舉例品析語言特色。

(1)“應該感謝他們,感謝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爲全軍換來了經驗。也要記住這些草!”

兩個“感謝”句表明周副主席對中毒紅軍戰士的關懷,對全軍戰士生命和健康的關注之情。

(2)“等你們長大了,就會想起這些草,懂得這些草;就會看到,我們正是因爲吃草吃得強大了,吃得勝利了!”

一方面是周副主席充滿激情地對草的讚美,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作者對這些吃草的紅軍戰士的敬佩之情。

(3)“爲革命嘛,我們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們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敵人高尚得多,也強大得多呀!”

流露了作者的樂觀精神,對吃草者無比強大的讚美之情!

(4)“周副主席那濃濃的鬍鬚綻開來,寬慰地笑了。他笑得那麼爽朗,那麼開心。自從患病以來,他還是頭一次笑得這麼痛快。”

爲周副主席帶病指揮成功而感到欣慰,讚美周副主席指揮若定的神采與氣質。

(5)“頓時,他覺得自己變得強大了,有力了,這力量足足能一氣走出草地。”

形象地表現了楊光對周副主席的崇敬之情和他從周副主席的教導中獲得的偉力,也表達了作者對年青人(楊光)思想走向成熟的首肯。

2.朗讀,品味。

文章處處寄寓作者的是非感情,從作者的飽滿感情中,我們彷彿看到了紅軍直面困難,勇往直前的樂觀精神及戰勝一切的勇氣。

再瀏覽全文,探究紅軍是怎樣戰勝困難的?又怎麼會具備這些優秀精神?

 探究結果:

領導指揮若定,方針明確,教育有方。

紅軍團結一致,意志堅定。

在實踐中成長。

八年級教學設計8

設計說明:

最近的幾課着重於翻譯。先把文段抄寫在黑板,學生在下面書寫。

然後學生自讀,瞭解文意,在不懂處質疑,師生交流,老師講解。

下面的設計滲透在疏通文意的過程中,具體步驟兩個班都有差別。

比如在八班就先分析了蓮所代表的品質,然後我問:

如果只能選擇一句話、一個詞,你如 何形容君子呢?

這當然困難。這時候再看末段,在與隱士的比較中,便可發現君子的特質。

而在七班,則是翻譯到末段時,才問起作者對君子的闡釋。

導入:

清雅的環境可以成就一個人,污濁的環境呢?

正課:

甚蕃、

獨愛、

盛愛、

獨愛、

1、什麼叫甚蕃?什麼叫獨愛?什麼叫盛愛?

重點解釋盛愛:

種它、養它、戴它、送它、繡它、畫它、寫它、頌它……

無窮無盡,沒完沒了。

2、在獨愛與盛愛之中,看出作者的態度。

在那麼多的花中,陶淵明偏偏只愛菊花,

在那麼多的花中,人們卻一窩蜂地選擇了牡丹,

兩相對比,你能看出作者的態度嗎?

3、在獨愛與獨愛之間,看出作者的另類。

但是,即使在陶淵明的獨愛面前,作者還要再言獨愛,可見?

(有差別的獨。更獨)

留下一問:

作者之獨,獨在何處?

4、在三愛之中,看出世界的兩極,看出作者的中庸。

A、結合末段,瞭解花和愛花之人的關係,瞭解花的隱喻。

(花是不一樣的花,喜歡花的人即是不一樣的人;君子,可姑且理解爲品德高尚的人)

菊隱逸者不問世事

牡丹富貴者趨炎附勢

蓮君子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B、以此而論,讀出最後三句的真意:

陶後鮮有聞真的隱士尚存?

同予者何人真的君子何在!

宜乎衆矣世風日下的沉重哀嘆……

(讀出語氣)

C、結合首段,讀出隱士與君子之別。

說這種文體,往往就一事、一物或某種社會現象而抒發自己的感想看法。

表面上,作者在談自己的蓮之愛,而事實上,世風日下的背景下,我們又多麼需要君子!理想,總是因現實而生的。(所以本文的內容有三:真正的君子、自己的選擇、選擇的因由)

那麼,作者想借菊之愛表達什麼?愛菊的隱士和愛蓮的君子又有什麼差別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因出淤泥而不染使用頻率極高,可從這句說起,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比較略)

我之解讀:

無論環境如何困厄、黑暗,都能堅守自己的內心,保持自己靈魂的高貴。對於真善美的執着追求,纔是出淤泥而不染。這不是外在的華貴和張揚,而是內在的從容與堅強,是樸素潔淨的美,所以作者說濯清漣而不妖;但這種內在的氣質,是完全可以通過外在的言行去表露的,我們不經意間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往往就是我們內心真實的反映。我們的個性思想,我們的精神氣質,我們的人格追求,我們的正直純粹、真誠坦白、表裏如一,可以因我們在世間的行爲而傳播得很遠。所以,作者說香遠益清。對於這樣的人,別人愛慕、欣賞、尊重,卻往往保持一段距離,因爲覺得志不同、道不合、不相配,所以作者才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所以真正的君子,也就不大可能會和什麼什麼人合爲一羣,不大可能會和什麼什麼人入爲一夥。這便自我消解了許多無奈、許多困擾,許多誘惑。這就少了許多無謂的消耗。此之謂亭亭淨植。淨植是與爲伍相對的,淨植是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相應相合的。

不與他人纏繞,不與自己糾結,原來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重要保證。

結論:

比較中,我們才能發現君子的.真意和要訣:

出淤泥而不染。

對君子,我們可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但做不到這點的,就不堪稱爲君子。

5、在兩篇短文內容主旨的比較中,我們無路可退。

和《陋室銘》比較,這篇就不再是單純的人格追求,因爲人格追求離不開現實的人生目標;做普通的世人、做孤絕的隱士、做獨立的君子,這是作者給出的選項,卻也是我們人類永遠無法迴避的選擇。而且詭異的是,選擇的結果永遠相同:世人最多(佔據了絕大部分),隱士(包括那些憤世嫉俗者)次之,最後只有極少一部分人選擇了君子,你知道爲什麼嗎?

結論:

其實,這根本就不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或者說,我們的選擇和我們最終的落腳點永遠是兩回事。

要想成爲君子,所需要的不只是一個念頭、一種決心,更重要的是:

行動,行動,行動……智慧。

有的時候,你要抗爭,

有的時候,你要低調,

有的時候,你要迂迴,

有的時候,你要放棄,

有的時候,你要委曲求全,忍辱負重。

這統統都是智慧。

八年級教學設計9

學科

生物

年級

八年級

課型

新授課

2、學生談經驗

3、學生在黑板上畫蘑菇,體會子實體的結構,做鋪墊。

2、啓發學生注意鑑別毒蘑菇

3、啓發學生畫蘑菇。

課題

第三節 真 菌

2、黴菌

1學生觀察、思考

2在組內組間交流

3彙報觀察討論的結果

1、啓發學生完成觀察與思考

2、教師巡視,參與討論

3、老師點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生能說出常見的真菌種類;

2、說出青黴和麴黴在形態、結構和顏色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說出真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4、能描繪出真菌的'特徵

能力目標

1、學會用放大鏡觀察的能力;

2、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

3、動手動腦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會防黴,健康生活;

2、學會正確利用真菌,快樂生活。

3、酵母菌

學生回憶單細胞真菌──酵母菌

啓發學生回憶酵母菌的有關內容

二、真菌的繁殖

1、學生注意聽,回顧相關內容

2、學生觀察瞭解孢子的位子,結構

3、學生出示孢子印

4、學生體會孢子繁殖

5、學生探究孢子發育成新個體的環境條件

1、由形態結構中的孢子切入

2、啓發學生觀察圖

3、啓發學生製作(出示)孢子印

4、啓發學生參與模型製作

5、啓發學生思考:孢子如何發育成新個體

重點、難點

重點:

1、認識日常生活中覺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2、觀察能力的訓練。

難點:

真菌生殖方式的特點。

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設計

三、小結

1、學生總結真菌的特徵

2、運用:(1)防黴變,(2)試養殖

1、啓發學生利用板書,小結出真菌的特徵,教師點撥

2、啓發學生學以致用

八年級教學設計10

槓桿這節課可以有如下兩種教學思路:

第一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槓桿,然後介紹槓桿的五要素,並通過作圖來強化。再通過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第二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槓桿,只介紹槓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然後由蹺蹺板猜想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並通過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在實驗過程中,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然後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在上述兩種思路中,您贊成哪種方法,理由是什麼?談談您自己在教學中的做法及設計意圖。

我的選擇是第二種思路。

一、設計意圖

槓桿是一種簡單機械,是一種物理模型,槓桿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本節的教學難點是對動力臂和阻力臂的認識,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設計理念,並考慮學生對模型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可以先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通過“做”來體驗槓桿、認識槓桿。再通過學生熟悉的蹺蹺板創設便於他們進行觀察的物理環境,引導學生猜想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然後通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槓桿平衡條件實驗,體現自主學習和探索精神,提高發現式、探索式自主學習能力。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滿足他們創造的願望,獲得施展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

二、 設計思路

我是如此設計的,首先根據課標的要求,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通過觀察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各種槓桿,提取其共同特徵,來認識槓桿。

(2)能在槓桿上確認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會畫力臂

(4)能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槓桿的結構。

(2)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對槓桿的平衡進行猜想與假設,並設計出實驗方案,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得出槓桿平衡的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探索槓桿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興趣以及關注歷史、關注科學的意識。

根據目標和本節教材特點,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

力臂概念的建立,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究及認識過程

要求學生課前準備:

(1)尋找生活中與槓桿相關的圖片和工具,例如:各種用途的剪刀(理髮剪、手術剪、手工剪、園藝剪等)、指甲剪、鑷子、鉗子、羊角錘、鋼絲鉗,螺絲刀等。

(2)繪圖工具:直尺、鉛筆

教學過程設計:

1、 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在幾塊木板上定幾枚釘子,讓學生討論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釘子,提供的幾種器材,找幾組同學比賽來進行。看那組用的方法的最多,最省力的是哪種方法?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畫面(撬棒、壓水井手柄,羊角錘撬釘子),引導學生找到這些工具的共同點。在討論後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後,引出槓桿的`特點: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

引導學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見過或者使用過哪些槓桿?進一步加深對槓桿的認識。

(通過創設學生常見的又充滿趣味的情境來引出研究的內容,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發引導,鼓勵猜想。

在上面比賽的基礎上,啓發學生思考在比賽中發現有什麼祕密,引導學生畫出槓桿的三要素(動力,阻力,支點)。並猜想槓桿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省力?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費力?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不省力又不費力?可能是什麼原因?在這一環節中根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的研究,來判斷什麼時候槓桿是平衡的,什麼時候是不平衡的,從而認識幾種不同的槓桿。

出示“小蹺蹺板”和天平,請學生分析出動力、阻力和支點。教師模擬蹺蹺板和天平實驗,引導學生猜想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見槓桿的平衡除了與力的有關,還與力的有關。

做推門遊戲,找兩個同學來推門(男同學力氣大,讓其作用點靠近門軸一些,女同學作用點離門軸遠一些),引導討論:爲什麼男同學難以取勝?交換兩位同學施力的位置,(但男同學施力的方向變化)現在爲什麼他還難以獲勝呢?

投影: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還與力的有關。

改變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和改變力的方向,從這兩個方面都能影響槓桿平衡,猜想它們共同的物理本質是什麼呢?

(再次爲力臂的知識做好鋪墊)。

3、悉心輔導,設計實驗。

安排學生分組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主要讓學生用平衡架來進行實地研究。因爲平衡架是在兩邊各掛鉤碼使其平衡,學生對把平衡架的實驗結果與槓桿原理聯繫起來有一個思維的轉化過程,並且讓學生找到支點、阻力和動力這三個點,充分地預測,進行實驗驗證,獲得一組正確的數據。

在實驗過程中,除用鉤碼做三次實驗外,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先豎直拉,再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

教師引導學生畫出力臂,並板書示範力臂的畫法。

討論:在探究實驗中,爲什麼要使槓桿處於水平位置平衡?

(這種設計思路,易於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導學生畫動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難點,能卓有成效的開發學生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4、組織討論,獲得結論。

然後在此基礎上利用實驗數據,引導學生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出實驗結論,讓學生成爲“槓桿平衡條件”的“發現者”、課堂的主人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最後讓學生將自行研究自己帶來的各種類型的工具和槓桿的平衡條件,對槓桿進行分類。認識省力槓桿、費力槓桿和等臂槓桿的特點。讓他們找到生活中應用到槓桿原理的地方,以及爲什麼要應用槓桿的道理。他們對一些工具提出改進意見,並設計改進方案進行改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

討論:1、用一隻彈簧測力計能測出一頭大象的重嗎?

2、阿基米德說:“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杆子我能撬動地球”,他的說法能實現嗎?

(讓學生學會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相結合的能力;此環節體現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課程理念。)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1、什麼是槓桿?2、槓桿平衡的條件;

八年級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瞭解新聞特點,把握記敘的六要素;

2、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從中獲得有益啓示。

二、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語言。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四、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瞭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着炮火奮勇挺進,衝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迴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瞭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五、教具準備:

mp3

六、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課型:新授。

方法:講述、討論。

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你們都是通過哪些方式來了解世界的風雲變幻、國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羣衆的街頭巷議呢?

新聞縮短了你、我、他之間的距離。讓我們尋常百姓足不出戶,便可瞭解國內外時事,獲取各種生活的信息。好的新聞是可以穿越時空,供人們品讀與回味的。今天,並讓我們來共同研讀一篇來自於解放戰爭時期的新聞佳作,讓我們重溫那段蕩氣迴腸、青春激揚的硝煙歲月。

二、關於生字新詞:

要塞()阻塞()堵塞()塞子()

荻港()獲得()潰退()

殲滅()阡陌()纖維()

銳不可當():

當真()

不含:

業已:

三、新聞的有關知識:

{一}、新聞的特點:新聞這種文體從廣義上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從狹義上來講,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報道及時的消息。消息有三個特點:1.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誇張。2.報道迅速及時。3.簡明扼要。

{二}、新聞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三}、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結構有五部分,即標題(分爲:主標、引標、副標)、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主體是新聞的軀幹,它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背景和結語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四}、新聞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以記敘爲主,可適當議論

四、學生自讀課文(包括讀“預習提示”,以瞭解背景知識)。

五、佈置課堂練習:

{基訓2}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從20日夜

地點(1000餘華里的戰線)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軍要橫渡長江,進而解放全中國)

事情的經過(分三路大軍橫渡長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結果(人民解放軍全線告捷)

第二教時

課型:新授。

方法:

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回顧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整理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華里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爲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

經過與結果:人民解放軍兵分三路橫渡長江,23日可全部渡完。

二、研讀課文:

研討:爲什麼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的,爲什麼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

教師點撥:

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爲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爲頑強,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後說東路激戰,文勢也涌起高潮。

主體,三路三個層次,看三個層次的銜接,一氣呵成。中路和西路,都從時間說起,這樣並列,層次分明,又緊相銜接。說了西路戰況之後,又合起來有所議論,議論最後一句是“湯恩伯認爲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於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話題從“西面”轉向“東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轉到了下一層。可見,作者是很注意一層與一層之間的銜接的,所以全文流轉順暢,一氣呵成。

討論:本文語言有什麼特點?請找出文中的詞加以說明。

準確,首先是用詞準確。例如,“衝破”與“突破”詞義有所區別,“衝破敵陣”“突破安慶、蕪湖線”“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都運用得準確。又如,東面防線經過整天激戰,敵軍一部分被殲滅,另一部分被擊潰,不是一概說殲滅,或者一概說“擊潰”,而是說“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

詞在程度上的.差別,表達纔算準確。例如,“此處敵軍抵抗較爲頑強”,加上“較爲”二字就十分準確。而湯恩伯是“認爲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加上一個“很”,可見他驕傲自負的心理。

必須明確交代的地方,一點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後面還註明

語言的精練、鏗鏘,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單音節的詞不用雙音節詞。電文要求極端精練,軍事用語更要求斬截有力。二是適當採用文言詞。例如,“至發電時止”斬截有力,如果寫成“到發電文的時候爲止”,就拖沓了。又如,“現已佔領”不說“現在已經佔領”。這類例子還很多。

這篇新聞許多語句很文氣。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三、學習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一)整體感知:

1、速讀新聞,理清新聞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得兵力集中於以徐州爲中心和以漢口爲中心的兩各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下,困守南陽的蔣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進軍,大量殲敵,擴大並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雲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個據點外,全部爲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

1、完成研討與練習四

2、全文共分爲五個層次:

1)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2)背景材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3)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5)預言南陽逃敵王凌雲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題:俗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從文中選擇論據來證明蔣軍的大勢已去?

閱讀全文尋找證據,證明我軍進行的是一場正義的戰爭。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三第三組,感受新聞語言的生動與形象

例:比較下面兩段話:

A、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共渡過了30萬人。

B、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

分析:上面兩段話主要意思一樣,但第1段表達較籠統。第2段中將“越過”改爲“突破”,體現了人民解放軍是經過激烈的戰鬥才取得勝利的。“渡至”比“到達”的意思具體確切,說明人民解放軍是從水路進軍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時內”和“即已”則比“共”字更具體、更準確了,突出人民解放軍渡江時間短、進軍神速。第2段是毛澤東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較,充分體現了新聞語言的準確和簡明。

四、教師總結:

1、《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2、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五、提高鞏固

從近期報紙上找一則你最喜歡的新聞進行分析,分別找出該則新聞的六要素、結構要素以及進行適當的點評,具體的闡述你喜歡它的原因。

六、作業練習

1、檢查字詞

2、課後練習討論

八年級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記敘的要素,品味語言,感悟文章意蘊。

3、激發學生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像能力。

【教學重點】

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蠟燭的特殊意義。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查閱資料,瞭解二戰中蘇聯紅軍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2、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寫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在了一位蘇聯紅軍戰士的墳頭。文章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學習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婦人對蘇聯戰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們有一個兒子上國中三年級。家裏只有一間房子,約十五六平方米,擺一張雙人牀,一張單人牀,一張學生桌,家裏就塞滿了。爸爸身體不好,經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動,兒子寫作業思路就會被打亂,爲了兒子的學習,爸爸嗓子一癢就趕緊躲出去,每天晚飯後兒子要寫作業了,爸爸就躲出去,這幾乎成了一種規律、一種習慣。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紛紛揚揚下起鵝毛大雪。有一天,兒子臨近期末考試,在溫暖寧靜的小屋裏不知不覺學習到夜深。作業剛做完,忽然隱約聽到窗外的咳嗽聲,他從窗戶往外望去,大雪中一個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潔白,成了個雪人,兒子像一下子被電擊着了,淚流滿面的跑出去……無聲的雪花蓋住了這對擁抱的父子。這是一個普通的親情故事,但令我們感動。還有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給我們震撼。今天我們學習的《蠟燭》一課,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並出示學習目標。

2、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3、教師(或學生)配樂朗讀,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

4、投影思考題:

1、複述課文情節,說說課文表現了什麼主題。

2、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老婦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5、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

預期達到:

⑴跨越國界,情同母子,戰鬥的友誼。

⑵老婦人渴望解放、和平,對蘇聯紅軍烈士滿懷敬意,奉獻愛意。表現出深沉、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三、研讀賞析

教師導學:這篇文章非常感人,給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象。那麼,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投影思考題:

1、找出令你感動的情節、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動的原因。

2、試分析蠟燭有什麼特殊意義。

學生默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預期達到:

1、題材感人,重點描寫老婦人掩埋蘇聯烈士的過程,突出蠟燭、燭光。

感人的原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的意義。

2、蠟燭的珍貴意義:

老婦人珍藏了45年的結婚的喜燭一直捨不得用,現在,把它們拿出來點在烈士的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特殊的環境裏,燭光顯出了特殊的'意義。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精讀文章倒數第四、五兩段,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有哪些心理,回答問題。

投影思考題:

1、老婦人爲什麼不說話,她心裏是怎樣想的?

2、老婦人爲什麼對他們深深一鞠躬?她心裏是怎麼想的?

學生齊讀或分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意蘊,啓發學生就文句提出一個個問題推想。只要學生的思路打開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教師小結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昇華。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

六、佈置作業

把你設想的老婦人的心理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並且用上研讀與練習中的字詞,300字左右即可。

八年級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瞭解作者和時代背景。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誦讀,咬文嚼字地賞奇景,學習白描手寫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性情,瞭解作者深層次的“癡”。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學習白描的寫景方法,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深層次的“癡”,評價作者的性情。

【課型】

品讀交流感悟課

【教學方法】

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精讀課文,品味語言;探究學習,理解作者的“癡”,評價作者的性情。

【教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同學們,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裏的“杭“指的就是浙江的杭州,而杭州著名的名勝景區之一,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杭州西湖。自古以來就有無數的文人墨客爲它留下了不少的傳世佳作。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描寫西湖的詩句有哪些?(討論交流並自由回答)

參考答案:

《飲湖上初晴後雨》【宋】蘇軾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底。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裏白沙堤。

《題臨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等。

很好,同學們可能沒到過西湖,但通過閱讀名人佳作也可以足不出戶而領略到西湖之美,但是大多作品都是描寫西湖春夏兩季的,不知西湖的冬天也一樣了令人心醉神馳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位古文大家給我們拍攝的西湖雪景,一起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首先來聽一聽文章錄音,請聽準字音,把不會讀的字做上記號。

(多媒體播放《湖心亭看雪》錄音)

如此美文,我想大家更願意自己讀一讀。請參閱註釋,自由大聲地朗的課文,最好把不理解的字詞勾畫出來。(老師注意個別引導)

我們說貴在有疑,就是要學會質疑,發現並提出問題。在讀的過程中你們遇到了哪些問題呢?大家提出來,通過討論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師生共同尋疑解疑)

明確:詞方面的重要知識點有:

a、通假字:。餘挐一小舟:挐(ráo)又寫作“拏”通“橈”,持引申爲撐、劃。

b、一詞多義:是:是日更定(這,指第三天)是金陵人(表判斷)

一:一白:(全) 長堤一痕(數量詞)

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2小時)更有癡似相公者(比,更加,進步)

白:一白(白色) 強飲三大白而別(這裏指酒杯)

c、詞類活用:客:原義爲“客人”,此處爲“做客”。“客此”即“客居於此”,名詞作動詞。

d、古今異義:餘:我。例:餘往西湖。 今義:剩下。

2、現在大家對文章的大意已經有所瞭解,我們一起把課文讀一遍。注意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肯定,我相信隨着大家對課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受到西湖冬天的美麗,也會朗讀的更好)

二、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這篇文章短小精悍,寫景的句子更是精煉而耐人尋味,下面我們一起來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注意白描手法的運用)

請一生找出寫景的句子並朗讀出來。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討論:儘管描寫景物的'文字只有兩句話,但寫得很美,意蘊也很深遠。請同學們自己默讀體會,然後說說它們好在哪兒?

明確: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着眼於“大”字。

後一句作者變換角度,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由大到小,由遠到近,不僅表現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小結: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脫俗的閒情雅緻。(學生再朗讀體味)。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對話,敘事、寫景、抒情融於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着濃郁的詩意。

“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語言生動形象、華麗優美嗎?

讓學生獨立思考,並試着說出自己的看法。

明確:不生動,相反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這種寫作方法就稱爲白描,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補充: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爲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三、小組合作,深入探究

1、這麼精美的文章,這麼精妙的筆法,讀後總能讓人回味無窮,不知出至哪個高人之手,下面我們一起齊讀註釋1來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

明確:(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表明這是一部回憶錄,寫於明王朝滅完之後。

(2)、作者的家鄉在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說明作者身在他鄉,客居異地。

2、天寒地凍作者“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性情?“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明確: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於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他脫俗喜歡寧靜,遺世獨立和不隨流俗的性情。

不矛盾,突出他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願意與那些俗人爲伍的性情。在作者眼裏這些人並不存在。

3、爲何作者以舟子之語做結?細細品味“癡似相公者”的“癡”字的深意。

明確:前人論詞,有點、染之說,這個尾聲,可謂融點、染於一體。借舟子之口,點出一個“癡”字;又以相公之“癡”與“癡似相公者”相比較、相浸染,把一個“癡”字寫透。所謂“癡似相公”,並非減損相公之“癡”,而是以同調來映襯相公之“癡”。“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之狀,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也正是作者的得意處和感慨處。文情盪漾,餘味無窮。“癡”字表現作者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

4、古代文人中有許多像張岱一樣遺世獨立的文人雅士,談談你對他們這種行爲的看法。

(可以引導學生對他們的行爲進行辯論)

參考答案:

可取的地方:他們品德高尚,潔身自好,不與腐朽的官場爲伍。他們性情高雅,娛情山水,爲我們留下了許多絕妙奇文。

不可取的地方:他們消極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統治階級,可是另一個方面他們沒有爲當時的現實社會作出自己應該有的貢獻。他們的獨善其身,使他們的傑出才幹沒有了社會的價值。

四、課外拓展,能力提升

1、課外收集描寫西湖的詩文,召開一次“文人眼中的西湖“爲主題的讀書交流會,開闊學生的視野。

2、學習運用白描手法,寫一個人或一件事,力求簡潔、傳神。

八年級教學設計14

課型:新授

課時:2

知識目標: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能力目標: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繫實際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標:教育學生去關心父母,仔細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重點難點: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策略和方法:朗讀法、導引法。

教學媒體:投影儀、錄音機。

一、導入。

不知道大家發覺沒有,這一單元其實都是寫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經歷、感受和事情。我這裏恰巧有一篇關於卑微事物或人的論述,大家聽一下。(朗讀文章。見附錄。)

任何一種卑微的事物,其韌性都是最強的。無論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螞蟻,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還有“我”那平凡的父親……

二、整體感知。

1、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些獨特的風俗,那麼,本文中一個獨特的風俗或講究是什麼?

多數同學都能侃侃而談。有的說上浮山祭祖,有的說糖球會等等。

臺階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換句話講,父親爲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造新屋,當然是爲了改善居住條件,每個建築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說,父親對臺階的要求,也就是對地位的要求。

(其實,這和第一問是一道題。只是,大多數同學都不能很好的運用聯想思維。)

這裏補充一下關於馬斯羅的理論:人的需要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聯繫本文,其實父親也是對尊重的要求。這是其畢生的奮鬥目標。

3、那麼父親是怎樣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準備工作?)

每天撿磚、瓦、鵝卵石等。往瓦罐裏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過程寫的簡略,可造臺階反而很詳細,這是爲什麼?

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要詳寫。(這個問題,好學生可以回答出來。)

5、在父親心理,新臺階的動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們平時遇到父母升職等事時,都是舉家歡慶的。那麼父親是怎樣慶賀的?

放了四顆大鞭炮。

6、但是,父親在放鞭炮時,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來,看看他有什麼特色?

71頁。奮鬥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裏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一輩子低眉順眼、老實厚道,高興起來也與衆不同。一雙手放在哪裏都不是。

(這裏要找出不難。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閱歷淺,還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來。

7、在父親的努力下,新臺階終於砌好了,可父親卻感到怎樣?爲什麼?

不對勁。

臺階底,意味着經濟地位地下,父親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長期存在,難以一下子消除,所以臺階高了,反而處處感到不習慣,不對勁。

8、其實,我認爲這篇課文是可以刪除一部分的,大家認爲是哪一部分?

(這個題很有迷惑性。本來哪一部分都不該刪除掉。但是,目的是爲了讓他們找出其中必須存在的東西。也就是,這其中寫的精彩的部分。但是,還真有不少同學都找出了應該刪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聰明的孩子,說不應該刪除,並且說明了自己的理由。雖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談到一點或兩點關鍵的地方。)

老屋的三級青石板的描寫。

9、你看都羅嗦了些什麼?

1)、來歷——體壯如牛,(與後面,閃了腰作對比。)

2)、粗糙——經濟條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蓋好,我“長成大人”,所用時間之長。

4)、腳板——終年辛勞;說明家庭的窮困。

10、你說這樣寫有必要嗎?爲什麼?

當然。因爲都與後面有着緊密的聯繫。並且都對後面的情節起對比或反襯的作用。

11、具體來理解兩個句子:

1)、“父親坐在綠蔭裏,……一片片旱菸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表現父親怎樣的`思想感情?爲何不用心理描寫?

一方面,專注的望着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嚮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羨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稱,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形寫神。

2)、父親回來時,爲什麼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麼理解?

父親幹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穫,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幹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12、簡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他爲此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13、那麼這樣做值嗎?

學生談自己的價值觀。

14、怎樣理解父親這個人物形象。

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父親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着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後,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並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談談你心目中的父親。兩相比較,你有怎樣的感受。

八年級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說出病毒的種類。

2.說出病毒的結構和生活。

3.列舉病毒與人類的關係。

(二)能力目標

運用多種方式獲取資料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同病毒可以爲人類利用,辯證地認識病毒和人類的關係。

教學重點

1.病毒的結構與生活。

2.病毒與人類的關係。

教學難點

病毒的結構與繁殖。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電影《38度》片斷:

同學們你們知道電影反映的是什麼時期,什麼事件嗎?

非典在30個國家和地區造成8000多病歷和900多人死亡。它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

其實由病毒引起的疾病還有:埃博拉,禽流感,艾滋病等。可是病毒到底什麼樣?它爲什麼能引起動植物患病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病毒,瞭解病毒的祕密。

觀看、討論

利用視頻,聯繫生活,激發興趣

病毒的種類

非典病毒,埃博拉病毒,艾滋病毒等是怎麼傳播到人的身上呢?

提供相應的資料:1.有人認爲人類通過食用果子狸這種動物而感染非典。2.禽流感疾病的主要傳染源爲患禽流感或攜帶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引起從呼吸系統異常到嚴重的全身敗血症等多種症狀。3.人類通過密切接觸受感染動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等感染埃博拉病毒。

根據已經掌握和了解到的'知識進行分析

閱讀資料:明白人類所患有的這些疾病實際上是從其他動物體內傳播過來的,並且動物之間也可以傳播。

理解病毒的種類

引導同學們關愛生命

病毒的結構

病毒可以寄生在動物、植物細胞和細菌中,它的個頭一定特別小,它是如何被發現的?

到底病毒長成什麼樣子呢?

它有哪些結構?

展示多種病毒的圖片

閱讀課本,體會科學發現的過程。

同學們觀看多種病毒圖片後歸納出病毒的結構。並用自己的方式區別動、植物細胞和病毒。

幫助同學們直觀地理解病毒之“小”,培養學生觀察、表達能力。

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病毒這樣簡單的結構如何能寄生到細胞中呢?帶着問題播放視頻:病毒的生活

觀看視頻

藉助視頻資料化抽象爲具體,突破難點

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病毒不是隻有有害的一面,教師爲學生提供資料,例如在基因工程方面對病毒的應用,人類研究病毒的結構和特點生產疫苗預防疾病等。

分析資料,認識到人類在研究病毒的過程中,取得的可喜成績,認識到應辯證地審視問題。Ww

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辨證的觀點

小結

學生談收穫與體會

練習

七、板書設計:

第五章病毒

標籤:八年級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