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

設計2.66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

國中物理教學基本理念,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物理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將精力陷於知識點的學習和解題中,對技能、物理過程和方法則關注的較少或落實不夠。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觀念,堅持這一觀念,才能切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願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其內在的本質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是:

1、關注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所有的學生,應該尊重、關心、牽掛他們。要容忍學生的錯誤,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感。

2、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物理教學過程應該成爲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過程。物理教師要善於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讓課堂成爲學生嚮往的地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

(1)融洽的課堂氣氛教師要真心對待學生,永遠以和平、愉快、友好、信任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學生,與學生建立起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身心處於最佳活動狀態,心情舒暢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2)在教學中應儘量增加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情趣讓教學內容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如將教學內容故事化、多媒體化。以《磁場》一節引入新課的教學爲例,教師講:“在我國的古書《史記封禪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漢武帝雖然雄才大略,但是晚年卻很迷信。有一天,宮外有位自稱叫奕大的人求見,說是有寶物要獻給皇帝。漢武帝一聽,馬上召見。只見奕大從懷中取出一對棋子,說這叫鬥棋,放在一起爭鬥不已。漢武帝命人拿來棋盤,奕大把兩隻棋子靠近擺在一起,果然能夠‘相距不休’。一會而,奕大又換了個法子,兩隻棋又相互吸引不肯分開。這個玩意而可把皇帝給逗樂了他馬上下令封奕大爲‘五利將軍’。同學們,如果你是奕大,你會用什麼來做那兩隻棋子呢?”教學內容如果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使學習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與人格養成課堂不僅是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格養成的聖殿。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的挖掘道德教育素材,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引導學生成爲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使學生在獲得物理知識同時,也成爲人格健全的人。物理教學中的德育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愛國主義教育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在物理學方面對世界所做的傑出貢獻、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國古代文明燦爛輝煌,很多科學論述都在世界遙遙領先,如《墨經》關於槓桿的論述、小孔成像的觀察研究,《春秋》中哈雷彗星的記載,足足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在現代科學技術中,我國超導的研究與實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尖端技術方面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的實驗成功,人造衛星的發射與回收,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成等等,在教學中適當的穿插這些內容,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還能使學生了解祖國燦爛輝煌的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教學中也應讓學生認識今天我國在科學技術的某些方面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立志振興中華。

(2)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中學物理教學內容中充滿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師在教學中應自覺地用辨證主義觀點去分析教學內容,闡明物理概念和規律。例如,通過分子運動論的初步知識的教學,向學生揭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通過講解“摩擦力的利與弊”向學生闡明“一分爲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道德品質教育在物理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科學態度,刻苦鑽研、勇於進取的精神和愛護公物、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的作風。探究式教學法是一種重要的物理教學方法,在探究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勇於戰勝困難和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

4、滲透STS教育,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物理知識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中都有廣泛的應用,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與物理學的進步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教學活動必須圍繞着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來展開,使學生在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瞭解這些知識的實用價值,懂得在社會中如何對待和應用這些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技術意識、社會意識。

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是:

第一、關注現代物理科學技術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動向,如那米技術、超導體、激光、現代航天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等。

第二、重視學習內容與家庭、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聯繫,如將電的知識與安全用電、安裝照明電路、修理各種家用電器相聯繫;將能源的利用與生活中如何節能相聯繫;將物態變化與電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聯繫,將浮力與潛水艇的浮沉相聯繫;將電磁波與現代通信相聯繫等。

第三、關注一些重大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能源危機、噪聲污染等。此外,教師在設計習題時,應多考慮一些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規律的題目,如學習慣性後,解釋剎車時人體上半身爲什麼向前傾的現象。學習槓桿後,解釋騎自行車上坡走“S”形路線省力的道理;學習了長度的測量後,會從地圖上測出長春到北京鐵路線的長度;學習了光的反射,解釋汽車駕駛室外面的觀後鏡是一個凸鏡,汽車頭燈裏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學習了光的折射,能解釋海市蜃樓,汽車頭燈總要裝有橫豎條紋的玻璃燈罩;學習了熱學,能回答爲什麼海邊及大森林裏一年四季氣候宜人,爲什麼當今國家推行退耕還林的政策;學習壓強後,解釋刀磨得越鋒利切東西越快等等。通過多方面培養學生勇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形成將科學技術與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意識,激起學生對自然界的好奇、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養成對大自然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增強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2

國中物理教案全冊(優秀)

【試講或講課高分原則】

1.作爲老師,信心和責任心是第一位的。記住一點,你擔心的別人也擔心,所以不需要有壓力。 相信自己,別人才能相信你。

2.打動那些對你有好動感的評委!沒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訴所有人,我來了,我能教好學生。

3.講課要有激情,如果抑揚不足,起碼聲音要大。普通話標準一點。講話語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練。這是關鍵!講話要擲地有聲,不要半推半就,在講臺上要有颱風。語文教師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語音悅耳,抑揚頓挫。

4.一定要着裝合體,不要穿着太前衛,畢竟教師這個職位還是要講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潔得體端莊大方,給人感覺氣質非凡。

5.在見到面試官時要表現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囂張,給人留下穩重的印象。注意肢體語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講臺上,運用好肢體語言。

6.要在試講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把要講的內容的相關背景等知識瞭解到位,並把課的內容和這些背景結合起來,讓背景知識在吸引人的同時把人引導到課本的內容上來。

7.不用花費時間講得過於仔細,只要在你講的時候提到就可以了,讓聽課的評委知道你有這個環節就可以了。

8.要注意跟臺下評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視線不要一直停留在講稿上,要使臺下的每一個評委都以爲你在看他們,注視着他們。要面帶微笑,不要太嚴肅。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的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瞭解人耳感知聲音傳播的基本過程。

2.瞭解骨傳導。

3.知道什麼是“雙耳效應”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和社會生活,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

2.通過動手動腦中的兩個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蒐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2.通過貝多芬耳聾後繼續進行創作等例子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意志。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人耳聽到聲音的道理;骨傳聲。

難點:骨傳聲。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引入新課

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是靠哪種形式?

聲波進入人耳後,經過哪條途徑,最後感覺到聲音?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人耳的構造

聲波鼓膜振動聽小骨及其他組織聽覺神經大 腦 在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僅只是傳導障礙,但能通過其他途徑傳給聽覺神經,人仍能聽到聲音。

2.骨傳聲

“想想做做”:

(1)將振動的音叉放在耳旁,聽音叉的聲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聽音叉的聲音。

(3)請同學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將振動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額、耳後的骨頭和牙齒上,聽音叉的聲音。

分析得出:骨頭能傳聲。

失去聽覺的人能靠骨傳導來聽到聲音。

介紹貝多芬的故事。

3.雙耳效應

由學生自習完成。

利用聲音傳到兩隻耳朵的時間、強弱及其他特徵不同來確定聲音的位置。

四、作業佈置

教材第18-19頁“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課後反思

本節課,教師要作充分的準備,多做實驗,讓學生經歷科學全探究過程。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 (2)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和觀察,瞭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噪聲控制的途徑

難點: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教學器材:多媒體電腦、鬧鐘、紙盒

四、教法與學法:分組討論法、閱讀法

五、教學過程

放一段錄像,先放出一段優美的旋律,然後放出一段嘈雜的聲音。然後引入課題:優美的聲音使人心情愉快,而雜亂的聲音則令人心煩意亂。那麼,令人心煩意亂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對人有沒有危害?怎樣纔能有效地防止這些聲音的產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一)噪聲的來源

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分別從物理角度和環境保護的.角度找出噪聲的含義

(2)分組討論:在你的周圍,有哪些是噪聲?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噪聲的含義:

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環境保護角度)

(二)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 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找出噪聲的等級是按什麼劃分的。

(2)不同的噪聲的等級對人們所產生的危害又是怎樣的?

(3)認真閱讀P26的噪聲分類表。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三條界線:

>90dB,會破壞聽力;

>70dB,會影響學習和工作;

>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

(三)控制噪聲

複習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引起鼓膜的振動

(聲源發生處)(聲音的傳播過程)(人耳)

演示實驗:讓鬧鐘發出聲音,過一段時間後,把紙盒將鬧鐘罩住,讓學生比較前後聲音的不同。

? 學生活動

(1)觀察書本P 26圖1.4-4,指出控制噪聲的措施分別在哪裏實施的;

(2)分組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治理噪聲的實際例子。

綜合實驗和學生活動內容,總結得出控制噪聲的途徑: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3)觀看錄像。加深對噪聲的瞭解。

(四)課堂小結

噪聲的來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樣防治噪聲?

(五)佈置作業

調查學校周圍有哪些噪聲源,學校應該採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六、教學後記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多,在強調一兩個主要內容的同時,可以安排一定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在課堂完成。

光的傳播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3.能簡單解釋常見的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經歷探究過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

5.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

(四)教學難點

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五)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學法。

(六)教學媒體

激光手電、玻璃磚、白紙板、盛水的小燒杯、空燒杯、激光演示器

二、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激發興趣

展示光現象(收集一些光現象圖片)

教師: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麗動人,同學們對光感興趣嗎?

(二)進行新課

1.光源

同學們,我們要看清五彩繽紛的世界,必須有光射入我們的眼睛,那麼,光是從哪裏發出來的呢?

思考、討論 列舉例子

除了太陽、電燈之外,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物體能夠發光?

(板書):太陽、螢火蟲、恆星、水母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3

【設計思想】

本設計在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以人爲本的培養理念,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課堂,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民主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並通過實驗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學方法上採用了觀察法、探討法、演示實驗法、訓練法,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物理》(滬科版)八年級第八章第一節壓強第136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壓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並能應用壓強知識進行有關計算,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操作實驗、觀察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論證、概括出規律性結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探究實驗中,體會到客觀規律的可認識性和有效的利用規律,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積極研究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

【學情與教材分析】

1.學情分析

對於國中二年級的農村學生在知識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這年齡段的學生具有好奇好動好勝心理特點,且大多思維活躍,可塑性強,學習積極性高,平時由於注意激發學生的認識需要,使學生對物理有興趣,學習有信心,且課堂氣氛好,師生配合融洽。

2.教材分析

壓強的概念是貫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後三節的基礎,教材的編寫採用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路.壓力和壓強的概念及培養學生研究問題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本節的教學重點,用壓強知識解釋和解決問題和制定計劃、設計實驗、分析、論證、交流、評估、最後概括出規律的方法的掌握,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圖釘、方磚、泡沫塑料、水果刀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教師提問:

1.大家見過怎樣用斧子砍樹嗎?是用斧刃砍,還是斧背?爲什麼? 2.同學們觀察過自己的書包帶子嗎?覺得寬帶子好,還是細帶子好,爲什麼?請大家拿出你們的三角板,按書中圖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麼不同,知道是爲什麼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道理。

二、新課教學。

前面我們學過重力,彈力,摩擦力,浮力等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力——壓力

對於壓力我們分析一下,我們知道壓是個動詞那麼那我同學來給我們演示一下壓這個動作。請同學演示自己據一些例子

請畫出在下面四種情況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學中,將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分析重力與壓力的區別?以放在物理課桌上的課本爲例。

分析歸納:

課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桌面受到壓力的施力物體是課本。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壓力的方向是垂直於接觸面的。

1.感受壓力的效果。

2.實驗探究

發給每桌一個圖釘,請學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輕輕地夾着圖釘,感受一下,爲什麼兩個手指的感覺不相同呢?

舉例:爲什麼人在雪地上行走時腳容易陷進積雪中,而穿上寬寬大大的滑雪板時不僅不會陷進雪裏,還能在雪地上滑行?

1.壓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情預設:學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針對實際情況做好引導工作,爲引入演示實驗做好鋪墊。)

學生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和壓力的大小有關,或猜想還與其他什麼因素有關。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兩個因素有關。所以,用控制變量法,控制受力面積相同,研究壓力大小對作用效果的影響;再控制壓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積大小對作用效果的影響。

選用器材:兩塊磚和一泡塑料。

設計意圖:把兩塊磚和一塊磚分別放在泡沫塑料上所產生的壓力大小不同,但把兩塊磚疊起來平放與一塊磚平放的受力面積相同,因此,可以比較出壓力的大小對壓力效果的影響;把同一塊磚平放與立放能保證壓力相同而受力面積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積對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

參照課本實驗。

(1)把一塊磚平放在泡沫塑料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2)把兩塊磚疊放在泡沫塑料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3)把一塊磚豎放在泡沫塑料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證據:圖(a)、(b)受力面積相同,但壓力不同,圖(b)受到的壓力大,產生的形變大,作用效果明顯。

圖(a)、(c)壓力相同,但受力面積不同,圖(c)的受力面積小,產生的形變大,作用效果明顯。

分析論證: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2.壓強的計算

3.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壓強的計算公式爲:P=FS。(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壓強的單位是由壓力和受力面積的單位組成的複合單位,寫作“N/m”,物理學中稱爲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單位;我們把三粒芝麻壓成粉,均勻地分佈在1cm2的面積上,所產生的壓強約爲1Pa。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信息窗”,讓學生對帕斯卡有所瞭解。

【知識鏈接】

帕斯卡是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1623年6月19日生於法國克萊蒙費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於巴黎,享年39歲。

帕斯卡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對流體力學、靜力學和大氣壓強的研究。

托裏拆利實驗的消息傳到法國後,引起了帕斯卡的極大興趣,在1646年10月,他幾次重複了托裏拆利的實驗,均獲成功。1646-1647年,他準備了幾根長度約12m的各種形狀的玻璃管,把它們固定在船的桅杆上,分別用水和葡萄酒做實驗,帕斯卡根據這次實驗的結果,在1647年10月出版的《關於真空的新實驗》一書中指出,管內出現的空隙確實是真空。

帕斯卡還做過大氣壓隨高度變化和虹吸現象的實驗。1648年9月19日,帕斯卡讓他的內弟佩裏埃把氣壓計帶到克萊蒙附近高約1000m的多姆山,在山上進行實驗,看出大氣壓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山頂比山腳的水銀柱高度低8.5cm);他自己也在巴黎的聖傑克塔頂做過同樣的實驗。帕斯卡把真空存在的論證和大氣壓強聯繫起來,進而把兩者放在更爲一般的“流體平衡”理論中來加以闡述,說山頂實驗使他“親眼看到自然界中最輕的流體——空氣和最得的流體——水銀之間的平衡。”

實際應用:比較坦克與圖釘所產生的壓強。

例題:一輛質量爲12t的坦克,每條履帶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是1.5m2;一顆圖釘尖的面積是0.05mm,手指對圖釘帽的壓力是20N。試比較坦克對地面的壓強與圖釘尖對牆的壓強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質量m=12×103kg,履帶面積S1=1.5m2,圖釘所受壓力F2=20N,面積S2=0.05mm2。

求:坦克對地面的壓強P1和圖釘尖對牆面的壓強P2,並比較其大小。

解:坦克對地面的壓力:F1=G=mg=12×103kg×9.8N/kg=1.18×105N。

地面的受力面積:S1=1.5m2×2=3m2.

坦克對地面的壓強:P1===3.93×10Pa。

圖釘尖對牆的壓力:F2=20N。

牆的受力面積:S2=0.05mm2=5×10-8m2。

圖釘尖對牆面的壓強:P2==4×108 Pa。

比較可知,圖釘雖小,但是它對牆面的壓強卻遠大於坦克對地面的壓強。設計意圖:通過對壓強的相關計算進行練習,加強對於壓強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和應用.

交流與討論:

估算自己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行走時和站立時的壓強一樣嗎?如何估算每隻腳的面積?

採用的方法:割補法測面積。

根據質量計算重力,得到人對地面的壓力,代入公式P=FS進行計算。

4.壓強的增大與減小。

提出問題:怎樣才能增大壓強?怎樣才能減小壓強?

分析歸納: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可以增大壓強。

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可以減小壓強。

應用:

(1)把兩個核桃同時放在一隻手上捏,由於兩個核桃互相擠壓,其接觸面積非常小,產生的壓強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壓開。

(2)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它的科學道理是什麼?

答: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

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的應用:釘子、箭頭、刺刀、長矛等。

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的應用:建築物的地基、載重汽車的輪子比普通汽車的輪子多、學生的書包做成雙肩背且揹帶做得比較寬。

三、課堂小結。

1、基礎知識。

(1)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受力物體與施力物體相互接觸,並相互擠壓的那部分面積叫受力面積。

(3)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公式:P=FS,單位:Pa。

2、研究方法。

通過猜想、分析、制定實驗計劃、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分析論證得出壓強的規律。

四、課堂反饋。

1、推土機對地面的壓力也很大,爲什麼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2、往地裏打樁,爲什麼要把樁的下端削成尖形?(答案: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

3.書包的揹帶爲什麼要做得很寬?(答案: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

4.將邊長爲3dm的立方體銅塊放在上表面面積爲100cm2的水平放置的鐵塊上。求鐵塊上表面受到銅塊的壓強是多少?(銅的密度P=8.9×103kg/m3,g=10N/kg)

分析:找到受力面積是解決本題的關鍵,銅塊的底面積900cm2,大於支持面的面積100cm,所以受力面積是100cm。(答案略)

【設計思路】

1.本節從學生常見的但沒有思考過的現象引入新課,意圖引起學生的學習物理興趣;再介紹壓強的鋪墊重點知識壓力,通過對四個圖例的分析來理解壓力的的概念;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問題,用演示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爲了描述壓力的作用效果,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壓強的概念;之後對壓強的相關計算進行練習,並口頭解釋壓強現象,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找增大與減小壓強的方法,突出物理學是描述自然現象,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學科。

2.在教學過程中總是鼓勵學生積極動腦,通過演示實驗的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科學的樂趣,瞭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創新精神。

3.本節課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獲得結論,培養了能力,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通過對壓強的相關計算進行練習加強對於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和應用。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壓強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是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緊密。壓強是力學中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與壓強相關的物理現象較爲熟悉,但壓強的概念學生還比較陌生。本節教材主要建立在學生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基礎上,和學習了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力的關係後對力的另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壓強是全章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液體壓強和大氣壓強的重要保證。因此,搞好壓強的教學是抓好本章教學的`關鍵。

2. 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壓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

②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能應用壓強公式進行有關計算,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

③知道壓強增大和減小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採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瞭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樂於探索、勇於探究物理的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壓強的概念。

壓強的概念統領全章、貫穿全章,因此壓強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壓強概念的建立。

國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如何通過概括實驗結論得出壓強概念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關鍵:實驗的成功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探究影響壓力效果的因素,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強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壓力效果的實驗就顯得特別重要。

4.教學媒體:圖片及多媒體課件。

二、學情分析:

由於八年級學生具備了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具有較強的科學探究意識,學生完全可以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影響壓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絕大多數學生能從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會對獲得的信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處理。

三、教法

爲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靈活地運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啓發引導法和多媒體輔助法等多種方法,並且能按照新課標倡導的探究型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出結合學生實際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學法

根據以上教法及學生年齡特點,採用的學法主要有觀察法、合作探究法、討論交流法、自學法等。教學中不但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通過學生自己體驗,分析歸納,獲得對壓強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設計理念

本節設計總體思路是從有關壓強的生活情景引入壓強課題,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感受壓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壓強概念,並用所學壓強知識解釋生活中有關壓強應用。充分體現課程標準“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突出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六、教學準備

1、教學媒體準備:多媒體硬件和相關課件準備

採用多媒體作爲教學的輔助,使教學聲圖並茂視聽並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實驗器材準備:海棉、橡皮泥、肥皂、氣球、磚兩塊、一隻削好的鉛筆、廢舊玻璃輸液瓶、水等。(盆盆罐罐當器材,拼拼湊湊做實驗 、讓土器材成爲實驗教學的生力軍)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拿出一海綿,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壓,提問:這說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

投影展示圖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對地面的壓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卻陷入不多,兩者產生的效果不同,壓力作用效果爲什麼差別這麼大?壓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回顧:瓶子放在海綿上使物體發生形變,力還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觀察圖片,並引發對此現象的思考。

二、認識壓力

演示小實驗:

向下按海綿;將鋼尺一端搭在講桌上,另一端懸空,向下壓懸空部分,讓學生觀察形變,描述力的方向。

學生觀察現象,初步理解壓力的概念。

總結:例子中的物體都受到了壓力。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三、認識壓強

1.探究主題的引入

教師提出問題:

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針對教師的設問積極猜想:可能與施加的壓力有關;與接觸物體的大小、形狀有關等等。

抓住學生猜想中含有科學成分的部分,給予引導,逐步逼近主題。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瞭解簡單電路在生活中的運用實例、

2、會根據串聯、並聯電路的特點,分析簡單電路的結構、

3、通過簡單電路的設計和線路連接,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素養、

二、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簡單電路設計的.思路和具體方法,設計電路是難點,實驗中的難點是如何正確地連接電路。

三、教學方法

通過聯繫生活實際,討論和交流生活中採用簡單電路的實例、

四、教學儀器

天鵝城堡電路模型學生實驗電路元件(包括兩節電池、兩個單刀開關、一個燈泡和燈座、一個蜂鳴器、六根導線)

五、教學程序設計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聽說過吧?!它的原型取自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新天鵝城堡,這是新天鵝城堡的模型。這麼龐大的建築,要看管起來相當困難,爲此,我們今天就來爲新天鵝城堡設計一個報警系統。

2、主要內容:報警電路設計和學生連接實驗電路圖

例題:設計報警電路

閉合報警系統的開關S時,指示燈亮,報警鈴不響;當不速之客進入大門時,報警鈴響。

以天鵝城堡報警電路爲例,介紹簡單電路設計的步驟分爲五步:

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電路元件;

第二步是分析用電器之間的連接方式;

第三步是判斷開關和用電器之間的連接方式;

第四步是畫出電路圖,再連接電路圖;

第五步是對照檢查。

在學生畫出電路圖後,對電路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對稱性和對應性爲原則,對學生電路圖進行優選和評價。還應對例題的設計思路重新梳理,彌補學生設計電路時思維和認識上的不足。

在學生實驗前,應先強調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①這是一個蜂鳴器,紅色導線這端是正極;

②連線的過程中開關要一直處於斷開狀態;

③接線時,先擺位,再順次連接;若遇到並聯時,先連接其中一條支路;要試觸。

在學生實驗中應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並進行指導,可以讓已完成實驗的同學去幫助實驗未完成的同學完成實驗,使學生課堂上的時間能夠充分利用。

3、課堂練習:安全帶未系提醒電路

45秒的公益廣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講述了安全帶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帶未系提醒電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

交通安全法規定,機動車行駛時,駕駛員必須使用安全帶,安全帶未系提醒功能電路的原理是:

①司機坐在座位上,相當於閉合開關S;

②繫好安全帶,相當於閉合開關S1;

③當司機坐上座位,若未繫好安全帶,指示燈亮;若繫好安全帶,指示燈熄滅。請根據以上要求畫出電路圖。

六、小結

對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和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小結。

七、思考題:

車門未關提醒電路

汽車儀表盤上都有一指示燈,用它提醒司機車門是否關好.四個車門中只要一個車門沒有關好,該指示燈就會發光,請設計電路圖。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6

國中物理安全用電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觸電的原因,掌握安全用電的原則.

能力目標

理論聯繫實際,能在實際應用中遵守運用安全用電原則.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樹立安全用電意識,提高生活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用對話的形式講述“安全用電”的有關知識,介紹了觸電事故發生的原因,以及家庭用電安全的有關事項.

本節知識學生不僅應該知道,而且,應該本着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在生活中能自覺地按照安全用電的要求去做.對話形式增強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在家用電器日益普及的情況下,學習和宣傳安全用電的知識,既是物理教學的'需要,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必修課.

教學重點

對安全用電原則的掌握和並能實際應用.

教法建議

本節的教學易採用理論和實際相對照、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內容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教材也編得較爲生動活潑,因而教學方法可以採用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閱讀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例如可以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後讓學生就教材中難於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再由教師歸納後有重點地質疑,最後可以讓學生聯繫自己家庭和學校用電的實際情況,對照檢查有沒有不符合安全用電要求的地方,並開展分組討論.這樣,就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在本節的教學中,儘可能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教育.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 安全用電

(一)觸電及觸電的危險.

人體是導體,當人體上加有電壓時,就會有電流通過人體.當通過人體的電流很小時,人沒有感知;當通過人體的電流稍大,人就會有“麻電”的感覺,當這電流達到8~10mA時,人就很難擺脫電壓,形成了危險的觸電事故,當這電流達到100mA時,在很短時間內就會使人窒息、心跳停止.所以當加在人體上的電壓大到一定數值時,就發生觸電事故.

通常情況下,不高於36V的電壓對人是安全的,稱爲安全電壓.

照明用電的火線與零線之間的電壓是220V,絕不能同時接觸火線與零線.零線是接地的,所以火線與大地之間的電壓也是220V,一定不能在與大地連通的情況下接觸火線.

(二)幾種觸電類型.

(1)家庭電路中的觸電:人接觸了火線與零線或火線與大地.

①人誤與火線接觸的原因.

a.火線的絕緣皮破壞,其裸露處直接接觸了人體,或接觸了其它導體,間接接觸了人體.

b.潮溼的空氣導電、不純的水導電——溼手觸開關或浴室觸電.

c.電器外殼未按要求接地,其內部火線外皮破壞接觸了外殼.

d.零線與前面接地部分斷開以後,與電器連接的原零線部分通過電器與火線連通轉化成了火線.

②人自以爲與大地絕緣卻實際與地連通的原因.

a.人站在絕緣物體上,卻用手扶牆或其它接地導體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

b.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卻因潮溼等原因轉化成爲導體.

③避免家庭電路中觸電的注意事項.

a.開關接在火線上,避免打開開關時使零線與接地點斷開.

b.安裝螺口燈的燈口時,火線接中心、零線接外皮.

c.室內電線不要與其它金屬導體接觸,不在電線上晾衣物、掛物品.電線有老化與破損時,要及時修復.

d.電器該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

e.不用溼手扳開關、換燈泡,插、拔插頭.

f.不站在潮溼的桌椅上接觸火線.

g.接觸電線前,先把總電閘打開,在不得不帶電操作時,要注意與地絕緣,先用測 電筆檢測接觸處是否與火線連通,並儘可能單手操作.

(2)高壓觸電.

高壓帶電體不但不能接觸,而且不能靠近.高壓觸電有兩種:

①電弧觸電:人與高壓帶電體距離到一定值時,高壓帶電體與人體之間會發生放電現象,導致觸電.

②跨步電壓觸電:高壓電線落在地面上時,在距高壓線不同距離的點之間存在電壓.人的兩腳間存在足夠大的電壓時,就會發生跨步電壓觸電.

高壓觸電的危險比220伏電壓的觸電更危險,所以看到“高壓危險”的標誌時,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線必須遠離高壓線,不能在高壓線附近放風箏、捉蜻蜓、爬電杆等等.

(三)發生觸電事故後的措施

1.如果發現有人觸電了,下列哪些措施是正確的?

A.迅速用手拉觸電人,使他離開電線.

B.用鐵棒把人和電源分開.

C.用乾燥的木棒將人和電源分開.

D.迅速拉開電閘、切斷電源.

通過討論要學生明確:處理觸電事故的原則是儘快使觸電人脫離電源,而避免在處理事故時,不使其他人再觸電,所以A.B兩項是絕對錯誤的.

2.如因電線短路而失火,能否立即用水去滅火?爲什麼?

要學生明確:不能,因水可導電,會加重災情.必須迅速切斷電源,用砂土、滅火器撲滅火焰.

(四)安全用電原則

電器設備安裝要符合技術要求.

不接觸高於36V的帶電體.

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不弄溼用電器.

不損壞電器設備中的絕緣體.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初步瞭解電路和電路的連接的基礎上來認識電流的概念,會正確使用電流表,探究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電流的特點。對電流表的使用教材以電流表說明書的形式出現,學生可對照電流表的實物結合說明書來了解電流表的使用,有利於學生的自學,使學生養成在測量儀器使用前閱讀說明書的好習慣。

通過教材中的“動手做”,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掌握電流表的使用,爲後面的探究串、並聯電路電流的特點做準備。教材突出了過程與方法、更加註重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持經歷探究串、並聯電路電流特點的實驗過程,自主探究得出結論。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電路的基礎上來學習電流,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們可能就聽說過電流,但那種認識是膚淺的,是模糊的,在頭腦中沒有構成知識體系,現在來真正的學習這些內容,他們會懷有極大的興趣。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滿足他們好動手操作的願望。在學習中使用電學中的重要的測量儀器——電流表學習也會有新鮮感,可讓學生通過閱讀說明書來進行自學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目標

1、知道電流的單位,會正確使用電流表。

2、通過探究,知道串、並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

3、通過關於“電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串、並聯電路的電流特點。

難點

電流表的使用。

重、難點突破

讓學生經歷“探究串、並聯電路的電流特點”的過程,通過探究進行理解來突破重點,

通過閱讀說明書,討論交流和實際操作等形式來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流表仿真課件、電流表、乾電池若干、小燈泡、導線若干。

學生準備

電流表、小燈泡、乾電池若干、導線若干。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觀察圖片、實驗,引入新課

1、播放一組圖片:手電筒的光亮和汽車前燈的光亮對比

2、演示實驗:用一節和三節乾電池分別供電的一個小燈泡的發光情況對比。

提問:同學們看到了什麼現象?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

學生:燈發光的亮暗不同,電路中有了電流,流過它們的電流變化了。

說明:圖片及演示實驗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這樣引入新課,體現了從生活到物理的教學理念。

二、進行新課

(一)認識電流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電流是由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的,關於電流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

學生討論回答:怎樣來描述電流?電流的單位是什麼?怎樣能測量電流的大小?……

教師介紹:物理學中用每秒通過導體某一橫截面的電荷多少來表示電流的大小。用I表示,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指出不同的用電器工作時,電流的大小一般不同。打出幻燈片:常見的電流,使學生對電流的大小有個初步的印象。

(二)電流的測量

1、觀察認識電流表

教師:電路中電流的大小需用電流表測量,大家桌上擺的儀表就是電流表,請學生認真觀察自己手中的電流表,看看都觀察到了什麼?

學生觀察後交流:①表上有一個標記符號A;②標有“—”、“0、6”和“3”三個接線柱,“0、6”和“3”是“+”接線柱;標有“+”號、“0、6”和“3”三個接線柱,“0、6”和“3”是“—”接線柱。因爲電流有方向,“+”和“—”接線柱告訴我們:電流應該從哪個接線柱流進電流表或流出電流表。③電流表錶盤上有兩種刻度。表明有0~0、6A和0~3A兩個量程,分度值分別爲0、02A和0、1A。

教師補充電流表的符號。

說明:認識電流表是正確使用電流表的前提。從觀察開始來讓學生接觸一個新的儀表,比直接講解怎樣把電流表連入電路要來得緩和,學生在心理上不會感到突然,可以減輕學生學習壓力。讓學生認識上有充分的準備,又可以爲後面的教學作好鋪墊。

2、電流表的使用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電流表的說明書,來了解一下如何使用電流表測電流。

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電流表說明書,結合實物來了解如何使用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

學生敘述電流表的使用方法:

①實驗前要檢查指針是否對準零刻度線,如有偏差,需調零。

②電流表要串聯在被測電路中。

③必須使電流從“+”接線柱流進電流表,從“—”接線柱流出來。

④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可以用試觸法確定量程的選擇。注意:絕不允許將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的兩極上!

教師演示試觸現象,學生觀察電流表指針擺動情況。

說明:使學生理解爲什麼要試觸,清楚違反以上規則造成的危害,對此有一個較深刻的認識。

進行讀數練習(用電流表仿真課件演示),教師演示,學生讀數並說明是如何讀數的。

(三)用電流表測量電流

“動手做”活動:測量通過燈泡的電流值。

教師強調:

(1)要遵守科學規則,即電流表連接電路時要遵循電流表的使用規則。

(2)連接電路時,開關是斷開的,檢查無誤後再閉合開關。

學生先畫出電路圖,再根據電路圖把電流表連入電路,測量電流。

交流、評價

1、請學生反思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情況,談談收穫和體會。

2、教師進一步強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壓強的概念並能夠運用壓強的公式進行計算;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壓力作用效果與什麼有關,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對信息的整合能力。

3.通過學習,增強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壓強的概念。

【難點】能夠根據改變壓強大小的因素理解壓強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視頻:胸口碎大石

提出問題:爲什麼表演者受到大錘重擊後,石頭碎成兩半,人卻毫髮無損?

環節二:新課講授

【模塊1】壓力的概念。

教師提問(結合舊知):對導入中的表演者進行受力分析,根據以往所學力學知識,想一想到底什麼是壓力呢?

教師講解:明確壓力的概念、方向以及產生條件,同時明確壓力與重力的關係。

【模塊2】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師提問(結合實例):作用在表演者身上的力是壓力,他的作用效果僅僅與壓力有關嗎?

讓一名學生演示正常人走路和模仿芭蕾舞走路,引導學生猜想壓力作用效果可能還與接觸面積有關。

小組討論:4人一組討論下面問題:

問題①:實驗研究三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利用什麼實驗方法。

問題②:如何能明顯的比較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設立對照實驗,利用海綿當做實驗器材。

學生實驗: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實驗,步驟如下:

同桌間討論導入時提出的問題,教師總結歸納:壓力作用的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而且跟受力面積有關。

【模塊3】壓強。

教師提問(直接提問):物理學中如何表示壓力和受力面積對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呢?

教師講解:物理學中用力與接觸面積的比值表示這種作用效果,介紹壓強的定義,公式,單位等。

舉例說明壓強的.物理意義:成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約爲: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時,其腳下每平方米麪積上,受到腳的壓力爲:1.5×104N。

環節三:鞏固提高

小組合作,根據網格紙中畫出腳與地的接觸面積和自己的體重,估算站立時自己對地面的壓強的具體數值,研究並討論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知識點。

作業:觀察生活中指甲刀,斧頭等工具,如何改變壓強大小的。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9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並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於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於質疑、勇於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後,學生收穫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穫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因此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浸在(漂浮、懸浮、下沉)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計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並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及其方向,會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四、實驗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鐵架臺、重垂線、雞蛋、食鹽水、乒乓球、大燒杯、紅毛線、水桶、水盆,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於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橡皮泥、小石塊、小木塊、鐵釘、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細線。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關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輪船、木塊、水鴨子、人,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等。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事例中的輪船、人等爲什麼會浮在水面上?

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現象與浮力有關;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浮力現象,想了解哪些有關浮力的知識,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課教學

模塊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的電流。

2、會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部分電路的電壓。

3、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係。理解歐姆定理,並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2、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用“變量控制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的科學方法。

3、嘗試用圖象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視學生對物理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和科學性的認識,注意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教學重點】

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及其表達式、變換式的物理意義。

【教學難點】

實驗探究中,用圖像法分析實驗數據和對實驗結果的評估。

【教學準備】

電源(乾電池)、開關、導線、定值電阻(5Ω、10Ω、15Ω)、滑動變阻器(20Ω、1Α)、電壓表、電流表、學生實驗報告單(課前發給學生)。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教學法、分層啓發式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和類比教學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及創設情景

1、播放多媒體課件放一段優美的音樂,教師調節聲音的強弱。

2、[教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教師是通過什麼方法改變聲音的強弱的?

[學生]:老師是通過旋動音量開關改變聲音的強弱的。

[教師]:你知道爲什麼通過旋動音量開關可以改變聲音的強弱嗎?

[學生]:可能是旋動音量開關改變電流的大小改變了聲音的強弱。

[教師]:今天我們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進行新課

(一)、實驗探究: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

[教師]:請同學們先回憶電流是怎樣產生的?電源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電流是電荷定向移動形成的,電源是提供持續電流的裝置,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

[教師]:請同學們再回憶電阻的概念。

[學生]:電阻就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

[教師]:請同學們對比水流的大小與落差和阻力的關係猜想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板書]猜想1:“電流大小可能與電壓有關,可能是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猜想2:“電流大小也可能與電阻有關,可能是電阻越小,電流越大。”

猜想3:“電流大小可能與電壓和電阻都有關,可能是與電壓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

[教師]:爲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科學探究的下一個環節是什麼?

[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1

第三節探究物質的一種屬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節是這一章的重點,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應用,這是整個國中物理的重要

基礎知識,是後面學習浮力、液體壓強的基礎;二是科學探究方法的學習和掌握既是物理課程的目標,也是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

設計思想:新的課程改革對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將“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爲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將“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作爲課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落實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課程理念。在教學中從學生身邊的例子入手提出問題,這樣的例子讓學生既覺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創設了探究情景,爲後面的.探究教學奠定了基礎;密度的概念沒有直接給出,而是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大膽猜想、實驗探究,經過計算、分析、比較、交流,最後得出的。這樣既讓學生體驗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又讓學生學習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還加深了對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課時,着重讓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的密度知識解決我們身邊的問題,使學生感受物理有用,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瞭解內能的實際利用,知道內能的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能力目標

通過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係的學習,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情感目標

聯繫能量轉化和守恆的關係,感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建立發展的觀念

教學建議

本節的教學要注重科技和社會的聯繫,避免孤立的學習,要注意聯繫實際和社會實踐.

在內能的利用的發展上,可以提出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師提供的一些資料學習.

環境保護的學習,可以教師提出課題,學生查閱資料,從信息中學習,提高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課題】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重難點分析】利用內能造成的環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護環境的措施及其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方法1、學生閱讀教材,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內能利用及環保有關的材料,教師提出一些問題,學生閱讀時思考,可以有: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什麼;大氣污染的危害是什麼;解決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國利用內能的.發展歷程是什麼;各種內能的利用方式對環境保護的作用是什麼.

方法2、對於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採用實驗探究和信息學習的方法.實例如下

實驗探究:調查附近的工廠在利用內能進行生產上是如何進行的,對於環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減小對環境的影響.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寫出調查報告,分析的結論等.

實驗探究(另一例):調查社區中是如何利用內能的,調查本地區近三十年中利用內能來取暖的發展情況,諮詢和分析現在的取暖和今後的發展方向.同樣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分析並得出調查報告和結論.

信息學習:網上查閱有關內能的利用,環境保護,及內能利用對環保的影響等方面的資料,並得出自己的結論,小組討論.這種學習是爲了形成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板書設計】

第六節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1.內能的利用

2.環境保護的問題

探究活動

利用信息學習: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課題】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並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參考方案】嘗試對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發表自己的見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夠材料的基礎上分析。

【備註】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3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並識別光電效應現象。

●能表述光電效應現象的規律。

●瞭解光子的概念,會用光子說解釋光電效應現象的規律。

●理解光電效應方程。

●粗略瞭解光電效應研究史實。

2.過程與方法

●觀察赫茲實驗中的放電現象,體驗發現的過程。

●經歷“探究光電效應規律”的過程,獲得探究活動的體驗。

●嘗試發現波動理論面對光電效應規律遇到的困難。

●領略“觀察、實驗──提出假說──實驗驗證──新的假說……”的物理學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探究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陶冶崇尚科學、仰慕科學家,欣賞物理學的奇妙與和諧的情愫。

●學習科學家敢於堅持真理、勇於創新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培養判斷有關信息是否科學的意識。

【教學用具】

1.實驗裝置赫茲實驗裝置;光電效應現象演示裝置。

2.多媒體課件;資料文字;赫茲實驗裝置示意動畫;研究光電效應實驗示意動畫;光電效應的波動說描述與光子說描述動畫;密立根證實光電方程實驗示意動畫;普朗克、愛因斯坦、密立根資料圖片動畫;

【設計理念】本課教材蘊含着十分豐富的教學內容:在知識方面,本課作爲後牛頓物理兩大支柱之一──量子理論的入門,涉及量子物理最基礎的內容,同時,還有着厚重的物理學科文化積澱,有物理學史、科學方法、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創新意識等人文精神教育的題材。教材在知識陳述上較爲淺顯直接,而關於這些知識的“背景”,則是相當豐滿、承賦人文,爲實施“科學的人文教育價值”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基於教材特點,本教案設計“以人爲本”,突出從赫茲發現光電效應,勒納德研究光電效應規律,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解釋光電效應規律,到密立根實驗驗證光電效應方程,物理學家們上下求索三十年的歷程,在讓學生學到量子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微觀思維方法的同時,獲得物理課程文化的浸潤與陶冶,體現物理教育在個性品質、好奇求知、質疑創新、科學美及責任心等方面的價值導向。

本課總體設計思想是:課堂教學以光電效應三十年精彩歷程爲線索,通過充分展示圍繞“光電效應”所發生的發現現象、研究規律、提出假說、實驗驗證這樣一個科學發現過程,在科學過程展示中推出學科知識,滲透科學思想方法,藉助多媒體課件播放、實驗裝置重現現象及教師解說,着力於撼動青年學生崇尚科學的情感,弘揚深厚的物理課程文化。

【教學過程】全課以下列四個標題作引導,按歷史的發展順序展開教學活動。

(動畫顯示課題後,教師引入主題)

引入本課要學習的光電效應,在量子理論的發展中有着特殊的意義。人類對光的本性的認識,到麥克斯韋提出光是一種電磁波,光的波動說似乎已完美無缺了。然而,就是在證實電磁波存在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光具有粒子性的重大事實,這就是光電效應現象。光電效應及其規律的研究,使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觀念發生了變革:大自然在微觀層次上是不連續的,即“量子化”的,而不是牛頓物理假設的在一切層次上都是連續的!光電效應最先由赫茲發現,他的學生勒納德對光電效應的研究卓有成效並獲19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論從理論上成功解決了光電效應面臨的難題並因此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通過精確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並獲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光電效應的科學之光經衆多物理學家前赴後繼,三十年努力求索,在物理學史上成爲絢麗奪目的`篇章。讓我們翻開這炫目的一頁,沐浴科學的陽光吧!

(屏幕切換顯示四個標題)

一、赫茲意外發現光電效應

介紹赫茲實驗動畫顯示赫茲實驗示意圖如圖1所示。1885年,赫茲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來證實電磁波的存在:電磁波發生器是在兩根銅棒上各焊接一個磨光的黃銅球,另一端各連接一塊正方形鋅板,它們共軸放置,兩球間留有一空隙,它們相當於一個電容器,與感應圈連接,構成了LC電路,感應圈使兩黃銅球聚集大量電荷,從而在空隙間產生電火花,形成高頻振盪電流,輻射高頻電磁波。與這個迴路相距一定距離有電磁波接收器,是用一根粗銅導線彎成一開口的圓環,開口端各焊一黃銅球,之間有可作微調的空隙,這個接收器實際上也是一個LC電路。調節間隙改變接收電路的固有頻率可與發射過來的電磁波產生共振,從而在接收器的空隙間觀察到電火花。

演示赫茲電火花實驗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實景數碼照片)

介紹赫茲的發現並演示利用電火花實驗裝置,赫茲測量了電磁波速、進行了研究電磁波的反射、聚焦、折射、衍射、干涉、偏振等各種波現象的實驗,大量反覆地實驗不但證實了麥克斯韋電磁波理論,同時意外地發現了表明光具有粒子性的一個重要現象:當發射器間隙的火光被阻隔時,原來接收間隙的火花變暗(如圖3所示),而用其他任何火花的光照射到接收器銅球,也能促使間隙發生電火花,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一現象中直接起作用的是火光中的紫外線,當火花的光照到間隙的負極時,作用最強,這種情況下接收器間隙發生的電火花實際上是紫外線的照射使一極銅球上飛出電子到另一極銅球所形成,赫茲稱之爲“紫外光對放電現象的效應”,也就是光電效應。

演示光電效應現象動畫顯示光電效應演示儀原理如圖4所示,課堂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在紫外線照射下,電流計指示電路中出現了電流。

歸納什麼是光電效應

(文字顯示)

在光的照射下物體發射電子的現象,叫做光電效應,發射出來的電子叫做光電子。

二、勒納德研究光電效應現象的規律

引入赫茲的發現吸引了許多人去深入研究光電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4

一、學習目標設計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根據物理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價值等幾個方面進行重點培養。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分清國中物理課程標準的知識體系和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完全依靠課本的知識進行講授,而是保證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所突破。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國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積極的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並將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繫,讓學生能夠了解到當今物理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應用地位;其次,重點培養好學生對物理知識和物理現象的觀察實驗能力,通過練習讓學生能夠自己分析和理解並解決簡單的物理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對教學的主體學生的社會特點進行全面的分析,根據對不同階段學生的知識水平進行全面的分析,保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點,並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積極的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態度,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夠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且還要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還要對學生進行辯證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通過教育讓學生能夠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後,教學要因材施教,分析好學生的主體區域特色,用當地存在的現實問題對教材中沒有涉及到的知識點進行補充和教育,並且還要保證設計出來的教學方案具有可行性,能夠全面突出教學的主體。

二、學習條件設計

國中階段的教育主要是義務教育,其目的是爲了提高全面的素質而設立的一種教育形式。在國中階段的教學過程中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紀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爲了更好的突出教學的主體,需要我們從教學主體發展資源和處理好教學主體學習環境兩方面問題上出發進行教學條件設計。對教學主體發展資源進行處理,要求在設計過程中具備一定的選擇性。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完全依賴教師,應該添加與物理現象相關的知識,尤其是要保證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繫。做好實驗教學設計,合理的使用現代科學技術,補充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學主體學習環境的設計,需要我們擺脫傳統以教師爲主的教學模式,全面體現出教學活動的參與性,爲學生創造一個生活多樣的教學情境。

三、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針對教學主體活動也應該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保證學生都能夠有效的參與其中。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採取引導和啓發的`教學模式,從教學主體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出發,以典型的案例代替傳統的說教。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對知識的掌握應該準確,課堂教學形式應該多樣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用發現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使用鼓勵教育和賞識教育。同時,還需要針對不同班級的實際情況,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教師要對教學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不足有解決的對策,通過與學生及時的進行溝通獲取學生的信息反饋,從而對設計中存在的錯

誤和不足的地方進行修正,保證教學設計能夠充分的展現其應有的作用。

四、學習評價設計

學習評價設計要求我們不單單只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和發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過程中,應該從教學活動的目標和標準出發,瞭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從而有利於教師幫助學生能夠認清自我,並建立良好的學習信心。學習評價是整個教學環節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教師在對學生評價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發現性的原則,不間斷的對評價方法進行改變,在評價方式上應該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都能夠全面提高。

2023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5

《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複習課》教學設計

學校名稱:榆樹市五棵樹鎮前進中學

課例名稱:功和機械能複習課第一課時

教師姓名:袁淑影

學段學科:國中物理

教材版本:人教20xx版

章節:第十一章

年級:八年級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加強學生對做功兩個必要因素的理解;提高學生對功的公式W=FS的應用。2.加強學生對功率的理解,讓學生掌握側功率的方法;提高學生對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能力,會應用推導公式P=FV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通過知識梳理和課堂練習鞏固和應用各知識點,學會從生活中總結物理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1.對做功兩個必要因素的理解。2.對功率的理解和對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

難點:1.公式W=FS的應用。2.測量物體的功率

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瞭解了力的作用,這些知識都爲學習功和功率打下堅實基礎。學生對速度的概念比較熟悉,類比速度的概念,很容易建立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教學方法

常規複習法練題複習法歸納綜合法

教學過程

1.請同學們上臺展示知識總結框圖(檢查學生的複習情況,培養學生設計框圖的`能力,同時鍛鍊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靈活度)

2.針對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的理解,出示例題和練習題來判斷一個力是否做了功(例題和習題見課件)關鍵是理解這個力如果做功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有力,另一個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3.觀察課件上三幅圖片總結不做功的三種情況:(要求學生自己總結,培養學生對知識點的歸納能力.)

4.根據課件上的習題練習公式W=FS應用,並練習估測生活中的常見的物體做功的情況。

5.理解功率的關鍵點:功率只是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率大做功就多”,這句話是錯誤的,因爲功率是由功和時間兩個因素決定的。

6.根據課件顯示理解功率的公式P=W/t和導出公式P=FV(要求學生自己推出導出公式,並標明計算時的單位)。

7.課件展示對應習題練習P=W/t和P=FV(提高學生對已學習知識的運用能力)

8.功率的測量:要求學生總結測量原理P=W/t,因此要從公式入手,找出需要測量的量。要比較功率的大小,有幾種方法呢?(提示學生回答)課件展示答案,針對這一部分設計了爬樓梯比賽的習題,鍛鍊將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的能力。

教學反思

教學中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忽視了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沒有讓學生提出儘可能多的問題,這些在以後教學中應該注意改進。

標籤:國中 教學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