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德育滲透》教學設計優秀

設計1.47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德育滲透》教學設計優秀,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德育滲透》教學設計優秀

《德育滲透》教學設計優秀1

一、教學設計說明:

作爲政府權力行使的三個環節之一的執行環節——依法行政,體現了政府對人民負責的原則。本節設計主線是讓學生通過兩段情景材料談談對政府工作人員的這種做法的認識,探究對政府的這種不作爲對人民羣衆、對政府自身、對整個社會所帶來的危害,使學生加深對依法行政的重要性的認識。同時提出讓學生思考如何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管理水平以及政府如何做到審慎用權科學民主決策。主要內容是學習依法行政的原因和意義以及如何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依法行政的具體要求、政府如何科學民主決策等。

二、研討主題:新授課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運用

三、課堂評價:

1、學生參與度:由於學生已在前一天晚上對本課的自主探究學案做了預習,因此學生課堂參與度較高。

2、問題設計:設計編排合理,在課本基礎上對梯度思考有所改進,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所提高。

3、教師引導:新課導入自然順暢,但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缺乏向縱深發展。

4、課堂對話:教師富有親和力,注重師生互動,課堂氣氛融洽。

5、知識落實:梯度思考回答問題合理,正確性高。注重知識的落實與鞏固。學生記憶較快。

6、總體評價:從教學過程來看,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較好,識記熟練,探究問題的意識較強,但學生探究時的問題引導有偏離主題的現象。

四、課後反思

1、成功之處: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實際,通過情景導入,課堂自然順暢,學生鞏固落實較好。最後知識體系構建符合本課的主旨。

2、個人特色:自主學案編排合理,導入自然。教學設計符合學生實際,課堂互動效果好。

3、存在問題:課堂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雖有探究意識,但學生小組在探究中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探究過程中,探究任務沒有想縱深發展,不能很好地體現難點突破。

4、對研討主題的反思

在課堂上進行探究,事先一定要學生自主預習,課堂上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引導學生討論的時候,必須要有重點,有針對性。

《德育滲透》教學設計優秀2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背景分析

隨着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經一度被忽視的環境已日益爲人們所關注,從某種程度上說,環境的優劣已成爲衡量生活質量高低、社會進步程度的標誌。相對文物而言,其環境的優劣同樣影響文物存在的質量。然而,在環保意識不斷提升的今天,文物環境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文物保存環境是指文物所在的空間及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文物保存的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爲因素。在我國,由於受經濟條件的制約,自然環境質量的惡化,加上人文環境的影響,文物劣化速度不斷加劇,由於環境造成對文物毀壞的例子屢見不鮮,如石質文物風化、金屬文物腐蝕、紙張酸度增加、壁(彩)畫褪色等等。

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是金錢買不到的。日用品壞了,可以再生產製造,文物卻不同,它不能再生產,再生產出的東西不是文物,是仿製品或贗品,是沒有任何文物價值的。文物一旦損壞,就永遠不能復原。沒有衆多的文物史蹟,文明古國也就名存實亡,失去其傳統的風采和內涵。文物受損後再修復是被動性的保護措施,而主動性的保護就是創造良好的文物保存環境,防治文物受損纔是上策。保護文物環境,實際上就是保護文物古蹟本身。整治環境不是一件小事,保護文物環境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惟其艱難,需要文物部門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時也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更多支持。所以,我們要好好愛護文物。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本單元話題——文物古蹟(Cultural relics )歷來是全世界較爲關注的焦點之一,尤其是在伊拉克戰爭中,大量代表古人類文明的文物、古蹟慘遭破壞,甚至毀滅!本單元所採用話題構成了一個現代意義十足的時尚理念,能夠充分喚起學生的參與慾望。單元內容極具生活化,富有活力,體現了本套新教材的一個重要特徵,即緊扣時代脈搏,富有時代氣息。Listening 開門見山向我們介紹三個cultural sites,並要求根據所聽內容熟悉各自的重要性,以及人們爲保護這些文物古蹟所採取的措施;Speaking則要求我們製作一個即將被送入太空的、內含能代表中國文化的五件物品的“cultural capsule”,讓學生成爲主體,充分發揮他們的思維、展示他們無限的想象力;Reading通過對俄羅斯城市——聖·彼得堡有關史實的介紹,以“A City of Heroes”爲標題謳歌了聖市人們爲保護歷史文物和重建家園所作的一切;Writing進一步要求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致信報社編輯,反映當地文物古蹟遭損受毀的情況,呼籲全社會行動起來,爲保護人類文明遺產盡一份力。整個單元自始自終圍繞保護代表人類歷史與文明的文物古蹟這一主線。話題反映了《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向學生滲透人文理念和注重對學生文化意識的薰陶”要求,非常具有現實教育意義,教師利用素材不但可以傳授英語知識,而且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滲透的方式將文物保護知識有機地滲透於每堂課的課堂教學之中,培養學生愛護人類文明、保護文物古蹟、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品德。

(三)教學重點、難點

1、 Functional Items:Ways of giving advice or making suggestions.

2、 Topic:Talking about cultural relics, including ways of protecting them.

3、 Word-formation:“re + V.”(eg. rebuild, replaced, recreate)。

4、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select, represent, in history, be kept as, give in(up), in ruins,in pieces, bring … back to life, etc

5、 Structure (Grammar):The Passive Voice (I) — The Present Perfect Passive Voice

6、 Writing:Write a letter to the editor on a certain cultural site, suggesting ways of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relics.

【 “現在完成時”是中學階段英語語法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不過學生在國中階段已學過現在完成時和被動語態,本單元可以作爲一個語法複習鞏固來處理。】

總之,本單元通過語法、功能項目與新話題的有機結合,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爲本,以學生的發展爲本” 之要求。

二、教學目標

(一)語言知識目標

本單元要求學生除掌握必要的單詞、詞組和句型外,同時要求學生掌握一定量表達“提建議或勸告”的交際功能用語,以及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

(二)語言技能目標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技能,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情景中的一些類似問題,並能結合所給任務,綜合運用新舊知識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地根據各自的語言基礎與能力,有個性地解決問題,就如何最有效地保護文物古蹟提出獨特的見解。

(三)情感目標

1)激發並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樂於接受新鮮事物,勇於嘗 試;體現課堂教學“主體者”的身份,積極主動參與教學各環節,成爲學習的主人;具有個性,培養創造能力。

2)培養同學之間日常融洽相處的感情,樂於合作,善於與人分享喜好,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3)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習慣,具有文物保護意識。

(四)教學策略

1)開放式教學策略。以有限的課堂爲載體,帶學生進入廣闊的知識天地。

2)引趣激趣策略。創設多種情景(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真正有了參與的慾望,才能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

3)任務型活動策略。在做中學,在做中練,在做中鞏固,往往會使課堂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循序漸進和尊重差異策略。由簡到繁,由難及易,爲有困難的學生搭好梯子,讓有能力的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五)學習策略

1)課前認真預習,利用互聯網或其他媒體收集國內外文物古蹟以及有關文物保護信息,課後能及時複習。

2)上課勤思考,多動腦,掌握所學詞彙,熱情、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上各種活動。

3)注意學習方法,及時提問並注意傾聽他人意見。

4)確立“學用英語相結合”的思想,用英語開展思維,分析(複述)課文、發表個人看法、提出獨到的見解等。

(六)文化意識

1)瞭解文物古蹟所折射出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特殊文化內涵。

2)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樹立文物保護意識。

三、教學原則

(一)以任務型教學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作爲課堂教學設計之理念,具體採用情景教學法(Situational Approach),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整體語言教學法(Whole Language Teaching)等教學方法。從一定程度上說,人們使用語言是爲了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而任務型的教學活動就是讓學習者通過運用所學語言來完成各種各樣的交際活動。學習者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形式來學習和掌握語言,實現目標,感受成功。

(二)在教學中突出交際性,注重讀寫的實用性;同時適時進行情感與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三)堅持“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任務爲基礎”的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的不同環節教師應扮演自身作爲“設計者,研究者,組織者,促進者,協調者”的角色。

(四)貫徹“教中學,學中用”策略,真正使學生學以致用。

四、教學總體設計

(一)創設情景,營造氛圍,體現語言教學的真實性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根據語言本身的交際性原則,本單元教學緊緊圍繞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教學環節,充分運用情景教學法、交際法、啓發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展示其所學知識。如針對本地區旅遊業的不斷開發給文物古蹟保護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要求學生用英語表達如何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等。

(二)採用“任務型”教學,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

本單元每堂課採用任務型教學,模擬真實生活中的任務,任務的設計注重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形成由初級任務到高級任務並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同時多樣化的任務又由課內延伸至課外,不僅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更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三)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經常性地開展pair work、group work、class performance,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

五、評價手段與操作方式

我國外語教學的'評價方式過多地依賴於終結性評價,無論是學生、教師還是家長,更多地是以學生的外語考試成績評判學生外語學習能力的高低。這種不科學的評價方式使相當多的學生喪失了學習外語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極大地降低了外語學習的效率;同時也造成了課堂教學幾乎完全圍繞考試內容來進行,語法教學、題海戰術充斥外語課堂等不正常的現象。《課程標準》則強調“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同時“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爲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爲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因此,教學評價既要關注效果,又要關注過程,應是兩者的結合,既行爲評價(也稱非測試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也稱測試性評價)相結合。

(一)行爲評價(非測試性評價):本單元通過對學生課堂回答教師提問情況、對話表演的參與程度及學生反應、話題表達(如討論利弊)的創新性及針對性、與他人的合作協作精神及學生個體的書面作業等行爲,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團體合作精神及創新意識等做出過程性評價。這種評價有助於老師發現每位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肯定、表揚,也可讓更多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體現英語課堂教學的“全員”意識,利於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具體操作時,老師設計如下表格,對學生進行評定。

(二)終結性評價(測試性評價):通過單元檢測形式來了解學生在本單元中學習的實際程度,通過整體效果和個體效果的綜合分析,利於教師在下一單元教學中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德育滲透》教學設計優秀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課第四框題的教學內容。監督權是我國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權利之一,正確行使民主監督權也是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徑,本節課主要學習民主監督權利的具體內容,進行民主監督的渠道、意義,使學生正確行使監督權。本節課是第一單元的落腳點,同時又爲後面學習“爲人民服務的政府”做好必要的鋪墊,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高一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學生思維活躍、理解能力較強,因此本課應根據學生的特點,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合作學習中發展、在交流中獲得新知、在思辨中作出正確的選擇,從而樹立正確參與民主監督,共同守望公共家園。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公民監督權的內容;明確公民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途徑和方式;理解公民行使監督權的意義;懂得公民要負責任的行使民主監督權利。

2、能力目標

能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對民主監督的途徑和方式進行歸納;對進行民主監督的行爲能進行正確的分析,作出正確的`選擇;注重聯繫生活實際,提高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民主監督的意義,珍惜自己享有的權利,增強主人翁責任感;

加強法制觀念,養成依法行使政治權利的行爲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公民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方式、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意義

2、教學難點:正確行使民主監督的權利

五、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小組探究學習法、啓發式教學法

2、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