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貿易

西方國際貿易發展論文

貿易1.84W

一、克魯格曼論文中主要使用的模型和推導脈絡

西方國際貿易發展論文

在克魯格曼的論文中有諸多的假設並引用了多個模型,它們對理解克魯格曼經典論文、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國際貿易新理論中的推導和結論很有幫助。在這四篇克魯格曼的經典論文中有許多相似的假設,其分析和推導方式也很有類似之處。克魯格曼在論文中,假設規模經濟是企業內生的,並且假定市場具有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型的市場結構。同時,引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並對其作了一些修改。首先,在封閉經濟條件下對這些理論加以變化並進行推導和分析:他將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簡化。只考慮一種生產要素(勞動力),並假定所有居民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數,所有產品以相同成本函數進行生產。其中和分別爲勞動投入量和產量。並且假定,產量等於消費量,其中,成本函數表明:每件產品生產中使用的勞動力數量是產量的線性函數,並且隨着產出的增加平均成本遞減,邊際成本則保持不變。很明顯,這是一個規模經濟的成本函數。而後,克魯格曼假定經濟處於充分就業狀態,勞動力全部用於各個產品的生產中,所以有且所有的產品都是對稱的。克魯格曼根據上述假設和模型,從效用函數開始,結合效用最大化原理推導出需求函數;根據企業利潤最大化原則求出產品價格;根據企業可以自由進入市場並且均衡利潤爲0的假設(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型的市場結構)得出生產產品的種類。在分析完封閉經濟之後,克魯格曼在各篇論文中進一步進行了推廣和引申,或是考慮要素流動,或是加入運輸成本,或是考慮要素比例,或是考慮自由貿易的福利效應,使得理論推導更具有現實意義,更能說明現實的問題。

克魯格曼在論文中使用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litz)的DS模型來建立分析框架。DS模型是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於1977年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了《壟斷競爭和最優產品多樣化》一文中建立的一個規模經濟和多樣化消費之間的兩難衝突模型。DS模型假設,存在兩個國家,並且在其生產中都存在規模經濟,而消費者偏好多樣化的消費。在這種條件下,即使兩國其他條件完全相同,仍然可以通過專業化生產選擇來獲得比較優勢。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DS模型中指出:從生產者方面來說,由於產品的生產規模越大成本就越低,因此產品的品種越少越好;而從消費者方面來講,由於多樣化消費的偏好,因此產品的品種越多越好。這就產生了一個兩難衝突:消費者要求產品的品種更多;而生產者偏好生產更少的產品種類。而在規模經濟的作用下,市場競爭能使這種兩難衝突達到一種次優的均衡:即每一個生產者都去生產一種差別性產品——既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和廉價的消費需求,又能使生產者本身獲得一定程度的壟斷利益——從而形成某種壟斷競爭的局面。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最後得出結論:一個統一的規模擴大的市場更能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從而使這一兩難衝突得以解決的可能性增大。

郭芳等:論西方國際貿易發展的.里程碑克魯格曼在論文中引入了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型的市場結構。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型以下列條件作爲前提:一是大量的廠商生產具有一定差別的產品,這些產品都是相近的替代品,廠商的進入不受限制;二是同一產品集團內廠商的數量如此之多,以至於每個廠商都預期它自身的行動不爲其競爭對手所注意;三是同一產品集團內所有廠商的成本曲線和需求曲線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在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型中,每個企業都有一定的壟斷權,同時規模收益是遞增的,企業生產差別化產品(產品可以替代但不完全替代),彼此間互相爭奪市場,而競爭的最終結果就是壟斷利潤消失,各個企業僅獲得正常利潤,即均衡利潤爲0。

二、克魯格曼論文分析

在發表於1979年的《報酬遞增、壟斷競爭與國際貿易》一文中:克魯格曼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研究成果

上,引入張伯倫的壟斷競爭模型建立起一個數學模型,來論證在一個各國間不存在自然差異的世界中,貿易完全可以由報酬遞增而產生。

克魯格曼在這篇論文中建立的是一個單要素模型。在規模報酬遞增的條件下,這意味着勞動分工是由市場的規模來決定的。隨後克魯格曼分析了市場規模擴大的三種途徑,即勞動力增長、貿易及移民。勞動力的增長使得曲線向左移動,在新的均衡點B上,C下降,p/w也下降。由於x=α/(p/w-β),又n=L/(α+βLc))。則有,隨着勞動力的增長每項產品的產量與產品的數量都將上升。在討論貿易的作用時,克魯格曼假定運輸成本爲0。由於對稱假設,則兩國的工資率和產品價格必定相等。在此種情況下,勞動力增長對兩國所起的作用相同,都會使生產規模擴大,可供消費的產品品種增加。這樣,由於實際工資的增加和可供選擇的產品的增加,兩國的福利都將增加。克魯格曼在分析中指出這時貿易的地理方向是不確定的,能確定的僅僅是貿易量。其後,克魯格曼對要素流動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克魯格曼指出在上述前提下,若是出現了貿易障礙,則勞動力將向已經有較大勞動力數量的地區移動。假設無法進行貨物貿易但是勞動力可以自有流動。則在這種情況下,人口較多的地區的實際工資及產品的種類都高於人口較少的地區;在均衡條件下,所有的勞動力都將集中在一個地區。而哪個地區是勞動力集中的方向則是由這個地區的最初條件決定的,其關鍵在於是歷史上是否存在規模報酬遞增。在這種情況下,要素流動表現爲一個人口集聚的過程。在這篇文章的最後,克魯格曼指出:“貿易並不一定是國家之間技術或要素稟賦差別的必然結果;與之相反,貿易很可能只是擴大的市場及促進規模經濟出現的一種途徑,而且貿易的作用與勞動力增長和地區集聚的作用是相似的。”

在發表於1980年的《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及貿易模式》中:克魯格曼在前文的模型基礎上加入了運輸成本這一因素,使得模型更具有現實意義。在其他條件與假設不變的情況下,運輸成本的加入使得情況改變了——此時,較大的國家將會具有較高的工資。克魯格曼從個人行爲研究起,將運輸成本看作是一座“冰山”——即任何運輸的產品僅有一小部分能到達,其他部分在運輸途中損耗掉了,並研究了其均衡的確定。經過一系列的推導和分析,克魯格曼得出結論:在較大的國家裏工人能獲得較高的工資。這是因爲較大國家的國內市場規模也比較大。而其他國家的工人則能從較好的貿易條件中獲益。克魯格曼同時推導出,如果兩個國家的生產成本相同,則產品的生產地距離較大市場的國家將更有利。因爲這樣就可以儘可能減少運輸成本。而爲使兩國的勞動力繼續在本地就業,則這種優勢必須用工資差別來抵消。文中分析與推導對工業化國家對人口衆多的國家的高投資(例如對中國和印度)和國家間實際工資的差距等現實問題提出有益的理論解釋。

在發表於1981年的《產業內分工與從貿易中獲利》中:克魯格曼從國際貿易的三個“悖論”2入手,進一步將規模報酬遞增與比較優勢同時納入一個模型中,指出這兩者都可以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並使用模型分析對這三個“悖論”做出了比較合理的理論解釋。克魯格曼在文中假定:存在兩個產業,且兩個產業相互獨立,並且是對稱的;在同一產業中,生產要素——勞動力是自由流動的。在對要素比例及貿易模式的推導和分析過程中,克魯格曼假定要素稟賦相似的國家之間進行產業內貿易,要素稟賦不同的國家之間則進行赫克歇爾-俄林式貿易。從而得出結論:貿易會導致要素價格相等,但不會改變生產模式。而產業內貿易指數必然等於要素比例相似指數,即。在貿易帶來的利益和損失這一節中,克魯格曼着重分析了在國家之間要素比例相似並主要進行產業內貿易的情況下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克魯格曼指出貿易存在兩種福利效應:一是由於要素價格相等產生的分配效應,此時勞動力的實際工資用自己產業的產品來表示並沒有變化,而以其他產業的產品來表示卻有可能會出現隨要素的豐富或稀缺而升降;二是由於市場擴大使得可獲得的產品種類增多,而這對每個個人都有利。克里格曼通過模型推倒指出,在自由貿易狀態的情況下,分配效應爲負(比之沒有貿易的狀態),將出現分配損失,而工人福利將由於市場擴大而增加。並進一步推導出,在產品的種類很多的情況下,較豐富的要素和稀缺要素都能從貿易中獲利。當資源稟賦相似,兩個要素也都能從貿易中得到好處。

在發表於1983年的《一個相互傾銷的國際貿易模型》中:克魯格曼使用庫爾諾雙寡頭壟斷模型對寡頭壟斷企業在既不存在比較優勢也不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的情況下也會出現的“相互傾銷”的現象進行了分析。克魯格曼在文中假定:有兩個相同的國家,每個國家都有一個企業生產商品。這兩個國家互相出口產品並存在運輸成本。在模型中,每個國家都是相互割裂的市場,並且每個國家分別選擇利潤最大化的產量政策。每個企業都具有庫爾諾雙寡頭壟斷的特徵,即每個企業都假定另一個企業供應給每個國家的產量都是固定的。克魯格曼通過理論推導解釋了相互傾銷出現的原因和過程,指出:在一個不完全競爭的次佳世界中存在兩種不同的效應,一種是貿易導致的無謂的運輸使得福利減少;一種是國際競爭導致價格下降從而減少了壟斷扭曲。而當壟斷所提高的價格超過在不存在壟斷情況下的運輸成本時,就會出現相互傾銷。在運輸成本很低的情況下,若企業獲利,則貿易的發生會使福利改善;反之,如果運輸成本很高,貿易也許會造成福利損失。

這幾篇文章的分析與推導層層深入,不斷完善了對國際貿易產生原因的模型化解釋,並形成了對產業內貿易比較系統的分析與理論,成爲理解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國際貿易新理論的重要文獻。

三、啓示

克魯格曼在這些文章中顯示出他將現實問題抽象並牢牢把握其中的關鍵的非凡能力。他將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理解用嚴謹的數學模型表示出來,通過模型的推導來說明和分析問題。這種嚴謹的數學推導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除此之外,在這四篇論文中克魯格曼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綜合,並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新的思想,創新的在國際貿易問題研究中引入了新的研究模式。而這些論文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爲這其中蘊含的新思想和新思路,它們爲國際貿易研究領域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並促進了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國際貿易新理論的研究與發展。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除了數學推導和模型之外,經濟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並在一些經典的論文中起着主導作用。在平時的學習和研究之中,我們也應該多加思考,努力形成自己對經濟問題的看法與觀點。只有這樣模型研究與經濟思想齊頭並進,才能真正達到比較透徹的學習和研究經濟理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easing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J]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79,(9):469-479.

[2]eEconomies,ProductDifferentiation,andthePatternofTrade[J]mericanEconomicReview,1980,(5):950-959.

[3]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theGainsfromTrad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1,(5):959-973.

[4]der,rtsubsidiesandInternationalMarketShareRivalry[J]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3,(18):227-242.

[5]der,man.A''ReciprocalDumping''ModelofInternationalTrade[J]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3,(15):313-320.

[6]宣曉偉.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評介[J].管理世界(月刊),2002,(04).

[7]陳建斌.克魯格曼爲代表的國際貿易新理論評述[J].上海經濟研究,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