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教師的挑戰》有感

教師2.65W
教師的挑戰》有感1

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那就是爲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讀完“個體與個體的鏈接”,我總結一句話:教師以怎樣傾聽和迴應每一位學生的心聲和低語,這種傾聽行爲將形成相互傾聽的關係。實際上,在多人組成的課堂空間中,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產生相互傾聽的關係。

《教師的挑戰》有感

教師用柔和鎮定的語言展開教學,真正走近每一位孩子的身邊,傾聽孩子的心聲,讓一些潛能生逐步的加入到合作學習的大氛圍中,一點點的在合作中獲得尊重,獲得成長。在我們的課堂中,我們可能會偶爾關注課堂上的中等程度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最大化的給後進學生展示自己想法的機會,但是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選擇,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包括和學生平起平坐,做到共同探究課堂學習),有沒有堅持做到?讓學習不再是學生自己的事,讓課堂屬於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的平臺。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起相互信任,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纔可以不斷提高學生興趣,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但大多數的時候,爲了課堂進度,我們很難靜下心來去傾聽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這樣的教學氛圍不利於孩子的各方面發展。

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對國外先進的理念有了進一步瞭解,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在班級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大家借鑑。不斷閱讀和思考,讓我能清晰地認識到教師內心的寧靜是源於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爛熟於心,也正是這樣,才能熟練的駕馭課堂,張弛有度地進行課堂教學,學生的寧靜是源於具有個性的發展和思考,纔會誠實地去想問題、說想法,因此在以後的課堂中借鑑書中老師的一些教學方式,來關注課堂中的一些孩子,是我努力的一個方向。

《教師的挑戰》有感2

合上《教師的挑戰》,書中的訊息和從教以的經歷讓我感慨頗多,如果讓我用一個詞概括,那一定是——靜待花開。

(一)靜待花開之傾聽

在封面,“教師的挑戰”五個大字下面還有一行醒目的字——“寧靜的堂改革”。初讀《教師的挑戰——寧靜的堂改革》感覺怪怪的,堂改革是教師的挑戰,我能明白,但爲什麼是寧靜的呢?帶着疑問,我開始閱讀,中第一個關鍵詞——傾聽,解答了我的困惑。

傾聽,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藤田先生的堂改革。中有這樣一段話:“藤田老師首先着手構築兒童之間的相互傾聽關係。爲了構築兒童之間的相互傾聽關係,藤田先生自身必須做到認真地傾聽每一個兒童的聲音。她決心把以往大聲的說話聲降低到“一半的音調”,展開緩慢而沉着的教學”。看到這一段話,我相信大部分老師都感到不可思議。

我們上,很多老師都會戴“小蜜蜂”擴音器,一是因爲人多,二是生怕自己的聲音不能清晰地傳到教室的每個角落。教過低年級的老師更有體會,不戴“小蜜蜂”擴音器不足以蓋過教室裏此起彼伏的板凳聲、具聲、說話聲,這般情況如何“傾聽”。這讓我想到了兩事。第一事,教一年級時,有一段時間,我嗓子不舒服,學生出於“體諒”,特別的乖巧,不說小話,認真聽,雖然我的聲音小,但絕大部分學生都很用心很認真地聽。但那時候由於缺乏經驗,對學生的養成教育這一塊不夠重視,沒能抓住機會讓學生繼續保持,養成傾聽的習慣。第二事,去年上學期,我的擴音器一般都是放在肚子旁,由於懷寶寶,有一次特別激動,我的聲音特別大,學生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不要嚇到肚子裏的寶寶。我就趁機說:那老師以後不用擴音器上了,你們要保持安靜,認真聽……和我接觸過的老師知道我的聲音真的很小,但是從那之後,我在班上上很少用擴音器,而孩子們也真的能安靜下用心聽。這一個實例讓我對寧靜的堂改革中的“寧靜”有了初步理解。

(二)靜待花開之尊重

傾聽,能夠靜下心聽老師講,是建立傾聽關係的前提,它的核心意義在於傾聽孩子們的發言,也就是如何在堂上完整的接納每一個兒童的想法。這和第二個關鍵詞——尊重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平時我們上都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當老師得到自己預期的“理想答案”後,馬上進入下一個環節,而對於那些不是標準答案的答案,要麼置之不理,要麼讓他們再想一想,換個更靠譜的同學回答。《教師的挑戰》中說傾聽兒童的發言中存在三個方面的關係:一是,認識該發言是中的哪些話語所觸發的;(fsir)二是,認識該發言是其他兒童的哪些發言所觸發的;三是,認識該發言同兒童自身先前的發言有着怎樣的關聯。這就要去老師在堂上必須轉變觀念,“任何一個孩子的發言都是精彩的”。理解這句話後,我想確實是這樣的:要認可每一位孩子的發言,要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尊嚴。每一個孩子的發言必然有他的價值,這是以前未曾深思過的。經常聽到有老師說堂上舉手的學生越越少,學生越越不願意舉手發言……我想是不是在追求正確答案的過程中,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導致他們怕發言。在這一個傾聽與尊重的過程中,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真正成爲堂的主人。

(三)靜待花開之等待

看到中以不懂的學生爲中心,也就是有關邊緣化的學生的描述,在中,小林老師原預計分鐘教完的知識點因完全不會的健治說不會,堂上三位同學給他講解了三種不同的解法,最後用了20分鐘。這種做法我覺得以我目前的能力和水平,不可能完全做到堂以邊緣化兒童爲中心。但是讀了這本書後,我願意盡最大的可能去幫助他們解決疑惑。這又讓我想到了“靜待花開”。印象最深的是教一二年級數學時,有些學生是真的跟不上,能想象二年級時我還教她數手指頭算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嗎。後我想花開四季,有些花開在春天,有些花開在冬天,就算同一品種的花還有開得早的開得晚的,但不影響他們的盛開。對他們說也一樣,需要的是時間,這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反正每個人遲早都會的。語也一樣,很難做到真正地以“不懂”的學生爲中心展開教學,但是我會給他們更多耐心,儘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發言,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能有所思,有所獲。

教書之路路漫漫,堂改革任重道遠,我希望我能在以後的教學中給孩子們多一份尊重與信任。相信他們,相信自己,在時間的荒涯裏一同成長一同進步,每天有所思有所得,靜待花開!

《教師的挑戰》有感3

教師專業化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也是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現實需要和努力方向,《專業化:挑戰21世紀的教師》一書系統地研究了教師專業化問題,對什麼是教師專業化,教師專業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教師專業化的發展階段、影響因素和運行模式,教師專業化的社會基礎、教育基礎和個人基礎,以及如何提高我國教師專業化的水平,促進教師教育的改革進而推動教育的整體發展與進步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討,並結合我國教師教育實際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初讀書名以及書的內容介紹,感覺又捧起了一本深奧的理論書籍,要啃下它,非得花一番精力和時間不可,讀來卻讓人出乎意料,其間的理論是通俗易懂的,又穿插着豐富的實踐案例,使此書讀來如故事一般生動。

這種故事是其中的案例和具體材料,更是作者在分析和論述時所具有的強烈的現實感和針對性,我們能從他論述的字裏行間中感受到一種對現實教育改革和時代要求的敏感反映,也能夠比較真切地體會到作者本人的一種情感和真實,這種故事性對於教師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這種故事將關於教師專業化研究的一種宏觀敘事與一種微觀詮釋比較好地結合了起來,而不僅僅是一種理論的分析和抽象的規定,或者侷限於單純技術性的討論與建構。它使得人們在閱讀時能時時感受到現實的要求和涌動。第二,教育社會學的研究首先要求的就是一種“事實”,一種充滿了鮮活和生命的人的故事。這種故事作爲一種基本和直接的“文本”,是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出發點,也是它分析和解釋的基本對象。當然,這種故事的文本又不是缺乏生命的 “對象性存在”,它是一種包含和體現人的活動的“文本”,是一種活的“文本”。在這本書的論述中,我們甚至可以“讀”到作者本人的個性和經歷,感受到他自己的追求和風格。有了這種故事性,本書也就具有並獲得了非常堅實的現實基礎。

讀此書,讓讀者感覺,關於教師專業化的研究和實踐,決不僅僅是教師自身的事情,也不是單純對教師的要求,教師專業化實質上反映了一種整個教師培養和管理模式的變化和轉型,它內在地包含了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關係的變化,體現了一種教師與教育管理機構之間關係的變化和改革,隱含着一種教師地位的變化。當然,這種教師專業化也意味着教師對自己的新的責任和自律。

《教師的挑戰》有感4

過生日的時候,有幸得到了學校發給我的一本書《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慢慢地品讀完了這本書,本書的作者佐藤學遍訪日本全國各地學校,深入課堂與老師們一同研究教學,以現場素描的方式再現了教師們多樣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們多彩的學習生活。

佐藤學教授認爲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從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程。只有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義。

小林老師要在一節課中通過一道例題理解“比例”的四種不同的解法,剛開始教學開展得很順利,突然學困生健治說,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討論的解法。小林老師就請了一位同學解釋,但他還是不懂。他又請好幾位同學解釋,直到他明白爲止。

在我聽過的課堂上教師一般會說“坐下”、“哪位同學能幫幫他”、“等下課我再幫你解釋”。但很少有老師能叫好幾位同學幫他解釋,直到他明白爲止。教師一般會怕耽誤時間而直接講解或一筆帶過,尤其在聽公開課的時候更是惜時如金。而小林老師本該3分鐘完成的教學環節,卻爲了一個孩子花了整整20分鐘。

“爲了一個孩子而用了整整20分鐘,有必要嗎?”這是我的第一反應,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我才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無知。

同學們在一遍又一遍地幫助健治理解時,其實更多的人不僅鞏固了知識,而且越說越詳細,不斷地把知識分解內化。還能增進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學習氣氛。更重要的是,身爲教師,在課堂上傳遞了這樣一種思想:不懂就問,而且無論何時提出疑問,老師和同學就願意幫助你。

滴水折輝,本書中的一個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個平凡的教師都在用實際行動宣告:要保障每個孩子的學習權。希望大家都來讀讀這本書,讓我們也開始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教師的挑戰》有感5

古今多少人,皆言讀書是。沉浸書中,你會有感於書中的一字一句,你甚至會覺得眼前的這些都不是文字了,而是一處風景。讀書,讓自己的視界變寬了,讓生命變得豐盈,讓自己走向了睿智。

近日,帶着期待的心情閱讀了佐藤學教授的《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它從“學習共同體”入手,重新詮釋了“合作學習”的理念,並以每一個鮮活的日本課堂案例爲依託,進一步探討課程模式的創新和轉型。同時引領教師如何身體力行地實踐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課堂中來。最是書香能致遠,每每閱讀,便覺得自己的思想更爲豐厚,頭腦更具睿智,其中的“傾聽教學”更是讓自己受益匪淺。於是,我在我的課堂上也來了一次寧靜的“傾聽”盛宴。

一、傾聽疑問之音

我們的孩子還很稚嫩,世界對於他們來說是新奇的,於是千萬個爲什麼在他們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尊重孩子的求知慾,鼓勵他們發言,並且善於傾聽他們的答案。譬如我在執教《朱?飛回來了》這一課,課堂上我從質疑課題導入,問:“會提問的同學是會讀書的同學,對於課文的題目,你們有疑問嗎?”孩子們的思維一下子就被打開了,“老師,朱?爲什麼會飛回來呢?”“老師,朱?之前去哪啦?”“老師,朱?是一種什麼的鳥?”……在孩子們的心中,一切的問題都是有價值的。面對他們的疑問,我仔細傾聽,微笑着加以肯定,並一一記在心裏。隨着教學的進行,有的問題我引導他們向書本尋求答案,給予瞭解答;有的問題我讓他們通過同桌之間的合作學習找到了答案;有的問題我則鼓勵他們利用現代化手段來尋求答案。在我看來,這是一堂精彩的課,教師創造了和諧的課堂氣氛,仔細傾聽每一個孩子的心聲,讓他們快樂地融入到課堂中來,激起了無限精彩的浪花。

二、傾聽爭論之音

文似看山不喜平,課亦如此。班上的孩子各有差異,各具特色,對於一些問題,他們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課上我更喜歡聽到孩子的爭論之音。譬如我在引導他們如何寫關於“核心價值觀”的習作,芸說:“應該抓住‘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詞來寫,比如誠信。”月反駁說:“誠信作文太過普遍,沒有新意。”在一旁的玲則平靜地說:“好作文源於生活,‘核心價值觀’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用心生活,細心觀察,就可以寫出好作文。”……孩子們的想法是豐富的,是多彩的,當他們因爲問題在課堂上發生爭論時,我卻覺得這比什麼音樂都動聽。對於他們的思考,我認真傾聽,及時判斷爭論的焦點,並幫助他們仔細分辨別人的發言,培養他們思維的清晰性、綜合性。一堂課因爲孩子們的思維碰撞而變得更加有意思,我覺得這就是精彩的課堂。

三、傾聽意外之音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碰上孩子的插嘴,有的會影響課堂秩序,有的會影響教學進度,所以大多數老師會不予理睬,或加以訓斥。其實,學生有時候的插嘴是因爲他有感而發,教師若能仔細傾聽,及時讀懂,對教學也會起一定的幫助。譬如我在教學杜甫的《絕句》,當講到“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時,教室一隅忽然傳來了一聲鳥叫聲,惹得其他同學鬨堂大笑。定睛一看,原來是明,如果此時直接採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批評了明,一定不是明智之舉,我說:“明情不自禁地學着黃鸝的叫聲,這不正是受到詩中描寫的環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嗎?我想他一定是深刻體會到詩人的那種情懷了……”此時,教室裏的氣氛也緩和了,教學的重難點也迎刃而解,明也認真地聽起了課來。誠如,孩子在課堂上的插嘴一定是他的有感而發,教師則要善待孩子的插嘴,把這意外之音變成動聽之音,共同推動課堂的前進。

佐藤學教授曾說過:在學生中培育互相傾聽的第一要件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其實,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傾聽也在無意間營造了一個融合、潤澤和安全的言說環境,培養學生之間互相傾聽的關係。這時候的他們不再拘泥於自己的觀點,而是認真聽取、思考和反芻別人的觀點,並能夠平等地參與討論交流之中。所以,傾聽吧,老師們,無論學生的發言是響亮的,還是輕微的,是自信的,還是膽怯的,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教師的挑戰》有感6

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真真切切搞革命。

——題記

國慶七天長假裏,在家陪同高三女兒複習考試,想着自己也要充充電,於是,我靜靜地讀起日本佐藤學教授的《教師的挑戰》。初讀了《教師的挑戰》序言和第一章後,掩卷沉思,打開了心靈裏的一片感觸。

初悟: 在學習中成長

在序言和第一章裏:濱野老師的課堂是兒童富有個性的、同多樣化的教科書的相遇與對話,是兒童相互傾聽的關係;澀谷老師的課堂注重營造一種自然的學習氛圍,她重視學生奇趣的發言並會串聯起來憑藉學生思考力來推進課堂;藤田老師爲了構造兒童之間的相互傾聽關係,桌椅按U字形排列,還決心把以往大聲的說話聲降低到"一半的音調",展開緩慢而沉着的教學;小林老師則以邊緣化兒童爲中心展開"比例"課堂教學,坦然接受並創造性地幫助直言"不懂"的學生……此書聚焦了一位位一線老師的課堂教學實踐,以現場白描的方式記錄了老師們精彩的教學情景和學生多彩的學習生活。佐藤學用精妙的筆觸把我們帶到一個又一個課堂上,讓我們從"教學事件"中去觀察、去體會、去發現、去回味。

其中,讓我感觸良多的便是第一章"課堂的重建"中寫到:在八木老師先前的課堂上,教師的言行明顯粗糙,兒童的發言儘管活躍,但聽下來還是一種對教師獨白的應對,是一種思維淺薄的展開方式。但現在的課堂活動則是以"傾聽"、"串聯"、"反芻"爲中心展開的教學變革,這就是以合作學習爲中心的教學改革的實現歷程。八木老師這種寧靜的文化革命,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在五年級社會科《汽車工業》的教學觀摩課上,八木老師把實物汽車零部件卸下來展示在孩子們面前,目的是爲了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分組探究,合作交流。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在觀察實物零部件中掌握知識,在合作探究中懂得知識,在交流展示中學到知識,真正實現了 "實踐出真知".是的,老師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模式的重建的確能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尋求到真知。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像八木老師這樣重建課堂教學模式的老師。我回想起好幾年前後林國小的林金寶老師,他本來教國中的物理,後來改教了國小六年級的科學。他要求學校配備實驗室器材,每一節課學完理論知識後總要帶學生去實驗室做實驗。實驗對孩子們來說就是一個挑戰,緊張又刺激。他讓學生分組實驗,合作探究,總結原理。學生在這樣的課堂裏,通過一議一試就能真正懂得實驗原理。這樣下來,孩子們還需爲了考試下功夫背誦嗎?那幾年前何中心國小六年級畢業會考(除了考語數英還考思品、科學)每年考上一中的學生,後林國小總佔一大半。直到現在就讀高三的那幾個後林國小的學生物理化學都學得頂呱呱,難道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還有今年我們學校任教五年級科學的林輝龍老師更是幹勁十足,每一節科學課都精心準備,利用生動有趣的課件誘導學生,積極帶動學生合作探究,課後在班級羣里布置了探究性問題讓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尋求實踐後的真知,爲學生以後學好物理化學夯實了基礎。

讀完這部分內容,我很慶幸得到佐藤學教授理論知識的滋養,在書中得到了八木老師勇於實踐,大膽創新教學方式的指導。我將繼續學習,用佐藤學教授的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從而使自己不斷地成長。

再悟:在反思裏提升

可悲的是我們當前的課堂,老師真正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不多,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甚是少得可憐。還有,看似熱熱鬧鬧的課堂上其實還存在很多"不懂"的學生。他們不敢直言自己的"不懂",只好僞裝自己,上課坐得直直的,人云亦云,有時還會點頭微笑,一副我聽懂了的樣子。其實,他們都只停留在聽一聽,說一說,似懂非懂的狀態,真正讓他們舉手回答時竟沒幾個,有時點名提問時竟杵着一字不出。這樣久而久之,興趣消退了,積極性下降了,成績自然也提不上來。怎樣改變這一現狀呢?佐藤學教授指出:創造合作學習的教師往往把邊緣化的兒童作爲課堂溝通的中心來對待,在課堂上以"不懂"的兒童爲中心,讓"不懂"的兒童激活學習的原動力,最終活躍了課堂,讓我們感受到課堂教學的律動。其實,課堂教學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合作探究的空間、將"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課堂也只有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才能生成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主題閱讀交流課《回眸感動》時 ,我就有意識要調動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根據學情分析和教學目標設計如下:首先是課前預習,根據近階段主題叢書的閱讀設計瞭如下羣文略讀表

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層次的作業,例如,學困生只完成填寫作者,摘抄好詞, 會讀幾句話;中等生完成簡介主要內容,寫出感動的句子並會談體會;優秀生還要會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做是爲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儘自己的能力完成作業,或是學習或是提高,學生課前做好了準備,在課堂上纔會自信地展示自我;其次是課上合作交流,有了課前準備,小組合作交流更是有聲有色,學生在組內交流,我來回走動,側耳傾聽,竟都能聽到小組內每個學生的發言,或是簡單到幾個詞,或是聲情並茂的高聲朗讀,或是富有深度的感悟,或是面紅耳赤的意見交鋒等等。課堂亂而有序,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人;最後是小組展示,因爲有了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彩排,學生上臺展示就更是有模有樣了,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平時從來一言不發的學困生小晶這會兒也跟着小組一起上臺,不僅能一字不漏完全準確地讀出感動的句子,還會說出自己的體會,雖然說得不夠貼切,但這畢竟是他破天荒的舉動,全班同學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送給小晶的,也是送給小組每一個組員的,他們都是好樣的。我看到小晶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於是,藉機再引導:"同樣是這個感動的句子,你們還有不同的體會嗎?"這時臺下的同學們也都紛紛舉手要來回答了。無疑,從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足以證明這節課對孩子們的影響,對老師們的觸動有多大。從這之後,我繼續採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總能在課堂上發現部分學困生積極主動參與,並大膽回答問題,雖然回答得不完整,有時甚至是答非所問,但在我看來比起先前的不會參與,不敢回答要好得多了。佐藤學教授指出"要進行以邊緣化兒童爲中心的教學就需要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尊嚴有深切體驗和共鳴,首要的是教師要有對每一個學生成長的期待與意志。"小林老師直面"不懂"的學生,不僅爲那個"不懂"的學生打開了一扇自信的窗,還讓更多不懂的學生激活學習的原動力,讓整個課堂律動起來。我相信這將是對自己課堂教學的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提升。

深悟:在課堂上飛躍

書中寫到"澀谷老師認爲,在兒童掌握學習技能之前,形成自然的學習氛圍乃是一個先決條件,構築‘相互傾聽’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師生在課堂上合作探究,互相傾聽,真真切切地思考、交流,才能創造新課堂。 其實,"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只有學生自己發現、探究的知識,纔是活的,有用的,也是記憶猶新的。"當學生學到"大自然的奧祕"爲主題的單元作文時,我便會帶上幾個雞蛋去上作文指導課,這是在證明一個科學原理"建築上的薄殼結構".我能猜到是孩子們喜歡的課 .我也很自信孩子們一定會寫得好。課伊始我就故搞神祕,鈴聲響過大踏步走進教室,提起三個雞蛋,學生面對雞蛋議論紛紛:有的猜是老師的早餐,有的猜是獎勵我們的獎品,有的猜是上課的教具……課堂上炸開了鍋,個個真想知道老師葫蘆裏到底賣了什麼藥?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做到了,孩子們來了興致,我立即做了個手勢讓大家停下來,才告訴了真正的用意,孩子們一聽更是躍躍欲試,所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老師的引導示範很重要,我先介紹操作要領以及注意事項,接着開始示範。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再來描述老師的操作過程以及自己的感受,有學生說道:"只見林老師弓着馬步,展開手心握緊雞蛋使勁地捏,捏得面紅耳赤了雞蛋卻還完好無損,是雞蛋有神奇的魔力還是我們林老師瘦不拉幾的根本沒力氣?"我猜透孩子們的心思了,於是就提議讓班上大力水手上臺來捏雞蛋,大家拍手叫好。只見大力水手也是使出吃奶的力氣還是成了雞蛋的手下敗將。大家更是疑惑了,有人站起來公然地挑戰:如果讓我來捏我一定把雞蛋捏個稀巴爛,沒聽過"以卵擊石———自不量力"嗎?大家紛紛發出挑戰,我就讓其他學生輪流上來捏,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學生能戰勝這小小的雞蛋。我看大家一臉的茫然,最後才揭曉了祕密,原來這小小的雞蛋所以有這麼大的力氣就是因爲雞蛋表面的曲面結構能夠很好地分散所承受的壓力,因此,即使雞蛋殼很薄,但它卻仍能很好的抵抗外界的衝擊,例如機磚廠的煙囪、北京人民大會堂都是根據這一原理建成的。最後孩子們才恍然大悟,像是見到了稀世珍寶一樣,緊縮的眉頭舒展開了。這樣通過"課前激趣——老師示範——個別展示——輪流演示——揭曉祕密"這一過程,在演示中,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指名學生大膽描述演示過程及感受(包括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人物描寫方法),其餘學生認真傾聽,適時補充、訂正,我隨機板書關鍵詞,然後再引導更多學生複述,這樣反覆地引導、交流,每個學生都在互相傾聽,每個孩子都在傾聽自己的心聲,每個孩子又都在傾聽生活的召喚,每個孩子又都在實現自身的飛躍。班上懼怕習作的學生也都能大膽地表達其所觀察到的內容。作文就是"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的過程。學生已經在實驗演示中將自己的所見所感都說了個遍還怕寫不出好作文嗎?這時,你便會發現齊刷刷的筆尖摩擦聲迴盪在寧靜的課堂中,讓人心生自豪。

我堅信,借鑑了佐藤學教授的理論去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從尊重每一位學生開始,從悉心傾聽每一位學生心聲開始,從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大膽創新的每一件事開始,我們的課堂也會發生寧靜的革命。

《教師的挑戰》有感7

近來在教學上,我遇到了許多的苦惱,教學的心都是浮躁的,想從書裏頭求得一知半解,便開始閱讀《教師的挑戰》。佐藤學老師說: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利,儘可能提高兒童的學習質量。這句話讓我反覆思量,不禁想起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裏有一句話:尋求並找到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閒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這兩句話無論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相距甚遠,但仔細咀嚼卻可發現,兩者有着共同的追求。基於當前的教育,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我們都不得不承認,學校裏多的是埋頭苦學與無益勞動,少的是快樂和堅實的進步。那麼誇美紐斯所尋求的教學方法是什麼,佐藤學認爲的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是怎樣的挑戰?怎樣讓課堂變得有趣,讓學生能夠愉悅地學習呢?我不停地琢磨、研究。佐藤學老師記錄的一個個鮮活的教學例子,就像一面鏡子,供我對照、反思、感悟。終於,我“觸摸”到了真諦——尊重與信任。

尊重與信任,看起來簡單,實際要做到卻很難。在教學中,教育經驗不夠豐富的我們往往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主觀地要求學生如何去完成,或掌握到某種程度,而總是忽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忽略了他們的許多想法和感受。試問,我們有多少次因爲學生的回答不符合所謂的“標準答案”,而直接否定了學生的想法?又試問,我們有多少次因爲學生的回答不夠完美而表示出不耐煩的神情?實際上,學生的這些想法可能更有生活的味道,可能更有實踐的意義。回想一下,我有多少次爲了使課堂教學環節能夠按部就班,能夠按照備課時預設的方向“走”,而對學生的“別出心裁”選擇忽視。由此可見,尊重與信任絕不是我們以爲的那麼容易做到。佐藤學在書中提到,我們與學生應坦誠相見,不折不扣地接納,而不是隻選擇那些所謂的“好的發言”,正如書中所說,教師若只尋求“好的教學”,就會把“好的發言”串聯起來展開教學以致這種教學陷入單調而乏味的誤區,所以,尊重在教育教學中顯得尤爲重要。“尊重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對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對他人人格與價值的充分肯定。”

課堂,是所有不同層次的學生構築而成的,因此,學習也應給與所有人應有的權利。讓所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每節課,都是一棵樹苗,學習的目標就是主幹,“好的學生”“好的發言”“好的思路”……把所有的“好”串聯起來,樹幹當然會粗壯。但是少了枝幹的發展,樹木就只剩主幹光禿禿的存在,就沒有了枝繁葉茂的朝氣。所有學生的參與,所有學生的課堂表現,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才能讓課堂煥發無限的可能和生機。尊重每個孩子,學習才能飽滿,課堂纔有活力,教學纔有生機。我們要尊重所有,利用有效的“串聯”、“反芻”,使學生朝着更加有效的思路進行思考和學習。

語言是教師對學生表達尊重最直觀的一種方式。語言的魅力彰顯出一位教師的學識、氣度與涵養。從《教師的挑戰》這本書上我也習得了語言的有效運用,發現它能使課堂的流程更加順暢。比如:“這一次,大家坐在原位上,每個人再來讀一遍,好麼?”“聽了某某君的發言,我認爲……”“從哪裏看出來的呢?”以上幾句課堂語言,讓我彷彿也置身於這節課中,深刻感受到這位老師不僅在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還努力用這些毫無命令式但充滿溫度的話語將課堂串聯起來,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陡然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使教學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教學中,我往往由於學生各種各樣突然性的回答而無所適從,只好選擇性地迴避掉這些預設外的問題。而書中的一個案例,教師對於學生看似“錯誤”的答案的迴應,不是否定,也沒有逃避,不是“爲什麼這樣認爲?”,而是“從哪裏看出來的?”。這樣的發問,就能引發學生迴歸文本,重讀文本,在課文的'一些細節處,聯繫生活實際,於是發現這種“錯誤”背後所隱含的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文本沒有直接敘述出來的事實,從而豁然開朗。這不正是我缺乏的嗎?教師的傾聽與串聯在課堂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書中所言,“教師在課堂中,要將學生與教材串聯起來,將學生與學生串聯起來,將教材與生活串聯起來,將新知識與舊知識串聯起來。”不單單只是把“好的發言”串聯,還要給看似“錯誤”的學生機會,讓學生學會把觀點和所學內容串聯,這不正是在授之以漁嗎?

誇美紐斯所要尋求的“可以使教員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的教學方法,正在我們“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中實踐着。如何實現“自主、合作、探究”,我認爲小組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實現方式。那麼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呢?這無疑是很多新老師和我一樣需要學習探究的。通過書中的案例和介紹,我得以借鑑:

首先,要考慮分組的問題,學生有着學習能力的差異、性格的差異、學習興趣的差異。最重要的是學習能力的差異,一個小組應該有學習能力強的又有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這樣可以進行互助;然後是學習興趣的差異,一堆偏愛語文而一上數學課就想睡覺的學生顯然不能放在一起,小組中喜歡數理的學生可以很好地帶動那些對數理興趣不那麼大的學生。最後是性格上的差異,一個小組應該有性格外向的和內向的,這樣才能互相帶動、和諧相處。無論是哪位同學,都渴望得到老師課堂上的關注,所以讓每位同學都有責任與擔當,讓遊走在學習邊緣區的同學都有自己的歸屬感,找到每個人的“閃光燈”,讓他們都有事可做。由此,我也找到了組織教學和落實教學的“金鑰匙”。“信任是開啓心扉的鑰匙,誠摯是架通心靈的橋樑。”書中得法,運用此法,還得結合實際。參閱了許多資料,我正在計劃實施“人人是組長”的小組合作計劃——每個小組設立“學習組長”、“作業檢查組長”、“背誦組長”、“大組長”。這裏頭最重要的是大組長的人選。我想打破一貫的思路,大組長不是選擇綜合能力最強的同學,而是選擇相對弱勢的同學,讓他感受到老師的信任,讓他有事可做,讓他找到自身的價值,也讓他能想辦法融入班級融入課堂。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隊名和章程,有了響亮的隊名,小組內的每個成員就像找到了組織一樣。有了隊訓,每個成員可以有章可循,自覺遵守,同時也爲成員間的互相監督創造依據。學生按照這種分組方式,建立小組內的互相監督機制,也建立小組間的競爭機制。有競爭纔有動力,小組與小組之間是要對抗的。可以評選每一天、每一週、每一個月的最佳展示團隊、待進步團隊等,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小組合作,不止是我對學生的尊重,也是學生間互相的尊重。瞧:我們正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夥伴。

“傾聽,串聯,合作”這些都必須以尊重和信任爲基礎,而尊重與信任正是構成“寧靜的課堂革命”的關鍵因素。對於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挑戰。知識有待充實,經驗有待累積,方法有待學習,挑戰卻無時無刻。可這一切,都不能阻擋我前進的步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教師的挑戰》有感8

讀了佐藤學教授的《教師的挑戰》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事“傾聽”,這本書裏講到一個例子,有一堂課是討論跑夜路去請醫生的豆太的心情,課堂有一個叫和樹的好動男孩拼命舉手,發言的內容明顯與文章內容不符,教師沒有問“爲什麼這麼想的?”而是問“從哪裏看出來的呢?”從而以和樹的見解爲契機,重新“迴歸”課文,圍繞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開了討論。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應該傾聽什麼和如何傾聽,綜觀一些優秀教師的課堂,不難發現他們身上有許多的共同點,首先他們都會傾聽文本的聲音,語文老師先要將文本讀進心裏,傾聽作者的心聲,這樣在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時才能做到底氣充足遊刃有餘。其次就是傾聽學生,在課堂上尤其顯得重要,傾聽學生的朗讀,傾聽學生的回答,傾聽學生的質疑,還要傾聽學生的情感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傾聽學生間的差異和區別,並能夠進行串聯和反芻。這本書裏講到一個例子,有一堂課是討論跑夜路去請醫生的豆太的心情,課堂有一個叫和樹的好動男孩拼命舉手,發言的內容明顯與文章內容不符,教師沒有問“爲什麼這麼想的?”而是問“從哪裏看出來的呢?”從而以和樹的見解爲契機,重新“迴歸”課文,圍繞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開了討論。以下是我的幾點感想

一、傾聽有助於師生交流,增進師生感情,提高課堂效率。

巴西著名學者弗萊雷曾說過:“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就課堂教學而言,交往主要表現爲師生之間的傾聽和應答。因此,提高教學質量,需要探索課堂傾聽的有效性。

二、創設良好氛圍,讓學生喜歡傾聽

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真實、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裏樂意傾聽。傾聽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全神貫注,聚精會神是不可能的。作爲教師要有意識的去培養,去提醒,去督促學生養成習慣,讓其樂於傾聽。教師先要做到傾聽學生。 無論學生的發言是對還是錯,是口齒伶俐還是吞吞吐吐,教師都要專心去聽,偶爾稍作提示,但決不會去打斷。

三、樹立“傾聽”的好榜樣 教師是傾聽的榜樣,每個學生的每一句話語,教師都要用心去聽,做學生的忠實聽衆。

教師認真的傾聽有助於教師及時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針對性的調整教學,同時也是對學生人格的一種尊重,幫助學生弄清思路;學生在回答問題或發表自己看法的時候,教師要全神貫注地聽,可以邊聽邊稍稍點頭,並用眼神鼓勵他們說下去,讓學生知道老師在認真他講,讓他們感受到老師也是全體成員中的一員,是他忠實聽衆中的一員。

《教師的挑戰》有感9

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書名《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確實是挺吸引我的眼球。21世紀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看到“寧靜的課堂革命”這幾個字,我的內心便不由得充滿了疑惑——既然是革命,不都是轟轟烈烈的嗎?在我的理解中,“寧靜”和“革命”像是兩條永遠不會相交的平行線。

帶着這些問題,我細細閱讀了書本,明白了21世紀教師面臨的挑戰是爲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而課堂上正在發生着寧靜的革命——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爲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革命,原來也可以靜悄悄的!

從這本書中,我認識了作爲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佐藤學教授,他走訪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甚至養護學校,同一線教師密切合作,看課、聽課、評課、磨課到最後的參與其中,他時而爲有些教師的教學方式着急流汗,時而爲八木老師的教學抱怨而感到遺憾,但更多的是爲很多老師的進步而高興!從這本書中不僅認識了佐藤學教授,還收穫到了滿滿的感觸。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頁的從一節課說起,講的是在濱野老師的課堂上。濱野老師讓孩子們閱讀“魔奇樹”。濱野老師讓孩子們閱讀並討論,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濱野老師默默地觀察作業中的兒童們,鼓勵那些情緒焦慮的兒童“劃一條線也行”;從旁守護努力想要表達的兒童,對需要幫助的兒童給予體貼入微的關照。孩子們就開始和旁邊的夥伴交頭接耳,交換見解。濱野老師見作業可以告一段落,濱野老師就喊停,讓孩子們開始交流讀後感。佐藤學教授對濱野老師的做法非常滿意,稱“教師對火候的把握簡直恰到好處”。果然孩子們開始個個大膽發表自己的讀後感,直到發言時間快結束了,孩子們還小聲地嚷嚷“還有話要說呢”、“老師,再繼續下去吧”。看到濱野老師能鼓勵、支持孩子們大膽表現自己,爲每個孩子創設這樣一個寬鬆、想說的學習環境,我想到了作爲一名新的幼教工作者,我在這方面還是很欠缺的。雖然能爲孩子創設較爲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卻少了像濱野老師守護努力想要表達的兒童,對需要幫助的兒童給予體貼入微的關照。有時候組織集中活動時,在活動中把問題拋給了孩子,請孩子思考並討論,但真正讓他們討論的時間還是隻有一會兒,並沒有完全地讓孩子認真思考我拋給他們的問題。孩子在討論的時間,我沒有下去聽聽他們的交流,聽聽他們交流得怎樣,需不需要我的指導。有的時候,留給他們思考討論的時間又有點長,討論完後變成了在講悄悄話,對時間這個火候的把握很不成熟。請孩子回答問題的時候,通常都是那幾個比較大膽表現自己的孩子來回答問題,而那些膽小、表現力較差的孩子回答問題還是不敢站起來發表自己的想法。雖然想要多給那些膽小的孩子表現的機會,在努力引導他們的過程中,嘗試過幾個失敗後還是放棄了。

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學習的還是很多,要學會關注全體的孩子,特別是表現力較差的孩子,要學習做一個有方法的老師,學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標籤:有感 教師 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