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彙編15篇)

教師2.22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啓人心智,引人深思。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彙編15篇)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1

孫海峯------一個調皮機靈的小男孩,你只要看看他的眼睛,就可以知道他的心思有多活,他滿腦子的小主意、小點子,讓人不由自主地會喜歡上他,他喜歡籃球、足球。班裏的新遊戲,多半是他先玩出來的,兜裏總是裝着些小玩具。這個孩子真可謂興趣廣泛,可惜就是不愛學習。

中班時,班裏有什麼壞事發生,找他準沒錯,所以大班入學第一天,他就吃盡了批評,同學們誰也不喜歡他,不跟他玩。我對他發動集體輿論的攻勢,這樣一來,他似乎有些學乖了,似乎有些聽話了,不太惹是生非了,可是,我分明地感覺到他眼裏的光一點點地黯淡了!

其實打從心底裏,我喜歡調皮的他,是那樣地有活力,那樣地富於創造性,我更喜歡他眼裏那一抹透着靈氣的光芒。

於是,我對自己說,不可以再這樣壓制他,要努力去挖掘和發揮他的潛能。我決定在新學期讓他擔任小軍體,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爲一件小事。大班上半學期結束時,我讓他把一份收費單送到同樓的一個小朋友家去,他欣然答應。本來,他送到就好回家了,而他居然在送到後跑回幼兒園,只爲告訴我:他送到了,交給了同學的奶奶。我覺得從這件小事上可以發現他有一點責任心,知道要對人負責,便作出讓他當小軍體的決定。

開學了,我把他找來,告訴他我的想法,並鼓勵他:老師相信你一定會做好的,小朋友們都睜大眼睛看着你呢!希望你爭氣,做個男子漢!他一臉驚喜,滿懷信心重重地點點頭。雖然,我心裏壓根兒就沒底,深怕他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可我還是把消息和原因講給孩子們聽。孩子是乖巧的,掌聲通過。當然,我也請孩子們做小評委,每一個禮拜評價一下小幹部稱職與否。

如果這時,我能把工作做得再細緻些,對孫海峯擔任小幹部可能會發生的'好的、不好的變化考慮得周全一些,深入一些,也許就會有較好的效果。可是,我簡單地以爲,讓孫海峯當小幹部已是一個很大的激勵,他應該在這個激勵中發憤改正缺點,發憤學習,努力做好榜樣。我忘了他還是個大班的孩子,我忘了扶他站起來,僅僅是他進步的開始,他會碰到許多困難,思想尚未定型,可能會出現反覆,我更應該幫他走好這條路。

初當小幹部,孫海峯應該說是很努力的,天天回家練習喊口令,早操喊口令時聲音前所未有地響亮,振奮了每個孩子的精神,學習上也比以前稍稍自覺了一些。但畢竟沒有一下子好起來,而且初當小幹部,他對有些事情該不該做一無所知,再加上有些習慣不是一朝一夕想改就改掉的,所以,每週孩子們的評價,對小軍體總是有褒有貶。開始,我還能以鼓勵爲主,但漸漸地也沉不住氣,終於在兩個月後,孫海峯因上課時發呆,小軍體的職務被我一氣之下撤了。孫海峯也像泄了氣的皮球,沒了勁。

到今天,反思整個事前前後後,我不由地感到後悔。其實,只有我把握住事件中的幾處機會,我是完全可以取得預想的效果的。從這件事中,我體會到孩子的思想教育是一項持久性的工作,需要成熟、冷靜地思考周全,深入地把握,細緻周密地安排,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還是那句話:"不僅要扶他站起來,更要指引他一條路,幫着他走好這條路!"

這件事,我將深深地銘記在心,我想,以後再碰到這樣的孩子,我一定能處理得很漂亮。我也會時時地提醒自己:幼兒園的班主任工作,是做孩子的思想工作,需要細緻,耐心和恆心。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2

對於小班幼兒來說,角色遊戲是最主要的活動類型,也是深受幼兒喜愛的遊戲形式。他們喜歡模仿一些生活片段,熱衷於反映生活中那些熟悉的內容,但由於生活經驗有限,角色遊戲中反映出的內容比較簡單,多以簡單操作爲主;情節點多,但很多情節不會縱向拓展,容易隨角色的變換而瞬間消失。因此教師正確地觀察、判斷、迴應幼兒的活動,把握遊戲的閃光點,就顯得尤爲重要。下面就以“熱水器”的故事爲例介紹我在小班角色遊戲活動中的支持策略。

“熱水器”的誕生

娃娃家是小班幼兒最喜歡玩的角色遊戲,於是,我根據小班幼兒的遊戲特點以及班級近期開展的主題活動設置了角色遊戲“我愛我家”。同時,在活動室的固定位置設置了一個“百寶站”,裏面盛放了管狀積塑、軟管、大小不一的紙盒、瓶罐、紙杯、紙盤、繩子、塑料袋、紙袋等許多低結構材料。幼兒如果缺少現成的遊戲材料,就可以去尋找合適的材料來代替,以滿足自己遊戲的需要。

12月初的一天,角色遊戲區裏的孩子們和往常一樣,投入在角色的扮演中。突然軒軒興奮地跑到我的身邊說“老師,我們家有熱水器了”,然後拉着我往他們“家”走去。一進門,只見娃娃家的淋浴盆裏放着一根軟管,琳琳正拿着它像模像樣地幫“寶寶”洗澡呢,還蠻像的!我故作不解:“你家要熱水器幹什麼?”他說:“給寶寶洗澡呀!”只見他在軟管的上方,煞有介事地做了一個“旋轉開關”的動作,把“寶寶”放在“出水口”,和琳琳一起做出幫“寶寶”洗頭的動作,兩人玩得不亦樂乎。我誇道:“你們想到可以裝個熱水器來給寶寶洗澡,這個主意真不錯,你們真棒!”

活動結束後分享交流時,我先請軒軒介紹了他的發明,包括他用什麼材料充當熱水器,有了熱水器可以做些什麼,等等。

軒軒的經驗分享具有啓發作用,引發了幼兒的興趣。但由於孩子們生活經驗的缺乏,他們對熱水器的構造、特點等知之甚少,我擔心“熱水器”的遊戲無法繼續,於是我提出一個問題,引發幼兒思考:“是不是隻要拿一根管子就可以當‘熱水器’呢?”並鼓勵幼兒回家觀察家裏的熱水器是什麼樣子的,熱水器的水是從哪裏來的,和軒軒設計的是否一樣。這個問題有效地引導着幼兒帶着問題去觀察、發現,爲幼兒經驗的遷移提供了基礎,爲孩子們的進一步探索提供了支持。

思考與分析

在平常遊戲中,我發現小班幼兒角色遊戲情節的發展需依靠遊戲材料的支持,例如,他們看到娃娃家裏有奶瓶,就會想到喂寶寶喝奶;看到醫院裏有“針筒”,就會給“病人”打針……所以,當幼兒在“百寶站”裏偶然發現了一根軟管時,就把它當成“熱水器”,並聯想到了洗頭、洗澡等。這樣,幼兒就把生活中和熱水器相關的經驗遷移到了遊戲中,遊戲內容自然就豐富了。我捕捉到這一契機後,及時給予了肯定和鼓勵,使幼兒變得更加自信,也更樂意去嘗試新的玩法。

從“熱水器”的誕生也可以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要越真實越好,越多越好,越精緻越好。也並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需要老師思考在前,然後才呈現提供。像“百寶站”的設置給了幼兒一個自己根據遊戲需要尋找合適的遊戲材料的機會,“百寶站”內的半成品和廢舊材料更有利於幼兒在遊戲中以物代物,爲遊戲的發展創造了無限的可能。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熱水器”的變化

第二次的娃娃家遊戲開始前,孩子們相互進行了交流,有的說:“我家的熱水器一擡把手,水就會灑出來。”有的說:“爸爸說,熱水器要有一個水箱,水纔會從管子裏流出來。”還有的說:“媽媽告訴我,熱水器要有一個噴頭,洗澡的時候才舒服,才能洗得乾乾淨淨。”我也提前做好了準備,播放了一個有關熱水器的視頻,豐富孩子們的認知經驗。

這一次的遊戲,軒軒依舊選擇了之前他所挑選的軟管來用。其他小朋友也效仿軒軒的做法。“爸爸”點點則在“百寶站”那兒忙乎了好一陣子,先是找到了一個紙箱,但似乎太大,沒法拿,幾經周折,最後找到了一個好拿的礦泉水箱,點點臉上終於流露出開心的表情,還自言自語地說道:“找到了。”點點興奮地把礦泉水箱拿到娃娃家,往地上一放,接着把軟管的一頭塞進箱內,就招呼着“媽媽”帶寶寶來洗澡。接着,他們又陸續找來了沐浴液、小毛巾、沐浴球等物品添加到遊戲中,玩得十分投入。

當娃娃家有了不一樣的“熱水器”後,“爸爸”洗澡時又想出用礦泉水瓶做噴頭。這一新點子立刻受到其他孩子的青睞,相繼效仿。但是,熱情很快消失了。經過觀察發現,原來這種新噴頭極易掉落,安裝也不方便。由於操作不便,幼兒喪失了興趣,看來材料是干擾和影響遊戲發展的因素。

於是,我引導孩子們開展了一個探索活動——用什麼方法將“噴頭”固定在軟管上以方便使用。我和幾個對解決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孩子成立了“物業維修公司”,開始在娃娃家進行研究。考慮到小班幼兒的經驗水平有限,我預設了幾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引導孩子在遊戲中嘗試選擇。最後孩子們通過實踐採取了他們覺得最佳的對策:可以用大透明膠將軟管口與礦泉水瓶口粘合,這樣就更像熱水器了。新噴頭又重新喚起了幼兒玩多功能“熱水器”的產生

在幾天後的娃娃家遊戲中,樂樂花了很多功夫用彩色的管狀積塑拼搭了一個造型複雜的類似“水管”的東西。我驚訝地上前問道:“咦,你家的熱水器很特別呀!”他帶着神祕的笑容說:“這個是神奇熱水器,它有兩個口,一個是出水的地方,一個是沐浴液擠出來的地方。”說完用手指了指綠色的管子。“這裏會有沐浴液出來嗎?”“是清水和沐浴液一起出來嗎?”我不解地問。“不,旁邊噴頭出來的是清水,摸一下這個綠色管子,手上就會有沐浴液了。”“哦!原來是這樣,這個熱水器真高級!”我由衷地誇獎他。

結合關於冬季的主題活動,孩子們獲得了許多關於“冬天如何使自己暖和起來”的經驗。在娃娃家遊戲中,我也引導幼兒圍繞“天冷了怎麼照顧寶寶”這一話題進行討論。一天,我發現浩浩用管狀的積塑拼搭了一個有紅色和藍色雙開關的熱水器,他告訴我:“這個開關可以放出冷水和熱水。”“用哪個開關可以放出熱水呢?”他指了指紅色的那個。“爲什麼你設計了這樣一個既能出冷水又能出熱水的開關呢?”浩浩說:“天冷了,用熱水洗澡就不冷了!”說着他開始演示怎樣給寶寶洗澡。這時,一旁的媛媛提醒道:“要先放冷水再放熱水!”“爲什麼?”“先放冷水再放熱水就不會被燙着了。我在家洗澡時,媽媽都是先放冷水再放熱水的。”“熱水器”遊戲的興趣,這一情節很快又回到娃娃家中。

一天,娃娃家孩子們的談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媽媽告訴我,熱水器要掛在牆上,纔會安全。”“我們家的熱水器也是放在衛生間高高的`地方。”原來,孩子們正在爲“熱水器”放在什麼位置發愁呢。我提醒孩子們:“看看家裏有沒有適合的地方放熱水器呢?”飛飛四周看了看,說:“要不然我們把兩張椅子疊起來,當架子,放熱水器。”“好吧。”於是他們找來了兩張椅子疊在一起,把“熱水器”往上一擱,真不錯。看着自己的傑作,他們似乎都很滿意,還招呼着其他區域的小朋友來參觀。

思考與分析

儘管遊戲開始時大多數幼兒還是以模仿軒軒的設計爲主,但這也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這種不斷的重複其實爲他們的創新埋下了伏筆。果然,隨着水箱、噴頭的出現,熱水器遊戲越來越豐富。

而當噴頭的安裝影響了小朋友的遊戲興趣時,教師依靠細緻的觀察和敏銳的判斷,以角色的身份及時介入,又推動了遊戲的發展。這時,教師不僅是指導者,更是遊戲的夥伴。

思考與分析

小班幼兒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圍繞“熱水器”生成了很多遊戲內容,在讚歎幼兒想象力的同時,我們覺得這和豐富的遊戲材料、適宜的遊戲場景、寬鬆的遊戲氛圍以及和諧的師幼關係是分不開的。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幼兒以積極的情緒狀態,投入到角色遊戲的過程中。”遊戲中,我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觀察以及與幼兒對話給予適時的指導,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讓幼兒成爲遊戲的主人。有時幼兒生成了一系列有價值的遊戲活動,但因幼兒自身行爲意識和知識經驗、能力都比較薄弱,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因此當教師捕捉到幼兒生成一些有價值的遊戲行爲、卻因幼兒自身經驗的原因而使遊戲停滯不前時,教師必須“推”幼兒一把,拓展幼兒遊戲的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對遊戲中產生的遊戲問題進行討論、調查、探索,引導幼兒在交流、討論、分享與模仿中,用獲得的新經驗來建構自己的遊戲,推動遊戲發展。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3

假期是快樂的,是放鬆的,孩子們非常喜歡假期,但是對老師來說,假期過後,有一個非常大的難題,那就是,如何讓整個假期散漫慣了的孩子,重新學會遵守紀律,認真聽老師說的話。這次放假回來後,在集體活動開始時,我用語言提示孩子們安靜下來。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立刻坐直了身體,注視着我,等待着活動的開始。將近三分之二的孩子有處於放空狀態的、有和旁邊的'孩子講空話的、甚至有歪坐在椅子上做着各種奇怪動作的,儼然一副活動與我無關的狀態。我想可能是放假過後的後遺症吧!於是在吳老師的一次集體活動時,我有意識地坐在教室後面進行觀察。

同樣在吳老師的語言提示後,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孩子安靜了下來,其餘的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沉靜在自己的世界裏。當提示若干次無效後,吳老師也按捺不住情緒,用高八度的嗓音開始了大聲的“提示”。就這樣,一個集體教學活動的時間已被佔去了三分之一,而那三分之一坐好的幼兒就這樣消極等待了三分之一的時間。

沒有傾聽意識、習慣和能力,對幼兒的成長會帶來多少阻礙,這裏先暫且不去深入剖析,但顯而易見的是,傾聽良好的幼兒和傾聽不佳的幼兒在同樣的成長道路上呈現了完全不一樣的成長路程。

我們班的予予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安安是一個調皮好動的男孩,他們表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層次。予予只要聽到老師的聲音她就會立刻停止自己的一切活動,開始認真地傾聽,甚至連眼神都是極其專注,總會緊緊盯着教師的身影。因此她無論是活動還是遊戲時,她自信、快樂,積極投入,思路清晰,表達流暢,在同伴羣中有着很高的人氣。而安安的表現則截然相反。無論什麼活動,對於教師的聲音他似乎從來都是充耳不聞,即便你看他是非常認真地坐在那裏,但他的思想是遊離的。於是在和吳老師交流中也會聽到他每天在園期間總是無所事事,注意不集中,小腦袋不知道在想什麼。所以安安呈現的發展狀態就是不太愛表達也不善於表達,活動中也缺乏積極性。

所以說養成良好地傾聽習慣要從小班開始。從進入小班開始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發展傾聽能力,在園內活動中利用多種方式,如傾聽小遊戲,閱讀活動,對話交流等方式,讓每個孩子學會認真傾聽。一個會傾聽的人必定是尊重他人的人,更是一個會思考,會表達,會不斷成長的人。讓傾聽成爲孩子們習以爲常的習慣吧!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4

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提問是教師、幼兒之間互動的一種方式,是決定活動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也是幼兒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門重要藝術。

但我在幼兒園聽課時發現,有的教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類似“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的提問竟然達到了十幾次,被提問的幼兒也常常侷限在幾個所謂表現好的孩子,其他孩子大都處在消極等待、茫然觀看的陪襯狀態,這應該引起我們所有教師的反思與關注。

1.關注提問的橫向性和縱向性

提問時,如果幼兒積極舉手發言,說明幼兒反應快,對問題感興趣,表現欲、自信心強;反之,如果幼兒從不舉手回答,則可能是性格內向、膽小,或對問題不感興趣,注意力、接受能力慢等。因此,教師首先要了解班內每個幼兒的個性特點、能力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對症下藥。在活動中,可把一些簡單或重複性的問題,讓能力弱、個性內向的孩子回答,同時給予循循善誘的啓發或及時的鼓勵,只要孩子能站起來,就得到了一次鍛鍊口語表達、累積自信心的寶貴機會;而有一定難度或綜合性的問題,可讓能力強、舉手積極的幼兒回答,更能發揮他們的特長,挖掘他們的潛力。

問答的方式可以個別回答與集體回答相結合,可以玩“開火車”的遊戲讓每個幼兒都回答,可進行“看誰想得多”“看誰想得快”的競賽,也可根據活動內容隨機提問。總之,提問要面向全體幼兒,使每個幼兒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一味地讓幾個舉手積極、思維活躍的孩子回答,事必影響其他幼兒回答的積極性,也不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

2.關注提問的啓發性和擴展性

教師對幼兒的提問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靈活的過程,沒有固定的程序與模式。因此,教師的提問要用語簡練、循序漸進、恰到好處,能吸引幼兒主動參與,並給幼兒留有發揮想象的餘地。科學的提問,能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拓寬幼兒的思維空間,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不合理的提問,不僅會影響教學效果,而且會抑制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類似“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的提問太簡單,幼兒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無助於幼兒思維和語言能力的發展。作爲教師,要充分結合幼兒自身特點,注意轉換角色,適時進行引導,啓發幼兒動腦筋、勤思考、多發言,充分激發幼兒的思維空間。

3.關注提問的開放性和自主性

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提問的經歷,大腦在接收到問題信息後,需要經過思考組織成語言再表達出來。所以,給幼兒一定的思考時間是教師在提問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一般來說,簡單的問題幼兒只需2~3秒的思考時間即可回答。如果問題可能引發爭議,需要幼兒仔細想一想,教師等待的時間則要相應地延長:一方面等待幼兒給出答案,另一方面也要等待幼兒在思考中自我完善,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應儘量避免自問自答或急於代替幼兒回答,只有留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才能真正支持幼兒的自主性學習。

4.關注提問的針對性和鼓勵性

教師提問時,應針對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採取多種形式,激發幼兒回答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對於答案不是唯一性的提問,可用搶答式,從而培養幼兒的競爭能力;對於“皮球掉到坑裏怎麼辦”“如果你迷路了,你會怎樣做”等探索性的提問,可用爭辯式,鼓勵幼兒以多種答案、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可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內容需要,穿插運用獨答式、齊答式、追問式及對答式等提問形式。否則,千篇一律的提問,很容易使幼兒失去新鮮感,產生厭倦情緒,從而分散注意力。

對於幼兒的回答,不管對錯與否,都要給予肯定或鼓勵。教師或讚許地點頭,或一聲“不錯”“很好”“噢,你是這樣想的,很棒”,或示意同伴給予熱烈的掌聲,都會使幼兒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下一次他還會勇敢地舉起自己的小手。

總之,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切實重視提問,鼓勵提問,善於提問,把提問貫穿到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讓提問成爲關注每一個幼兒的機會。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5

在幼兒園,經常會有一些小情況出現,有時候是牆面上被調皮的小朋友畫下了自己的大作,有時候是活動室裏的小玩具被搬了家,這次連續好幾天,衛生間的地面和牆上總是溼的,班上其他兩位老師也發現了,到底是怎麼回事、我詢問孩子們,他們都搖搖頭說不知道,於是,我決定自己弄個水落石出。

因爲這件事,我就對孩子們在衛生間時的表現,多留意了一番,有一天上午,我站在衛生間門口看着孩子們一個個洗手,洗完後孩子們都走了出來,毫無線索。

下午,飯前洗手時,我長了個“心眼”,故意在教室裏忙裏忙外,大約過了五分鐘,我悄悄地走進衛生間,看見安安兩隻手放在水籠頭上,水籠頭裏的水嘩嘩地一下子冒了出來,濺到牆上和地面上,我慢慢地靠近他,他竟然沒有發現,這時,我輕輕地拍了一下他的肩,問道:“安安,你在幹什麼呀?”他回過頭的時候愣住了,但馬上就回答道:“我在洗手呀!馬上就洗好啦!說完就走了出去。

事情真相大白了,但是我決定當天不在小朋友面前批評他,我把他叫到一邊問他:“你爲什麼在衛生間玩水?”,原本緊張的神情聽我這麼一說突然放鬆了,他很自豪的對我說:“張老師,你知道嗎?我發現用手指堵住水籠頭,噴出的水花特別好看,像夷陵廣場的噴泉一樣!”,聽了他的解釋,我笑着問他:“那你發現地面上和牆上的水珠了嗎?”他擡起頭看看我,又低下頭,摳着衣角,嘴巴張了張,小聲的說了一句什麼,但是我沒聽清楚,於是我對他說:“沒有關係,大聲說,老師不批評你!”他這才說:“我也知道這樣不好,可我不是故意的。”

事情過了幾天後,我對這件事情進行了分析,“玩水”幾乎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一項活動,也許是一個偶然,讓安安發現用手堵住水籠頭,水籠頭濺出的水花特別漂亮,他的這種探索精神其實是應該給予鼓勵和讚賞的,但是由於年齡小的關係,他在嘗試的過程中,根本無暇顧及在玩的時候,水花四濺造成的後果。《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作爲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此,我應該想出一個更妥善的解決方法,抓住這次教育契機,給孩子們準備一節關於水花的科學活動,創造一個輕鬆的環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索慾望。這樣處理既滿足了孩子們,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6

離園時間馬上到了,和往常一樣,我們先讓孩子們去上廁所,然後換上自己的鞋子,再拿着自己的衣服坐在小椅子上。一邊和孩子們聊天,一邊給寶寶們整理衣服和褲子,我們和孩子一起,忙碌地做着離園準備。

終於都整理好了!我再一次到衣帽櫃檢查,卻發現還有一件綠色的衣服掛在那裏。匆忙間,我沒有細看究竟是誰的衣服,只是憑印象,把衣服套在了堯堯的身上:“堯堯,這還有你的一件衣服,你怎麼忘拿了?”說話間,堯堯就被送車的老師接走了。

送完乘車的孩子,我們再回過來爲其他孩子整理衣服。這個時候,我發現辰辰的衣服不見了。辰辰的衣服哪去了?不好,辰辰好像穿的是綠色的衣服!我一下子緊張起來:我居然把辰辰的衣服給堯堯穿上了!怎麼辦呢?我匆忙給辰辰媽打電話,幸好,辰辰媽非常大度,還一再跟我說:“沒有關係,陳老師,你不用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事情雖然過去了,我卻覺得自己真的.應該好好地反思一下:幼兒教師的細心、耐心和愛心是體現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每個環節之中的,不管在何時何地,我們都要做個有心人,不能光憑着自己的感覺做事情,否則,就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麻煩,也給孩子們和家長們帶來不便。今天發生的這件事情,給我敲起了警鐘:防漏補缺,爲時不晚,關鍵在於,事事用心,時時有心!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7

在剛剛開學的幾個星期,我們在美工區投放了橡皮泥,剛開始的時候幼兒還不知道應該怎麼玩橡皮泥,但是他們對玩橡皮泥的興趣卻很高。這一天周帥含來到了美工區,他拿起了橡皮泥只是胡亂的拿起來在手裏擺弄,又過了一會他開始沒有興趣了,看看人家玩的,又捏捏自己的橡皮泥,他捏了一點點的橡皮泥就往人家那裏一扔,又捏了一點點的橡皮泥往地上一扔,而他好像也從中找到了樂趣一般,很有勁的亂扔着。見到這般情景,我馬上走了過去,對着他旁邊的一個小朋友說:“韓心怡,我聽到好像有人在哭哎,你聽到了嗎?好多的橡皮泥寶寶都在哭呢,我們聽聽他們在哭什麼呀?”聽了我的話,周帥含好像也被我吸引了,也在聽着我們倆的對話。於是我繼續說“橡皮泥寶寶說他們找不到家了,所以傷心的哭了!”“那橡皮泥寶寶的家在哪裏呀?”“盒子裏”旁邊的一個小朋友說到。聽了我們的話,周帥含一個人默默的把剛纔亂扔的橡皮泥放進了盒子裏。看到這樣,我說:“聽,現在橡皮泥寶寶都找到了家了,他們開心的笑了呢!”周帥含的臉上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案例分析:

1、根據遊戲的進展過程,選擇適宜的介入時機,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遊戲的.開始階段,周帥含是第一次接觸到橡皮泥,所以他並不會玩,只是自己在那裏胡亂的擺弄。而此時,我採用的方法是繼續觀察,因爲在遊戲開始階段幼兒需要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和空間。而後,當他出現亂扔的不文明的生活習慣時,我則選擇了介入遊戲的方式,因爲這從遊戲的發展水平,及幼兒的生活習慣培養來說,當幼兒出現了不良的習慣的時候,老師都有必要進行介入,而根據周帥含的個人特點,我採用了平行遊戲的方法進行遊戲的介入。

2、根據幼兒的情況,選擇適合的遊戲指導方式,促使幼兒自覺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周帥含是我們班比較調皮的一個孩子,平時他的注意力比一般的孩子就要短很多,在遊戲中他持續的時間不是很久。有的時候對老師的直接教育,他也只會笑笑,成效不是不大。所以在遊戲中當週帥含出現將玩具亂扔的情況時,我沒有采用直接介入的方式進行指導,而採用的方法是共同遊戲的方法,通過在他旁邊與其他同伴的遊戲和對話引起她的興趣,用擬人化的語言暗示他,將橡皮泥亂扔出來是不好的,它會找不到家的,這樣的處理方式便於小班孩子的體驗和接受,所以從遊戲的結果可以看出,這樣的指導方式是有效、可行的。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8

早晨,成軒帶了一本書來幼兒園,是最近孩子們比較喜歡的--《喜羊羊灰太狼》,我看了看說了句:"這本書真好看。"成軒看了我一眼,就得意的把書放到了書包裏,我說:"成軒,你可不可以把書放到圖書架上,也讓小朋友們看看啊?"他聽了我的話,極不情願的把書從書包裏拿出來,小心的擺在了書架上,然後戀戀不捨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午飯後,翔宇到圖書角去看書,一眼就看中了成軒帶來的新書,拿下來正準備看,成軒衝了過來,不把奪過書抱在懷裏,說:"書是我的!"翔宇小聲的說:"讓我看看吧!""不行!"成軒大聲的說。"那我和你一起看。"翔宇又說。"不行!"成軒很堅決。"老師。"翔宇無奈的跑到我的身邊,向我求助。我對成軒說:"你自己翻,讓翔宇在旁邊看,可以嗎?""不行,這是我媽媽剛給我買的。"看到成軒這樣堅決,我也不能強求,因爲書是他的,他有權利保護自己心愛的東西,與同伴分享應該建立在孩子自願的基礎上,而不能靠老師的權威來壓迫。

下午區域活動時,我拿出剛分的橡皮泥,對孩子們說:"誰願意玩橡皮泥的可以來老師這裏來領。"我知道成軒最喜歡玩橡皮泥了。這時,翔宇過來說:"老師,給我一桶,我想捏個大西瓜。"我說:"那天,翔宇拿來了一個大吊車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也給我玩了,那我的橡皮泥也給你玩!"我給了翔宇一桶,他高興到走到操作區玩去了。成軒坐不住了,只見他跑到圖書角拿下自己的新書走到我面前說:"老師,我的書也可以給小朋友們看!你也可以看!"我看了看成軒,說:"真的嗎?可以給小朋友們看?"他使勁的點了點頭,說:"我知道玩具要跟小朋友們分享,只是媽媽剛給我買的`,我也沒看呢!"聽了這些,我說:"我明白了,原來是這樣啊!那好,我的橡皮泥也給你一桶!"成軒拿着橡皮泥高興的玩去了。

在平時的生活中,孩子們之間時常會發生一些這樣、那樣的事情,作爲老師就要走進兒童的世界,善於運用孩子的思維來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從而引導孩子們學會自己處理事情的方法。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9

有的時候,小朋友的一些行爲,恰恰表現了他自己的身體狀態!比如說,我們班上的一個小朋友,名字叫小卿,年紀不大,才六歲,個子不高偏瘦,好動,課堂表現正常,在數學及繪畫上表現突出。剛入園在戶外活動中發現,該名幼兒在踏步時表現爲同手同腳,在上平衡木時,十分緊張經常會掉下來。律動時手腳不配合,與人交流時不願意看對方的眼睛。發現這樣的情況及時與家長溝通得到家長的配合。該幼兒此情況屬於感覺統合失調,所謂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對來自感觀的各種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然後使個體能夠做出適應性的反應。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由於大腦對信息的解釋不準確,導致孩子的行爲不恰當。一般來講,感統失調到6歲纔可以通過測試判定,6歲前爲感覺統合失調的最佳預防期。

在瞭解這一情況後我們針對該名幼兒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我們給予孩子更多的微笑讓他很快融入集體。其次:我們訓練孩子跑跳的能力,增加他肌肉的能力。接下來是對孩子節奏感空間感的訓練,例如聽鈴鼓按節奏走,矇眼聽聲音走等。在小班我們和孩子一起玩了自制飛盤,在這個活動中訓練了孩子拋、接、奔跑的能力。中班我們開展了拍球的活動,這個對於手腳的配合有一定的要求,經過不懈的'努力孩子在最後排球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大班我們開展了跳繩的活動,跳繩是訓練動作協調發展的一個很好的方法。首先我們要求孩子能夠學會手腳配合學會跳繩。其次要求他速度要均勻,不能忽快忽慢.手和腿的動作要協調一致。最後學習包括各種跳法。

經過一年的練習從不會到會,孩子付出了很多的汗水但是終究達到了我們最初的預想。如今孩子即將步入國小希望他能堅持鍛鍊健康成長。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10

每天都和孩子們打交道,與他們朝夕相處,嬉戲相伴。彷彿“天真”是形容自己一輩子的字眼,可我卻總願把它當做是人生最好的禮物,和孩子們一起做一個天真的大孩子,與他們在《在愛裏相遇》。

細細品讀《在愛裏相遇》一書那充滿生活氣息的母愛,平凡清新,宛若空氣般自然卻叫人倍感欽佩。書中說道:“教養不是一個尋找答案的過程。它更像鋪路,得一天天、一寸寸地做”“做個‘好大人’,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

那天問起女兒“在你眼裏媽媽是怎麼的人?”她的評價讓我恍然醒悟:你對我要求太高,有時候還有點苛刻,甚至還有點霸道。只要我不聽你話批評起來就像只老虎……”得到女兒的這樣評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總覺得自己夠溫柔,每天清晨也會像蔡媽媽那樣溫柔地變着花樣的“叫醒”女兒,讓她愉快地起牀。準備好早餐,送她上學、週末陪着玩、接送興趣班來來回回,她爸爸不在的時候還總是同牀共枕,一起留下了母女倆數不清的對話……自認爲在每日生活中付出的了不少關懷與照顧,給了孩子均衡的營養食物、愉快的環境氣氛和節奏舒緩的對談。然而這其中也暴露了不少自己的缺點,在不知不覺中給了孩子如此緊張的心情。一語驚醒夢中人,作爲家長真該好好反省一下了,其實做個“好大人”還真難啊!

如何給孩子沒有虧欠的愛呢?“不要說父母就此失去完整的自我。在愛裏,孩子和我們同步前進,舍下的是片段,得到的卻是更多、更關鍵。”…靜心細讀“安靜的滋味”、“孩子的眼淚”、“在變動中學會安定”…讓我開始尋找自己的`身影,尋找自己存在的問題,讓我們持續爲一個好大人而努力。讓我們以熱情生活的身影,投遞美好訊息的語言,成爲孩子的榜樣。”相信那份經過深思熟慮的愛會更加沉靜、平緩!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11

我和爸爸

九月剛開學,軒軒帶來幾張暑假和爸爸去海南旅遊的照片,和小朋友分享他的假期故事,眉飛色舞地講起爸爸和他一起堆沙雕,一起撿螃蟹和教他游泳的情形。他說,他很喜歡和爸爸一起玩,因爲爸爸什麼都會做。

軒軒的講述引發了班上的熱烈討論,大家都想說一說自己的爸爸。看到孩子們對爸爸的話題這麼感興趣,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以往的主題活動一旦涉及親情教育,大多與媽媽相關。在孩子們的眼中,媽媽是美麗、溫柔、和藹的,爲家庭和孩子付出了無限的愛,因此孩子們與媽媽的情感交流和表達較爲頻繁,而爸爸往往是被孩子忽略的人,甚至是嚴厲、懶惰、粗心的代名詞。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作用同樣重要,於是我們支持孩子們將話題繼續下去。

講爸爸的故事

接下來的幾天裏,我們聽到了小朋友們講述自己和爸爸在一起發生的各種各樣的故事。

豆豆說,自己和爸爸在一起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每天晚上玩戰鬥遊戲,他的爸爸用這種方法鍛鍊他的身體,現在他的力氣可大了。

堯堯說,自己的爸爸個子很高,每次去動物園看小動物的時候,擔心人太多,堯堯看不到小動物,爸爸就讓他騎在自己的肩上,這樣能看得很遠,他很喜歡騎在爸爸背上的感覺。

小穎說,自己的爸爸工作很忙,經常回到家還要繼續工作,沒有太多的時間陪自己,但是爸爸每天晚上都會陪自己看一會兒動畫片,所以這個時候是她最幸福快樂的時間。

涵涵說,自己每天晚上睡覺時,爸爸都會把她抱在懷裏,給她講好聽的故事,讓她感覺到很溫暖、很安全。

不過,並不是所有小朋友講述的都是快樂、幸福的事兒,我也聽到一些抱怨的聲音。

小凱說:“我爸爸喜歡玩電腦遊戲,他每天回到家就知道自己玩遊戲,都不跟我玩,我說讓他帶我出去玩,他就讓媽媽帶我去。”

銘銘說:“我爸爸在銀行上班,他的工作很忙,每天回家很晚,不能接我放學。我和爺爺奶奶一起住,週末纔回自己家。爸爸總是睡覺,還經常出去吃飯,都沒有時間和我一起玩。”

在孩子們的講述中,我看到了父子(女)相處的三種狀態:第一種,爸爸經常陪孩子一起遊戲,孩子和爸爸的關係很親密;第二種,爸爸工作很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親子關係比較生疏,但是孩子能夠理解爸爸;第三種,爸爸總是做自己的事情或自己遊戲,忽略了孩子想參與親子活動的願望,親子關係淡漠。不和諧的親子關係正是繼續開展活動的契機,會使活動更有價值。

大腳小腳一起走

早上,萌萌媽媽帶來~張光盤,內容是萌萌和爸爸一起在公園遊戲。原來聽說幼兒園要組織爸爸的主題活動,萌萌爸爸就拍了一段視頻請小朋友們觀賞。視頻拍攝得很精彩,很好地詮釋了親子相處的溫馨。內容也很豐富,有爸爸和萌萌一起拍球,兩人一起玩輪滑,萌萌穿爸爸的大鞋玩耍,還有一起戲水、玩健身器材等畫面。萌萌摔倒時,爸爸馬上抱起她着急地問:“摔疼了沒有?”還仔細檢查萌萌身上摔傷沒有。玩完大鞋小鞋的遊戲,爸爸不顧自己光着腳,先幫萌萌穿好鞋子;萌萌玩健身器材感到害怕時,爸爸鼓勵她:“別怕,有爸爸在呢,你一定能行的。”

溫馨的畫面感動了班上的`每~位小朋友,莉莉哭着說:“我感覺萌萌太幸福了,她的爸爸太愛她了。”作爲教師,我看到了不少孩子眼裏的羨慕和渴望。怎樣才能幫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爸爸對自己濃濃的父愛呢?帶着這種思考,我們開展了親子活動“大腳小腳一起走”。

活動前,我一一聯繫爸爸們,確認他們能按時參加活動,並請他們對孩子保密。活動開始,爸爸們一進班,孩子們的臉上寫滿了興奮與驚喜,有的孩子直接衝上去抱住爸爸高興地大叫。我沒有安排直接比賽,而是先設置了自由遊戲環節,請爸爸們和孩子們自由嘗試,尋找更好的遊戲方法,增加彼此交流的機會。孩子們和爸爸們反覆嘗試和溝通,從不協調到逐漸默契。等到比賽時,輸贏已經不重要了,快樂的感覺纔是最珍貴的。遊戲結束後,照片回放幫助爸爸們和孩子們一起回味快樂。最後的“悄悄話”環節,我請孩子們到爸爸身邊,給父子(女)之間提供一個表達情感的安靜機會。有的孩子坐到爸爸腿上,有的孩子摟着爸爸的脖子,還有的孩子和爸爸頭挨着頭,溫馨的場面讓所有人感動。

這次活動節奏緊湊、動靜交替,給爸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他們感受到孩子對和爸爸一起遊戲的渴望,感受到自己作爲父親的責任。

我愛爸爸

隨着班上幼兒和爸爸的情感溝通逐漸加深,親子感情逐步融洽,爲了進一步激發孩子們瞭解爸爸、愛爸爸的願望,我們相繼開展了一系列有關爸爸的活動。在《畫爸爸》的活動中,孩子們認真觀察爸爸的外貌,感受到遺傳的奇妙;在圖畫書閱讀《我爸爸》中,孩子們認識了爸爸的強壯、高大、勇敢、幽默和溫情等多面特點;在歌表演《爸爸好》中,孩子們感受到爸爸對家庭做出的貢獻和犧牲,感受到爸爸的責任心和愛;在視頻欣賞《爸爸的背》中,孩子們看到了爸爸對孩子長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和保護。

隨着對爸爸的加深瞭解和對父愛的進一步理解,孩子們更愛爸爸了,除了用語言表達,還親自爲爸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給爸爸端杯水、捶捶背,幫爸爸擺碗筷、掃地等,還有的孩子主動改掉了不良習慣,如爸爸在家工作時不影響爸爸,不惹爸爸生氣等。

愛是相互的。孩子稚嫩的心裏有個樸素的願望,用自己的愛報答爸爸的愛,讓爸爸更愛自己。爲了不讓孩子們失望,爲了能讓孩子們積極表達愛和孝心的行爲成爲習慣堅持下去,我建議家長和幼兒共同商量設立協議。比如,如果孩子堅持每天爲爸爸做一件事,那爸爸可以在週末陪孩子做一件事,像去動物園、一起做遊戲、親子共讀等,這樣孩子們才能更好地認識愛與被愛。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12

小朋友們正在認真地玩插塑玩具,可我一想到等一會收拾玩具時,亂成一團的情景就發怵,一說收拾玩具,他們就會爭搶亂糟糟的;老師自己收拾有又顧不上看孩子,容易出事。我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適合幼兒特點的遊戲"小雞吃米"。於是,我對正在玩玩具的.小朋友們說:"現在,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做一個遊戲,就做'小雞吃米'的遊戲,老師當'雞媽媽',小朋友當'小雞',桌上這些插塑玩具就當'小米','雞媽媽'分給每個桌的'小雞'一隻塑料筐,'小雞們'把玩具拾到筐裏,就等於把小米吃了,咱們比一比哪隻'小雞''吃'得快,好嗎?遊戲開始!"小朋友們聽到口令馬上動手幹起來,不足三分鐘,桌上的'小米'全被"吃光"。

從那以後,我常和小朋友們玩"小雞吃米"的遊戲。每次都達到了預期目標。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13

晚上,正準備睡覺,手機突然響起了短信提示音,打開一看,號碼是陌生的,但短短的一句話卻像炸彈一樣在我腦袋裏炸開了:“罰站是教育的一種手段,但如果孩子連爲什麼被罰站都不知道,這樣的教育還有意義嗎?”

我睡意全無。

我讓誰罰站了?躺在牀上,腦子如放電影一般重複着白天在幼兒園的每一個細節,可怎麼也想不起有誰被罰站過。

一夜無眠。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到幼兒園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小朋友的花名冊,我想知道,短信到底是哪個家長髮給我的,這樣我就能知道是哪個小朋友爲了什麼事受罰了。可遺憾的是,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竟然找不到那個電話號碼……難道,是發錯了嗎?和我搭班的老師來了,我把短信給她看,她瞪大了眼睛:“可能嗎?現在有誰會體罰孩子?估計是家長誤會了吧。”

可是,這誤會從何而起呢?要知道,無風不起浪啊……

我把這個電話號碼寫在黑板上,問小朋友是誰的爸爸或媽媽的.手機號碼。可小朋友們只是靜靜地坐着,沒一個回答。我繼續問有哪個小朋友昨天晚上跟媽媽或爸爸聊過幼兒園裏開心或不開心的事?小朋友們紛紛說起昨天晚上跟家長聊的事兒。這時,安安怯生生地舉起小手,說:“老師,黑板的手機號碼,好像我媽媽剛換的新號碼……”

怎麼會是安安?他可是個既懂事又能幹的孩子,自覺又自律,每次評“好孩子”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

安安告訴了我們事情的原委:原來昨天晚上睡覺前,他那個當老師的媽媽向孩子問起了幼兒園的事。安安說,他在幼兒園表現很好,可不知爲什麼,一到午睡的時候,老師不讓他馬上上牀睡覺,也不讓其他小朋友上牀睡覺,而是叫他們站在牀邊,可是爲什麼要“罰”他們站,誰也不知道……於是,他媽媽就給我發來了這條短信……

事情終於搞清楚了,可心卻沉沉的,一點也輕鬆不起來。原來,因爲幼兒園條件的限制,我們班的活動室在一樓,但午睡室卻在四樓。雖然一直教育孩子們上樓梯的時候“要安靜,不能跑,一個跟着一個走”,可走到四樓,特別是盛夏的時候,幾乎每個小朋友都氣喘吁吁。爲了孩子的健康,每一次進午睡室的時候我們都會叫孩子先在牀邊站着休息一會兒,直到不喘了才上牀睡覺……

我以爲,這麼“簡單”的事,這麼“容易理解”的事,我們懂,孩子也一定懂,所以也就沒有作特別的強調。誰知道,“誤會”還是產生了。

跟孩子們解釋了“罰站”的原因後,我忙給安安媽媽回了個電話,雖然安安媽媽一再道歉,可我心底的這個結並沒有馬上打開。不管如何,在這場不大也不小的風波中,我看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也知道了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還要更細心、更用心,並要讓孩子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真誠關愛。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14

這段時間,大班的主題活動是“怎樣讓紙人站起來”,很多活動在區域活動時間進行。

美工區,萌萌和月凝面對面坐着,一起爲紙人塗色。月凝速度快,把紙人全身塗上均勻的黃色。萌萌注意到,月凝已經找到材料來當黃紙人的骨頭,於是加快動作,水彩筆“刷刷”地塗,半分鐘內塗好了,雖然不太均勻。萌萌的右手按着自己的紙人,左手翹在桌面上,手指輕輕動着,注視月凝成功讓紙人站在了易拉罐裏。

老師:“月凝,你的小人是怎樣站起來的?”

月凝:“有腿,有骨頭!”

老師:“什麼東西適合給它當骨頭?”

月凝:“只要是硬的東西,跟木頭似的。”

老師:“萌萌,你覺得呢?”

萌萌沒有說話,眼睛看了下月凝,目光移向旁邊的材料箱。此刻,月凝的眼神也定了下,看了萌萌和我一眼。

老師:“那咱們找找吧?哪裏有木頭?”

月凝離開座位,在一堆美工材料裏仔細翻找,找到了吸管和水彩筆,並把它們連在一起。萌萌也站起身,一手拿着紙人,一手按在桌面上,抿着小嘴看月凝的紙人成功站在易拉罐上,然後也離開了座位。

老師:“萌萌,你想做什麼啊?”萌萌看了對面的月凝一眼。

月凝:“你也讓它站起來吧!”萌萌的嘴角微微上翹,眼裏帶着遲疑。

老師:“需要我幫忙嗎?”萌萌還是沒說話。

老師:“你看到月凝是怎樣做的了,對嗎?”萌萌點點頭。

老師:“你知道需要什麼工具,在哪裏能找到,對吧。”

萌萌開始行動,依照着月凝的方法,也去找吸管。只見她快速地從材料箱裏抓起一支吸管,回到座位上,讓自己的小人長骨頭,嘴角還露出了淺淺的微笑。這說明她剛纔觀察得非常仔細和準確。

萌萌會熟練使用膠條臺,右手食指輕輕拽出一段膠條,按在鋸齒上,左手按住鋸齒左邊的白色硬臺,右手拇指和食指邊向右拽邊用拇指向下壓,利用鋸齒把膠條割斷。萌萌把膠條粘貼在紙人背面的吸管上,讓它和紙人連在一起。反覆四次,吸管被粘貼好了。

萌萌的紙人也長“骨頭”了!她毫不猶豫地去材料箱裏找易拉罐。但是,萌萌只使用了一支吸管做“骨頭”,和紙人身高一致的吸管不夠插在易拉罐裏。

萌萌試了試,發現“骨頭”不夠長,如果勉強讓紙人站進去,紙人的腿就會耷拉在易拉罐外面,既不好看也不舒服。萌萌又看了看月凝的紙人,想到了辦法,馬上將吸管與水彩筆接在一起,長度雖然夠了,但將“骨頭”往易接罐孔裏插時,怎麼也進不去,似乎“骨頭”有點粗。萌萌緊緊攥住水彩筆,努力往易拉罐孔裏插,都發出“咔咔”聲了,還是插不進去。

老師:“萌萌,需要幫助嗎?”萌萌用眼神看着我,小手也鬆了下,還是沒說話。

“老師幫你看一下吧?”萌萌鬆開手,把紙人交給我,讓我試試。

我也拿着紙人的水彩筆骨頭往易拉罐孔裏插,當然還是不成功。

老師:“喲?這節骨頭有點粗,所以進不去呢。”

我邊說邊要把紙人平放在桌上檢查。這時,萌萌的小手突然“嗖”地一聲從我手裏拿回紙人,“啪”地一聲把它平放在桌上,兩隻手左右配合,利落地從剛剛粘好的膠條裏抽出了“骨頭”,把吸管和水彩筆調了個,重新接好,開始粘貼。

萌萌成功地將紙人插在易拉罐裏,讓它站了起來。

萌萌的嘴角又露出了可愛的、淺淺的、卻充滿自信和成功的微笑。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平時,萌萌是個很安靜、很有主意的小朋友,一天中幾乎聽不到她說什麼話,但卻樣樣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在我認識她的一個月裏,她從來沒出現過着急、哭;!立、生氣、茫然、等待、孤獨、難過的情緒;在一天的所有活動中,幾乎沒有什麼事情需要老師去提醒。尤其在區域活動時,萌萌總能很快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收拾完自己的餐位桌面後,就立刻搬着小椅子快速進入,然後安靜專注,堅持遊戲。

今天,我看到了一個會學習的萌萌!萌萌,我想對你說:“你自己可以向小夥伴學習,會仔細觀察月凝讓紙人站起來的方法和過程,然後自己嘗試運用學到的方法;你還知道,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老師是會幫助你和支持你的。你更是在不斷探索和嘗試之後最終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讓老師也爲你感到驕傲!其實,老師也從你身上學到了很多,做事的專注、遇到困難不放棄、不斷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都是老師也需要學習的優秀品質,謝謝你,萌萌!”

萌萌在讓紙人站立的過程中,表現出很強的觀察能力。她看懂了月凝的全部製作過程,知道應該用什麼材料和工具,並且也會安全正確地使用工具。而正是經過仔細的觀察,她發現了自己的紙人與月凝的紙人之間的不同,確定了問題在哪裏,然後果斷做出調整。更可貴的是,她有能力、信心獨立完成一次高水平的製作,讓我看到她對自己的要求是挺高的,是有信心挑戰自己的。

當萌萌從老師手裏抽走紙人自己調整時,她的堅定和自信使我看到了幼兒學習的能力和品質是多麼的強大和優秀!正是萌萌表現出的“喜歡接觸新事物,常常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並樂在其中”的年齡特點,才使得我一定要爲其提供支持的探究空間和機會,讓她自己在好奇心和探究積極性工具並用自己的激勵下發現材料的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勇敢地做出改進。而我也深深知道,我鬆開手還給萌萌的,不是一個普通的紙人,而是一個機會和一份鼓勵,也就在鬆開手的那一刻給予了孩子自主發展的權利、給予了她完全的相信,給了她充裕的空間和支持的心理氛圍。下一步學習的機會和可能性

在學做小紙人的過程中,萌萌的專注、堅持和不斷嘗試也可能給其他小朋友帶來啓發。所以,作爲老師,我覺得可以給萌萌跟大家分享的機會。我也很期待這件事:如果請萌萌把自己努力製作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小朋友們,萌萌敢對大家說嗎?會怎麼說呢?當然,可以先請她對班上其他老師或者自己親近的小夥伴說一說“是怎麼學做小紙人的”。

我還在思考,萌萌會對其他哪些材料感興趣呢?還可以用哪些方法做立體小人呢?我以前在街上看過人形立牌,那些人形立牌也是薄薄的,是怎麼站起來的呢?我也應陔進一步研究下。我如果添加一些立體的卡片、硬紙板、或者陶上、彩泥等有可能製作出立體小人的材料的話,萌萌會感興趣嗎?會想去探究一下嗎?我很期待呀!

點評

劉老師撰寫的學習故事記錄了活動中她和孩子互動的三個步驟——注意一識別一回應,這些可以被視爲教學實踐中的“非正式評價’’過程。在我看來,劉老師撰寫的整個故事,可以被視爲一篇學習故事的“故事”部分,包括一次或一系列由“注意一識別一回應”構成的師生互動過程。而這些互動片段都是圍繞一條故事發展主線發生的,也就形成了一個故事。雖然我和劉婷老師素未謀面,但是通過《相信你,會學習》這則學習故事,我對劉婷老師有了一些瞭解。故事裏,我看到一個會陪伴孩子學習的`老師。

1.陪伴孩子學習,需要關注孩子。老師眼裏和心裏都有孩子,注意孩子學習的興趣、狀態和需要。在故事中,我感受到當孩子在玩的時候、探究的時候、遇到困難的時候、堅持的時候、體會成功快樂的時候,劉老師的眼神都在孩子身上,劉老師也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和分析。

陪伴孩子學習,需要傾聽和理解孩子,瞭解他們對什麼感興趣,她們想做什麼,他們是怎麼學習的,什麼時候他們會需要幫助等等。從劉老師在和萌萌的互動過程,我看到了一個不斷理解萌萌想法和需要的劉老師,她不僅將觀察到的萌萌的學習狀態與兒童發展年齡特點結合起來,還關注在學習過程萌萌所表現出來的學習品質,如專注、自主、堅持等!

2.陪伴孩子學習,還需要給孩子時間。雖然在故事中沒有對活動時間長短的描述,但是我知道,要完成這個作品,解決這些困難,萌萌一定是專注地工作了挺長一段時間的。這就需要老師在一日生活安排上有靈活性,讓孩子有可能投入、不受干擾地玩和探究。同時,劉老師沒有“包辦代替”,孩子發現一開始小紙人站起來會不舒服這個問題時,給孩子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

3.陪伴孩子學習,更需要給孩子信任。當萌萌想要自己調整小紙人“骨頭”位置的時候,劉老師給了她充分的信任,讓萌萌最終自己解決了問題,體會到了成就感!從萌萌“充滿自信和成功的微笑”中,我看到了從學習過程中得到了力量的萌萌,也相信萌萌的成功體驗給劉老師帶來了進一步支持萌萌學習和發展的力量!

如果需要我給出建議,那麼我想把建議的重點放在學習故事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學習故事的第二部分“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主要表達了老師對這個故事本身的分析。比如,劉老師這則故事的題目裏有“會學習”的內容,那在分析的時候,就應以“會學習”爲重點來分析,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突出給參與孩子學習過程的老師留下最深印象的、她認爲最有價值的內容。

通過觀察和分析,老師對孩子的興趣、特點和學習情況有了進一步瞭解,而這些需要爲老師制定“進一步學習的機會和可能性”提供依據。在劉老師的故事中,劉老師提到萌萌不太說話,這可能是萌萌需要發展的領域,那有沒有可能利用分享小紙人制作過程這個機會給萌萌提供在衆人面前說話的機會呢?當然,還有其他領域的發展機會是不是也可以和孩子的“讓小紙人站起來”這個學習興趣相結合呢?因此,學習故事既可以是個性化發展計劃,也有可能爲班級的集體計劃做出貢獻。

幼兒教師教育的隨筆15

教育專家告訴我們: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最沒用的三件事就是“發脾氣、說教、刻意感動”。作爲父母,你可以制怒,也可以不虛僞地感化孩子,但你可以不嘮叨嗎?

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人意識到自己的噦嗦:當你忽然意識到自己正滔滔不絕地講一番大道理,苦口婆心地現身說法,反覆宣講達兩次以上……你可以歇了,孩子肯定聽膩了。

回想你自己的爲人處世之道,多半來源於父母、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加上後天的觀察學習。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爲人師表”,正是從爲師之道談對學生的巨大影響。作爲父母,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怎樣說話行事,就會傳遞怎樣的價值觀,深刻地影響孩子。

不言之教,指不通過言語而起到教化的作用。中國哲學家老子在表達其“無爲”的思想時談到:“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言爲何仍然能夠有教?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聖人”提供了順其自然的正面榜樣,而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

心理學上,榜樣作用被稱作觀察學習或者說是示範觀察學習。不言之教和觀察學習說的是一個事物的兩面,不言之教講的是示範,沒有言語的示範;而觀察學習講的是模仿,有樣學樣的模仿。

中國匠人間流行“偷藝”(偷着學手藝)說,講的就是一種高水平的觀察學習,善於“偷藝”的人就是觀察學習能力強的人。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leaning)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而且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徑。人的學習分爲幾大類,—是通過個人自身的體驗去獲得知識,比如孩子通過摔跤學會走路,通過與小夥伴的交往學會合作分享或者自私自利;第二類學習是父母和教師的直接教導,是由專人講授而獲得知識與行爲準則;第三類就是個人的觀察學習,通過觀察身邊的人而獲得知識和行爲準則,孩子通過觀察父母老師以及同伴而學習做人做事,看到他人做某事受到批評或制裁,孩子就會抑制自己不去做那件事,看到他人做某事受到稱讚或獎勵,孩子就會去模仿並做出同樣的行爲。

1962年至1972年,在長達10年的時間中,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和同事以及其後繼者韓瑞悌,曾做過一系列實驗(被稱之爲“芭比娃娃實驗”),證實兒童在觀看成人的侵犯行爲後會表現出更多的'侵犯行爲,其中以真人爲榜樣的影響力最大,其次是電影榜樣,第三是卡通片中的榜樣。其實這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每個人都既是示範者也是觀察學習者,與此同時,每個人在做示範者和做觀察學習者時都可以做出自己自由的選擇。

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知道還是不知道,大人每天都在向孩子呈現不言之教,因此,你今天的行爲舉止是你父母昨日行爲的翻版,而你孩子明天的行爲舉止則將是你今天行爲舉止的翻版。

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知道還是不知道,每個人每天都在做觀察學習,因此,你選取的觀察對象是誰,你被什麼樣的行爲所吸引,你以什麼樣的行爲爲榜樣,既是判斷你品位的標準,又是評估你未來發展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