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5篇

教師1.49W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想要找更多優秀經典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5篇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

爸爸媽媽和我一起上幼兒園

沐浴在五月的春風裏,我們當幼中班年級組的孩子又迎來了每學期一次的家長開放日活動。爲了讓家長更清楚地瞭解孩子在園的活動情況,瞭解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安排,我們中班教研組的老師通過認真討論,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大家精心設計了二個教學活動,又討論擬定了趣味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親子游戲。

5月17日,早上一百多名孩子們手牽着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一同來上幼兒園,並一起上課,一起遊戲。在課上老師親切的教態,生動的語言,吸引了幼兒的眼睛,也吸引了家長的目光,老師還特別安排了和家長互動的環節,幼兒操作時,讓家長給予檢查指導,從而讓家長了解到孩子的學習情況,明白了每個孩子的接受能力是有差異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教師教學的艱辛。遊戲活動時老師、家長、孩子的共同遊戲,達到了活動的高潮,使家長也體驗到幼兒學習活動的快樂,從而感知孩子在幼兒園裏的快樂。

活動過後,有不少家長對我說:“老師,你們的教學很有趣,適合孩子的年齡。”“老師,你們這樣帶孩子真辛苦!”“老師,通過活動我知道了我的孩子哪方面不足,以後我們會更好地配合老師。”……是啊,家長開放活動不僅增進了我們家園之間的聯繫,也讓家長理解了我們老師的工作,拉近了家園距離,促進了家園進一步合作。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2

我和爸爸

九月剛開學,軒軒帶來幾張暑假和爸爸去海南旅遊的照片,和小朋友分享他的假期故事,眉飛色舞地講起爸爸和他一起堆沙雕,一起撿螃蟹和教他游泳的情形。他說,他很喜歡和爸爸一起玩,因爲爸爸什麼都會做。

軒軒的講述引發了班上的熱烈討論,大家都想說一說自己的爸爸。看到孩子們對爸爸的話題這麼感興趣,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以往的主題活動一旦涉及親情教育,大多與媽媽相關。在孩子們的眼中,媽媽是美麗、溫柔、和藹的,爲家庭和孩子付出了無限的愛,因此孩子們與媽媽的情感交流和表達較爲頻繁,而爸爸往往是被孩子忽略的人,甚至是嚴厲、懶惰、粗心的代名詞。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作用同樣重要,於是我們支持孩子們將話題繼續下去。

講爸爸的故事

接下來的幾天裏,我們聽到了小朋友們講述自己和爸爸在一起發生的各種各樣的故事。

豆豆說,自己和爸爸在一起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每天晚上玩戰鬥遊戲,他的爸爸用這種方法鍛鍊他的身體,現在他的力氣可大了。

堯堯說,自己的爸爸個子很高,每次去動物園看小動物的時候,擔心人太多,堯堯看不到小動物,爸爸就讓他騎在自己的肩上,這樣能看得很遠,他很喜歡騎在爸爸背上的感覺。

小穎說,自己的爸爸工作很忙,經常回到家還要繼續工作,沒有太多的時間陪自己,但是爸爸每天晚上都會陪自己看一會兒動畫片,所以這個時候是她最幸福快樂的時間。

涵涵說,自己每天晚上睡覺時,爸爸都會把她抱在懷裏,給她講好聽的故事,讓她感覺到很溫暖、很安全。

不過,並不是所有小朋友講述的都是快樂、幸福的事兒,我也聽到一些抱怨的聲音。

小凱說:“我爸爸喜歡玩電腦遊戲,他每天回到家就知道自己玩遊戲,都不跟我玩,我說讓他帶我出去玩,他就讓媽媽帶我去。”

銘銘說:“我爸爸在銀行上班,他的工作很忙,每天回家很晚,不能接我放學。我和爺爺奶奶一起住,週末纔回自己家。爸爸總是睡覺,還經常出去吃飯,都沒有時間和我一起玩。”

在孩子們的講述中,我看到了父子(女)相處的三種狀態:第一種,爸爸經常陪孩子一起遊戲,孩子和爸爸的關係很親密;第二種,爸爸工作很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親子關係比較生疏,但是孩子能夠理解爸爸;第三種,爸爸總是做自己的事情或自己遊戲,忽略了孩子想參與親子活動的願望,親子關係淡漠。不和諧的親子關係正是繼續開展活動的契機,會使活動更有價值。

大腳小腳一起走

早上,萌萌媽媽帶來~張光盤,內容是萌萌和爸爸一起在公園遊戲。原來聽說幼兒園要組織爸爸的主題活動,萌萌爸爸就拍了一段視頻請小朋友們觀賞。視頻拍攝得很精彩,很好地詮釋了親子相處的溫馨。內容也很豐富,有爸爸和萌萌一起拍球,兩人一起玩輪滑,萌萌穿爸爸的大鞋玩耍,還有一起戲水、玩健身器材等畫面。萌萌摔倒時,爸爸馬上抱起她着急地問:“摔疼了沒有?”還仔細檢查萌萌身上摔傷沒有。玩完大鞋小鞋的遊戲,爸爸不顧自己光着腳,先幫萌萌穿好鞋子;萌萌玩健身器材感到害怕時,爸爸鼓勵她:“別怕,有爸爸在呢,你一定能行的。”

溫馨的畫面感動了班上的每~位小朋友,莉莉哭着說:“我感覺萌萌太幸福了,她的爸爸太愛她了。”作爲教師,我看到了不少孩子眼裏的羨慕和渴望。怎樣才能幫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爸爸對自己濃濃的父愛呢?帶着這種思考,我們開展了親子活動“大腳小腳一起走”。

活動前,我一一聯繫爸爸們,確認他們能按時參加活動,並請他們對孩子保密。活動開始,爸爸們一進班,孩子們的臉上寫滿了興奮與驚喜,有的孩子直接衝上去抱住爸爸高興地大叫。我沒有安排直接比賽,而是先設置了自由遊戲環節,請爸爸們和孩子們自由嘗試,尋找更好的遊戲方法,增加彼此交流的機會。孩子們和爸爸們反覆嘗試和溝通,從不協調到逐漸默契。等到比賽時,輸贏已經不重要了,快樂的感覺纔是最珍貴的。遊戲結束後,照片回放幫助爸爸們和孩子們一起回味快樂。最後的“悄悄話”環節,我請孩子們到爸爸身邊,給父子(女)之間提供一個表達情感的安靜機會。有的孩子坐到爸爸腿上,有的孩子摟着爸爸的脖子,還有的孩子和爸爸頭挨着頭,溫馨的場面讓所有人感動。

這次活動節奏緊湊、動靜交替,給爸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他們感受到孩子對和爸爸一起遊戲的渴望,感受到自己作爲父親的責任。

我愛爸爸

隨着班上幼兒和爸爸的情感溝通逐漸加深,親子感情逐步融洽,爲了進一步激發孩子們瞭解爸爸、愛爸爸的願望,我們相繼開展了一系列有關爸爸的活動。在《畫爸爸》的活動中,孩子們認真觀察爸爸的外貌,感受到遺傳的奇妙;在圖畫書閱讀《我爸爸》中,孩子們認識了爸爸的強壯、高大、勇敢、幽默和溫情等多面特點;在歌表演《爸爸好》中,孩子們感受到爸爸對家庭做出的貢獻和犧牲,感受到爸爸的責任心和愛;在視頻欣賞《爸爸的背》中,孩子們看到了爸爸對孩子長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和保護。

隨着對爸爸的加深瞭解和對父愛的進一步理解,孩子們更愛爸爸了,除了用語言表達,還親自爲爸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給爸爸端杯水、捶捶背,幫爸爸擺碗筷、掃地等,還有的孩子主動改掉了不良習慣,如爸爸在家工作時不影響爸爸,不惹爸爸生氣等。

愛是相互的。孩子稚嫩的心裏有個樸素的願望,用自己的愛報答爸爸的愛,讓爸爸更愛自己。爲了不讓孩子們失望,爲了能讓孩子們積極表達愛和孝心的行爲成爲習慣堅持下去,我建議家長和幼兒共同商量設立協議。比如,如果孩子堅持每天爲爸爸做一件事,那爸爸可以在週末陪孩子做一件事,像去動物園、一起做遊戲、親子共讀等,這樣孩子們才能更好地認識愛與被愛。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3

每個孩子都有着各自的不同之處,他們就像是一本本有趣的書,但是真正想要讀懂這本書,並不容易。只有愛他們的人才能讀懂。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他們性格特點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存在明顯個體差異。作爲教師,應善於發現幼兒的差異,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兒。

我們班有一位叫可鑫的小朋友,第一天來班上時,她一直拉着爸爸的手不放,戀戀不捨地說:爸爸,早點接我,早點接我。在我的勸說下,可鑫滿眼含淚地鬆開爸爸的手。可鑫的爸爸在臨走前,悄悄地對我說:可鑫吃飯的速度較慢,她害怕老師批評、指責她,所以一直都不愛上幼兒園。聽了這些話,我開始留心注意可鑫。在活動區遊戲時,可鑫靜靜地坐在椅子上,於是我走過去,輕輕問她:可鑫,你喜歡玩什麼?她說:我喜歡看書。老師和你一起看好嗎?可鑫高興得點點頭,於是我和她一起看起書來,開始是我講,講着講着,可鑫也不由自主的講起來,我高興地說:可鑫,你好棒呀!能自己看書講故事,你願意把故事講給小朋友聽嗎?願意,於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來聽可鑫講故事,可鑫很高興,講得也更起勁了。

午餐時,爲了減輕可鑫進餐的緊張心情,我們給她少盛了一些飯菜,可是當一部分小朋友吃完飯,離開座位後,可鑫哭了起來,我忙走過去,問她:可鑫,你怎麼啦?我吃不下,可鑫,彆着急,你瞧,就剩下這麼一點點了,來,我幫你!可鑫在我們的耐心幫助下,終於把飯吃完了,儘管她是最後一個吃完飯的,但是我們沒有批評她,反而給她以鼓勵,以信心,幫助她逐步克服緊張、自卑的心理,逐漸培養她進餐的良好習慣。

第二天,可鑫和爸爸一早就來到幼兒園,爸爸手裏還拿着幾本書,他對我說:老師,太謝謝你們了,可鑫以前不願意上幼兒園,可今天一早說,爸爸,我要上幼兒園,快,咱們別遲到了,我要講故事給小朋友們聽呢!老師還誇我故事講得好呢。望着可鑫爸爸高興的樣子,我也會心地笑了。這一切對於一位幼兒教師來說,雖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卻是多麼重要。

通過這件事,我深深體會到,孩子們都有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靈,教師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尊重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成功地表現自己,就會使幼兒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快樂,從而促使幼兒健康發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4

在現代教育模式裏,教師的角色定位已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在幼兒教育中更是如此,如果缺少了老師與幼兒的互動是無法想象的。

孩子年齡雖小,但他的心裏可裝了好多事情,比如:

這個老師我喜歡,因爲她天天都對我笑,還和我拉手;?這個老師,我有一點不喜歡,有一次我想抱她,可是我都夠不着她;?我希望老師能和我們一起做遊戲。

看來老師與幼兒之間的有效互動這麼重要,那麼,改變從今天開始:

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更能增進與幼兒的互動,其實,就是讓孩子更喜歡你。

1.幼兒心聲的傾聽者:以微笑和耐心傾聽幼兒的需要、想法、問題和建議,並給予適時的積極的反饋。

2.幼兒行爲的觀察者和分析者:以觀察家的態度,悉心觀察並領悟幼兒的言行,分析瞭解其普遍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

3.良好環境的創造者:創設健康、豐富的物質環境,營造愉快、寬鬆的精神氛圍。

4.交往機會的提供者:給幼兒提供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引導鼓勵他們和教師、同伴進行平等的自由的交往。

5.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和指導者: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和現有的水平以及教育目標的要求來制定教育計劃、選擇和調整教育內容,並適時地把幼兒的興趣和關注的問題生成爲課程內容,引導幼兒主動、積極地富有個性地發展。

創設愉快、寬鬆、豐富的環境,營造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的氛圍和條件。

孩子年齡越小越需要情感上的撫慰和關心,教師的角色重新定位之後,更多地關注幼兒的情緒、情感和需要;做孩子們的大朋友。

1.微笑的老師記得我走上幼兒園工作崗位時接手的是新小班的幼兒,和幼兒第一次見面,這時,我想用微笑來贏得孩子的好感。

果然入園的第一天就有許多小朋友願意讓我牽着手走到教室,儘管他們的'臉上還掛着淚珠兒,但我感覺到他們願意接受我。就這樣,我用微笑度過了最艱難的“非常時期”。

2.“夥伴”老師“微笑”給孩子帶來了溫暖、親切。而夥伴老師能促使幼兒真正地喜歡並主動地參與學習。

記得在一開始的教學活動中小朋友玩完玩具,我叫了半天沒有人願意收玩具,當時我真不知道怎麼辦,後來,有一位老教師的行動啓示了我。她當時是這樣做的,她說:“哎,滿地都是玩具,誰來和老師一起收玩具呀?”

話音剛落,孩子們一個比一個能幹,一會就收拾整齊了。看來友善的夥伴的魅力很大,要比發號施令效果好。

3.能幹的老師幼兒的生活學習更多時候是在遊戲中開展的,他們需要許許多多有趣的活動內容。

這樣就需要老師有一雙能幹的雙手,爲幼兒設計、製作玩具。這樣才能使活動有序的開展下去。

我記得有一次小朋友在玩做飯的小遊戲,當時準備的材料不多小朋友玩的興趣不足,我見到這種情況後,主動參與活動中來,並和小朋友一起製作了很多廚房小玩具。

他們見到這些玩具可高興了,都很開心。遊戲又開展下去了。這次活動既開展的順利,孩子的創造思維又得到了發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5

在區域活動時,我發現成成小朋友將娃娃家的一隻小杯子放進口袋裏,再也沒有拿出來。活動結束後,我問全班幼兒:“想不想看老師變魔術?”大家都說想看,於是我就學着魔術師的樣子邊比劃邊說:“我變只杯子出來,現在這隻杯子已經在成成口袋裏了,請他拿出來給大家看。”聽了我的話,成成把那隻杯子拿了出來,大家都拍手叫好。

事後,我找成成小朋友談話,告訴他不能隨便把幼兒園的東西帶回去。他輕鬆地點頭稱好。我想:這樣做既讓幼兒懂得了做人要誠實的道理,又保護了幼兒的自尊心。

我們班有個小朋友叫新琦,動手能力非常差,據瞭解,在家裏大大小小的事樣樣都有人代替包辦。就這樣,在幼兒園也要靠老師。每天下午起牀後自己不會穿鞋,總是等着老師給穿。剛開始,給他穿上吧,別耽誤了他小便,否則更麻煩。每次都這樣遷就他後來越來越覺得,這樣下去對孩子以後的成長將會產生不好的後果。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我對他開始了另一種方法:那天,當新琦起牀後,他和原來一樣,提着兩隻鞋子在我身後等我。我整理完牀鋪後,接過他手中的鞋子直接放在地上,對他說:“今天自己穿一次吧?來,我教你。”我一邊手動一邊嘴說:“一雙小鞋先放好,小腳丫子往裏鑽,鑽呀鑽呀鑽到頭,再用小手鉤後面。”

我和他穿上一隻,另一隻我讓他自己穿,最後終於穿上了,我們兩個都高興的笑了。然後領他走出休息室,走到小朋友中間,讓他講講自己是怎麼穿上鞋子的,還讓小朋友拍手鼓勵他。新琦可高興啦!第二天,新琦來幼兒園就自豪的告訴我,“老師,在家裏我也自己穿鞋。”我摸了摸他的頭說,“你真棒!”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6

我班有一個叫文琪的女孩子,平時總是默不作聲地,看着很不合羣。我心裏也是暗暗着急,心裏總是在尋找着幫助他的辦法。

一天,文琪的辮子散了,自己在那裏扎呀扎呀的,總是扎不好。我走過去:“琪琪,老師給你梳好不好?”她點了點頭。我輕輕地把她拉到了我的跟前,讓她坐在我的懷裏給她梳了起來。

我邊梳邊問:“琪琪,誰給你在家梳頭啊?”“奶奶!”琪琪怯怯地答道。“媽媽呢?”我疑惑了。“媽媽......”琪琪欲言又止。我心生疑惑,沒有再問。

下班後,我去了琪琪家,才瞭解到,琪琪家很窮,爸爸是個殘疾人,媽媽是四川人,有點智障,孩子的起居生活都是奶奶照顧。

瞭解到琪琪的家庭狀況後,我第二天又把琪琪拉到我的懷中,親切地對孩子說道:“琪琪,以後,老師每天都給你梳頭好不好?老師就是你們的媽媽!”琪琪紅着眼睛點了點頭。

從此,每天午睡起牀後,我就搬把椅子給琪琪梳頭。後來,其他孩子也都想讓我梳頭,我就讓每個孩子都圍坐在我的身邊,挨個梳理一遍。

現在坐在孩子們中間孩子們梳辮子,已成爲我生活的一種享受。其實我並不太會梳理頭髮,每次給孩子們扎的辮子總是歪歪扭扭的,但孩子們喜歡,我就沉迷不醒。而且它也讓我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孩子,觸摸孩子的心靈,讓我有更多的機會因人施教,適時指點;讓我和孩子們之間更加信託、感情好、和諧。

每當這時,我們之間的距離拉的更近了。孩子們總是唧唧喳喳的和我說個不停 。

“老師,我媽剛給我買了電子琴!老師,那首歌我會了!老師,我敢走獨木橋了......”當然,此時也是我瞭解他們生活、心理和舉行適時指點、鼓勵的好時候。“你最喜歡老師啥子?你不喜歡老師啥子?你最願意參與哪個活動?你現在睡覺還用媽媽陪嗎?......”這些他們日常平凡避而不答的問題,這時就會都爭着回答,而且絕沒有謊言。就這樣,我把每天起牀後給孩子梳理頭髮作爲一種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把梳個漂亮的髮式作爲對孩子的一種賞封,二孩子們也總是高興地叫我:“劉媽媽!”

看到梳好小辮的孩子一個個滿意的回到座位上,臉上洋溢着無以言表的歡愉,此時,我內心裏也與孩子們一樣幸福。我的幸福也就是在這日復一日泛泛、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斷髮明新奇、新鮮、新意中積攢起來的。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7

一位美國幼兒教育學家說,美國幼稚園只訓練孩子合羣、適應環境,不教任何字。最主要的訓練是手的動作,例如使用剪刀和筆等。日本學校至今仍沿用傳統的算盤來進行計算教學,因爲計算機無法使學生理解,得出與答案有關的基本運算過程,也就不能訓練學生的思維。算盤恰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具,它充分鍛鍊了手指。

手指的鍛鍊直接刺激大腦中央的手指運動區,間接引起其它運動區的興奮和活躍。當手指鍛鍊得愈來愈靈巧時,頭腦的思維也就會相應的更敏捷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聰明;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智慧的工具和鏡子,所以說,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恰恰是珠心算教學中的算盤能讓兒童雙手通過指尖訓練,達到開發兒童的智力和潛能。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8

“看看誰聽話,誰坐的好,就給誰分好吃的。”這是我前幾天剛進教室門口,看到班裏小朋友亂糟糟的場景時,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只聽話音剛落,孩子們便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來,“老師,你要獎勵我們什麼呀?”……是啊,這次我要獎勵他們什麼呢?小貼畫?好吃的?……似乎這些並不能引起他們多大興趣了,但是我不能言而無信呀!於是我眼觀六路,尋找教室裏最可能吸引他們的東西。啊!有了,十二生肖小貼畫,這個可是以前沒有獎勵過的。於是我對孩子們說:“誰坐的最好,我就獎勵他十二生肖小貼畫,數量有限哦,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會有的。”話還沒說完,就看孩子們都一個個坐正坐好,等待十二生肖的小貼畫“降臨”到自己身上,看來,這招還是挺管用的。事後,我在想,我是不是過多的依賴以給孩子物質獎勵,來影響孩子的行爲?如果哪天沒有“十二生肖小貼畫”的及時出現,我又該如何收場?、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心理學家所說的話,她說:用小星星、小貼畫以及其他一些小玩意來引起幼兒的興趣是非常有效的辦法。她指出這些小玩意能輕鬆的解決小孩的行爲問題。不得不承認:這些年來,這一理論確實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很多老師和家長都用很多的貼畫來當孩子的獎品,但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呢?我不敢想象。

隨着孩子人生閱歷的不斷豐富,孩子們會和我們“討價還價,”就像我們大班的孩子,簡單的、普通的小貼畫,並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了,作爲教師的我們就必須尋找更“特別”的東西來吸引他們。久而久之,明明是爲了獎勵好習慣的一個制度,很可能就演變成了一個“敲詐勒索”的計劃。到那時,我們就會後悔莫及。

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全面的考慮獎勵和調動積極性這兩個問題。口頭表揚和認可是大人在對待小孩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當然,偶爾經過全面考慮後,使用一些物質獎勵也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作爲教師和家長的我們應該知道:必須培養幼兒從自己完成的工作中得到一種自我滿足感。不論是完成一個任務,愛惜財務,還是解決一個問題,其中的自我滿足感應該成爲一種必然的內在獎勵,而不是以某些外在物質爲基礎。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9

小斌的爸爸要去新疆工作了,臨行前滿懷心事地找到我:“郭老師,孩子平時在家特別能喝水,可在幼兒園喝得很少,回到家就使勁喝,我們讓他自己跟老師說要喝水,可這孩子性格內向。這不,只好我自己跟您說了,麻煩老師操心了!”小斌平時少言寡語,在我的印象裏,他基本上是和其他的孩子一起排隊接水喝的,倒沒有發現他有這麼大的“水量”。看着家長一臉的愁雲,我由衷地說:“您放心吧,我們老師一定會盡心照顧好小斌的!”

聽完小斌爸爸的話,我自責沒有做好小斌的家園溝通工作,竟不知小斌在喝水方面的特殊需求,深感平時疏忽了對小斌的關注。我蹲下身子,撫摩着小斌的頭說:“小斌,你知道嗎,人如果體內缺水會有生命危險的。你在家真好,能主動地喝水,你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在感謝你呢!在幼兒園喝水爲什麼不能像在家裏一樣呢?”他看着我,欲言又止,重又低下了頭。我趁勢微笑着把他攬在懷裏:“小斌,老師像媽媽,沒關係,老師媽媽想知道呢!”

“我不敢。”小斌低着頭小聲斷續地說。

“爲什麼?”

小斌又不語了。

“幼兒園就是家啊,老師不是說了嗎,你們有兩個家,一個小家,有爸爸、媽媽和小斌,還有一個大家,就是我們小一班啊!”

“我怕。”小斌低着頭,聲音小到我幾乎聽不見。

就是這兩句小到幾乎聽不見的話,使我意識到小斌對我和我們這個班級還沒有產生認同感和接納感,還不能融人到這個集體。幼兒園的一切對他來說是陌生的,他的心扉是閉着的,這樣怎麼能讓他在幼兒園喝水像在家裏一樣無拘無束呢?

“小斌,老師不知道你特別喜歡喝水,老師做得不夠好,對不起。以後喝水時多接些,想喝就去接,如果遇到上課時間,只要悄悄地,不影響小朋友就行,老師不會說你的,不用怕。”小斌怯怯地看着我,靦腆地點點頭。

“那咱們拉勾!”

我知道,引導小斌這樣內向的孩子,不能單靠我一兩句特別關照的話,更需要在我們的接觸中,在每一個細微處來體現,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

以後的日子裏,我有意識關注、關懷小斌,幫他繫鞋帶,看他有沒有露肚皮,和他說話語氣緩慢、面帶微笑、輕聲細語,併力圖做到蹲下身子以達到和他平視;拉着他的小手和小朋友一起遊戲;創造條件引導性格活潑、能力強的同伴主動帶他一起玩;時時用平和友善的目光關注他,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個抿嘴、一個俏皮的扮相……我和小斌的距離在不知不覺中拉近。

私下裏,我和小斌有個約定:如果每次多接些水,喝完後就能得到一個小吸管,一天當中如果集到五個以上的小吸管,到離園時就能得到老師爲他用紙折的小動物。漸漸地,小斌得到的吸管多了,但大多是在我主動提示下才得到的。要讓小斌做到按自己的需求喝水,使“要他喝”變爲“我要喝”,還差那麼一點點兒。我的期望是那樣的迫切,但又深知不能心急,尤其像小斌這樣內向的孩子,如果在他面前稍微露出那麼一丁點兒的急噪、不耐煩,觸動他敏感的內心,那我就會前功盡棄。爲了儘量不打擾其他幼兒,也爲了避免接水時引起同伴的關注讓敏感的小斌感到不自在,我把小斌的座位排在了離水桶最近的位置。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我在一天天地努力,也在一天天耐心地等待。有一天在區角遊戲中,我發現,小斌朝熱水桶看了幾眼之後又有些猶豫地朝我看,我知道他想喝水了。我慶幸自己捕捉到了這一時機,我的嘴立馬向上抿起、眼睛一眯、微微點頭,以示鼓勵,然後目光似離非離。只見他忐忑地離開坐位、膽怯地拿起水杯、接水、喝水、悄悄回到坐位。小斌終於邁出了質的一步,雖說這一步帶着些許謹慎,但我相信有了這質的一步,一定會有第二步、第三步……此時的我內心是那樣的激動與欣慰,他認同了和他朝夕相處的老師、認同了自己的班級,我多日來努力營造的和諧、溫馨、安全、接納的班級氛圍使他緊閉的心扉敞開了。

在後來的日子裏,小斌確實能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地喝水了。更讓我感到高興的是,小斌較以前活潑了,課堂問答的時候也能看到他高舉的小手,有時還會向我“報告”情況了。

一件喝水的小事,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意義:幼兒園是孩子們的小社會,爲他們創設一個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激活他們的個性,釋放他們的天性,就可以爲他們未來走向大社會培養健康獨立的人格。這是幼兒教師的天職!

編輯:cicy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0

早晨,成軒帶了一本書來幼兒園,是最近孩子們比較喜歡的--《喜羊羊灰太狼》,我看了看說了句:"這本書真好看。"成軒看了我一眼,就得意的把書放到了書包裏,我說:"成軒,你可不可以把書放到圖書架上,也讓小朋友們看看啊?"他聽了我的話,極不情願的把書從書包裏拿出來,小心的擺在了書架上,然後戀戀不捨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午飯後,翔宇到圖書角去看書,一眼就看中了成軒帶來的新書,拿下來正準備看,成軒衝了過來,不把奪過書抱在懷裏,說:"書是我的!"翔宇小聲的說:"讓我看看吧!""不行!"成軒大聲的說。"那我和你一起看。"翔宇又說。"不行!"成軒很堅決。"老師。"翔宇無奈的跑到我的身邊,向我求助。我對成軒說:"你自己翻,讓翔宇在旁邊看,可以嗎?""不行,這是我媽媽剛給我買的。"看到成軒這樣堅決,我也不能強求,因爲書是他的,他有權利保護自己心愛的東西,與同伴分享應該建立在孩子自願的基礎上,而不能靠老師的權威來壓迫。

下午區域活動時,我拿出剛分的橡皮泥,對孩子們說:"誰願意玩橡皮泥的可以來老師這裏來領。"我知道成軒最喜歡玩橡皮泥了。這時,翔宇過來說:"老師,給我一桶,我想捏個大西瓜。"我說:"那天,翔宇拿來了一個大吊車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也給我玩了,那我的橡皮泥也給你玩!"我給了翔宇一桶,他高興到走到操作區玩去了。成軒坐不住了,只見他跑到圖書角拿下自己的新書走到我面前說:"老師,我的書也可以給小朋友們看!你也可以看!"我看了看成軒,說:"真的嗎?可以給小朋友們看?"他使勁的點了點頭,說:"我知道玩具要跟小朋友們分享,只是媽媽剛給我買的,我也沒看呢!"聽了這些,我說:"我明白了,原來是這樣啊!那好,我的橡皮泥也給你一桶!"成軒拿着橡皮泥高興的玩去了。

在平時的生活中,孩子們之間時常會發生一些這樣、那樣的事情,作爲老師就要走進兒童的世界,善於運用孩子的思維來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從而引導孩子們學會自己處理事情的方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1

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內容美,從而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培養其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價能力的教育活動。

一、美術欣賞教育的內容

美術欣賞是以藝術品爲主要對象的審美活動,它強調審美價值,把對藝術的學習、瞭解與欣賞作爲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

各年齡班的幼兒美術欣賞的內容:

(一)小班內容:源於周圍環境

1、中、大班美術作品

根據教育目標,從幼兒的實際出發,選擇中、大班幼兒的美術作業進行展示。如大班的美術作品《雨》。其中有一幅這樣的畫:有一個打着雨傘的蜻蜓在尋找食物,雨用線條表示,雨傘和蜻蜓用不同圖形表示。幼兒在欣賞中運用感官體驗美,通過作品展開想象,運用語言交流個人的看法。

2、創設美的環

從生活出發,爲幼兒創設富有審美情感色彩的日常生活、學習環境,在室內環境的裝飾與佈置上,注意色彩豐富,形象造型可愛,內容有情趣,符合幼兒的審美趣味,同時結合具體的美術欣賞活動目標進行環境創設。

同時,在美工區中還展示一些自然界的具有形式美的物品,供幼兒欣賞,如貝殼、岩石、樹葉等。讓幼兒置身於審美環境之中,有助於幼兒審美能力的提高。引導幼兒發現周圍環境美。

如讓幼兒繪畫秋天的樹林,有紅的,綠的,黃的……還指導幼兒根據音樂的感受,選擇不同的顏色表達自己的情感,如聽到歡快的音樂,選擇用紅色、黃色等暖色表現。這些幼兒的作品都展示在活動室內,既美化了環境,又給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審美空間。幼兒可隨時地互相欣賞、互相評價,從而提高幼兒審美評價能力。

3、結合季節特徵

引導幼兒根據季節特徵發現景物的變化,如秋天,枇杷樹樹葉的顏色變化,由綠變黃變紅,或綠中有紅,紅中帶黃等色彩的變化,豐富幼兒色彩知識,教給幼兒一些美術欣賞的基本藝術語言,如變化與統一等形式美原理。

(二)中班內容:聯繫生活經驗

1、與生活經驗相關的名畫、名作

美術欣賞的目的不在於增長美術知識,而是通過環境和藝術作品兩個方面來加深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審美感受。我們感到,當幼兒美術欣賞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幼兒才能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當幼兒的生活體驗與藝術欣賞相聯繫時,幼兒的審美想象纔會得以釋放。

水果豐收的季節,我們帶領幼兒來到水果鋪,看見鋪子裏擺放着各色水果:蘋果、橘子、香蕉、石榴,什麼樣的水果纔是新鮮的呢?幼兒認真地分辨着那些水分充足閃閃發光的果實。我們又來到法國藝術大師塞尚所畫的《蘋果和橘子》及其他水果作品面前,與大師交流着……

2、與動物相關的名畫

我們根據幼兒喜歡小動物的特點,爲中班幼兒準備了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如齊白石的昆蟲,小蝦:吳作人的熊貓等.如欣賞《蝦趣》時,作品中不同姿態的蝦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幼兒的面前,那透明的蝦體,似跳,似遊的動態,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幼兒.還有吳作人畫的《熊貓》等。

3、民間藝術品

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種類繁複,如一些年畫、剪紙等都是我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也可以作爲欣賞的內容。(三)大班內容:文化的積澱

1、欣賞中國名畫

中國名畫中有大量的山水花鳥,風景靜物作品。山水風景作品能激起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自然中美的事物的留心,使其情感世界變得豐富多彩。

2、欣賞西洋名畫

以“西洋畫”欣賞爲例,早期印象派大師莫奈的《日出印象》、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德加的《舞者》,後期印象派大師梵高的《星月夜》、《向日葵》,立體主義大師畢加索的《三個音樂家》,繪畫大師盧梭的《睡着的吉普賽姑娘》等作品,都是可以選擇的內容。這些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識別,又在色彩、線條或者形態等繪畫語言方面有突出的特點。

如欣賞冷暖對比明顯的《紅色的和諧》。這是一幅屋子一角的畫面,畫中用了很多的紅色,如桌布、牆布等。在紅色的桌布、牆布上裝飾了許多藍色的花卉圖案。通過欣賞,使幼兒很自然地感受到:紅色使人感到暖和、熱鬧,藍色使人感到涼爽、安靜。

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明快而熱烈、飽和而輝煌,桌布、陶罐、花和花莖都用單線勾勒,極富裝飾性。而雷東的《白瓷瓶裏的花朵》則是用色粉筆繪成的。畫面中色彩斑斕的鮮花插在白色的花瓶中,色彩豔麗而明亮。幼兒在欣賞的同時,不僅學到了一些淺顯的色彩知識以及施色技能,發展了他們的色彩潛能,而且也感受到了作品的不同風格。

欣賞中國建築

中國古代的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從建築外觀上看,最顯著的特徵是造型豐富的屋頂形式,在宮殿建築中採用不同的屋頂,除了表現不同的等級外,也是爲了使建築形象有明顯的區別,在對比中更鮮明。此外,從建築裝飾中色彩的使用來看,黃色琉璃瓦頂,硃紅色柱子,屋檐下用青綠色略加點金,使建築物富麗堂皇,給了人們深切的感受。

二、美術欣賞教學的方法

我們在進行美術欣賞教學時,設計出很多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活動,使幼兒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從而達到欣賞的目的。

1、語言交流法

語言交流法是指美術欣賞教育中教師/幼兒與藝術作品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目的在於解決幼兒美術欣賞活動中教師長期佔有主導地位,用灌輸法所帶來的缺陷。

幼兒在美術欣賞感知和理解方面表現出的特點是對作品內容的感知先於對作品形式的感知。當一件美術作品呈現在兒童面前時,他們首先感知到的是這件美術作品的內容,很少有意識地注意到作品的形式審美特徵。根據這一特徵,首先引導幼兒瞭解作品內容,爲此,可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描述。

如讓幼兒欣賞馬蒂斯的《紅色的和諧》。教師和幼兒坐在一起,共同欣賞作品,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師可用開放式的語言提問:小朋友,你在畫中看到了什麼?畫面上,他運用了哪些線條?除了這些,你還看到了什麼?

在描述中,給幼兒一定的時間進行獨立的欣賞,儘可能讓他們暢所欲言,充分發揮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經過一系列的充分欣賞交流,幼兒對作品的冷暖對比,直線和曲線的運用已有了自己的感受,從而提高了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

2、活動表演法活動表演法即根據作品的內容進行隨意性的動作表演,從自身體驗到的感受來加深所理解作品的外在特徵和內在美。

由於幼兒自身的發展特點,幼兒更喜歡用身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幼兒喜歡一件作品時,並不一定能說出爲什麼喜歡,他覺得喜歡就是喜歡。因此,可邊配合相應的音樂,讓幼兒用動作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從而培養幼兒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價能力。

如讓小班幼兒欣賞情節畫《拔蘿蔔》時,先讓幼兒表演此遊戲,讓幼兒多做幾遍拔來拔去的動作,從中體驗拔蘿蔔時身體的動作、表情等感受,然後再拿出情節畫《拔蘿蔔》請幼兒欣賞。通過上述的直接參與,幼兒對作品和人物的形象、姿態、表情等的欣賞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3、看圖配樂法

藝術教育的手段是多種形式的。我們把美術欣賞活動和音樂結合起來,促進幼兒審美素質的綜合發展。

教師在美術欣賞課前先準備幾首幼兒熟悉的音樂.當幼兒欣賞完美術作品後,讓幼兒指出哪一首樂曲與欣賞的作品有關.如欣賞徐悲鴻的《羣馬圖》,給幼兒聽了蒙族的樂曲《賽馬》和江南的《紫竹調》,幼兒很快指出了《賽馬》和《羣馬圖》都是熱烈奔放的。

4、看圖配詩法

詩歌、謎語等在欣賞生活用品和自然環境等的美中會經常用到。如小班的欣賞內容“小白兔”,我們就會引用“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愛吃蘿蔔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的兒歌幫助幼兒更好地抓住小白兔的身體特徵,瞭解它的生活習性。再如在小班欣賞完小烏龜的模樣後就借用小詩“大圓是身體,腦袋小小的,身上有花紋,頭上有眼睛,四條腿兒像花瓣,小小尾巴伸出來”來小結,既有助於幼兒理解記憶烏龜的結構特徵,又利於幼兒進行有步驟地形象地表現。

謎語一般在導入中引用,有效地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不管是詩歌、謎語還是小故事等都可以在欣賞活動中靈活運用,甚至可以同步進行加強感染力。

5、遊戲操作法

運用遊戲操作法能讓幼兒在有趣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感受美術作品的特徵,瞭解各種不同的美術形式和風格。

如在欣賞過一定數量的美術作品後,就可以組織幼兒玩“找朋友”的遊戲。即把美術作品的特徵風格相同或相似的找出來歸爲一類。

有拼圖遊戲,即把美術作品的複印小件固塑後剪開作爲區角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區角活動和自由活動時拼着玩。

6、擬編故事法

教師請幼兒欣賞作品,然後自己創編故事,以加深幼兒對所欣賞作品的形式/內涵等感受,發展幼兒的創造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如欣賞作品《雞的一家》時,幼兒創編出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雞爸爸和雞媽媽帶着雞寶寶到草地上玩,爸爸和媽媽親熱地交談,雞寶寶們在草地上愉快地翻着跟頭,做遊戲,捉蟲子。因爲爸爸和媽媽就在他們身邊,他們一點也不怕被狐狸抓去,所以玩得開心極了!由此可以看出,通過欣賞、表述,幼兒已經體驗到了小雞一家幸福、快樂的作品內涵,並能用語言表述出來。

7、評價作品法

評議應以兒童的自我介紹和幼兒間的互相評說和欣賞爲主,採取多種方式來進行。如先畫完的幼兒可以自由地把作品放在投影儀上,或放在展覽角中展示,並小聲地互相評議和談論;整個活動結束後,可以請幼兒欣賞別人的作品,挑出自己最喜歡的,並說說自己的看法。這樣便於幼兒把對名畫的欣賞經驗遷移到對同伴和自己作品的欣賞中,使幼兒有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

例如,在評價《星夜》時,向幼兒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整體感受、理解整幅畫,問幼兒:“你看整幅畫後感覺怎樣?”“你喜歡這幅畫嗎?”當時,有小朋友說:“要是有小動物在上面就好看了。”說明幼兒通過對作品的感受後,有了自己對作品的看法,提高了幼兒的審美趣味和鑑賞力。

8、聯繫主題活動法

“探險家”的活動中,一位幼兒帶來一張小區新家的地圖,立即引發其他幼兒畫地圖的慾望。與此同時,教師適時地向幼兒介紹了克利的部分作品《魯傑恩近郊的公園》《有黃鳥的風景》《阿拉伯城》《北邊的房間》《熱鬧的港口》等。幼兒畫着屬於自己的地圖,每張畫作似乎蘊藏着許多祕密,如同一個神奇的世界。

9、自由創作法

這是在對幼兒欣賞之後的一種心理回憶,並進行討論、構思的前提下進行的。幼兒通過對作品的評價,在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指向性的審美欣賞活動中,自覺地積累審美經驗,即逐漸地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能動建構,激發幼兒通過繪畫的形式把自己對作品的感受表現出來,使幼兒的審美心理、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如:欣賞《哈里昆狂歡節》後,教師爲幼兒儘可能地提供多種媒介和材料供幼兒自由選擇,使幼兒能夠自由地以色紙剪貼的方式進行表現植物、動物盡情狂歡的情景。

三、教學建議

1、有雙發現美的眼睛

美隨處可見,凡視覺所能觸及的事物幾乎都存在美,不同的物質有着不同形式的美。但是如果沒有審美的目光卻又會視而不見。對美的事物的觀察興趣,感覺的靈敏性,是要靠引導和訓練才得以提高的。幼兒好動、好問,對客觀事物充滿好奇心和廣泛關注的天性,正是開發和培養審美感覺的好時機。

2、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

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徵和審美能力及繪畫的創造表現能力發展的需要,我們可以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與幼兒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幼兒感興趣的有關內容。

如小班以欣賞表現花草爲主,穿插些單體結構的動物如小雞、小鴨、小象、小魚、烏龜等,積累豐富的表現形象經驗;中班以欣賞表現樹木、動物、建築及服裝、玩具爲主,穿插些抽象作品的欣賞,使幼兒對色彩的冷暖傾向有所感知;大班以欣賞名畫爲主,使幼兒對色調、構圖、色彩的情緒等有所感知,並嘗試在表現活動中加以運用,以提高審美表現能力。

3、靈活組織的教學

教師在幼兒美術欣賞的過程中承擔了引導者和欣賞伴侶的角色。欣賞活動的形式有集體活動、分組活動和隨機活動等形式。

集體活動:通過晨間活動和午餐後的散步時間,組織幼兒欣賞園內的花、草、樹木和活動室內外的環境佈置,及幼兒園周圍的建築物和公園的美,使幼兒感受、認識周圍環境的美。

隨機活動:隨機教育有很大的靈活性,有利於審美資源的靈活利用。如有時,幼兒帶新圖書來園,就引導幼兒對該書的封面圖畫色彩、形象、構圖等進行感受認識,或幼兒穿了件新衣服來園,就引導幼兒對服裝的色彩、圖案和式樣等進行感受和認識。在不知不覺中,幼兒會形成一種用審美的眼光看周圍的事物。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2

晚上,正準備睡覺,手機突然響起了短信提示音,打開一看,號碼是陌生的,但短短的一句話卻像炸彈一樣在我腦袋裏炸開了:“罰站是教育的一種手段,但如果孩子連爲什麼被罰站都不知道,這樣的教育還有意義嗎?”

我睡意全無。

我讓誰罰站了?躺在牀上,腦子如放電影一般重複着白天在幼兒園的每一個細節,可怎麼也想不起有誰被罰站過。

一夜無眠。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到幼兒園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小朋友的花名冊,我想知道,短信到底是哪個家長髮給我的,這樣我就能知道是哪個小朋友爲了什麼事受罰了。可遺憾的是,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竟然找不到那個電話號碼……難道,是發錯了嗎?和我搭班的老師來了,我把短信給她看,她瞪大了眼睛:“可能嗎?現在有誰會體罰孩子?估計是家長誤會了吧。”

可是,這誤會從何而起呢?要知道,無風不起浪啊……

我把這個電話號碼寫在黑板上,問小朋友是誰的爸爸或媽媽的手機號碼。可小朋友們只是靜靜地坐着,沒一個回答。我繼續問有哪個小朋友昨天晚上跟媽媽或爸爸聊過幼兒園裏開心或不開心的事?小朋友們紛紛說起昨天晚上跟家長聊的事兒。這時,安安怯生生地舉起小手,說:“老師,黑板的手機號碼,好像我媽媽剛換的新號碼……”

怎麼會是安安?他可是個既懂事又能幹的孩子,自覺又自律,每次評“好孩子”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

安安告訴了我們事情的原委:原來昨天晚上睡覺前,他那個當老師的媽媽向孩子問起了幼兒園的事。安安說,他在幼兒園表現很好,可不知爲什麼,一到午睡的時候,老師不讓他馬上上牀睡覺,也不讓其他小朋友上牀睡覺,而是叫他們站在牀邊,可是爲什麼要“罰”他們站,誰也不知道……於是,他媽媽就給我發來了這條短信……

事情終於搞清楚了,可心卻沉沉的,一點也輕鬆不起來。原來,因爲幼兒園條件的限制,我們班的活動室在一樓,但午睡室卻在四樓。雖然一直教育孩子們上樓梯的時候“要安靜,不能跑,一個跟着一個走”,可走到四樓,特別是盛夏的時候,幾乎每個小朋友都氣喘吁吁。爲了孩子的健康,每一次進午睡室的時候我們都會叫孩子先在牀邊站着休息一會兒,直到不喘了才上牀睡覺……

我以爲,這麼“簡單”的事,這麼“容易理解”的事,我們懂,孩子也一定懂,所以也就沒有作特別的強調。誰知道,“誤會”還是產生了。

跟孩子們解釋了“罰站”的原因後,我忙給安安媽媽回了個電話,雖然安安媽媽一再道歉,可我心底的這個結並沒有馬上打開。不管如何,在這場不大也不小的風波中,我看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也知道了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還要更細心、更用心,並要讓孩子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真誠關愛。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3

當年幼的孩子有點滴進步時,我們—定不要忘記誇獎他,這樣會給孩子增強自信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這是在我工作以來給我觸動最大的一點。

有的孩子語言智能突出,有的孩子空間視覺智能突出,有的運動智能突出,所以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通過鼓勵、表揚、引導克服不足,盡力彌補他的短處。

我們班的一個小女孩叫珂珂個子很矮,很內向。自我們帶這個班以來一直不敢看着老師的眼睛說話;當老師一靠近她時她就會緊張,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因此,語言表達、音樂表現等方面的能力也都比其他孩子發展的要慢一些,看到這樣的孩子,我很着急。是什麼造成了現在的她,我們已無從去追究,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給她新的教育,新的起點。於是,我們關注她的一舉一動,希望捕捉到她的亮點和進步的地方,給她鼓勵,給她讚美,給她機會和希望。當我們發現她在繪畫和運動方面很出色時,就在全體孩子前面表揚她,並讓她做示範。當她在老師的引導下和老師打招呼的時候,我們會抹抹她的頭,給她一個讚許的微笑;當她在老師的要求下能簡單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給她鼓勵的掌聲以及一個小貼畫……在這些不同的讚許、鼓勵下,她漸漸大方起來,眼睛也敢正視老師了,這些進步就是簡簡單單的鼓勵與誇獎就能改變的。

“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對未來的希望。”而我們給孩子希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斷的誇誇他們,鼓勵他們,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4

在幼兒園裏,我時常會聽到孩子們大呼小叫:“有蜜蜂!”“有蜘蛛!”……有些孩子會“勇氣十足”地衝上去踩死這些小昆蟲,甚至會肢解這些小昆蟲。孩子們的行爲雖然是無意的,卻過於殘忍。我想,這也許是我們疏於對孩子進行相關的教育造成的。記得有人曾說過愛護動物的教育是給孩子上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課。於是,我在班裏開展了主題活動“動物,我們的朋友”。

在一次語言活動中,我請幼兒以“大灰狼和某某動物”爲題編一個小故事。豆豆想象力特別豐富,在他的故事中不僅出現了大灰狼、小兔子,還有孩子們不常提到的蛇媽媽和小蛇。他的故事編得很有趣,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可是故事的結局卻嚇了大家一跳。他說:“蛇媽媽和小兔子把大灰狼的頭切下來當水桶,天天提着它去河邊打水喝。”孩子們聽得毛骨悚然。

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大灰狼是兇狠、殘暴的,它常常傷害孩子們喜歡的小動物,所以孩子們會對大灰狼毫不手軟,甚至會殘暴處置。我想雖然孩子們由於年齡小,不可能辯證地理解“食物鏈”等知識,但是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在對待動物時心存一份寬容和仁慈,以免孩子們幼小的心靈種下暴力的種子。

於是,我馬上和幼兒進行了討論:“蛇媽媽噴出的毒液把大灰狼毒暈了,它不能再去追小兔子了。除了殺掉它,誰還有更好的辦法來處置暈倒的大灰狼呢?”寧寧說:“把它鎖到籠子裏。”田田馬上接口:“對。送到動物園裏。”他們的想法得到了許多幼兒的贊同,孩子們終於鬆了一口氣,看來他們更喜歡這個不那麼血腥的結局。我給予了肯定:“是的,即使是兇惡的動物,我們也不必殺掉它們。今天大家想出了更好的辦法處置大灰狼,說明你們很善良。”

我認爲,生動有趣的故事、琅琅上口的兒歌遠遠比說教更能感染幼兒。所以,在接下來的主題活動中,我經常引導孩子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讓孩子從中受到感染,獲得共鳴。如,我們一起閱讀了宮西達也的繪本《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其中講到霸王龍保護和領養了他原本想要吃掉的小甲龍,孩子們驚奇地發現即使是殘暴的霸王龍也有溫情的一面。而故事裏霸王龍父子相處的情景,和孩子們在家與父母在一起的情景相契合,讓孩子們產生了情感共鳴。故事最後,霸王龍和小甲龍分別的場面更是讓孩子們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孩子們認識到,人類應該善待自己的夥伴和自然界裏的一切。在平日裏,我還特意選擇諸如《吉利和古拉》《青蛙弗洛格的成長故事》等圖書和孩子們一起分享。正是在這些作品的感染下,孩子們每當看到樹上的小鳥,都會不約而同地念“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我的心中常常會涌動起陣陣感動,感受到文學作品的力量。相信這樣的“善良教育”能使幼兒的情感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引導他們學習用愛去接納整個世界。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5

重溫"紀錄"--讀《讓兒童的學習看得見--個體學習與集體學習中的兒童》有感

作者:陳茹彥單位:傅堅敏學前教育名師班

04年我曾經跟隨朱家雄教授一起研究了《解讀童心》的課題,研究的重點就是記錄孩子的行爲,解讀行爲背後孩子的經驗,讓作爲老師的自己學習去看懂孩子的學習,從而真正的走近孩子,實施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

那時的研究是在懵懵懂懂中邊實踐邊感悟邊整理,有了一些獲得但還是缺乏理論的支撐。而今,我翻看了一本《讓兒童的學習看得見--個體學習與集體學習中的兒童》書籍,讓我深深的感受到那時的研究那時的記錄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件事,是蘊含着豐厚內涵值得教師好好探究的一門學問。

聯想到現在名師班裏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何爲名師?我想只有一個能真正理解兒童讀懂兒童的老師才能算得上是一位名師。那麼怎樣才能"讀懂"呢?就像朱家雄教授在此書的序言中所指出的:孩子是本讀不懂得書,"讓兒童的學習看得見",其意義並非是要客觀地、真實地去看清楚兒童在學些什麼或者是如何在學習的……"看得見"依賴於記錄,這本書裏的"記錄"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記錄,即非看到什麼記什麼。這裏的"記錄"意味着作者對所記錄的兒童的學習是經由了選擇的過程,也經由了意義賦予的過程,記錄就成裏"紀錄"。紀錄是使學習過程的本質和每個兒童使用的學習策略看得見(儘管是局部的)……紀錄使解讀、重溫和評估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紀錄可以從認識論的視角下學習……

"紀錄"常常是我們教師撰寫案例的一種手段,通過實錄兒童的活動過程,分析看到的兒童可能獲得的經驗,思考自身的教育行爲如何有效地推動兒童的發展。但是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我們應該關注到紀錄的過程是辨證的,以情感爲紐帶,也是富有詩意的,紀錄不僅伴隨着知識建構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紀錄孕育了知識建構。紀錄是一種敘述形式,既是每個人內部的交流,也是人際之間的交流,因爲紀錄爲紀錄者和閱讀紀錄的人提供了反思和學習的機會。

"紀錄對於孩子來說有特別的價值,因爲孩子們可以在描述的形式下,面對他們自己所做的一切,看到老師從他們的工作中提煉出的意義。在孩子的觀點中,這就意味着他們所作的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由此,他們從無名小卒的不被察覺狀態走出,發現自己的"存在",發現自己所說和所做的是重要的,被別人傾聽和欣賞:這就是價值。"特別喜歡這段話,做老師就應該把每個孩子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去欣賞。書中提到"馬提古茲曾經說,我們需要這樣的教師:有的時候是指導者,有的時候是設計者,有的時候是幕布是背景,有的時候是督促者。教師應該是既甜蜜又嚴格的,他是個電工,他分發顏料,他甚至是觀衆--有時觀看,有事鼓掌,有的時候保持沉默,充滿感情,有的時候提出質疑,有時熱情鼓掌。"

紀錄讓孩子的學習看得見,紀錄讓老師的學習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