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心理學在中學班會課中的應用

心理學1.58W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中學;班會課;存在問題;有效實施

心理學在中學班會課中的應用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最早在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場革命,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東西的新興科學。它採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來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1]

目前,積極心理學已經在社會各領域裏被提及或運用。近幾年來,從事教育領域的很多專家和老師也作了較多的研究。通過蒐集資料,筆者發現,大部分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或中國小各學科教育中的應用研究,還有對班主任工作、班級管理中的班級文化建設以及班幹部選拔等方面的應用研究,而對於班主任的主要陣地——班會課則較少談及。本文將嘗試對積極心理學的成果運用於中學班會課當中,讓中學班主任充分利用班會課調動學生的積極主觀體驗,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特質,建設和諧班級人際關係,使學生真正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目前班會課存在的普遍問題及原因

班會課是學校教育中的一門課程。作爲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班會課在學校教育的課程中發揮看重要的作用。從國小到國中、高中,一般每星期一節,班會是班主任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和重要陣地。有計劃地組織與開展班會活動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任務。[2]但由於班主任素質參差不齊,或教育管理理念陳舊,或對班級管理不夠投入,或對班會課的德育功能認識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目前班會課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

(一)部分班主任沒有按照班級實際情況開展班會課

班會課是班主任爲了達到某種教育效果而開展的一節課,通常是解決班級實際存在的問題,不同的班級就應該有不同的班會課。很多班主任施行“拿來主義”,沒有切實調查研究本班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就直接使用其他班主任的班會課等資料,應付學校的檢查。或者直接把班會課變成自習課或其他學科的課程。

(二)班會課內容單一,經常淪爲一週的總結大會或“批鬥大會”

首先,班會課是一門課程,但它又是唯一一門沒有固定教材的課程,這就容易導致大部分班主任對班會課的課程意識淡薄,沒有精心“備課”,不把班會課當作一門“課”來上,而是把班會課當作一週總結大會,由班主任總結課堂情況、作業情況、衛生情況等,甚至有時候變成“批鬥大會”。學生每到班會課就變得心驚膽顫,久而久之,更是厭煩不耐。

(三)班會課形式仍然單調,德育效果不明顯

由於歷史原因,我們的班會課長時間處於班主任上演獨角戲的狀態。近年來,有學者和老師也開始關注班會課,有的提出以主題的形式開展,有的以體驗式模式來開展。筆者也十分支持這些方式,但這種班會課形式的開拓與新理念的滲透,需要時間讓班主任進行學習、研究與實施,目前在實際教育實踐中並沒有得到廣泛地很好地實踐,特別是農村地區學校的班主任,仍然以傳統“說教”班會課模式爲主,學生仍然都是坐在下面乖乖“受教”。

二、積極心理學在中學班會課中的有效實施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積極主觀體驗、積極人格特質和積極社會環境等三大方面的研究。下面我們以中學班會課爲例,嘗試把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運用於中學班會課當中。

(一)利用班會課調動學生的積極主觀體驗

積極情緒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它主張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體驗。在對待過去方面,主要研究滿足、滿意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當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樂等積極體驗;在對待將來方面,主要研究樂觀和希望等積極體驗。[1]擁有積極情緒的人,身體的免疫力會增強,心情也會更加愉快,人就會生活得更幸福。要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觀體驗,最有效的辦法是——引導學生學會品味生活中的美好瞬間。

每週利用班會課讓學生回顧過去一週裏自己感到最美好的瞬間。比如:媽媽爲我做了一頓很豐盛的晚餐;爸爸親手爲我修好了上學用的自行車;與老師在校道上碰面,老師給了我一個燦爛的笑容;上體育長跑訓練特別累時,同學給我遞來一張紙巾;自己上週考的數學試卷雖然只考了76分,但比上一次考試進步了12分,自己感到滿意開心……類似於這樣的美好瞬間,班主任要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進行回憶,讓每一位學生都分享自己的感受,最終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滿足、快樂的積極體驗。而且這樣的分享活動要堅持每週進行,因爲生活中的積極體驗越多,學生的積極情緒就越穩定。

(二)利用班會課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特質

積極心理學家認爲,積極人格特質主要是通過對個體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當激發和強化使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1]積極人格有助於個體採取更有效的應對策略,這方面具體研究了24種積極人格特質,包括自我決定性、樂觀、成熟的防禦機制、智慧等,筆者認爲其中最應該讓中學生關注的是樂觀。

人在順境時固然高興,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面對逆境,我們更應該抱着陽光、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能從反面的困難中找出任何一點點值得高興的事物,這就是樂觀。培養積極人格特質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所以班主任應該利用班會課來激發和強化這種積極情緒,使樂觀這種積極人格特質逐漸強化爲學生自己內在的價值和習慣性思維方式。

在班會課中,班主任可以發動學生課前蒐集關於樂觀的名言或故事,在班會課中交流並分享感悟;又可以創設情境,尋找類似於“人生的十字路口”題材的視頻案例,讓學生設身處地談談自己的抉擇,班主任作適當引導;又可以舉辦一場辯論大會,學生圍繞“樂觀地活着更幸福”這個話題進行辯論……形式多樣,但目的在於,通過多節班會課的滲透,讓樂觀成爲學生的人格特質,讓學生學會樂觀生活。

(三)利用班會課建設和諧的班級人際關係

目前,在我國“90 後”“00後”的中學生當中,獨生子女佔了很大一部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被過分關愛,養成了以自我爲中心的思考習慣,再加上人際交往技巧的缺失,很容易與老師和同學發生矛盾,導致人際關係緊張,心情長期處於低落狀態,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這是中學生出現的普遍問題,但很多班主任往往只重視狠抓學習,而忽視了對學生的人際關係和心理變化的關注。

馬斯洛、羅傑斯等人在研究積極社會環境時指出,當孩子的周圍環境和教師、同學和朋友提供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1]比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三顆糖”的教育故事就是典型例子。老師發現學生犯錯了,但能夠在犯錯的學生身上尋找閃光點並加以表揚,讓學生既認識到錯誤,又喜歡上這個老師。只有喜歡,學生才願意去接近、模仿、學習。

因此,班主任應該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班級人際關係,可以利用每週班會課舉辦一場嘉獎大會,讓每一位學生都上臺發言,表揚過去一週曾經幫助過他的同學或老師,或者表揚在某一節課、某一方面表現良好的同學。班主任還可以建議同學自己製作精美獎狀,寫上嘉獎語,頒發給自己想表揚的同學或老師。這樣的活動,操作簡單,但德育效果良好。不僅讓學生學會要善於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也學會了感恩,並讓同學關係、師生關係達到和諧融洽的狀態,讓班級充滿正能量。

總而言之,班會課是每個班級必不可少的交流課程,班主任應該以學生爲本,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學生的真實表達,爲學生搭建一個能夠自由發表看法、交流感悟的平臺,並且有效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觀體驗,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特質,建設和諧的班級人際關係,使學生學得輕鬆,活得快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