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職場範文 > 職場健康

可以吸收學習的國外育兒經驗

可以吸收學習的國外育兒經驗

可以吸收學習的國外育兒經驗

美國——父親育兒成爲時尚

在美國,很少見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祖父母沒有撫養孫輩的義務。同時因爲人工費用高昂,只有極爲富裕的家庭才請得起保姆,因此育兒的擔子只能落到父母身上。養兒育女在美國,曾完全被當成母親的職責。後來,女權主義者從男女平等,提高婦女地位的角度出發,呼籲父親多分擔育兒義務。在這種觀念的引領下,一種新的時尚潮流應運而生——父親育兒。購物中心、各種遊樂場所,隨處可見抱着、用小籃提着、揹着、或是推着可愛寶寶的大男人。父親分擔育兒職責成爲一種時尚,在美國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爲盛行。

據報道,美國有兩百萬父親選擇留在家裏帶孩子,而讓妻子去工作養家。這麼做的家庭有的是因爲妻子收入比丈夫高,有的是因爲丈夫更有耐心,更喜歡陪在孩子身邊。這些“全職爸爸”樂此不疲,還利用互聯網結成各種組織聯盟,互相交流育兒心得,上演活生生的“奶爸團”!

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近二十年來,心理學家與兒童發展專家逐漸發現,父親分擔育兒職責,對兒童的健康成長髮育起着重要作用,某些作用甚至是母親無法替代的。研究發現,由於大多數男性與女性行爲方式的不同,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母親抱起孩子時,動作往往非常溫柔,可很多父親卻和孩子玩得更“瘋”,從生理和心理上給孩子帶來更高程度的.興奮。有研究表明,嬰兒早在兩個月大時,就能分清過來抱他的是男性還是女性。如果是父親來了,他會全身緊張,心跳和呼吸加快,準備好和父親“瘋一場”。這種外在刺激對嬰兒的大腦發育很有好處。

日本——不分場合,讓禮儀成爲習慣

在日本,任何場合下“禮節”都是第一位的,這裏的“場合”甚至不分在家還是在外。寶寶會自己從手吃飯以後,媽媽則會教育他,飯前必須說一聲“我要開動嘍”(日本的傳統,寓意爲感謝祖先賜給我美食),飯後會說“謝謝款待”。孩子每一次出門都要向父母說一聲“我出門了”,父母會回一句“走好”,寓意一路平安;回家後要說一聲“我回來了”,家人也要應一聲“歡迎回家”。這些在我們看來沒太有必要的“禮儀”,日本卻沿襲了數千年。

日本的公交車也設有“老弱病殘孕”專席,但與我們不同的是,即使車上沒有“老弱病殘”大家也絕不會去坐,沒有其他空位就站着。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專席就是老人孩子們的特權,一切以他們爲先,即使空着也不坐,或許正是人們時刻把“禮節”放心中的體現。如果有人違背這個規則,會被車上所有人視爲異類,肯定會有人站出來指責你。家長也會從小教育孩子乘車的規則。這大概就是爲什麼日本全社會從小還到成人都那麼遵守秩序的原因吧。

連垃圾都是乾淨的

日本全民環保意識都很強,日本的小孩子更是從小被灌輸環保思想。家中的垃圾會按材質分類盛裝,並且裝袋前一定先清洗一番,所以日本人連垃圾都很乾淨。媽媽做這些時會讓孩子在一邊看着,等他大一點便和他一起做。在幼兒園或學校時,孩子們會把拉圾裝進自己的袋子裏,帶回家處理。日本孩子從小知道要少開空調,不是因爲日本人吝嗇,而是他們幾乎人人知道開空調會造成“熱島現象”,會破壞大氣臭氧層,給日本給地球帶來危機。

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我們大人在教育子女時總強調在人前要怎樣怎樣懂禮貌,卻又縱容他們在家裏可以“沒大沒小”。或許,“禮節”這堂課真應該效仿日本人那種“不分地點,讓禮儀成爲習慣”的思想。環保亦是如此,無論我們的口號喊得多麼激昂,都比不上牽着寶寶的手將廢舊電池裝進回收箱這一個動作來得實在。教育正是在這種不分地點、不分大小的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建立起來的。

法國——你我是“平等”的

法國人沒有經常抱着寶寶的習慣,寶寶幾個月大就會被安置在一塊圍起來的安全的嬰兒區,讓他們在裏面摸爬滾打,再大一些就把寶寶放在地毯上讓他來回爬。他們認爲這樣長大的孩子肌肉更靈活,個性也更獨立。法國父母對待孩子最大的特點是“平等”。即便寶寶吵鬧,父母也只會用平等的口氣說“你要安靜一點”。我們經常會看見法國父母蹲下來,用平和的語氣跟孩子聊天,認真地回答孩子充滿童真的問題。例如,在麪包房裏,一個售貨員會對一個挑選蛋糕的孩子說:“小姐,您挑選好了嗎?”孩子從小就受到他人的尊重,同時也學會了尊重別人。只要不是特別正式嚴肅的場合,法國父母一般都會帶着孩子一起參加。孩子和小同伴之間也會相互邀約,一起開派對,這時父母只充當“司機”的角色,僅僅負責接送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社交,並和他的社交圈保持距離。

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法國父母主張的“平等”或許戳中了許多中國父母的要害。我們經常從一些視頻中看到國外的寶寶像“小大人”那樣把自己的想法說得頭頭是道,這便是我們的孩子所欠缺的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孩子當成和自己一樣具有獨立行爲能力的個體,把他們的話當真並站在他們的角度認真思考,有多少父母能夠做到這點呢?

以色列——下午的“靜養時光”

以色列是一個以孩子爲中心的社會。下午1點左右,孩子們就放學了,2點到4點是以色列特有的持續約2個小時的“安靜時段”。很多銀行和商店會在這個時段內暫停營業,公園裏面也是空無一人,因爲這個時間孩子們有的在午睡,有的在安靜地玩耍,有的寫作業。這個“安靜時段”可以保證孩子們從4點到7點的有充沛的精力進行校外活動。

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以色列這種以孩子爲中心的做法令人感動。爸爸媽媽們不妨自己在家也小試一下,實施你自己的“安靜時段”計劃。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段關掉電視和電腦,然後陪孩子一起看看書,或者從事一些安靜的活動,這樣無論大人小孩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休整一下,讓整日不停接收信息的大腦暫時停止,恢復充沛的精力。

韓國——“粗放式”育兒

自小鍛鍊待人接物

韓國的每個家庭都有教育子女品德、修養的家訓掛於家中的居室。這使得韓國的青少年大多講究禮貌、尊重長輩。如果你有機會到韓國人家中做客的話,就會發現無論多小的孩子,都懂得爲客人和長輩倒水時雙手捧着,恭敬地奉上。

“粗放式”育兒

韓國人週末愛舉家到大自然裏遊山玩水。幾個月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兩三歲完全能走的孩子則手拉着手一起爬山。有時小孩子爬累了,走不動了,家長們也很少抱起他們,而是在一邊等他們休息一會兒再接着走。韓國的父母認爲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他們覺得只要有機會就應該多帶孩子出去,雖然路途中辛苦一點,但對孩子也是鍛鍊。他們認爲從小就要鍛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太嬌生慣養長大必定沒有出息。

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在中國常常有這樣的現象,家長們很少帶小孩子們出外遠行,即使出門也要捂得很嚴實,做足各方面的準備。韓國父母的“粗放式”育兒或許對你有所啓發。比起“金屋藏嬌”式的養育,讓城市出生的孩子也像大山裏的孩子那樣赤着腳丫滿世界奔跑,小磕小碰權當歷練,這樣是不是纔是對孩子真正的保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