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工作彙報

《蒹葭》教學彙報

  篇一:《蒹葭》教學反思

講完了《詩經》中的《蒹葭》,看着孩子們被吸引了,我感到非常高興。弘揚中國古典文化,傳唱中國古典歌謠,希望都在他們身上。這節課既有亮點,也有預設中的不足,現在大致回憶一下上課的過程,以便爲日後的教學提供借鑑:

《蒹葭》教學彙報

  一、這節課教學亮點如下:

(一)、教師活動亮點:

1、朗讀過程貫穿整個課堂,邊讀邊譯邊想(個別讀,齊讀)。

2、充分發揮多媒體讓學生感悟到各種美(音韻美、畫面美、人性美、主題美、詩意美)。

3、我把一些重點字詞梳理出來,讓學生理解記憶:

蒼蒼 萋萋 采采 未?? 未已 水之湄 水之??/p>

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 躋 右 水中坻 水中?b

4、分析人物、擴充主題時,啓發學生大膽思考,各抒己見。

(二)、學生活動亮點:

1、邊讀邊想邊討論,小組交流熱烈,討論後發言積極。

2、找景物時,我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找到了“曉霧”這一景物。

3、通過讀,我們想到了一副美麗的畫面。通過想象同學們描繪出了這幅畫面,並寫出來大家分享。

  二、預設中的不足如下:

(一)、發現的問題:

1、《詩經》這樣的文字較爲古奧,由於準備不夠充分,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很多東西都是深入淺出。

2、本來覺得一節課處理一首詩時間會很寬鬆,結果時間很緊張。看得出孩子們正在逐步進入文章,由於時間關係,我不得不打斷他們,沒有充分讓他們發揮,實在是有些遺憾。

(二)、問題分析

《蒹葭》代表了《詩經》的極高水平,課前準備要充分,不要打無把握之仗,教師的畏首畏尾必定引起學生的拘謹。

(三)、再教的設想

廣泛借鑑別人的長處,閱讀相關文章,學習《詩經》的系統介紹,瞭解創造背景,聽取同組各位老師的意見,對授課內容做恰當調整,強調朗讀,進行對比閱讀,還要適當向外拓展延伸。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許多年之後,他們經歷一些事後,再想起這首詩會會意的微笑吧。

  篇二:蒹葭教學反思

這堂課,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誦。詩歌教學就應該是以朗誦爲主,不能作煩瑣的分析,不能上成練習課。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誦,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又用優美的《在水一方》設置情境,課堂氣氛好,在課堂上努力做到了師生互動,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學生深入地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感受詩歌的結構美(重章疊句的作用)。重章疊句和反覆詠歎的手法學生教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另外,在教學方法上採用自讀法、朗讀法、探究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綜合方式,效果不錯。

存在的問題:由於《蒹葭》詩歌文字較爲古奧,教學中準備還不夠充分,功底又淺,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略顯散亂。

曾經王有才總是教導我們說,課堂要有生成,課纔會熠熠生輝。今天上了《蒹葭》,有些東西覺得還不錯,稍作記錄吧!今後重拾這貝殼的時候,或許會有珍珠孕育其中吧!

此詩亦與《關雎》有着相同的地方,那便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追求。只是這女子在這首詩中稱之爲“伊人”。那麼,這位伊人又有着怎樣的特點呢?自然她是美好的。但學生的回答讓我更讓我爲之動容,“飄渺的”“神祕的”“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如神仙姐姐般”。那麼如此的一些感覺又是通過哪些地方看出呢?老教師經常教導我們說,一定要細讀細讀,而今我亦是深深地感觸從表面滑過與走進文本帶來的質的區別,進入文本再走出來,帶給你的將是全身心的愉悅,將是內心的釋然,將是專注後的超脫。我想,此處學生定也在“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濉薄巴鷦謁?醒搿薄巴鷦謁?雄妗薄巴鷦謁??b”不停變換的位置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那一份神祕、飄渺和神仙姐姐般的美好。

那麼,詩歌又是通過什麼來引入伊人的呢?自然是蒹葭、白露、霜等等景物的描繪。那麼,詩人描繪的又是怎樣的一番景緻呢?這些>景色又有着怎樣的特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呢?一個學生說,蒹葭即是蘆葦,大片地生長着,帶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一個學生說,清晨的露珠格外的晶瑩剔透,象徵着這美好的愛情。一個學生說,霜乃是深秋之物,帶給人一種涼涼的感覺。故曰,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如是或許便是課堂的生成。雖然未必是你想要的點,但是或許這對文本獨特的理解就會帶給人無窮的快樂。那麼,霜帶給你涼涼的`感覺,露何嘗不是嗎?大片大片的蘆葦在深秋長在水邊,不亦是帶給人一種悽清之感嗎?故一切的景語即是一切的情語。爲何詩人不將情景設置在>溫暖的春日,而是有點涼涼的,有點悽清的秋日呢?或許這正昭示了詩中的男子他追求伊人而不得的那份落寞的心境吧!

  篇三:蒹葭教學反思

今天講了《詩經》中的《蒹葭》,看着孩子們被吸引了,很是高興。現在大致回憶一下上課的過程:

  一、同學讀課文,注意要讀準確。(先個別讀,再齊讀)

  二、我把一些重點字詞寫到黑板上,讓學理解記憶(近義詞或反義詞放在一起,以便學生掌握詞義。)

  三、邊讀邊口譯課文,兩人爲一組交流。

  四、通過讀,我們想到了一副美麗的畫面。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描繪一下,並寫寫自己通過讀感悟到了什麼。

學生們在回答時加上了一些想象。緊接着我讓他們談感受到了什麼?孩子們說到了主人對愛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還談到了他是惆悵的,對愛人感情是濃烈的,他是執着的。

緊接着我又問可望而不可及是喜還是悲?孩子們說是悲,我談自己的觀點這也許是一種喜吧,因爲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讓孩子們繼續思考:這裏的伊人僅僅是所愛的人嗎?學生們能談出這也許代表理想或者夢想。我說這又何嘗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寫照呀。一生都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在本詩的重章疊句手法運用上,我以下面的文體形式引導:三小節的內容幾乎是重複的,那能不能去掉兩小節?學生說不行,那樣感情就不強烈了。我說這樣看似重複,實際又不是完全重複的寫法就是“重章疊句”,它的表達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詩歌的音樂美。

這時鈴聲響起,沒有給學生們當堂成誦的時間了。本來覺得一節課處理這首詩時間會很寬鬆,結果時間很緊張。看得出孩子們是在逐步進入文章,沒有當堂成誦實在是有些遺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許多年之後,他們經歷一些事後,再想起這首詩會會意去微笑吧。

  篇四:《蒹葭》聽課反思

11月19日,聆聽了汪元培老師執教的《蒹葭》一課,反思如下: 《蒹葭》是《詩經》中歷來備受讚賞的一首抒情詩。全詩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對“伊人”的真誠嚮往和執着追求的愛戀之情。主人公面對蒼蒼蘆蕩、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尋覓。雖歷經千辛萬苦,但“伊人”始終讓人隔河企望,飄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詩字裏行間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悵之情。 汪老師這節課的授課過程大致是這樣的:複習導入——檢測預習——初讀感悟——品讀詩歌——詩歌理解——背誦詩歌。

一、汪老師採用學生齊誦《關雎》後引出《詩經》並對其進行復習而後導入課文。反思:複習《詩經》時應該要有目的,要爲下文所授課中提及的比興手法做好鋪墊,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提及。

二、檢測學生生字詞,採用教師提前板書,請學生上黑板給加點字注音並解釋。反思:上黑板書寫的同學有一個帶書,教師未制止,其他學生後學生做觀望狀。從此可以看出學生預習情況不良,此環節的設置目的不明,效果不顯。

三、在初讀感悟環節,讓學生談讀後的體會,採用誦讀法。誦讀中,教師提出了誦讀的要求,但學生誦讀時感情語調欠佳,教師和學生的評價語都過於簡單,不夠具體。反思:提出的誦讀要求要落實。

四、在品讀詩歌和理解詩歌時,設置問題的跳躍性比較大。多次的誦讀貫穿其中,但讀的都不到位,教師沒有明確指出?戰?兄傅跡?餼橢檔梅此跡?卸戀哪康木烤購臥冢?/p>

五、最後設置的小練筆活動很有新意,讓學生運用“蒹葭、秋風、秋露、秋水、晨霧、河畔道路、水中沙洲”這些詞語寫一段話。學生當堂寫作,當堂展示,效果很好,只是師生的評價不夠具體。

通過聽課和議課,我在這篇課文及詩歌文體的教學上也受益匪淺。議課時金老師提出的“蒹葭”本義及文中隱喻義的見解很有新意,值得深思。存在的困惑還是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在原詩的基礎上能否進行應用時的靈活處理。

  篇五:《蒹葭》教學設計與反思

1、《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國中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所以,教師注重營造特定的氛圍,通過富有感情的誦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學生感受、創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爲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創造美的動力。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儀、錄音帶和VCD碟片。

2、詩詞曲賦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導語設計

黑板邊書:“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同

步播放鄧麗君《在水一方》,創設情境,爲學習《詩經》選篇《蒹葭》作鋪墊。

提問:同學們,大家剛纔聽到的的歌曲優美嗎?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

明確:電視劇 《 在水一方 》 的主題曲 《 在水一方 》 。 進一步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

明確:根據《詩經》中的《蒹葭》改編而成。

解題

《詩經》 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詩經》 通稱爲《詩》或《詩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爲經典,才稱《詩經》。《詩經》共 305 篇。分爲“風”“雅”“頌”三部分。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詩經》中的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蒹葭》。這首詩。主要是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下面我們就進入第一個環節:

學生結合註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

初讀,感受詩的音樂美。

1.第一個環節通過初讀詩文,初步感受詩的音樂美。要朗讀好詩文,要注意讀好它的節奏。要讀出詩歌的音樂美,除了詩歌朗讀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讀出她的生氣,讀出她的音樂美。

2.下面,請同學們認真看書,聽老師朗讀課文。大家拿好筆,在你不認識的字下面作標記,第二個要求就是請同學們注意這首詩的韻腳,也就是詩中押韻的字。

明確:第一章應該是蒼、霜、方長、央; 第二章是萋、??、躋、坻; 第三章是採、已、汜、右、坻。

3.學生試讀。

師問:在我們朗讀時,同學們是否注意到了詩中“疊詞”的運用? 明確:蒼蒼,萋萋,采采……

形式把握

(1)採用了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但三章不是機械地重複,而是層層遞進。“白露爲霜”爲霜花遍地,“白露未??”是霜露未乾,“白露未已”是指露珠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這表示時間的層層推進,也表現主人公焦急的心情。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b”寫地點位置的變換。整詩通篇重疊重唱,情景相生,深入地抒寫了可見而不可求的企慕深情。

(2)詩的表現手法是興。它對全詩起到聯想、象徵和烘托氣氛的作用。詩每章開頭都以秋景起興,引起正文,恰到好處地把一片水鄉的秋景與人物癡迷、惆悵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既點明瞭季節和環境,又渲染了氣氛和人物的心情。

(3)情景交融,詩中有畫。全詩熔寫景、抒情於一爐,“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蕭瑟冷落的秋景和主人公尋求“伊人”時恍惚迷離的情景,構成了一幅動靜結合、描摹傳神的生動畫面。

語言揣摩

(1)用詞準確、生動、形象。首章的“蒼蒼”,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悽青到泛白,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 (2)採用雙聲疊韻連綿字。如“蒼蒼”、“萋萋”、“采采”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這些詞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3)採用偶句入韻的方式,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小結:《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淨。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嫋嫋娜娜、款款盈盈遊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迴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乾乾淨淨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教學反思

這堂課中,我努力營造了一個情感的氛圍,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了正面的激勵,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創新意識也得到了增強。這堂課中,我還滲透了音樂的教學,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我覺得既注新課標、關注考試大綱之外,平時更多的還是要關注學生。只有瞭解了學生,與學生有融洽的交流,纔能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因爲課堂是需要學生配合的。在教育教學中要注意多關注學生,多與學生交流,營造良好的師生關係以提高教學工作開展的有效性。

標籤:教學 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