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報告

農村體制報告

報告5.4K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村體制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體制報告

農村體制報告 篇1

醫療衛生事業關係廣大羣衆身體健康,關係千家萬戶的根本利益,搞好醫療衛生工作既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近年來,上栗縣醫療衛生系統通過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在基礎設施薄弱、隊伍參差不齊、多數鄉鎮衛生院瀕臨倒閉的不利條件下,一躍成爲硬件設施全省一流、醫技人員業務精通、醫療收入連年翻番的農村衛生工作強縣,連續三年全市衛生系統綜合考評第一。爲總結推廣經驗,破解發展難題,促進共同發展,我們對上栗縣醫療衛生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凸顯改革成效的三大亮點

基礎設施全省各縣區一流。新建的縣人民醫院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集醫技住院大樓、綜合辦公大樓和門診大樓爲一體,醫療器械、設備先進,硬件設施領先全省絕大多數縣區醫院。改建後的縣中醫院交通便利、就醫方便,被省衛生廳領導譽爲“發展變化最大、發展思路最清、成效最顯著、醫療環境和住院條件最好”。縣疾病控制中心規劃科學,理念先進,設施設備及人員隊伍齊全,得到省級專家的好評,是全省縣級疾控中心樣板實驗室。各鄉鎮衛生院環境舒適,設施完備,有的鄉鎮衛生院還配備了病人與醫務人員聯繫的傳呼系統。全縣88所村衛生室(所)業務用房已完成了標準化建設,正朝100所的目標邁進。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雙贏”。全縣醫療衛生系統業務總收入從20xx年的800餘萬元增長到去年的6900萬元,今年1-8月份已經達到了5000多萬元。在業務總收入大幅增長的同時,羣衆負擔不升反降,住院人均費用和日均費用同比分別下降了21.9%和12.15%,收入結構不斷優化,醫、藥費用比例趨於合理,走出了“以藥養醫”的困境,20xx年1-8月數據顯示,藥品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僅爲41%,達到了省級醫院醫藥收入比的水平,實現了“以技養醫”、“以醫養醫”的良性發展。社會效益同步增長,20xx年上栗縣人民醫院成爲首批14個被省衛生廳授予“羣衆滿意醫院”的縣級醫療機構之一,20xx年縣中醫院被評爲全省中醫工作先進集體,20xx年上栗縣被評爲了全省創建農村衛生工作先進縣,全縣已有4所市級“農民滿意鄉鎮衛生院”,8所市級“母嬰安全衛生院”。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持“三個全省領先”。一是報銷手續之便全省領先。首創了“鄉鎮醫院直補”,實行“即醫即報”,定點醫療單位全部設立直補窗口,農民出院當日即可領取補償款;實行“限時報銷”,在縣外住院的參合農戶,出院後只需將相關手續交至鄉鎮農醫所,15天內可領取報銷款(省裏的標準爲20天);實行“電話預約送款”,登記了所有報銷醫藥費的參合農民的聯繫電話,對居住分散且路途遙遠的農戶給予特殊照顧。二是補償比例之高全省領先。上栗縣新農合最高報銷率達70%,實際補償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個百分點,可報銷費用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三是受益面之廣全省領先。結合本地實際,將住院分娩納入補償範圍,將8種門診大病納入住院補償範圍或定額補助對象,擴大了受益面,1-7月以來,受益人口達5萬多人次,總受益面列全省9個縣市區的第15位。

二、優化資源配置的“五個統一”

1、收支管理統一,集中力量辦大事。作爲衛生部確定的收支兩條線管理試點縣,也是衛生部通報的試點工作先進縣,上栗縣成立了全省首家衛生系統會計覈算中心,對全縣23家醫療衛生單位實行統一的'收支兩條線管理。一方面,嚴格收入標準,實行一個標準收費,公開藥品價格,防止暗箱操作,需要減免的特殊困難羣體一律經過縣衛生局批准,杜絕亂收費,收人情費。另一方面,改革投入方式,改變過去“撒胡椒麪”式的資金投入方式,將有限的資金集中起來,實行“資金捆綁”使用,每年由各鄉鎮衛生院出資,籌集一至兩百萬元,分期分批建設各鄉鎮衛生院,兩至三年時間內完成了所有鄉鎮醫療機構改造。

2、人員調配統一,提高素質促交流。全縣建立了完善的專業技術人才上下流動機制,每年按照一定比例選派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的業務骨幹到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所)掛職;選拔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所)優秀業務骨幹到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跟班,有計劃、有重點地選拔學科帶頭人到市級、省級醫院進修學習。開展業務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專業素質,設立了醫療培訓中心,每年舉辦2-3期業務培訓班,聘請省級醫院專家給醫務人員授課,今年已培訓300人次。鼓勵參加學歷教育,組織了54名鄉村醫生報名參加中醫中等學歷教育。改革人事制度,對各鄉鎮衛生院院長進行公開選拔,對普通醫務人員實行逢進必考、雙向選擇和末位淘汰制。

3、藥品採購統一,降低價格惠羣衆。推行了以政府爲主導、以縣爲單位的網上集中採購,採取限價競價爲主、議價爲輔的方式,規範醫療機構藥品採購,保證了藥品質量,減少了流通環節,控制了藥品的層層加價。今年1-9月,通過全品種集中採購,藥價平均降幅達到了30.36%,讓利羣衆200餘萬元。

4、設施配備統一,好鋼用在刀刃上。全縣按照中心衛生院及普通衛生院的設備配置標準,對省級下撥設備進行統一調配,爲所有的鄉鎮衛生院配備“五大件”基本醫療設備,即:x光機、心電圖機、b超機、下腹部手術設備和一般檢驗設備。對村衛生室(所)則結合民生工程要求,按照診斷室、藥房、注射室、觀察室和治療室“五室分開、配套齊全”的要求,抓好村衛生室(所)標準化建設,統一購置了制度牌、科室牌和醫療設備(資料櫃、體重計、高壓消毒鍋、毀形器)。

5、操作規程統一,規範服務保質量。統一印發了臨牀診療規範,全縣衛生系統臨牀醫生人手一冊,要求嚴格按照流程操作,減少人爲錯誤,提高醫療質量。統一印製了病歷,制定了獎懲措施,發現不合格病歷3次以上責令責任醫生下崗,對單位負責人誡勉談話。

三、值得借鑑的四點啓示

1、抓投入,政府支持是基礎。縣人民醫院建設投入20xx多萬元,中醫院建設投入1000多萬元,疾控中心建設投入500多萬元,村衛生所(室)建設投入100萬元,加上設施購置、人員培訓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20xx年,全縣財政支出用於醫療衛生事業達2638萬元,佔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6.2%,今年1-7月,用於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支出已達20xx萬元。除縣本級財政的直接投入外,還努力爭取了上級部門和鄉鎮、村的支持。一是以項目爲載體籌集資金。積極與省、市衛生部門進行業務聯繫,取得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先後爭取了醫療衛生建設項目22個,建設項目資金近20xx萬元。二是利用政策減少開支。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建設時,充分利用優惠政策,爭取土地全部劃撥,規費全部減免,節約了大量建設資金。三是同步建設節約資金。上栗縣規定,在規劃建設村委會時要規劃村衛生室(所),村衛生室(所)建設要與村委會建設同步,建成後由縣衛生局給每個衛生室(所)配套3000元,不足資金由村裏補助。在各級政府及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上栗縣醫療衛生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短短三四年間躋身全省農村衛生先進縣區行列,爲全縣40多萬人的身體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2、樹形象,羣衆觀念是根本。上栗縣醫療衛生工作始終圍繞着一箇中心,即切實解決羣衆的實際困難,給羣衆帶來最大的實惠。一是把羣衆滿意作爲第一追求。以“創建羣衆滿意醫院”活動爲載體,連續幾年開展了“以病人爲中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爲主題的“醫院管理年”活動,得到了羣衆的好評,據調查,羣衆對醫療衛生工作的滿意度已經達到了90%以上。二是把羣衆呼聲作爲第一信號。主動上門走訪、開展羣衆滿意度調查、發放徵求意見表、召開懇談會、建立投訴機制,廣開渠道傾聽民意,僅今年就先後召開各類座談會20餘次,登門走訪調查羣衆3000多人次,針對收集的意見和建議,先後推出10條衛生行政機關政風建設措施、15條公立醫院行風建設措施。三是把羣衆利益作爲第一原則。出臺“三免四減半”等一系列惠民醫療政策,對特困戶、低保戶、70歲以上老年人、在鄉老複員軍人、農村獨生子女及二女戶等,實行“三免四減半”。三免即門診患者免交普通門診掛號費、肌肉注射費、小換藥費,四減半即住院病人的“三大常規”檢查費、胸片檢查費、普通牀位費、三級護理費等各減50%。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羣衆觀念貫穿在上慄醫療衛生工作的每個過程、每個環節、每個時候。例如,提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時,有關負責人屢次表示希望在現有報銷比例爲70%的基礎上還要繼續提高,讓農民真正享受到新農合的實惠,還談到將與民政等部門合作,降低困難羣體就醫付費門檻,特殊情況下實行“零付費”,確保無一人因病返貧,無一人因貧困有病得不到治療。

3、促改革,創新機制是關鍵。國務院《關於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之後,上栗縣認真貫徹《意見》精神,對醫療衛生系統進行了管理體制改革,自20xx年11月起,將原本下放到鄉鎮的衛生院和下放到村的村衛生室(所)管理權收回,由縣衛生局按照職責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所)實行機構、財務、人事的一體化管理。實踐證明,上栗縣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正是源於這次一體化管理改革。改革之前,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所)實行以地方管理爲主的雙重管理體制,即人、財、物由地方管理,上級部門只進行業務指導,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縣裏管不了,鄉村管不好的局面,不少患者小病自己吃藥了事,大病“捨近求遠”到更高一級的醫院機構治療,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所)被架空,有的已經瀕臨倒閉。面對這些問題,上栗縣堅定地推進了一體化管理改革,對全縣醫療衛生系統進行通盤考慮,實施全縣醫療系統一盤棋的發展戰略,開展橫向互助,鄉鎮之間調劑餘缺,互通有無,五指並拳,形成合力,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進行縱向聯合,縣鄉村對口管理,對口幫扶;實行一級管一級,村衛生室(所)接受鄉鎮衛生院管理,鄉鎮衛生院接受縣醫院管理;倡導一級幫一級,縣醫院對口幫扶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對口幫扶村衛生室(所)。通過橫向互助、縱向聯合,全縣醫療衛生整體水平大幅提高,在一些地方普遍“大醫院人滿爲患,小醫院門庭冷落”的情況下,全縣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4、強管理,監督制約是保障。率先實行“鄉鎮醫院直補”後,有專業人士對此表示質疑,擔心簡化手續、縮短時間會產生管理上的漏洞,造成新農合資金的跑冒漏,但上栗縣用完善的醫療衛生監督制約機制打消了有關專業人士的顧慮。縣衛生局規定,縣、鄉、村要定期公示參合農民醫藥費用補償情況,接受社會監督,並於每月5日前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報帳,不定期對補償對象進行電話回訪。在新農合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堅持報銷費用衛生、財政雙印鑑制度,形成了財政管錢、衛生管事,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有效監督制約機制。爲全面客觀瞭解和掌握新農合情況,該縣成立了聯合檢查組,對全縣各鄉鎮農醫所、定點醫療單位的費用補償、基金管理及醫藥費用控制等六個方面進行檢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書面反饋,檢查結果在全縣通報。沒有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爲杜絕醫療中的腐敗,上栗縣將監督制約機制滲透到醫療衛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日常監管和定期巡查相結合,自我管理和羣衆監督相結合,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監管機制。爲加強日常監管力度,投資三十餘萬元,在全省率先建立覆蓋全縣衛生系統的局域網,對醫療衛生收費情況進行全程監控。執行定期巡查制,每半年由縣紀委牽頭,對全縣醫療衛生系統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通報,情況嚴重的予以處分。開展廉政教育,組織醫務人員開展拒收“紅包”的簽名活動,各醫院向患者發放行風監督卡片,公開系統內八項行風紀律、八項服務承諾和投訴電話。通過教育整治,嚴格監管,使醫務工作者把人民羣衆的健康擺在首位,自覺認真履行自身職責,基本杜絕了收受“紅包”,開大處方拿“回扣”的現象。

農村體制報告 篇2

提高農民素質,發展農村勞務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經過調研,現就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層體制機制報告如下。

一、現狀:成效比較明顯

全區勞務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農村第一經濟目標,突出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和服務管理三大重點,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三)基地建設取得成效。由區勞務辦牽頭,先後多次組織有關部門到市外考察勞務市場,走訪用工單位,洽談勞務協作,多層次、多渠道、多工種開展勞務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陝西、新疆、廈門等勞務輸出基地,吸納了籍農民工5.8萬餘人。

二、問題:成爲影響因素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着一些問題和不足,需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

(一)管理體制分散、綜合效能難以體現。目前,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管理體制和培訓經費分散,轉移工作農業局、勞動局和社會保障局都在管,而農業、勞動、扶貧、教育等部門都有培訓資金,都出臺了管理辦法,而培訓的對象都是農村富餘勞動力。這種條塊分割、經費分散、多頭管理在客觀上影響了培訓質量和有序轉移綜合效能的提高。

(二)培訓資源難以滿足農民工培訓的需要。一是培訓學校小而弱,目前除職教中心能夠承擔中職長期培訓外,其他學校僅能承擔中、短期培訓。二是培訓學校專業設置、調整跟不上市場變化的需求。由於在農民求學盲目性和學校條件差的影響下,競爭激烈、就業困難的計算機專業成爲農民工技能培訓學校和農民工選擇專業的首選,而市場需求大且容易就業的專業卻因辦學設備和農民擇業意識的影響而不能形成規模。三是市場需求技術水平高的專業,區內難以開展技能培訓。四是培訓經費投入不足,不能滿足龐大的農民工羣體培訓的需求。除了已培訓的2.6萬名農民外,還有12.9萬名需要轉移的富餘勞動力中,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95%,而每年還有4000多新增勞動力不斷涌現。

(三)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盲目外出務工隊伍較龐大。由於受地處邊遠山區、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發佈信息難以延伸到農村及村民,致使部分農民想外出又因缺少信息而舉棋難定,即使外出務工也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五)服務管理跟不上快速發展的勞動力轉移的需要。一是在對外出農民工的服務管理方式上,還不能滿足外出務工農民的需要。全區外出務工農民人數多,分佈較廣,服務管理難度大,農民工在外的醫療、子女入學等諸多問題沒有形成系統的解決辦法。二是維權工作步履艱難。一些用人單位不依法與農民工鑑定勞動合同,拖欠農民工工資,不繳社保費,不支付或不足額支付農民工加班工資的現象仍較突出。三是返鄉創業上還不能滿足農民工創業的要求。全區除發展生豬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外,在其他領域創業缺乏具體的扶持措施,還沒有形成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良好氛圍。

(六)經濟發

展滯後,就地轉移勞動力較難。儘管近幾年我區經濟發展提速,步伐加快,但比市內主城區及市外經濟發達的地方,仍然差距甚大;目前當地無大、中型企業帶動,富餘勞動力就地務工較難。

(七)土地流轉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一是農業產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勞動力不能從土地上有效解脫出來。二是部分農民想將土地流轉出去後外出務工,但無流轉接受對象。三是部分農民想把土地流轉出去又存在害怕收不回來的擔憂,不願流轉。四是部分農民兩頭兼顧,農閒外出務工,農忙回家種地,往返奔波於家庭和務工之間,形成了務工連續性差,崗位不穩定,流動性大,務工收入不高的特點。

三、對策:理體制建機制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改革培訓方式,培育市場主體,開闢勞務基地,打造勞務名牌,拓展服務內容,創新工作方式,促進城鄉統籌。

(一)理順管理體制,統籌城鄉就業。爲了更好地體現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效能。根據市編委渝編()31號文件精神和市勞務辦職能已劃轉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實際情況,儘快將現由區農業局負責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移交給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有利於上下工作銜接,提高辦事效率。具體工作由就業局承擔。以便建立勞動力資源調查、信息收集發佈、組織培訓、技能鑑定、基地建設、轉移輸出、社會保障、執法監督、爭議仲裁一條龍的服務管理體系。

(三)以突出提高技能爲主,建立農民工培訓機制。一是培訓管理上,由勞動局統籌協調。長期培訓(畢業時發兩證: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由教委負責;中期培訓由教委、勞動局共同負責,以勞動局爲主;短期培訓由勞動局負責。二是在培訓方式上,堅持市場運作,強化訂單培訓,實行農民訂單、學校接單、政府買單的三單式培訓。三是在培訓內容上,除長期培訓的以外,少講理論課,多上實踐課,中短期培訓的至少應做到半耕半讀同時要把《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納入培訓內容。四是在培訓質量上,要以市場用工需求設置培訓科目,做到數量與質量並重,以成功輸出和穩定就業爲考評培訓機構的主要內容。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培訓資金的審計監督,確保政府投入資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四)建立收集渠道廣泛、發佈迅速的企業用工信息服務機制。加強信息溝通是確保富餘勞動力有序輸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區就業局除與市勞動力市場信息聯網外,還應在勞務輸出基地和勞務輸出人員較爲集中地方的人員中聘請信息員,廣泛收集和反饋各種勞務用工信息。各村(居)明確12名信息聯絡員,形成市、區、鄉(鎮)、村、社五級勞務信息網絡體系,爲訂單培訓提供信息支撐,爲富餘勞動力有序輸出提供信息保障。

(五)拓展勞務基地,培育勞務中介,建立多渠道勞務輸出機制。一是在鞏固現有勞務基地的基礎上,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大、中型企業聯絡對接,開發建立技能型成規模的勞務定向輸出基地,拓展基地規模。二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建立勞務公司,外來用工單位招收農民工,由勞務公司統一規範勞動合同,實施全程跟蹤服務。三是培育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能人的帶動作用。四是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的作用,爲農民的轉移搭建好服務平臺。逐步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從自由型向組織型,分散型向規模型,季節型向常年型,流動型向穩定型轉變。

(六)加大宣傳力度,開展聯合執法,建立農民工維權機制。一是加大對《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的宣傳力度,提高勞資雙方學法守法的意識;二是企業要實事求是的建立勞動用工臺帳;三是建立聯合執法檢查制度,由公安、勞動、司法、工會、工商聯等部門組成聯合維權組,每年開展12次聯合執法檢查;四是繼續實行勞動合同簽證制度,以確保勞動合同的合法性;五是勞動部門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變被動執法爲主動執法。

(七)制定鼓勵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加強引導性培訓,建立擴大就地轉移規模的激勵機制。一是通過引導性培訓,轉變輸出觀念,同時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當地經濟發展步伐,逐步引導農民工就地轉移當產業工人。二是通過創業培訓,增強農民工的創業意識,引導農民工自主創業。三是通過圍繞農村土地資源招商引資,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自願將土地流轉出來,實現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四是通過政策鼓勵和寬鬆的環境吸引,引導一批有實力、懂技術、善管理的農民工返鄉創業並實行獎勵,實現由走出去到引回來的轉變。

(八)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建立考評獎懲機制。一是區政府向已成規模的勞務基地派駐辦事處,負責招商引資、企業用工信息收集反饋、農民工的維權及相關協調工作。二是增加投入,首先是整合教育、農業、扶貧、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的培訓資金,形成政府統籌,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其次是負責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的主管部門加大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多爭取培訓指標的力度;再次是區級財政應按照上級有關規定,設立職業教育專項經費,專項用於農民工技能培訓。三是對培訓質量高、轉移輸出穩定就業;基地建設成效顯著;一次性轉移50人以上的單位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四是將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列入區委、區政府對各鄉鎮年度工作目標任務考覈,實現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協調發展。

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發展勞務經濟,既是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還是實現城鎮化戰略目標的必經之路。各級各部門應緊緊圍繞打造勞務品牌,創新服務機制,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主題,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部門服務、農民受益的原則,加強領導增添措施,推動勞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農村體制報告 篇3

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補足這條經濟社會發展“短腿”中的“短腿”,對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經過調研,現就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基層體制機制報告如下。

一、全區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全區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34所,其中電大1所、中職學校2所、中學1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國小185所、幼兒園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民辦教育學校(園)18所;有在校學生106854人,其中公辦教育104515人、民辦教育2339人;有正式在編教職工5033名。

全區有區級醫療衛生單位6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鄉鎮衛生院27個、村衛生室158個、衛生點17個;現有醫療衛生人員1350人,其中鄉鎮衛生人員561人;另聘有鄉村醫生364人。

全區各街道、鎮、鄉都設有文化衛生服務中心,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共有125人,其中文化專幹60人。

(二)主要成績

新區建立以來,全區教育系統着力完成了四大歷史性任務:基本償清覈定的“普九”欠債,消除了16956平方米d級危房,完善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基本解決代課教師問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教育比例達到85.17%。建成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1所、市級重點中學2所。大學聯考各項指標連續七年位居渝東南榜首,其中大學聯考上線率達85%,比重慶市平均上線率高27.1個百分點,錄取率達78.5%,比重慶市平均錄取率高9個百分點。探索形成的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一機三用”模式成爲全國先進。

農村衛生工作運行管理機制不斷完善,政府在農村衛生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明顯加強,農村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得到了較好體現。與比較,全區鄉鎮衛生院門診人次、住院人次、業務收入和職工工資分別增長33.98%、303.8%、214.5%和228.94%,藥品收入佔醫藥收入的比例從76.22%下降到了58%。與比較,參合農民人均年門診次數從0.83次上升到2.98次,生病住院率從2.1%上升到了6.7%,醫療服務需求大大提高。有效控制醫療服務成本,使農民的醫藥費用負擔減輕,與比較,我區鄉鎮衛生院門診次均處方費用從21.30元降到了17.45元,次均住院費用從518元降到了481.44元;村衛生室門診次均處方費用爲11.35元。與比較,免疫規劃接種率從85%上升到96.33%、住院分娩率從49%上升到86.17%、孕產婦死亡率從132/10萬降至49.63/10萬、嬰兒死亡率從25‰降至9.93‰。經過7年的努力,我區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在全市推廣,新農合工作被國家衛生部、發改委等八部委表彰爲全國新農合先進區縣。

文化設施建設有所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城鄉羣衆文化生活較爲豐富多彩。民族文化宮已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濯水等18個鎮鄉綜合文化站建設,完成了城區支中心和兩河等5個鎮鄉基層服務網點建設。打造了鄉村文化節和武陵文化廣場等羣衆文化品牌。加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申報和保護工作,成功申報《南溪號子》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示名錄,同時,《中塘向氏武術》、《後壩山歌》入選市級保護項目。組織編寫了《南溪號子》民歌集等地方文化教材。全區民族文化建設獲國家級獎項10餘項,市級獎項40多項,一批文藝新作在中央電視臺和國家級刊物播出、發表。精心組織實施了送書、送戲、送電影到農村、學校、工地的工作,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廣大羣衆的文化生活,促進了城鄉文化交流。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在教育、衛生、文化發展上存在三大困難。

一是投入嚴重不足。“xx”期間,全區教育預計總共需投入建設資金44500萬元,其中新一輪城區中國小校佈局調整工程13800萬元、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8500萬元、職業教育基地建設16000萬元、教育信息化工程3700萬元、農村教師安居工程1500萬元、其他建設項目1000萬元。區本級財政將安排2億元,區教委爭資1.5億元,尚有1億元資金缺口。據統計,,我區人均衛生事業費只有27.58元,處全市中下水平,與先進區縣差距更大。

農村衛生補助政策尚未完全落實,投入嚴重不足,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長期以來只能靠醫療服務收入(主要是藥品收入)生存,鄉鎮衛生院控制服務成本與支出增長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醫務人員收入呈下降趨勢,尤其是“工改”後醫務人員增資部分未落實,影響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成果難以鞏固;政府對村衛生室的投入不足問題尤爲突出,村衛生室建設長期沒有專項經費,對鄉村醫生的經費補助與鄉村醫生承擔的公共衛生職責極不適應。全區 力爭在明年內完成所有鄉鎮文化站建設,但現有資金(每鄉鎮20萬元)只能解決文化站辦公、活動用房及配備部分設備設施,如何保障後續資金投入,充分發揮文化站功能作用,爲基層人民羣衆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還存在較大困難。

二是基礎設施設備差。我區現有學生10.7萬人,而學校佔地總面積僅爲147.9萬平方米,生均佔地與國家標準相差較大,學校教學用房極度緊張,形成了大量的“大班額”,國小約佔34%,國中約佔56%。教學配套設施建設滯後,常規電教、實驗教學、圖書、音體美衛勞科技等儀器設備配置較差,村小更爲突出,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近幾年加大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一定程度改善了農村居民就醫條件,但由於歷史原因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我區農村衛生基礎仍然薄弱,主要表現爲偏遠、貧困人口對衛生服務的利用能力較差,可及性較弱,調查結果顯示,我區住戶到達最近醫療點的距離在1公里以內的僅佔28.67%,離最近醫療點的距離在5公里及以上的比例達15.17%,到最近醫療點的時間在30分鐘及以上的比例高達52.17%。

三是農村教師、衛生人員、文化工作者的業務素質有待提高。首先是現有教師結構性矛盾突出。全區35週歲以下教師僅佔教師總數的46.81%,大多數教師的第一學歷是中師,很多教師都是參加工作後再修完第二、第三學歷,教師中中文、政史等專業過剩,數學、英語、物理等專業緊缺,教學中存在跨專業教學的現象。其次是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嚴重缺乏。

城區聚集了60%以上的衛生技術人員,僅服務20%左右的人口,鄉鎮只有40%的衛生技術人員,卻服務80%的人口,同時鄉鎮衛生人員學歷普遍較低,還有相當比例的人員不具備執業資格,但又佔着編制,新的大中專畢業生進不來。村醫素質更低,部分行政村因找不到合格的村醫而無法設置村衛生室。再次是文化站工作人員嚴重錯位,街道鎮鄉所設的文化衛生服務中心是一個從事多種工作的機構,造成了對文化工作的削弱,文化專幹不專的現象較爲普遍。同時由於近幾年機構改革中人員變化大,在現有的60名文化專幹中,僅有8人受過1次以上的專業培訓,絕大多數人員從事文化工作時間較短,未受過專業培訓,業務素質普遍較低。

2.在農村教育運行中存在三大問題。

一是中國小布局不合理。建區以來,我區按照“國小就近入學、國中相對集中和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的原則,將原來的31所初級中學調整爲19所,50所鎮、鄉中心校調整爲34所,274所村、完小調整爲157所,整體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但是,隨着學齡人口不斷變化和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推進,舉家外遷的農村人口逐年遞增,部分農村學校生源不足,個別村小一個班2—3年僅招幾名學生,教學成本太高,農村中國小布局結構極不適應未來教育發展的需要。

二是寄宿制學校建設起點低。由於我區系以前“普九”的區,“十五”期間國家二期“義教”工程沒有給我區安排專項資金,農村中國小寄宿制條件沒有得到改善,多數寄宿制學校都是把學校功能用房改作學生宿舍、食堂,其生均面積低於國家規定標準。現有學生生活服務用房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生活需求,嚴重製約寄宿制學校的發展。

三是留守兒童管理難。據不完全統計,我區現有留守兒童1萬餘名,其中雙親長年外出的4000餘名,絕大部分農村中國小隻負責對學生上學期間的管理,而在放學後和節假日就無人管理和照顧,加之校園外部環境複雜,部分學生出現了“5+2=0”現象。

3.在文化站管理上體制不順,缺乏活力。

現行的管理模式中,人、財、物、事都由鄉鎮直接管理,文廣局雖然對文化站具有業務指導職能,但力度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能統籌調配人員,不能形成人員合理流動機制,沒有生機和活力。

二、建議意見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進一步明確政府職責,合理佈局農村中國小,加快寄宿制學校建設

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各街道辦事處、鎮、鄉人民政府要切實負責組織適齡兒童入學,嚴格控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維護學校的治安和正常教學秩序,治理校園周邊環境,改善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切實保障農村義務教育快速健康持續發展。

爲了減少結構性浪費,提高規模辦學水平,對農村中國小布局應適度調整,加快寄宿制學校建設步伐。對國中學生年招生規模不足100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取消其國中部,將其國中學生及教師一同併入就近中學;對學生總規模在500人以下的初級中學,從今年秋季開始停止招生,將其招生範圍劃歸相應中學,有效整合國中教育資源;對部分生源較差的村小予以撤銷。同時加大對中心校、完小的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制定相應政策,鼓勵農村國小生住讀和留守兒童託管。

(二)合理分配教學資源,確保均衡發展

我們要吸取以往的教訓。現在出現的“大班額”、昂貴的`擇校費等問題,都是我們辦的那些重點中國小所造成,教學資源都向這些重點中國小傾斜,不講究合理佈局,各學校平衡發展,導致生源都擁入重點中國小,跨地區讀重點中學。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吸取這個教訓,今後一定要儘可能地合理佈局學校,合理分配教學資源,促進各學校的平衡發展。

(三)加大對社會事業的投入,完善投入機制並用好這些投入

教育上1億元的資金缺口,需要加大投入。財政要對農村衛生組織形成補償機制,由政府承擔農村衛生組織爲農村居民提供基本衛生服務的人力成本和物耗成本。鄉鎮衛生院的房屋建設、設備配置、人員經費,應該由區財政全額預算解決。村衛生室的房屋建設、設備配置,原則上也應以財政投入爲主。鄉村醫生的勞務經費和社會保險經費,建議由區財政按不低於村“三職”幹部的標準給予補助。

在完善農村衛生補償機制的同時,建立健全工作績效考覈評價機制,讓農村衛生組織在公益性、福利性主導下健康發展,既要堅決糾正農村衛生組織在利益驅動下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做法,也要着力提高經濟收益。在加大投入的同時,也要用好這些投入。要引入民營機制發展我區社會事業,鼓勵民營參與,我區民營醫院沒有國家大規模投入,卻不斷髮展壯大,其運作機制和體制值得我們很好借鑑。

(四)改革和完善農村醫療衛生體制

要推進鄉村兩級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強化鄉鎮衛生院管理村衛生室的責任。明確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職責,把村衛生室作爲鄉鎮衛生院功能在村級的延伸,實現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人、財、物統一管理,實行鄉村醫生工資制、養老保險制以及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的統一覈算,理順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的關係。明確村衛生室產權由鄉鎮衛生院所有,優化鄉村醫生隊伍年齡和知識結構,鄉村醫生納入鄉鎮衛生院統一管理,但不佔用鄉鎮衛生院人員編制。加大對農村衛生人員的培訓,提高現有衛生人員素質。暢通醫療衛生單位的進人渠道,突破現行人事政策,允許醫療衛生人員在衛生系統內部合理、有序流動。引進民營醫院的用人機制,對緊缺人才和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要制定確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真正做到“引得進”和“留得住”。

(五)改革鄉鎮文化站管理體制,加快鄉鎮文化站陣地建設,創新農村文化活動方式,豐富農村文化活動內容

實行“條管爲主,條塊結合”的管理模式,將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歸口區文廣新局主管,各街道辦事處、鎮鄉人民政府協管,以確保文化幹部專職專責。制定長期規劃,利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對文化專幹進行培訓,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基層文化幹部隊伍。

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中“確保文化事業費的增長不低於當年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的要求,保證對基層文化事業的投入。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支持鄉鎮文化站發展的契機,採取新建、購買、置換等多種方式力爭在明年內完成全區所有街道、鎮、鄉的文化站建設。

要推進農村文化活動方式的創新。繼續發展特色文化之鄉和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繼承和發展民族民間傳統特色藝術。努力搞好農村電影放映工作,鼓勵發展庭院文化。持續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深入基層爲羣衆送戲、送書、送電影、送文化科技知識,舉辦科普知識講座、開展羣衆樂於參加的文體活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農村體制報告 篇4

隨着年底的臨近,全國各地農村電力"兩改一同價"工作已近尾聲,上海也不例外。公司領導已明確規定,到年底全面完成本市"兩改一同價"任務。如今公司上下正努力開展此項工作,確保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上海市電網是我國最大的城鄉一體化電網之一,其供電範圍覆蓋全市(包括崇明、長興、橫沙三島在內),供電總面積6340.5平方公里。本市電網既是一個典型的城市電網,又包含相當比例的農村區域,10千伏及以上電網建設、管理、運行已實現了城鄉一體化管理,基本達到了城鄉電網"同網、同質、同價"的要求。此次農網改造的重點是農村低壓地區,三年共投資17.25億元改造,對2923個村近110萬農戶進行改造。

根據國務院國發(1999)2號文"關於改革鄉(鎮)電管站的現行管理模式,將鄉(鎮)電管站改爲縣級供電企業所屬的供電所或營業所,其人、財、物納入縣級供電企業統一管理,鄉及鄉以下農村集體電力資產採取自願上交、無償劃撥的方式由縣級供電企業管理,並由其承擔維護管理責任"和國家經貿委(20__)595號批覆給上海市經委"關於印發《上海市加快農村電力體制改革加強農村電力管理實施方案》的通知"中"關於完善和加強縣供電企業對鎮(鄉)供電站的管理,撤消縣農電管理所、鄉電管站,成立縣供電企業所屬的供電營業所,將人、財、物納入縣級供電企業統一管理,實行區、縣、鎮(鄉)電力一體化管理"的文件精神,我公司在抓緊本市農村電網改造的同時,在市政府有關委辦的領導下,已着手開展農村電力體制改革的各項工作,爲進一步理順農村電力體制改革、妥善處理好體制改革中的各種關係,保證農村電力體制改革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有必要將改革中出現的有關問題進行一些探討,以求共識,保證電力體制改革順利進行。

一、農電體制改革前的情況

1.供電方式

我市農村用電主要指鄉(鎮)、村用電,開始於50年代初。經歷了農村電力排灌→農副產品加工→農村照明→鄉村工業用電直至全面用上電的過程。本市在60年代達到鄉鄉通電,70年代達到村村通電,80年代達到戶戶通電。農村的供電方式是由我公司10千伏線路架設到農村用電負荷中心,然後安裝10千伏配電變壓器,變壓器低壓側裝設計量總表。在總表後,架設農村集體低壓電網,並按不同的電價安裝一級分表,用戶按分類執行全市同一目錄電價。

2.管理模式

從1996年開始,我市對負責農村400伏低壓集體電網管理、不屬一級經營機構的鄉(鎮)用電站的管理方式進行了改革,每個區(縣)成立一個農電管理所,屬區(縣)集體事業單位,其人員由供電局委派,費用由電力公司承擔,區(縣)農電管理所對所屬鄉(鎮)用電管理站的人、財、物進行全面管理,每個鄉(鎮)用電管理站按5~6人列編,同時與農電管理所簽訂勞動合同,並參加區(縣)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統籌。農電所成立時,用電管理站部分工作人員由於年齡大等原因,根據政策未能列編,考慮到此類人員掌握一定技術,成爲站內的骨幹力量,因此由電管站聘用解決。

村級電工屬各村辦企業,大部分由村級經濟負擔,業務工作接受鄉(鎮)用電站管理。

3.農村電價

我市農村按不同的用戶性質,安裝不同電價的電錶,全部實行分類用電與城市同價。農村總表執行農業優惠電價0.297元/千瓦時,其中農村排灌用電電價爲0.244元/千瓦時。農村與城市電費計量的區別在於城市用戶電量計量是電業直接表,而農村用戶電量計量是電業的一級分表。在尚未進行此次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前,上海除已有96個行政村實行電業一戶一表,到戶電價爲0.61元/千瓦時外,大部農戶實行5至10戶安裝電業一級照明分表,每戶再安裝自己的小電錶,然後按表按電量分攤,這樣農民到戶電價要高於0.61元/千瓦時,平均到戶電價約爲0.67元/千瓦時,最高限價爲0.73元/千瓦時。

4.農村電網資產

1973年以前,380/220伏農村集體電網是由農村自籌、自建、自管的,當時只有2.8萬千米線路。自1973年後,根據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從城市附加費和農網維建費中撥專款用於農村低壓集體電網的整改。雖然國家對農村電網整修改造方面投入了一定量的資金,但與對農村對電力供應的要求相比遠遠不夠,而鄉(鎮)一級財力又有限,只能對原有電網修修補補、維持使用,造成農村電網設備陳舊、導線截面小、供電質量差,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家用電器的使用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絕大部分鄉(鎮)政府和農民都非常希望能對農村電網進行建設改造,以替代原有的簡陋電網,並視條件逐步實行"一戶一表"、抄表到戶,真正實現城鄉居民用電"同網、同質、同價"。

二、農村電力體制改革

根據國家經貿委國經貿電力(20__)595號文的規定,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幾點工作:

1.公司電力體制改革

按照國家關於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要求、政企分開和廠網分開的原則,我公司行使的電力管理政府職能已於20__年1月正式移交給上海市政府綜合

經濟管理部門,上海市電力公司成爲企業。

2.對鄉(鎮)用電管理站的改革

鄉(鎮)電管站改革好壞是農村電力體制改革成功的關鍵,1997年農電所的建立爲目前所進行的鄉(鎮)電管站創造了較好的條件,儘管上海在農電體制改革方面優越於兄弟省市,但由於目前較徹底化的改革,爲體制改革帶來一定的難度。

根據國電公司要求,上海率先實現農村居民電業"一戶一表"、農村城市化及上海農村城鎮建設的精神,適應農村電網改造後管理和運行的需要,提高服務質量,我公司明確發文按4~5個鄉(鎮)成立一個供電營業站,全市設置54個供電營業站,作爲供電所派出機構,使電力公司服務進一步延伸。同時組建4個農電有限責任公司(農電公司由各供電公司多經控股,屬人員管理性公司),吸收所有原用電管理站列編人員,與農電公司簽訂勞動合同。通過對農電公司人員的培訓,根據供電營業站的人員招聘考覈標準,擇優錄取。考覈合格,一律持證上崗,充實到各供電營業站工作。組建工作完成後,撤消農電所和用電管理站。

3.農村電力資產

通過三年農網改造,本市的農村集體低壓電網大部分經過改造,資產全部屬我公司;對於未改電網,將在本市第二批農村電網改造中全部改造,以提高我市的農村低壓電網技術裝備水平。改造完成後,本市的農村低壓電網資產屬上海市電力公司。

4.目標完成情況

通過改造將使我市的電壓合格率和供電可靠率將大大提高。通過對本市農村電力體制改革,使本市農村到年底已全面實現"五統一"、"四到戶"、"三公開"管理,城鄉居民真正達到同網同價。其中農戶電價與城市居民一樣爲0.61元/千瓦時。供電所抄表到戶,農戶按計量檢定機構依法認定的用戶計量裝置的記錄和國家規定的電價繳納電費,農戶有權拒交超過表計電量和電價外的一切電費。

三、農電體制改革中遇到的.有關問題

爲保證鄉(鎮)電管站改革的順利進行,我公司分別走訪基層3個供電公司、部分供電所、鄉(鎮)電管站,現將瞭解及基層單位反映的有關問題彙總如下:

1.1997年各區(縣)成立的農電所,屬區(縣)集體事業單位,按企業化管理。根據本市社保有關規定,列編人員需從1993年開始補繳養老保險費用,爲企業養老保險,但部分年齡偏大的列編人員到退休時繳費不滿15年,退休後不能享受養老和醫療保險金。

2.1997年農電所成立時,電管站部分工作人員由於年齡等原因未列編,考慮此部分人員長期工作在農電戰線,具有一定技術能力,工作經驗豐富,對於此類人員根據工齡長短分1萬、1.5萬、2萬元三檔進行商業保險一次性補貼和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同時對未達退休年齡的由農電所聘用,在用電管理站工作,截止到現在除部分人員退休已解聘外,大部分仍在聘用中,一旦電管站改制,農電所撤消,聘用人員自然解聘將引發矛盾。

3.浦東新區鄉(鎮)電管站中工作人員原戶口爲農業戶口,部分徵地後變爲徵地工,20__年列編時新區人事局明文規定對此部分人員不予考慮。現仍在鄉(鎮)電管站工作,一旦電管站改制,農電所撤消,由於未列編不能進農電公司,勢必造成此類人員無單位可依靠。

4.國家經貿委批覆給我市的農村電力體制改革方案中規定"採取自願上繳、無償劃撥的方式,將鎮及鄉(鎮)以下農村集體電力資產和原鄉(鎮)用電站資產(指爲生產和爲生產服務的辦公室設施等)統一移交供電企業統一管理"。三年通過大量資金的投入,對農村低壓電網進行改造和建設後資產屬電業。對於鄉(鎮)用電站資產(指爲生產和爲生產服務的電管站大樓和辦公室設施等),我公司沒要求上繳,目的是將此部分資產安置和穩定農電所未列編在聘人員。

四、農電體制改革問題的處理和設想

1.非列編人員在聘的安置和穩定將是此次改革的難點,對於此部分人員,我公司在1997年已經爲他們做了較好的安排,並得到他們的認可,此次改革中公司沒有按國家批覆的文件精神將用電站等資產移交給電力公司,目的是用此部分資產來安置和穩定未列編在聘人員。

2.列編人員養老保險繳費不滿15年,根據目前的政策,退休後不能享受企業養老、醫療保險政策。解決此類人員退休後的養老、醫療保險,需要得到市有關部門的支持,承認用電管站工作人員列編前在職工齡,我公司正會同有關單位、有關部門盡力解決此項問題,以保證所有進農電公司人員參加市企業養老保險。

3.浦江新區用電管理站部分工作今年列編時仍沒有被考慮列編,原因是浦江新區人事局決定的。爲妥善解決此類人員,已建議由政府有關部門牽頭協商解決,據瞭解浦東新區願意解決此部分人員的安置和穩定。

4.建議市政府有關部門應召開各區(縣)負責人會議,通報本市農村電力體制改革的有關情況,同時發文明確撤消各區(縣)"三電辦"、農電管理所、鄉(鎮)電管站。

以上問題的徹底解決,將對圓滿完成本市的農村電力體制改革起決定性作用。

五、做好農村電力體制改革的幾點體會

1.緊緊依靠當地政府

國家經貿委批覆給我市《農村電力體制改革方案》中規定,本市的農村電力體制改革應在上海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穩妥推進,因此公司在進行農村電力體制改革中,緊緊依靠當地政府。本市通過三年農網改造,累計減少政府、集體、農民投資6.52億~6.82億元(其中改造前集體農民每年的整改費用3000萬~4000萬元,三年0.9億~1.2億元;改造前物價局規定戶表改造費600元/戶,改造期間造價控制在450元/戶,而每戶收取100元/戶,涉及戶數110萬戶,降低農民負擔3.85億元;改造前每個村在總表和分表間的電費差額補貼2萬元/年左右,全市2945個村,三年減少村集體補貼1.767億元)。降低農民照明電價10,減輕農民電費負擔4600萬元/年,同時我公司將加強對改造後電網的管理,每年增加5000萬元的管理費用。通過以上數據分析,說明我公司認真開展"兩改一同價"工作,將集體電網納入到電業統一管理的決心,保證政府要求的各項目標和任務落到實處,從而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進一步支持。

2.充分發揮組織領導

由於農村電力體制改革要改變用電管理站人員的勞動性質,必然涉及到公司的計劃、財務、勞資、社保、黨羣、營銷、多經等部門。剛開始的時候,由某一部門牽頭,在重大問題決策上意見不一,造成速度、效率明顯下降。爲加快改革進程,採用重大問題專業部門提供方案爲主,公司辦公會議決策方式,保證了體制改革的順利實施。其次,嚴格體制改革

保密制度,在正式方案未出臺之前,嚴格保密制度,以消除研究過程中的任何干擾,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3.踏踏實實爲民辦事

本市所開展的農村電網建設目的是提高農村電力技術裝備水平,爲理順農村電力管理體制創造條件,同時減輕了農民負擔,切切實實爲民造福。在體制改革過程中,公司在考慮自身利益的基礎上,應妥善處理人員改革的穩定問題,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以充分發揮他們在今後農村地區電網的管理積極性。對公司來講不僅要解決好農電管理所列編人員的安置和穩定,同樣應力所能及協商處理好與體制改革相關、長期從事農電工作、未列編人員的安置和穩定,以圓滿完成農村電力體制改革這項艱鉅任務。

農村體制報告 篇5

xx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9所,其中初級中學5所(城區1所、農村4所),國小24所(城區3所、農村21所);在校學生12951名,其中國中學生5715(城區1524名、農村4191名)名,國小生7236(城區2484名、農村4752名)名;農村中國小教職工823名,其中農村國中教師356名,農村國小教師467名。

自xx年以來,根據國家、省、區關於“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的相關通知和要求精神,在區委、區政府統一安排部署、關心指導下,我區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工作已逐步得到了實施,取得了較明顯的收效。xx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我對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工作進行了廣泛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落實情況及收效

1、“以縣爲主”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全面實施。全區從“以鄉(鎮)爲主”轉變爲“以縣爲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實現了“四個統一”,即教師工資由區財政統一發放;學校和教師隊伍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中國小公用經費和危房改造資金由區財政統一安排;學校領導班子的選拔、配備、使用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以縣爲主”的管理體制避免了原體制財權與事權分離,學校和教師隊伍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更有利於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全區教育教學實際,對教育資源進行宏觀調控,優化配置現有教師資源,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公用經費和危房改造資金由區財政統一安排,打破了鄉(鎮)界限,使經費投入更加合理,避免了部門重複建設,對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

2、進一步理順了農村中國小管理體制。xx年8月,經區委會議研究,撤消了4個鄉鎮教育組,農村普通國小劃歸鄉鎮中心校管理,農村國中由區局直接管理。精簡了人員,簡化了辦事機構,提高了工作效率。xx年6月,按照區委安排農村中國小黨組織歸屬區局管理,徹底改變了學校黨政管理兩張皮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教育自主權,便利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安排教育工作,促進城鄉教育人事合理流動、均衡發展。

3、學校領導和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xx、xx年,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指導下,區局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根據教育工作實際調整了中國小領導班子,一批年富力強、業務精良、作風正派的年青同志走上了學校領導崗位,爲學校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學校工作有了較大起色。與此同時,順應教育發展趨勢,結合教師隊伍現狀,區局制定了教師隊伍建設五年規劃,出臺了學校領導幹部管理規定、學科骨幹教師、帶頭人暫行管理辦法等制度,使學校人事管理工作得到了進一步規範,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培訓學習工作常規化,有效的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爲教育質量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學校網點調整工作逐步落實,辦學條件得到提高。自xx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正確領導下,在各鄉鎮、村組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先後撤併了楊村鄉喬家底國小、李臺鄉杜家坡國小、五泉鎮湯家國小、大寨鄉杜寨國小等10所國小,優化了教育配置,整合了教育資源。新建了楊村鄉川口國小、李臺鄉陳小寨國小、楊村鄉中心國小、五泉鎮茂陵國小、王上國小等5所學校。搶抓機遇,利用上級項目支持,新建、改建、維修了部分學校教學樓或辦公樓;農村中國小全部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項目建設,建成了18所農村中國小新農村衛生新校園。“兩基”工作中,全區共配製課桌凳2200套,價值40萬元,購買價值78萬元的實驗器材,添置30萬元的各類圖書。辦學條件和校園環境得到了徹底改善,促進了我區義務教育辦學水平的整體提高、發展。

5、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逐步完善。區上設立了基礎教育資金管理專戶,教育經費撥付達到了三個增長中的“預算內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於地方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教師工資、學校辦學經費、農村義務教育補助經費等到了落實。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預算編制制度,實行區級預算管理、分期撥付經費、嚴格審批報帳、審計監督制度,理順了新機制運行下的上下級財務關係,保證了各項資金按時撥付、合理使用,增強了學校財務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二、存在問題

1、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宣傳力度不夠、責任不明確。雖然“以縣爲主”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實施了三年多,但社會對這種管理體制的形式和職責瞭解不多,習慣於多年來的老管理模式。鄉鎮對此認識不夠,認爲目前學校的管理是教育部門的事,與鄉鎮無關,辦學積極性不高,責任不強,缺乏支持、監督和指導。在學校建設、合校後的學校資產處置等問題上常常出現扯皮、推諉等現象,個別學校用地產權不明,存在租用關係等問題,影響了學校發展。

2、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影響了教育發展。隨着農村教育體制改革的實施,教育經費的投入主要是區本級,而區本級財力不足,難以足額撥付教育經費。如工資改革後,教師工資的.津貼部分不能得到落實,直接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熱情,不利於教育系統穩定。學校維修、改造資金難以保證,上劃之前鄉鎮、村對學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現在沒有了,學校維修、改造給教育部門、學校帶來了較大困難。

3、教師隊伍建設跟不上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小教師年齡結構老化(45歲以上佔40%),薄弱學科無專職教師(體、音、美等學科);國中教師專業結構不合理,非專業代課現象嚴重(佔34.4%)。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學科門類增加,教師培訓經費不能保障,普遍存在教師課業負擔過重,工作量大、知識老化等現象,給教師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4、學校硬件設施跟不上教育發展的步伐。雖然,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學校辦學條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村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相對滯後。目前,21所農村國小除李臺鄉永安國小外(99年購置22臺微機,配置偏低,需更新)均沒有微機室,信息技術課程無法開設,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5、義務教育債務化解任務艱鉅。我區學校多年來因“兩基”達標、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危漏校舍改造和“兩基”提高等共舉債1666.8萬元。近幾年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相關政策規定,經過努力以償還655.5萬元,尚欠債務(含利息)共計1123.9萬元。債務化解任務給本來就經費緊張的學校和教育部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影響了教育工作的穩定和發展。

三、幾點建議

1、提高認識、加大宣傳,營造全社會齊抓教育的良好氛圍。各級黨委、政府要從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認識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工作放在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宣傳。進一步完善“以縣爲主”教育管理體制和各項規章制度,強化教育內部管理,建立鄉鎮領導幹部教育工作督導考覈制度,增強責任感,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2、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事業全面發展。農村教育體制改革後,鄉鎮、村對教育的投入相對減弱,學校本身又無造血功能,教育行政部門無力投入,影響了教育發展。因此,區政府應積極執行上級相關精神,保證教育政策得到落實,教育經費足額撥付,特別是教育建設資金要納入財政預算。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管理,減少浪費,保證教師工資足額發放到位,真正體現“以縣爲主”,促進全區教育發展。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結合課程改革,進一步加大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和在職培訓工作力度,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設立教師培訓專項基金,保證不同形式的教師培訓活動順利實施。充分發揮現有教育資源的作用,辦好楊凌教育網站,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爲教師提供培訓、教學和交流服務。完善教育人事體制改革,加大教師合理流動,整合師資結構,科學配套師資,解決教師結構性短缺,充實緊缺教師。強化教師隊伍考覈,完善用人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轉變觀念,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專長,使每個教師都成爲教育和教學的中堅力量。

4、加快農村國小合校並點步伐,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完善學校網點調整佈局,科學制定學校發展長遠規劃。將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與學校佈局調整結合起來,與災後重建結合起來,建立“以縣爲主”的學校危房改造和新建規劃的長效機制,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整合教育資源,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益。

5、統籌安排專項資金,逐步化解義務教育債務。“兩政一教”債務化解情況複雜,牽扯麪廣,欠債年限較長,數額較大,要一次性解決存在一定難度。建議政府成立清欠小組,制定清欠計劃,採取多種方式積極籌措資金,落實相關部門責任,各部門協調一致,分批次逐步化解債務,徹底解決教育所面臨的巨大困難。同時嚴格執行相關政策,制定配套制度,杜絕新的教育債務發生,給教育創造一個寬鬆的發展環境,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