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報告

農村收入報告

報告2.45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農村收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農村收入報告

農村收入報告 篇1

一、研究目的

1、實習目的及意義:

在本次假期實踐調查中,我們應積極進行實踐調查有關情況,蒐集整理資料,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分析數據,以達到以下實習目的:

(1)運用本專業所學知識深入調查,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從而達到鞏固所學知識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目的。

(2)通過實習對目前農村家庭收入的各方面的調查,更好的瞭解現在農村低收入家庭的現狀和特點,並深入分析農村貧困戶致貧原因,從而提出合理化建議,爲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盡一份力量,同時我們也從中受到啓發與教育樹立強的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

2、選題背景簡介:

三農問題仍然是社會熱點問題之一,農民成爲社會關注的對象。國家號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XX市正在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新的形勢對加強對低收入羣體的保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農村工作的主線,爲確保XX市全面實現小康,該是加大對農村落實羣體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增強農村低收入戶脫貧致富的'信心。在這種形勢下進行農村低收入家庭情況的統計,並根據樣本進行分析。

二、實習內容

1、選題:農村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狀況調查

2、選定總體: XX市三縣兩區低收入戶

3、抽樣:選取XX市XX縣大王鎮韓莊村五戶低收入家庭爲樣本

4、參考定義:

恩格爾係數:食品消費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比例。

5、統計過程及分析

(1)收集數據

到XX市統計局進行有關數據的統計併到韓莊村村委會及此村有關低保戶家進行諮詢。

(2)整理數據

①運用觀察法及相關的專業知識將收集好的數據進行彙總、整理、分析。②建立多種形式的統計表。

農村收入報告 篇2

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說,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爲,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爲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爲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

二是增強質量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

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爲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宣傳,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就業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

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爲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爲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

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夯實農業基礎,爲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組織農業協會,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社區服務,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幹部隊伍,着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

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

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

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

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使農民這個羣體隨着經濟的發展,儘快富裕起來,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中所不能迴避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爲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振奮精神、紮實工作,儘快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增長,努力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爲建設小康、和諧做出更大的貢獻。

農村收入報告 篇3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 農業 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 政府 帶領村民緊緊圍繞 糧食 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 統計 ,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 勞動 力2966人,約佔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於農業生產、 醫療 費、學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 經營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二是 科技 含量低,農戶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覈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爲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臺,農產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爲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產作爲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產困難加大;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三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 國務院 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箇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 “農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說,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爲,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爲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爲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二是增強 質量 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爲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 宣傳 ,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 就業 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爲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 廣播 、 電視 、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爲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夯實農業基礎,爲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 組織 農業 協會 ,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 社區 服 務 ,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幹 部隊 伍,着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

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加強農田 水利 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使農民這個羣體隨着經濟的發展,儘快富裕起來,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 和諧社會 中所不能迴避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爲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振奮精神、紮實工作,儘快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增長,努力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爲建設小康、和諧做出更大的貢獻。

農村收入報告 篇4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嚴峻的挑戰。作爲一個農村人,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農民增收困難,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帶着這樣的疑問,我利用假期時間對自己所在縣農民增收問題做了一次深入調查,以期爲本地農民增收困難問題的解決提供合理化建議,幫助當地羣衆解決實際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

選取XX縣有代表性的部分村莊進行調查,採用入戶走訪、實地 調查等方式,同時,充分發揮同學、親戚優勢利用電話、短信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結合相關資料完成此報告。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根本條件。然而,從調查情況看,我縣農民就業問題嚴峻,出現了大量剩餘勞動力,並且,隨着農業產業化進程和土地規模經營的推進、農業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廣和提高,農村勞動力的過剩程度必然會進一步增加,相應的需要更多的勞動崗位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然而,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處於起步階段,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低,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農民素質偏低,與農業現代化不相適應。在農民素質方面,我主要調查了以下四點:一是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爲5.8年,國中、國小文化程度佔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佔7.8%。二是農民的科技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農業科技素質不高,進行農業活動大多依靠傳統經驗,接觸過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觀念。我縣農民思想觀念保守,缺乏進取精神,很多農民表示只要能夠吃飽穿暖就別無所求,因此,很多農民僅依靠傳統的種植業維持生計。四是農民對農業政策的關注力度。調查結果顯示,有70.13%的農民從未關注過三農政策,33.7%的農民不知道三農指哪幾方面,63.64%的農民僅靠聽說獲取農業政策信息。從這四方面來看,我縣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成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一大障礙。

3. 生產力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矛盾凸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我國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它的消極作用已開始顯現。精細的生產模式不能形成規模,農業機械化和先進生產技術推廣緩慢,且農產品批量小、質量差,無力面對市場競爭。單家獨戶的生產模式不僅效率低下,還將大批勞動力禁錮在農業上,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逐漸成爲農民增收的一大障礙。

4.村官選舉問題重重,村委服務不到位。在調查村官選舉這個問題時,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經濟發達、鄉鎮企業較多的村莊,村幹部成了美差,有人爲了當上村幹部,花費鉅額資金送禮,有的甚至打起了“選票價格戰”,一張選票從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選人一次竟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與此相反,在經濟落後、沒有鄉鎮企業的村莊,村幹部選舉卻很少有人問津,當選者多爲年齡較大、無力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不難想象,在這兩種情況下組織起來的村委會其服務意識和帶動能力是怎樣的。素質偏低的村委會成員導致村委會發揮不了應有的職能,使其在引導種植結構、引導推進產業化經營、引導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引導加快勞動力轉移等方面都顯得力不從心,這也是農民增收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5. 城鄉教育差距繼續擴大,留守兒童教育受制約。我縣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當地教育發展受限,突出表現在教師工資上,根據調查,我縣國中、國小教師平均工資分別爲17400元和14650元。較低的工資水平致使大量優秀教師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同時,隨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由於其父母常年在外,對他們的輔導、教育乏力,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像心理髮育不健全、學習成績下降等。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是農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鎮居民差。

7.多管齊下,切實提高農民工地位。政府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切實保護農民工的權益,拿出一定資金用於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等,幫助農民工解決後顧之憂。同時,嚴厲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爲,確保農民工勞有所得。

農村收入報告 篇5

一、研究目的

1、實習目的及意義:

在本次假期實踐調查中,我們應積極進行實踐調查有關情況,蒐集整理資料,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分析數據,以達到以下實習目的:

(1)運用本專業所學知識深入調查,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從而達到鞏固所學知識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目的。

(2)通過實習對目前農村家庭收入的各方面的調查,更好的瞭解現在農村低收入家庭的現狀和特點,並深入分析農村貧困戶致貧原因,從而提出合理化建議,爲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盡一份力量,同時我們也從中受到啓發與教育樹立強的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

2、選題背景簡介:

三農問題仍然是社會熱點問題之一,農民成爲社會關注的對象。國家號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東營市正在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新的形勢對加強對低收入羣體的保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農村工作的主線,爲確保東營市全面實現小康,該是加大對農村落實羣體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增強農村低收入戶脫貧致富的信心。在這種形勢下進行農村低收入家庭情況的統計,並根據樣本進行分析。

二、實習內容

1、選題:農村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狀況調查

2、選定總體: 東營市三縣兩區低收入戶

3、抽樣:選取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韓莊村五戶低收入家庭爲樣本

4、參考定義:

恩格爾係數:食品消費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比例。

5、統計過程及分析

(1)收集數據

到東營市統計局進行有關數據的統計併到韓莊村村委會及此村有關低保戶家進行諮詢。

(2)整理數據

①運用觀察法及相關的專業知識將收集好的數據進行彙總、整理、分析。②建立多種形式的統計表。

農村收入報告 篇6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方針使我國開放城市一片繁榮。據不完全統計,20xx年,我國西部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等多省份的進城務工人口達到了農村總人口驚人的百分之四十,而且這一比重還在不斷增加!使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的首要因素就是收入差距,農村與城市的收入差距已經發生了嚴重失衡。對此,我進行了關於農村收入情況的調查,以下是這次調查的具體內容以及我對此情況的分析。

一, 調查目的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阻礙我國長期滯留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座大山。其中,讓農民實現增收是重中之重。所

以,我將通過調查四川農村探討當前農民的收入狀況,收入結構和困難。分析提出解決的建議性方案。

二, 調查時間

20xx年7月25日至20xx年8月15日

三, 調查對象

四川成都金堂縣農民

四, 調查方式

採用抽樣問卷調查和走訪調查的方式,考慮到農民文化程度問題,以口頭問卷,我們填寫調查問卷進行。此次調查問卷有效份數500份。

五, 數據記錄與分析

通過統計分析,我們統計了農民主要收入金額及來源的項目,調查結果如下。

(1) 收入來源

(2)主要勞動力收入金額(四川農村城市收入對比,其中城市數據源於網絡)

(3)受教育程度

由以上統計數據,從收入結構來看,農民收入結構單一,收入來源項目極少,傳統的務農已經完全慢慢失去了主要來源的地位。農民進城務工慢慢在農村人口獲取收入的比重慢慢加大已經成爲農村的新常態。從收入方面來看,農村和城市的差距過大,農村的傳統務農完全成爲了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農村與城市收入呈現對稱式圖案,低收入人羣佔據了農村人口的大部分。遠遠落後於城市人口,也成爲了拖累我國GDP的主要原因。從學歷來看,文盲佔據了半壁江山,文化素質低下,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極低也是農村的一大特點!

六, 農村收入現狀的緣由

(1) 農產品供求關係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物質的價值量決定價格,供求關係在一定範圍內影響價格波動。農產品是最基本的一種產品,也是一種普遍的產品。生產門坎低,作爲基本戰略儲備物資,供不應求的情況國家絕對不允許發生。所以,即使價格在短期內波動,也不會出現太大的漲價。整體上遠遠低於物價水平的漲幅。隨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食物支出上人們所需要的支出已經越來越少。而其他方面支出卻越來越多,享受型需求增多必定伴隨服務行業的供求關係的改變,讓其他行業的'整體價格漲幅遠遠高於農產品漲幅。所以,農產品在國民經濟的地位慢慢衰退,供求關係的改變讓農民的地位與收入一落千丈,傳統農業在社會發展中慢慢被淘汰似乎已經成爲歷史的必然!

(2) 農民整體素質低下

我國農村受傳統小農經濟的影響,大多數農村勞動力小農經濟意識太強,思想保守,滿足侷限於吃飽穿暖,只看到眼前利益,安於現狀。缺乏理想,對新觀念,新事物,新技術反應冷淡,不願意冒險。缺乏商品意識和經營意識,與如今的市場經濟顯得格格不入。農村一直作爲文化和經濟困難地區,生活水平極爲低下,而教育是一項長久且不能很快實現收益的投資,即使國家在大力扶持農村地區教育。但是任然缺乏受教育的主動性,農村地區孩子高中甚至是國中就輟學已成爲農村的一種平常事。由於農民本身對教育素質不高,對於教育問題的不重視從小影響了孩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一帶又一帶人從事着幾乎一樣的生活-年輕外出打工,孩子留着家裏老人看管,老了回家務農看管孩子的孩子…….惡性循環一直在農村持續着而且沒有任何可觀的改變。

(3) 開擴創新意識不強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民數量遠超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然而,美國作爲一個發達國家,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出產量和出口量卻一直局世界前列。在美國,農場主也意味着是一個家境不錯的有錢人,而中國,說到農民的家境意味似乎所有人都會想到同樣一個詞語“窮”!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們從種植方式的方式的對比可以看出。在美國,一個農場主有着千畝土地,機械化作業,甚至直升機撒農藥,現代化農業程度可見一般。而在中國,完全肩挑背抗,傳統種植方式千年爲變,機械化程度太低,效率極爲差。這大大提高了種植成本,和機械化種植的完全喪失了競爭力。既然有同等低廉成本同樣產品,那麼,農產品的價格與利潤低廉,農民收入極低就是一件顯而易見的事了。所以,農民收入不高,是缺乏創新意識,難以和國際化接軌。不懂得如何減少勞動量,利用規模優勢和勞動力優勢更好的降低成本。始終處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商品化經濟的步伐越偏越遠,收入和在商品化經濟中行走的人越差越遠。即使進城務工,也只是商品化經濟的勞動力來源,一種幫別人辛苦工作自己得微薄收入的底層人民。沒有創新思維,沒有突破的理想,他們的低收入怪圈,便將永遠持續下去……

(3) 政府及國家引導力度不夠

我國改革開放之初的發展政策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幫扶帶動其他人,

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沿海開放城市收益於此已經富裕繁榮了起來,也吸引着大量西部貧困地區的農民前去。然而,嚴重的地域歧視和身份歧視讓西部農民工始終是一個弱勢羣體存在在繁榮的城市,他們不能在政壇建言,也不懂什麼權利。不過,他們會憑藉勤勞的雙手吃飽穿暖,卻,也僅此而已….政府及國家卻更多的顧忌“納稅人”的感受,對外來務工農民重重政策歧視,貧窮的出身讓他們對這種歧視習以爲常。在歲月與社會的雙重摺磨中,他們已經如司空見慣的麻木了。又或許,是爲了更好的生活,他們選擇了默默無聞的忍受。這便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大家都沒多大意見的活着,國家也不願太多的投入精力打亂這種平衡,畢竟,這是一種高投入低迴報的買賣….經管,這幾年來,西部大開發,回鄉創業的號召在西部地區如火如荼的進行着。然而,在四川的一些小農村,可以看到,更多的是標語,更多的只是一個年幾百元的補助,其他任然如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國家給的各種農業補貼確實很費心費力了,卻是吃力不討好的事。農民基數太多,只靠發錢對於解決貧富差距過大隻是杯水車薪,如何引導農民走入創業者的行列,走出一輩子靠苦力取得微薄收入的困局,如何解放和發展農民的思維和方法,更好的融入市場經濟纔是政策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農民的收入低廉歸根來說由於農民工人口數量太大,工作崗位競爭激烈,導致企業主可以肆無忌憚的壓榨農民工的勞動力,保障農民工的人權和利益,解決就業問題,實現機械化,科技化,高效化的農業生產,纔是政策所需要保證,和授予的“漁”!

(4) 農民負擔較重

據統計,農村大部分家庭都有兩個甚至更多孩子,而且早婚早孕現象在農村是普遍現象。甚至,自己得兄妹和自己得孩子一樣大情況也時有發生。孩子的培養是很大的一筆投資,一個孩子上學的基本生活費,學費,各種其他費用就會是一個家庭不小的負擔,何況多個孩子。對於本來收入就微薄的家庭無異於雪上加霜。這也常常導致孩子中途輟學,進而到社會繼續上一代人當農民工。經管國家已經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然而,地域歧視讓農村地區孩子的受教育資源遠遠落後於城市,要想獲得同等教育資源,他們將付出比城市人多幾倍的資金,然而,他們能負擔得起嗎除此之外,隨着物價上漲,各種肥料等農資物品也是水漲船高,然而。農產品價格卻跟不上物價水平,導致了農民負擔越來越大…..

七, 對改善農村收入現狀的建議

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引導創業。

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加大技術幫扶。在各個貧困地區設置試點村,使用先進技術進行農業種植,引導創新開闊。以引導爲主,倡導土地承包,採用機械化作業,政府資金和技術扶持,全面深化改革,實現農業機

械化,規模化,現代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競爭力。積極創辦具有鄉鎮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追求現代人的“綠色無污染”時尚,倡導多方面多元化農業種植。扶持農民的果樹,商品蔬菜,糧食等多種作物的種植技術。扶持農民積極開發第二,三產業,實現多元化增收,充分利用好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實現農民競爭力!

農村收入報告 篇7

undefinedundefined

根據中央精神把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爲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山東作爲一個農業大省,要實現這些目標任務,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的低收入羣體。20xx年山東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368.3元,比上年增長11.1%,農民收入增幅連續三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20%的農村低收入羣體人均純收入增幅高於全省農民平均水平,但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加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起步較晚,農村居民之間收入差異的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爲此,高度關注並重點解決農村低收入羣體的增收問題,對於促進農民收入總體水平的提高,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一、山東農村低收入羣體的現狀和特徵

低收入羣體是指相對於一般水平,收入處於較低層的居民家庭。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標準,農戶按人均純收入排序後,五等份分組爲20%低收入戶組、20%中低收入戶組、20%中等收入戶組、20%中高收入戶組、20%高收入戶組。本文以20%低收入農戶的人口作爲山東農村低收入羣體的劃分標準。

(一)低收入羣體收入水平提高增收難度仍然較大

對全省有代表性的39個縣的4200個農戶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xx年,山東20%農村低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爲1537.4元,比上年增加164.5元,增長12%,增速高於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0.9個百分點。低收入組農戶的人均純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830.9元,比20%的高收入戶低7521.7元,高收入組農戶人均純收入是低收入組農戶人均純收入的5.9倍。高低收入差距之比,由20xx年的1:4.86擴大到20xx年的1:5.89。從總量上看,低收入組農戶人均純收入僅相當於全省20世紀90年代中期水平。

1、收入來源以家庭經營收入爲主。20xx年農村低收入農戶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856.3元,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爲55.7%,成爲收入的主要來源。其中,人均從農業獲得的純收入809.1元,佔家庭經營純收入的94.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8個百分點,比高收入戶高26個百分點;人均從第二、三產業獲得的純收入47.2元,僅佔家庭經營純收入的5.5%,而全省平均水平爲24.3%,高收入戶爲31.5%。一方面,低收入農戶家庭收入來源渠道狹窄,缺乏增收的必要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受農業比較效益偏低和低收入者面向市場擴大農業生產規模障礙較多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農村低收入戶增收將面臨更大的困難。

2、非農產業收入比重低。隨着農村經濟的迅猛發展,非農產業已成爲山東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低收入戶不僅工資性收入數量少,而且非農產業的收入比重低。20xx年低收入組農戶中,來自工資性收入人均567.1元,相當於全省平均水平的33.9%和高收入農戶的19.7%。其中,農民在本鄉地域內勞動所得的純收入人均爲348.4元,與全省比相差600元,與高收入組比相差1326.3元。此外,家庭經營非農產業收入比重差距也較大,20xx年低收入組農戶家庭經營非農產業純收入人均728.3元,佔全部純收入的47.4%,比全省平均比重低10.8個百分點,比高收入戶低12.1個百分點。

3、收入貨幣化程度低。因爲農民人均純收入是由貨幣和實物折算價值兩部分構成,而工資性、家庭經營非農收入少,造成了低收入戶收入貨幣化程度低。20xx年,低收入組農戶人均現金純收入1309.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694.6元,比高收入戶少4378.4元。從現金純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看,低收入組爲85.2%,全省平均水平爲91.8%,高收入組爲94.8%。低收入農戶收入微薄,手頭拮据,不僅導致他們日常生活消費受到限制,而且市場活力也受到制約,由此形成惡性循環,難以維持擴大再生產和向其他行業發展。

(二)低收入羣體收入基礎不牢生活消費入不敷出

收入是消費的基礎,收入支撐消費,收入決定消費。20xx年低收入戶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26.1元,多於人均純收入688.7元,說明這部分農戶存在着入不敷出的情況。

農村收入報告 篇8

家鄉農民增收情況 今年寒假,我做了一個關於家鄉農民增收情況的社會實踐調查的活動,瞭解了一些家鄉農民增收的情況,通過家鄉農民的增收情況認識到我國農村的現狀。

 一·調查時間:20xx.2.11--20xx.2.22

二·調查地點:安徽省利辛縣大李集鎮吳寨村

三·調查方式:1.觀察

2.問卷調查(見附錄)

3.採訪(通過採訪村委會成員、部分村民,瞭解了一些農民收入的來源以及國家政府一些政策的落實情況)。

 四·調查背景:

利辛縣位於安徽省北部、亳州市轄境的南部,北鄰渦陽縣,南連潁上東靠蒙城縣,南連淮南市的鳳臺縣、阜陽市的潁上縣,西接阜陽市的潁東區和太和縣,屬於亳州市。利辛縣地處東經115°54′—116°31′,北緯32°51′— 33°28′之間,屬於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縣境自然坡降很小,西北略高,東南略低。縣轄26個鄉鎮、668個村居民委員會,7183個村民小組,耕地11.70萬公頃。全縣面積1950平方公里,總人口197萬人(20xx年),其中農業人口占93%。

20xx年全縣生產總值13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0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36.8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增加值51.9億元,增長11.2%,三次產業比重爲33.2:27.7:39.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398元(摺合1336美元)。

大李集鎮地理走勢西高東低,交通相對偏僻,境內有利胡公路(柏油路面)、插胡公路(砂石路面)穿境而過;12.5公里長的茨淮新河把大李集鎮與北邊鄉鎮分開,同時給大李集鎮提供了便捷的水上交通條件。境內主要河流有馬胡河、烏江、黑土溝。其中烏江歷史悠久,留下過許多美麗的傳說,但由於烏江常年失修,現僅存有幾米寬的小河溝,人們只能從殘橋巨型條石上去想象他的久遠和古老。

 五·調查目的:

這次親身調研,通過實地考察、查閱資料、結構性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提高自己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去更深入瞭解社會基層人民。

根據調查取得的結果,真實瞭解當地村民的生活現狀,客觀反映當前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建議,爭取爲當地的農村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六·調查結果:

同年與上年比增收情況:

種植業 :1.小麥油菜籽等糧油增收人均196元

2.林業增收人均301元

3.蔬菜水果增收人均97元

養殖業 :豬,牛羊,雞鴨等家畜家禽增收人均101元

務 工 :外出勞動力增收人均1253元

其它增收:個體經營增收人均89元 可以看出,由於國家政策和政府投入使農村的農民收入穩定上升。農業的發展前景對於家鄉來說,正在逐漸向前邁進。中央的減輕農民負擔在近幾年得到了實施,取消了以前所存在的農業稅,切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使得農民可以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生產中去,鼓勵了農民多增加承包耕地面積,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

科技發展,使得農民種植技術不斷地提高,,同樣的土地同樣的農作物的產量可以達到更高的水平,更多地增加了農民們的.收入。機械代替了手工,不但有很高的效率且節省了人力,這使得有更多人從從事農業轉到從事其它行業上,所以出現了鄉鎮企業,食品加工廠,家禽養殖廠等。便利的交通也爲剩餘勞動力的向外輸出提供了條件,現在家鄉農村大部分青壯年人都到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溫州等比較發達的城市打工,每年能有相當不錯的收入。

七·調查結果分析

農民收入雖然有一定增長但是上升緩慢,根據對中國國情和社會現狀的分析,大概總結了以下幾點:

1.客觀因素:

1)農民就業不足是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解決整體農民增收的根本條件。然而,農民就業問題嚴重。況且,隨着農業產業化和土地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科技水平的逐步

提高和推廣,又加重農村勞動力的過剩。另外,由於過去人口政策的作用,必然使農村勞動力剩餘越來越多,這方面的影響短期內不可能緩解。由此可見,未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失業狀態不會減輕,而是越來越嚴重。過剩的勞動力必然要求更多的就業:大量的農民聚集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本不能滿足農民收入提高的要求;依靠土地使大多數的農民增收也不現實。

2)市場機制尚待完善,市場體系不夠健全。這種狀況嚴重影響農業要素在市場中的合理配置,目前不合理配置這一結果傷害最大的往往是農村、農業和農民。。農業和農村投入不夠,農民生產和生活保障能力差。投入不足,致使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差。縣鄉財政向農民投得少、收得多,直接影響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

2.主觀因素:

1)農民素質不高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以及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都不可避免地受制於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農民整體素質普遍低下。這裏講的農民素質是指農民能夠滿足增收需要所應具備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和身體素質。針對農民增收而言,最關鍵的素質主要是能力素質。然而,就農民整體而言,這個問題不容樂觀。

2)我國的許多宏觀調控政策和手段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導致了貧富兩極分化,而貧困羣體的多數在農村,是農民。另外,國家對農業政策落實上存在着與其他有關政策相矛盾的環節和方面。例如,國家要農民增收,就要減少農民,但計劃生育政策規定部分農民一對夫妻可以生兩個孩子,這是城市居民享受不到的,這必然是在政策性地增加農民。還有基層政府機構臃腫、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效率不高的現象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對農業的投入落實不到農民手中,等等。

 八·增加改進農民收入的建議

(一)、要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作爲農民增收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工程置於突出位置,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

安置就業是現階段及今後相當時期 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而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將成爲難中之難。因此,如何將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與城市就業、再就業工作置於同等地位,科學規劃,統籌安排,並將其納入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之中,是解決這個難中之難的關鍵。爲此,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應改變現行各部門分散管理體制,儘快建立統一管理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專門工作機構,推進輸出地與輸入地政府間的銜接與協作,提高轉移的組織化和有序化程度,真正把勞務輸出培育成支柱產業。

(二)、要形成全社會關愛農民工的良好氛圍,千方百計維護農民工的各項權益。有關部門要積極探索十六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的新途徑,儘快出臺確保農民工權益的政策。要把關愛農民工作爲考覈輸入地政府業績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標並加以量化,營造全社會關愛農民工併爲他們辦實事的社會環境。爲改變農民工權益長期屢受侵犯的現狀,應儘快制定《農民工權益保護法》,同時加大政府的執法監察力度,對不執行維護農民工權益政策的企業,要堅決取消其僱用農民工的資格。

(三)、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其基本素質和職業技能。

中國農村勞動力基本素質低及職業技能差是抑制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最大制約因素o隨着產業結構升級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城市對進城務工農民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地方和部門相繼提出對農民工文化和技術水平的種種要求,導致缺乏轉崗技能的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領域越來越窄,轉移就業難度越來越大。因此,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不僅是當前的需要,也是最終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瓶頸。

近年,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農村勞動力尤其是農民工的培訓,制定了20xx年至20xx年的培訓規劃,確定了培訓方式、實施辦法和具體目標。但由於目前許多實際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實施規劃遇到了許多困難。一是培訓教育資源整合度低,難以發揮現有資源效益,形成比較完善的就業培訓體系;二是各級財政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支持力度不大,資金嚴重匱乏。農民整體素質低不完全是他們的責任,主要還在於城鄉二元教育體制的原因。爲了對農民進行補償,各類培訓應以免費爲主,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民的基本素質和職業技能真正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四)、要不斷提高農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強他們的自 管理意識和能力。

上億農民進城,本身就給管理工作帶來了許多新課題,而成建制、有組織的農村勞動力流動比例極小,更加大了管理的難度。調查表明,農民工管理已成爲城市社區和用工企業最棘手的難題。事實證明,以往單靠政府及企業的強制性管理,不僅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會產生諸多弊端。因此,如何提高農民工自 管理的意識和能力,調動他們自 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政府、企業和農民工自 管理三結合的體系,是改善農民工管理現狀的關鍵。在抗擊非典期間,一些大城市的建築企業在狠抓農民工自 管理方面已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應認真總結並逐步推廣。另外,一些有條件的企業和行業,應積極引導農民工加入工會,也可以建立一些類似於農民工協會等形式的行業協會。把農民工組織起來,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社會和政治地位,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農村收入報告 篇9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帶領村民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統計,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勞動力2966人,約佔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於農業生產、醫療費、學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

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經營管理技能、文化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

二是科技含量低,農戶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

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覈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爲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臺,農產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爲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產作爲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產困難加大;

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

三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箇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

農村收入報告 篇10

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着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我縣農民收入狀況如何,影響農民增收的癥結何在?xx年11月份,本人對所在地的村民收入進行了一次實地調查,調查採取座談的形式,對村民收入狀況進行了調查瞭解,並形成以下報告。

一、農戶收入的現狀

本次共走訪調查農戶戶,其中:純農業戶戶;半農半商的戶。其中,xx年度家庭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戶;1萬元(含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戶;2萬元(含)以上3萬元以下戶;調查顯示:當前,我村大部分村民家庭收入還很低,加上生產、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在短期內增收還很困難。

二、農戶收入狀況分析

在此次調查的20戶中,總人口103人,其中,除老人和學生以後有勞動力50人,在所調查的勞動力中,外出務工15人。在農戶的收入構成中,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原始的生產模式,以種玉米等原始農作物爲主,二是近年來主要發展和扶持的經濟作物,如芭焦玉、烤煙等,三是外出務工。從收入構成可以看出,農民來源於外出務工和原始的生產模式的收入較少,來源於經濟作物的收入較多,其次近年來由於國家對農村的政策較好,如退耕還林、良種補貼等也在給一般家庭進行了貼補。

通過以上分析,目前,我所在村的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靠經濟作物收入,從調查出的在家勞動人數佔總勞力人數近70%的比率來說也是如此;分析當前農戶家庭經濟收入低,增收困難的原因,我認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雖然被調查的20農戶中,年收入1萬元以上的佔大多數,但近年來農村家庭開支逐年加大,尤其是教育、住房等到方面支出更大,致使被調查的約70%以上的農戶全年沒有結餘,稍有變故就得負債。

(2)增收速度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因受傳統的生產模式所左右,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調查發現,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戶少。二是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無法更新生產觀念。就如一個新的玉米種子到來都有人以爲沒有自已一直種的老品種增產,二是受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的限制,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國小及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約佔80%左右,無法提高生產技術;

(3)城鄉差距加大。近幾年來,儘管國家相繼出臺一些有利政策,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然落後於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同時還有儲多方面:一是交通不便;二是信息服務滯後;三是技術服務跟不上。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脫切,導致農民增收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並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於沒有啓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三、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和建議

現如今,中國經濟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實現我國“保增長,調結構”的目標尤爲關鍵。但是,收入差距過大,尤其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限制了我國刺激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活力與動力。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對擴大消費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加快交通幹線的建設工程,徹底改變我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交通現狀;

2、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於農民自身的素質的提高。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千方百計搞好農民技能培訓,讓農民更多更早地瞭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

3 、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大力推廣優質農產品,優化品種和結構;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

4、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區域經濟,爲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農村收入報告 篇11

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着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我縣農民收入狀況如何,影響農民增收的癥結何在?20xx年**月份,對所在地的農村農民收入進行了一次實地調查,調查採取聽彙報、入戶調查和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農民收入狀況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瞭解,並形成調查報告。

一、農戶收入的現狀

本次共走訪調查農戶52戶,其中,純農業戶38戶;亦工亦農戶7戶;以農爲主,農閒時兼營服務等三產業的4戶;純經商辦企業的3戶。其中,20xx年度家庭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3戶;1萬元(含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8戶;2萬元(含)以上,3萬元以下21戶;3萬元(含)以上,5萬元以下17戶;5萬元(含)以上3戶。調查顯示:當前,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農民家庭收入還很低,加上生產、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在短期內增收還很困難。

二、農戶收入狀況分析

在調查前,筆者曾到當地政府統計部門進行了相關情況的瞭解,20xx年該鎮上報的農民人均純收入4725元,比上年增幅15%。在此次調查的52戶中,總人口213人,其中,勞力131人,在所調查的勞力中,外出務工106人。在農戶的收入構成中,來源於一產業的收入716元;來源於二產業(含外出務工)的收入2187元;來源於第三產業的收入1822元,分別佔總收入的15.2%、46.3%和38.5%。從收入構成可以看出,農民來源於一產收入較少,來源於二三產業的收入較多,尤其是外出務工收入佔總比例最高。而一產收入中,退耕還林收入佔70%以上,真正純農業收入更低。

通過以上分析,目前,我家鄉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靠外出務工收入,從調查出的外出務工人數佔總勞力人數近81%的比率來說也是如此;其次是經商辦企業的收入,單靠農業生產生活將十分困難。分析當前農戶家庭經濟收入低,增收困難的原因,我認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雖然被調查的52農戶中,年收入2萬元以上的佔大多數,但近年來農村家庭開支逐年加大,尤其是教育、住房等到方面支出更大,致使被調查的約70%以上的農戶全年沒有結餘,稍有變故就得負債。

(2)增收速度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況比速度大大降低。據資料顯示,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按照到 20xx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的目標要求,農村人均收入每年的增長率要達到12.2%,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鄉差距加大。近幾年來,儘管國家相繼出臺一些有利政策,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然落後於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並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據我瞭解,我家鄉安徽省巢湖市在全國農村所處位次還較高,農民人均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內陸地區農民收入更低。

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表現爲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國小及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約佔6%左右,國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

(2)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調查發現,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戶少。二是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三是結構調整不深入。以蔬菜爲例,種植結構雷同,品種特色不明顯,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貯藏、保鮮、深加工及包裝、運輸等嚴重滯後。

(3)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引導、協調、服務功能滯後,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一是信息服務滯後;二是技術服務跟不上。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脫切,導致農民增收難;三是信貸部門缺乏有效的資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戶貸款困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並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於沒有啓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三、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和建議

現如今,中國經濟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實現我國“保增長,調結構”的目標尤爲關鍵。但是,收入差距過大,尤其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限制了我國刺激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活力與動力。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對擴大消費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於農民自身的素質的提高。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千方百計搞好農民技能培訓,讓農民更多更早地瞭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

2 、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村服務業,提高民營企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3、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大力推廣優質農產品,優化品種和結構;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

4、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縣域經濟,爲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5、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國家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幫助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成本,促進農民增收。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本建設資金應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經費應向農村傾斜,以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差距。二要加大對農業、農民進行直接補貼的力度,進一步擴大範圍提高標準。

6、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爲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

標籤:農村 收入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