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報告

關於“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培養策略”研究報告

報告9.55K

關於“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培養策略”研究報告

關於“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培養策略”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1.中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意義

(1)問題意識是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徵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人們在研究中發現,創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求知慾、質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四個基本要素。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托拉斯提出的評價學生創造能力的20個指標中有6項涉及問題意識①。愛因斯坦在論述問題與創新的關係時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爲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者實踐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個問題,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往往是創新的源泉。”②由此可見,問題意識是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培養問題意識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切人口。因此,無論是興盛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西德的“範例教學”理論,還是我國教育家孔子,以及當代我國興起的創造教育、創新教育、創新學習都強調學生的問題意識。

(2)問題意識是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首要條件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是師生在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環境中,針對教育資源互動對話,以問題爲主線,以問題探究爲核心,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激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在充分感悟、體驗的基礎上展開多元對話,發生思維的激烈碰撞,從而獲得知識的自我建構和能力的自主生成。學習的問題不是教師的問題,而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從學生中來的問題,纔有吸引力,有挑戰性,學生合作、探究纔有興趣、有價值。問題意識是學生問題產生的源頭活水,可以這樣說:沒有問題意識,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只能是緣木求魚,竹籃打水一場空。

2.目前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現狀及成因

縱觀我們的基礎教育課堂教學實施中,學生的問題意識來源於強烈的好奇心,幼兒園的孩子天生愛問“爲什麼”,進人國小開始弱化,升人中學,迫於升學壓力逐漸淡化,走進大學,學生的問題意識久而久之,莫名其妙地被蒸發掉了。究其原因,是我們的教育存在問題。我們課題組在對400多節中學語文觀摩課、示範課、隨課堂進行觀察中發現,僅有30堂課有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質疑;僅1堂課有學生主動地向教師質疑。

造成這種現狀,從教與學的活動看,有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原因。教師方面首先由於教師關注的問題是教師自身的問題。而很少關注學生的“問題”。其次,由於有的教師駕馭課堂的綜合能力不足,課堂只能按照課堂預設展開,擔心學生提問放開後,無法調控而造成課堂混亂,以致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三是傳統的課程觀、質量觀和評價觀的影響,教師教學的着眼點牢牢地鎖定在對書本知識的傳遞上,因而害怕學生提問影響教學進度。四是傳統的機械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機會。

學生方面的原因在於學習的價值取向進入了誤區。把學習作爲獲取功名謀得職業的手段,而不是爲充實和發展自我。因而學生瘋狂的追求考試成績。這種追求使學生對知識的尊重蛻變爲對教材和教師權威的崇拜,唯書本是從,唯教師是從,不敢有不同見解和懷疑。同時長期以來的接受式學習已使學生成了課堂的奴隸,不自覺地封閉了自己對問題的思考,思維逐步變得僵化,以致喪失了自我,變成沒有自己思想的人。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目的:

(一)概念界定

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問題性心理。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併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①問題意識是個體探索的積極性,思維的靈活性、批判性以及深刻性和創造性的綜合體現。這種意識會使個體不滿足於被動地接受他人觀點,從而對別人的看法進行批判性的思辨,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會使個體不滿足於解決問題的現成方法和途徑,由此打破常規,探索新的思路和策略;會使個體在認知過程中,抓住事物本質,發現其中的問題,並努力去找尋規律;會使個體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二)研究目的

由於問題題意識與學生年齡心理、受教育程度和民族傳統相關,本課題旨在從我國目前中學生的實際出發,探究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相關策略,使學生自覺地進入問題意識境界。因此,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有二:

1.通過一系列教學策略的實施,促進中學生語文學習良好問題意識的形成,爲培養語文學科創新意識尋找突破口。

2.構建以學生問題爲導向確立教學目標,安排教學進程;以學生需要爲重點,確立教學內容;以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點拔誘導爲主要手段的現代中學語文教學模式。從而使學生實現由“被動吸收”向“主動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的變革。

三、研究的原則

1.全體性原則:心理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的潛能,個體間存在興趣、愛好和風格上的差異。因此,教師要努力克服重自身感興趣的問題,輕自己無興趣的問題;重高認知水平問題,輕低認知水平問題;重“尖子”學生,輕學習困難學生的傾向。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使全體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得到同步發展。

2.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問題的主人。課堂對問題的關注點由書本設計和教師設計的問題爲中心向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爲中心轉移。同時,教師幫助學生實現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追求單一的考試成績變爲追求個性的張揚和自我的發現轉變;由被動地接受知識向主動地探索知識轉變。

3.基礎性原則:問題意識要以豐富的知識爲背景。學生基礎越紮實,知識面越廣博,思想就越開闊。因此,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問題意識不僅要讓學生夯實語文基礎和其他各門課程基礎,而且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生產勞動,拓寬視野,擴大知識面。

4.漸進性原則:學生問題意識的提升要經過想問敢問樂問精問這四個發展過程。問題意識的培養就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髮展規律,不急於求成,善於期望和等待,讓學生學習語文的問題意識循序漸進地得到發展。

四、研究的過程

1.課題的組織及管理

本課題研究由梁平縣中國小教研室承擔,下設三個子課題,分別由梁平中學、梁山國中、明達鎮中承擔。梁平縣中國小教研室着重課題宏觀研究,負責課題管理、指導和協調工作;梁平中學側重教師方面的研究,梁山國中側重學生方面的研究,明達鎮中側重評價方面的研究。三個單位在縣教研室組織、管理下,資源共享、共同研究、責任明確。

2.研究對象

梁平中學、梁山國中、明達鎮中教師共200餘名,學生8000餘名。

3.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調查法、觀察法、訪談法等。

4.研究週期:本項研究週期爲2003年11月至2006年11月,歷時3年時間,分課題準備、課題實施、課題總結三個階段。

五、研究的結果

1.教師培養策略

◆以“問”論教策略 學生是問題的主體,教師勇於打破傳統的詳細預設教學目標和教學進程,課堂上嚴格按教學預設機械地平板展開教學內容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在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提出各自關注的問題,然後因“問”設標,因“問”施法,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髮現的新問題,隨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進程的動態生成策略。

◆分層指導策略 由於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教師要給予分層指導。對問題意識弱的學生,讓他們懂得“疑”與“問”的價值,採用創設問題情境、造成認知衝突等手段,使他們想問;對膽小的學生幫助他們消除心理障礙,樹立信心,敢於超越自我,做到敢問;對問題意識強以問爲樂的學生,給予方法指導,不斷促進思維的深刻性,逐步做到精問。

◆課內外結合策略 問題意識的培養,僅靠書本,靠課堂是不夠的,教師要善於把課內外結合起來。課堂中、書本上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外作深入的認識和進一步的探討;對課本外、生活中的問題,教師要允許學生帶人課堂,並做恰當的指導,向他們提供解決的思路和方法。這樣,使學生在對課內外問題的探索中,不斷增強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興趣。

◆時空策略 提供多種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呈現問題。提高對問題的“反應等級”。①具體途徑有三:(1)課堂安排時間讓學生質疑;(2)開闢班級問題牆,讓學生呈現問題,反饋問題探索結果;(3)利用研究性學習課(綜合性學習課)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問題探索活動和召開問題辯論會。

2.學生質疑策略

問題意識最重要的外顯特徵是質疑。因此,在系統的實施培養原則和策略中,我們始終把尋找讓學生敢問、樂問、精問、善問和師生課堂操作的方法作爲重點,並認真總結,使之系統化、序列化。

(1)解放心靈——敢問

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薄弱的最直接最關鍵的心理制約因素是畏懼。在問卷和訪談中發現,80%左右的學生有時本來想問問題,但“害怕老師不予理睬和批評”,“害怕同學嘲笑”。可見,畏懼猶如一副心靈枷鎖,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質疑熱情淡化和問題敏感度降低。因此,創設良好的人際環境,給學生課堂安全感,讓學生心靈得到舒展,是培養問題意識的前提。課堂應抓好如下幾點:

◆和學生平等對話,讓學生在愉悅寬鬆的氛圍中學習;

◆給出一定時間讓學生質疑,並提出一定要求;

◆樹立質疑無錯觀,不嘲笑“膚淺”“怪誕”的問題;

◆稱讚質疑的學生。

(2)捕捉興奮點——樂問

心裏研究表明:個體對事物的愉悅程度,是個體對事物進行深入探求的動力。培養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必須幫助學生找到質疑的興奮點,使學生對質疑產生愉悅情感,讓他們在質疑中獲得快樂,從而產生內驅力。教學活動中,可採用如下方法:

◆鼓勵學生更換角度,提出與衆不同的問題,在創新中獲得樂趣;

◆幫助僅有問題萌動的學生,抽象出間題,在彰顯問題中取得樂趣;

◆鼓勵學生提出迂迴曲折的問題,在“請君入甕”中品嚐樂趣;

◆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在解決問題中求取樂趣;

◆師生、生生之間相互“考問”,在難住他人中增添樂趣。

(3)掌握技巧——精問

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培養,不僅要求問題量的增加,更要追求其質的變化,才能逐步提高個體思維的深刻程度,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而提高學生問題的認知水平,提出真正有探索價值的問題,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核心。依據中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教師應幫助學生把握如下質疑角度:

◆從課題質疑;

◆從事物現象質疑;

◆從人物行爲及內心變化質疑;

◆從事件的衝突質疑;

◆從故事的延展質疑;

◆從假設的角度質疑;

◆從方法途徑上質疑;

◆從規律的總結上質疑;

◆在不合常規處質疑。

除上述質疑角度外,對文本學習,在起步之初可以從閱讀的規律出發,指導學生從“四塊十二問”入手,掌握質疑方法:

1.獨特感受和個人體驗型(必做)

第一問:讀了這篇文章後你最強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麼?

第二問:這篇文章你最喜歡的是什麼?爲什麼?(就作品中你認爲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說出體驗)有沒有你不喜歡的地方?請說出理由。

第三問:有什麼疑問?說出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

2.理解感悟與整體把握(選做)

第四問:你理解或你覺得作者想傳達的主要是什麼思想和感情?爲什麼?

第五問:從文中你體驗到了什麼?從中獲得了(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哪些有益的啓示(當然,這些啓示不一定是作者想激發的,而每個人的啓示可能不同)?

第六問:你如何評價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儘可能聯繫作品的文化背景)?

3.語言揣摩與表達方式

第七問:你認爲這部作品的文字有什麼特點?作品中哪些語言富有表現力?爲什麼?(體會推敲重要的詞語)

第八問:你覺得這篇作品在寫作思路上有什麼特點?

第九問:這篇作品表達上的這些特點對你的寫作有什麼啓發?你認爲它可借鑑的表達技巧是什麼(結合學生的寫作實踐)

4.反思評價與親身實踐(選做)

第十問:對這篇作品你是否有修改建議?文中哪些語句你想替換成新的語句?

第十一問:你生活中是否接觸過類似主題?如果讓你寫這個主題,你會怎麼寫(有什麼不同寫法)?

第十二問:分享同學與老師的觀點和材料後,再讀一讀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新的感受體驗和想法,想與同學交流嗎?用一兩句話說說你的學習收穫(可以就一個方面,也可以綜合地,此題必作)。

(4)把握時機——善問

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培養的主渠道在課堂。而課堂教學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任務是在對文本的領悟和問題的探索中完成的。質疑僅是探索的前奏,是解讀文本認識事物的手段,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爲課堂的全部或重點。讓學生正確把握質疑時機做到善問,在有限的時間中儘可能呈現問題,而又不影響羣體探索活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從教學進程看,質疑可有如下時段:

◆課前質疑;

◆課堂階段質疑;

◆隨機質疑;

◆總結質疑;

◆課後質疑;

(5)正確處理問題——護問

學生認知水平是有層次的,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這決定着學生的問題有深淺上的差異和角度、內容上的不同,具有紛繁性。而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何解決問題紛繁性與時間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做到既突出課堂教學重點,體現共性,又照顧個別學生,滿足個性化需求,從而保護學生質疑熱情呢?教師應掌握如下方法:

◆集中篩選法:選擇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矛盾集中的問題,達成共性目標;

◆重點突破法:對領悟文本起關鍵作用的問題,達成共性目標,深入討論,提高認識;

◆個別輔導法:對個別學生的個性化問題,個別輔導;

◆隨機處理法:部分在深層討論中能解決的“淺表”問題讓學生隨機處理;

◆課外延伸法:對課內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組織討論求解途徑,鼓勵課外探究;

3.“問題探究,往復推進”的自主化學習操作模式

制約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因素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爲此,我們探索並推廣了“問題探究,往復推進”的自主化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以問題爲主線,以問題探究爲核心,充分體現讓學生在主動、生動、互動的思維碰撞和深入探究中獲得知識的自我建構和能力的自主生成。(模式結構見下圖)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問題的主體,教師起組織、引導的作用。從教學流程看,學生的探究能力是在問題提出和問題探究、問題解決的往復循環中不斷推進滾動提高的。上一輪問題解決的成果,是下一輪問題提出的知識基礎和心理動力;下一輪問題提出,是上一輪探索獲得成功體驗的結晶。從學習的系統看,拓展性問題可是本堂課的學習環節,也可是課堂向課外的延伸;課外呈現的具有自主性、發散性特徵的問題又可帶入課堂討論。從而使學習過程打破課內課外的界限,形成課內外兩個相互獨立又相互整合的系統。

六、研究的效果

1.教師樹立起了新的教學觀念

在研究、總結和深刻反思中,我們認識到教師必須勇於革除一切舊觀念,建立起敢於超越學科自身價值,追求教學本真價值,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和整個人生髮展,把“傳授知識、啓迪智慧、健全人格”有機統一起來的學科價值觀;把學生推向前臺,以學生爲本位,教師誘導學生問題,組織、引導、參與、幫助學生探究問題的'課堂教學角色觀:教學不完全是爲追求某個知識的最終結果,在探索、體驗中獲得生命價值的不斷昇華是過程的最高追求的教學過程觀;教學的最佳結果不是追求講深講透,讓學生完全掌握,心中沒有問題,而是讓學生“始於迷惘終於最高層次的迷惘”的課堂教學結果觀。教師對“教材”、“教學”和“學習”有了新的認識。“教材”不是聖經,不是死板的教條,是協助師生學習的資源;“教學”是激勵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師生在互動對話中不斷地建構知識,鼓勵學生具有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直面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學習”是一種學習主體展開多元對話——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對話、與作者對話、與同伴對話、與自我對話、與自然對話和與社會對話,形成認知性實踐、探究性實踐、社會性實踐、倫理性實踐的過程。

2.探索出了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培養的規律

(1)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應從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和增強學生自信心入手

在實驗中,根據學生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和信息的擁有程度,將學生分爲高、中、低三組,各選取一定數量的代表進行追蹤觀察和案例分析。在分析中發現:低程度組有65%左右的學生提問的興趣和勇氣增強了。對進步較快的同學進一步訪談:“你們爲什麼對提問題的興趣提高這麼快?”80%的學生回答爲:“以前提問有人嘲笑,現在沒有人嘲笑了。”“以前老師對我們的問題不太關心有時甚至批評,現在不但關心而且還鼓勵提問了。”“以前怕自己的問題提不好,現在不怕了。”從這些回答可以看出:寬鬆、和諧、安全的學習氛圍是學生提問的必要的外部條件;自信是增強學生問題意識的心理動力。

(2)增強基礎知識,擴大信息擁有量,有利於提高問題的認知水平

在對高、中、低三組的比較分析中,我們發現在提問題的認知程度上提高較大的分別爲60%、47%、32%。這即是說,高程度組的學生問題的認知水平較低程度組的學生提高較快。再對高程度組提高較快的學生進行訪談,70%左右的學生認爲他們之所以能提出較高水平的問題,是因爲“掌握了提問的方法”和“自己的知識面廣”“基礎知識紮實”等原因,還有26%的學生認爲主要是這衆多原因中的一項,還有4%的學生認爲是其他原因。

從訪談結果可以看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信息量是學生提出高認知水平問題的基礎。

3.學生問題意識得到增強

實驗前後,我們分別向學生及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並隨機抽取了200份問卷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問題意識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1)樹立起了正確的問題觀 實驗前,學生沒能充分認識到提問的價值,57.5%的學生認爲他人提出的自己難以理解和不合常規的問題是“離奇”“古怪”問題,51%的學生對此採取討厭、嘲笑的態度。試驗後,比例分別下降爲3.5%和0。

(2)提問興趣和勇氣都明顯增強 實驗前,由於自信心不強、對質疑價值認識不夠及質疑環境不良等因素,僅4.5%的學生敢於課堂提問,3.5%的學生以提問爲樂。實驗後,學生的心理障礙得以消除,認識得以提高,環境得到改善,68.5%的學生能自覺提問,是實驗前的12.5倍;64.5%的學生認爲發現問題能給他們帶來歡樂,是實驗前18.4倍。

(3)問題的認識水平明顯提高 實驗前期,課堂上90%以上的學生根本不會提問,如果勉強提問,也只能是低認知水平的問題。試驗後,在有記錄的個案中,80%左右的學生問題的認知水平有所提高,其中有40%的學生能抓住文本的關鍵環節和文本的矛盾之處提出有個人見地的問題。

(4)敢於懷疑權威 懷疑是衡量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心理依據。實驗前,大多數學生在心理上迷信權威,不敢懷疑;行爲上把權威當作崇拜的偶像,表現爲依賴和順從。實驗後,敢於懷疑書本,指出教師、家長及成績好的同學的錯誤的比例較實驗前分別提高了77%、26%、29.5%。這說明,相當一部分學生已擺脫了對權威的迷信、依賴和順從,他們的獨立人格逐步得到健全。

4.爲新課程實施尋找到一個最佳的切人口。

七、問題討論

1.培養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創新精神仍應抓好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基本能力、信息量是學生提出高認知水平問題的基礎,問題認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學生問題意識強弱的重要尺度,而問題意識是創新精神的一部分。那麼,是否可以說在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認爲是振興民族不竭的動力的今天,要培養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我們仍應把夯實學生知識基礎擺在首位。有人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提出淡化知識的要求,我們認爲這是不恰當的。根據課題研究的情況看來,學科基礎知識教學不僅不能放鬆,相反,還應創造各種條件,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具有紮實而廣博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基本技能,這是我國基礎教育取得的成果,應該繼承和發揚。新一輪課改要改變的應是“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①而不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淡化和弱化。

2.培養中學生的創新精神應以培養問題意識爲突破口

質疑、批判本身是一種創新性思維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說,培養問題意識就是在培養創新意識。在實驗中發現,不少學生隨着問題意識的增強,其解決問題的思路也逐步增多。他們已不再滿足於現成的方法和途徑,而主動的尋求新的解決策略,同中求異,異中求新的觀念得以樹立。因此,可以說培養創新精神應該以培養問題意識爲突破口

3.傳統而單一的課程結構已不再適應培養新時代人才的要求

在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培養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真關心的問題不是學科知識問題,而是綜合性問題。縱使在學科教學中學生提出的較高認知水平的問題也往往超越學科知識本身。因此在課堂改革過程中“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⑥的現象,加強多學科整合,課內外溝通,是非常必要的。

4.正確處理完成課時目標和讓學生自主探索的關係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問題探究,往復推進”的自主學習模式不僅能有效地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而且真正實現了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發展。在對學生的訪談中,80%以上的學生願意這樣學,並且認爲,在學習中獲得了學習的快樂。然而,在對全面完成課時任務,尤其是“雙基”任務中,卻不盡如人意。有些課,由於學生問題“跑”得太遠,造成根本無法完成課時任務。由此可以看出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必將遭遇學習時間的有限性與探究活動的無限性,達成“雙基”目標與培養創新精神等之間的諸多矛盾。因而實驗教師也往往面臨着困惑。在對此的深入討論中,有如下幾種觀點。

觀點一:問題意識僅是創新精神培養的一個部分,不是其全部內涵,在課堂教學中的比重不宜過大,可做適當調整,教師對學生提問要注意調控,從而凸現“雙基”落實這一層面。

這種認識在對問題意識的歸屬上有一定的正確性。然而這種學習模式的基礎是問題,而核心卻在探究。它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新的教學理念,注意調控,凸現“雙基”,這勢必又將回到傳統教學的老路上去。

觀點二:問題意識是培養創新精神的突破口。爲此,問題意識培養必須得到強化,基礎知識可以作出暫時的一些犧牲,待學生問題意識得到強化後再突出“雙基”。

這一觀點,顯然也不全對。這樣做,雖然有利於照顧眼前利益,但訓練“雙基”與培養問題意識、創新精神本身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和諧的統一中才能健康發展。如果把二者割裂開來,這顯然不符合教育規律,必將造成人才培養的左右搖擺。

觀點三:在夯實“雙基”與培養問題意識不能兩全的情況下,追求相互的讓步,尋求一種平衡,力求讓學生協調發展。

這種觀點,在理論上是正確的,“讓學生協調發展”這也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的價值追求,然而在操作層面如何把握這個度,目前還難以找到一種恰當的方法。

綜合以上討論,我們認識到要正確處理這諸多矛盾,首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在追求教學本真意義的前提下,敢於“活化”課時目標,允許其相對超前和滯後。其次要追求“雙基”訓練與培養創新精神的協調統一。同時要進一步研究矛盾的實質,尋求妥善解決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