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語文教學要構建傳統文化教育體系論文

作文1.73W

一、學生傳統文化的缺失

語文教學要構建傳統文化教育體系論文

著名學者龐樸在《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中指出,傳統文化即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包括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價值觀之類,她是人類共同體的品格和精神。後人對其有分析、批判和繼承的任務。而實際上除一些專業的學者外,能真正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寥寥無幾,這是當前社會出現的一種不可忽視的現象。究其根源,傳統文化教育應在學校。以中國傳統節日爲例,清明節那天,教室門窗上插了一束柳枝,教室內瀰漫着一股雞蛋的香味,當筆者走上講臺問同學們清明節的由來時,卻無人知曉。甚至連門上插柳枝是爲紀念柳樹下燒死的介子推母子都不知道,更別提吃雞蛋的意義了。傳統的春節在某種程度上也只是作爲一種形式流傳下來,其內涵正在逐漸淡化。.

大多學生不懂中國儒、道、佛思想的內涵,不懂何謂“中庸”、“無爲而治”、“有所爲有所不爲”;不懂傳統文化中的“春”、“花”、“月”、“柳”等意象的象徵意義。更讓人擔憂的是,校園內不時發生學生無禮謾罵同學,頂撞老師等不良現象,這與我國古代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精神是相悖的。由此可見,部分學生的道德水平日趨下降,從這些簡單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文化正逐漸缺失,傳統文化教育日漸式微。

二、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建構的意義

語文作爲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其構成部分就包含着傳統而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這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育具有保存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功能,傳統文#通過語文教育來傳承就成爲其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於促進學生健全發展教育不只在傳授知識,更在於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培養其健全的人格。新課程改革已將教學重點從關注學科轉移到關注學生身心上來,要以人的發展爲本,.服務於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爲學生的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然而人的健全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高都離不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中“剛健有爲”、‘‘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的基本精神以及中國傳統的“整體綜合的直觀思維”、“對立統一的辨證思維”、“類比推導的聯想思維”、“觀物取象的象徵思維”等思想,更是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持續不絕的精神支柱,它對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審美情操和健全人格的養成,對人的成長、成才與處世都有很大影響。因此我們要以此加強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教會學生去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

(二)傳統文化教育有利於民族精神文化建設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具有博大精深的內容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曾爲世界文化做過重要貢獻,這在世界各國中是不多見的,但中國自身的民族文化建設卻不盡如人意。當中國的端午節被韓國註冊時,大家在憤怒的同時,不妨思考其背後的原因,中國國民文化觀念的淡漠以及中國人缺少對其保護併發揚的意識,都導致目前傳統文化的困境。章太炎曾說:“若能明瞭中國的歷史文化,我想即使是全無心肝的人,那愛國愛種的心,必定風發泉涌,不可遏抑的。”歷史上之所以會出現那麼多的賣國者,正因爲他們不懂中國文化;在國家危急的關頭,之所以有一批仁人志士爲國家挺身而出,這正是源於他們內心熾熱的愛國情懷與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堅守。民族文化代表着一個民族的強大生命力,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利於我們悠久歷史文化的傳承、弘揚,有利於民族融合力、創造力與凝聚力的加強,這也與語文課程標準相吻合。當每一個國民都看重自己國家的文化並崇敬她的時候,這個民族的強盛便是必然。

(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利於創造特色的中國教育中華民族有着獨具的悠久歷史文化與燦爛的文明。作爲教育者,我們應當將這一文化傳承併發揚。當現代科學發展色彩已重於哲學、文化的時候,當西方的實證主義在某些領域取代了東方的辨證主義的時候,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出路在何方?筆者認爲,作爲一個民族的特色只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一個民族的人民所具有的應是其民族賦予他們的特有的文化氣息與文化精神。這些民族文化與精神的宏揚都應得益於教育,而一個國家的教育則關係千萬子孫後代的發展與民族振興、繁榮。因此,我們應於教學中倡導我們特有的傳統文化教育,構建、創造獨具特色的中國教育和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思想文化教育,讓中國教育以獨特風貌走向世界。

三、語文教學之傳統文化教育方法探討

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長期的過程,我們應當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研究,以確立正確而行之有效的實踐途徑。筆者就其方法試述四點。

(一)提高教師素質,言傳身教感化學生作爲教學的實踐者與主導者,教師在教學中的責任重大,新課標對新時期的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中需要方法技巧,但更需要的是爲人師者的思想與精神,學校裏真正育人的不是知識,而是靈魂,爲人師者的靈魂。教師在追求自身業務素質提高的同時,更要注重自身思想、道德與文化素質的培養與提高,要做到真正以自身的良好品行、道德情操與豐富的文化內涵去影響、感化學生。

語文教育關及人學,教師尤應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做品德高尚的人,做知識豐富@人。生活中的很多禮儀規範,都來源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教師首先要懂得中國文化、民族精神,要不斷讀書、虛心求學,提高自身文化修養,豐富自己的思想文化內涵,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言傳身教。

(二)轉變教育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到教學目標之中,轉變傳統的以應試爲目的的教學,提倡素質教育。“以教本教,而非教教本”,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真正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開掘知識廣度與深度;真正落實課本教學目標中的德育與文化修養教育,堅持學科滲透,在傳授其他科學現代文化意識與知識的同時,堅持傳統文化教育,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要着力培養的是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者;讓學生成爲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考試製度下的好學生。因爲只有人的綜合素質提高,才能取得其專業、科研等方面的成就,否則,便是勞而無獲,或誤入歧途。因此,學校與教師都應以這一理念爲前提,建立合理的教學機制,將傳統文化貫穿、滲透到教學過程之中,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完善評價機制,進行傳統文化考覈

新課改標準結合當代學生實際,提出了建立多元化的科學評價觀,建立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相關的評估與考覈制度,不只僅限於考覈書本知識,更要考覈素質能力,這就意味着要將人格、品德、人文素養與生活能力等內容都納入考覈範圍。因此,與人文素養相關的傳統文化教育自然不可或缺。對此,江蘇語文大學聯考中已有了鮮明體現:《木版年畫與漢學》,極富傳統文化色彩;《一幅煙雨牛鷺圖》、《麥天》、《侯銀匠》、《溜索》《比鄰而居》等現代文閱讀選文,都有着厚重的文化內涵;語言表達題中的仿寫題要求學生完全瞭解我們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這無疑對我們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的滲透起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同時也凸顯了大學聯考對素質教育的考查力度。

當然,作爲基礎學科,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應從小開始,不同年級、不同層次應賦予其不同的內涵,隨着其學歷的提高再逐漸加深,將傳統文化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對於考覈,我們可觀察其日常生活、記錄其表現,適時採用多種多樣的與之相應的評估方式檢測,以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四)輔以豐富活動,優化傳統文化教育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方法直接影有關教育部門或校方可以組織編寫一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小冊子,作爲學生讀本。同時,學校可定期(如傳統節日)或不定期以圖畫、文字等形式開展一些相關傳統文化的宣傳活動,或舉辦一些演講、徵文、書法與歌詠比賽等,給學生營造一個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讓學生在這些文化活動的薰陶中不斷豐富傳統文化知識、提?涵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讀古典故事、探歷史源頭、開展傳統文化知識競答”,帶領學生走訪文化名勝,瞻仰歷史文化跡存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來豐富教學內容。從而促進傳統文化教育,完善、優化語文教學,讓學生於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會知識,提高修養,豐富內涵,健康成長。

誠然,文化的傳承都要經歷一個不斷髮展與創新的過程。一些陳舊的文化形式可能會因時代變遷而褪色,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永遠不能改變,也不會改變。惟有在新課程改革下堅持現代文化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一起抓,才能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公民,才能讓中國的教育真正成爲國人的教育。也唯此,中國纔會有自己的強大的文化力量、穩固民族的團結和豐富的人文精神,以促進中國經濟、政治的建設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