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設計

作文8.53K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設計

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背景知識。

2、在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畫菊》和《梅花》。

3、理解“疏籬”“趣無窮”“抱香死”等疑難詞語的意思。

4、反覆誦讀、體會兩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5、引導學生學習菊花獨立自主、堅強不屈的品質。

教學重點:

在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畫菊》和《梅花》。理解“疏籬”“趣無窮”“抱香死”等疑難詞語的意思。

教學難點:

反覆誦讀、體會兩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學習菊花獨立自主、堅強不屈的品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老師知道大家一定都認識菊花,你喜歡菊花嗎?爲什麼?學生交流

揭題《畫菊》。(板書詩題:畫菊)。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畫菊》。

2、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2)學生嘗試用簡單的話語說說詩的含義。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師生探索,弄懂詩意

(1)藉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啓發、補充。

5、集體交流,瞭解《畫菊》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釋義詩中難解詞語。

1、疏籬:稀疏的籬笆。

2、趣味窮:趣味無窮盡。

3、抱香死:帶着芳香枯死。

師:現在你能完整的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嗎?學生試着交流。

4、帶着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拓展活動。

學生在語文課上已經都學過《梅花》,所以學生基本都能熟練誦讀。

學生根據原有的基礎交流詩的含義。

老師小結:

牆角有幾枝梅花冒着嚴寒獨自開放。爲什麼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爲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梅花,香色俱佳,獨步早春,具有不畏嚴寒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因而歷來爲詩人們所吟詠,所歌頌。在我國古代爲數衆多的詠梅詩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稱一首饒有特色、膾炙人口的佳作。

教學反思

xxxxx

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祖國燦爛的文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更深刻地瞭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保護祖國傳統文化的意識,培養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獻身國家,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教學重點:讓學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強不息,自強自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自覺踐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教學方法;情景體驗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課件、PPT

課型:新授課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曆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並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於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它標誌着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係、人與社會關係和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踐的結晶。

(二)內容

1、愛國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爲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並昇華成爲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現了岳飛的“精忠報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愛國主義成爲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

2、利義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係。主張“義以爲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一種植根於社會文化的羣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3、仁愛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4、提倡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這種爲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起碼的行爲準則。它正確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它是人類社會道德關係的具有科學性的優秀的遺產。

(三)總結

傳統道德一般都是在社會穩定時發揮作用,而社會劇烈變動時則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謂“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古人說:“以史爲鏡,可以知興衰”。 歷史證明,儒家倫理往往在太平盛世發揮它穩定社會、緩和矛盾、調節人際關係的社會功效。當代中國已進入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時期,社會穩定、政治穩定是中國的大局。爲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團結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設無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抓手。一個社會能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道德建設水平的如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標誌。

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句,背誦《題畫蘭》和《庭竹》這兩首詩。

2、對照解析理解詩句的基本意思。

3、藉助插圖並結合詩人背景理解古詩大意。

4、領悟詩人的情懷,學習古人那種在生活中不隨波逐流,堅持操守、卓爾獨立的品質。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句,背誦《題畫蘭》和《庭竹》這兩首詩。對照解析理解詩句的基本意思。

教學難點:藉助插圖並結合詩人背景理解古詩大意。領悟詩人的情懷,學習古人那種在生活中不隨波逐流,堅持操守、卓爾獨立的品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有誰認識、知道蘭花,能不能跟大家做一下簡單的介紹?

2、揭題《題蘭花》。(板書詩題:題蘭花)。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題蘭花》。

2、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2)學生嘗試用簡單的話語說說詩的含義。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師生探索,弄懂詩意

(1)欣賞山巔蘭草之圖,藉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啓發、補充。

5、集體交流,瞭解《題蘭花》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釋義詩中難解詞語。

1、貞:堅定,有節操。

2、抱:持守;奉。

3、芳:花卉。詩中的羣芳泛指開在塵世間的花。

4、事:動詞,做。

師:現在你能完整的`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嗎?學生試着交流。

4、帶着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拓展活動。

1、師介紹:《庭竹》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寫的一首讚美竹子的詩。

2、學生試讀《庭竹》。

3、集體誦讀《庭竹》。

師:現在你能試着根據自己的理解,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含義嗎?學生試着解釋

4、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含義。

《庭竹》大意:經過清晨朝露的洗滌,竹節像塗了鉛粉,泛出了銀白的光。挺拔修長,似青玉般的竹枝在和煦的風中輕輕的搖曳着,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修竹就像是一位有才德的君子,無論把它種植在哪裏,都不會不適宜的。

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結合解析理解詩句的意思。

2、再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蟬》和《詠螢》這兩首詩。

3、理解“垂緌”“流響”“疏桐”“的歷”等疑難詞語的意思。

4、學會誦讀欣賞詠物詩的方法。

5、學會藉助插圖理解古詩裏包含的意思。

6、學習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再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蟬》和《詠螢》。教學難點:理解“垂緌”“流響”“疏桐”“的歷”等疑難詞語的意思。學會誦讀欣賞詠物詩的方法。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揭題《蟬》。(板書詩題:蟬)。

2、師介紹作者:虞世南,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本詩與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詠蟬》同爲當時詠蟬詩三絕。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蟬》。

2、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2)學生嘗試用簡單的話語說說詩的含義。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師生探索,弄懂詩意

(1)欣賞蟬的“近景圖”和蟬鳴幽思圖,藉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逐句內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啓發、補充。

5、集體交流,瞭解《蟬》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釋義詩中難解詞語。

1、垂緌: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嘴上的吸管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2、流響:傳出的響聲。

3、疏桐:高大的梧桐樹。

師:現在你能完整的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嗎?書生試着交流。

4、帶着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拓展活動。

1、師介紹:《詠螢》是虞世南的另一首詠物詩。

2、學生試讀《詠螢》。

3、集體誦讀《詠螢》。

4、引導學生理解難解詞語及詩的含義。

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祖國燦爛的文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更深刻地瞭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保護祖國傳統文化的意識,培養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獻身國家,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教學重點:

讓學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強不息,自強自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自覺踐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教學方法:

情景體驗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課件、PPT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曆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並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於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它標誌着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係、人與社會關係和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踐的結晶。

二、內容

(一)表現方面

1.愛國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爲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並昇華成爲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現了岳飛的“精忠報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愛國主義成爲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

2.利義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係。主張“義以爲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一種植根於社會文化的羣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3.仁愛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4.提倡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這種爲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起碼的行爲準則。它正確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它是人類社會道德關係的具有科學性的優秀的遺產。

標籤: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