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古詩教學設計(15篇)

語文3.16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那麼你有真正瞭解過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教學設計(15篇)

古詩教學設計1

教學要求:

瞭解兩首古詩的詩句的意思。

瞭解詩的作者的相關知識。

理解詩句所蘊含的道理。

 《江南春》作者唐代詩人杜牧。

釋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託了諷喻之意。

二句寫今:

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

四句弔古:

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託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經院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詩人程顥,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遊,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寫景:

淡雲、輕風、紅花、綠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多麼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四句抒情:

身處這宜人春色裏,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爲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閒貪玩呢?

指導反覆朗讀,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

古詩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的:

1.瞭解兩首古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煉,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3.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4.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瞭解內容。

二、教學重難點:

1.弄懂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後那樣歡快的原因和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通過重點詞語的品析及反覆吟誦來體會。

2.體會這兩首詩明白如話而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3.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4.自學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

(師舉起空白的第四課)同學們,老師今天這節課沒有準備,想請你們來當我的老師!

大家想一想,如果讓你來當我的老師,你教教我怎麼學這兩首古詩呢?

(二)師生共同設計自學步驟:

1.我們先用第一首詩做實驗。(生討論如何教老師,全班交流)

2.師引導小結(即學生自學方法)並板書:

①解詩題(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②解難解詞。

③理解詩句(用使用參考書、看插圖、想象、反覆誦讀、串講詩意、解課後題等方法)。

④歸納中心(體會作者情感)

⑤談讀詩感受。

⑥有感情朗讀。

(三)實施師生共同學習:

1.請同學上講臺當小老師,爲全班和老師解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寫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詩,也就是在他最高興的時候寫下的。此詩寫於763年,安史之亂的頭目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他的部下紛紛投降;河南河北相繼收復,“安史之亂”從此結束。杜甫在四川聽到這一消息後寫下了這首充滿歡樂之情的七言律詩。

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意思?聞:聽說。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

意思是聽說唐王朝的軍隊收復了河南河北。

2.理解難解詞:

劍外:通常作爲四川的簡稱。

忽傳:忽然間到處傳揚。

收薊北:收復薊北。

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因喜極而淚下。

卻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亂捲起。

欲:將要,簡直要。

狂:放懷,無拘無束,熱情不加節制。

放歌:放聲歌唱。

須:須要。

縱:放任,這裏盡情的意思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3.理解詩意:

用使用參考書、看插圖、想象、反覆誦讀、串講詩意、解課後題等方法理解詩句意思:

①“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a串講:意思是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在劍外到處傳揚。我剛剛聽到這個喜訊,涕淚就灑滿了衣裳。

b積累詞語:聽到喜訊爲何還“涕淚滿衣裳”?可以用哪個四字詞形容他?(喜極而泣、唏噓不已……)

c有感情地朗讀。

②“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a看插圖,通過人物的表情、動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b詞語積累:“喜欲狂”和“涕淚滿衣裳”矛盾嗎?可以用哪個詞解釋?(悲喜交加)

c想象:詩人離開家鄉這幾年,過的是怎樣的生活?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杜甫興奮的原因是什麼?

師補充:杜甫興奮的原因決不僅僅是因爲詩人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爲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 d串講: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還有一絲的憂愁?我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e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心情。

③“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a串講:在大晴天裏我要放聲歌唱,暢飲美酒。趁着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

b“白日”每天都有,爲何此詩要強調呢?象徵着什麼?(詩人的生活重見天日,心情愉悅)

c讀出詩人的好心情。

④“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a“即”和“便”都是表示什麼的詞語?詩人用在此的目的是什麼?可見詩人語言精練。

b串講:放舟從巴峽東下,穿過那巫峽的疊蟑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⑤讀全詩,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4.總結全詩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因多年戰亂被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洋溢着詩人的愛國情感。)

5.師引讀,生齊讀.

6.請一位同學帶大家讀背古詩。

(四)師引導生認識這首古詩結構、韻律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同學們,看到詩的題目《示兒》你是怎麼理解的?

“示”是什麼意思?“示兒”是什麼意思?(“示”把事物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可以說是告訴兒子,在這裏指對兒孫們有所交代,相當於遺囑。)

2.簡介作者:

這首詩是宋代大詩人陸游寫的。陸游一生創作了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示兒》這首詩是他在86歲高齡,重病在牀,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囑咐。

(二)自由讀這首詩

想一想,陸游逝世以前最牽掛的是什麼事?

(三)學習這首古詩

1.結合課後的註釋,試試自己能讀懂什麼,讀懂哪句就說哪句。說的不確切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糾正,教師適時點撥。

2.師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來的意思。“元知”是本來就知道的意思。

“萬事空”什麼事都沒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國。“同”統一。“九州同”是指全國統一。

②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爲看不見全國統一而感到悲傷。

③“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師”這裏指南宋軍隊。

“北定”“定”是平定,這裏是收復的意思。“北定”指收復北方。

“中原”這裏指淮河以北被金兵佔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先。

“無”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們的。翁,指父親。

④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家祭的時候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⑤陸游既然知道人死後萬事皆空,爲什麼還叮囑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這句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思想感情。)

3.現在你瞭解陸游逝世前最牽掛的是什麼了嗎?

(祖國何時能夠統一這一件大事)

其實這也是陸游畢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說。

(四)總結全詩

1.這首詩主要講了什麼?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齊讀這兩首詩

思考:《示兒》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嗎?聯繫詩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這兩首詩都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這一點是相同的。

但《示兒》是通過“悲”來表達盼望祖國統一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通過“喜”(聽到祖國重歸統一,“喜欲狂”)表達的。

(六)背誦默寫這兩首詩

古詩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學會演唱歌曲《遊子吟》,並從中感受母子情,得到愛的教育。

2、認識前倚音,並學會演唱。

教學重點、難點:

充分感受、體驗、表現母子情。

教學準備:

電子琴,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師:母愛是天底下最偉大的愛。其實自古以來媽媽給予自己孩子的都是無私的愛。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以爲古代的媽媽,請大家看課本22頁的圖片(,清同學們告訴老師,在這幅圖片上描繪了什麼?

師:同學們都回答的非常棒,這幅圖片啊,主要描繪的是一位母親爲自己的孩子縫衣服的場景,圖片上的兒子就是我國唐朝的著名詩人孟郊,他爲了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愛和感激之情,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詩歌——《遊子吟》。瞭解古詩創作背景:《遊子吟》是孟郊50歲任粟陽時寫的,詩人此時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再看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母親,回想自己20年來爲謀求出路而顛沛流離四處漫遊,如今雖結束了遊子生涯,可以迎接母親同享天倫之樂,但母親一生操勞、養育和教導之恩,豈能報答得了!於是詩人吟唱了這首送給慈母的頌歌。

二、吟讀古詩,體驗母子情。

1、 教師有感情地朗誦。

2 、 同學們有感情地吟誦《遊子吟》。

、 “誰來說說看,你最喜歡哪一句?它表達了什麼意思?”說說自己最喜歡的詩句,更深入地體會古詩的含義。

師:慈愛的母親一針一線爲即將遠行的兒子縫製衣服。她擔心兒子遲遲難歸,因此,細針密線把衣服縫的結實耐穿,但心裏卻盼着兒子早些平安回來。象小草似的的兒女,怎麼也報答不了春天陽光般偉大的母愛。(誰說做兒子的這顆象小草一樣稚弱的孝心, 能報答得了母親像春天陽光一樣的慈愛呢? 其中,“寸草”,指小草,象徵子女,“春暉”指春天的陽光,象徵母親的慈愛。比喻父命的恩情深重,難以報答。)

4、師:“大家對這首古詩都有着深刻的理解,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將它吟誦。”再次深情地朗誦《遊子吟》。

三、 導學訓練,唱出母子情

1 、範唱歌曲

師:看來大家被詩歌深深的打動了,其實被打動的不光是你們,還有許許多多的兒女們也同樣被打動。有一位作曲家爲了讓我們更好地表達這種情感,爲這首詩配上了優美的旋律,使它成爲一首動聽的歌曲。請聽…….(課件出示歌譜,範唱)。

2 、 再聽歌曲,用哼鳴跟唱。

3 、 用wu輕聲哼唱歌曲。

4、 前倚音教學

①、師:在這首歌的學習中,出現了哪些我們之前很少見到的音符呢?(引出前倚音) ②、師:前倚音像什麼?它應該怎麼唱?(教師示範)

師:像是媽媽牽着自己的孩子,緊緊挨在一起時的樣子。

③、師:讓我們把所有的前倚音都找出來吧。(學生用圓圈圈出所有前倚音)我們把它們唱一唱,唱時要注意,兩個音應該緊緊相連。

④、師:誰來說說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前倚音呢?(因爲要體現母子情)

師:既然前倚音在我們這首歌曲裏起到了這麼重要的作用,那我們一定要把它唱得更好,對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唱唱前倚音。

⑤、學唱歌詞

a、範唱,在心裏默唱歌詞。

b演唱歌曲。

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師:這是一首表達母子深情的歌曲,我們應該帶着什麼樣的情緒來唱呢?(深情地) 師:那就請大家帶着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演唱這首歌。

四、 爲歌曲創編舞蹈動作

1、師示範,全體同學一起跟着老師有加上優美的動作,有感情的演唱唱歌曲。

2、請同學們開動腦筋根據對媽媽的感情,還有什麼更加好呃舞蹈動作能夠融入歌曲之中,讓學生自由發揮。

五、歌曲拓展。

學唱這首歌曲你有些什麼感想?

媽媽都爲你做過什麼?你爲媽媽又做過些什麼?媽媽是怎樣愛你?你又是怎樣愛媽媽的呢?你能爲媽媽做些什麼?

六、課堂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不僅學習了《遊子吟》這首歌,並且還爲它編上了舞蹈。老師希望同學們在母親節的時候能夠爲自己的母親獻上這個節目,表達一下你們對媽媽的感激之情。

古詩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2個生字及文中3個注音字,學寫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春日》和《涼州詞》。

3、感悟古詩的意境。引導學生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感受古詩的意境。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們曾經學多那些描寫春天的古詩?背一背。

2、回憶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

自由讀→看圖想意思→朗讀背誦

二、學習《涼州詞》:

1、出示第二首古詩,用上面的方法自學。

2、檢察自學情況。指名朗讀,糾錯互評。

3、質疑問難,詩中哪個詞的意思你不太懂?

點撥:萬仞、楊柳、玉門關

4、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意?

5、啓發感情,瞭解作者及其邊塞的風格。

簡介:王之渙,盛唐邊塞詩人。

這首《涼州詞》描寫了邊塞怎樣的環境?你能想象當時戍邊戰士的生活嗎?

6、有感情地按七絕節奏朗讀詩歌。

7、組織背誦。

三、學習寫字:

1、出示要寫的3個字。提出好的寫字建議。

2、練習寫字。

3、互相評價。

四、小結。

五、作業:

請收集王之渙的其他邊塞詩,讀一讀。

第二課時

一複習,激趣。

1、背誦《涼州詞》。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宋代朱熹的古詩《春日》。

板書詩題,齊讀。

二、學習古詩《春日》:

1、出示全詩。指名試着讀一讀。

2、放錄音,生認真聽。

3、自學古詩中的生字。

4、小組內互讀互聽。

5、逐句簡析詩意。

等閒—隨便

注意:風和日麗時,到泗水邊遊賞,一望無際的風光恍然一新。隨處可見春風的面目,萬紫千紅的花兒都是他的姿容啊。

6、用自己的話說大意,想象一下美麗的春天。

7、按節奏朗讀古詩,鼓勵當堂背誦。

三、練習寫“閒”字。

四、請同學們課後積累描寫春天的古詩。

五、作業:

1、背誦《春日》

2、完成課後習題2

古詩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

1、學會7個生字。

2、看註釋和插圖,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

能力培養學生自學古詩和背誦的能力。

思品邊讀邊想象每首詩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藉助詞典或註釋理解詩句。

教學難點想象每首詩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查閱資料

教學準備

課件教學課時2

第1課時

學生活動時間(約)34分鐘

教師活動時間(約)6分鐘

教學要求

邊讀邊想象每首詩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習《楓橋夜泊》(20)

一、整體感知。

課件播放多媒體展示的詩文、意境圖,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詩的節奏、韻律、意境。板書課題,理解課題。

二、自讀解惑。

(一)自讀課文,對照文中的註釋,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小組交流,釋疑解惑。

(三)全班交流,質疑問難。(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在後面的教學環節中能夠解決的,可暫不作答。)

三、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找出詩中描寫景物的詞語:

月落烏啼江楓霜滿天

漁火鐘聲客船寒山寺

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上述景物加以描繪,教師選擇板書。

如:驚叫的烏鴉滿天的寒霜孤零零的客船悠遠的鐘聲等等。選擇一個或幾個詞語,說說這些詞語表達的意象。

如:江邊的漁火:江中亮起漁火,說明夜幕降臨,遊子的又一個漂泊夜開始了。

月亮落下,滿天寒霜:描繪了一幅幽暗、深遠寒冷的畫面,暗示黑夜漫長。

驚叫的烏鴉、悠遠的鐘聲:更加襯托夜的寂靜、淒涼。

江邊的楓樹、孤獨的客船,隱約的古寺:顯示出停泊之地偏僻荒涼。

引導想象:這是一幅什麼樣的江南秋夜圖?

音樂渲染、感知意境。

師描繪:一個深秋的夜晚,一輪明月高掛,灑下清冷的光輝,江邊的幾棵楓樹,江裏兩三點漁火,時隱時現。一葉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楓橋邊上。一個遊子眺望遠處隱約可見的寒山寺……

學生在音樂中誦讀。

師提問:讀詩時你內心有什麼感受?詩人的這種情感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呢?這一夜景物的變化,遊子一一看過,想想這夜他該是如何度過的。

(從天黑到夜半再到下半夜,遊子看着江邊景物的變化,聽到了烏啼鐘鳴,徹夜難眠。)這是爲什麼?(因爲“愁”)

師:詩人張繼怎麼了,勞累了一天爲什麼不好好睡覺?他看看江楓,看看漁火,愁什麼呢?你們猜一猜,他爲什麼而愁?

生:可能是他離家久了,非常想念家裏的親人;

可能是他外出遊玩,碰到不順心的事了,比如和好朋友鬧矛盾了;

可能是他孤零零一個人,很寂寞。

師:那麼他是睡不着覺才聽見鐘聲,還是鐘聲使他愁了?怎麼理解“對”字?他面對的是什麼?和他做伴的是這個“愁”字。究竟爲什麼呢?

課件播放補充資料,學生配樂輕聲讀。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文那麼長那麼大,然而就是沒有他張繼的名字。

江楓如火。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另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麼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夜晚該睡覺一邊養足精神第二天再讀。然而今夜是一個憂傷的夜晚。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張繼,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盡的枯樹,似樑燕飛去的空巢。”

——摘自張曉風《不朽的睡眠》

待學生自由讀之後,指一名讀書較好的同學讀這段資料。

師:他落榜了,於是淒涼的深秋夜景和痛楚的內心愁緒造就了一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最後寫“夜半鐘聲到客船”是想表達什麼?

生:孤寂的、寒霜滿天的夜晚,除了幾聲烏啼,靜悄悄的,使詩人本來感到孤獨的心更孤獨了,所以他難以入睡。現在聽到遠處傳來寒山寺的鐘聲“當——當——”就好像撞擊在他的心坎上,他越發孤獨苦悶了。

師:是啊,張繼進京趕考落榜之後,乘一葉小舟到姑蘇城外楓橋邊停泊,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烏啼,那漁火,還有寒山寺的鐘聲,就成了這一首流傳千載的好詩。請大家一起背誦!生背誦古詩。

師:一千二百多年過去了,那金榜狀元是誰已無關緊要,真正被我們記得的是張繼以及這首聞名中外的《楓橋夜泊》。現在,讓我們暫且告別這位失意的人,離開楓橋。要知道,就在張繼寂寞憂愁之時,有一個人早已興奮地來到廬山腳下——課件出示《望廬山瀑布》。

學習《望廬山瀑布》(20)

一、談話引入。

師:唐代大詩人李白來到廬山,放眼廬山瀑布有何感受呢?

二、學習古詩。

(一)指名讀《望廬山瀑布》,讀後說說題目的意思。理解“望”字。

(二)自由讀詩理解。

(三)指名說詩大意,疏通詩意後追問:

1.詩中哪個字迴應“望”字?還從哪裏體會出是“望”?

2.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什麼?廬山西北部形似香爐的高峯。

紫煙:爲何生紫煙?

課件出示畫面,引導想象當時的意境:青山如黛,遠遠望去,香爐峯雲霧繚繞,在陽光照耀下,香爐峯上的團團雲霧形成了紫色的雲霞。

3.遙看瀑布掛前川川:水道、河流。掛:懸掛遠遠看去,瀑布就像懸掛在山前的河流。

4.飛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山高瀑布長。瀑布從高高的山崖上直瀉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長。

5.疑是銀河落九天九天:傳說中的九重天,山的最高處。使人懷疑眼前的瀑布是銀河的水從天的最高處傾瀉下來的。

(四)想象情境體會;課件播放廬山瀑布錄像資料;指名展讀,相機導讀,練讀。

(五)整體朗讀,感悟意境。

李白當時的心情什麼樣?讀出來。假如你就是大詩人李白,當時的情況(正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經過廬山遙望廬山瀑布),會是什麼心情?詩人眼中的瀑布,正是自己當時心情的寫照,“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句,揭示了李白此時心胸之豁達,該怎麼讀?

(六)品味語言。

1.全詩哪個字寫得好,爲什麼?生自由談。引導學生談出、讀出自己的理解。

如:“掛”字,一個“掛”字,讓我們想象到瀑布高直平展的樣子,給流動的瀑布以“靜”的感覺,引起了讀者的遐想:是誰把這麼巨大的白絹掛起來的呢?掛在哪呢?

如:“直下”、“三千尺”寫出了瀑布飛瀉而下,又高又大。

如:“銀河”使瀑布充滿神話色彩,也寫出了瀑布之長。“落九天”,詩人想象奇特,誇張地寫出了瀑布的形態。

2.師:全詩是在寫瀑布,第一句並不是寫瀑布,好像沒什麼用處。你們同意嗎?

生生交流後回答:全詩寫的是真實的景物,第一句寫山,好像與瀑布無關,其實是爲寫瀑布做鋪墊,寫山是爲了寫瀑布。沒有山,瀑布就無處可掛了。

三、整體欣賞課件播放廬山瀑布壯觀景色。

四、讀出感受生自由讀,練習背誦。

第2課時

學習《山行》和《江雪》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結識了一位憂愁的詩人,遙望到廬山瀑布的壯觀景色。那麼,秋天的山林,冬雪中的江面上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這節課我們學習《山行》和《江雪》這兩首古詩。先來看第一首《山行》。

二、初讀古詩。

(一)藉助拼音自讀古詩,注意“斜”(xiá)的讀音。

(二)指名讀,學生評價。

三、質疑解疑。

(一)教師配樂範讀,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二)學生自主朗讀,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詩的意思。(師巡視,提示學生可以試着按方位畫出簡圖。)

(三)提出不懂的問題。

(四)討論交流,解決疑難。(獨立思考——小組討論)

(五)藉助多媒體,感悟作者用詞的精煉。

1.寒山:不是山的名稱,深秋時節山中有寒意。一個“寒”字,既寫出了季節特點,又寫出了作者的感覺。

2.坐:因爲。

3.紅於:比……更紅。於:比。這句話用誰和誰作比較?用霜葉和二月裏的鮮花作比較,經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

4.錄像展示:山的高處白雲升起隱約有人家和漫山遍野經秋霜打過的火紅的楓葉,理解“白雲生處有人家”和“霜葉紅於二月花”。

(六)創設情境,展開想象:如果你就是站在山腳下的詩人,你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

四、體會情感。

(一)學生多種形式讀課文。(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二)配樂,播放課文意境課件。

教師旁白:走在帶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盤旋曲折,斜斜地向遠處的山頂延伸。詩人一邊走一邊向遠處望去,只見那白雲繚繞的地方住着幾戶人家。詩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車,爲什麼呢?因爲美麗的楓林晚景把他給吸引住了。詩人不禁由衷地讚歎:“霜葉紅於二月花。”

(三)剛纔我們跟隨詩人一起觀賞了山林中秋天的景色,此時你有什麼感受?你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再次多種形式練習讀。

五、誦讀古詩。

(一)詩人寫的美,你們讀得也美。想不想把這首古詩背下來?(學生自由背)

(二)出示課件,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和畫面前吟誦。(可以配上動作)

(三)學生背誦展示。

導語:就在詩人杜牧被秋天山林美景所陶醉的時候,一位老翁卻在鋪滿大雪的江面上獨自釣魚(板書《江雪》)。請大家自由學習第二首古詩。

學生自學,然後討論交流。

六、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四首古詩。

2.自定要求積累詩篇。如:描寫秋天的景色的詩篇還有哪些?描寫秋天山林中景色的詩篇還有哪些?描寫冬雪天的還有哪些等等。

古詩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會認“古、詩”等13個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初步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培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初步情感。

【課前準備】

1、每個學生自做一份本課生字小卡片。

2、學生預習:

讀讀課文,同學間相互幫助,看能讀懂多少。

第一課時

學習《春曉》

一、導入新課,學習“古、詩、首”三個字

1、指名背誦兒歌。

2、指名背誦古詩(隨意)。

3、小朋友們已經會背這麼多古詩了,真了不起。那麼,老師寫兩個字看看大家認識嗎?

(板書:古詩)

4、學生自學、互學、擴詞遊戲。

5、你會背誦5首,他會背誦8首,哪位小朋友認識這個幾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書出來讓學生認讀,也可以根據班級情況讓學生板書“首”字。

二、學習古詩《春曉》

1、初讀古詩,正確流利:

⑴ 出示古詩(課件或小黑板)。

⑵ 詢問班級內有沒有會背誦的。如有,就請會背誦的小朋友領着大家讀。

⑶ 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眠:讀(mián),不讀(mín)。

聞:前鼻音(wén)。

⑷ 自由練讀。力求會背。

2、再讀古詩,瞭解大意:

⑴ 請小朋友們再讀讀這首古詩,看看你哪兒讀懂了,還有哪兒不懂。

⑵ 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① 曉:可以先告訴學生“春曉”是春天的一個早晨,再讓學生聯繫曉的日字旁理解。

② 眠:可讓學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訴學生是睡覺的意思。

③ 聞:先讓學生看門字裏面是什麼字(耳),再問耳朵是用來幹什麼的(聽)。順便進行擴詞練習(新聞、聞名、耳聞、見聞) 。

④ 啼鳥:可以倒過來讓學生理解(鳥啼)。

⑶ 句子比較,初步感受古典詩歌的韻律美:“處處聞啼鳥”和“處處聞鳥啼”兩個句子,在這首中用哪個好?爲什麼?

⑷ 粗略講講詩意。先讓學生自己說,老師再予以點撥指導。

3、反覆吟誦,感悟意境:

⑴ 感悟韻律:

① 齊讀古詩。

② 引導學生髮現“曉、鳥、少”三個字的韻母都是ao,適當滲透一點押韻的知識。

③ 自由練習朗讀:

邊讀邊體會“曉、鳥、少”三個字在詩歌中很順口(押韻)。

⑵ 感悟節奏:

① 老師範讀,學生體會老師哪兒的停頓長一些或者拖聲較長。

② 適當斷句,引導朗讀: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③ 學生自讀,體會感悟。

⑶ 想象意境:

① 課件或掛圖:

雨後春天的早晨美麗的景象。

② 教師描述引讀:

在春天裏睡覺真好,不知不絕就天亮了──春眠不覺曉;剛一醒來,就聽到四處傳來鳥兒的啼叫,那聲音真動聽──處處聞啼鳥;昨天夜裏颳風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麗的花兒被風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⑷ 背誦古詩。

三、指導寫字

1、範寫、講解:

古:橫一定要長,寫在橫中線上方;豎寫在豎中線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關鍵是注意第四筆──撇的起筆處,應該在田字格中心交叉點稍微偏右一點。

處:⑴ 引導書寫“夂”。

⑵ 捺要寫出小“腳丫”。

(寫捺畫,起筆輕,要出腳,先停停。)

2、學生練習。

古詩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掌握要求會寫的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句的意思,並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掛圖或投影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話導入《竹枝詞》

同學們見過“太陽雨”嗎?一邊下雨,另一邊卻陽光燦爛。有一句詩說得好——(試探學生是否預習),嗯,就是我們本課要學的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二、指導學習詩句

1.學生交流了解到的有關劉禹錫的資料。

2.簡介竹枝詞。

“竹枝詞”是流行於古三峽地域的一種民歌,含思宛轉,清韻悠遠,音調和諧,明朗歡快。人們在勞作之餘,成羣結隊在江邊、堤畔吹笛、擊鼓,邊唱邊舞,抒發內心的感情,驅散一天的疲勞,是三峽人民最喜愛的娛樂方式。劉禹錫在夔州,經常見到這種場面,極爲欣賞,因而填寫了許多“竹枝詞”,今天要學的就是其中廣爲流傳的一首。

3.理解詩意。

(1)指名朗讀,齊讀。

(2)藉助註釋,自讀並思考詩句的意思。

(3)同桌互說,再全班交流。

“楊柳青青江水平”:江邊的楊柳青青,垂着綠色枝條,大江水面平靜。

“聞郎江上唱歌聲”:只聽到江面上傳來情郎唱歌的聲音。

“東邊日出西邊雨”:東邊出太陽,西邊卻下着雨。

“道是無晴還是晴”:說不是晴天吧,卻還是有晴的地方。

(4)朗讀全詩,再指名把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4.讀中想象。

(1)讀了這首詩的前兩句,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一場太陽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邊,看到江邊的楊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綠,江水平靜,耳畔忽然傳來一陣熟悉的歌聲,原來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這首詞的後兩句寫出了少女什麼樣的心理?

三、指導朗讀、背誦

背誦《竹枝詞》。

四、作業

1.默寫這兩首古詩。

2.課外蒐集劉禹錫的其他《竹枝詞》讀一讀。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瞭解學生積累的描寫江南春景的古詩:《憶江南》(白居易)、《江南》(漢樂府)等。

2.引入《江南春》。

3.介紹作者。

二、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教師示範讀、同學練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和節奏。

2.結合註釋瞭解詩意,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千里鶯啼綠映紅”:千里江南,黃鶯歌唱,綠樹映紅花。

“水村山郭酒旗風”:依山傍水的山村、城鎮,酒旗迎風飄揚。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北朝建的成百上千的寺廟,正沐浴在如煙細雨中!

4.體會詩人對江南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的讚美感慨之情。

5.再練讀詩句,讀出節奏與情感。

三、朗讀並背誦古詩

古詩教學設計8

詩歌是語言的精華,古詩詞更是文學藝術的魁寶。好的詩詞意境深遠,幽香怡人,閱讀古詩詞讓我們體會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用以陶冶情操,提高審美的能力和文化修養。《語文課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這也是近年來古代詩詞鑑賞題在各地會考試卷中以不同形式紛紛出現,並奉行不衰的原因。古詩詞賞析是個極其廣泛的話題,會考詩詞複習第二課應該依據各地會考古詩詞鑑賞試題類型確定爲景物描繪、意境體驗、作者情感三個方面,以景物描繪作爲重點,以意境體驗作爲難點,採用以重點突破難點的方式進行。

中國詩學一向重視“情”和“景”的關係,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表達,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託物言志。並且國中階段所選89首課內外古詩詞絕大部分選取自然景物,藉以寄託作者的情思。因此,複習重點放在了“景物的描繪與概括”上,也嘗試通過景物的分析尋找一條行之有效的詩歌鑑賞之路,以“景物分析”爲重點帶動難點——“意境體驗”的突破。在整節複習課的過程中依照的宗旨是“化繁爲簡、化難爲易”,強調共性。

以“如何欣賞一幅畫”帶動學生欣賞古詩詞。學生第一遍閱讀詩詞,很少去直接的感受詩中具體景物特徵和詩人的思想情感,卻可以直接感受到詩人用文字描繪的景物的冷暖色調。因此,複習中把冷暖兩色調作爲大背景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這也是簡化詩歌鑑賞的第一步。

冷暖色調的界定取決於詩人所選取的藉以抒發情懷的景物及其特徵 ,也是我們鑑賞古詩的重要環節。帶領學生由初步感知進入詩中更深一步。其中,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景物畫面是近年來會考試題中出題頻率較高的題型,其分值與20xx年熱點題型“給定語句自選角度欣賞”分值相當。複習中,列舉到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作範例,意在讓學生抓個體景物掌握形容詞在描繪畫面中的使用,列舉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意在讓學生在描繪畫面時注意季節詞,色彩詞及填加動態詞的適用,再以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作鞏固訓練。

會考試題中除對景物描繪的考查外,還涉及到畫面特點的概括能力的考查,這一環節的訓練仍建立在冷暖色調前提下進行規律性的歸納,尤其讓學生注意的是羣體景物組成的畫面特點。例如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特點概括: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就是格外醒目,因此稱之爲“孤煙”,它寫出了景物的單調,而一個“直”又體現出它的勁拔和堅毅之美。“落日”給人以傷感,一個“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蒼茫的感受。整個畫面給人雄偉之感,詩中景物畫面特點即可概括爲“雄渾壯闊的大漠黃昏落日圖”。教師給學生分析後,尤其讓學生注意的是概括畫面特點的語句的構成特點,輔之以其他詩詞的訓練,爭取讓學生充分掌握這種結構的語句概括形式。

按照常規訓練,景物及其特徵分析結束後應爲作者情感的分析,借於上一複習環節中羣體景物特徵的概括與意境的體驗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學生在冷暖色調的分析中已有揣摩作者情感的潛在意識在感受着畫面,所以在設想中將“意境體驗”作爲第三個複習環節。意境是詩歌賞析中最難以把握的 ,在以往中,往往將詩詞作以內容上的細緻劃分之後,再給學生傳授分析意境的方法,意境體驗上花費的時間多,學生對此理解卻如同霧裏看花。在本節複習中,此環節仍是難點,但不作爲詳細部分,只需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即畫面概括的羣體景物特徵即可作爲意境去理解,等於給學生體驗意境的一個清晰的框架、概括的程式,加之以具體的詩詞作口頭練習即可。

在描繪畫面和概括畫面的重點訓練中,學生感受畫面已有潛在的情感意識,課堂第四個環節——“作者情感”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仍以冷暖色調爲前提,以具體詩歌爲例,歸納出冷暖色調下作者通常帶有的情感,如:愉悅、歡快、讚美、興奮、思念、惜別、悲涼、哀傷、惆悵等等。期間,劉禹錫的《揚州處逢席上見贈》、李白的《行路難》都屬於兩色調,學生體會其情感時也要從兩色調入手作爲特例分析。這一環節的複習要強調會考試題中體會作者情感的簡答題的注意事項,如杜甫《望嶽》中作者的情感分析簡答爲:“詩人看到泰山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美景的興奮激動的心情。”

古詩教學設計9

 學習目標

①認識“亦、妝”2個字。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瞭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課前準備

①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和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②學生課前蒐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蒐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

①同學們以前已經學了不少古詩,誰願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呢?學生自由背,教師充分肯定。

②揭示課題: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兩首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共同學習《望天門山》

①學生初讀《望天門山》。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遇到困難向老師同學請教。

②說說通過朗讀體會到了什麼。

③自由練讀,讀出詩的韻味。

④誦讀展示。比一比誰讀得最好。

⑤練習背誦。

練寫生字,抄寫古詩

①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②抄寫《望天門山》。

自主學習《飲湖上初晴後雨》

①回顧上一首詩的學習過程,自學《飲湖上初晴後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讀或背誦。

b.說說你從詩中體會到了什麼。

c.背出你最喜歡的詩句,說說爲什麼喜歡它。

 第二課時

複習鞏固

①指名背誦《飲湖上初晴後雨》,默寫《望天門山》。

②配樂情境朗誦。

想象畫面

①選擇最喜歡的一句詩,想象它所描述的畫面,與同桌相互說一說。

②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自己的想象。

可用簡筆畫畫出來,也可用幾句話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畫面。

拓展活動

①交流蒐集的描寫祖國山河壯美的詩句。

②召開“祖國山河美”古詩朗誦會。

古詩教學設計10

一、引入新課:

《古詩十九首》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繼《詩經》、《楚辭》之後的一組最重要的作品。因爲,從《古詩十九首》開始,中國的詩歌就脫離了《詩經》的四言體式,脫離了《楚辭》的騷體和楚歌體,開沿襲兩千年之久的五七言體式。在中國的舊詩裏,人們寫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詩和七言詩。直到今天,寫舊詩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爲主。而《古詩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詩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謀篇、遣詞、表情、達意等各方面,都對我國舊詩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

二、《古詩十九首》的定名

《古詩十九首》不是樂府詩。嚴格地說,它是受五言樂府詩的影響而形成的我國最早的五言古詩。《昭明文選》最早把這十九首詩編輯在一起,併爲它們加了一個總的題目——“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出自漢代文人之手,但沒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詩十九首》作爲一個整體收錄在《文選》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古詩十九首》不是一時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古詩十九首》的好幾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語上與秦嘉的《贈婦詩》多有相似之處,二者產生的年代不會相去太遠,《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最遲不晚於桓帝時期。

三、《行行重行行》的作品分析

《古詩十九首》描寫的是人類情感的共相和基調,表現出質樸的特色,達到了情真,景真,意真的境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走了就是走了,無論指送行者,還是遠行者,總而言之是兩個人的分離。“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遠。那遠行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前邊的道路無窮無盡,而留下的那個人和他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近了。首句五字,連疊四個“行”字,僅以一“重”字綰結。“行行”言其遠,“重行行”言其極遠,兼有久遠之意,翻進一層,不僅指空間,也指時間。於是,復沓的聲調,遲緩的節奏,疲憊的步伐,給人以沉重的壓抑感,痛苦傷感的氛圍,立即籠罩全詩。

如果說,“行行重行行”寫出了兩個人分離的一個基本的現象,那麼“與君生別離”就是寫由這種現象所產生的痛苦。人世痛苦分離有生離也有死別,二者哪一個更令人悲哀?死別往往是一慟而絕,而生離則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遠懸念悲哀。“生別離”還有一種解釋,就是硬生生的被分開。外力的作用使他分開,對親密無間戀人來說就是極大的痛苦。這兩種解釋提供了兩種解讀的可能性。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表現出《古詩十九首》的纏綿,在敘述離別之後進行了反思。相距萬里,道路阻長,只要有決心走下去,還有一線希望。但是道路不僅遙遠,而且充滿艱險。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他說現在我們之間的距離已經萬里之遙,我在天的這一頭,而你在天的那一頭,那麼今後還有再見面的可能性嗎?反思所得出的判斷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道路如此艱險而且遙遠,要想再見面是很難的,假如僅僅是道路遙遠,那麼只要你有決心走下去,也還能有一半的希望,然而現在存在了雙重的困難,不但道路如此遙遠,而且充滿了艱難險阻——所謂“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自然界的險阻,也可能是戰亂流離的人世間的險阻。人的能力,多麼有限,怎能敵得過這些無窮無盡的險阻呢!說到這裏,可以說已經不存在什麼見面的希望了,然而詩人卻不肯放下,他忽然從直接敘事之中跳了出來,用兩個形象的比喻來表現他的無法決絕。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這是“比興”的方法,“胡馬”、“越鳥”兩個形象用得極有姿態。在古詩和漢魏樂府中,運用這樣的方法:在絕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開筆墨,插入兩句從表現上看上去與下文都不甚連貫的比喻。例如《飲馬長城窟行》,在一路敘寫離別相思之苦以後,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兩句,似乎與上下文全不銜接,也未作任何指實的說明。可是,這兩句能夠使讀者產生多方面的聯想,作多方面的解釋,因此,就使前邊所寫的現實的情事驀然之間都有了一種迴旋起舞的空靈之態。這種高明的藝術手法是古詩和漢魏樂府的一個特色。而且,在古詩和樂府中,這類比喻多半取材於自然現象。“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都是自然界中司空見慣的現象,是向來如此、難以改變的事情,用這些形象來做比喻,且不論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覺上就已經給讀者一種彷彿是命裏註定一樣的無可奈何之感了。所以,古詩和漢樂府中的這一類比喻,往往既自然質樸,又深刻豐美。

對“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兩句,古人有不同的講法。李善的《文選注》引《韓詩外傳》說:“詩云‘胡馬依北風,飛鳥棲故巢’,皆不忘本之謂也。”但這“不忘本”又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從遠行者的角度來看,當然是從正面寫他的思鄉念舊之情;從留居者的角度來看,則是說胡馬尚且依戀故鄉的北風,越鳥尚且選擇遙望故鄉的南枝,你作爲一個遊子,怎麼能忘記了故鄉和故鄉的親人呢?這是從反面來作比喻的。第二種說法認爲,它來源於《吳越春秋》的“胡馬依北風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這是取同類相求的意思。就是說,“雲從龍,風從虎”,所有的東西都有它相依相戀不忍離去之處;而我和你本來也是相親相愛的一對,怎麼竟然會分離這麼久而不能再結含到一起呢?第三種說法,隋樹森引紀昀所說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遠”。這種說法是把出處和取意都拋開不論,只從字面是得走。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不顧”——不是不願回來,而是不能回頭時顧不上回來。當然,這裏的“遊子不顧反”其實很可能就不願反所以纔不回來。但思念的這一方不埋怨“不願反”,爲他着想,說他是“不顧反”,這就是《古詩十九首》在感情上溫柔敦厚之處了。

那麼“浮雲蔽白日”所比喻的是什麼呢?有的人把這首作思婦之辭,比如張玉谷《古詩十九首賞析》就說,“浮雲承喻有所惑,遊不顧反,點出負心”。那麼,“白日”就指的是遊子,“浮雲”則指的是遊子在外邊所遇到的誘惑。《西廂記》裏的鶯送張生時說,“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像此處棲遲”,就個意思。西方的符號學理論認爲,當一個符號在它的傳統文化中使用了很久的時就形成了一個語碼,使你一看到它就會產生某些固定聯想。“浮雲蔽白日”就是這樣一個語碼。從《易經》裏“日”這個符號就是國君的象徵。所以饒學斌的說:“夫日者,君象也,浮雲蔽日所謂公正之不容迫曲之害正也,讒毀之蔽明也。”這是以“白日”比喻國君;以雲”比喻讒間的小人。可是還有一種說法認爲“白日”是比放逐的賢臣,如李善《文選注》引陸賈《新語》說:“邪臣之泯猶浮雲之彰日月。”然而實際上,遊子、國君、逐臣三者本來以相通的。因爲在中國的倫理關係中,君臣關係與夫妻關係相似。如果那個行者是遊子,則可能是說他在外另有遇合,想念家中的思婦了;如果那個行者是逐臣,則可能是說國君讒言放逐了他,引導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中了。杜甫的詩說:依北斗望京華”,“此生哪老蜀,不死會歸秦”,那種對和君主的思念,實在並不亞於思婦對遠行遊子的思念。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平常而且樸實的語言,然而卻帶有震動人心的力量!

“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這首詩還沒有就此打住,“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令人看了更是傷心。這兩句也有多種可能的解釋,我們先看“棄捐”這個詞。“棄捐勿複道”的意思是說:你拋棄了我,使我如此傷心,從此我再也不提這件事了。可是,如果我們不從棄婦的角度來看,則還有另外一個可能的解釋,即“棄捐”的本身就是“勿複道”。把這種不愉快的話題扔到一邊,再也不要提它了。這樣解釋也是可以的。但爲什麼要“棄捐勿複道”呢?因爲,說了不但沒有任何用處,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悲傷,而且,對於那種無可挽回的事,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埋怨都是多餘的。這裏,也是表現了古詩感情之溫柔敦厚的地方。

四、《行行重行行》的主題

《古詩十九首》除了遊子之歌,便是思婦之詞,抒發遊子的羈旅情懷和思婦閨愁是它的基本內容。二者相互補充,圍繞着同一個主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它所表現的遊子思婦各種複雜的思想情感,在中國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義,千百年來引起讀者的廣泛共鳴。《行行重行行》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一首。這首詩是一首思夫詩。抒發了一個女子對遠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動盪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儘管在流傳過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意真,讀之使人悲感無端,反覆低徊,爲女主人公真摯痛苦的愛情呼喚所感動。

五、《行行重行行》的哲理

《行行重行行》展示了思婦的複雜心態,它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同時,這些作品還透徹地揭示出許多人生哲理,詩的作者對人生真諦的領悟使這些詩篇具有深邃的意蘊,詩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人生有限的感慨,自古便已有之。《行行重行行》和以往文學作品的不同之處,是把人生的短暫寫得特別充分,特別突出,給人以轉瞬即逝之感。《行行重行行》爲女詞,其中“思君令人老”之語,產生遲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不僅隨着歲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華早逝,這就更令人悲哀。“思君令人老”是痛苦的人生體驗,在它背後隱藏着許多潛臺詞。

六、《行行重行行》藝術

《行行重行行》是古代抒情詩的典範,它長於抒情,卻不徑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轉,反覆低徊。《行行重行行》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筆法,構成渾然圓融的藝術境界。抒情主人公在詩中直接出現,詩中很少言及自身苦衷,但又無一語不滲透作者的離情別緒。《行行重行行》的語言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鍾嶸《詩品》捲上稱《古詩十九首》“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不作艱深之語,無冷僻之詞,而是用最明白曉暢的語言道出真情至理。淺淺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盡而造語新警,從而形成深衷淺貌的語言風格。語言是濃縮的、積澱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豐富的表現力。

七、總結:

真正瞭解《古詩十九首》,真正得到詩中那種溫厚纏綿的感受,進一步的全面關照,十九首詩在風格和內容上雖然有一致性,實際上又各有各的特點。吟誦古詩是中國舊詩傳統中的一個特色,能夠培養出在感發和聯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涵泳其間”,被它的情調氣氛包圍起來,就會產生更深切的理解和體會。

思考題:

1、《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婦形象分析?

參考書目: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郭紹虞《中國曆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曹旭《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賀揚靈《古詩十九首研究》,大光書局,1935年版。

趙之謙《古詩十九首論析》,臺北,學海出版社,20xx年版。

一慟而絕的情感:《紅樓夢》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

《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歡樂常在河之彼岸。

“棄婦”形象

班婕妤《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

皎潔如霜雪。

裁成合歡扇,

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

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

涼風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

恩情中道絕。”

教學難點:

《行行重行行》中溫柔敦厚的情懷。

教學重點:《行行重行行》的主題。

用“聯想”的鑰匙,打開詩歌之門--《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教案2

用“聯想”的鑰匙,打開詩歌之門

古詩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本課是兩首古詩。袁枚的《所見》寫的是“意欲捕鳴蟬”的情趣。

楊萬里的《小池》寫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這兩首古詩貼近學生的生活,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夏天的情趣。學習古詩,重在吟誦,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課的

教學重點可以定爲: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培養朗讀古詩的興趣。

2.認識“所、枚”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難點】

如何讓學生反覆朗讀,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學方法】

教法:情景教學法。

學法:誦讀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錄音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播放多媒體課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樹林中,一個牧童騎在

黃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兒,歌聲穿過樹林飄向遠方。樹上的蟬“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

2.教師引導學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幹什麼?

二、初讀感知,正確流利

小朋友們,有一個詩人叫袁枚,他看到這樣的畫面,覺得很有趣,就寫了一首小詩《所見》。

(板書課題)

相機學習“所、枚”。

1.教師範讀,感受節奏。

小朋友們,你們聽一聽,老師哪兒停頓長一些或者聲音延長一些。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3.小組合作,試讀詩歌,注意詩的節奏與音準。

4.指名試讀,認讀生字。

課件出示生字:捕、蟬、閉、立、童、林、黃(1)帶拼音讀。

(提醒學生讀好翹舌音“蟬”,後鼻音“童、黃”,前鼻音“林”。)

(2)去拼音讀。

誰願意當小老師?帶領大家把自己讀得準的字讀一讀。(及時表揚激勵。)

(3)遊戲:我指你說。

一個小朋友隨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齊讀,要求迅速而準確。

三、再讀感悟,瞭解大意

1.自由讀,結合圖畫理解詩意。

小朋友們,讀讀詩,看看圖,你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嗎?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詞就把它圈畫出來。

2.小組讀,合作學習,說說詩意。把不理解的詞討論討論;把詩的大意輪流說一說。

3.欣賞讀,結合圖畫,想像意境。

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觀察圖畫,體會詩的意境。

四、想像畫面,熟讀成誦

1.閉目想像。

小朋友們,請把眼睛閉起來,想像畫現,一個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兒,歌聲穿過樹林飄向遠方,樹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視着樹上鳴叫的知了。這種情趣,你有過嗎?

2.帶着這種情趣,有感情地朗讀。

3.練習有感情的背誦。

五、識記字形,練習寫字

1.教師再次出示會拼音的生字。

瞧,你們的好朋友又來了,還認識嗎?指名讀。

2.通過形旁理解字意來幫助識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動作有關:捕;木字旁跟樹木有關:林;蟲字旁跟昆蟲有關:蟬)。

3.通過猜謎引導學生識字。

如:一戶一斤米

(所);騎牛寫文章

(牧);人才進了門

(閉)

4.讀詞語,造句子識字。

如:認讀:所有所以;放牧、牧草;關閉、閉路電視機等童———牧童———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唱歌。

5、教師示範,指導書寫。

重點對學生進行指導:“林”字左邊“木”字的捺變成點;“童”“黃”的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立”字下橫要寫長。“黃、童”筆畫較多,指導學生書寫時可以通過分解筆畫,化難爲易。

六、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背誦《所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小朋友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袁枚的《所見》,你們會背誦嗎?

(齊背)

你還會背誦哪些古詩呢?

(指名背)

2.教師及時熱情表揚,導入新課。

哇,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會背這麼多的古詩。今天老師跟大家再來學習一首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小池》,你們願意嗎?

(出示古詩)

二、初讀古詩,正確流利

1.教師範讀,感受節奏。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3.小組合作,試讀詩歌。

四人一小組,請小組長安排好讀的順序,其他組員聽一聽,評一評節奏與音準。

4.指明試讀,認讀生字。

課件出示:池、惜、陰、晴、柔、露小朋友們,你們認識這些字嗎?

(1)帶拼音讀

讀準翹舌音“池”,前鼻音“陰”,後鼻音“晴”,邊音“露”。

(2)去拼音讀

誰能像老師一樣帶領大家準確地讀一讀這些生字。

(3)遊戲:找朋友

老師把寫有生字的卡片發給小朋友。如:師:“陰”字在哪裏?快來和我做朋友。

生:“陰”字在這裏,我來和你做朋友。

三、再讀感悟,瞭解大意

1.自由讀,結合圖畫理解詩意。

(1)播放多媒體課件:

泉水悄然從泉眼裏流出,濃密的樹陰倒映在清清的池水裏,嫩綠的小荷葉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羣羣蜻蜓飛來立在它的上頭。

(2)小朋友們,讀讀詩,想想畫面。

你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嗎?用筆圈出不理解的字詞。

2.小組讀,合作學習說說詩意。

四人一小組,把不理解的詞討論討論,把詩的大意輪流說一說。

3.欣賞讀,結合圖畫,想像意境。

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觀察圖畫,體會詩的意境。

四、想像畫面,熟讀成誦

1.教師語言描述,激發學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陽光燦爛,我們來到一個幽靜的小池邊,只見水池中已經長出了一些嫩綠的荷葉,有的荷葉還沒有完全展開,只是露出一個尖尖的小角;池裏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動,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濃密的樹陰。這時候,飛來幾隻蜻蜓,有一隻飛累了,落在尖尖的荷葉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隻蜻蜓,面對這樣的景象,你有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2.帶着這種感情朗讀。

3.練習有感情地背誦。

五、識記字形,練習寫字

1.教師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讀。

2.聯繫前面的課文,熟字帶生字,如:蜻———晴(同聲旁);怪———惜(同偏旁);陽———陰(反義字)

3.創造性識字,如:柔

(把矛放在樹上。)

4.讀詞語,造句子識字。

如認讀:可惜、愛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軟

池———池塘 池塘裏開滿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葉上跳舞。

六、總結全文

小朋友們,這兩天我們學習了兩首古詩

(揭題:古詩兩首)

古詩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風景詩。詩人選取了從紅日西沉到新月東昇這一段時間裏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字裏行間充溢着詩人熱愛大自然的美麗景色,熱愛大好秋色的喜悅之情。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是因爲“身在此山中”。

《雪梅》這首詩寫出了梅與雪的特點。前兩句寫梅雪爭春,要詩人評判,後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

學情分析: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古詩教學只有多讀多悟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四年級的學生對於古詩的學習方法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所以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輕鬆、自主的學習過程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收穫。

教學建議:

教學本課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前提,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自主學習,通過初讀解字詞,熟讀知大意,品悟情感的思路推進教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反覆誦閱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瞭解詩歌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課可先引導學生解詩題,知作者,並通過設計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自讀古詩,把握節奏,再通過自由交流理解詩意,其間適時引導朗讀,體會詞語的用法、詩的意境,在理解品讀中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古箏曲《漁舟唱晚》。

學生:蒐集三首詩的作者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並背誦古詩。

3、通過在讀中想象意境,描繪意境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瞭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4。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瞭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難點

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畫面引入新課

1、(多媒體播放《漁舟唱晚》古箏曲,欣賞“殘陽照水圖”和“新月東昇圖”)同學們看了這麼美的畫面,有什麼想說的嗎?用自己的話說說畫面的內容。(根據不同的話進行點評)同學們講得很詳細,語言也很美,但是有一個人比你們更厲害,他僅用了28個字就把這兩幅畫面的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你們相信嗎?想知道他是誰嗎?他是怎樣講的呢?

2、觀看多媒體(走進作者及課文內容),瞭解詩人及作詩背景。

二、指導學詩,體會意境

1、理解題意。

(1)題目“暮江吟”你是怎樣理解的?

(2)從題目看出這首詩是寫景還是敘事?寫了什麼時候的景色?

2、學生讀詩自學,初步弄清古詩的含義,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大膽想象,用彩筆繪畫一幅《暮江吟》的圖畫。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從學生的繪畫中挑選出幾份具有代表性錯誤的圖畫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對比詩文進行評析。

2、多媒體出示前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兩句詩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

3、多媒體出示後兩句詩:“可憐九月九年級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註釋,學生自讀自悟後兩句詩。

可憐:可愛。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麼意思?指名回答。

(3)爲什麼“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師指點回答。(因爲這是可愛的九月九年級夜,九月九年級,是月初,月亮還是彎彎的月牙。)

4、最後一句詩用了兩個比喻,它們分別是把什麼比作什麼?你們能說出來嗎?

師指點: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瑩發亮的珍珠。

(1)提問:詩中描繪的是什麼時候江邊的景色?

(從傍晚到夜幕降臨的江邊景色,可見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新月升起的時候)

(2)從詩中描繪的景物,你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5、朗讀指導。

(1)請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古詩,看誰能讀出詩的韻律美,節奏美,讀出詩人的情感。

(2)(教師播放動畫:詩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誦)此時你們就是那位身着古裝的白居易,面對奇景吟詩一首……誰先來展示一下?

(3)有與他不同理解的嗎?以你的理解讀讀吧!全體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

(4)看同學們讀得熱火朝天,我心裏直癢癢,誰來和老師比試讀一讀。

(5)聽範讀。(出示課件: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九年級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緩,輕柔;第二句,驚歎;後兩句讚美)

(6)大家看着畫面,聽着音樂再次齊聲讀一遍。(呈現秋景圖,播放古典樂)

四、繪畫着色,感受詩文的畫面美

學生通過學詩,瞭解了詩中描寫了深秋時候,從傍晚到夜幕降臨江邊的景色,你們能把這兩幅畫塗上適當的顏色嗎?

板書設計:

暮江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背誦古詩並默寫古詩。

3、體會詩人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詩句的含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一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2、誰來說了你對蘇軾相關情況的瞭解。

(學生介紹蘇軾的生平及寫此詩的背景,教師指點、補充)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查,瞭解大意。

3、指名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藉助註釋和字典,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標出來。

5、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三、彙報交流,深入感悟

1、小組彙報。

2、教師對學生彙報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引導,並適時提問: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沒有體驗過從不同角度看事情,結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從這首詩中受到什麼啓發?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想象古詩描繪畫面,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範讀)

4、兩個同學對讀,深入體會。

5、小組接龍練習背誦。

四、小結學法

初讀,讀準讀通;再讀,瞭解大意;三讀,理解句意;四讀,體會情感;五讀,想象情境。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瞭解古詩的大意,領悟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藉助註釋理解詩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長短,應取長補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在冬天,同學們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場雪了。老師帶了一些圖片讓大家一飽眼福。(課件出示:人們把雪稱爲報春使者)

2、在冬天,我們總要提到一種植物,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人們也把梅稱爲報春使者)

3、那麼雪和梅爭着報春,誰更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雪梅》。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作者在詩裏想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來理解詩意。指名讀註釋。結合註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3)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板書:各有長短)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的語氣;詩人爲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3、雪和梅爭春,爲什麼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板書:取長補短)

4、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纔是冬天最美的景,纔是最美的報春使者。

5、這首詩寫雪與梅的古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還告訴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的道理。讓我們來背一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這首詩的作者在寫完詩後大發感慨,又寫了一首《雪梅》,算是對前一首的補充與解釋。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雪梅(二)》)

2、課後收集描寫雪與梅的古詩。

板書設計:

雪梅

白____香。

各有長短。

取長補短。

教學反思:

四年級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異,很多同學認爲知道了每個字或詞的意思,就是讀懂了古詩詞了。

對此,我有必要進行一定的引導,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古詩詞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讓學生僅僅停留在孤立字詞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課文後面提供的註釋,可以起一定的輔助作用,可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藉助註釋,自己試着理解詩歌的意思。

古詩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讀古詩,理解字詞,讀懂詩意。

2、體會詩中所表達的作者與朋友的深厚友誼。練習感情朗讀古詩。

3、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並學會積累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作者運用誇張、比喻的方法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收集描寫送別的古詩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上課時間: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

初讀課文

引導思考

讀中體會感情

一、感情調動,導入課題:

1、板書“佳節”

師:同學們喜歡過節嗎?爲什麼呢?

2、師: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不過,唐朝有位詩人(課件詩人背影)在重陽佳節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課件“每逢佳節倍思親”)熟悉嗎?哪兒見過?(課件古詩)

二、初讀古詩。

1、想讀嗎?那就大聲地讀吧!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順。

2、生自由讀。

3、指名讀,正音。

4、還想怎麼讀?(按學生設想讀)

5、同學們真不錯,字音讀得準,詩句也讀順了。這首詩讀了這麼多遍,你讀明白了什麼嗎?

6、生交流。(茱萸介紹)

7、明明是閤家歡聚的重陽佳節,詩人爲何會有如此的感嘆呢?讓我們走進這首詩背後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會有新的感受。

三、讀文悟情。

1、生讀文,師巡視。

2、讀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師相機板書。

3、你們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課文中的哪些句子給了你這樣的感受,一邊默讀課文,一邊畫出這些句子,試着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4、交流:誰想第一個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1)、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的是什麼?

2)、(談不出)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多久?心情如何?

四、讀中體會感情,理解課文

(談得出)是啊!王維小小年紀就遠離家鄉到外求學(板書華山東邊是家鄉,西邊是長安)它的家鄉在華山以東的蒲州,長安在華山以西,他這一別就有兩年了。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維是整整兩年沒有與親人相見啊!你還想再讀讀這句話嗎?相信你現在一定能讀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讀)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

1、這樣的情景,你有過類似的印象嗎?扶老攜幼、興高采烈,能和你身邊的同學配合着演演嗎?

2、我看到你們興高采烈的模樣了,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通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

3、這就是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詩人看到這一切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4、(課件句子)帶着你的這種感受,來讀這句話。

(如果不動情)結合生活實際調動情感再讀。

5、此時的王維真是觸景生情啊!

王維看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1、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會是怎樣的呢?(學生想象)

2、課文中哪些句子能讓你感受到這種歡度節日的場面?(指名讀)

3、(課件出示句子)扶老攜幼、興高采烈,能和你身邊的同學配合着演演嗎?

4、我看到你們興高采烈的模樣了,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通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

5、這就是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詩人看到這一切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4、(課件句子)帶着你的這種感受,來讀這句話。

(如果不動情)結合生活實際調動情感再讀。

5、此時的王維真是觸景生情啊!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佳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

1、從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麼?

2、課件出示句子還有同學想讀這段話嗎?

3、(讀得不好)讀這段時你想到了什麼?

(讀得好)(課件歡快音樂)是啊!重陽佳節,王維和兄弟們登高遠眺,是多麼開心啊!看你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生交流)

4、從你們的言語和神態中我已經感受到了這份喜悅!來,咱們再來讀讀這段。(生齊讀)

五、情感涌現,吟詩抒情

5、(切換音樂思念)歡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指板書)而今,王維隻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在山的那頭;身在山的這一邊,而心卻早已飛到山的那一邊了,(課件出示句子)王維的這種思鄉之情,你能體會到嗎?想讀這句話嗎?(指名讀)

6、你是這樣讀的:……天各一方……;省略號停了一下;……一定也在……你想表達什麼呢?

7、他表達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學也能像他這樣通過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指名讀)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維和兄弟們是怎樣過重陽節的呢?

2)、(用自己的話說)你說的正是這樣的一種情景(課件出示句子)你願意讀讀嗎?

(用書上句子)回到上段

六、情感涌現,吟詩抒情。

1、師導: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求學,重陽佳節這天,看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想起了在家鄉時和兄弟們歡聚的情景,思鄉之情愈發濃了,思緒萬千之時,就將這濃濃的思念融進了四行詩句中……(課件出示古詩,教師範讀整首詩)

2、剛纔,老師在誦讀這首詩時,把自己當作了王維,借這首詩來表達我對家鄉的思念,老師相信你們也一定也體會到了詩人的心情,那就來吟誦這首詩吧!

3、指名讀。兩名學生讀後,對比評價,體現個性化朗讀。

請同學們也像這兩位同學一樣,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指名讀)

七、情感延伸,課外拓展:

1、“每逢佳節倍思親”,有這樣感嘆的又豈止王維一人呢?我國曆代就有不少詩人借詩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師從其中選取了隋代詩人薛道衡和宋代詩人王安石的詩文給大家賞讀,請同學們根據註釋來讀讀詩,體會同樣的思鄉之情,選擇你喜歡的一首讀給大家聽。

2、學生自由練讀《入日思歸》、《泊船瓜洲》。

3、指名讀。

八、情感昇華,再次吟誦。

1、在這飽含濃濃思鄉情的樂曲聲中,我們也即將結束這堂課了,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吟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吧!

2、配樂齊誦詩文。

板書:

佳節倍思親

(西)長安家鄉(東)

第二課時

上課時間:

教學過程

理解課題

理解古詩

一、揭題,導入新課:

1、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贈汪倫》,出示古詩:

贈汪倫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你知道“贈”是什麼意思嗎?

3、請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二、學習古詩

1、初讀,學生自由讀古詩,思考:

這是一首描寫什麼的詩?(送別)

2、再讀古詩,想一想,誰送誰,誰別誰?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3、有誰知道李白是誰、汪倫是誰嗎?

學生介紹有關背景。

教師過渡,他們一個是大名鼎鼎的詩人,一個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們之間是怎以聯繫起來的呢?(學生說故事)

4、是啊,天下沒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別,同學們再讀一讀詩句,看看分別時的情景怎能樣?

5、自讀,說詩意。

你認爲哪一句還可以怎麼說?(修正詩意、注意關鍵字詞)

6、你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學生質疑)

(根據學生質疑情況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

朗讀。

7、小結:這首詩是以歌聲來送別朋友,其實古時候還有許多詩,我們看一下,古人還會以什麼來送別朋友?

拓展課外知識

三、帶讀古詩:

1、出示以下三首詩,引導學生自讀理解,古人又是以什麼來送別朋友的呢?

2、朗讀、小結:無論以什麼送別,都有可以概括爲以“真心”送別。

四、課外練習:

收集送別詩,舉行一次吟詩會。

主板書:

贈汪倫

李白深情厚誼汪倫

踏歌聲

輔板書:歌聲

語言

以目光送別

第三課時

上課時間:

教學過程

鞏固舊知

激發學生的興趣

交給學生方法

鞏固

一、複習鞏固

1、指名背誦古詩;

2、男女比一比,看看誰背得好。

3、齊背

二、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讀一讀

dúyìjiāqīnwāngchéng

獨異佳親汪 乘

féngdēngchālúnyùtàtán

逢 登插倫欲踏潭

(1)拼讀

(2)開火車讀

(3)記第二排二類字

2、歸類學一類生字生字

左右結構:獨、佳、汪

上下結構:異、親

獨體結構:乘

3、你早就認識哪個字?你會寫嗎?請你教小朋友寫。

(重點)筆順:

乘——

佳——

4、理解字意:組詞

獨:獨自、單獨、孤獨、獨一無二

佳:佳節、佳人、最佳、

汪:水汪汪、汪洋、淚汪汪、一汪水

異:奇異、異地、異味、驚異

親:親人、親手、親筆信、親密

乘:乘法、乘除、乘數、乘車、、

5、書寫:

(1)你有要提醒小朋友的地方嗎?

乘字一共有10畫

異字上面要封口

(2)注意每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寫字的規律:上緊下鬆、左緊右鬆

(4)學生描紅

三、作業:

1、把今天所學的字聽寫一遍。

2、書98頁

古詩教學設計14

1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朗讀、背誦並默寫古詩。

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句的含義。

二、過程與方法

利用註釋,展開想象,讀懂古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感悟春天的美。

2學情分析

古詩《春日》語言朗朗上口,便於記誦,也可能多數同學已背會,但詩意不一定理解,在教學時,需要教師進行點撥,引導。之後,讓學生去讀悟,去體會,去感受,去理解詩句的意思。要求不宜過高,不搞句句落實,只說出詩意即可。

3重點難點

讀懂古詩,理解詩句的含義,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感悟詩人尋春的愉快心情。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

一、以舊帶新導入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習過很多關於春天的古詩,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學過那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呢?(《春曉》、《村居》、《草》、《宿新市徐公店》、《詠柳》等等)。是啊!同學們,春天是美麗的。詩人們對春天是那樣欣賞,那樣讚歎,他們用自己的詩句把春天描繪得絢麗迷人,達到了絕妙的境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繪春天的名篇——南宋詩人朱熹的《春日》。

活動2【講授】

二、解題

讀了課題,“春日”兩個字給你一個怎樣的畫面?誰來說一說,這個題目是什麼意思?(春天的一個日子)

簡介作者: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朱熹酷愛讀書,才學淵博,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出示幻燈片——朱熹的資料)。

就在春日的某一天,詩人朱熹在山東的泗水河邊遊玩時,一路上被繁花似錦的春色所感染,不由詩興大發,吟出了《春日》這首詩。(出示泗水河畫面)

活動3【練習】

三、初讀

(一)學生各自試着讀《春日》。

(二)範讀。(你們喜歡嗎?喜歡就大聲讀讀吧!注意讀準字音了。)

師:能流利的讀出來嗎?誰願意來讀讀這首古詩?(指名讀,其他同學評議)

師:讀的是字正腔圓,但讀詩,還要讀出他的節奏和韻律美。這樣吧,和老師配合讀這首古詩:你們讀每句的前四個字,我讀後三個字。你們可要注意聽老師是怎麼讀的。(出示幻燈片)

師:好,我們交換。我讀前四個字,你們可要學着老師剛纔的讀法來讀。

師:瞧,你們已經找到點讀詩的感覺了。誰願意來給大家展示一下?

活動4【活動】

四、精品細讀,感悟意境

(一)同學們自學自悟,小組交流

師:讀了這首詩以後,你能猜測一下詩人朱熹在春日時的心情嗎?(高興、喜悅、興奮、愉快、歡快、激動、舒暢、舒坦、得意)。猜測終歸是猜測,如果大家能夠從詩句中找出“證據”,來證明詩人當時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不是猜測,我是有理由的。(出示圖片)

師:請同學們默讀古詩,結合註釋,來體會詩人的心情。把自己的想法與同桌或前後桌的同學交流一下。

(二)自學彙報,集體交流

師:誰先來說說你從哪個詞感覺到詩人的什麼心情?

生:我從“萬紫千紅”感受到詩人愉快的心情。詩人看到百花盛開的美麗景象,聞到沁人心脾的醉人花香,能不高興嗎?

師:有理有據的!真愛思考,開了個好頭。

生:我從“無邊光景”感受到了詩人高興的心情。詩人看到了一望無際的風光景物,而且這些景物都是煥然一新的,肯定心情舒暢。

師:大家認同嗎?那麼,詩人站在泗水河邊,會看到哪些景物是煥然一新的?

生:詩人看見大地是新的,小草鑽出了地面,綠綠的。河水變得更清澈了,小魚在水裏游來游去。天空更蔚藍了,燕子自由的飛翔。燦爛的陽光照耀着大地。百花盛開,鳥語花香,鶯歌燕舞。

師:是啊,這是煥然一新的景象,讓人眼前一亮,詩人心中能不豁然開朗嗎?(出示圖片)

師:還有想說的嗎?其餘兩句中還有什麼詞也能讓你感受到詩人興奮的心情?

生:“東風面”。詩人站在泗水河邊,暖暖的春風輕輕地吹到他的臉上,他一定很愜意的。

師:你也有過這樣的感受嗎?是的,這春風是詩人感覺到的東風面。其實,能讓詩人高興的不只是春風呢,比如:剛纔說的百花盛開、醉人的花香、嘰嘰喳喳的鳴叫聲。詩人隨意就看到如此的美景,怎麼能不感慨呢?(齊讀: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活動5【講授】

五、欣賞春景,誦讀昇華

觀看課件:春光明媚的日子去春遊,自然是好心情,現在我們也帶上好心情,跟隨詩人欣賞春天的美景去。讓我們一起吟誦古詩。

活動6【練習】

六、課外閱讀,擴展延伸

師:詠春詩還有很多,請大家一起欣賞一下。

師:同學們,春天真美啊!你們現在處於人生的春天,你打算怎樣度過呢?(學生交流,補充朱熹求學的故事)

活動7【練習】

作業

拿出你的彩筆,畫出你心目中的春天。

古詩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做到課堂之上熟讀成誦。

2、理解重點詞語,感悟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通過適當的回顧與拓展,深入感悟古詩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切入主體,理解內容,通過多層次地朗讀,理解重點詞語,感悟作者的思鄉之情和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表達方法的歸納與應用。

【教學策略】

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覆咀嚼、品味、朗讀,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詩詞意象,提升感悟內涵;同時通過同類詩詞的拓展,豐富感悟表達方法。

【教學流程】

一、讀圖導入,感情鋪陳

教師出示月夜的課件,學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語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後,學生展開聯想,從月夜想到團圓以及古詩《靜夜思》,體會詩人借明月、思故鄉,回顧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引入《秋思》。

二、設疑誦讀,切入主體

1、解題入詩:

學生讀文題,理解含義,引出質疑:詩人是藉着秋天的景色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嗎?

2、初讀釋疑:

學生帶着要求自由讀詩,彙報的時候,教師相機進行朗讀指導,並抓住“重”字進行古詩文的回顧與遷移,豐富學生對於古詩字詞的理解與認識。

3、切入主體:

回憶質疑,撥雲見日,通過學生的小組討論與交流,明白這首詩主要是借寫家書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三、理清脈絡,感知全詩

提出問題:是什麼引發作者寫這封家書?寫完家書的結果又如何?讓學生再次細細讀文,之後進行反饋,師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脈絡,整體感知詩文的內容;同時,詩人身世的介紹,有助於理解詩人創作此詩時的心境,也對深入感悟這首詩的思想感情起了鋪墊作用。

四、深化體會,品讀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再次深刻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意萬重”“,說不盡”“又開封”的層層遞進式的剖析,並配以多層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讀,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詩人將自己的對故鄉的思念,都濃縮在這封家書之中,而內心的矛盾體現在“又開封”這一細節動作上,從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對遠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牽掛。

五、歸納總結,比較明晰

表達方法的介紹與總結。由《靜夜思》的借景抒情,引發《秋思》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是什麼的疑問。在總結板書,回顧整體的基礎上,將文章的表現手法與學生共同總結出來。之後出示兩篇詩作:高適的《除夕作》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讓學生藉助學到的知識進行辨析比較,從而深化了對錶現手法的認識。

六、誦讀提升,感悟昇華

通過多樣的、大量地朗讀、誦讀、背誦,學生在教師深情地引領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飽滿的感情朗誦《秋思》,在學生感情的高潮結束本節課的教學,給學生對於思鄉這一主題有更多的思索。

標籤:古詩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