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內科學實驗課見習教學帶教方式論文

語文9.52K

【摘要】目的分析內科學實訓課見習帶教的教學方式。方法本次研究對象選取017年1月~2018年1月本校內科學實訓課2進行見習的學生180名,採取隨機數字表法,將這些學生分爲對照組(n=90)和觀察組(n=90)。對照組採取傳統教學方式,而觀察組採取逆向案例帶教方式,探究對比兩組學生的見習成效。結果觀察組見習後的合格率爲97.78%,相比對照組的7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內科學實訓課見習學生採取逆向案例帶教方式,可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和臨牀能力,具有較高的價值意義,值得進一步推廣採納。

內科學實驗課見習教學帶教方式論文

【關鍵詞】內科學實訓課見習;逆向案例法;帶教;教學方式

在醫療工作中,佔據重要位置的就是臨牀工作,爲了讓在校生儘快熟悉未來的臨牀工作,那麼實訓課見習帶教教學成爲當下的關鍵性問題。爲了端正學生對臨牀工作的態度,必須要求其掌握全面的臨牀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確保在今後的醫療生涯中取得患者、家屬的信任,這時就需要實訓見習帶教老師的幫助[1]。目前,在臨牀實訓課帶教教學中採取逆向案例法,要求學生由果至因的分析臨牀醫學,將臨牀醫生診斷和治療患者的整個過程呈現出來,經過臨牀經驗幫助學生解決實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選取017年1月~2018年1月本校內科學實訓課2進行見習的學生180名,採取隨機數字表法,將這些學生分爲對照組(n=90)和觀察組(n=90)。對照組男生45名,女生45名,最小年齡爲22歲,最大年齡爲26歲,年齡均值爲(23.12±1.30)歲;而觀察組男生46名,女生44名,最小年齡爲21歲,最大年齡爲25歲,年齡均值爲(22.85±1.65)歲。全部參與本課題研究者均自願簽署知情協議。將不符合內科實訓課見習教學標準人員排除。觀察組和對照組學生性別、年齡和學歷對比,無明顯的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採取傳統教學方式,該方式主要以課堂講解、現場帶教詢問、包含體格檢查、病史詢問等,帶教教師會直接向學生講述檢查結果,同時讓學生對病例進行總結,提出具體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方式。1.2.2觀察組逆向案例帶教方式,首先向患者介紹病例,帶教教師需要在上課之前,調查和分析學生日常感興趣的疾病類型,同時在上課時,再詳細的對該種疾病類型進行講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討論病例,帶教教師經過介紹病例,要求學生對患者的.病情予以判別,對患者的臨牀病例和檢查結果進行分析,並採取師生或小組討論的方式,深層次的瞭解患者的病情,進而提升學生的臨牀分析和判斷能力。最後,重點掌握基礎知識,經過介紹和討論病例,學生會自動查閱大量書籍,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對學習內容加深記憶。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學生見習後的學習成果,將結果分爲優秀、良好、一般和不及格。主要含有課堂學習狀況、理論知識運用狀況、臨牀能力狀況三項內容。總分數爲100分,當分數在90分及以上則表示優秀;分數在75~89分之間表示良好;分數在60~74分之間則表示一般;分數不足60分則表示不合格。(優秀+良好+一般)/總人數×100%=合格率。

1.4統計學分析

採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本課題研究結果。計數資料應用(n,%)表示,用x2表示。組間差異經P值判斷,統計學有意義(P<0.05)。

2結果

觀察組見習後的合格率爲97.78%,相比對照組的72.22%,觀察組明顯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傳統的校內實訓課程帶教模式主要以課堂講解爲主,學生按照老師的“空談”或“填鴨式”教學方式,明顯感受到理論知識的無聊與乏味,同時這種帶教方式已經和現代化的臨牀工作脫節,致使學生對臨牀工作無興趣,甚至會出現“爲什麼要選擇學習”這種想法[2]。另外,傳統教學方式會明顯降低學生接觸臨牀信息的機會,致使其在畢業之後不能及時對了解的狀況進行處理。而逆向案例方式主要是經過“逆向教學”和“案例教學”等方式,讓學生在研究病例的同時,和基礎理論以及實踐知識有機聯合,提升學生對患者病情的判斷與分析能力,增強其理論知識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對臨牀工作的認知意識,與此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掌握臨牀知識,並結合實踐有機應用,改變實訓課見習帶教教學模式,確保學生臨牀工作的態度,同時掌握全面的臨牀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在今後的醫療生涯中取得患者、家屬的信任[3]。經本課題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見習後的合格率爲97.78%,相比對照組的72.22%,觀察組明顯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參考文獻

[1]胡煜琳,李超教學法在腎內科臨牀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8):52-53.

[2]張曉妍.內科臨牀見習教學帶教方式探索與實踐[J].臨牀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5):19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