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評課的標準是什麼

語文6.17K
  評課該用怎樣的標準?

  ——有感於葉瀾教授的好課五標準

評課的標準是什麼

時下,公開課諸如觀摩課、示範課、彙報課等名目繁多,層出不窮,而每次開課後一般都要進行評課。在評課時,教師們大都能暢所欲言。可我發現,評課時教師的意見,往往有不同的觀點,甚至有些是截然相反的。爭論時雙方脣槍舌劍,互不相讓,而爭議卻常常沒有結果。屢屢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爲大家對一堂課評價標準不一樣,即怎樣的一堂課纔是好課,每個人的尺度都不相同。那麼怎樣的一堂課纔是好課呢?評價一堂課又有什麼基本的要求呢?

2005年12月華東師範大學葉瀾教授接受《廈門晚報》記者的專訪,她對什麼樣的課纔是一堂好課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我覺得這對中學教師很有借鑑意義。葉瀾教授認爲,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導的“新基礎教育”而言,大致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有意義。葉瀾說,在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首先必須是有意義的。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進一步是鍛鍊了他的能力;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再發展一步,是他越來越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她說,這樣學習,學生纔會學到新東西。學生上課,“進來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如果課堂一切都很順利,教師講的東西學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這節課呢?換句話說,有意義的課,它首先應該是一節紮實的課。

二有效率。她認爲有效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面上而言,這節課下來,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間的、學習困難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那麼這節課就不能算是比較好的課。在這個意義上,一節好課應該是充實的課。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幹,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整個課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葉瀾介紹,一節課不應該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在課堂中應有教師和學生情感、智慧、思維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爲豐實的課。

四常態性。葉瀾說,不少教師受公開課、觀摩課的影響太深,一旦開課,容易出現的毛病是準備過度。教師課前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就拿着準備好的東西來表演,再沒有新的東西呈現。當然,課前的準備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於它是公共的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及相應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生成許多新的知識。她倡導的“新基礎教育”反對借班上課,爲的就是讓教師淡化公開課、觀摩課的概念。在她看來,公開課、觀摩課更應該是“研討課”。因此,她告誡教師們:“不管是誰坐在你的教室裏,哪怕是部長、市長,你都要旁若無人,你是爲孩子、爲學生上課,不是給聽課的人聽的,要‘無他人’。”她把這樣的課稱爲平實的課,並強調,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有多人幫着準備才能上的課。

五有待完善。她認爲,課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會有缺憾。公開課、觀摩課要上得沒有一點點問題,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很多心理壓力,然後做大量的準備,最後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她告訴記者,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是有待完善的,這樣的課稱之爲真實的課。

紮實、充實、平實、真實,說起來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來卻很難,但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追求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開闊起來,同時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學作爲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

毋庸置疑,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機械化、模式化、概念化的評價標準會束縛教學的創新與個性發展。在某種程度上,那些面面俱到而又刻意追求完美的評價標準給教師的教學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不少學校的教研組和衆多地方的教研員評課時憑藉一張經過量化的評價標準表,一張表若干項,包括教材處理、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思路、課堂結構、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每一項還可分爲若干小項,這項多少分,那項多少分,或以A、B、C劃等次,評一節課竟有十幾項甚至幾十項之多。許多教師爲了達到教學表情、語速、板書、時間安排等細節標準而在課堂上忙於應付、疲於奔命,影響了教學內容的展開,使得教師的教學精力牽扯很大。這樣的評價標準必然會出現誤判的現象,導致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各項得分較高的課不一定是好課,而有些很有特色、效果也不錯而且深受學生歡迎的課,可能由於某項指標的缺失而得了低分,這樣一堂有意義的課可能就被否定了。

我們一直提倡教無定法,在教學中允許教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自然在評課時也不能用那些死的標準和條條框框去束縛教師的教學個性,不能使教師的備課、上課圍繞着過於細化的評價標準這個指揮棒轉,這隻會導致教師的個性和創造力受到束縛和壓制。爲了能夠得高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一個細節遺落了,擔心哪個知識點忘記了,因爲聽課的教師彷彿都在拿着放大鏡來聽,都想雞蛋裏挑骨頭,以在評課時能說說授課者的缺點。筆者曾擔任過記錄員,有一位語文教師上完《珍珠與淚珠》公開課,被指出的缺點整整記滿了三張紙。這些意見固然有針對性和指導性,但同時又有多少是應景之作呢?或者簡直可以說有很多是廢話,因爲如果聽了每個人的發言纔來備課、上課,根本沒辦法上公開課。道理很簡單,一節課45分鐘,能把大家的觀點都整合嗎?

我們應更多從學生的學習接受和發展方面來評價教師的教學,而對那些瑣碎的標準儘量簡化。評價標準宜粗而不宜細。當然評價一堂課也應該有基本的要求,而這基本的要求,我以爲葉瀾教授的“五條基本要求”是值得借鑑和參考的。

標籤: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