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國小語文二年級《鸕鶿》教學實錄及評析

語文1.36W

一、體會湖面的變化

國小語文二年級《鸕鶿》教學實錄及評析

(一)朗讀課文。簡單說說在不同時間裏,湖面有什麼變化。

(二)體會湖面的靜態。

1.第一自然段哪一句描寫了湖面,找出來讀一讀。

2.這一句把什麼比作鏡子,它怎麼會像一面鏡子?

生:把湖面比作一面鏡子,因爲當時沒有什麼風。

師:能聯繫天氣,體會湖面的平靜,好。平的東西很多,比如牆壁、桌面。要像鏡子,還得怎樣?

生:還要很亮。夕陽照在小湖上,湖面很亮。

師:夕陽照着平靜的小湖,湖面水平如鏡,多美呀,朗讀體會。

(三)體會湖面的動態

1.從第二自然段找到寫湖面變化的句子,讀一讀。

2.有了這變化,湖面還美嗎?

生:(有的說)美;(有的說)不美。

師:美不美,要從詞句來體會。看下面的填空:蕩起的( )( )的波紋

課文用哪兩個詞語形容波紋,形容了什麼?

生:“一圈圈”、“粼粼”。

生:“一圈圈”形容波紋很多,是一圈套着一圈,很多很多圈。

生:“粼粼”形容波紋很明淨。

師:(用雙手比劃波紋由小到大,從裏向外一圈圈盪開的樣子)想象,這樣蕩起的波紋像什麼?

生:像開花似的。

師:像開了什麼樣的花呢?對着上面的填空,把下面的空填上:像盛開的( )( )的大花。

生:“一朵花”

生:“美麗”

師:把上下兩句填空連起來,體會湖面出現了波紋美不美。

生:蕩起的一圈圈粼粼的波紋,像盛開的一朵朵美麗的大花。

師:多美呀!再看浪花,也通過填空來體會:無數的( )跳躍的浪花,像( )的( )花。先體會浪花的特點,再想象這樣的浪花像什麼。

生:浪花很亮,閃閃發光。

師:爲什麼是晶瑩閃光的?

生:因爲夕陽的柔光給照的。

師:這明亮晶瑩的浪花像什麼花?

生:寶石花。

生:水晶花。

師:好,把這個句子的空都填上,體會浪花美不美?

生:無數的在夕陽的柔光中跳躍的浪花,像數不清的寶石花。

師:好,“數不清”與“無數”相對,“寶石花”是對“在夕陽的柔光中跳躍”的浪花的生動比喻。現在再考慮,變得不平靜的湖面美不美呢?

生:(異口同聲)美!

(四)從湖面的變化,認識小湖的美。

平靜的湖面美,不平靜的湖面也美。如果湖面無變化,總一個樣子,你覺得怎樣,爲什麼?

生:就不好看了,讓人看煩了。

生:就沒有意思了,因爲太單調了。

師:怎麼單調呢?

生:總是一個樣兒,沒變化就單調了,不好看了。

師:說得好。缺乏變化就單調,就不吸引人。課文裏的小湖,湖面有靜有動,富有變化,使小湖顯得很美。

二、體會鸕鶿的可愛

(一)湖面的變化與什麼有關,簡單說說怎麼有關。

(二)觀察圖畫,聯繫課文,瞭解鸕鶿的外形特點。

(三)體會鸕鶿捉魚時的表現。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鸕鶿捉魚的經過,找出來讀一讀。

2.你覺得鸕鶿捉魚時表現得怎麼樣?

生:它很聽話,漁人拿竹篙那麼一弄它就下去了。

師:漁人怎麼一弄,鸕鶿就立即跳入水裏了。這裏有一根教杆,拿來當作竹篙這裏是講臺桌,把一側當作船舷。誰願學課文裏漁人的樣子,讓鸕鶿下水。

生:(表演動作,用教杆在講臺邊輕輕擦過。)

師:真正的漁人這一下不僅輕,還怎樣?

生:快。

生:熟練。

師:這輕快熟練的一弄,課文叫作???

生:“一抹”。

師:從鸕鶿對這一抹的反應,不僅看出它聽話,還可以看出它對捉魚怎麼樣?

生:它特別積極,它都等不及了。它站在船舷上像士兵,在等待命令。漁人一抹,命令來了,它馬上就跳到水裏。

師:把鸕鶿來捉魚時的表現和入水的情況聯繫起來,咱們體會到鸕鶿捉魚是很積極的。再從它們出水的情況看。把寫鸕鶿出水的句子讀一讀。

生:(讀句子)

師:從它拍翅膀的樣子,能想象它要對漁人說什麼嗎?

生:“主人,我捉到魚了,給你!”

生:“我捉到一條又肥又大的魚!快拿去吧!”

師:你怎麼知道它捉的魚很肥大呢?

生:它的喉囊鼓鼓的。

師:鸕鶿這樣主動地幫漁人捉魚,真稱得上是漁人的??

生:好幫手。

生:忠實的朋友。

3.認識鸕鶿的可愛。

師:把鸕鶿捉魚這部分內容再讀一讀,說說鸕鶿可愛在哪裏。

生:它是漁人捉魚的好幫手。

生:它把捉的魚都給了漁人,它很忠誠。

師:這是從鸕鶿對漁人這方面說;再從鸕鶿引起的湖面的變化體會。

生:它一捉魚,打破了小湖的平靜,使小湖有了變化,更美了。

師:好,鸕鶿的活動引起了湖面的變化,給小湖增添了美麗,這是它可愛的又一方面。

三、體會漁人付出的勞動和感情

鸕鶿雖然有潛水捉魚的本領,但是能這樣可愛,又離不開誰呢?

(一)觀察圖畫,聯繫第一自然段體會,漁人爲訓練鸕鶿是下了功夫的。

生:鸕鶿整齊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隊的士兵一樣,要是沒訓練好,早亂撲騰了。

師:好,注意透過鸕鶿的表現體會。再從漁人來體會。

生:漁人沒有急着捉魚。他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煙。

師:仔細觀察圖畫,體會漁人怎麼悠然。

生:他盤腿坐在船尾,挺舒服的。

生:他歪着頭,看着平靜的湖面,像鏡子,還有稻田,一望無垠,他心裏很高興。

生:他美滋滋地抽着煙。

師:“悠然”是什麼意思,漁人爲什麼能這樣悠然。

生:“悠然”是自由自在。

生:“悠然”是悠閒自在。

生:鸕鶿給訓練好了,很聽話,漁人才能這樣悠然。

生:他想先別忙,先吸吸菸,待會兒鸕鶿一定能幫我捉好多好多大魚。

師:這信心來自平時訓練鸕鶿下的功夫。平時付出了辛勤的`勞動,這時候才能悠然。

(二)從漁人使用鸕鶿捉魚的行動,雙方的配合效果看,漁人爲訓練鸕鶿是下了功夫的。

(三)從漁人喂鸕鶿的時間、動作,想象他會對鸕鶿說什麼,體會漁人對鸕鶿是關心、愛護的,是付出了感情的。

四、總結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理清文章結構,劃分段落。

點評

我聽過王秀雲老師講授《鸕鶿》這篇課文,又讀了這篇課文的課堂教學實錄片斷,我覺得王老師非常重視從教材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着眼,需要教什麼就教什麼,需要怎麼教就怎麼教,而不是因襲過去,千文一法。這正是精湛而巧妙的教學藝術的體現。

教學要有一定的程序。但如果程序繁複且固定化了,就變成了形式主義。有的教師上課,不考慮課文本身的特點,不着眼於學生學懂學好,而是習慣於教學步驟的一成不變。不管什麼課文,也不管什麼學生,總是這麼幾個教學步驟,堂堂如此,絕無例外。講讀課文也往往是一句句一段段地挨着次序提問分析,不管學生是否已經理解了,總是一段段講下來。殊不知,凡學生已經理解的或通過自學能夠理解的句段,可以放過去或讓學生自學。王老師《鸕鶿》這一課的教學,就摒棄了形式主義,合理地安排了教學步驟。

在教學當中,有些課文可以從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入手,有些課文可以從指導學生認識事物入手。王老師針對《鸕鶿》這篇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採取了從指導學生認識課文所介紹的具體事物入手,安排教學步驟,通過逐步地認識事物,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提高思想認識的。王老師的這課教學大致分爲四步:一是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湖面的句子,弄清湖面的變化,體會小湖的美麗;二是引導學生抓住描寫鸕鶿動作的語句,體會鸕鶿的可愛;三是引導學生理解漁人的悠然、漁人與鸕鶿的默契配合,體會漁人所付出的辛勞與美好感情;四是引導學生理清漁人用鸕鶿捉魚的全過程,加強對課文內容的整體認識。經過以上幾步,學

生對事物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相應加深。同時學生在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又加深了對事物的認識。使學生一層深一層地理解了課文,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又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美感教育

這課書,如果還是按照課文敘述的順序來講解,那麼每一段都要對小湖、鸕鶿、漁人加以分析,勢必會使教學顯得重複,學生也會感到乏味。而王老師針對課文的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極爲出色地完成了這篇課文的教學任務。我以爲,王老師的成功是她深入鑽研教材,切實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特點以及每一個教學步驟以至每提一個問題,每講一句話都作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