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課文發問的精神的教學方案

語文2.66W

一、教學目標

課文發問的精神的教學方案

(一)知識教學點:

瞭解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點的有關常識

(二)能力訓練點:

學會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論點的寫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勤於發問精神。

(四)、教學重點:

學會正面誰與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五)、教學難點:

如何緊扣論點選擇典型論據。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啓發、點撥法

(二)、學生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入:堅持並善於學習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素質的體現,中國人自古就有勤學好問的傳統美德。吾生也有涯,吾知也無涯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活到老,學到老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對勤學不輟精神的讚美和褒揚。但我們往往勤學,卻忽視了好問。針對這種情況,啓凡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寫了一篇文章《發問的精神》。我們今天來讀一讀,看看是否仍然對我們具有啓迪的作用。(放圖片展示課題)

2,簡介作者:

(展示圖片)

啓凡(1913-1986),原名賈必陶。湖南人,長期擔任編輯工作。30年代前後,常有文章在《中學生》雜誌等刊物上發表。《發問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從課文有關語句可知本文是作者當年專門爲中學生寫的。

(二)、學習活動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說說本文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展示圖片)

A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接觸的事物裏有很多的道理。

B。發問的精神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C。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D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

討論後明確:選C,A只是引出論題的引子;B運用了一個比喻,只是形象地說理;D是作爲證明論點的理論論據使用的。

2、研讀課文(展示圖片)

A、文章可以分爲幾個部分,概括大意。

B、本文的論題是什麼,是怎樣引出的?

C、默讀第二部分,思考這部分的論點是什麼?課文舉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來論證?列舉的事例是怎樣與上下文緊密聯繫的?

D、課文第三部分提出怎樣的反面論點?從幾個方面論證的?使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論證的內容是什麼?

E、本文是作者當年寫給誰的?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方法:默讀思考----生生交流----師生交流

(問題一、學法:列閱讀提綱。本文層次清晰、表達周密,段與段、句與句之間都注意順着次序前後照應。學生可邊讀課文,邊列出段落層次提綱,理清作者論證的思路,把握觀點。問題2、3、4學生討論後,選代表發言,師點撥。(展示圖片))

討論並歸納:分成三個部分。(展示課件圖片)

第一部分(1~3段):講道理,設比喻,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從正面論證發問精神的可貴。

第一層(4段):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

第二層(5~8段):列舉四位名人的事例,論證了發問的精神的可貴。

第三層(9段):小結,強調人要求知識、明道理,不能不勤於發問。

第三部分(10~14段):從反面論證何必多問說法的不正確。

第一層(l0段):提出何必多問的反面論點。

第二層(11~13

段):從三個方面講道理,逐層深入闡明瞭反面論點的不正確。

第三層(14段):小結,再次強調要能發問,勤發問。

3、質疑:

(1)、質疑閱讀課文時沒有解決的問題。

(2)、質疑教師引導的問題:A、本文的論點與《懷疑與學問》一文的論點有何異同。

B、課本第一段其實這是一種損失中這指什麼?爲什麼說它是一種損失?

C、所舉四個事例有何共同點?

文中的反問句,第14段:一系列的問句,都用陳述句表達出來,效果有什麼不好?(朗讀法。本文多處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方式,通過語氣的強化來強調情感,並造成文章的波瀾。反覆朗讀,細細體會它的作用。)

4、拓展延伸:(二選一)

A、爲什麼同樣有發問精神的人,會取得不同結果?

B、[實踐]以我嚐到了發問的甜頭爲題,進行三分鐘演講。要求列舉出自己學習、生活中由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獲得新知識、懂得新道理的事例,證明發問精神的重要,培養學生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作口頭議論的能力。

四、總結

本文議論了關於發問的精神。作者提倡發問,認爲發問精神非常可貴。闡述這些看法,主要採用了提出正面論點和提出反面論點相結合的方法。在提出論題後,先提出正面論點,列舉事例從正面論述,然後提出反面論點,用講道理逐層深入論證,正反結合,強調發問的重要,發問精神的可貴,提高人們對發問精神的認識。

五、作業:

在前一階段抗擊非典的戰役中,我們的白衣天使們無私奉獻,把愛留在了人間。我們才得以有今天的相聚、今天

的溫暖。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呢?

1、觀點明確。

2、要恰當的運用事實或道理來論證。

3、語言要流暢,吐字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