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古詩教學反思(15篇)

語文2.56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漢魏以後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爲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古詩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教學反思(15篇)

古詩教學反思1

這首詩的作者以敏銳的眼光和獨特的視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動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詩歌採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描寫秋天迷人的景色和豐收的景象,語言優美生動,易於朗讀和背誦。在作者的筆下蘋果姐姐會因爲天氣涼了,嚷着要披紅襖;葡萄妹妹要披紫袍……這首詩富有童真童趣,貼近學生情感,學生學起來自然興趣盎然,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出於對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的考慮,教學開始,我讓學生聽教師範讀詩文,並看所展示的秋天景象圖片,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很好地進入到詩歌的意境中來。

在教學時,我將詩歌展開成一幅幅畫面,把圖文對照起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並抓住抒情這條線,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去感知語言之美。這樣,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當然詩歌重在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意境,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穿插朗讀指導,讓學生充分理解並領會詩歌的.內涵,由整體到部分,啓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之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自評、互評,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詩教學反思2

古詩文對於國中學生來說的確是塊“難啃”的硬骨頭,課文篇目多,且文中一字多義,容易混淆。然而每次考試中,文言文的比重較大,作爲一名國中語文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曾經有過困惑:只注重灌輸,不重視學生個人感悟;只會死記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還普遍存在。上課時老師一字一句地講解翻譯,學生充當的是記錄員。如此這些,導致學生對文言文越來越沒有興趣,有的甚至認爲文言文枯燥乾癟,讀起來乏味。這種現象弱化了文言文教學應有的功能——讓學生從蘊含着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領略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汲取營養,古爲今用。由於這種弱化,導致了教學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導致了教學效果上的嚴重削弱,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其語文素質極爲不利。現就如何上好文言文,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 激發學習興趣、喚起參與熱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那麼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文言文與現代文一脈相承。學生學習生活中存在大量耳熟能詳的成語、名句,學生積累的知識經驗,已有的學習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基礎。這些與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經驗因素,一旦得到重視並被充分調動,文言文與學生的距離感就會大大縮小。

二、在教學方法上實施授“漁”策略

“教是爲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應“授人以漁”,讓學生終身受益。於是,文言文教學,教師講什麼,如何講很值的一提。

首先,教師的講不能貪多求全。教師要講的重點是常用詞語﹙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義活用﹚、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和古代文學常識等三個方面,特別是字詞的理解,要結合具體語境,而不是從頭到尾一講到底。三個方面也應有所側重,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師的“講”要講究方法。“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漁”,可直述規律,如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現象等句式特點必須教會教透;貫穿到具體語境之中,可比較差異,包括古今詞義的不同、詞性的變化,讓學生懂得“用現代漢語該如何說就行了”,可歸納整理,幫學生做好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整理,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提高自學能力。

再次。學會摘錄。不動筆墨不讀書,用摘錄或製作卡片的`方法積累閱讀材料。學習文言文摘錄尤爲重要,可以指導學生準備常用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詞義差異、詞類話用等卡片,摘抄一些詞語警句詩詞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反覆誦讀。並逐步加深理解,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以讀促悟,重視語感

國中文言文教學的側重點應在於朗讀背誦,詞語積累,疏通文段。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朱自清說:“吟誦,對於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瞭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爲自己的東西。”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言文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國中的文言文大多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學生較易上口,讀之有味。只要教師善於引導,就能幫助學生逐步瞭解文言的一些語言規律,體味文言特有的語言美,從而激發學習的慾望和熱情。充分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來自主學習課文,從初讀感知課文內容,到最後讀出意境,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逐層深入的解讀課文,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誦讀的方法多種多樣:跟着錄音讀、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兩人對讀、師生對讀、男女對讀、分小組讀、分角色朗讀、多人交替讀、競賽讀、接力讀、模仿讀、自選讀、搖頭晃腦的讀等,引導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讀出情、讀出趣、讀出理、讀出思,在讀中領悟文言文。激勵學生反覆誦讀,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從而擴大了知識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說話能力,讀出“文言之味”,讀出感情,激發學生情感,以加強效果。誦讀的過程是由口入心的過程,也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過程。

四、以疑質疑,努力探究

常言說,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沒有“疑”的課堂如一潭死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精心設疑,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積極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爲此,要着力瞄準以下幾點:一是在理解教材的關鍵處,即那些對學生思維具有統領作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地方設疑。如文中“第一段列舉的任務有哪些相似之處”來設疑、激疑,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二是要在無疑處,即學生“見不到處”、“容易忽略處”設疑激疑。如在教學《岳陽樓記》一文的第二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爲“連”,“吞”改爲“接”好不好?在這樣的地方設疑激疑,不僅能使學生在思考中頓悟,還有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良好思維品質。當然,在課堂教學中,更重要的是用教師的“設疑”來激起學生“質疑”,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思考,提出疑問,在同學的幫助和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深讀文本。只有指導學生自讀,自思,他們才能以自己之力,瞭解自己生疏的文言文,以至進入文言文所反映的歷史生活中去,真正做學習的主體。

總之,文言文教學應多讀、讀懂文本上下功夫,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吸取精華,剔去糟粕,想辦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文言文教學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切實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古詩教學反思3

美術作品裏的敗筆會使作品黯然失色,課堂上語文老師繪畫的敗筆卻能使課堂變得更美。下面這節課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和孩子們共同學習杜甫的一首古詩《絕句》,纔剛把詩句理解完,就有孩子提議:老師,這首詩那麼優美,讓咱們把它畫成一幅畫吧?說實在的,這個提議我在備課的過程中也設計了,本想在學生學完和背熟古詩後才進行的。但又一想,既然是孩子們提出的,我何不隨了他們的意呢?於是我便讓他們根據理解把這首詩“畫”出來,孩子們這回可興奮了,齊刷刷地拿出紙筆認真畫起來。五分鐘後,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我一激動也拿起了粉筆,在黑板上畫了起來,不料畫到屋子的窗時,幾個孩子就忍不住在下面叫了起來:“老師,你畫錯了!”這回可輪到我納悶了,我結合詩句左看右看,就是沒有發現破綻,於是就問他們爲什麼說老師畫錯了呢?他們一個個爭先恐後地告訴我:“老師,你的窗畫錯位置了,那扇窗應該畫在雪山的前面,不應該畫在它的旁邊。”我還沒來得及問清原因?一位平時就很活躍的小男生索性走上講臺,拿起粉筆,在雪山前畫了一扇窗,接着便問我:“老師,書上的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含’應該是把雪山裝在窗框裏,您說對嗎?”我聽了,帶頭鼓起掌來,不爲別的,就爲學生們已經自己解決了這節課的重點之一——體會“含”字的意境。更讓我興奮的是,接下來學習過程中,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就在詩畫濃濃的氛圍當中,我和孩子們順利完成了一次“詩畫之旅”。

這也讓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的話:興奮與激動能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對學習內容表現出興趣,進而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確如此,無意中窗戶“裝”錯了地方,使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探究的心理,熱情高漲,興致盎然,思維火花在歡樂的氣氛中碰撞。文本與生活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最佳的融合,感悟也如泉水般在學生心中噴涌而出。

感謝這筆敗筆,要不是它,學生最多也是在我的引導下去發現、去領悟“窗含西嶺千秋雪”中的“含”,因爲我在預設的目標中有這樣一個環節,但我知道肯定不會有今天課堂上這樣的效果,因爲那樣的主動權在老師的手中。感謝這筆敗筆,使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雨後春筍、似火山噴發。以前總擔心離開了我的引導,學生無法理解文本,時刻都想着該如何牽着學生走,現在我覺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課堂上把握互動和交往的時機,喚起孩子們心中的求知慾。

古詩教學反思4

展示古詩:朱熹所作的《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註釋]

1.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2. 尋芳:遊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4. 等閒:平常、輕易。“等閒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5. 東風:春風。

[簡析]

人們一般都認爲這是一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瞭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閒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

“等閒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爲什麼能“等閒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爲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絃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寫過一些好詩,善於寓哲理於形象,以《春日》、觀書有感》等較著名。

各位老師可以作爲參考使用。

古詩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

目標1、2、3。

【教學難點】

目標2、3。

【教學準備】

1、學生:

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2、教師:

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並教師配說對白。見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本單元導語

瞭解本單元學習內容。

(板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二、瞭解“乞巧節”,學“乞”

1、引入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別乞──氣)

2、通過課前蒐集的信息,你瞭解“乞巧”嗎?

(四人小組交流、抽說、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2、學“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3、詩中講了一個什麼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4、生用課前蒐集的資料講故事。

⑴ 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⑵ 抽講,其他學生可補充。

⑶ 出示課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說白。見後

⑷ 每位學生自己講講故事:

(再出示故事課件)

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

(板書:古人的`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1、根據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說話。

2、四人小組交流,師參加。

3、抽說,其餘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人們擡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時望着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4、讀詩、背詩:

⑴ 齊讀;

⑵ 比賽朗讀;(男女生)

⑶ 同桌互讀;

⑷ 齊讀;

⑸ 背:

(提示:根據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麼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雲錦。織女和牛郎結爲夫妻後,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雲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准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古詩教學反思6

一直以來,我就覺得古詩是很難上的,短短的幾句詩要深入的挖掘、拓展開來,讓學生去體會、感悟,實在是太難了。平時也很少聽到古詩這樣的公開課,只知道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更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對古詩誦讀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獲得思想的啓迪,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新課程下的古詩課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譯,要求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去自主感悟,達到一種無痕的教學效果。說歸說,可做起來實在是難。

在一次研討課上,原本想選篇閱讀課文上,可是想既然古詩是我一直很困惑怎麼去教學的一種文體,不如就選古詩吧,這樣也是一次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好機會。各位老師在聽了我的課後,對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讓我從理論到了實踐,對古詩教學也有了一定的目標。特別是大家指出了教學中的一些不足,讓我從中受益匪淺。 首先,讓我知道了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爲自己的教學服務。在課堂開始導入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是以圖片的形式導入,繼而介紹古詩的作者以及寫作的背景。這首詩主要就是讓學生感悟詩人獨自一人在他鄉的>孤獨、寂寞的心情,從 而體會王維思念自己家鄉的親人的思想感情。在導入時,雖然我介紹了重陽節是個萬家團圓的日子,一家人要聚在一起登高、喝菊花酒、賞菊、佩帶茱萸等。但在這個方面我是一筆帶過,如果我能以圖片或其他的形式讓學生去了解這樣一種場景,那麼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爲下面的教學做了一個鋪墊,也讓學生更好的領悟到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情。

其次,對詩歌的理解上,學生一直停留在淺層次,而我沒有適當的去引導他們向深層次挖掘,從而使學生沒有完全的理解詩意,讀的效果也就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好。從知背景,知試題,知詩意等,我是以學生爲主體,但是我卻沒有考慮到孩子們心中的需求並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對於詩中“獨”、“異”、“倍”、“遙”、“少一人”等一些重點字詞,孩子們都能夠大體的.理解。但就如老師們提出的那樣,“遙”到底是有多“遙”?這時候,可以通過地圖讓學生體會到遙的距離,從而更好的感知王維在離家幾年的時間中的那份孤獨和寂寞。“少一人”少的到底是誰?如果你是作者的親人,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呢?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通過這次研討課,我也初步知道了在教學古詩時的一些技巧。古詩重在讀,特別是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他們還沒有具備一下子就能分析詩意的能力。所以先要讓學生知道古詩的節奏。在多讀的基礎上再去悟情,而學生只有在真正悟情了纔會讀出詩中的情感,古詩的韻味。我想“熟讀百遍,其義自見”也就是這個道理吧。還有對於我們這樣的青年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修養。路還很長,我們應該在走的過程中有所>收穫,不斷成長。篇四:古詩教學反思

傳統的古詩文教學是“字字落實”,解釋詞句成了古詩文教學的主要任務,結果是把一篇篇充滿着深刻意蘊、豐富情感和詩情畫意的古詩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其實,古詩具有“一詩一畫”的特點。“一畫”,就是當初誘發詩人有所“感”的場景。我們學習古詩首先就要帶領學生看到詩人所感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意的境界,誘發學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學中,我不是讓學生根據詞語意思進行組合,而是藉助音樂、圖片,讓孩子先在頭腦中展開想象,浮現出相似的畫面,順應詩境的朦朧,再根據詩句中詞語的提示,按照自己習慣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讓孩子們進入了詩所描繪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們去看、去想、去說、去聽、去悟。學生的思維在擴張,認知在深化,每個孩子眼中有畫,心中有景,此時此刻他們的情感也在不斷積澱、不斷昇華,對秋天的讚美之情自然溢於言表。篇五: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1、因爲上個星期我重點讓學生進行學習行爲的規範,並沒有開始文本教學。所以在本星期的教學中,孩子基本上已經有意思地讓自己做端正,讓自己的行爲規範一些。

2、“草”一課的學習對於孩子們而言是非常簡單的。很多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詩的內容,但對於小草的生命力頑強這一點,還是有少部分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和領悟,以至於在最後讓學生表揚一下小草時並不是很順利。而後一首古詩,我把重點放在對境色的描述上,在加上文章的故事結構性比較強,而且文章結構比較清晰,再加上課堂上我讓孩子讀得比較多,特別是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所以在課後學生基本上都能在朗讀上帶上一定的感情,而且在板書的幫助上大部分學生已經能把整首古詩讀誦。

3、在學校裏孩子的學習行爲已經比較規範了,但是到了中午休息時間,以及放學回家以後情況就不是很好。因爲學生的書寫作業表現出他們非常地不認真,寫字時比較隨意,他們會邊吃東西,邊說話基至還有玩耍,這樣學生的字寫得比較潦草。所以在本星期的日子裏,我應該注重引導讓學生認真寫作業。

教學反思:

《草》是一首詠物詩,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這裏有一句千古流傳的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教學中讓學生重點記憶,進行口頭填空,詩歌接龍等形式讓學生記住這句話,並且要求會讀會寫。同時重點學習這首詩歌中的一對反義詞,枯榮,理解字義。

《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詩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見的生機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學本課時,利用書中提供的圖片,讓學生進入到這樣一個春光燦爛的世界中,體會兒童的那種情趣和作者的細心觀察。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情景,體感情”,“知詩人,解詩題”,先了解詩人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重新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詩歌的題目,理解詩歌說的到底是一件什麼事。

“抓字眼,明詩意”抓住關鍵的字眼,未,走,菜花等詞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明白詩歌的含義。“想情景,體感情”,對於最後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就需要這樣的方法,來讓學生體會意境。古詩琅琅上口,學生多數比較感興趣,我感覺效果很不錯。

古詩教學反思7

《山行》這首詩相比較於《楓橋夜泊》來說,意境上面比較容易把握,所以我遵循古詩的教學步奏,給學生進行教學。但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爲我沒有明確好這首詩具體講了哪幾個景物,所以很多同學在完成作業的時候,都沒有完全寫到寒山、石徑、楓林。這是教學中的一個疏忽。

在講《楓橋夜泊》的時候,我以爲前面一首詩意,同學們在學的時候很輕鬆,那孩子對於詩意的把握一定還不錯,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意境的營造上面,利用了歌曲、以及其他一些關於寒山寺鐘聲的詩句。但最後發現,這種意境的.營造真的非常男,孩子們對於詩意還是沒有理解透,所以後來利用課餘時間我又鞏固了一下,這也是我的一個失誤!同時對於備學生,我還是有很大的欠缺。

古詩教學反思8

古詩《春曉》是衆所熟識的名詩,在學習之前我就估計每個學生應該差不多都會背,可是通過課堂上讓學生自讀自學後,檢查發現其實好多根本讀不準。

讀的沒有一點感情可言,我想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着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纔不會在讀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念。因此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所寫是春天這個季節的所受所見所想,我讓學生看着我,邊觀察邊跟着演一演,從表演啓發學生理解詩的大意。

學生的'興致高漲,(我以睡得不想醒來的表情爲開頭,跟着表演了看到窗外地上的落花,知道下了一夜的春雨,配上白話的詩意解釋),通過這樣直觀的演和說,學生對詩意有了大概的瞭解。接下來我就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再讀古詩,並激發他們自行創編動作加以表演讀,通過這樣的教學,現在能把詩讀得又有表情又有動作,聲情並茂。我相信他們對這首詩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了。

古詩教學反思9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我是這樣開展新課的: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於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說說從圖上看到些什麼?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麼?並告之從哪裏讀懂得。這樣一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瞭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後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詩人登高望遠,看到了太陽落下,看到黃河滾滾流入大海。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後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後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麼內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

分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於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後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覆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覆讀,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着,然後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爲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遊戲,看誰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繼續深入,孩子們很難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與人生哲理聯繫起來。於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詩人當時寫詩的背景。然後引導孩子們將後兩句與學習等聯繫起來,有什麼啓發?孩子們逐步感悟,意識到了詩人的寬大襟懷,也明確了今後爲人、學習等應積極向上。

望廬山瀑布:

廬山瀑布,多麼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一開始教學古詩,我便設問:知道廬山在哪嗎?之後馬上放廬山的風景圖還配上優美的`音樂和自己的解說詞,一下便把孩子們帶入了景色迷人的廬山。當播放結束時,孩子們還是那如癡如醉的神態,我心中一陣暗喜:接下來的朗讀和領悟詩情不會有問題了。的確,後面的朗讀真的不錯。之後,我們真的看到了搖頭晃腦的小詩人抑揚頓挫的誦詩聲。

領悟詩情這塊,我覺得這首詩有一定的難度,孩子們似乎受到了圖片的影響,逐句逐句地對詩去進行解釋。我想今後還得想些辦法,好好引導孩子們去領悟詩的大意即可。

這節課我做的不夠的地方有許多:

一、把三四兩句詩給分開品析了。回家潛心再讀詩文,“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其實是一個整體,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瀑布從高處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學生理解後,沒有把兩句詩整合起來品析,破壞了瀑布流態的整體之美。

二、時間安排不合理,前鬆後緊。在“細品詩句,領悟詩情”環節花了太多時間,個別讀太多。以至“聯類比照,感悟詩風”這環節匆匆帶過,原來預設時自認爲的亮點就這樣以遺憾告終,寫字教學也無法進行,作業也忘佈置了。真是有“虎頭蛇尾”之感。

古詩教學反思10

《石灰吟》是一首用以抒發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鬥爭到底之情”的詩。教學的重點在於讓學生在領悟詩意的同時,學習並感受詩人用以寄託強烈情感的方式。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一個“吟”字做足文章。

教學中,我提醒同學們“吟”是一種古典詩歌的形式,但同時也表示着一定的具體意義,即爲“說”。那麼,石灰究竟想說些什麼呢?同學們很快通過自己淺顯易懂的語言理解並說出了詩句的意思。

作者以石灰自居,並非覺得好玩,而是想通過石灰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那麼如何讓孩子去理解和感受這層意思呢?課堂上,我問同學們:“石灰說了這麼多勇士般的豪言壯語,他的心裏又會怎麼對自己說呢?”以期通過這樣的教學思考環節來鼓勵同學們向思維的更深處漫溯,走近詩人的內心,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

讀了《墨梅》這首詩,我不由產生了一個疑問,這洗硯池真的是王冕家的池子嗎?怎樣能從墨梅身上體會到作者的情操和胸襟呢?以學生的.認知水平能體會到嗎?於是我上網搜尋了關於王冕的資料及王冕寫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原來“洗硯池”是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吾家”。而且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並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爲生。於是在課上質疑時,我就和學生講了“洗硯池”的典故,學生聽得興味盎然。在談到作者的品格時,看到學生一臉茫然,於是我給同學們講了王冕的一些生平事蹟,學生這才真正從“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中體味到了作者那種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可見,教師只有在備課時深入解讀文本,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充分利用課外資源,瞭解課文的時代背景,才能真正豐滿課堂。

古詩教學反思11

教學經過:《絕句》我採取了詳講的教學方法,但是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觀察課文插圖,結合課下注釋,說說前兩句寫了哪些景物?請你發揮想象並結合詩意給這些景物加上形容詞,然後再將這些詞語串聯起來,通順地表達詩句的意思。第二首《村居》更是要求學生模仿前一首古詩的教學方式自學,可以先找出前兩句都寫了哪些景物等。這樣做大大凸顯了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和獨立性。

讀讀寫寫: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或詞,改寫成短文,發揮自己的`想象,自由寫故事,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不足之處:

時間過於倉促,有些詞語學生們理解不是很透徹。時間緊張,對文章讀得不夠細,感情不夠充沛。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有種前鬆後緊的感覺。

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讓學生懷着濃濃的興趣投人到學習中去。

2.在學習課文時,把兩首詩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境的各異,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3.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結合註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

4.採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

古詩教學反思12

1、描述

本課兩首詩《房兵曹胡馬》和《馬詩》是寫馬詩的壓卷之作,雖都寫馬,但又各具氣象,特色鮮明。杜甫的《房兵曹胡馬》以雄健的筆力刻畫雄健之馬,表達了對朋友的期望,更表達了詩人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抱負。李賀的《馬詩》通過寫馬錶現賢才的`雄心壯志及其懷才不遇的憤慨。教學中我爲學生創設多種朗讀的情景,讓學生充分地讀,讀充分,再引導學生聯繫作者生平經歷體會詩中所表達的志向和感情。

2、分析

整體感知詩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詩句對譯,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本課兩首詩的學習我遵循了這一規律,以“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引導學生積極誦讀,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感悟詩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豐富了他們的語言積累,培養了良好的語感,提高了審美修養。另外在學習中,我還爲兩首詩配以優美的古箏曲,使學生置於古雅沉靜的文化氛圍中,受到了美的薰陶,提高了綜合素養。

3、規劃

本課的教學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夠。《馬詩》描繪了一幅相當生動的畫卷,正所謂“詩中有畫”。如果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想象詩中的畫面,用手中的筆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學生的能力會進一步提高。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所蒐集到的有關寫馬的詩篇,在交流中開拓思維,增加積累。

古詩教學反思13

今天完成了教研課《古詩兩首》,鬆了口氣,好似解脫一般,但靜下心來,還是該好好反思一下。

這次的課先不說上得怎樣,光說教學設計,是我最成功的一次。以往的設計往往有不少內容是參照別人的教例,而這次課,基本可算是自己思索的成果。

本課的設計靈感來自04年在柳州聽過的王自文老師的古詩兩首。王老師的教學是把兩首寫作背景一樣的古詩整合在一塊上,因爲寫作背景一樣,所以從不同的景物中產生了同樣的情感,這樣的'課新穎又高效。再一看這兩首詩——《尋隱者不遇》、《所見》不也有着共同的特點嗎?它們同樣寫發生於野外的事,詩中都有小孩子,於是我想到了突破口,從孩子下手,先教完詩的內容再拓展到我們曾經學過的有小孩在內的古詩。整體的思路就這樣很順利地定下來了。

可是,古詩的教學是本課重點,怎樣才能上得有新意呢?我上網查找資料,發現“抓字眼、明詩意、悟詩情、詠詩句”的教學方法不錯,於是我便把它運用於我的設計中。大方向定好,我就開始設計整個過程。

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有以下優點:1、開課複習古詩。這個複習有別於乾巴巴地讀、背,我從圖着手,讓學生猜猜圖上的內容反應的是哪首古詩,再由圖上的古詩聯想到另一首相關的古詩。這個複習考查的面廣,達到複習的目的。2、運用“抓字眼、明詩意、悟詩情、詠詩句”的教學方法。從課題着手,再到了解詩意的整個過程我都讓學生運用抓字眼的方法去研究,最好的一點在《尋隱者不遇》中我創設了深山雲霧圖(即詩人去尋訪隱者),並配樂讓學生不自覺的跟着我的節奏吟誦古詩。3、抓住同寫孩子的共同點。我先小結本課的古詩都是寫孩子,再讓學生回憶曾經學過的寫孩子的詩,及找出詩中對孩子的稱呼和孩子的特點。最後告訴學生祖國語言文字的的豐富,同時也是對寫作的指導。

每堂課都是不完美的,儘管經過2次試教,在老師們的指導下修改了:入課時的拓展古詩由拓展內容到詩人寫的其它詩、在詠詩句時配上雲霧圖片及音樂、刪除把詩轉化成現代詩、曾加推敲的故事等,但對課堂生成的問題、對本課兩首古詩的挖掘等都不到位。聽了老師們下午的評課,或許再講講賈島是如何推敲出《尋隱者不遇》的,會更好。明天聽聽沈校的意見,再作近一步的改動。

古詩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從《北大荒的秋天》入手,喚起學生對秋天的認識,然後說說自己眼中的秋天,孩子們對田野裏的莊稼還是挺熟悉的,棉花、芝麻等農產品的描述十分形象,有的孩子還模仿了課文的語句來介紹,如“棉花嚷着冷了,要穿白襖。”挺讓人驚喜的。

學習課文時,有一個地方我們都產生了疑惑,詩中說“玉米舉着紅纓樂了,忘掉一個夏天的煩惱。”學生都說我們這邊的玉米成熟時,玉米鬚子都發黃髮黑了。課前也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課堂上就這麼解釋了一下:玉米的成熟時間是不一樣的,晚熟的玉米,到現在這個季節還沒有成熟,玉米鬚子就是紅色的。也不知道這麼解釋是否合理。課文中最難理解的是第六小節:秋風如同柔韌的梳子, 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條; 秋光如同發亮的汗珠, 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閃耀。對詩句的弦外之音學生都理解不了,這麼點撥了一下:發亮的'汗珠是從哪兒來的?學生就明白了,從這小節裏感受到了農民的辛勞和作者對農民的讚美之情。

課後練習要求用自己的文字改編這首詩歌,課堂上沒有時間做,就作爲家作完成。結果發現很多孩子寫出來的文字十分優美,可是根本不是對詩歌的改編,而是自己創作了一篇文章《走進秋天》。個別學生改編了小詩,但是文字不夠靈動。我想,如果課堂教師講授的時間縮短一些,然後老師可以對一節小詩進行示範改編,我相信,很多孩子就能迅速領悟改編小詩的訣竅了。

古詩教學反思15

《古詩二首》是第三單元的第一課,兩首詩都從不同角度寫景,所以也就產生了不同的的認識。本課的主要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同時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中所蘊含的道理,並理解詩中幾個詞語的意思。

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用多種形式朗誦古詩,然後引導學生回憶一下兩位詩人的背景資料和學過的相關詩文;再讓學生通過查字典或相關資料,以及聯繫詩文的方法,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並能大致理解詩中所描繪的情景,對於學生仍然不能理解的地方,進行交流,教師講解的'方式共同解決。

因爲兩首詩歌比較相似,所以,我在教學時採用了對比的方法,一邊比較,一邊區分進行理解:比如教學《登飛來峯》時,引導學生抓住“千尋”等詞語體會飛來峯的高聳入雲,並且用傳說引發學生聯想“雞鳴見日升”的輝煌情景,進一步體會在飛來峯上視野開闊,詩人朝氣蓬勃,信心充沛的情景,從而得出“登高望遠”,“站的高,看的遠”的道理。在教學《題西林壁》時,我先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重點理解“題”字的意思,然後抓住“橫、側、遠、近、高、低”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廬山景象的“各不同”,同時也藉助廬山的圖片幫助學生,感知廬山在不同角度觀察時,所呈現的不同景象,讓學生邊讀邊感受廬山風景,激發學生的聯想,最後引導學生抓住“不識、緣”等詞語進行對比,從而體會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於古詩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掌握了一定理解古詩的方法,同時能夠理解詩中所包含的哲學道理,課堂效果良好。

標籤:古詩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