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孤獨之旅》一文課堂實錄

語文2.16W

導語: 文章通過描寫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下面是《孤獨之旅》課堂實錄,供各位參考。

《孤獨之旅》一文課堂實錄

 一、以“昨天的杜小康”話題導入

師:同學們,這節課老師要帶着大家進入一個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這個男孩,他曾經可是一個人物。他的年齡和大家差不多,是個班長,而且還是班上成績最好的一個學生。除此之外,他家還是當地最有錢的人家,當別的同學穿着單衣哆嗦着進入冬天時,他卻擁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別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級也只能用草繩當褲帶時,他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擁有了一條油汪汪的皮帶;當別人幾乎還沒有見過自行車是啥樣子的時候,他已經騎上了專屬於他自己的自行車。這個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誰嗎?

生:杜小康。

師:是的,他就是小康,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個呼風喚雨的杜小康。不過,今天我們要去認識的杜小康好像不是這樣的了。接下來,讓我們跟着杜小康,去走一趟孤獨之旅。

 二、跟着杜小康走孤獨之旅

(一)無奈。

(屏顯。)

人離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個廣大無邊的世界。二是出於無奈。三是人的眼中、心裏,總有一個前方在召喚着他。

——曹文軒《前方》

師:杜小康就要離家了,請同學們關注課文第1段,看看他離家的原因是曹文軒講的哪一點?並說說你是從哪個詞讀出來的。

生1:無奈。從“只好”讀出的。

師:他爲什麼會感覺無奈呢?

生1:因爲他原本是油麻地裏最厚實一戶人家的孩子,但是由於他的父親一夜之間生意衰落,他只好跟着父親去放鴨。

師:哦,是的,你一定看過《草房子》,是因爲他父親借了很多錢去油麻地進貨,結果這些貨物在回油麻地的河裏全都翻掉了,於是就血本無歸,他們家就一落千丈了。剛纔,我們也說了,昨天的杜小康可以說是油麻地最具有優越感的孩子。而現在呢?他已不再“小康”了,也不再是班長,更做不了NO.1了,此刻,他成了什麼?

生:放鴨娃。

師:是的,放鴨娃,接下來,讓我們齊讀第1段,感受杜小康此刻的無奈之情。

(生齊讀。)

師:關於父親的放鴨計劃,《草房子》裏是這樣介紹的。

(屏顯,請一生讀。)

生2(讀):夏天,杜小康跟着父親,趕着那羣已經一斤多的500只鴨子離開油麻地一帶的水面。船是被加工過的,有船篷,有一隻燒飯的泥爐。船上有被子、糧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們要將鴨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蘆蕩去。因爲,那邊魚蝦多,活食多。鴨子在那裏生活,會提前一個月下蛋,並且會使勁下蛋,甚至會大量地下雙黃蛋。那時,就在蘆蕩圍一個鴨欄,鴨蛋就在當地賣掉,到明年春天,再將鴨一路放回油麻地。

師:這就是杜小康父親爲挽救家道而設計的宏偉藍圖,於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運拋出原來的生活軌道的時候,即使一萬個不願意,最後,也只能是帶着對“明年春天”的等待,帶着對這個藍幽幽的大“鴨蛋”的期盼,無奈地“離家”去放鴨了。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呢?接下來,讓我們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這趟“放鴨之旅”。

(二)恐慌。

(屏顯。)

“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人們藉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曹文軒《前方》

師:杜小康就這樣跟着父親趕着鴨羣向“前方”流浪。下面,請大家關注課文第二部分,也就是第2到27段,看看在離家去蘆蕩的路上和到達蘆蕩的頭兩天,杜小康有怎樣的心理感受?請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的心理狀態的詞語。

生(七嘴八舌):恐懼、害怕、膽怯、恐慌……

(師選擇“恐慌”板書。)

師:這就奇怪了,杜小康是和父親一起外出去放鴨的,而且那裏的風景好像也不錯哦,這又有什麼好恐慌的呢?帶着這個問題,請大家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理解思考片刻,然後全班交流。

生1:這一句:“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他不是來旅遊的,是來放鴨的,他要在這裏一直待到來年春天,所以他“真正感到害怕”。

生2:還有一點,就是周圍環境對他的壓抑。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時,杜小康覺得自己變得非常渺小。

師:是的,這個時候,他害怕了。還有什麼原因讓他真正害怕呢?再想想看,爲什麼是真正害怕?難道先前的害怕都是假的嗎?

生3:因爲他離開了母親,母親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就是依靠,他離開了家就失去了對母親的依靠,他就會感到非常孤獨。

生4:還有從第12段也能看出來,“四周只是草灘或凹地,已無一戶人家”,還有下面“他們能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

生5:從第11段也可以看出:“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現在,佔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前方是未知的。”他的恐懼也是對他未來一切生活的恐懼。放鴨對他而言,是他的前途,他的前途是未知的,他的心中充滿了迷茫、無奈和恐懼。

師:真是太棒了。“他盤腿坐在船頭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茫茫的水”其實是寫他對前途的一片迷茫。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一段中還有一個詞,表明這個時候他除了對前方充滿恐懼之外,其實還帶有一點點的幻想或者說希望?

生6:“撩逗”。

師:真好,“撩逗”。即使是在放鴨的過程中,他還對前方充滿了一種幻想,他有一個“前方”,大家說這個“前方”在哪裏呢?

生7:希望鴨子下蛋。

師:哦,這是他最大的前方。其實,去放鴨的路途中,他還有一個前方。大家看前面第4、5、6段中反覆提到“向前”、“前方”,這“前方”到底是哪裏呢?哪裏謎底揭穿了?

生8:蘆葦蕩。

師:是的,所以當他到達蘆葦蕩的時候,他所有的幻想全都破滅了,於是,他產生了一種真正的害怕。好,讓我們一起來讀一下第21段,感受一下杜小康的那份恐慌之情。

(生配樂齊讀。)

師(小結):是啊,離家後,杜小康原有的生活內容和生活節奏被徹底改變了,尤其是漸行漸遠的家、空曠而陌生的環境和前途莫測的迷茫,這一切,使得年僅十三四歲的杜小康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慌。因此,他的幾乎所有的感官都沉睡了,原本田園牧歌似的蘆蕩成了包圍他的萬重大山,美麗的大自然已無法完全喚起他欣賞的神經了;但放鴨的生活纔剛剛開始呢,漫長的日子裏,前方永遠只是無邊的曠野嗎?接下來,讓我們跟着杜小康,繼續向前方走去吧。

(三)孤獨、驚喜。

(屏顯。)

“前方充滿艱辛,充滿危險……”

——曹文軒《前方》

師: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如果說之前困擾杜小康的主要是恐慌的話,那麼後來,他的前方出現了更大的艱辛和危險,那是什麼?

生:孤獨。

師:是的,孤獨。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來朗讀第28到31段,其他同學思考,你能從哪些字詞句中讀出杜小康的孤獨來?

(一生朗讀。)

生1:我找出了三處能表現他的孤獨的地方:第一處,“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第二處,“他們能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第三處,“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

師:那你說說看,你爲什麼從中感到了孤獨?

生1:這三句話中我感受到了兩種孤獨,一方面是情感世界的孤獨,一方面是自然環境給他造成的孤獨。

師:是嗎?你能跟我們說得再具體些嗎?老師很想聽。

生1:情感世界的孤獨是因爲他離開了家,和父親到這個地方來,不能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

師:是因爲沒有共同語言了嗎?

生1:不是,是因爲他們之間對話的默契度越來越高了。

師:默契度越來越高了,是這樣嗎?在原著中有父子倆的一段對話,老師來說給大家聽聽好嗎?

師:“飽了嗎?”“飽了。”“你飽了嗎?”“我也飽了。”“就在河裏洗碗?”“就在河裏洗碗。”“困嗎?”“不困。”

師:這就是他們父子倆之間的乾巴巴的對話,這是爲什麼呢?爲什麼會變得如此乾巴巴?

生2:因爲他們整天從事放鴨的生活,生活非常單調,所以就有了這種乾巴巴的對話。

師:對不對啊?是的,看似默契的對話背後反映出的是他們乾巴巴的生活,這是無話可說的孤獨。還有剛纔那位同學說她從“他們能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這句話中讀出了孤獨,這又是一種怎樣的孤獨?

生3:是環境所帶給他的孤獨。

師:怎樣的環境?

生3:人煙稀少。

師:是的,這是一種無人可見的孤獨,無話可說的孤獨。我們社會書上說過,人是一種社會化的動物,是吧?人一旦離開了社會,就會缺少一種物質文化和情感的交流,他們便會感覺到孤獨。好,兩種孤獨找出來了,還有嗎?還有哪些地方可以讓我們讀出他的孤獨?

生4:“杜小康開始想家,並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直至夜裏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

師:是的,一個孩子,他可能只有孤獨的時候纔會想到家,想到他的母親,也只有母親在他身邊的時候,他纔會不覺得孤獨。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當所有的孤獨壓在還是一個孩子的杜小康的身上的時候,他終於無法忍受,於是,爆發了。這是無法忍受的孤獨啊。還有嗎?

(生沉默。)

師:大家看這句話:“與這種孤獨相比,杜小康退學後把自己關在紅門裏面而產生的那點孤獨,簡直就算不得是孤獨了。”有沒有讀出孤獨感來?

生5:可以看出,現在的孤獨很多。

師:作者用了一個怎樣的詞來形容“關在紅門裏面產生”的孤獨?

生5:“那點”。

師:是的,“那點”、“簡直就算不得了”,現在的孤獨纔是無法比擬的孤獨。加上離家以來一直跟着他們的那份恐慌,這一切讓他無法忍受了。於是,杜小康希望逃離孤獨。但是,逃離能解決問題嗎?如果是你,你該怎麼辦呢?

生6:我覺得我應該面對孤獨,克服困難。

師:太好了,你大概就是

魯迅先生筆下的猛士了,因爲魯迅說過:“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杜小康有沒有這麼做呢?哪個段落首先告訴我們的?

生7:第33段。

師:好,那就讓我們齊讀第33段。

(生齊讀第33段。)

師(小結):現在,杜小康因爲接受了孤獨,他慢慢地學着去適應“浮雲、蘆蕩、炊煙”這些極具有孤獨感的景色了,這些在他的眼裏變得不再那麼可怕了,因此,恐慌也少了。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場更大的磨難,那是什麼?接下來,請你研讀文章暴風雨來臨後的段落,結合預習,說說在這部分文字中,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杜小康?

生1:我看到了一個經歷了暴風雨之後能夠承擔家庭的重任,直面生活困難的杜小康。證據是第40段、第41段,當父親告訴他要他休息的時候,他搖搖頭說,還是分頭去找吧。

師:“還是分頭去找吧。”他沒有停止,是嗎?大家還記得這之前杜小康說過哪些話嗎?

“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而現在他怎麼說的?“還是分頭去找吧。”看到了嗎,杜小康的那種責任心?“分頭去找吧”意味着他要在這個過程中承擔更多的孤獨和磨難。還有嗎?

生2:從第44段中,“杜小康突然感覺到他已累極了,將一些蘆葦踩倒,躺了下來”,這裏面有三個字,是“累極了”,不是“怕極了”,這樣,暴風雨成了杜小康成長的催生力量。然後在下一段中,“那十幾只受了驚的鴨,居然一步不離地挨着主人蹲了下來”,面對極其可怕的暴風雨,杜小康的搏鬥表現出了成人般的勇氣和堅強,鴨子對主人的依賴,也折射出了杜小康的成長。

師:她的理解能力非常強,她甚至說到了暴風雨是杜小康成長的一個催生劑,說得太好了。我們繼續來看,你還能從哪些地方讀出杜小康的變化來?

生3:我從第46段:“杜小康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隻鴨的蓬鬆的羽毛裏。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爲什麼想哭。”這一段,少年杜小康戰勝了孤獨,適應了環境,並在維繫着家庭生計寄予一身的鴨羣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不顧艱險疲憊,不惜受傷流血,找回了鴨羣,顯示了一個小小男子漢的毅力和責任感,他長大成熟了,堅強了。

生3:第43段:“天黑了。空手回到窩棚的杜雍和沒有見到杜小康。”他沒有見到杜小康說明杜小康已經去找鴨子了,而且杜小康甚至比他的父親還要有獨立感和堅強。

師:這是你想象出來的,對嗎?這是一個空白,文本的空白,你根據文本空白想象出了杜小康勇敢找鴨子的過程,真棒!

生4:第50段和51段,寫鴨們也長大了,這兩段描寫生動形象,從而反襯出杜小康的成長曆程。

生5:第48段:“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裏嚼着,望着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杜小康他長大了。

師:你是從“長大了,堅強了”看出來的,是嗎?那麼誰能從“摳了”、“嚼着”這兩個詞中看出些什麼來呢?我們不妨選擇一個“嚼”字來品味吧。

生6:一個“嚼”字,從杜小康的味覺感受可以看出,他真正長大了,這裏的味道應該是甜中帶着一點苦澀。“甜”是因爲他意識到自己真正成長了後產生的甜蜜感和成長後的驚喜,有一點苦澀是因爲他經歷了一些暴風雨的襲擊。

師:你說得太好了,你把曹文軒的一些心思都給挖掘出來了。其實在原著《草房子》中,在“嚼”這個詞前面還有四個字——“甜津津地”,但是,在刪改《孤獨之旅》的時候,曹文軒把這四個字給刪掉了,因爲他覺得讀者一定可以憑着自己的理解把這味道品出來。你看,這位女生就品出來了。這裏有一種甜味,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苦味。後來啊,我在《草房子》後面讀到了這樣一句話:“他坐在那裏,咀嚼着油麻地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會去咀嚼的由大蘆蕩所給予他的美麗而殘酷的題目。”同學們,什麼是杜小康“美麗而殘酷的'題目”啊?

生:放鴨的經歷。

師:是的,放鴨的經歷,是這個過程中所有的孤獨和苦難。大家看,多麼有味道的一個詞!如果說之前杜小康的感官是沉睡的,而現在他的感官已經——

生:復甦了。

師:是的,味覺來了。還有什麼感覺也來了呢?

生1:嗅覺。

師:嗅覺在哪裏?

生2:“羽絨氣味”。

師:是的,羽絨氣味。還有什麼覺?

生3:觸覺。

師:在哪裏?

生3:“鴨的蓬鬆的羽毛裏。”

師:是的,真是一個心思細膩的女孩子。還有嗎?哦。她又舉手了,把機會讓給其他同學吧。

生4:“雨後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可以看出他的視覺也恢復了。

師(小結):暴風雨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壯大了發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堅強,冷靜,有責任心,他面對孤獨已不再逃離,他勇敢地直面,並且後來甚至似乎開始享受孤獨了。於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復甦了。接下來,讓我們齊讀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風雨後的那個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復甦後的那份美。

(生配樂齊讀。)

師:杜小康長大了,那麼,我們說,這僅僅只是一趟放鴨之旅或者孤獨之旅嗎?

生(齊):不是。

師:還是什麼之旅?

生(齊):成長之旅。

師:是的,成長之旅。而暴風雨就成了展示杜小康成長的舞臺。

師:跟着杜小康一起長大的還有什麼呢?(生答:鴨子。)是的,鴨們也長大了。(師重讀了“也”字。)於是,在“八月的一天早晨”,注意哦,不是等待中的“春天”,他發現鴨子下蛋了,杜小康驚喜地跑過去撿起,然後朝窩棚大叫——來,讓我們一起大聲地滿懷驚喜地朗讀一下杜小康在文中的四句話。

生(齊):“蛋!爸!鴨蛋!鴨下蛋了!”

師:大家覺得這幾句話曹文軒寫得好不好呢?他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表達驚喜之情的?

生1:這幾句話運用了四個短句,可看出杜小康的驚喜之感。

生2:四個短句用了四個感嘆號,增強了語氣。

生3:我覺得這四個短句還是杜小康驚喜中語無倫次的體現。他先說了“蛋”。

師:哦?正常的應該怎麼說?

生3:如果是第二次發現的話,他應該說:“爸,鴨又下蛋了。”

師:這值得討論了哦!到底是語無倫次呢,還是杜小康此時此地肯定是這樣說的?

生4:我認爲此時此地杜小康一定是這麼說的,因爲鴨子下蛋是他一直以來的一個心願,鴨子下蛋了,他就可以回家,可以上學了。所以,我覺得他一定是這樣子,用十分欣喜的語氣去說的。

師:哦,他一直在等蛋,所以,當他發現鴨子下蛋了的時候,他肯定是先喊出——

生:蛋!

師:然後告訴誰啊?

生:爸!

師:什麼蛋?鴨蛋!誰下的鴨蛋?鴨下蛋了!

鴨子下蛋,爲什麼能讓杜小康這麼驚喜呢?

生5:他期盼的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他可以上學了。

師:是的,鴨子下蛋了,他便可以去上學了。剛纔一個同學說到了,鴨子下蛋是他這段孤獨之旅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前方”,正是對“鴨子下蛋”的期待支撐着他面對孤獨。除此之外,鴨子下蛋了,也代表着他這段日子的付出有了回報了。現在,讓我們通過一個《草房子》的影片片段再次感受杜小康撿起鴨蛋時的心情。

(師播放杜小康用雙手捧起溫熱的鴨蛋時的影片片段。)

師:當杜小康用雙手捧起那溫熱的鴨蛋的時候,他不再是杜小康了,更不再是杜放鴨或者杜孤獨了,他成了杜收穫了。而回望成長背後那串深深淺淺的腳印,杜小康最應該感謝的是什麼?

生:孤獨。

師(小結):是的,孤獨啊,或者說是那個以孤獨爲底色,由天空、蘆蕩、大水、狂風、暴雨、小船、鴨子、生病、寒冷、飢餓、憂傷、恐慌等所構成的荒無人煙的世界。曹文軒他是這樣評價孤獨的,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句話。

(屏顯。生讀。)

“有些孤獨,其實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無法迴避的元素。我們要成長,就不能不與這些孤獨結伴而行。”

——曹文軒《感動》

師:現在,我們知道這篇文章的題目爲什麼取名爲“孤獨之旅”,而不是“放鴨之旅”、“成長之旅”,更不是“無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驚喜之旅”了嗎?是的,孤獨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這趟放鴨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長的主要原因。接下來,讓我們齊讀文章最後兩段,在深情的朗讀中結束這趟孤獨之旅。

(生齊讀。)

 三、以“明天的杜小康”話題結束

孤獨之旅走完了,而我們的小康他還得接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還有無數個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後來啊,他的前方出現了很多比孤獨更可怕的敵人,他的鴨子都沒了,鴨蛋也泡湯了,父親又病重了。但我們的杜小康卻變得越來越坦然,越來越堅強了。當他穿着破爛的衣服重新出現在油麻地時,他面容清瘦,但一雙眼睛卻出奇地亮,並透出一種油麻地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幾個月後,他甚至不帶一絲卑微地在自己曾經就讀的“油麻地國小”門口擺起了地攤。同學們,我們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經可是油麻地最具有優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這些變化看在眼裏的油麻地國小校長桑喬最後說了這麼一句話:“日後,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許就是杜小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