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天淨沙秋思課堂實錄

語文4.99K

《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天淨沙秋思課堂實錄,一起來看一下吧。

天淨沙秋思課堂實錄

一、初讀:用朗讀引起解讀的興趣

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首散曲小令《天淨沙·秋思》,請一位同學把這首小令朗讀一下。

(生朗讀)

師:可否對你剛纔的朗讀做一個自評?

生:不是非常好。

師:哦,你自己不太滿意?爲什麼呢?可否說得再具體一點?

生:字音都讀對了,只是有點不熟練,還不大投入感情。

師:說得很好,朗讀詩歌一定要投入感情,你可以再試試嗎?

生(搖頭):對不起老師,我想再準備一下。

師:沒有關係,你先請坐,還有沒有誰願意試試?

(生朗讀。)

師:這位同學可不可以說說,你的朗讀跟剛纔那位同學有什麼異同?

生:我讀得比他慢,因爲我覺得這樣比較好。

師:爲什麼呢?

生:因爲我覺得這首小令給人一種憂傷的感覺,讀慢一點更能表達這種感覺。

二、解讀:通過解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促進朗讀的水平

從標題入手,初步體會這首曲的情感

師:你說得很好啊!我們用怎樣的語速去朗讀一首詩歌,是跟這首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是有關係的,現在,我們還只是朦朧地感覺到這首小令有些憂傷,至於作者是如何表達這種憂傷?到底爲什麼憂傷?還需要我們進一步解讀才能更深入地解讀。請問,你們平時閱讀一篇文章會首先關注什麼呢?

生:先要看標題吧。

師:這位同學有很好的閱讀習慣。的確,閱讀一定要先關注標題,因爲標題往往會跟文章要寫的內容或情感有關係。(板書:天淨沙·秋思)不過,這首小令的標題似乎跟我們平時所學的詩歌的標題不太一樣,你們看出來了嗎?

生:這個標題分兩個部分。課下注釋裏說,前面的“天淨沙”是曲牌,我覺得,後面的“秋思”纔是標題。

師:說得好,看來課下注釋必須得關注。那麼哪一部分跟這首小令的內容情感有關係呢?

生:秋思。

師:“天淨沙”呢?

生:我讀過一些宋詞,詞有詞牌,詞牌一般都規定了這首詞有幾句話,每句話有幾個字,還有格律什麼的,我覺得曲牌也是這樣的。

師:這位同學閱讀面很廣而且會學以致用,舉一反三,非常好!如果說標題跟這首小令的內容和情感有關,我們就先來解題,首先,看這個“秋”字,這是一個季節,一般來說,這個季節會給你怎樣的感覺呢?

生:挺憂傷的。

生:也會有豐收的喜悅啊。

師:的確,秋這個季節會引起人們不同的感受,但是回想一下你們讀過的描寫秋天的古詩,大多數情況下,表達的都會是什麼情感呢?

生:以前我們也學過像張籍的“洛陽城裏見秋風”,我覺得傷感的淒涼的比較多一些。包括這首曲,好像也有這種感覺。

師:是啊,所以劉禹錫才說“自古逢秋悲寂寥”呢。再來看這個“思”字,如果要用它組詞,可以組成什麼呢?

生:思念。

生:思緒。

生:思鄉。

生:思慮。

師(板書):這些詞都把“思”放在前面了,換個位置再組一下試試。

生:相思。

生:情思。

(二)抓住曲中的意象以及關鍵詞,深入體會文本的情感

師:真不少!如果再去翻翻詞典可能還有更多呢。黑板上這麼多詞語,也有可能有哪一個或幾個詞語就可以用來描述這首小令所體現的情感呢。到底哪些可用,我們還要來看這首小令,先要把作者“寫了什麼”梳理出來,請大家再把這首小令讀一遍。

生:我發現這首小令中有一個詞“斷腸人”,課下注釋的意思是“形容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告訴我們這首小令寫的是漂泊天涯的憂傷之情。

師:這位同學很敏銳,一下子就抓住了這首小令的關鍵詞,很好!只是,我還有個疑問,這首小令共有28個字,除了“斷腸人”這三個字,其餘25個字又在寫什麼呢?

生:我發現作者在這首小令中寫了很多景物,比如說小橋流水、昏鴉、瘦馬,還有夕陽。

生:還有枯藤老樹。

生:“人家”也是景物。

生:古道,西風,也是景物,只不過西風用眼睛可能看不到,要用觸覺才行。

師:有道理。先看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這句話給你們怎樣的感受呢?

生:昏鴉,課下注釋裏解釋是“黃昏時歸巢的烏鴉”,這個“昏”字讓我感覺到黃昏日落的悽迷。

師:這位同學抓住了“昏”字來賞讀,抓關鍵詞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而且“悽迷”一詞用得講究。很好。只是我有一個問題,黃昏時烏鴉歸巢,讓我看來應該是一種很溫馨的景象,比方說你放了學,爸爸媽媽下了班,迎着落日的餘暉高高興興回家,不是很溫暖的嗎?怎麼會有淒涼之感呢?

生:這個作者應該會觸景傷情的吧,因爲烏鴉都能歸巢,他卻回不了家啊。

師:很好,你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烏鴉歸巢在別人眼裏可能沒什麼,可是在詩中的“斷腸人”眼裏,卻會觸景傷情,同樣的景物,在不同心情的人看來可能會有不同的情感色彩。

生:枯藤老樹,藤蔓枯萎了,樹也老得失去生機了,好像挺頹敗的,讓人傷感。

師: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生:枯,老。

師:對啊,如果改成“青樹翠蔓”呢?

生:就變得生機勃勃了。

師:所以你們看,這句話中的形容詞多關鍵啊!那麼

我們在朗讀這句話的時候除了語速要放慢一點之外,是不是還要通過重讀來把這些詞語來強調一下?大家來試着讀一讀。

(生散讀,一生示範朗讀)

生:老師,我發現第二句裏的“小橋流水人家”感覺挺溫馨的啊,剛纔說“昏鴉”的時候不是說在“斷腸人”看來黃昏時歸巢的烏鴉使人觸景傷情嗎?我感覺這裏應該也是同樣的道理,小橋流水人家,的確是溫馨的,但是這種溫馨的景象會引起漂泊的旅人更大的傷感。

師:精彩!這位同學很會聽課而且會活學活用。的確,第二句是溫馨之景,在古詩中,有時候會有“以樂景寫哀情”的情況出現,比如六年級的時候咱們學過崔顥的《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異鄉的景物雖然很美,但在背井離鄉的詩人眼裏,卻只會引起“鄉關何處”的傷感。

生:“古道西風瘦馬”這一句又讓我覺得悲傷了。跟第一句差不多,“古”、“瘦”幾個形容詞給我這種感覺。

師:說得再具體一點。

生:古,就是古老,年頭很長了,可能就破破爛爛。瘦,好像很沒力氣,沒有精神。

師:不錯!馬“瘦”,可能是因爲什麼呢?

生:可能是因爲走了很長的路,太累了,還可能因爲沒吃飽。

師:馬是如此,騎在馬上的人呢?

生:也是一樣瘦,而且心情很差。

師:之前走了很長的路,之後就能看到目的地了嗎?

生:我覺得看不到,不然人的心情就可以好一點了,不至於“斷腸”了。

師:讓我們想象一下,在一條長長的破敗沒有人煙的古道上,一匹沒精打采的瘦馬馱着一個心情很差的瘦人,更何況,還有西風吹來——有沒有同學知道什麼是西風?

生:西風就是秋風。

師:秋風蕭瑟,吹在人的身上是什麼感覺?

生:很冷。

師:只是身上冷嗎?

生:心也很冷。

師:前兩句還是因爲看在眼裏的景物而感覺淒涼,到這一句就直接寫到斷腸人自己身上和心裏的涼了,真是淒涼之上更有淒涼啊。現在我們再把這三句連起來朗讀一下,感受一下。(生齊讀)

師:第一句和第三句的語速以及重讀部分都處理得很好,我建議第二句的語速稍微輕快一點,語調上揚,這樣我們的朗讀可以不那麼呆板。再來試試看。(生再齊讀)

師:在這首小令的前三句,作者用了三組非常典型的'秋景來渲染自己的憂傷之感,讓我們這些讀者也倍感淒涼,但是,大家是否注意到到了第四句,作者又用一個“夕陽西下”把所有的這些景物都放到了一個特定的時間段裏。設想一下,如果換成“朝陽初升”,又會給我們怎樣的感覺呢?

生:應該是意氣風發,充滿希望的。

師:那麼夕陽呢?

生:我記得句詩,叫“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夕陽西下總會引起人的傷感之情。

師:有的時候,夕陽也會讓人聯想到遲暮,年紀大了,不中用了什麼的。

生:我再補充一下,我覺得這裏作者想說一個旅人,遠離家鄉,已經走了很長的路,眼看着夕陽漸漸沉下去,卻又不知道今晚能夠在哪裏停留,更不知道自己將要走向哪裏,此情此景,讓人實在太傷感了!

(三)以“天涯”這一關鍵詞爲抓手,更深層次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內涵

師:說得太好了!這真是令人情何以堪啊!下面請大家聽一段這首小令的演唱,聽的時候請注意,我們在朗讀中重讀的詞語,演唱者是如何處理的?

(聽趙志剛的崑曲演唱)

師:誰來說說,演唱者是如何處理我們重讀的那些詞語的?

生:像“枯”、“老”、“昏”還有“古”、“西”、“瘦這些詞語,他都拖長了音調。

生:有的詞語如果他認爲需要強調可能也會反覆地唱,我發現有一個詞,“天涯”,他唱了好幾遍。

師:對啊,這個詞語剛纔我們沒有特別注意,那麼他爲什麼要唱幾遍呢?

生:爲了強調嘛。

師:那爲什麼要強調這個詞呢?“天涯”,這個詞語給我們怎樣的感覺呢?

生:感覺很遙遠。

師:是啊,所以我們經常用“天涯海角”這樣的詞語形容及其遙遠。

生:我覺得這個詞語還描繪出在一個很大的空間裏,主人公特別孤單,而且好像在畫面中他騎着馬漸漸走遠,越來越悲傷寂寞。

師:你說得非常好,這種空間上的遠,也許是作者在這裏想特別強調的,那麼這種“遠”是從主人公到什麼的距離遠呢?

生:到他的家鄉,或者說家,親人,都是遙遠的。

師:說得很好。距離的遠,是一種解讀,或許這個“天涯”又是指另一種遙遠呢?

生:也可能是精神上的遠。

師:具體說說看。

生:這裏的遙遠又或許可以理解爲主人公與自己的人生理想之間的很大的距離,他現在這種漂泊天涯的處境很可能不是他一開始想要的,比如說,杜甫年輕的時候也曾經雄心勃勃的,還說“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可是老了之後卻“老病有孤舟”,所以此情此景讓他倍感失落。

師:說得很好!通過剛纔對這首小令的解讀,我們可以發現,短短的二十幾個字原來包含了那麼厚重的情感,讓我們再回到小令的標題,看看剛纔大家的組詞,可以說,這首小令可能表達了主人公對於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也可能是對自己人生處境失意所產生的種種思緒,總而言之,作者藉助於秋天的種種典型景物,表達出了主人公悲傷的情思,然而這一切不是詩歌直接告訴我們的,而是我們藉助於詩中的景物以及一些關鍵詞語讀出來的,讀這首小令,思鄉的人有同感,思念親人的人也會有同感,人生不得志的人同樣會有同感。詩歌儘管含蓄,然而可以引起各種共鳴,這正是讀詩的魅力所在。

最後帶着感情再來朗讀一遍。(生完整朗讀課文)

三、小結:歸納同類作品的解讀路徑

師:最後,一起小結一下,回顧這節課我們解讀這首小令的過程,看看能否總結一點閱讀同類作品的方法。

生:要從標題入手,思考標題的含義。

生:在這首小令中要抓住一些形容詞理解景物描寫要表達的情感。

生:還有一些看起來不大起眼的詞,比如“天涯”,其實可能對理解這首小令的內涵很關鍵。

生:剛纔那些同學說的關鍵詞在朗讀的時候要強調一下。

四、拓展:爲學生提供由“學得”到“習得”的機會

師:說得很好。現在,我們可以試試用今天課堂上所學的閱讀方法來解讀和朗讀白樸的《天淨沙·秋》,先自己朗讀一遍。(生朗讀)

師:誰願意爲大家朗讀一下?

(生朗讀《天淨沙·秋》)

師:有沒有覺得這首小令的讀法跟剛纔那首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生:有的,要重讀一些形容詞,比如孤、落、殘、輕、老、寒,還有青、綠,白、紅。

師:語速呢?

生:也要慢一點。

師:爲什麼呢?

生:因爲前兩句“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名詞前面的幾個形容詞描繪出給很朦朧有點灰暗的景物,有點傷感。

師:說得不錯。那麼後幾句呢?

生:哦,好像有點不一樣——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幾種顏色搭配得很鮮豔,感覺不傷感了呢。

師:對啊,景物從朦朧到明麗了。那麼這兩句語速還要那麼慢嗎?

生:要稍微快一點。

師:語調呢?是下降還是上揚?

生:要上揚一點。

師:好的,那就按照剛纔所說的,請再讀一遍。(生朗讀)

師:有沒有發現前兩句的傷感與後兩句的喜悅是怎麼轉變的?

生:中間還有一句,一點飛鴻影下,課下注釋裏說飛鴻就是飛翔的大雁。我覺得是從這一句轉變的。

師:我好像還不太明白到底是怎麼轉的。

生:我也說不清楚。

師:誰來解釋一下,這首小令是怎麼把感情從憂傷轉變爲喜悅的?

(生思考)

師:“一點”是表示大雁飛得遠還是近呢?“影下”呢?

生:我明白了,這句話是寫一隻大雁從遠處飛來,越來越近。

師:不錯!我們再讀一下前兩句,會發現這兩句描寫的景物顏色暗淡,當這隻大雁越飛越近,近到影子都投到地上的時候,刷的一下,景物也由遠變近,一下子明麗鮮豔起來,人的心情似乎也跟着變好了。我們可以試試看把這種情感的變化通過朗讀表達出來。(生配樂朗讀)

師:讀得很好。再看看,這首小令跟前一首還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生:標題差了一個字。

師:差的好像不僅僅是一個字的問題。

生:前面那一首叫“秋思”,既寫秋景,更是用秋景來寫人的“思”,這一首隻是寫秋天的景,思不思的好像不那麼強調。

師:說得很有道理。這一首小令裏沒有出現一個抒情主人公,情感也不像前面那一首一樣悲傷到底,而它們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很善於用形容詞渲染氣氛。這節課我們讀了兩首《天淨沙》,通過討論,我們學習了一些解讀詩歌作品的方法,也練習了朗讀,我覺得自己在同大家的討論中很有收穫。至於這兩首小令在藝術上那一首更高明,歷來有很多說法,這個且聽下回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