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課文一雙手課堂實錄

語文2.55W

教材:《江蘇省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試用課本》第一冊

課文一雙手課堂實錄

同學們,試用課本第三單元的課文都是寫人的,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是本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寫的是一位林業工人。

大家知道,寫人,特別是寫人的外貌特徵,往往抓住人物的哪部分來寫呢?(學生舉手)

喲,都知道。好,你說!

生:我認爲最好抓住人的表情來寫。

師:人的表情?我剛纔問的是寫人物往往抓住外貌的哪部分來寫的?

生:是眼睛。

師:眼睛。爲什麼要寫眼睛呢?

生:從眼睛可以看出人的表情。

生:因爲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師:好。不錯。我在講臺上看你們的一雙雙眼睛都是亮晶晶的、水靈靈的,的確是心靈的窗戶。我就通過你們的眼睛知道你們心裏想的是什麼。你說了一點,是對的,寫人物爲什麼寫眼睛,還有沒有其他什麼理由?

生:眼睛是會說話的。

師:眼睛會說話?你的眼睛是怎樣說話的?

生比如說,現在我正在回答洪老師提出的問題,我的眼睛告訴洪老師:我正在思考。

師:你的回答真好,真聰明!一般地說,寫人的外貌特點,是寫眼睛。而我們今天講的這篇課文的作者偏偏不去寫眼睛,而是寫一雙手,(板書課題:一雙手)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35頁。

美術老師說手最難畫,而且無絲毫的表情。作者的思路是不是有點怪呢?我們一邊讀課文,一邊思考這個問題。“我握過各種各樣的手----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細手,還有唐婉式的紅酥手,但都未留下很深的印象。”

師:唐婉是什麼人?鬃同學說說看。

生:唐婉是宋朝詩人陸游的妻子。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書上有註釋。

師:他會看註釋。看註釋,這是讀書的一種本領,很好。我們大家都要養成讀書看註釋的習慣。

紅酥手的“酥”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街上賣酥餅的“酥”?

生:不是的。註釋上說,紅酥,亦寫作“紅蘇”,指紅潤細膩。

紅酥手,是指古代美人的紅潤細膩的手。

師:作者握過很多手,但都未留下很深的印象。讀到這兒,我又想到一個問題:課文題目明明是“一雙手”,作者爲什麼偏偏列舉出“各種各樣的手”,而且又是一雙“未留下很深的印象”的手呢?是不是走題了?大家可以議論議論。(學生七嘴八舌小聲議論。)有人反映很快,已經知道作者的用意了,但還有些同學沒有領會。讀完2.3兩段,大家都會清楚的。請讀了以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請一位同學把二、三兩段讀一下。

(學生讀2.3兩段,教師運用幻燈片解釋詞語。肩鎬:肩,這裏是動詞,意思是用肩扛;鎬〈gǎo〉,刨土用的工具。板書:不論……只要……就……)好,念得很清楚,請哪位同學回答一下,爲什麼先不寫這一雙手,而是一開頭就寫各種各樣的手?

生:我覺得這樣寫,把各種各樣的手與這一雙手做比較,可以從各種各樣的手引出張迎善的手。這是用的對比襯托的手法。

師:對比襯托的手法?也就是用“各種各樣的手”來襯托這“一雙手”,是不是這個意思?

生:(齊)是的。

師:這是什麼方法?

生:叫鋪墊。

師:還有其他意見嗎?

生:烘托。

師:還有什麼說法?

生:襯托。

生:我認爲是烘雲托月。

師:你用的這個詞是從哪兒來的?

生:我在昨天的報紙上看到的。

師:你看的課外書報不少,記憶力又好。和剛纔幾位同學用的詞不同,但講的意思都是對的。作者一方面寫“未留下很深印象”的各種各樣的手,一方面又寫“不論在什麼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馬上說出”的一雙手,目的就是要從各種各樣的手與這一雙手的對比中,更加突出“天下第一奇手”。

(板書:天下第一奇手)

師:那麼,這一雙手哪些地方“奇”?作者怎麼寫“奇”的?請大家一起來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第4段到第18段,共15個段落,這是全文的重點,在這一部分中,主要寫採訪中關於一雙手的見聞。請同學們運用試用課本中“閱讀方法和習慣”中“讀書四到”的方法自己獨立地閱讀這一部分課文。請先看幻燈。

(幻燈映出)

讀書“四到”

眼到----仔細看書,一覽文意

口到----出聲唸書,熟讀成誦

手到----圈點勾畫,摘記撮錄

心到----揣摩領會,認真思考

師:眼到的要求是什麼?

生:(齊)仔細看書,一覽文意。

師:口到的要求是什麼?

生:(齊)出聲唸書,熟讀成誦。

師:手到的要求是什麼?

生:(齊)圈點勾畫,摘記撮錄。

師:心到的要求是什麼?

生:(齊)揣摩領會,認真思考。

師:用“四到”方法學習這部分課文,我提出幾點具體要求。

“眼到”:仔細看懂作者寫的是怎樣的一雙“奇”手。

“口到”:出聲念描寫手的特徵的好的語段或句子。

“手到”:勾畫圈點,標出段序,畫出寫手的特徵的重要語句。

“心到”:用心揣摩,作者按照什麼順序,從什麼角度寫“奇”手的,寫手“奇”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寫手“奇”的目的是什麼?可以藉助課文右邊的“讀中提示”來思考。好,下面請一位同學朗讀。哪位同學自願讀的?要求讀書的'人很多。(指定一位同學朗讀,其餘同學輕聲隨讀,教師在行間巡視,小聲個別指點“四到”讀書方法。)

師:讀得很好,好極了。剛纔我看了一下,許多人在課本上作了圈點勾畫,標出了重點詞語和重要語句,有的還在有疑問的詞句旁邊加了問號。說明大家不僅眼口都到了,而且手也到了。我提幾個問題,着重檢查一下同學們讀書時心有沒有到。

第一個問題:課文是人物專訪。作者是從什麼角度來寫人物的“一雙手”的?

哪個說?

生:我認爲是從採訪的角度。

師:對的,是採訪的角度,所以寫了採訪者的活動。作者是在和被採訪者張迎善的一系列接觸中,通過所見所聞來寫“天下第一奇手”的。哪位同學能從各段中找出反映採訪過程的幾個主要動詞。抓住這幾個動詞,我們也就可以把記敘的線索理出來。大家可以邊看書,邊把找到的有關的動詞用鋼筆圈點勾畫出來。我們看哪位同學找得最快,哪位同學找得最準,哪位同學找得最全。

有人舉手了,好。又有很多人舉手,不要着急。反應快的同學要耐心等一下。請鬃說一下。

(學生紛紛舉手,找出一系列動詞,教師放幻燈片,映出主要動詞:

握→抽→裹→察看→問→量→搓→介紹手)

師:我們看看幻燈映出的詞。勾畫不全或不正確的同學,對照幻燈映出的詞添加、改正一下。(藉此師生共同劃層次。)

作者在一系列的採訪活動中,通過自己的直覺寫出了一雙手的奇特,給讀者以親切感、自然感。

從同學們對第一個問題的討論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學讀書時初步做到了“心到”。

我再問第二個問題:課文的哪一段是寫“一雙手”給作者最初的印象的?主要是哪幾句話?喲,都知道。哦,還有一位同學沒舉手,大家再等等。好,全了。請鬃說。

生:第四段,“那簡直是半截老松木”。

師:你見過鬆木嗎?

生:見過的。

師:松木什麼樣子?我最近請木工師傅找了個半截老松木,是這樣的。

(出示半截鷹爪形的老松木,全班學生興奮地笑起來。有的從座位上站起來看,老師在行間巡走。)

師:我要同學們看着老松木,想一想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雙手,說明一雙手有哪些“奇”的特徵?

生:粗。

師:爲什麼?

生:松木表皮粗糙。

師:還有什麼?

生:老。

師:哪裏老?

生:本來就是老松木。

師:還有什麼?

生:幹。

師:松木在老師手裏。你怎麼知道乾的?

生:那塊樹皮已裂了,所以幹。

師:還有沒有?想一想,仔細想想。你說!

生:(立起來又愣住)

師:不要性急,我相信你會想起來的。其他同學可能已想好了,可我還一點要請這位同學說。(兩秒鐘後)

生:硬。

師:很好,硬,你摸一摸,硬不硬?(把松木送到學生手上摸一摸,學生回答“很硬”。)還有一個詞,能再想一想嗎?

(全場靜思)大家可以從顏色和形狀上考慮。

生:顏色比較深。

師:對,色深。還有沒有?

生:我認爲還有厚

師:好。大家一湊就把以樹喻手的特徵說得準確、完整而全面了。

(教師歸納以松木喻手的幾個主要特徵。板書:粗→老→硬→幹→色深→厚)

師:我再問第三個問題。有人說,世界上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你們覺得用“半截老松木”比一雙“奇手”有什麼不足?還有手的哪一個特徵沒有表現出來?

(幾個學生插嘴:“大!”)

師:大?課文中哪裏寫“大”的?能不能找出來?

(紛紛舉手)

師:不要粗心,課文中寫大的不止一處。要找全了。

(學生勾畫圈點寫手大的語句,教師運用幻燈字幕解釋詞語“本能”:人和動物不學就會的性能)

生:課文第17段,作者列舉數字是寫手大的。

生:第8段,手指特別肥大,一隻手指就像一根三節老甘蔗,也是寫大的。

生:第5段,“那隻大手把我的手緊緊的裹住了”是寫大的。

師;這個“裹”字用得好不好?同位的同學互相裹一裹手,看能不能裹起來。

(同學互相裹手,課堂一片活躍。)

師:裹得起來裹不起來?

生:裹不起來。

師:怎麼會裹不起來呢?

生:手小。

師:手小,我的手與你們的手比起來可能是大手了,也不能把他們的手裹起來。(用自己的手裹前排一位學生的手,果然裹不起來。)那麼,課文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寫手大的呢?

生:(齊)對比。

師:對,用大手比小手,突出“一雙手”之大。越比越大。那麼,爲什麼又用“緊緊”呢?

可不可以去掉?這句話中的“裹”能不能換成“包”?

生:不行。

師:什麼理由?

生:因爲這是比喻張迎善的手,用“緊緊”、“裹”意思很深。第一,說明手很大,第二,寫手很有力量,第三,這個人很熱情。

師:太好了,你想得這麼全面深刻,可見你真正做到讀書“四到”了。

這一段用對比寫手大,那麼第17段用的什麼方法寫手大呢?

生;用數字。

師:用數字有什麼好處?不用數字不是同樣可以說明手大嗎?比如說有同學作文時寫大,說“很大很大”、“非常大”、“大得不得了”、“大得驚人”,這樣寫好不好?

生:不好。

師;爲什麼?

生:(七嘴八舌)太空洞、太籠統。

師:張迎善的手究竟有多大?先請大家把文具盒裏的小尺子拿出來量量自己的手多大,把數字告訴我。長、寬、厚全量出來,算出張迎善的手比你的手大多少。

(學生量手,並隨口報數字:長16釐米,厚1.2釐米……一片活躍。)

師:(把手伸出)請位同學給我量一量。(學生爭着量教師的手,一位同學搶上講臺量教師的手。)

生:長18.5釐米。

師:班上哪位同學手最大?

(學生一致推薦體育委員任遠。任遠登上講臺量手。)

師:請把你的手的長、寬、厚的數字量出來。

生:長19.5釐米。

師:哈,比我的手還長1釐米。

生:寬8釐米,厚1.5釐米。

師:我們請你把你的左手按在幻燈片的張迎善的手圖上,這手圖的尺寸是按課本上的數字畫的,因爲人們手長、寬、厚一般是成正比例的,我們只要比一比手長就可以比出誰的手大。

(任遠把左手按在幻燈片的手圖上,教師打開幻燈,屏幕上立即映出手的對比影子,任遠的手顯然很小,全班同學譁然。)

師:哪個手大?

生:張迎善的手大。

師:下面討論第四個問題:課文中寫一雙手,寫得最細膩、最具體的是哪幾段?啊呀,很多人都知道了!鬃說。

生:7、8、9三段

師:找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