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實錄及評析

語文8.38K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實錄及評析

師:這是——

生:(齊)金華的雙龍洞。

師:葉聖陶爺爺曾經遊覽過這裏,還寫下一篇遊記。(板書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齊瀆課題。

生:(齊)記金華的雙龍洞。

師: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瀆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瀆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麼順序遊覽雙龍洞的。開始吧!

(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大部分同學都讀好了,有的同學甚至還讀了第二遍。好,讀好的同學,我們先看看這個詞。準來讀一讀?請你來。

生:蜿蜒。

師:全班一塊兒讀。

生:(齊)蜿蜒。

師:其實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在《長城》這課中見過,請你讀。(出示句子)

生: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

師:(出示長城的畫面)你們看,這就是蜿蜒的長城。“蜿蜒”是什麼意思呢?

生:“蜿蜒”以前是比作蛇的,現在比作彎彎曲曲的路。

師:你說得不錯,“蜿蜒”就是形容彎彎曲曲延伸的樣子。在這篇課文中,用蜿蜒寫什麼?到書本上去找一找。

生:蜿蜒就是洞頂的雙龍。

師:從哪兒知道的呢?請讀讀文章中的句子。

生: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白龍,一條青龍。

師:哦,正是因爲如此,這個洞才得名雙龍洞。作者是按什麼順序遊覽雙龍洞的呢?彆着急,在文中圈畫出有關的詞語,並且和同桌合作完成這張遊程圖。開始吧。

(生自主學習)

師:完成了嗎?誰來說說你的遊程?(生舉手)好,請這位同學。來,說說你倆合作完成的遊程圖。(生說,教師指導。)

生:作者首先來到了金華城,出金華城大約5公里來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入山大約5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走進去就來到了外洞,過了孔隙,就到了內洞,最後作者又仰臥在小船裏出了洞。

師:你說的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真棒!我們把掌聲送給她。

師:你們瞧,金華、羅店、人山、洞口,這是作者在去雙龍洞的一

生:(齊)途中。

師:外洞、孔隙、內洞,這是作者正在——

生:(齊)遊洞。

師:最後,原路——

生:(齊)返回。

師:通過遊程圖,我們知道了作者的遊覽過程。(板書)遊覽的順序也就是作者的寫作順序,你們看,簡單地說,作者先寫了在途中,再寫了——

生:遊洞。

師:最後寫了——

生:返回。

師:大家剛纔說的就是這篇課文的段落結構。(語文教案 )同學們。遊記除了交待流程,還要抓住景點的特點寫出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感受到的。這就是遊記文體的特點。

點評:遊程圖設計新穎。旨在通過整體感知,幫助學生粗知文章大意,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並抓住遊覽順序,體會寫作順序,瞭解“遊記”文體的特點。

二、精讀課文,學習表達

師:在遊雙龍洞的過程中,哪一處景點最讓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

生:孔隙。

師:“孔”是指什麼?

生:很小的洞。

師:是的,小洞、窟窿。那“隙”呢?

生:隙是指很小的、很窄的縫隙。

師:縫隙、裂縫,說得不錯。把它們倆合在一起,“孔隙”是什麼意思呢?

生:很小的裂縫。

師:那從“孔隙”這個詞中,你知道“孔隙”這處景點的特點是什麼嗎?

生:很窄小。

師: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的窄小呢?請大家用心默讀課文第五自然段,畫出有關的句子,圈出重點詞語。

(生自主學習,教師巡視。)

生: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下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

師:這兩句話主要是寫了什麼?

生:講小船很小。

師:是的,請坐。如果老師把這兩句話稍稍改動一點,有什麼不一樣?

生:第一句顯得船小一點,第二句顯示不出來。

師:是啊,下面這個句子也是可以的啊,可爲什麼還要多加兩個“小”呢?就像你說的,突出了——

生:突出了小船小的特點。

師:你還從哪些詞當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

生:並排仰臥,剛合適。

師:說說你的理解。

生:並排仰臥就是兩個人仰臥在小船上,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

師:你平時乘過船嗎?你乘的船是怎麼樣的?

生:能乘坐幾百個人的。

師:是啊,咱們廈門的輪渡船就能容幾百個人,對不對?可這隻小船呢?

生:只能容兩個人,而且是並排仰臥的。

師:作者僅僅是在寫小船的小嗎?

生:還寫出了孑L隙的小。

師:你真會讀書,我們來合作讀一讀好不好?

生:好。

師:怎樣小的小船呢?

生:兩個人並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

師:作者來到孔隙處,看到這兒只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

生:(齊讀)兩個人並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

師:作者沒有用具體的數字來寫孔隙的寬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寫出了——

生:(齊)孔隙的窄小。

師:我們繼續來交流,你還畫了哪個句子?

生: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裏,自以爲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

師:老師也找到了這句話。(課件出示生字)同學們,你們看,這是本課的生字,一塊兒讀一讀。

生:臀。

師:“臀”是月字旁的字,這裏還有幾個字偏旁相同,這些偏旁說明和——

生:身體有關。

師:那你知道“臀”指的是身體的哪個部位嗎?

生:指的是屁股。

師: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觸的部位都寫出來了,有哪些呢?

生:(齊)後腦。

師:摸摸你的後腦。到——

生:(齊)肩背。

師:到——

生:(齊)臀部。

師:到——

生:(齊)腳跟。

師:沒有一處不——

生:(齊)貼着船底的。

師:這樣具體、細緻的描寫,讓我們更直觀地感受到孔隙的特點就是一 生:(齊)窄小。 師:就請你做文中的“我”,讀讀這句話。 生:(讀)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裏,自以爲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

師:通過你的朗讀,我感受到了你過孔隙時的好奇和小心。還畫了哪句呢?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擡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師:你找的是這句。這兒有兩個生詞,全班同學一塊兒讀讀這兩個詞。

生:稍微、額角。

師: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的窄小呢?你圈出了哪些重點的詞語?

生:稍微、一點兒、準會。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要是把頭稍微擡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師:能把頭擡起來嗎?

生:不能。一點兒都不能擡起來。

師:你是從這些詞語裏邊體會到的。誰來讀讀這句話,讀出作者的感覺?

生:(讀)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擡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師:同學們,這兩句話主要寫了什麼呢?

生:這兩句話主要寫了作者的感覺。

師:作者正是用過孔隙的感覺寫出了孔隙的窄小。現在就讓我們跟着作者一塊兒乘小船過孔隙。遊客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生:準備好了。

師:你是怎麼躺的?

生: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了。

師:行了,那就開船吧!(音樂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移動,這個時候你有什麼感覺?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

師:是啊,此刻眼前昏暗了,可是我們還是能感覺——

生: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

師:你能不能動?

生:不能。

師:你會不會動?

生:不會。

師:遊客們,你們敢不敢動?

生:(齊)不敢。

師:因爲,我又感覺——

生:(齊讀)要是把頭稍微擡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師:要是把肩背稍微聳起一點兒呢?準會——

生:要是把肩背稍微聳起一點兒,準會擦傷肩膀。

師:那要是把腳稍微翹起一點呢?

生:要是把腳稍微翹起一點,準會擦破褲子,擦傷膝蓋。

師: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點兒呢?

生:準會劃破衣裳,刺傷肚皮。

師:終於過了孔隙了,遊客們,你又有什麼感覺?

生:我感覺上帝保佑我。因爲我終於出來了,很讓人激動,沒受傷。

師:你的感覺呢?

生:我的感覺是終於出來了,不用再膽戰心驚了!

師:同學們,作者就是用見到的很小的小船。這也就是他的見聞,還有自己過孔隙的感覺,這也就是他的感受,寫出了孔隙的窄小。讀後,讓人印象深刻,彷彿——

生:彷彿自己身臨其境。

師:是呀,彷彿就像自己就到了那裏似的。

點評:落實中年級學段“段”的訓練,引導學生重點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過孔隙時的“感覺”,將見聞和感受有機結合,使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方式。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作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爲加深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甘老師創設了“乘小船過孔隙”的情境,並讓孩子們展開想象,體會到了作者準確、貼切的語言特色。

三、遷移運用,練筆實踐

師:其實,在我們福建省也有多姿多彩、迷人的風光。你們瞧,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點——一線天。從一線天這個景點名稱中,你知道它的特點是什麼嗎?

生:跟雙龍洞的孔隙一樣,很窄小。

師:現在,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的寫法,寫寫一線天。想想:在一線天,你看到了什麼?過一線天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我們可以用上書本上的,也可用上平時積累到的語句,注意書寫規範、整潔,開始吧!

(音樂起,生練寫,師巡視。)

師:把你寫的說給大家聽,我們交流一下。

生:我走在一線天裏,擡頭只看得見一絲天空。我側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兩邊高聳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心裏緊張得都快喘不過氣來。

師:哦,寫得多好啊!(掌聲)大家把掌聲送給你了,你用自己在一線天裏看到的一條絲線似的天空,還有自己被擠壓的感覺,寫出了一線天窄小的特點,真好。還有誰寫好了?說給大家聽。

生:順着山石,我來到了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點一線天。我擡頭向上看,只看得見絲線似的天空,我想:這大概就是它叫一線天的原因吧!我走在狹窄的小路上,感覺左右兩邊的石壁離我越來越近,我又感覺要是自己再稍微胖一點,準會被卡住,過不去。(掌聲)

師:他仿照了課文中的語句,還用上了自己積累到的詞語,把一線天裏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寫了出來,讓人彷彿身臨其境。

點評:內化語言,讀寫遷移,舉一反三。指導學生仿寫“一線天”,在課堂教學中紮實落實“語文課程是一門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新課標理念。

四、提煉方法,總結延伸

師:同學們,學會這種寫法,寫出自己的見聞和感受,我們不僅能寫好一線天,還能寫好自己遊覽過的每一處景點。雙龍洞的其他幾個景點,作者又是怎樣寫出景點的特點呢?下節課我們接着學習。

總評:

甘老師的這堂課摒棄了以往固有的教學形式,以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爲準繩,把握住了新課標理念的精髓,落實了語文課程是一門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理念。

一、加強識字、寫字

據教育部近幾年的調研發現,國小生的識字、寫字能力日趨減弱,故新修訂的課標中把識字、寫字作爲重點內容。《記金華的雙龍洞》雖是四年級下冊的課文,但中年段依然要把識字、寫字作爲重點,只是在方法和策略上有所不同。與低年段相比,甘老師的識字教學教的少、扶放多,進一步加強詞語教學的理解、辨析和運用,減少用詞不當的情況出現。

二、吃準年段目標

數百字的課文,教學過程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第二學段應落實“段”的訓練,本堂課恰到好處地找到切入點,刪繁就簡,長文短教j甘老師選擇孔隙這處景點作爲重點學習內容,是因爲從外洞到達內洞並不是簡單地走過去就可以了,而是一個相對比較複雜、比較有特點的過程,給每一個進出雙龍洞的遊客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葉聖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總結了遊記文體特點後,由整體到局部,甘老師讓學生學習最讓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結構段慢慢過渡到自然段,學習段落寫法,做到一課一得。

三、落實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

內容人人皆知,表達方式有心人知。在學習過孔隙這個自然段時,甘老師不是簡單讓學生讀句子、談理解、說感受,而是以“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窄小的”爲主線問題,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過孔隙的“感覺”,將見聞和感受有機結合,使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方式。

新課標提出,要結合閱讀教學,訓練學生把話說得清楚、通順、連貫,甚至更有趣味。練習讀寫結合,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作者寫得好在哪兒,還要平時給孩子灌輸生活中處處是語文的觀念。在學習段落寫法之後,甘老師根據主辦地廈門國小生的學情,結合葉老筆下孔隙窄小的特點,找到與之有相同特點、學生也熟悉的福建武夷山一線天景點,將自己遊覽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通過感悟,學生了解了作者按遊覽順序記敘的表達方式,並體會、運用到了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現手法。

四、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

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作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堂上,甘老師採用了情境創設,學生身份轉化爲遊客,以讀代講,真切感受作者過孔隙時的感覺。結合重點句來討論: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一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擡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通過設境體驗,學生當場感受作者洗練、準確的語言表達及其令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