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螞蟻和蟈蟈的課後反思

語文3.18W

最近,在語文備課組同課異構研討活動中,一年級幾位老師上的都是蘇教版小語第二冊《螞蟻和蟈蟈》一課。本文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螞蟻由於辛勤勞動而得以安然過冬,蟈蟈由於懶惰而又冷又餓,難以越冬的故事。

螞蟻和蟈蟈的課後反思

雖然每個老師對教材的把握和處理各有特色,但幾乎每一堂課最後都安排了這樣一項拓展想象訓練:

師:第二年夏天到了,有些得到幫助的蟈蟈幸運地活了下來,現在他們會幹些什麼呢?(或曰:第二年夏天到了,蟈蟈們聽了大家的勸告又是怎麼做的呢?)

生:第二年夏天,蟈蟈們會和螞蟻一樣辛勤地勞動,儲備糧食,到了冬天,他們不再挨餓受凍了。

師:是啊,蟈蟈們也懂得了勤勞纔有收穫的道理。

生:蟈蟈們改不了懶惰的本性,依然不肯勞動,結果到了冬天還是又冷又餓。

師:噢,這真是一羣頑固不化的蟈蟈!

生:有的蟈蟈變得勤勞了,有的蟈蟈仍然不想勞動。

……

執教老師認爲,這樣的拓展想象訓練,鍛鍊了一年級學生的說話能力,也進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人文主題。但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沒錯,這是個童話故事,教育性非常強。但在課文的結尾進行這樣的拓展想象,雖然符合故事的發展,符合孩子的心理,卻難以符合科學常識。《螞蟻和蟈蟈》爲什麼不說蟈蟈勤勞、螞蟻貪圖享受呢?這說明這個故事其實是很尊重科學的,是依據一定的科學常識,再注入文學因素來編寫的。

筆者以爲,語文課也要尊重基本的科學常識。對於孩子的人文教育,一定不能忽視對於科學觀念的滲透。不能因爲這是一篇童話故事,關於蟈蟈的壽命不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對孩子加以誤導。我們的人文教育,首先是關於這個世界正確的科學觀的教育。

所以,在教學的結尾,老師完全可以告訴孩子:其實,在自然界,蟈蟈的壽命一般在5~8個月,大多數蟈蟈在冬天會死掉,這便是它們的生活規律;作家們正是根據這一現象,編出了《螞蟻和蟈蟈》的故事,而不必再去做違背生活真實的拓展訓練!

網友發言:

山青青:別忘了,這是一年級的語文課

既然這是一篇國小一年級的課文,又是一篇童話故事,那麼,我們就要從語文課的性質出發,從童話故事的角度來評價這堂課的教學。

童話故事是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常見的一種體裁,它是國小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載體,也擔負着讓孩子讀故事、明事理的任務。《螞蟻和蟈蟈》便是告訴學生一個道理:只有辛勤勞動,才能換來幸福生活。假如,孩子們在讀童話的過程中明白了這個道理,同時掌握了教學目標要求的學習任務,那麼這節課就是成功的語文課。因爲,語文課畢竟是語文課,而不是常識課。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老師從科學的態度出發,告知孩子“蟈蟈的壽命只有5—8個月,大多數在冬天就要死掉,這是它們的生活規律”,這是否就是告訴學生:蟈蟈死掉與勤勞不勤勞無關,這篇童話是假的。那麼,這篇課文帶給學生的是什麼呢?

東山(山東):我要各打五十大板

寓言,作爲故事本來就都是“假”的。寓言的“真”在於情理真實,而非生活的真實。

掩蓋寓言情理的真實是對語文的無知,掩蓋寓言故事的“虛假”,同樣是對語文的無知。

千方百計引導學生認識寓言的“真”與“假”是語文課堂的責任,語文教師的責任。

心中只想着拓展而忘記責任的擔負,於語文教學,是非常淺薄非常無聊的——即便他不違背科學或者其他什麼領域的常識。

總而言之,個人感覺,教學片斷中的同行是在領着小孩子游戲而已,談不上什麼“語文教學”;而此文作者忘記語文課堂的責任,鄭重其事地探討對“科學”的尊重,本末倒置。

清茶一杯(浙江):不要拿國小生當中學生教

當這些一年級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紛紛說出自己的想象,而且這些想象又都是根據小孩子自己的生活常識得出來的時候,我們做教師的能忍心打破他們的美好與純真,告訴他們蟈蟈們活不過這個冬天,你們的所有期望與想象都是錯誤的嗎?這樣做,語文教學就被所謂的科學常識撕裂得支離破碎,而失去了詩意的棲居,也失去了其應有的人文精神。

在語文課堂裏,尤其是在國小低年級的課堂裏,應該更多地營造一種童話式的教學氛圍。即使這些教學的氛圍有時與現實世界相沖突,也應大膽地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

但如果在高年級,這樣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這樣的教學真的可能會誤人子弟。這也就是爲什麼初、高中語文課本里少有童話作品,而更多地增加了現實的內容。這時,教師在教學時應更多地挖掘作品的背景及其蘊含着的'深刻思想內涵。但即使如此,語文教學也仍應遵循人文性的要求。

花開千朵(山東):不妨換個思路拓展

在這裏,蟈蟈壽命一般在5~8個月,大多數蟈蟈在冬天會死掉,這是它們的生活規律,必須尊重。否則,本來想豐富學生生活閱歷,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結果卻傳授了非常錯誤的知識,一年級的國小生難免會信以爲真,以後就可能會因此丟人現眼鬧出笑話。

有人可能會說,這也必須尊重,那也必須尊重,這樣的話,還能進行拓展嗎?筆者以爲,處理時考慮周詳些,注意點細節,照樣能夠拓展,並且,達成的教育教學目標更多,效果會更好。

比如,只需把案例中“第二年夏天到了,有些得到幫助的蟈蟈幸運地活了下來,現在他們會幹些什麼呢”改成“第二年夏天到了,如果能夠有蟈蟈幸運地活了下來,現在他們會幹些什麼呢”,現在的教育目標顯然同樣可以實現。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生活的真實,傳授一點童話創作的相關知識,實現的就不僅僅是現在的人文教育目標,而且同時實現了文體教學目標,豈不兩全其美皆大歡喜?

徐生壇(甘肅):課堂拓展要選擇恰當的切入點

教讀童話故事時,對故事情節的拓展,應該尊重科學和生活的常識。

孩子們缺乏直接和間接的經驗,可以對故事進行奇特甚至荒誕的“延伸”。老師則不能順着孩子們的思路繼續奇特或者荒誕下去,而應該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把孩子們往正確的方向引導。否則,就會對孩子們形成誤導。

實際上,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尊重科學與生活的常識之間並不矛盾,之所以現在看起來矛盾,是因爲案例中的那幾個老師沒有選擇好拓展的切入點,如果老師的切入點換成“螞蟻們看到蟈蟈的屍體會想些什麼呢?”問題也許就沒這麼複雜了。

案例中的授課老師肯定沒想到他們的拓展會引起如此激烈的爭論,也許他們還覺得委屈。但我還是禁不住想問他們:你們上課前瞭解過有關蟈蟈的生物學常識嗎,比如蟈蟈的壽命有多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