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匆匆名師教學實錄

語文1.16W

一、解題導入

匆匆名師教學實錄

師:(板書課題)今天咱們學習一篇文章,題目叫《匆匆》,注意寫的時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記了中間這個長點,請大家齊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這篇課文講的是什麼匆匆呢?

生:講的是時間在匆匆流逝。

師:你說得真好,小時候你們就知道,時間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哪一個作者能夠把它定格在文字中?

生:朱自清。

師:關於他,能簡單地說一句話嗎?

(生用簡短的話說朱自清的簡介)

師:來,請看大屏幕,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語言簡練,情感豐富,被譽爲現代散文的典範。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餘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咱們今天學習的也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 (板書:散文。)

師:著名作家餘秋雨說什麼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讀者與作者的悄然對話與共同的思考(板書:對話,思考)。那麼,既然是與作者對話,就讓我們先來傾聽吧(板書:傾聽)。現在就請同學們欣賞著名藝術家孫道臨朗誦的《匆匆》,注意聽要求,大家拿起筆,一邊聽一邊做記號,在凡是能讓你感受到時間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記號。看看誰最善於傾聽。(播放朗誦音頻)

點評:面對六年級的學生,面對學生第一次接觸“大家”散文,怎麼把學生“帶到高速路入口”,讓學生自己在“高速路”上奔馳?何老師牢牢把握“方向盤”——讀書、有思考地讀書,採取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幾個來回”,在簡潔的入題、瞭解作者之後,拎出“散文”、提出“對話”、要求“傾聽”和“思考”,可謂獨出心裁。

二、從文體特徵入手,整體把握

師:老師剛纔看了一下,我們六年級一班的孩子真善於傾聽,每個孩子幾乎都在課本上做滿了記號,交流一下。

生:我從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燕子去了……”這句話小感受到。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告訴我們時間過得很快。

師:還有哪些地方?一個標點、—個詞、一句話、一段話都可以。

生:“吃飯的時候……過去。”

生:我從第二自然段中體會到。(生讀第二自然段)

生:我從問句:“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戶裏的世界裏的我能做些什麼呢?”中感受到。

師:你從問句裏可以感受出來,你關注了細節,了不起!

生:“我掩着面嘆息,但是……閃過了。”

師:還有誰要讀?

生:我想瀆第三自然段。 (生讀第三自然段)

師:還有哪些同學能從別的段落裏感受出來?

生:我從第四自然段感受到。

生:我從第五自然段感受到。

生:我從第二自然段。

師: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段段有感覺。你還從哪些字和詞感受出來?

生: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這裏的“頭涔涔”和“淚潸潸”給我這樣的感覺。

師:新遇到的詞就能讓你有感受,厲害。

生:我想說第一自然段中三個“再”,能看出大自然萬物的死而復生。

師:抓住細節處啦,也抓住關鍵處了。不過建議你把“死而復生”改成“失而復得”好不好?掌聲鼓勵,真不簡單。

生:我想說第三自然段的“跨過、飛去”等詞語,可以看出時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以感覺出作者對時間的無奈。

生:我想說第一自然段的“逃去如飛”這個詞可以看出時間流逝得飛快。

師:同學們非常了不起,善於傾聽,能聽出這麼多道道來。老師發現你們聽出了散文的特點。能夠讓你有感受的地方遍佈全文,但又集中地表達一個意思,就是時間匆匆而過。瞧,這就是散文非常明顯的特點:形散神聚。大家聽出來了,把掌聲送給自己。(鼓掌)

點評:學生聽完之後做什麼?何老師很巧妙地把學生的“感受”與文章的語言文字緊密地聯繫起來,說感受讀文章、讀文章說感受;其次,通過老師恰如其分的點撥,讓學生關注到字、詞、句,力求把“感受”落實到具體的語言中,因文生感,而不是空發議論;第三,巧妙地“騙”學生讀書,多讀、讀好。

三、靜心涵泳,切己體察,品味感悟

(一)範例引路,多元品讀第一段

師:傾聽之後。我請大家跟着作者—起思考,請大家沉下心來默讀課文,特別關注剛纔那些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邊讀一邊思考,爭取讀懂一到兩處,如果有疑問,也可以整理出來一起交流。這個環節老師給大家三到五分鐘,要求大家不裝樣子,真讀。可以拿起筆快速寫下一些批註。

(學生默讀課文)

師:好孩子,擡起頭,整整五分鐘匆匆而過,當你經過認真思考之後,我相信你就能讀懂作者要表達的意思,能和作者對活了。我們先以第一自然段爲例,你讀懂了什麼?

生:我從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很羨慕這些能失而復得的花草,它們的時光可以重新再來,而作者心中有無數的問號,爲什麼自己的時間匆匆而過?

師:是啊,在羨慕之餘有無限感慨。你能帶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融人其中讀出來嗎?孩子們注意,如果他能讀出這種感受就給他掌聲。

(生讀第一自然段)

師:就這段,還有誰讀出了不一樣的感受?

生:世間萬物都能重新來過,但是時間不可以,作者讓我們好好珍惜時間。

生:從“一去不復返”這個詞我能看出時間不能回來了。

師:這個孩子了不起,他不但讀出了味道,而且還爲我們提示了一種讀書方法,抓關鍵詞來感受。請帶着自己的理解,再次爲我們讀讀第一自然段。

(生讀第一自然段)

師:還有很多孩子想說,但是時間有限,這樣吧,每個孩子帶着自己的理解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各讀各的,讀出各自的理解。

(學生自由讀文)

點評:課堂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個體、是一個個獨特的“這個”,因此,我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理解、他的思考不能代替我的頭腦。何老師在讚許第一位學生的感受之後,立即推進“還有誰讀出了不一樣的感受”,於是,不同的“朱自清”出現了。

(二)輻射全文,放手自學自悟自品。

師:好孩子,真會讀書,當你用心傾聽了作者的對話,和作者一起思考後,你突然發現,作者在和你對話了,你能聽懂作者要說的話了,這就是一種品讀散文的方法,咱們就來品一品這篇《匆匆》。再給你一分鐘,每個人找準一個點先試着品一品,一分鐘以後咱們再交流。

(生自由讀課文)

師:你想品哪段就說哪段。

生:我要品的是第二自然段,我想先讀再談感受。

生:我不知道他給了我多少日子……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這個比喻很誇張也很形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沒有聲音沒有影子,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很惆悵。

師:你姓周,我應該叫你周老師,因爲你把我要說的全說啦。你給大家解釋一下,這一滴水有什麼特點?

生:很渺小。

師:可在作者看來,這一滴水大得讓他害怕,讓他心痛,周老師,你能讀出來嗎?

(生讀)

師: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人生有多少個二十多年?所以這滴水非常大。可是儘管再大,也只能怎麼滴呢?請讀出相關部分。

(生讀)

師:不管是誰,感受到時間這樣流逝,都會害怕,怕得冷汗直冒,熱淚直流,請爲我們讀瀆作者的描寫。

生: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師:品得好!請連起來,爲我們再讀讀,讓我們也感受一下!

(生讀句子)

點評:《匆匆》有許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如“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怎麼理解、理解到什麼程度?這種“理解”是靠教師分析、講解還是靠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自讀自悟?何老師給我們的答案是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自讀自悟,老師只相機點一下,促其提升,如毫不憐惜誇獎、如在關鍵處點一下“這滴水有什麼特點”等等。只有學生“自讀自悟”所得,纔是真得。

師:這句話也是課後的第二道題要我們重點感受的。就這句話,誰還有別的感受,也爲我們讀讀。這一回我們換個方法來讀。請一個孩子帶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先讀讀,其他孩子聽聽,看看能否聽出文字中蘊含的情感,看看誰是他的知音。

生:“在默默裏……淚潸潸。”

師:他是善讀者,你們是善聽者,誰是他的知音?

生:我聽出了一種彷徨。

生:我聽出了一種憂傷。

生:我聽出了一種矛盾。

師:你的知音真不少啊。所有願意做小趙知音的孩子都請起立。小趙來領讀,其他知音們一起跟着讀。

(生讀)

生:我想說說第三自然段“洗手的時候……過去。”

師:有人說朱自清的散文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在不經意處着濃墨重彩描寫,這段就是個例子。文中列舉的這些事情大家每天都做吧,例如洗手,還有嗎?

生:吃飯,睡覺,發呆……

師:這些事我們每天都經歷,你的時間也這樣過去了嗎?請向朱自清學語言,學着說幾處。

生:做作業發呆時,時間過去。

生:玩遊戲時,時間過去。

生:就像這節課一樣,投入學習的時候時間也過去了。

師:這個時間用得值!

生:在我們看書的時候,時間也過去了。

師:看書可不是浪費時間。讓我們再看看,朱自清筆下的時間可不是這樣的過去,相反,是逃去如飛的,找幾個詞來說說。

生:跨過。

生:閃過。

生:伶伶俐俐。

師:是啊,用詞多麼準確,多麼形象啊。孩子們,請帶着自己的感受,好好讀讀這段話吧,特別關注那些給你留下感受的詞語。

(學生自由讀文)

(三)延伸拓展,引發思考。

師:一篇文章不是一節課能品得完的,當你走到人生不同階段,同一篇文章會留給你不同的感受。品讀文章的落腳點應該在哪兒?

生:應該是思考。

師:提出你的思考和疑問。

生:爲什麼要徘徊呢?

生:作者爲什麼說他赤裸裸的來到這世界,轉眼間又赤裸裸回去呢?

生:現在又到了哪裏呢?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

師:這個問題貫穿始終,這是大家第二節課思考的內容。

師:在第二節課上課前還請大家準備以下內容: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句子或段落。2.蒐集珍惜時間的詩文、名言警句。3.按照課文後的第3題要求寫幾句話。

總評:

本課的教學過程,體現了“還學於生,突出主體,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理念,反映了課程改革的一個方向。具體有三處明顯表現。

1.課堂的時間,請留給孩子。課堂上,教師的引導應該有一個“度”,很難想象,當孩子還沒有充分地感知課文,就被老師牽着鼻子由一個環節奔向另一個環節,還何談閱讀教學?本節課,教師給學生大量的讀書時間,從聽讀錄音到感知朗讀,從靜心默讀到個性品讀,做得充分而到位。其中,聽讀錄音用了足足5分鐘,靜心默讀又是5分鐘,讓學生找準一個點再用心讀,又花了1分鐘——40分鐘的一節課,學生個人的讀書就用瞭如此多的時間,課堂看上去沉悶得有些“冷”,卻是真正地讓學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葉聖陶語),符合“讓學於學生,還學於學生”的理念。

2.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在品讀環節中,教師的引導其實只有三處,一是燕去燕回、楊柳枯榮、花謝花開的感慨;二是面對時間如水滴逝去的彷徨與不安;三是日子挪移而自己茫然旋轉的無奈與憂慮。教師由第一處展開,讓學生抓住一個“點”繼續深入,所有的內容皆由學生引出,再讓學生進一步研討,不再由教師一步一步“牽着”學習,而是順着學生的思路探究,避免了“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3.抓文體特點,顯主體地位。《匆匆》作爲一篇經典的優美散文,教師教給學生的“與作者的悄然對話與共同的思考”方法,現場運用的“靜心地讀,安靜地想”的批註式閱讀方式,把握住了朱自清散文品讀的關鍵;而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個人的不同感受”,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曾幾何時,當公開教學比賽成了教師競技的舞臺,教師在臺上比拼研讀文本是否獨到,教學設計是否精巧,課件製作是否華麗,而將教學的主體——學生,給忽略了。任何脫離開學生的課堂,即使有着以上華麗的“衣裳”,也都是蒼白的。本節課的教學不做作,不矯情,真正把學生放在了主體的位置,教師充當引導者、交流者的角色,以促進學生髮展爲目的,展現了學生的精彩,因此,課堂也就真正地精彩亮麗起來了。

標籤:名師 實錄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