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愛的藝術》讀後感5篇

藝術2.54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愛的藝術》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的藝術》讀後感5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1

弗洛姆對中國教育者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的西方人文及社會科學理論思潮中,弗洛姆作爲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的主要追隨者,屢屢被人提及。其思想成熟期創作的《愛的藝術》一書,對兒童教育有深刻的啓示意義,在歐美諸國,此書是高中生必讀書。我認爲對每個人來講,尤其是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愛的藝術》是不可不讀的作品,可以在人生態度和教育教學上產生很好的影響。

弗洛姆愛的哲學思想,主要包括:愛是對人類存在問題的回答,是一種才能。愛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是在“給予”中的“獲得”。愛是一種態度,一種決定一個人對作爲整個世界而不是對一個愛的“對象”的關係的性格傾向。愛的範圍不能僅侷限在你所愛的某個對象上,而應該把這種愛擴而廣之,即把愛擴展到對生存的環境和諧發展的整體關注上來。愛是一種實踐,愛的實踐需要克服自戀、實現信仰、對愛持有積極的態度,這使得愛具有可教育性。

我們常常說,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學生的前提是愛。結合弗洛姆的理論,我認爲有兩點我們應該強化認識。

第一,享受教育

弗洛姆說:“給予”並不是說爲別人犧牲自己,而是奉獻出自己內心最富生命活力的東西。他給予別人的是他的快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和幽默。通過“給”,他豐富了別人,通過提高自己的生命感也提高他人的生命感。“給予”意味着使他人也成爲一位給予者,他們共同分享融進生命中的快樂。在“給予”的行爲中,某些東西誕生了。雙方都感激這種新生的力量。

教師要享受教育的過程。傳統意識裏,我們喜歡用蠟燭、春蠶來比喻教師,認爲教師的工作就是奉獻、付出,似乎只有燃燒自己、犧牲自己,教師才能教育學生。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給予”並不等同於放棄,不是剝奪老師的所有去成全學生。如果教師能夠體會到愛是“給予”的深層含義,他就能體會到教育工作的樂趣。做個比較可能更明確一些,最有說服力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愛孩子,只求付出不求回報,做什麼事情都心甘情願,從“給與”裏能夠感受到最大的幸福。對於一個教師來講,追求奉獻、不懼艱辛是種美德,但樂心“給予”卻是能力的最高表現,也是人生的大智慧。通過“給予”,教師能體會到自己的力量、財富和能力,能夠感覺到自己是充沛的、富有的、有生命活力的。同時“教學相長”,學生回報給教師的愛也同樣是彌足珍貴的,雙方的“給予”也給師生都帶來了新生的力量。托爾斯泰說過,如果教師只愛事業,那他會成爲一個好教師。如果教師只像父母那樣愛學生,那他會比那種通曉書本,但既不愛事業又不愛學生的教師好。如果教師既愛事業又愛學生,那他是一個完美的教師”。一個真正愛學生的人,不會產生職業倦怠、會一直對工作充滿激情。用愛點燃愛,用激情喚起激情,教育人永遠是年輕。

第二、教學生學會愛

作爲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使學生具備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懷。人的生命是極其短暫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爲自己、爲他人、爲整個世界獻出愛心,讓世界充滿愛和真情。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家長和教師都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愛的能力,除了爲他們提供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以外,還要讓他們學會如何去愛他人。要引導孩子學會感受愛,懂得愛不是被動接受而是積極給予,培養孩子以一顆友善之心去同他人、同大自然交往。弗洛姆認爲愛是一種藝術,學會愛的藝術要堅持四個基本要求,即紀律、專心、耐心和全力以赴,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帶領孩子勇於實踐,在踐行中體味到有價值的人生。

只有以愛去擁抱世界,人們纔會在愛中體驗到溫暖和快樂。讓我們感受愛、學會愛、踐行愛,實現自然、社會和自我內心的真正和諧!

《愛的藝術》讀後感2

讀完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我想領悟到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自我價值並不依附於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讓我知道了,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與努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與核心,但是,愛是什麼?我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這本書的閱讀,不但有助於我們理解博愛、自愛、父母之愛、性愛、上帝之愛等等,更能幫我們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後的祕密。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在於其無償的給予性,無條件性,不論你身處何地,不論你是好是壞,只要你是母親的孩子,你便會得到母愛。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無法用努力去得到,無法創造,也無法控制。在母愛中我們是處於被愛的地位的,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把被愛轉變爲去愛,轉變爲創造愛。我們要學會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給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歡愉,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當人們明白這些時,愛才能變成成熟的愛,“我被愛是因爲我愛”。

弗洛姆指出:“關心、責任心、尊重與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與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如果沒有尊重與認識,那麼關心與責任心就會變成對愛人的一種控制。在愛情裏,尊重與認識非常重要。首先認識自我,自己本身要達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賴他人;其次,要客觀地正視對方,認識他的獨特個性,並努力使對方成長,而不是要求他成爲我希望的樣子,這纔是真正的尊重。

《愛的藝術》讀後感3

某日在圖書館漫無目的地翻閱時,偶然瞥見了一本書,書名叫《愛的藝術》。

當時被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又覺得薄薄的一本很適合閒暇之餘閱讀,便將它借了回來。之後便對這本外表普通的書產生了翻天覆地的看法。

“愛”這個關鍵詞在書中反覆出現——這種情感不只是所謂的“愛情”,還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博愛、親人之間父愛和母愛、異性之間的性愛,和對自身的自愛,以及宗教儀式的神愛。

在看這本書時,我不斷地向身邊的人推薦這本書,現在向你們推薦。因爲我想,每一位看這本書的人一定都會受益匪淺。

因爲這本書以一種特別親切的方式把我們帶入愛的真諦的範疇,讓我們小心翼翼的打開自己的心靈,去挖掘、去重新審視自己內心隱藏在那裏的小祕密,讓我們成長和成熟。

我們這輩子要做的事太多,但最重要的`應該是瞭解和掌握愛這門藝術,因爲只有這條路徑能讓我們在漫長的人生中感受生命的意義,感到自我的存在,感到周圍人的存在,並體驗到克服困難的艱辛與歡樂。

作者希·弗洛姆是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 《愛的藝術》這本書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32種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被譽爲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這本書中,他以精神分析法研究、闡述愛的藝術,引用了不同方面的例子來證明,“愛是積極的,是給予的過程”,“愛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讓人對“愛”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着一個結論

——愛是一門藝術

《愛的藝術》讀後感4

這一週讀弗洛姆《愛的藝術》,這是一本教人怎樣學會愛的書,我想我們不應該僅僅是把這種“愛”理解爲愛情,它是包涵更廣博的愛,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亦是一門藝術。在這裏愛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麼簡單。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說的那樣,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的不到滿足。在弗洛姆眼中,愛是一種能力,然後是一門藝術,並不是人人都懂的並不是人人都擁有。

我們先來看一下本書開篇引的巴拉塞爾士的詩:“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但是懂的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瞭解的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爲,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我們應該去認識愛,懂的愛,瞭解愛,之後我們才能真正擁有愛的能力,享有愛的藝術,而不是在愛之外,卻以爲自己深諳此道。無知總使我們欺騙自己卻並不知道被自己欺騙了。

第一章內容很少,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做序言之後的序言來看,這裏弗洛姆先談了世俗人理解的愛,他告訴我們這些根本算不上是愛,只是一種交易。無疑現實中到處充斥着這種愛,讓人感到絕望,人們就這樣毫無知覺的生活在這種虛假和欺騙中,把這種虛假的愛當做此生的追求,那是可悲的,自以爲是的人是可悲的,瞭解了這種可悲卻無法掙脫的人亦是可悲的。下面讓我們跟着弗洛姆一起看看存在於世俗人中的愛吧。

弗洛姆說,“大多數人認爲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確實如此在生活中我們大多人都持有這種觀點,所以我們努力取悅對方甚至是迎合世俗以求的被愛,什麼樣的人是值的被愛的,我們便努力的成爲什麼的人來贏的人心,顯然在今天物質上的優越是一種,外表的美麗帥氣是一種,當然相比之下絕對是前一種更實用。人們不再考慮自己有沒有愛的能力,而是考慮自己是否擁有被愛的條件,這些無關緊要的條件成了核心,不能不說這是人的愛的能力的一種喪失。

第二中情況是,弗洛姆說,人們認爲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他們認爲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同這一因素緊密相關的是當代文化的特點。我們的全部文化是以購買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爲基礎。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

對於弗洛姆所揭示的世俗中的愛的形式及虛假,我們一眼便能看出來確實如此,我們眼中的愛就在以這種形式而存在,正在被如此左右着,它就如同一種實實在在的交易,這種交易講究等價值即所謂的門當戶對,這一思想深入人心,繼而是各種世俗的約定,世俗的價值亦是愛中用來交換的本錢。愛被如此層層包圍着,完全被遮蔽了它的本質,在這樣的背景下是無法談論愛的。

弗洛姆說,產生在愛情這件事上一無可學這一看法的第三個錯誤是人們不瞭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癡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式多麼寂寞。

弗洛姆的這段話是很值的品味的,如此三則錯誤,他把世俗的愛幾乎全部否定了,就連我們看似稍微入行一點的第三中愛也一併在內,那只是墮入情網與持久的愛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此爲我們清零,那麼學習愛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懂的很多的人是能愛的,對一件事瞭解的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這便是學習愛的準則。如果你選擇無知,那麼你離愛永遠都會是那麼的遠。

最後弗洛姆從整體上對本書所要闡述的內容做了一個說明,這也是我們學會愛這門藝術必然要經過的兩步驟: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如果還有三的話就是把成爲大師看的高於一切,這就涉及到追求卓越的心了。這似乎也是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必要經過的步驟。

《愛的藝術》讀後感5

讀完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我想領悟到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自我價值並不依附於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讓我知道了,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愛是什麼?我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這本書的閱讀,不但有助於我們理解博愛、自愛、父母之愛、*、上帝之愛等等,更能幫我們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後的祕密。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在於其無償的給予性,無條件性,不論你身處何地,不論你是好是壞,只要你是母親的孩子,你便會得到母愛。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無法用努力去得到,無法創造,也無法控制。在母愛中我們是處於被愛的地位的,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把被愛轉變爲去愛,轉變爲創造愛。我們要學會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給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歡愉,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當人們明白這些時,愛才能變成成熟的愛,“我被愛是因爲我愛”。

弗洛姆指出:“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

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麼關心和責任心就會變成對愛人的一種控制。在愛情裏,尊重和認識非常重要。首先認識自我,自己本身要達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賴他人;其次,要客觀地正視對方,認識他的獨特個性,並努力使對方成長,而不是要求他成爲我希望的樣子,這纔是真正的尊重。

標籤:讀後感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