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愛的藝術》讀後感9篇

藝術3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的藝術》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愛的藝術》讀後感9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1

年初偶然有機會與外子到北海,在風景美麗的僑港鎮桂姐姐家中做客,讀後感之一。蒙桂姐姐和有才大哥之厚愛,我享受美味的同時,獲贈一本好書--《愛的藝術》。回來後就置於枕邊寶書類做睡前閱讀。

此書我也有,多年前也讀過,只是不同的譯本。

我的《愛與藝術》1987年5月15日購於中大,彼時本人乃一窮學生爾,尚未認識外子(該同學當時還在嶽麓山下刻苦攻讀,準備第二次考研究生),但今日卻赫然看見扉頁上印着外子的方型印章,估計是後來所爲,至於經何人之手就是一樁無頭公案了。

該書是1986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精神分析學譯評叢書"之一,譯者劉福堂,1986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32開本,98000字,每冊0.90元(9毛錢現在不值錢,當時在中大學生二飯堂買4又2分之1個肉餅,在市場上可以買一斤豬肉)。從該書扉頁所列書目,可以發現該叢書其他書還有《精神分析引論新講》、《文明及其缺憾》、《性愛與文明》、《逃避自由》、《從弗洛伊德到榮格》、《精神分析的"精神"分析》和《論人--兼評弗洛伊德關於馬克思主義人的觀念》。然而我只看過、買過《愛的藝術》。當然,這並不妨礙當時的我對西方哲學如飢似渴地嚮往,我記得還看了弗洛伊德有關精神分析的書和《第三條道路》之類的書籍

閒話休多,回頭看桂姐姐贈送的《愛的藝術》,李健鳴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也是1/32開本,94000字,20xx年4月第一版,20xx年7月第九次印刷,定價15元。15元現在可以買一斤半肥瘦的豬肉,或者精肉8兩。譯者在"新版譯者前言"中開篇就說:"1986年,商務印書館曾經約我翻譯著名哲學家艾裏希·弗洛姆的名著《愛的藝術》。沒想到,二十二年後,《愛的藝術》又要再版了,這充分說明了這本書的生命力。"

哎呀,看來1986年我買的還不是李先生的譯本,讀後感《讀後感之一》。看來得好好再讀,順便比較一下兩位譯者的功夫如何。

正如大多數人的言行都離不開他所生活的時代一樣,劉版的《愛的藝術》也帶着濃厚的時代色彩,儘管它只是一本外國譯著。

在該書的"總序"中,第一段就用特別醒目的字號寫上"面向世界,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評介精神分析學",現在看來真是十分可笑,當時卻是當然。更可笑的下面還用極其嚴肅的口氣、長篇大論地論證如何用馬克思主義去評介精神分析,活生生把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兒扯在一塊兒。

所幸,在這一篇廢話連犢的總序之後,有一篇譯者序,寫得倒很好。開篇也很有哲理:"相愛的藝術是相同的,失去愛的人兒各有各的失誤;不懂得愛的人兒得不到愛,得不到愛的人應該懂得愛。"接着譯者溫柔地說"愛是人生最溫柔的伴侶。…從襁褓中的嬰兒到孤獨老人,從孩提時代的稚夢到晚年的寄託,無不充滿着對愛的期待、憧憬、希冀、追求和渴慕。",那麼什麼是愛呢?譯者說"任何愛都需要必備的共同素質:尊重、關心、理解、謙和、勇氣、真誠、自制和責任感。"譯者認爲,愛是有條件的,只有在給予中才能獲得,而且"一個人的文明程度、知識修養,對於對方個性和本質的瞭解以及自身成熟程度,是一個極重要的愛的條件。"那確實。在介紹《愛的藝術》是一本怎樣的書時,譯者說"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還介紹了作者弗洛姆在本書中論述的各種愛:母愛、性愛、兄弟的愛等等,基本要素都有四個方面: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

再讀李先生的新版《愛的藝術》,我也很喜歡李先生在前言中所說的一些富有哲理、切中人心的話語,那是對人生的睿智領悟。

比如,談到二十年的世事變遷,他說:"這二十年來,我也有了許多變化,似乎能更冷靜地看待自我和周圍世界,但永遠克服不了的是每日都會遇到的困惑和恐懼,這種對自我哦敏感一方面能使自己以一種誠實的態度看到自己的問題,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對社會的變化有更深的瞭解。"談到愛的藝術對人生的重要性時,他說:"我們這輩子要做的事情確實很多,但最重要的事應該是瞭解和掌握愛這門藝術,因爲只有這條路徑才能使我們感到生命的意義,感到自我的存在,感到周圍人的存在,並體驗到克服困境的艱辛和歡樂。"多麼好的話語啊。恐怕沒有人比譯者本人更能領悟作者原著的精髓和魅力,再結合個人對生命的感悟,告知我們富有哲理的人生藝術。

那就是愛的藝術,一門需要用心學習才能入門、長久學習才能掌握的藝術,一旦掌握了,就能發現愛、創造愛、獲得愛、傳播愛。

《愛的藝術》讀後感2

“一無所知的人兒也就一無所愛,什麼都不做的人兒也就什麼也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兒是沒有價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兒也懂得愛、觀察和發現……對事物本質瞭解得越多,也就越鍾愛……設想所有水果與草莓同時成熟的人兒也就對葡萄一無所知”

在本書的開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薩斯(德國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及哲學家)的這句看似與感情無關的古話,卻在必須程度上證明他的觀點,若想獲得愛,則需瞭解愛。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國(後加入美國籍)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他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試圖保存兩者的真理,用對方的原理修正進行另一方的理論,得出最後的綜合體。他論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問題。這本《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自1956年問世以來已經被譯成20多種文字,至今暢銷不衰,被譽爲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書的開始,弗洛姆即指出,愛是一門藝術,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藝術一樣,要學習如何愛就像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先需瞭解愛的理論,再探討愛的實踐。弗洛姆所講的愛的實踐,絕非一般暢銷書中的夫妻情侶“相處之道”,而是就個人自身行爲進行的探討。

但是長久以來,爲什麼多數人認爲愛是不需要學習呢弗洛姆在書中闡述道,大部分人認爲愛不需要學習的前提主要爲以下三點:第一,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衆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這樣迫使男性取得成就,獲得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女性透過修飾儀表健美等來吸引男性;第二,把愛的問題設想爲一個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潛力的問題;第三,把最初墜入情網的經歷與愛的“久恆”之間的區別混淆了。這三點真是字字珠璣,就拿第一點來說,此刻的八零九零後都是獨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關注被愛,而不願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關心對方,熟不知,“握緊拳頭,裏面什麼也沒有。張開雙手,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持有“被愛比愛更幸福”這種言論的人,多數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點,強調愛的對象就像在中國強調“緣分”。不少書中的“感情警句”不斷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等着你”,其實不少任性的年輕人不懂得愛,總是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

在本書裏,弗洛姆也談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質財富爲首要價值的資本主義禮貌中,人類愛的關係遵循統治商品交換和勞動力市場的相同規律,以“互利交換”的思想爲基礎,估計自己和對方在社會中的價值,力圖做一個交易,此交易即稱之爲感情。

弗洛姆認爲,以上提到的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愛。馬克思曾強調過知識和成熟在感情裏的重要性,也曾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你就應思考在結婚以前成爲一個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觀點類似,成熟的人格是獲得真正感情的基礎,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險的潛力、有勇氣,甚至準備迎接厄運和挫折。成熟的感情是“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而不成熟的感情是“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擁有創造性的愛,具備愛的潛力,願意爲被愛者的成長和幸福做用心的奮鬥,願意爲贏得他所愛的東西而勞作,真誠地愛一個人,就是關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潛力和他自身。這樣的愛,是一種“給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透過他的給,豐富了他人。他給並不是爲了得,但是透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雙方都因此而充滿快樂。弗洛姆認將“給”認爲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透過“給”,個人才能體驗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體驗到生命力的昇華。

而與之最爲相反的是,極端的自私主義。極端的自私主義者,他們不是真誠地愛對方,而是爲了愛自我才愛他人,找到愛的對象是爲了滿足自我的“幸福”。這種愛,在對象能滿足他們需要時,還能夠維持平靜的生活,而一旦對象無法滿足,或者他們自己產生懷疑、動搖,或是自我空虛,他們的愛就會碎裂,熄滅。所以,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到達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潛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部分,主要強調了愛需要具備耐心、專心、勇氣、信仰,這些詞看似簡單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只有身體力行,付出行動,才能收穫愛。在實踐部分,弗洛姆特意寫到,在開始愛別人之前,個人應具備“獨立的潛力”,學會與自己相處。這倒是跟我們當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學觀點相符,瞭解自己,認識自己之後,我們才能更好的愛他人。

寫到那裏,談論什麼是真正的愛及如何獲得愛後,那我們爲什麼需要愛爲什麼感情是人生永遠的話題因爲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離,從孤獨中抽身。而感情是人類克服孤獨的唯一方法,人的感情是一種用心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夠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分享彼此的祕密,人與人結合,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也切記感情與生活並不是脫離的,感情依附於生活。魯迅曾諄諄告誡:“不要只爲了愛而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好處全盤疏忽了。人生的第一好處便是生活,人務必活着,愛才能有所附麗。”

《愛的藝術》讀後感3

科爾多瓦說"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在我讀的關於愛情的幾本書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時常令我陷入對愛情的深思,以至在讀完之後也留下的也大多是不解與苦思。與《霍亂時期的愛情》不同的是,《愛的藝術》確實給了我很多有關愛情的啓迪。這本書不僅涉及愛情,還對父愛、母愛、博愛、自愛與神愛有所闡述,這些感情均是產生愛情的基礎,對這些情感的剖析不僅沒有離題,更是對愛情更深刻的討論。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在196年出版了這本關於討論愛情的小冊子,篇幅不長,但寓意深刻。弗洛姆在這本書中批判了弗洛伊德關於"愛起因於性"的觀點,指明弗洛伊德沒能觸及人類的生物性,渴望人與人結合的基本願望。另一方面,弗洛姆也批判了資本主義經濟下,商業化思想佔統治地位的化中,愛情同商品一樣具有等價交換的基本原則。

這令我想到在本該接受正確愛情觀的青春期時,大部分初高中生接觸的卻是所謂的"勵志"書籍,這些書像推銷商品似的將成功人士具有的種種良好品質列在讀者面前供其選擇,並教予人們幫助其成長。這些優秀品質真的就像商品一樣令人眼花繚亂,因爲一本書說要謙遜,另一本書卻要威嚴;一本書說不拘小節,另一本書卻要講求細節;一本書說不爭,另一本書卻要不讓……慢慢地,讀者不再糾結選擇什麼,因爲他們記住了最終答案,那就是無論如何要"成功"這些書之所以暢銷並經久不衰,正是現今商業化思想佔據主流化的體現。這些書籍非但沒能正確的引導讀者,更將資本主義經濟下"等價交換"的理念深埋讀者心底,戀人之間的相互付出變得極具目的性,失去愛本有的性質。當然,這不僅僅指戀人關係,人們在日常表現出的善意,無不是爲了之後成爲交換的資本。深受這種潛移默化影響的人們待人不再真誠,只是渴望某些回報。所做所求,所交親友,皆是爲此。

當然,不能把這種思維的養成全部歸咎於中學時代所受的教育導向。但無疑這種環境使人們變得自私,變成了"重商主義"的人——"認爲‘給’意味着放棄,做出犧牲,覺得只給不得就是欺騙"由於受"等價交換"思維的禁錮,不敢付出的人們對於愛有着根本上的誤解,弗洛姆指出"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體驗到生命力的昇華,使我充滿快樂"弗洛姆不僅在書中指出要待人真誠,本人也時刻展現對人的熱情,流露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興趣。若是像弗洛姆一樣摒棄"等價交換"的想法,定能感受到"給"帶的幸福感,收穫不止親情、友情和愛情。這本《愛的藝術》纔是青春期的少年應該受到的愛的教育,讓其明白愛不應該基於交換,更不是基於性。輸送給正在建立自己人生觀時期的孩子們的應該是這種價值觀,而不是"叢林法則"

弗洛姆指出,只有人格獨立才能脫離父母,脫離社會,纔會與另一個獨立的人格相愛。脫離父母並不是簡單經濟獨立,更是要擺脫一種從愛人身上尋找父愛與母愛的影響。(fsir)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不應像依靠父親一樣向愛人尋找問題的答案,也不能像依賴母親一樣向愛人尋求無私的愛護。做到這些,才能向愛人展現一個獨立的人,一個可以毫無保留獻出自己的人。脫離社會並不意味成爲野之人,這要求人們能清楚的認識到自己並不是自由的人,而是被社會裹挾,伴隨社會機器運轉的人。有了這個清醒的認識,才能跳出生活的怪圈,成爲一個真正有趣的靈魂,具備一定的創造性,從而完成"愛的藝術"

愛人的基礎是自愛,若不自愛,又如何以己推人,愛屋及烏呢?當然,自愛與自戀是兩個不相干的概念,擺脫自戀帶的禁錮,就必須將心比心,真正意識到自己需要什麼,才能認識到愛人需要什麼。擺脫自戀更應該做到"把自己的興趣退居二位,這樣才能瞭解對方,才能感同深受"要認識到站在你面前哭鬧生氣的人,並不是在無理取鬧,而是因爲感受到了孤寂帶的恐懼變得無助罷了。此時,愛人不應與之置氣,而要撫慰她的恐懼。如果一個人做不到真正地關心對方,那麼這種感覺只能認爲是一種情緒,而不是愛。

那麼究竟什麼是愛呢?作者在第一就指出愛情是人類本質的答案,只要深入探究人類的本質,終將歸於愛情。愛不是任何特定社會中特定的產物,所以在一個以競爭和逐利爲基礎的市場經濟下,對愛情的特定解讀絕不是表達愛的需求。愛應該是這樣一種信仰,是基於自己的經歷,思想,觀察和判斷力的堅信不疑的信仰。

弗洛姆認爲,愛作爲一種藝術,是可以通過鍛鍊獲得的,只要我們培養這種信仰必將收穫愛情。

《愛的`藝術》讀後感4

沒看這本書之前一直認爲愛是人的一種本能,從無條件的母愛中知道付出與奉獻,從父親的嚴厲與寵愛中學到堅強與責任,這都是我們潛意識中愛的本質。在讀完《愛的藝術》之後才知道原來愛也是一門學問也有理論也需要實踐。雖然艾裏希——弗洛姆生活的時代和背景已經跟我們大相徑庭,但是他對愛的理解並沒有隨着時間的變遷而產生很大的分歧。書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學的術語但是都不是很艱澀難懂,雖然不是完全贊同他的見解,但是他不同於一般人的對愛的詮釋也使我感覺對愛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弗洛姆認爲造成“愛不用學習的態度”的原因是:大多數人把愛只是簡單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愛,所以他們使用各種途徑贏的人心、具有吸引力;還有人認爲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人們認爲愛本身十分簡單,但是要的到一個合適的愛的對象則難的多;人們不瞭解“墜入情網”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在人類社會中幾乎沒有哪一種活動、哪一項事業像愛那樣,開始時充滿期待和希望,而結果又常常以失敗而告終。因此,他主張愛也需要學習。在他論述的過程中我覺的有一段話說的特別好,至少我覺的很真實,“兩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當他們突然拆掉使他們倆分隔的那堵高牆時,他們感覺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後融爲一體。但是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說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曇花一現。這兩個人漸漸熟悉,而親密體驗的奇妙光環卻日漸消退,直到最後他們的衝突、失望及彼此之間的厭煩,把當初僅存的美好感覺完全破壞掉。然而,在一開始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將是這樣的結果,實際上,他們並不懂什麼是愛,他們只是把彼此之間如癡如醉的迷戀與瘋狂當成了雙方強烈愛情的表現,但其實,最初那種彼此之間的迷戀也許只說明瞭他們以前是多麼的孤單。”確實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愛情就如曇花般稍縱即逝,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爲他們沒有認識到什麼是愛,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單。爲了逃避這種孤單的感覺而選擇暫時的麻痹。

愛的對象。“愛並不是某個具體人的一種關係,而更多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上的傾向。這種態度決定的是一個人與整個世界的關係,而不僅僅是決定與自己愛的對象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只愛自己的對象,而對其它人漠不關心,那麼他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是一種共生體的依戀,或者是一種更高的意義上的自私。然而,絕大多數的人相信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他們甚至認爲只愛一個人不顧其他恰恰是自己強烈的愛的證明。其實這種想法十分荒謬。就像一個人想畫畫但又不想學習繪畫這門藝術,他只關心能不能發現可以激發創作靈感的模特,自認爲一旦找到就會畫出美麗的作品來,這自然是荒謬可笑的。”其實我並不贊同他這種說法,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彼此眼中只有對方,這在我們看來在正常不過的了。他們只顧及到自己愛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爲愛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們忽略其他人也並不能說明對其他人就沒有愛,而是不同性質的愛。這在他看來是荒謬可笑的讓我感覺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愛。弗洛姆在書中列舉了一些不同形式的愛如:博愛、母親的愛、性愛、自愛和上帝的愛,在這幾種愛中我認爲梅斯特——艾克哈特對自愛的一段論述很特別:“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像愛自己一樣愛所有人。如果你對別人的愛少於對自己的愛,你在愛自己的時候也不會成功。如果你愛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麼你就是把他們當作一個人來愛,就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在我看來現在的社會中愛自己可能就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私的行爲,但是弗洛姆認爲自私和自愛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馳的。他認爲自私的人並不是太愛自己而是根本不愛自己。他對自己的利益過分的關注正是他缺乏對自身的愛和關心的表現。缺乏自愛表明他缺少內在的創造性,使他感到沮喪、空虛和孤獨。所以他會通過其它的滿足來彌補自己是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對自己非常關心,但實際上只是在掩飾自己在愛的能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觀點“自私的人就是自戀的人,他們把對別人的愛投射到自己身上。”他認爲自私的人的確不愛別人,但這不僅是因爲他沒有能力去愛別人,而且因爲他也沒有能力去愛自己。我覺的這個觀點很特別,確實能做到愛自己又愛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這一點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這麼認爲的。

下面我說一下我對愛的理解,隨着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像上了發條的時鐘一刻都不敢怠慢。這就使的人們的生活充滿了無形的壓力,愛可能是緩解這種壓力最好的祕方,當然我說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友愛和親情。暫且不說這愛到底用不用理論性的學習,先感覺一下自己有沒有感覺到孤獨,如果有的話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雖然不會有很明顯的改觀,但至少會感覺身邊還有人關心、關懷着自己。至於愛情我認爲可遇而不可求,沒有愛情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爲沒有愛而去愛,與其有三兩次的being in love 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愛的藝術》讀後感5

看了二十世紀的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的名著《愛的藝術》,書的篇幅很短,講的事情也很簡單,主要內容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說:"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他說得很有道理,如果按他所說,人類社會將非常具有創造性,可是創造性也許並不是那麼跟愛有關。

在讀這本像短篇小說的小書時,收穫也並不少,對弗洛姆本人,對他的理論都有了很多瞭解,這是讀一本好書所能夠帶來的收穫。比如,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作了人量學術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他的人生歷程在書中也有所講述,諮詢師、教授,而他自己的生活也非常波折,另外由於時代的影響,他還非常關心政治,這也許就是爲什麼他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原因。

弗洛姆的理論並不像弗洛伊德的理論那麼精彩。他說:"孤寂感是每種恐懼的根源".這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也因此並不太讓人信服。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又沒有通過愛情去達到新的結合——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時也是負罪和恐懼的根源。這種理論同樣讓人難以相信。"就像神學的邏輯結論是神祕主義,心理學的最終結論就是愛。"這句話倒是很有意思。他對成熟的人的定義也很有道理:"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

弗洛姆在書中對弗洛伊德的引用是最多的。他有些反對弗洛伊德的地方:"弗洛伊德的一個錯誤,那就是他認爲愛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現和昇華,而沒有認識到性要求是人渴望愛情和與人結合的一種表現。"兩相比較,我倒是覺得弗洛伊德更正確。其它也有好多地方談到弗洛伊德,當然不是全然反對的:"人們指責弗洛伊德過分強調性的作用,他們這麼做常常是爲了否認弗洛伊德學說在傳統觀念圈子裏引起反對和批評的那部分理論。但是性風俗在這五十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天弗洛伊德的理論就是在中產階層也不會引起人們的驚駭。""溫柔絕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說是性本能的昇華,而是博愛的一種直接表現,既表現在愛的生理形式中,也表現在愛的非生理形式中。""在現代思想中,斯賓諾莎、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提出同樣的原則。在斯賓諾莎的哲學中,重點已從正確的信仰轉移到正確的生活道路。

馬克思也提出這一原則,這表現在他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弗洛伊德的悖論邏輯使他發現了心理分析療法的過程,也就是更加深入體驗自己的過程。"弗洛伊德對宗教的這一信仰形式的批判是完全正確的。缺點只在於弗洛伊德沒有看到單神宗教的另一方面和這一宗教的真正核心——這一核心導致否定神的概念。""弗洛伊德的概念完全符合二十世紀初完整的資本主義精神。""弗洛伊德對愛情的看法符合十九世紀物質主義意義上的男權主義,而沙利文的定義是來自於二十世紀被異化的人""很有必要把弗洛伊德的發現從生理的範疇轉換到生存的範疇中去,並進一步發展他的理論",最後這方面還是不太懂。

不過有時他的分析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人從同母親的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如果人不是這麼發展就會導致神經機能疾病".書中對神愛的闡述也顯得有點太多了。最後在"愛的實踐"這一部分,弗洛姆講到如何去愛。就像古訓所強調的一樣,他也強調了專心這一要素。他說:"如果專心地幹,那麼幹什麼就無關緊要了,()無論幹什麼,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會增加一層現實意義,因爲幹事的人是完全開放的。""獲得愛的能力的主要條件是克服自戀""愛情是以信仰爲基礎的".在書的最後,弗洛姆引用了馬克思的話,這也體現了他對社會的關心:"只有在這樣一個社會,正如馬克思所說,當個人的全面發展成爲所有的人全面發展的條件時,愛情纔會成爲一種重要的社會態度。"……

這本小書確實給人很多深刻的啓發,可是對於我,還不止如此。我還在自己的書羣裏跟大家分享了這本書的一些精彩理論,這種嘗試把大家都集中起來,一起分享,一起交流,對大家共同的進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是最讓我高興的。前天還用同樣的方法分享了《優勢談判》這本書,效果也很好。以後還會繼續分享更多好書,也許會發展得更爲專業呢,而這都是這本小書給我的啓示!

《愛的藝術》讀後感6

愛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知,但似乎每個人都說不太清楚。一方面我們覺得愛是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對愛的渴望、追求,以及喪失愛或愛而不得的痛苦幾乎貫穿了人的一生。另一方面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沒人告訴我們如何愛,才能通往幸福。於是,很多人就沉浸在那些影視劇中的愛情故事和愛情歌曲中,或陶醉嚮往,或唏噓淚下。估計這就是很多人所受的“愛的教育”。

但,如果你期望對自己的情感有更深入的反思,或者你對愛有些疑慮或困惑,費洛姆的《愛的藝術》或許對你會有啓迪。費洛姆是德裔美籍的心理學家,他的這本1956年出版的書,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依然有亮點閃耀。

書並不厚,薄薄的一本小冊子。

書的開篇,作者就指出,我們關於愛的理解,有很多誤區。

誤區一,認爲愛情的關鍵是: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愛?

持有這樣觀點的人很多。例如,拿破崙就有句名言:男人靠征服世界來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來征服世界。如此,男人會努力獲取財富、名利和地位,女人則通過美顏和裝扮,讓自己保持魅力。然而,我們依然看到很多功成名就的男人,在愛情和婚姻上非常失敗,很多漂亮的女人也未必就婚姻幸福。

有一句很有魅惑的話是:“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所以有很多雞湯文就告誡大家,要拼命地爭取成功,把自己打造得優秀,愛情就自然而來。誠然,優秀的人,被愛上的初始機率會大很多,但這份愛到底能多長久?這世界上,總有更優秀的人出現,那麼會怎樣呢?如果做不到那個最優秀的人,是不是就不配去愛,不值得被愛?

誤區二,愛的問題是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

我們認爲我們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爲沒有遇到對的人。有網紅名人告訴我們:“當你遇到了對的人,你就會發現,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在這個對的人的眼裏,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會被無條件地寵愛。”嗯,聽起來無比正確,尤其是,如果生活中有什麼不開心,有什麼不如意,指責對方是那個錯誤的人,比自省自己,努力溝通和改善,可要容易得多。但問題是到哪裏去找那個對的人?爲什麼有人婚了又婚,依然沒有找到對的人?

誤區三,一見鍾情纔是真愛

一見鍾情,驚鴻一瞥,確實極具魅惑,令人心曠神怡。但有多少人體驗過一見鍾情?有多少一見鍾情之後,能修成正果,成爲持久的愛戀?作者指出,這些產生於剎那間的強烈感覺,是不真實的,盲目的,是一種服務於繁衍需要的本能。所以,註定是不會長久的。但一見鍾情確實有可能是個好的開始,關鍵是能否把“一見鍾情”轉變爲“持久的愛”。

誤區四,愛很簡單,很容易。

很多人都覺得愛很簡單。作者卻說,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爲或一項行動像愛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希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所以愛絕不是一件簡簡單單的事情,是需要付出很多學習和努力才能獲得的能力。

此處,大家可以停下來,想一想,在你的愛情觀中,是否有以上類似的看法?你有沒有躺着中槍呢?

在引發讀者的一番思考之後,作者闡述了他的愛情理論。

之一,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人,作爲意識到自我存在的生命,最大的需要是就是克服自我的孤獨感。愛情是人類的衆多克服孤獨感的方式之一。之二,愛情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是人內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虜的情緒。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最高體現,通過給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因而快樂。給不是犧牲,是體現了生命力。此外,愛的其它特質有: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它們是相互依賴的。親密關係中的很多問題都是由於彼此不瞭解,不尊重,缺乏關心等造成的。其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愛讓我們克服了私我,拓展了我們對他人對世界的關心。

所以,愛情的本質是克服人的孤寂,實現人與人的結合。同時,它可以幫助我們成長,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活力,更加豐富。

在闡述愛情理論的同時,作者還非常詳細地討論愛的各種形式。如,母愛,父愛,博愛,性愛,自愛,神愛等。

如果小孩子缺乏恰當的母愛或父愛,當他們成年後,就有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他們會把對父母的感情、期待和恐懼,投射到“所愛者”身上。所以,親密關係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小時候,從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所以,作者認爲,愛是一種能力。愛情是那些具有創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種能力。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

不僅於此,作者還認爲,是所處時代的社會結構對價值觀念對人的影響,導致了人性的異化(物質化),也導致了愛情在當時的西方社會,正面臨衰亡。把愛情看作是性滿足的產物,看作是結伴思想和防止孤獨的避風港,這兩種觀點是西方社會中愛情衰亡的兩種表現。

在書的最後,作者談論愛的實踐時,着重談論了信仰的力量。他認爲愛是一種信仰,要把相信自己的愛情,並相信這種愛情能喚起別人的愛,以及相信這種愛的可靠性,看作是愛情的基本條件。

作者認爲,愛情的存在只有一種證明:那就是雙方聯繫的深度和每個所愛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你還相信愛情嗎?去讀讀這本書吧。相信愛情,選擇去愛,真正的幸福纔會到來。

《愛的藝術》讀後感7

這半年突然有了很多空閒的時間,可以思考很多之前沒有精力去思考的問題。無論是從自己三觀的缺失,對感情的疑惑,還是對未來工作生活的規劃,都終於有了個精神的空隙讓自己好好思考這些問題。前段時間,感情問題的困惑讓自己苦惱不已,我們到底希望從感情當中獲得什麼?一段好的感情應該是怎樣的,如何在美好與不完美中進行平衡和選擇?一段感情的變淡和所謂的到後來會變成親情,是不是一種騙局?對終身浪漫深情的嚮往是否是得當的,還是自己的幼稚和不理性?

問了幾個同學,他們都不知道有什麼感情方面比較好的理論著作,於是自己就在知乎上搜了搜,看到這篇比較簡短加之這本是Top250於是先拿了這一本進行翻看。看完之後,總的來說自己並沒有很多評論中醍醐灌頂的感覺,可能因爲裏面諸多是泛泛的表述,比如第四章裏面“愛的實踐”當中說愛的藝術實踐需要的是規矩、專心致志、耐心、關注,這幾個並不算有錯,甚至放到如何做好一份工作、如何獲得個人成就而言,這些準繩和經驗都是成立的,或許這些其實就是愛情要素中最精華而質樸的總結,但卻並未引起自己很大的共鳴和收穫感,甚至有一種喝了一碗淡淡的雞湯的感覺,好像洗滌了心靈卻說不出有什麼滋味,可能就如一個短評中所說“如果只從向善的角度談話題只能流於空洞”。

但是,書中有些地方還是讓自己覺得比較有收穫的。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說“人類最深層次的需要是克服疏離感,是逃離孤獨感”,覺得在自己僅有的生活經驗中,已經略有時候會感覺到孤獨和疏離,自己覺得那是一種無法通過與人接觸而消除的感覺,反而只有自己獨處去慢慢消化。但是想到工作之後,朋友會越來越少、屬於自己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便已經開始體會到那種孤獨感了。書中認爲由個人逃離孤獨感角度而引出羣體一致性也挺有意思的:

在民主社會中,存在壓倒性的一致性。原因在於下列事實:必須有一種對追求融合的回答,如果沒有別的或更好的方式,那麼,通過羣體一致才達到結合爲一的方式也就會成爲支配性的方式

另外,書中多處對於現代生活方式和消費的表述,與自己最近在讀的《消費社會》恰巧有所呼應,甚至覺得現實就是書中描繪的那樣。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三處,作者對於現代資本主義將人標準化進行了闡述,分別從“資本主義使人標準化,而將這種標準化視作‘平等’其實意味着‘雷同’”、“資本主義使人如機器般隔閡從而不得不通過程式化的娛樂消費等來體會開心”、“如同其他領域一樣,人也將自己視爲商品,人的價值由經濟價值所決定”。在現代經濟學的學習中我們都認爲人口是生產要素的一部分,我們從離開校園的時候便開始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獲得物質回報,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也會衡量一個工作的“性價比”,無論是從年薪考慮(同樣工作一年爲什麼我比別人掙得少)還是時薪考慮(996比955高工資是正常的)我們都將自己的時間和勞動視爲一件商品與公司進行交換;我們的消費路徑也是相似的,女孩子會開始購入人生第一件奢侈品,開始買名牌包包、衣服、珠寶,大都向着一樣的方向靠近。我並不認爲自己能逃脫這種思想,我也認爲自己在努力追求和獲得想擁有的物質生活,但作者的這種反思卻讓自己好像看到了鏡中的自己:

現代資本主義需要大批能夠協調合作的人;這些人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這些人的口味也是標準化的,既能輕易地受外界的影響,又能被明確地預測。現代資本主義需要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是自由的、獨立的、不服從於任何權威、原則或良心,但另一方面他們又願意執行命令,按照別人的期望做事,無摩擦地去適應這部社會機器;無須暴力就能指導,無須命令就可指揮,無須目標就可激勵——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他們要好好幹活,表現活躍,發揮職能,不斷前進。

其實看這本書是爲了獲得關於愛情的理論的,書中這句話讓自己覺得困惑的東西有那麼一點點被解答。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樁判斷,一個承諾。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麼承諾相愛一輩子就沒有基礎。

自己常常疑惑於,人都是不斷在變化,即便是我也與三年前的我有了巨大的改變,我尚且只走過人生1/4的路程,如何會有足夠的智慧爲剩下3/4的年華做出重大的選擇。而書中所說的“一樁判斷”,則意味着必須要這麼做,並且得由自己對自己的判斷負責。或許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自己卻長時間以來無法接受這樣的說辭,直到看到這句話才覺得這不是我是否願意接受的問題,而是其定義本身便已經包含了這樣的責任。

總而言之,自己還得多看看其他書才能釐清自己的疑問。(自己的困惑也是一陣一陣的,這幾天心情好了就似乎完全沒想過這方面的問題,或許過段時間自己又會陷入疑惑)下面記錄一些書中讓自己覺得頗爲收穫的文字:就像現代化的大規模生產要求商品標準化一樣,社會進程也要求把人的標準化,並把這種標準化叫做“平等”

追求平等的趨勢也是取消差別趨勢的一部分,平等以這樣的代價被買到了:婦女之所以與男子平等,是因爲男女之間已經不再有任何差別在物質領域,給予意味着富足。不是擁有多的人,而是給予多的人才富足……他給了別人他的歡樂、他的興趣、他的理解、他的知識、他的幽默以及他的悲傷有生命力的東西。

生活除了生存以外別無目標,除了公平交易以外別無原則,除了消費以外別無滿足。

《愛的藝術》讀後感8

“一無所知的人兒也就一無所愛,什麼都不做的人兒也就什麼也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兒是沒有價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兒也懂得愛、觀察和發現……對事物本質瞭解得越多,也就越鍾愛……設想所有水果與草莓同時成熟的人兒也就對葡萄一無所知”

在本書的開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薩斯(德國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及哲學家)的這句看似與愛情無關的古話,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的觀點,若想獲得愛,則需瞭解愛。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國(後加入美國籍)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他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試圖保存兩者的真理,用對方的原理修正進行另一方的理論,得出最後的綜合體。他論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問題。這本《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自1956年問世以來已經被譯成20多種文字,至今暢銷不衰,被譽爲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書的開始,弗洛姆即指出,愛是一門藝術,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藝術一樣,要學習如何愛就像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先需瞭解愛的理論,再探討愛的實踐。弗洛姆所講的愛的實踐,絕非一般暢銷書中的夫妻情侶“相處之道”,而是就個人自身行爲進行的探討。

可是長久以來,爲什麼多數人認爲愛是不需要學習呢?弗洛姆在書中闡述道,大部分人認爲愛不需要學習的前提主要爲以下三點:第一,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衆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這樣迫使男性取得成就,獲得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女性通過修飾儀表健美等來吸引男性;第二,把愛的問題設想爲一個對象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第三,把最初墜入情網的經歷與愛的“久恆”之間的區別混淆了。這三點真是字字珠璣,就拿第一點來說,現在的八零九零後都是獨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關注被愛,而不願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關心對方,熟不知,“握緊拳頭,裏面什麼也沒有。張開雙手,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持有“被愛比愛更幸福”這種言論的人,多數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點,強調愛的對象就像在中國強調“緣分”。不少書中的“愛情警句”不斷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等着你”,其實不少任性的年輕人不懂得愛,總是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

在本書裏,弗洛姆也談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質財富爲首要價值的資本主義文明中,人類愛的關係遵循統治商品交換和勞動力市場的相同規律,以“互利交換”的思想爲基礎,估計自己和對方在社會中的價值,力圖做一個交易,此交易即稱之爲愛情。

弗洛姆認爲,以上提到的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愛。馬克思曾強調過知識和成熟在愛情裏的重要性,也曾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你應該考慮在結婚以前成爲一個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觀點類似,成熟的人格是獲得真正愛情的基礎,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險的能力、有勇氣,甚至準備迎接厄運和挫折。成熟的愛情是“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而不成熟的愛情是“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擁有創造性的愛,具備愛的能力,願意爲被愛者的成長和幸福做積極的奮鬥,願意爲贏得他所愛的東西而勞作,真誠地愛一個人,就是關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潛力和他自身。這樣的愛,是一種“給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豐富了他人。他給並不是爲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雙方都因此而充滿快樂。弗洛姆認將“給”認爲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通過“給”,個人才能體驗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體驗到生命力的昇華。

而與之最爲相反的是,極端的自私主義。極端的自私主義者,他們不是真誠地愛對方,而是爲了愛自我才愛他人,找到愛的對象是爲了滿足自我的“幸福”。這種愛,在對象能滿足他們需要時,還可以維持平靜的生活,而一旦對象無法滿足,或者他們自己產生懷疑、動搖,或是自我空虛,他們的愛就會碎裂,熄滅。所以,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部分,主要強調了愛需要具備耐心、專心、勇氣、信仰,這些詞看似簡單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只有身體力行,付出行動,才能收穫愛。在實踐部分,弗洛姆特意寫到,在開始愛別人之前,個人應具備“獨立的能力”,學會與自己相處。這倒是跟我們當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學觀點相符,瞭解自己,認識自己之後,我們才能更好的愛他人。

寫到這裏,談論什麼是真正的愛及如何獲得愛後,那我們爲什麼需要愛?爲什麼愛情是人生永遠的話題?因爲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離,從孤獨中抽身。而愛情是人類克服孤獨的唯一方法,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分享彼此的祕密,人與人結合,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也切記愛情與生活並不是脫離的,愛情依附於生活。魯迅曾諄諄告誡:“不要只爲了愛而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意義全盤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義便是生活,人必須活着,愛才能有所附麗。”

《愛的藝術》讀後感9

選擇閱讀這本書是因爲每一個人都需要知道愛是什麼並且如何去愛這個看似簡單但大有深意的問題,從“北大包麗被精神控制後自殺案”等等因爲不懂愛或沒有學會愛而引發的悲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了解愛的藝術是多麼有必要,它可以讓你與你愛的人建立健康積極的愛的結合關係。

人類的存在是伴隨着孤獨感的,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嘗試擺脫孤獨感,隨着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更替,擺脫孤獨感的方法也在不斷更新從而變得多元化,在原始社會,人們建立與自然界的原始聯繫,讓自己融入自然或者與之結合,這就產生了宗教儀式這種強烈的、具有周期性的、刺激性的狂歡,由於這能夠使人們在時空上結合並暫時擺脫孤獨感,它被所有人推崇和鼓勵;另一種方式就是情慾放縱或者飲酒成癮,在這種狂歡狀態中,人們可以暫時拋開孤獨和焦慮,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擺脫它們的方式,一旦孤獨感再次涌上大腦,這一類人又開始了刺激神經、麻醉精神的狂歡,一切歸於平靜後,反而孤獨感更甚,因爲他們生活混亂,虛度光陰,沒有愛,只有放縱。接下來到西方當代社會,隨着城邦和國家的建立,統治階級出現了,人們想要擺脫孤獨感的方式就是不做異類,從衆且合羣,除此之外,保留一點點個性作爲生活的自由。中國有句話叫“高處不勝寒”,往往站在高處的人就是與衆不同的,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爲,都鮮爲人理解,所以他們的孤獨感是大於一般民衆的。到了工業社會,思想家們提出了“平等”的概念,人們之間的特殊差異應該得到尊重,遵從民衆不再被當做唯一真理,新鮮元素出現在社會——民主、自由、反對剝削和壓迫。放眼現代社會,生存似乎變得比從前任何時候都困難,因爲這個時代的生存不僅僅包括活着,更重要的是生活,人像機器一樣運作着,每天都處於無限的交易之中,人與人的距離感日益增加,“996”的工作狀態完全支配大多數的人,他們過着日復一日相同的生活,他們的娛樂被限定,短暫的樂趣就是幸福感的來源。但畢竟人不是機器,人需要愛,而這就要求在人和人之間達到真正的結合。

以上所講到的人的生存就是愛能結合的基礎條件,愛就是人類生存於這個世界的動力與目標,是一種必需品。書中談到:“成熟的愛是在保持一個人的完滿性和一個人的個性的條件下的結合”,這樣的愛是有活力的也是積極的,我們不會見到哪一對情侶是完全相同的,正是因爲二人獨特的個性,雙方纔會被彼此吸引,產生愛,通過愛結合在一起,雙方纔會“主動地站進去”;反之,如果雙方爲了能保持穩定性,委屈自己適應對方或是凌駕於對方之上,那麼這兩人都是不完滿的,結果就是這份愛會變質,變得被動與消極,兩個人都會淪爲感情的奴隸。給予是愛的必要條件,它包括物質上的給予和精神上的給予,後者則更爲重要,因爲愛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產物,給予你所愛的人主動的關心、以平等和自由爲基礎的尊敬、用行動去了解和深入他(她),加深你們之間的結合,用愛克服孤獨感。擁有愛的能力是能夠愛人的關鍵而並非是對象,很多時候,我們在尋找伴侶或是朋友的時候,都是衝着“合適”去的,性格合適,家庭條件合適等等,但是合適不該是愛情或友情的前提,而是你們真誠給予、付出後所達到的成就,如果一個人懂得如何去愛,那他的愛就不會被限制於與他各方面匹配和合適的某些人當中,他會有能力愛自己,愛所有的人,愛整個世界。

愛人的能力是隨着一個人成長而漸漸習得的,從出生起感受到母親對我們無條件的愛(包括一種明顯的對我們的關心和肯定以及另一種隱藏起來的對生活的愛和生活在人間的幸福),父親對我們有條件的愛,當我們做得好的時候會得到來自父親的讚揚,做的不好會受到來自父親的批評教育,我們也從以依戀母親爲中心到以依戀父親爲中心最終依戀兩者的愛結合,這就說明我成了一個心理成熟的人,會自主的愛人,而成熟的愛是一種承諾,不是一時的衝動,這就要求我們在意志上要有堅定的愛的信念,這樣的愛才不會消失,纔會永葆青春。

在瞭解了愛的理論之後,重要的是愛的藝術的實踐。愛的藝術同其他的藝術一樣,要想掌握它,首先就要有約束感,但不是強迫自己去實踐,而是在學習愛的藝術時讓自己主動的融入進去,享受它並且接受它,第二,我們需要專注,即使在難以集中精力的環境中,我們也能使大腦充滿覺知和意識,第三,忍耐性,藝術之所以被稱爲藝術,就在於它並不容易被理解和運用,我們要經受得住這個漫長而緩慢的學習過程,第四,對它保持高度關心,將它列入你的任務清單。同時,愛的藝術的實踐需要信念的實踐,信念是創造力的源泉,是一個人具有思想和獨立性的重要表現,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念,對所愛的人有信念,這是一種源源不斷的鼓勵與認同,信念加固並穩定了愛的城堡,反之,沒有信念的人是無法愛人的,他們的思想被權力、金錢、冷漠、無知、猶豫或恐懼侵佔,他們和周遭的人之間有一道厚厚的牆壁,無法與之達到愛的結合。除了信念之外,還需要有勇氣,要有能夠接受風險和心理壓力的能力,這就要求先獨立,後愛人,因爲一個思想和行爲獨立的人才有承受壓力和痛苦的能力,否則,一個只能依附他人而不能給予的人是不會與他人達到愛的結合狀態的。

在當今金錢至上的社會中,經濟效益先行,要將人放於最高地位上是比較困難的,但我們仍然要呼籲在獲取資本利益之前,先確保對人類同胞的愛,要有人類休慼相關共生存的意識。我國倡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應對人類共同挑戰,正體現了我國欲同世界人民相結合,合作共贏,實現共同發展和世界和平的偉大目標,這體現出了人類之間同胞的愛,正是愛每個人,愛整個世界,和所有的人結合在一起。

標籤:讀後感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