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

藝術3.05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旅行的藝術》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1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中認爲:旅行以及對旅行的研究可加深世人對幸福的體驗,而幸福的感受程度則與旅行的藝術息息相關。

不同人眼裏的旅行不一樣。對有些人來說,旅行是一種身體的移動,所見所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到此一遊,重要的是談資,風景的意義在於口中。

如果說旅行的初階是功能,那麼進階便是技術。有人用眼睛旅行,則眼裏處處是風光大片或精緻小品。“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有人用雙腳旅行,則腳下處處是挑戰的快感或征服的愉悅。“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有人用耳鼻旅行,則感悟的世界是婉轉的鳥鳴和宜人的芬芳。“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不管哪種,都能從技術中獲得行走的愜意,風景的價值在於腦海中。

如果說旅行的進階是技術,那麼高階便是藝術。旅行是一場濃縮的人生,在短期內接觸形形色色的人,遭遇各種各樣的事,呈現許許多多的心境,從而確認自己的真愛與喜悅。因此,旅行的藝術是將功能內化,對技術升級,變成一場藝術的旅行,一場心靈的旅行,一場身心合一的旅行,用赤子之心去體悟陌生世界,讓夢想飛翔於藍天白雲之間。高曉鬆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爲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旅行的藝術將旅行回到初心,去重新認識世界和領略世界,去發現“那片海”。

每個人都在尋找心中“那片海”,在這場對未知之境的體味中,終於覺察自己想要什麼,不喜歡什麼,從而在混沌的人生中劃入清晰的界線,讓內心達到清明和智慧。胡德夫說:“你我需遍扣每扇遠方的門/才能找到自己的門/自己的人。”走最遠的路,貼最近的心。如此,每次行走都有發現,每處風景都有故事,每個定格都有情感,都能在心裏激起強烈的共鳴,使得風景也有了靈魂,有了香氣。可見,在藝術的旅行中,情感變得純粹,心境變得簡單。當溫情充實到心世界的每一處角落時,我們便擁有了柔軟對待世界的力量。

旅行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你怎樣對待旅行,就怎樣對待生活。旅行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生活模式,但可以提高生活品質。當牆上巴丹吉林沙漠的照片,書架上黃山的松果,書中紅旗渠的銀杏葉,花盆裏共城遺址的泥土,一個個充盈於家的每個角落時,你已將旅行帶入生活中,將曼妙記錄在心靈中,將詩與遠方帶到日常點滴中。在這樣的家中生活,何嘗不是一種旅行?何嘗不是詩意的棲居?

如果說旅行是一種人生,那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旅行?希臘詩人卡瓦菲斯在《伊薩卡》中說:“伊薩卡給了你神奇的旅程/沒有她/你就不會去遠行/而現在/她已經沒有什麼留下給你。”也許,最美的風景不在於終點,而在路上;最神奇的旅程不是風景,而是自己。在藝術的旅行中,心靈能去除世俗干擾,不被扭曲,迴歸自然,迴歸自我,從而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旅行的藝術,也許在於成全自己。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2

沒有無緣無故的開始,也沒有隨便跌撞的巧合。之所以閱讀這本書,是在自己即將畢業之際,在正式踏入社會之前,可以抽出時間出去走走,去做一個畢業旅行。至於爲什麼去旅行,從旅行中可以收穫點什麼,我想從這本書中,已經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旅行的出發點很簡單,可能僅僅是因爲一幅畫中美麗景色的吸引,恰好這時也厭倦了現在的生活與環境,在嚴冬裏想象夏日,在《冬日豔陽》的畫冊封面中找到了嚮往的地方,那便決定去吧。或是好奇心驅使我們一探究竟,亦或是認爲自己目前的生活有違自己邏輯,去尋求與自己性情與邏輯必然的契合。總之,我們有很多種原因促使旅行,但必須瞭解自己是爲什麼去旅行,這很重要,接下來會解釋重要的原因,說走就走的旅行是不現實也不可取,極少部分人可以將旅行作爲生活的全部,絕大多數人旅行之後還是要回歸原本的生活,如果可以,在不打擾目前生活的情況下出去走一走,未嘗不可。

影響旅行的因素很多,心態,情緒,矛盾等等。消極的心態在即將踏上旅行的時候,會覺得旅行非常痛苦疲憊,大量地行李,路線的規劃,都會否定旅行本身。以及一種恐懼,兩種矛盾,即將去曾經僅僅是在書本畫冊上了解的地方,萬一差別很大,有?K腦中的想象,萬一一模一樣,這次旅行本身是否已經失去了意義。在旅行途中與同伴或其他人發生矛盾,致使情緒上的灰暗。半途而廢或是形態或意識上的不完整都不是想要的旅行。我想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當然,風雨兼程的本身已經是旅行的一部分。

真正美的畫面很少,常常因爲一張一段美麗畫面的吸引而旅行,但不得不說,在旅途中真正美的畫面就那麼幾張,寥寥無幾,但爲了追求這寥寥無幾的畫面,在其背後付出的艱辛是人們所忽略的,是否可以爲此,付出很多,一路堅持,我想一開始就想明白爲什麼去旅行,那任何困難都不是問題。

應該擁有旅行的心境,什麼是旅行的心境?感受力或許是它最主要的特徵。我們懷着謙卑的態度接近新的地方。對於什麼是有趣的東西,我們不帶任何成見。我們也許會讓當地人感到不解。因爲我們在馬路上或狹窄的街道上,欣賞那些他們認爲有些奇怪的小細節。我們冒着被車輛撞倒的危險是因爲我們爲一座政府建築的屋頂或是刻在牆上的題字所吸引……。書中給出的答案在我心中無懈可擊。

旅行之後,依舊要回歸本身,更熱愛現在的生活,珍惜現存的美好,不需要準備,不用舟車勞頓,現在完全可以做一個室內旅行家,仔細欣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每個珍惜的畫面。能通過旅行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好的審視和定義,這纔是旅行最值得收穫的。正如在書的結尾所寫,讓我們在前往遠方之前,先關注一下我們已經看到的東西。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3

花了二天的時間讀完《旅行的藝術》。有許多話,不吐不快,叫我夜不能寐。

書中說道:“人類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待在他房間裏”。一個坐在房間裏便會感覺心浮氣燥、無所事事的人,即使出門旅行也體會不到真正的快樂。對他們來說,旅行只是一種枯燥現實的消極逃避。現在“驢友”越來越多,除了經濟環境好轉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也只是由於人們在生活、工作上的壓力越來越大,因爲焦慮來臨而渴望逃離。

每每提及旅行,旁人往往會流露出羨慕的態度。其實,即使把這機會給了他們,甚至再給予足夠的金錢和條件,讓他們環球世界一圈回來,過段時間他們也還是會唉聲嘆氣,不知接下來該做什麼,然後繼續抱怨周圍生活的沉悶壓抑,羨慕去外星球的人……。其實到哪裏都是一樣的,關鍵只在各人心境。

事實上,《旅行的藝術》這本書所闡述的是一種生活的祥意。我們從旅行中獲取的樂趣或許更多地取決於我們旅行的心境,而不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地本身。如果我們可以將一種遊山玩水的心境帶入我們自已的家裏,那我們或許會發現有趣的程度不亞於旅行中所經過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叢林。

諸葛亮曾說過“淡泊以明智,寧靜以致遠。”蘇東坡詩云:“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生活中的禪是什麼?很難一言以概之。中醫認爲,夏之暑溼之氣乘虛而入,謂之養“心”,調節精神需靜神,勿躁;調養情緒,制怒,樂觀愉快,達到心境自然涼的境地。禪的生活態度,既無所求,無所不求;無所語,無所不語;自然流暢的生活習慣,就是禪理。無獨的偶,當我們正在爲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

用寧靜替換我們內心的浮躁,用寧靜驅散我們內心的喧譁。莊子的逍遙人生,在他的《消遙遊》中體現出來,也許這樣的“消遙”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現實,但莊子所擁有的那種處世觀念卻是我們都值得思索的。好多人常常抱怨工作學習環境太過吵雜,無法靜下心來讀書和工作。凡事操之過急,太急功近利,反而會一無所獲。只要內心平靜,一樣可以達到靜心處事,旁若無人的境地。

茶境也是一種生活的境界。在這點上朋友說的很好。她說:茶的情性是純淨的,茶是那樣的透明、潤澤、剔透,使人得到了與禪相似的透明心;茶使人冷靜,使人沉思,使人清醒與真實,使用人歡喜與清明。茶之香,茶之味,惟有靜下心來才能體會到。這種靜,應是發自內心的,縱有安靜的環境,但假若內心煩躁不安,是無論如何也品味不到生活中的茶香。茶之味,全在一個“純”字上。水純,心純,方可品味到茶的清香與幽雅。

偶爾約上三五知已去喝茶,給遠方的朋友寫上一封手寫信,給父親買一個過冬天的手爐,給每個家人織一條圍巾,這些,都能感覺到幸福和快樂。認真努力地工作和生活,像對待春天一樣,有一顆禪意的心,在滾滾紅塵中,慢慢修煉成一枝花。

道童常問禪師什麼是禪,禪師道:“油鹽醬醋即是禪。”平常生活,自然心境即是禪。作文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4

通過五一假期把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的《旅行的藝術》這本書看完。看完後最大的收穫就是了解了真正的旅行應該是什麼樣的。

此書是作者通過自身的旅遊經歷結合很多畫家或者旅行家的作品,分析了旅行中的種種感受,通過很多的藝術作品,教會我們很多看待周圍事物的角度和旅遊的心態。

書中作者表達出來的觀點都深有感觸,就像書中說的:最好的書能清楚地闡明你長久以來一直心有所感,確從來沒有辦法明白表達出來的那些東西。如果想讓自己熱愛旅遊和享受旅遊,那麼這本書我認爲一定是好書。

看完這本書,我都有了像學素描的衝動,哈!早晨醒來還畫了第一個作品。

書中把人人旅行中都隨時“咔嚓”拍照的相機,剖析的如此透徹和有藝術味道!裏面把拍照和繪畫對比的非常有哲理:

繪畫可以教我們去觀察:不是走馬觀花地看,而是關注。在用我們的手再創造眼前的景物的過程中,我們似乎自然而然地從一個以鬆散的方式觀察美的位置轉向了另一個位置,在這個位置上,我們可以獲得對美的組成部分的深刻理解,繼而獲得關於美的更深刻的記憶。

照相機模糊了觀看和注視之間、觀看與擁有之間的區別;它或許可以讓我們擇取真正的美,但是它卻可能不經意地使意欲獲得美的努力顯得多餘。照相機暗示我們,只需拍攝一張照片,我們就做完了所有的功課,然而就清晰地瞭解一個地方(如一片樹林)而言,就必然包含詢問我們自己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樹幹是如何與樹根相連的?”“霧是從哪裏來的?”“爲什麼一棵樹的色澤似乎比另一棵更深?”——在素描的過程之中,類似的問題不斷出現並得到回答。

裏面很多這樣的描述,比如加油站、駱駝、飛機、鄉村、城市、壯闊等都在作者的分析中,讓人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

有時感覺作者說的就是自己隱隱約約想到過,或者在自己身上發生過,只是自己不能用文字表達出來,還表達的那麼富有折思。

此書讓我們不管旅行在外,亦或生活在家,最重要的是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而非在外的事物,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有它有趣的地方。主要看觀看者的智慧和心靜。正如書中所說:我們從旅行中獲取的樂趣或許更多的取決於我們旅行時的心境,而不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地本身。如果我們可以將一種遊山玩水的心境帶入到我們自己的居所,那麼我們或許發現,這些地方的有趣程度不亞於洪堡的南美之旅羣經過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叢林。

看完之後,感覺自己不在急於去各種地方旅遊,以前都是想着該去哪裏哪裏。感覺自己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知識的儲備和文字表達能力的提高。這樣以後去任何地方,碰到的看到的事物才能轉化到自己的心境裏,讓它們變得有價值。正如書中所說:對於任何人來說,一個爲求得真知而進行的旅程,遠遠好於一個四處觀光之旅。

關注內心的世界,纔是旅行的真正開始。對於旅行來說,真正珍貴的東西是所思和所見,不在於每小時行走多遠,也不在於用多麼短的時間遊覽了多少景區,因爲它根本不在於行走,而在於親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