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八年級語文《端午鴨蛋》評課稿[優秀範文]

其他1.35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評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端午鴨蛋》評課稿[優秀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語文《端午鴨蛋》評課稿[優秀範文]

八年級語文《端午鴨蛋》評課稿[優秀範文]1

一、教學設計簡約深刻

讓我們先來大體回顧一下王老師的這節課:開篇從觀鴨蛋,品鴨蛋導入,讓學生參與其中,轉而聯繫作者故鄉高郵的端午風俗,繼而賞玩鴨蛋的各種玩法並從中體味童心,探究文中重要詞句並從中解讀鄉情,最終在爲汪曾祺填寫墓碑中結束該課。整個教學環節簡潔明瞭,歸納起來無非就是“風俗”、“童心”、“鄉情”、“總結”四個環節。但王老師的這節課卻打破了各教學板塊層層堆積的傳統模式,給人以行雲流水般的暢快之感。溯其根源,還得歸功於王老師深遠的立意,對教學目標的把握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數”,“有自己的定位”。他緊緊抓住“童心”與“鄉情”兩個重點,課堂中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小問題則圍繞這兩個重點展開,如“鴨蛋有什麼可挑的難道鴨蛋也有智商嗎?”“寫高郵鴨蛋時哪句話寫得太有趣,太有味道,太好玩了?”看似輕鬆的提問背後洋溢着的是教師的智慧和對文本的深刻解讀,插科打諢之餘讓學生水到渠成地領悟到了“文化”這一艱深晦澀的字眼。整節課顯得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緊湊有序而又妙趣橫生,毫無拼湊之感。

二、延伸拓展旁徵博引

一年前有幸觀摩了王老師的《老王》一課,相互比較之餘發現兩節課中都引用了大量的課外資料。如:在挑鴨蛋,吃鴨蛋的環節探討之後,王老師引用了魯迅《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段話——“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看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嚐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借大文豪對兒時生活的回憶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對童年生活的追憶,從而順理成章地過渡到了對汪曾祺“童心”的解讀上來。又比如,在感悟“鄉情”時,王老師又引用了1981年初秋,汪曾祺受高郵市政府的邀請,回到他魂牽夢縈闊別已久的故鄉時的欣喜之情,以及汪曾祺在看《夢故鄉》時流出的深情的淚水兩段背景資料,伴着教師的朗讀,學生的情感達到了頂峯,無需多言,濃濃的鄉情瀰漫在了課堂之上,紮根在了學生的心中。而在課堂的結尾,王老師再次借用汪明爲父親汪曾祺在墓碑上刻字的背景故事,並請學生猜測他大概會寫什麼這一活動,爲課堂畫上了最後靚麗的`一筆,不禁讓人拍案叫絕。、三、以學生爲主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王老師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孩子”。他曾經說過:“教師眼中不能僅僅是教案,而應該是學生。”在這節《端午的鴨蛋》中,我也深切感受到了這一點。首先在教學設計上,王老師就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從端午的風俗入手,探討鴨蛋絡子的玩法,使孩子感覺不沉重,營造了輕鬆愉悅的課堂氣氛,拉近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其次,王老師對孩子的關注還體現在他簡約的教學語言上。在整個課堂中,我們很少聽到“歸納文章主題思想”,“品析句子深層含義”等味同嚼蠟的指令性話語,而更多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且讓我們來看王老師課堂中提的這幾個問題:鴨蛋絡子有哪幾種玩法?你覺得哪種最好玩?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猜猜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幾歲一系列充滿童趣的提問,使整堂課猶如一個遊玩交流會,王老師就如一個孩子王般領着學生充滿好奇地自然走進文本中去,又心滿意足地自然走出來。而在這中間,則閃爍着師生們靈性的智慧之光。

再回過頭來看一遍這篇課文的聽課筆記,深覺從中我能學習的東西有太多太多。從王老師精緻的教學設計,到他幽默的語言,甚至是板書中那顆以“童心”和“鄉情”爲雙黃的高郵鴨蛋,無一不濃縮着教師深刻的人生體驗與紮實的教學功底。做一個富有教育教學智慧的教師,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充滿詩意和靈性的思想棲居地,應該成爲每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的追求。最後,讓我們記住王老師的這句話吧——“當你把教育理解爲‘教書’時,你會自然而然地成爲教書匠;當你認爲教育就是‘教學’時,你會爲了那些功利的目的而日復一日地消耗體力;當你把教育想象成‘教育’本來面目時,你就會發現書香飄溢,詩意流淌,智慧碰撞,心靈相遇纔是真正的教育!”

八年級語文《端午鴨蛋》評課稿[優秀範文]2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是我很喜歡的一篇文章,好就好在一份散淡,一份從容,一份家常,還有一份純美。很多老師選它來上公開課,我聽過幾堂名師的公開課,看過好多教學設計,各有精彩的亮點。不過,走上講臺才半年的新教師黃芸芸老師執教的這堂課卻給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就是清新、靈性、靈動。

首先,定位準確。這堂課將教學目標、重難點定位:品味本文平淡而有味的語言風格,體會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直接關注語言的本身直達作者情感的核心。定位明晰之後,黃老師帶領學生品味最感興趣的語句: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着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針對此處的描寫,學生品析、朗讀,細節描寫的生活化、生動性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示範引路。在學生討論“吃法講究”時,黃老師進行了很好的總結、提升與示範。小小的一處描寫,老師選出了四個品析的點:一處破折號,一處擬聲詞,兩處動詞,品析生動、有情趣。示範之後,老師讓學生進一步從文中繼續找出句子來品析,在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品出了鴨蛋的滋味,品出了作者兒時的生活情趣,更是體味到了汪曾祺先生對兒時生活的親切懷想,對故鄉的無比熱愛。所以,在講到“鴨蛋背後的故事”這個環節就水到渠成。

第三,過渡靈動。黃老師在開始上課時就讓學生讀課題,讓學生從課題中發現一些信息,然後就圍繞着“鴨蛋”、“端午”、“端午的鴨蛋”“鴨蛋背後的故事”幾個話題展開,思路清晰有新意,如剝筍一樣,層層深入,直至讓學生領會到汪曾祺先生寫作此文的深意。

美中不足的是課堂上朗讀的時間太少,對學生還不夠放手。希望黃老師今後注重先學後教,讓學生有充分的預習的時間,在課堂上多給學生自己討論的機會,相信效果會更好。

八年級語文《端午鴨蛋》評課稿[優秀範文]3

一顆充滿智慧的“鴨蛋”

——評王曜君老師的《端午的鴨蛋》

在《做一個有智慧的語文教師》講座中,王老師詳細地闡述了自己對教師智慧的理解及構建規劃,着實讓人受益匪淺。而王老師的《端午的鴨蛋》一課,則真實地讓人感受到了一個語文教師的魅力,大到教學設計,小到對學生回答的點評,無不閃爍着智慧的光彩。

教學設計簡約深刻。讓我們先來大體回顧一下王老師的這節課:開篇從玉環的端午風俗導入,轉而聯繫作者故鄉高郵的端午風俗,繼而賞玩鴨蛋的各種玩法並從中體味童心,探究文中重要詞句並從中解讀鄉情,最終在爲汪曾祺填寫墓碑中結束該課。整個教學環節簡潔明瞭,歸納起來無非就是“風俗”、“童心”、“鄉情”、“總結”四個環節。但王老師的這節課卻打破了各教學板塊層層堆積的傳統模式,給人以行雲流水般的暢快之感。溯其根源,還得歸功於王老師深遠的立意,對教學目標的把握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數”,“有自己的定位”。他緊緊抓住“童心”與“鄉情”兩個重點,課堂中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小問題則圍繞這兩個重點展開,如“鴨蛋有什麼可挑的……難道鴨蛋也有智商嗎?”“寫高郵鴨蛋時哪句話寫得太有趣,太有味道,太好玩了?”看似輕鬆的提問背後洋溢着的是教師的智慧和對文本的深刻解讀,插科打諢之餘讓學生水到渠成地領悟到了“文化”這一艱深晦澀的字眼。整節課顯得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緊湊有序而又妙趣橫生,毫無拼湊之感。

延伸拓展旁徵博引。兩年前有幸觀摩了王老師的《老王》一課,相互比較之餘發現兩節課中都引用了大量的課外資料。如:在挑鴨蛋,吃鴨蛋的環節探討之後,王老師引用了魯迅《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段話——“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看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嚐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借大文豪對兒時生活的回憶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對童年生活的追憶,從而順理成章地過渡到了對汪曾祺“童心”的解讀上來。又比如,在感悟“鄉情”時,王老師又引用了1981年初秋,汪曾祺受高郵市政府的邀請,回到他魂牽夢縈闊別已久的故鄉時的欣喜之情,以及汪曾祺在看《夢故鄉》時流出的深情的淚水兩段背景資料,伴着教師的朗讀,學生的情感達到了頂峯,無需多言,濃濃的鄉情瀰漫在了課堂之上,紮根在了學生的心中。而在課堂的結尾,王老師再次借用汪明爲父親汪曾祺在墓碑上刻字的'背景故事,並請學生猜測他大概會寫什麼這一活動,爲課堂畫上了最後靚麗的一筆,不禁讓人拍案叫絕。、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王老師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孩子”。他曾經說過:“教師眼中不能僅僅是教案,而應該是學生。”在這節《端午的鴨蛋》中,我也深切感受到了這一點。首先在教學設計上,王老師就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從端午的風俗入手,探討鴨蛋絡子的玩法,使孩子感覺不沉重,營造了輕鬆愉悅的課堂氣氛,拉近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其次,王老師對孩子的關注還體現在他簡約的教學語言上。在整個課堂中,我們很少聽到“歸納文章主題思想”,“品析句子深層含義”等味同嚼蠟的指令性話語,而更多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且讓我們來看王老師課堂中提的這幾個問題:鴨蛋絡子有哪幾種玩法?你覺得哪種最好玩?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猜猜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幾歲……一系列充滿童趣的提問,使整堂課猶如一個遊玩交流會,王老師就如一個孩子王般領着學生充滿好奇地自然走進文本中去,又心滿意足地自然走出來。而在這中間,則閃爍着師生們靈性的智慧之光。

再回過頭來看一遍這篇課文的聽課筆記,深覺從中我能學習的東西有太多太多。從王老師精緻的教學設計,到他幽默的語言,甚至是板書中那顆以“童心”和“鄉情”爲雙黃的高郵鴨蛋,無一不濃縮着教師深刻的人生體驗與紮實的教學功底。做一個富有教育教學智慧的教師,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充滿詩意和靈性的思想棲居地,應該成爲每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的追求。最後,讓我們記住王老師的這句話吧——“當你把教育理解爲教書時,你會自然而然地成爲教書匠;當你認爲教育就是教學時,你會爲了那些功利的目的而日復一日地消耗體力;當你把教育想象成教育本來面目時,你就會發現書香飄溢,詩意流淌,智慧碰撞,心靈相遇纔是真正的教

八年級語文《端午鴨蛋》評課稿[優秀範文]4

  一、教材分析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性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人文內涵豐富的文章成爲語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單元的課文意在讓學生關注各地的民俗,瞭解民生和民間文化,並通過這些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而本文又屬於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後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

二、學情分析:

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慾望。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學生來說,應該是比較疏遠的話題,他們深受西洋和港臺文化影響,缺乏認識瞭解傳統文化的機會,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賞傳統文化。因此,面對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強烈碰撞的現實,他們需要恰當適時的引導。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對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瞭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能力目標】:

1、學會蒐集資料,簡要講述見聞,有條理地發表見解。

2、學習誦讀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言。

【情感目標】: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蘊涵的情趣。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趣味。

三、教法與學法: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傳統習俗文化呢?還是那句老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過節習俗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以“情趣”二字爲切入點,通過朗讀賞析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逐步從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歸納、最後上升到初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高度。

與教學過程相照應,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與學法:教法:導入——閱讀——拓展

學法:歸納複述——搜索整合——誦讀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首先向學生出示食物圖片,讓他們猜猜這些食品與哪些傳統節日有關。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家鄉的一些傳統節日的風味小吃。此環節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歸納複述知識的能力。

2、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意圖:在於培養學生自主搜索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

(2)談談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習俗?這些習俗的緣由是什麼?

意圖:問題一可以讓學生廣泛涉獵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分享課前查找的資料信息。

問題二讓學生對端午的認識從粗淺瞭解轉向探究根源,可以說是對文史地哲等知識的一個彙總學習,從而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環節培養學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準確,語言生動地講述見聞,完全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3、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汪曾祺是語言風格的語句,反覆朗讀品味。

例如:

1、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就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爲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讓他們反覆朗讀,並抓住關鍵語句賞析。如“所食

鴨蛋多矣”“曾經滄海難爲水”這幾處,或在平實的白話中穿插頗具特色古漢語,或大詞小用,給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處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口氣朗讀。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確實是好”,“我實在瞧不上。”等幾處都較爲明顯地運用了江浙方言,顯得非常生動親切。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投影一段《衚衕文化》裏的文字,“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語言,特別是一個“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會汪曾祺的文章裏運用方言的妙處。

可見,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我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4、迴歸生活,分享體驗

我們之前讓學生迴歸課本,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傳統習俗滲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鄉土情結。現在再跳出課本,進行拓展延伸,說說傳統節日中類似這樣頗具情趣的小事。本環節教師先拋磚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各抒己見,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分享體驗,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5、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已經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衆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並擬於2005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學習本文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此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並能聯繫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認識到重視傳統文化,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蝕,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薰陶的雙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從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對文本進行賞析品味,最後跳出課本,關注社會,反思生活。

在文本閱讀中,學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歸納複述知識能力、誦讀能力、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鑑別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個教學設計圍繞幾個基本理念: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在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規律。

3、注重文本的學習,通過反覆朗讀來品味語言。

結語:新課改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我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在語文教學中做了許多大膽的嘗試,正如我的這節研討課一樣,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的藝術多種多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還應做更多的探索,使語文能力成爲學生終生受益的法寶。

八年級語文《端午鴨蛋》評課稿[優秀範文]5

  一、教材分析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性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人文內涵豐富的文章成爲語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單元的課文意在讓學生關注各地的民俗,瞭解民生和民間文化,並通過這些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而本文又屬於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後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理解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對國中學生來說不算太難,但要激起情感共鳴,集中興奮點怕是有一定難度。這就要求教師拓展視野,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遠程教學資源,蒐集處理資源信息,並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創新,設計出符合新課標和課改精神的教案、課件,運用多媒體資源化抽象爲形象,變枯燥爲神奇,營造出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生動和諧的課堂教學中如沐春風,薰陶漸染,學會閱讀,學會欣賞,學會思考。

二、學情分析:

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慾望。但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學生來說,應該是比較疏遠的話題,因爲他們深受西洋和港臺文化影響,缺乏認識瞭解傳統文化的機會,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賞傳統文化。因此,面對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強烈碰撞的現實,他們需要恰當適時的引導。

三、媒體和資源利用

遠程教育網絡有着豐富的教學資源,首先我從中央電教館資源庫下載了與本課有關的作家作品簡介、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建議、教材分析和相關圖片資源,完成對信息與資源的蒐集整理工作。接着結合新課標精神和我班學生的實際,剔除其中偏難的,跟不上課標與課改要求的部分,對資源進行整合與開發,設計出課件、教案。

四、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學會蒐集資料,有條理地發表見解;瞭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結構,着重引導學生分析第一段的總分結構;品味課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

【過程方法目標】:課前根據需要蒐集有關作者的資料和有關端午節的習俗,預先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和創作成就,對理解課文極有幫助。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藉助現代教育技術營造朗讀教學的氛圍,抓住結構和語言這一中心環節,品味文章語言的特點。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給予充分展示的機會。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重視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間的.交流,體現互動的教學原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文章富於人文特色,在品味中感受文章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理解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的感情。

【教學重點】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蘊涵的情趣。

【教學難點】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

五、教法與學法: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傳統習俗文化呢?還是那句老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時值端午,這個過節習俗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以“情趣”二字爲切入點,通過聽讀賞析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逐步從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歸納、最後上升到初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高度。

與教學過程相照應,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與學法:

教法:激趣法、平等對話法、引導點撥法、激勵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反思

六、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悠悠五千年,中華民族孕育了許多的民族文化,社會風俗。諸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一提到端午節我們就不能不想到賽龍舟、吃糉子,吃鹹鴨蛋”(多媒體展示一以下畫面:賽龍舟、糉子、鴨蛋等,這個導入使學生目注神馳,觀此思彼,展開想象和聯想,並以自己豐富的生活體驗爲補充,進入角色。)

(二)制訂目標,明確意向。(三)檢查預習,瞭解作者,正音,釋詞。(四)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聽讀課文,思考:

1本文開頭重點介紹了作者家鄉的端午的哪些習俗?這和鴨蛋有什麼關聯?

2請你以“那是一種的鴨蛋”爲開頭,說一段話,談談高郵鴨蛋的特點。

3作者對端午的鴨蛋懷着什麼感情?

此三環節培養學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準確,語言生動地講述理解,整體感知課文,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五)品味賞析,理解語言特點

1、朗讀品味(8分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作者把對家鄉的愛,流淌成文字,一行一行娓娓道來。請你瀏覽二三段,把最喜歡的句子找一句來讀。說一說你喜歡的理由。

2、歸納小結:本文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於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

(六)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思考: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已經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

學習本文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請以〈拯救傳統節日,我來做什麼〉爲題寫篇感悟。

此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並能聯繫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認識到重視傳統文化,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蝕,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薰陶的雙重教育目的。

七、教學反思: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從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對文本進行賞析品味,最後跳出課本,關注社會,反思生活。

在文本閱讀中,學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歸納複述知識能力、賞析能力、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鑑別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個教學設計圍繞幾個基本理念: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在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規律。

3、注重文本的學習,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抓住文學鑑賞的關鍵環節,反覆品味語言。培養其美感和文學鑑賞能力,陶冶情操。

4、注意開拓學生思路,關注社會,進行反思。

結語:新課改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我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在語文教學中做了許多大膽的嘗試,正如我的這節課一樣,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的藝術多種多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應做更多的探索,使語文能力成爲學生終生受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