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薦】《比應用》評課稿15篇

其他8.42K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比應用》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薦】《比應用》評課稿15篇

《比應用》評課稿1

聽了X老師的《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應用問題》一課,本堂課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行程問題,包括:相遇問題、追擊問題等。由於學生在國小時對這類問題已經掌握得非常熟練了,所以教師要在解決這些應用題的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有求知慾,又要使得學生通過我們的教學感受到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應用問題的優點,從而體會到方程的思想方法,其實對於教師的教學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談談我聽課後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X老師上課的規範性和嚴密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數學教學中教學語言的嚴密性和規範性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很有幫助。本堂課教師在應用題的講解過程中涉及到了從文字語言到數學符號語言的轉換,在這個轉化過程中,X老師語言規範、簡練,充分體現了作爲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的數學功底。更可貴的是,對於同一道應用題,X老師能夠從不同的切入點來對題目進行分析講解。

二、教學上的思維設置有梯度、有難度。

其實,像X老師今天所教授的三道應用題的前兩題,學生在國小時就已經掌握得非常熟練了,因此,在課堂教學的設計方面,老師採取了一題多解的方法,既有國小時候我們解決這類應用問題的解法,也有運用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的方法,同時,在運用一元一次方程的過程中,教師還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設元,從而在讓學生體會到方程對於我們解決問題時的優點的同時,也感受到要合理設元才能更好得簡化我們的解題。

像這樣的,從學生已有學習經驗出發設計教學,效果當然就會更好。當然,對於本堂課,我也有幾點由此而產生的思考。1、數學是一門思維科學,數學學習的本身就是方法的學習。在方程這個方法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多地讓學生體會到這是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個方程的方法將是我們同學今後繼續學習的重要鋪墊。有了方程以後,數學問題的思考過程就成爲了一種正向的思維,降低了題目的難度。2、數學課堂教學,特別是像應用題的教學,還是應該多留點時間給我們的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題和思考、討論甚至展示。教師應該恰到好處地設計引導學生,讓學生的自主思考和研究少一些挫折,多一些成功的體驗。數學本身就是最簡方法的選擇!

《比應用》評課稿2

本節課是浙江省的八年級《科學》上冊第一章第五節內容,是國中科學浮力章節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它涉及物體浮沉條件和應用兩方面的知識,具有知識量大,相互聯繫緊密和知識交叉的特點。陳老師能抓住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爲本、以疑爲線、以啓發爲主、以拓展爲目標,通過開展學生小組活動和實例分析,使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教學目標方面的評價

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物體浮沉條件和通過浮力知識應用實例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激發學生學習情趣這一主線開展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探究知識,通過學生活動,綜合運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體運動關係等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掌握物體的浮沉條件。並能掌握一些利用浮沉條件的重要應用。

二、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理念依據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科學課程標準》中: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髮展,突出科學探究等基本理念。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探究狀態下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整個課堂設計完整、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後呼應。整個過程設計較爲合理。

三、教學過程的評價

1.以平常顯反常,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陳老師教師創設了一個最平常的生活情景:兩個外表一樣的乒乓球放到水中會出現什麼情形?學生會想當然的認爲都漂在水上,然而,結果卻大出意料,原來有一個乒乓球事先灌了砂子。隨後教師作出了一個謬論“下沉是因爲重”。但一個質量更大的網球卻能浮在水上,證明了它的不正確。“物體浮沉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學生展開討論。整個過程在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引入課題,並展開討論。一開始就讓學生處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激發學生學習慾望,讓“要求學生學”變成了“學生要求學”。

2、注重探究,教學方法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如:“下沉是因爲物體重、上浮是因爲物體輕嗎?” 、“受浮力大的物體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體一定下沉嗎?”有分組活動交流合作學習,互相補充,如:“觀察物體浮沉與物體自重的關係”、“觀察物體浮沉與物體排開的水多少的關係”。有實驗演示分析如:“雞蛋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懸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有學生實驗如:“橡皮泥製作小船漂起來”,“用吸管自制密度計”等。通過不斷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動手實踐。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方法”,不僅教給了學生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這是這堂課學生最大的收穫。

3、學以致用,教學舉例貼近生活

比如,教師利用湯圓的.浮沉,讓學生覺得熟悉、親切,然後通過所學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並以浮沉條件的重要應用引出潛水艇,先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學生潛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後讓學生觀看潛水艇的上浮、下沉錄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潛水艇的工作原理,給了學生探究科學的啓迪。同時又舉出魚的上浮下沉,使學生了解浮沉分析的多樣性、實用性。

4、注重情感目標的培養

教學中,通過教師有序的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將科學轉化爲技術服務於人類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標精神。

四、意見和建議

1、關於學生容易混淆的“浸沒”與“懸浮”末能明確區分。

2、由於本節課內容比較多,教師在時間分配上欠合理。教師要加強學生活動的指導,控制好活動時間。

3、學生的小組活動較多但小組合作交流的不夠有待加強。

《比應用》評課稿3

王老師面向閔行區的數學老師開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求平均數的應用》,這是五年級第一學期統計這個環節中的第四課時。我聽了這節課,有較多的感受:

1、王老師把書本中的教材加以修改,例題改稱了現在最爲熱門的上海世博會,這樣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學生感到很有興趣,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他們把學到的平均數運用到推算世博會的人數。

2、老師的提問能夠層層推進,在教學第二個環節時,提出的問題層層推進,如:從問“你們用什麼方法來測量教學樓?”到“哪個方法更合理些?”最後在問“怎樣用走路的方法來測量教學樓?”層層遞進,一題比一題提的細緻,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的培養。

3、老師能夠在教學中選取有效的精煉的題目,讓學生學到有代表性的練習,從一般到特殊,在從特殊推倒一般。達到的預期的學習目的.。

4、最爲一位年輕的男老師,王老師的優勢明顯,有着其特有的優點,學生喜歡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是在課堂中對於學生的表揚比較少,語言不夠豐富,上課缺少激情,整節課比較平,沒有起伏。

《比應用》評課稿4

謝老師上午第四節上了一節新授課,課題是“線形規劃的應用”。學生學習的基礎是前兩節課學習的“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區域”與“二元一次函數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受領導委託,下面就本節課進行評議,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本節課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地方

(一)英語表達非常流暢。整節課,謝老師用非常流利的英語進行教學,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全英語環境,利於學生英語思維的形成。

(二)教學環節完整。謝老師首先引導學生複習了“什麼是線性規劃”,在一個練習的基礎上引進了新課教學。新課的教學流程清晰、循序漸進,各教學環節完整,並環環相扣。

(三)教學設計有創意。從謝老師的教案設計中,大家可以看出:謝老師借鑑了說課理論,把教材分析、學生分析寫進了教案;同時把MYP課程特有的領域滲透、社區服務寫進了教案;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一目瞭然。教學的每一個步驟,謝老師都有明確的設計意圖,並不乏新意。例題的選擇體現了數學知識來自生活、生產實際,又應用於生活、生產實際的觀念。

(四)教師的主導地位體現得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謝老師胸有成竹,教態自然,富有一定的啓發性,所選用的教學方法也比較適合本節課實際情況。他總能在適當的時機提出相應的問題,始終引導着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充分顯示了教師業務精熟,具有較高的'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

(五)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不露痕跡,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思維活動中體現。

1.將學生熟悉並且喜聞樂見的背景材料作爲思考的內容,即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潛移默化地向學生灌輸了學以致用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

2.整節課以小組討論、個別發言,上臺板演等形式向前推進。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思維活動中得以體現,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及交流能力,也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感覺。

3.這節課上,學生的認識經歷了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強化了學生學習各科各類知識的通用方法。

(六)教材處理詳略得當

在IGCSE教材系統中,涉及的知識點非常多,但是卻沒有要求深入探討。線性規劃的內容當然也不例外,謝老師安排了一節課的線性規劃的應用,已經達到了教材系統規定的最高要求。

(七)課件製作水平高。無論是幾何畫板還是PPT,謝老師製作的課件給人一種美觀、適用的感覺。

(八)老師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實用性”原則,沒有煽情性的語言,沒有誇張的表演,完全是真實教學過程的再現,樸實、自然,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二、值得商榷之處

(一)教師的英語水平與學生的英語接受能力之間有一定的脫節,如果教師適當降低英語教學層次(比如說用五級英語),學生的接受可能會更好些;

(二)例題的敘述太長,在課堂這有限的時間裏學生難以捕捉問題的所有信息,不利於學生主題對問題的把握。

(三)由於學生英語水平的不足,導致了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課堂略顯沉悶。

(四)最後的知識總結可以讓學生處理(老師包辦的比較多,制約了學生總結能力的提高)

總之,謝老師給我們展示的這節學法指導課,課前準備充分,教學設計有創意,複習引入順暢,教師引導得力,使得各教學環節能夠環環相扣,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不露痕跡,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在思維活動中體現,是一節比較成功的展示課,教學和展示達到了預期目的。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比較多。

《比應用》評課稿5

今天有幸聽了六年級兩位教師執教的《百分數的應用》的課,受益匪淺。這兩節課各有特色:李老師的課體現了“實”,一步一個腳印,環環相扣,循循善誘,注重了細節。宋老師的課體現了“新”,運用了多媒體教學,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下面我就宋老師的課重點作一粗且的認識。

本節課上得紮實有效,可以說是“實”中求“動”,“動”中有“新”,“新”中“務實”,環環相扣,水到渠成。

一、教學素材生活化,而又不失數學味

教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宋老師從本地實際出發,讓學生研究的是學生極其熟悉的列車提速問題、旭東超市搞活動等問題,學習素材具有現實性。學生解決這些數學問題時,感到親切有趣,在處理信息、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可發現、可研究、可探索的東西處處皆有,真實的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我們的身邊處處有數學。

二、在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中“夯實”雙基

宋老師的課堂教學總是圍繞着學生的思路,緊緊抓住學生的認知衝突去調控課堂,也就是說教師能時刻關注學生,在教師對學生不斷的關注中,教師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與學生共同書寫着一段段不可重複,不可複製的生成的精彩。從教學環節看,既靈活而又開放,一環緊扣一環,層層遞進,遵循了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科學合理,在課中我們可以看到宋老師首先引導學生髮現題中的關鍵句子,接着引導學生理解關鍵句子,而後深入分析解題過程,最後通過一系列有趣實用的練習設計,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從學生實際出發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實與突破,極大的建立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堅實地夯實了雙基,這也又一次說明了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心中有教材,更重要的是心中有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驟被動的執行者,轉化爲主動探究者,在教師有意創設給予學生展示矛盾的認知衝突中,在學生爭辯中掌握了知識,完成了教學任務。

最後還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課件裏有一道題:山坡上松樹的棵數比柏樹的棵數多83。棵數的數寫成了樹木的樹。

2、教師的時間後面安排不恰當,以至最後的任務沒有完成。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活動的`過程,如果沒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教學過只源於自我形式,教學任務就無法真正落實,因此在數學課堂上要走出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只源於被動的機械的學習,做到“教法”到“學法”的轉移從理論上就要從以教師爲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爲以學生爲中心的學習模式,即把學生放在課堂學習的中心位置上,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工作者。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認識到: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也只有這樣的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纔能有利於學生學習到更有價值的數學。

《比應用》評課稿6

《分數的簡單應用》是在學生學習了幾分之一、幾分之幾之的基礎上學習的,在前面的學習中分數都是表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而本節課則是平均分多個物體,這是對前面學習的深化。杜娟老師從導入到探究再到最後的練習都緊扣“1”是整體,可以是1個物體、2個物體、3個物體……

本節課杜老師以“你對分數有哪些認識”這個問題導入,既對前面的知識進行了梳理又引導學生說出“1”是整體,可以是1個物體、2個物體、3個物體……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內容。緊接着杜老師課件出示了教學例1,第一幅圖學生很容易說出它表示的'分數,杜老師讓學生反覆說分數的意義。緊接着出示第二幅圖:把正方形剪開成了4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形,這個分數是多少。這時候學生在回答中出現了錯誤,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平均分什麼?誰是整體?進而讓學生理解整體可以是1個物體、2個物體、3個物體……前一個是平均分一個正方形,後一個是平均分四個正方形但是它們都表示同樣的分數這是爲什麼呢?通過比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表示把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分子代表取出的份數。這樣反覆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和整體。在教學例2中,平均分6個蘋果,有了例1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誰是整體,平均分成幾份,一份有幾個。這例2的學習中杜老師設計了一個練習,用6個蘋果寫出不同的分法,並寫出分數。這時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寫出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這時讓學生思考都是6個蘋果爲什麼能出現不一樣的分數。

在練習中杜老師設計的題是這樣的,6個圓、9個圓、12個圓都平均分成三份,通過這樣一道題讓學生體會同樣是三分之一,但每一份都不一樣。這節課無論是練習還是探究新知都緊扣重點,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比應用》評課稿7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的“解決問題例8”。這個例題要求學生通過看直觀圖分析數量關係:將抽象的數學信息具體化,進而探討如何解決含有“歸一問題”數量關係的實際問題。本節課以“媽媽買碗”爲主線,通過學生熟悉的兩步計算,建立“歸一問題”的基本模型,讓學生理解歸一問題的解題思路:先算出“1”個單位的數量是多少,再根據題目中的其他條件算出“幾個”最後的結果。是歸一應用題的特點。

在閱讀理解環節。要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呈現數學信息。讓學生通過畫簡單的示意圖的方法,鼓勵學生嘗試畫圖方法進行數學信息的分析。由於三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不強,在課件的設計中,主要採用示意圖的方式,讓學生看圖理解題意。 在分析過程中,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要想求八個碗的價錢必須知道什麼?怎樣求一個碗的.價錢?列式是什麼?知道了一個碗的價錢怎樣求八個碗的總價王老師教學從分式到綜合算式。使學生理解怎樣把分式寫成綜合算式。接下來用放手的方法,讓學生探索30元錢可以買幾個同樣的碗?比較這兩種方法做題的不同。使學生明白第一步都是求出每個碗的價錢。不同點第二步。求總價用乘法。數量用除法。體會正規一和反歸一的不同。在此基礎上進行變式練習。練習用學生身邊熟悉的素材編題,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這節課後,我反思王老師教學過程,發現以下幾點不足:

1、課堂講的偏多,沒有放手給學生,擔心學生畫示意圖課堂上耗時過多,不能按時完成教學內容。在講例題時,來時出示了示意圖,少了學生畫示意圖理解題意,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題意。

2、在全課小結時,學生對於“求單一量”這一問題沒有讓學生不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老師直接出示。

3、今後要多研究教參,在教參的指導下,有目的地備課。

《比應用》評課稿8

我們小組的觀察點是教師是否關注學生,是否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觀察維度是教學環節設計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的來說,這節課教學環節時間分配較合理,教師引導及時恰當。教師教學思路清晰,教學重點突出,教師由淺入深、輕鬆愉悅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教師親切的表情、流暢的語言、課件的精心準備等等方面都爲學生的引領提供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課堂環節設計,教師仔細引導學生通過圖象識圖辯圖,掌握信息,體會分析自變量和因變量的潛在規律,根據瞭解到的信息,解決提出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

具體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環節值得商議:

(1)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展示出來,對於問題的生成,最好是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給每個學生充分的'講話機會,讓他們大膽講出自己的問題,大膽地參與探索和交流,彼此分享各自的觀點和靈感,這樣纔可以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而不是教師牽着學生走,扼殺了學生的思維。

(2)缺少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缺少鼓勵性評價性語言。通過交流,讓學生之間互評,可以充分交流、碰撞,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和創造性,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

(3)小組合作探究再增加一個問題環節效果更好。對於例2的講解,教師應更加強小組合作的模式,通過小組內探討發現,找到問題,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分析建議:

課前整體設計是一體的,但在課堂鞏固練習環節時間偏短,可適當在自主探究上再縮短時間,如讓學生根據圖象口答問題,可直接回答,節省時間。

《比應用》評課稿9

前幾天到某校去聽課,上課的內容是期末考試總複習,內容是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應用。根據教師的介紹,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一般,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平時成績介於及格線之內。

很可惜的是,一堂課下來,該老師一共上了10多道例題,包括6個解方程、8道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問題。根據課堂觀察記錄,在課堂後面的24分鐘左右的時間裏,該教師完成了8道應用題的教學,平均每道應用題的教學時間不到3分鐘的時間。在教學應用題的過程中,大約在一分半鐘左右的時候,該教師便問學生完成的情況如何了?那時有約10位左右的學生舉起了手,餘下的學生仍在默默的書寫着,但該老師便開始展示解答過程,並簡單的作了一些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該教師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解所列出來的方程的身上,這讓我們聽課的教師都有不太舒服的感覺。

課後,我忍不起回憶起自己日常觀察到的複習課與試卷講評課的課堂,不少的任課老師或多或少都把精力花於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的身上,就算是能注意到應讓學生先練習後講評,也都侷限於要完成自己課前的預設內容,這樣,很難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了。

其實,對於複習課,從教學內容上看,這些內容與方法都是學生在新課學習時已經學習過了,複習課的根本任務之一在於,對於哪些已能掌握好的學生來說,關鍵在於他們能否靈活熟練運用所學習過的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不同類型的數學問題,在運用過程中加深對數學模型與數學方法的理解。而對於哪些仍沒能很好理解基本知識與基本方法的學生來說,更重要的在於要使他們經歷複習之後,能強化雙基,明晰知識與方法。無論對於那種類型的學生,對於複習階段的教學來說,最根本的都在於落實,這需要我們開展分層教學,分步推進,分層落實。

因此,在複習階段的教學裏,不管是教學還是複習問題的呈現,都不應同步進行,也不應統一要求。例如,對於一元二次方程的複習課,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另一部分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實際應用,其包括的數學思想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整體思想與方程思想。對於此階段的學生,他們對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已有所瞭解,所以對於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以直接呈現一些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按要求來解方程,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內交流與相互評價,讓學生在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方程解法的理解,熟練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過程、公式的運用、因式分解法等。而且,對於優秀的學生來說,此環節不僅僅要強調方法的熟練運用及運算的準確性,同時要加強方法的選擇及計算的速度訓練。因此,對於不同的學生,我們應有不同的要求。對於應用題的複習教學,其重點在於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對信息的提取、加工與選擇的能力培養、運用代數式表示數量關係的.能力等。這些能力不是能通過大量的練習題去強化的,也不是通過把問題進行分類,然後讓學生套用數學模型而形成的,需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交流的空間,給學生對問題進行思維加工的機會。只能這樣,學生的學習纔是主動的,學生的能力發展纔是主動的,教學纔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的事。

當然,我們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大容量知識與方法的複習,這本身是一件矛盾的事情,但這不能作爲我們教師代替學生複習的藉口,更不能作爲牽着學生走的藉口。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複習前要充分了解學生,通過調查或檢測等方式來了解學生對那些已學習過的知識與方法的理解情況,在此基礎上精選一些有針對性與典型性的複習練習題,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按教師自己想當然的思路來進行。

課堂上,在要求學生完成練習題時,我認爲不僅僅要關注個體學生是否能正確順利完成,同時要關注學生完成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對解答過的問題進行反思與總結。這些都需要教師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評價與小組交流活動,都需要教師關注學生個體學習過程的落實情況。

事實上,不論是新課還是複習課,學習都應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的作用是主導性的,而不是代替性的,這無論對維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是學習的情感,都是至關重要的。教學過程中,落實都是教師教學的關鍵。

《比應用》評課稿10

宋老師的一次函數應用這節課從複習引入引導學生回顧函數的三種表示方法,複習正比例函數和一次函數圖像的性質。設計本環節的目的是複習舊知,爲新課的講解做鋪墊。

(一)創設情境

利用多媒體給出第157頁的問題。設計本環節的目的是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爲生活服務的理念。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題意,找出其中隱含的條件,爲問題的解決做準備。

(二)活動探究

探究三個問題,探索並解決情境中所提到的問題,設計本環節的目的是通過探索活動,讓學生在進一步明確“路程時間和速度”關係的基礎上,分析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具體方法,體驗在處理一個本源性實際問題面前,數學所具有的價值和魅力,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利用多媒體給出教材第158頁“交流”問題,加印照片是學生所熟悉的問題,費用多少顯然與加印照片的張數有關係,是正比例關係還是一次函數關係?寫出函數關係式後,便不難算出用結餘的費用最多可以加印幾張照片。這也是根據函數值,求與之對應的自變量的值的應用問題。可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此背景,在創設一些問題,例如大批加印的優惠問題,兩家沖印店的選擇問題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設計本環節的目的是通過進一步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體會如何通過對文字語言的分析,正確找出等量關係,類比列方程解應用題,列出函數關係式,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實踐應用(教材第158頁的'練習)

本環節是應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以及所積累的學習經驗和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即課堂鞏固訓練。通過練習鞏固對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

(四)課堂小結如何分析題意?

如何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係?新課程目標在”解決問題”中明確規定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來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因此總結所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反饋學生對方法的掌握.從會考函數應用試題來看,應用問題的材料和背景大多來自於我們的生活,以及新聞、經濟等一些社會熱點,都是一些我們經常碰到,比較熟悉的有共性的東西,這些應用題在會考中難度中等,但正確度往往不高,有些同學平時碰到這類問題就望題興嘆、一籌莫展,無從下手,缺乏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使這類問題得到改進,本人覺得首先應重視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擺脫純演繹數學的模式,儘可能再現數學發現的基本過程,以及數學與生產、生活的聯繫。這節課就是將學生所學的一次函數的知識與實際問題進行了一次“親密的接觸”。

《比應用》評課稿11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聽了周老師的《7.5一次函數的簡單應用(2)》。他在用好教材,深刻去領會教材的內涵,給我做了很好的榜樣,在課堂上上出數學味。我個人認爲這節課如何處理例題和通過一次函數圖象交點的座標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是教師在挖掘教材時應着重思考的,本節課的本質應該是數學結合思想,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應着重體現的。現在我就結合周老師上得這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周老師這節課分爲兩個環節,第一部分先解決由一次函數圖象的交點座標得到方程組的解,第二部分是例題的教學和對例題做拓展延伸。這樣對教材的處理,思路清晰,難易合理,可以很好地落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首先周老師以“y=x+1對於這個等式你有怎樣的認識”這樣的開放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其中有學生提到是二元一次方程,

老師再追問方程有多少個解?以這些解作爲點的座標,在直角座標系中描出這些點,連起來是什麼圖形?教師再出示y=-2x+4的圖象,這兩條直線就會有個交點了,問“你對這個交點有怎樣的認識”。這樣就水到渠成從圖象的交點座標過渡到方程組的解,很自然,學生也理解的'很深刻。爲了鞏固這個知識點,周老師設計了兩個練習,第一個是比較容易看出方程組的解,第二個是近似解。教師的目的是爲了讓學生體驗有時通過看圖象得到的解有時是近似的。但是當老師對學生的反饋做評價時,有學生說解是,這個解學生其實並不是通過看圖象得到的,而是通過解方程得到的。然後教師的處理方法是用投影出示自己的標準答案,再告訴學生解有時是近似的。我認爲這裏教師應該追問“你這解是怎麼得到的?其他同學還有別的答案嗎?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想在老師的追問下,學生會對這爲什麼會是近似解會有更深刻的瞭解和體會。

對例題的教學,周老師出示例題之後,並沒有急於去分析,啓發,引導學生用函數的方法去解決,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憑自己的理解去解決。這樣處理問題,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之後老師再引導到用函數的圖象去解決,但在讓學生求函數解析式之前,我認爲最好問一下學生問題中有哪些常量,哪些變量,你如何設這些變量,它們之間有怎樣的等量關係嗎。這樣學生能比較清晰地理解題意,列出解析式。周老師爲了讓學生學生對s=26t+10這個函數解析式有更深刻的認識,周老師追問了“爲什麼小慧要的路程要加上10”結果在這問題上糾纏過久,讓學生越問越糊塗,導致了後來的時間比較倉促。老師還對這例題做了適當的延伸,問“你還能從圖象上得到哪些信息?”“你對圖象還有什麼疑惑。”這些問題的設置充分體現了教師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最後的問題“你能根據圖象編寫問題的情境嗎?”這個問題比較有難度,應該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相互討論去解決問題。

總之,周老師能較好的結合本次活動的主題,體現出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嚴謹,教學密度合理。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傳授知識的量和訓練能力的度適中,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展。但是老師上課的語調比較平緩,課堂的氣氛不是很活躍,問題的設置雖比較開放,但是課堂上生成的不多。這是我本人對這節課的一點看法!

《比應用》評課稿12

我們曾和美國老師教學交流時正好美國老師執教了類似於本節課的例題。他們是用的模板“DBI”,就是一節課只通過一個問題,整個一節課只解決這一道題,日本也有這種模式。主要是讓孩子操作學具或畫圖來自己理解題意,解決問題。

我們在課前集體備課時借鑑了這樣教法,給孩子一道純文字的應用題。比如:學生站4排,每排有6人,有這樣的3個方陣隊伍,問孩子一共有多少人。我們呈現給孩子的是純文字的,是沒有圖的。我們讓孩子讀完題目之後,讓孩子自己畫圖去理解題目的意思。那麼孩子可能出現會這樣進行解題:第一種方法,就是他們也會畫圖,先用4×6得到每個方陣有24人,再用24×3得到一共有72人;第二種方法呢就是他們把圖不這樣看,連起來看,把3個方陣的一排6人連起來看成一長排,先用3×6得到一長排有18人,再用18×4得到一共有72人;還會有孩子想到第三種方法,先用3×4得到一共有12排,再用12×6得到一共有72人。我們要求於不管用哪種方法,但是要求孩子一定要能說出每道算式的道理,要求有合理的數量關係,那都是可以成立的。比如在課上,可能會出現的第三種解法14×4×2的情況,因爲沒有合理的關係式解釋,我們認爲在數學上這是說不通的,這種接法就不成立,那就會和其他兩種方法進行對比說明,強調要有關係式進行合理的.解釋。就是從“文——圖——算式——圖”但是由於文化背景不同,美國的國小、中學老師會認爲由於孩子的認知水平的發展,這三種方法都對,而大學老師卻認爲只有前面兩種對。所以後來我們又做了調整,完全迴歸到我們自己的教材,讓孩子先讀圖,從圖中尋找、整理信息,然後再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就是從“圖——文——算式——圖”。

兩種思想的碰撞出了出發點不同,屬於殊途同歸。至於那種更合適,這真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的這種嘗試,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開拓了我的眼界。很感謝朱巖老師爲我們帶來的這樣一節課,給了我們一個重新思考、學習的機會。

《比應用》評課稿13

我認爲林老師的這節數學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密切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應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在研究現實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楊老師的這節課,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入新課的學習,老師所創設的情境,都取材於學生的數學現實中,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使教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更能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從而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的意識,滲透了實踐出真知的思想和培養了實踐能力。

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節課的學習,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而學生始終都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放手讓學生探索,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一方面,凡學生能自己探索出來的決不包辦代替,凡心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暗示。在老師出世的問題時,,列出不同的方程,老師考慮到學生能獨立解決,因此教學時並沒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讓學生獨立去找,學生在找的'過程鍛鍊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第二方面,學生始終處於“跳一跳”摘果子的學習狀態。在學生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由學生自己跳起來“摘果子”。在例題變式環節後,楊老師引導學生自己編題這樣的教學,能調動學生的自主力量,促使全體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自己動腦筋去想、遇到問題互相幫助,使學生始終處於“跳一跳”摘果子的學習狀態,從而使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享受學習數學的歡樂。在這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服務,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服務者、合作者,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落實。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楊老師敢於“放”,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從這節課的教學給我一個很大的啓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創造者。

不足之處: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新課改理念體現不夠。

《比應用》評課稿14

本節課既是槓桿知識的延伸,又爲後面學習“功”和“機械效率”做準備。所以,本節課在教學上起到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課堂上夏老師採用了:學生預習討論、學生實驗、教師引導總結、多媒體動畫輔助教學的方法;而學生採用觀察、小組交流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等方法進行學習。

首先引導學生根據預習瞭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一些基本知識,然後播放flash動畫引入新課,利用定滑輪讓學生親身體驗(小組完成)升國旗,然後聯繫槓桿的五要素分析滑輪的實質。通過組裝定滑輪和動滑輪,使用滑輪的優點和缺點一目瞭然。接着很自然地引出滑輪組,老師又利用了flash動畫畫出了滑輪組的各種繞發,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我認爲較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課堂上夏老師注重了聯繫生活實踐,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滑輪的應用,對掌握課堂知識有很大幫助,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學理念。另外在探究實驗中,學生通過分析數據,感受收集數據信息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比應用》評課稿15

xxxx年4月16、17日海南省國中化學課堂教學評比,11位優秀的參賽老師充分準備,精彩獻課,引發了自己的積極思考。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王海燕老師的複習課,是我聽過最新穎的複習課,以快樂闖關的方式進行復習,不僅吸引了教師的眼球,而且吸引了學生,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到複習課堂中來。

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1.引入新穎,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

課的開始以將公主點成金人,國王想要解救公主,必須獲得神水,國王就帶着士兵通過闖關贏得神水,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要想闖關成功,必須具備闖關的工具:金屬活動順序表。學生一目瞭然地知道了複習金屬的化學性質知識。

2.快樂闖關,關注更多的學生參與

本環節共設置了五關,把學生分成了五個組,每個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闖關,若不完成可以由其他組進行搶答。每個組起來闖關的同學不能重複,重複要扣分。這樣做的目的爲了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能夠關注更多的學生參與,以學生爲主體,發揮了學生主體的作用。

3.引人入勝,複習課轉化成遊戲

將複習課轉化成遊戲的形式,既新穎,又有創意,讓人耳目一新。誰說複習課是枯燥無味呢?誰說複習課不能上出新意呢?王老師把複習課設置成闖關形式,關闖完了,學生也學習到了知識,一箭雙鵰,快樂闖關深深地吸引衆多老師和學生。

4.設置闖關問題具有階梯性、挑戰性,激活學生的思考,提升綜合應用能力

設置每一關卡中都有4個問題,這四個問題具有階梯性,層次性,有利於激活學生的

思考。比如第二關中設置的問題:

設置關與關之間也具有階梯性,前面三關是幫助學生對金屬化學性質知識的梳理,後兩關是提高學生對金屬化學性質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第五關“一席之地”,判斷錳元素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的位置,就必須應用到第二、三關的知識,提升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富有挑戰性。

個人思考:

1.沒有及時處理課堂生成資源,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困惑

在金屬與鹽溶液反應這部分的內容中,學生對金屬與鹽溶液反應的實驗現象並沒有真正掌握。比如在第三關拜求諸葛的教學活動環節片段,

師:王老師問銅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的實驗現象,你看到了什麼?

生:有白色沉澱生成

師:沉澱嗎?再理一理

生:有銀白色固體生成

比如在第四關生活大爆炸的教學活動環節片段,如何利用化學方法檢驗奧斯卡、倫菲爾所制的黃金是假?

生;把鋅放在硫酸鐵溶液中把鐵置換出來

師:你用的鋅哪來的?

生:銅鋅合金中的鋅

師:好,繼續

生:銅鋅合金中的鋅能把硫酸亞鐵溶液中的鐵置換出來,而銅不能

師:把銅鋅合金放在硫酸亞鐵溶液中,我應該看到什麼?

生:有沉澱生成

師:有沉澱生成,還是金屬的表面有什麼?

生:有其他物質析出

師:我們要正確地描述實驗現象

從這個班學生回答實驗現象情況來看,犯了兩次相同的錯誤,都說有沉澱生成,我認爲如果在學生第一次犯錯的時候加以指導和分析固體和沉澱的區別,讓學生從錯誤的.現象中走出來,可能就不會犯第二次錯誤了,所以要及時地處理課堂生成資源,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還有當一個女生第一次說鋅和硫酸鐵溶液反應,接着繼續回答時才說鋅和硫酸亞鐵溶液反應,教師要及時地糾正學生的錯誤,也許有些學生還沒有分清楚硫酸鐵溶液和硫酸亞鐵溶液。

2.闖5關改爲闖3關,搶2關,形成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熱情

本節課通過分成5組進行闖關,每一個組闖一關,通過課堂發現學生已經定勢了,缺乏激情,還有可能就是給學生感覺的是反正是他們組的,我們已經完成任務,缺乏一種主動競爭的激情。我認爲將闖5關改爲3關,剩下2關可以設置爲搶答的形式進行激烈地競爭,競爭會刺激學生的神經,激發學生的熱情,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將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課。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有說的不好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標籤: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