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比應用》評課稿合集15篇

其他2.53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評課稿,評課有利於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該怎麼去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比應用》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應用》評課稿合集15篇

《比應用》評課稿1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晁老師上的課題是《應用一元二次方程》第二課時,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經歷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晁老師從學案的編寫到實施,在形式上和內容生都充分的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特徵,符合課改的精神,本節課始終以如何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應用題爲主線,加強對學生知識、技能、方法、能力等培養目標的達成,達到了比較理想的程度。在課堂結構上,嚴謹、順暢,課堂營造的學習氛圍比較活潑,內容上新舊知識的前後聯繫,多種分析方法系統、完整。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快樂。我覺得是一節優質的示範課。下面我具體談談個人看法。

1、晁老師這堂課充分的踐行了“先學後導 問題評價”高效課堂理念,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問題,本節課一共設計了四個問題,基礎回顧階段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爲本節課降價利潤作鋪墊的問題,第二個是解應用題方法層面的問題,兩個問題直擊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展示交流階段設置一個一利潤計算爲載體的問題,最後設計了一個針對性練習,問題設計合理,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其實上一節課,找到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很重要,找到了切入點,學生就容易進入學習狀態,晁老師這一點做到了;②先學,晁老師這節課,每提出一個問題都是學生先學,最主要的是先獨學,獨學不能解決時,對學,甚至羣學,然後學生展示、講解,教師點撥,學習關鍵是教師搭建平臺,學生努力思考,遇到問題,尋求幫助,這樣的學習,才能將新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這樣大多數學生才能正在的學到知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③後導,晁老師這節課在學生自學、對學、羣學的.基礎上,學生展示,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引導,學生的對學生的引導,學生更容易接受,他們的思維水平相近,最後教師畫龍點睛的點撥,總結方法,④評價,學生回答完問題,晁老師都要做出評價,更多的是鼓勵,每一次聽晁老師的課,最讓我感動的是晁老師對全班學生的鼓勵,和哪一種慈愛的期待的眼神,這是對全班學生最大的鼓勵和評價。

晁老師是20xx年第一批選調到本校的數學老師,從13年春季學期開始,晁老師不斷揣摩新課程理念的脊髓,上課從不做作,本節課重數自然課堂,學生沒有演練,晁老師課堂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成長的內在潛力,學生在晁老師的課堂中都能夠學有所獲,教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2、晁老師的課堂充分踐行慢教育的思想,我們經常在一起交流,教育上的“慢”是客觀規律,必須遵守,不能繞過去。本節課,就核心例題晁老師從學生思考、獨學、對學、羣學、教師點撥真正花了20多分鐘,而且前面的基礎回顧和後面的鞏固練習都僅僅圍繞這一類問題,其實一節課弄清一個問題足夠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曾評選“兒童給成年人的忠告”一共十句話,第一句就是“我的手很小,請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東西。”這裏的不要多,我們的理解就是不要放得太多、太慢,放得太滿,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壓垮了。其實很多國中的“問題學生”,家長、老師付出很多不見收效的原因就是家長、老師提出來不切實際的奮鬥目標和要做太多的作業,還在由於能力的限制,長期的精神疲憊,實在跑不動了,乾脆坐下,再也不想站起來。

其實我們平時正式作業2-3個題,學生二三十分鐘完成,家庭作業也是2-3個題,而且每個題都要精選,絕大多數學生不會的不做。我校20xx屆畢業學生是我們從七年級帶上來的,就用這種“慢”的教育方法,今年高中升學率達到80%。

3、晁老師的課堂方法總結到位,本節課另一條主線就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前置問題讓學生回顧方法,分析解決問題時方法先行,最後教師用紅粉筆總結解一元二次方程應用題的方法“析、設、列、解、驗、答”,而且在黑板的醒目位置規範的寫出解應用題的格式,讓學生耳聞目染。

總之,晁老師的本節課是一節比較成功的示範課。

謝謝大家!

《比應用》評課稿2

王老師面向閔行區的數學老師開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求平均數的應用》,這是五年級第一學期統計這個環節中的第四課時。我聽了這節課,有較多的感受:

1、王老師把書本中的教材加以修改,例題改稱了現在最爲熱門的上海世博會,這樣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學生感到很有興趣,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他們把學到的平均數運用到推算世博會的人數。

2、老師的提問能夠層層推進,在教學第二個環節時,提出的問題層層推進,如:從問“你們用什麼方法來測量教學樓?”到“哪個方法更合理些?”最後在問“怎樣用走路的方法來測量教學樓?”層層遞進,一題比一題提的細緻,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的培養。

3、老師能夠在教學中選取有效的精煉的題目,讓學生學到有代表性的'練習,從一般到特殊,在從特殊推倒一般。達到的預期的學習目的。

4、最爲一位年輕的男老師,王老師的優勢明顯,有着其特有的優點,學生喜歡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是在課堂中對於學生的表揚比較少,語言不夠豐富,上課缺少激情,整節課比較平,沒有起伏。

《比應用》評課稿3

大家好,下面我們進行評課。首先我說一說自己上完這節課的感受。

《有餘數除法的應用》是青島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雖然前一節已經接觸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但學會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能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難點。因此,我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理念。

一、在計算教學中,重視問題的探究性。

課堂教學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智慧感悟,就應創設活動化、開放化的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去嘗試,去摸索,實現所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

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我通過創設野營的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從情境圖中得到的數學信息,然後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集體交流。在學生列好算式後,我問學生“你爲什麼這樣列式?”“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麼意義?”只有多問幾次,才能讓學生加深影響,讓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豎式的計算方法掌握更加牢固。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通過學生自己在活動中獲得的模糊的感性認識,以及自己觀察黑板上的算式和同學之間的討論,展開思考,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豎式。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出發,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的形成之間,要讓學生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要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現實問題,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帳篷的信息窗時,我引導學生認真讀題,讓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思考“需要搭幾頂帳篷”的含義。對於這類通過計算,再聯繫生活實際,需要進一的類型題,學生很容易出錯。於是我沒有急於提出來,而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來發現問題。因爲這樣的設計會加深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我覺得這樣會達到一個更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數學思考的能力。

在有餘數除法的應用教學中,我還設計了這樣的2道題目,“做一件小風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以做多少件?”“媽媽包了20個餃子,每碗大約盛8個,需要準備幾個碗?”加強了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相互促進。

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同桌相互說說”、 “小組合作交流”等多種的互動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探究。

在本節課中,通過同桌相互說說“48個蘑菇,平均分給9個人。每人分幾個?還剩幾個?”豎式的意思,同桌檢查豎式的計算過程中,讓學生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小組交流,學生自己根據生活情境編有餘數除法的數學故事,並讓班級同學回答,互動性強,反映效果好。

雖然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在這節課中,我還是留有遺憾。我在學生列好除法豎式後,問學生“你爲什麼這樣列式,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麼意義?”爲了多問幾次,讓學生加深影響,但部分學生對豎式的試商掌握的不是很理想。有了這一次的經驗,我相信我今後在進行相同類型內容的教學時,一定會吸取這次的經驗和教訓,盡我最大的能力,把課上到更好。

接下來請於老師和彭老師結合觀課量表談一談。

於:通過觀察,我發現班上學生在本節課中學習興趣率達到90%以上,聽講注意力達到95%以上。由此可見,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較高,他們樂學善學。

通過對三個孩子思維方法、知識應用兩方面進行觀察發現:第一個孩子一如既往的積極主動,需要集體參與操作的活動他總能全心投入,有思考性的問題他也總是能高高的舉起手,爭取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二個孩子表現的.也比較活躍,尤其在編有餘數除法故事的環節中,通過他對問題的解答可以看出他已經掌握了有餘數除法的應用。變化最大的是第三個孩子,在上課伊始他就對有餘數的除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爲自己爭取的第一個機會就是,到展臺前講解自己列的有餘數除法的豎式,雖然說不是很流利,但看得出,他眼神中閃爍着興奮,隨着解老師的引導,在愉悅、激動的情緒中感悟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本節課對三名典型學生課堂行爲觀察記錄我們也可以看出,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都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中能充分運用學習資源,通過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並能闡述自己的想法。在師生之間積極的思維互動中,發現了方程的本質,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彭:

一、觀察數據彙總如下:

全班共有40名同學,其中多數同學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自主、單獨起來回答問題的同學有28名,回答過問題的同學佔全班同學的70%以上。當然,學生的參與情況也不是完全一樣的,有1名同學答了4次,有2名同學參與比較積極,回答了3個問題,4名同學回答了3個問題,有8名同學回答了2個問題,有多數同學回答了1個問題。從學生應答問題的狀態來看,學生主動舉手率在91%以上,從舉手率看,學生參與度相對比較高,爲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奠定了好的基礎。從回答質量觀察,優秀率佔75%,以此看出,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投入了相對大的思考力,學生課堂參與的深度和質量相對比較高。從注意力集中情況看,其中出現精力不集中人數平均每個問題時段內2到3個人,注意度達到90%。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保持了非常好的注意度。從這個方面看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比較高。

二、根據以上數字產生的具體分析

根據以上數據的分析以及課堂上的觀察我們發現在本節課的學習當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的掌握度很好,都有信心回答,學生的行爲參與度高,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從孩子們聽課的神態和表情來看不舉手發言的存在如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不會,另一方面是膽小怕出錯,此外我們還發現有的時候是由於老師剛剛提出問題當學生還處於思考的狀態時老師就開始提問,這個時候學生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不知如何回答,這也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根據分析得出的結論

結合着上述的分析,我們得出了下面的結論:

1、簡單的問題舉手的人很多,這時候,老師把這樣的機會給那些普通的孩子或者是不舉手沒有自信的孩子,稍微有些難度的讓那些智慧型的來回答,這樣全班都可以參與進來。

2、爲了讓每個孩子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沒回答過問題的孩子可以舉左手,回答過問題的孩子舉右手。

3、要善於抓住時機,達到教學的有效性。在整節課的觀察中,我發現在課堂的開始,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與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是有關係的,即剛開始孩子的注意力會非常集中。在教學中,老師能緊緊抓住最佳時段展開教學,並在孩子的有意注意快要達到一定的臨界點時,馬上通過一定的措施和方法重新激發起孩子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上非常緊湊、不拖泥帶水。

在這個課例打磨中,有收穫,有不足,但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成長。評課活動到此結束,好謝謝大家。

《比應用》評課稿4

今天有幸聽了六年級兩位教師執教的《百分數的應用》的課,受益匪淺。這兩節課各有特色:李老師的課體現了“實”,一步一個腳印,環環相扣,循循善誘,注重了細節。宋老師的課體現了“新”,運用了多媒體教學,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下面我就宋老師的課重點作一粗且的認識。

本節課上得紮實有效,可以說是“實”中求“動”,“動”中有“新”,“新”中“務實”,環環相扣,水到渠成。

一、教學素材生活化,而又不失數學味

教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宋老師從本地實際出發,讓學生研究的是學生極其熟悉的列車提速問題、旭東超市搞活動等問題,學習素材具有現實性。學生解決這些數學問題時,感到親切有趣,在處理信息、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可發現、可研究、可探索的東西處處皆有,真實的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我們的身邊處處有數學。

二、在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中“夯實”雙基

宋老師的課堂教學總是圍繞着學生的思路,緊緊抓住學生的認知衝突去調控課堂,也就是說教師能時刻關注學生,在教師對學生不斷的關注中,教師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與學生共同書寫着一段段不可重複,不可複製的生成的精彩。從教學環節看,既靈活而又開放,一環緊扣一環,層層遞進,遵循了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科學合理,在課中我們可以看到宋老師首先引導學生髮現題中的關鍵句子,接着引導學生理解關鍵句子,而後深入分析解題過程,最後通過一系列有趣實用的練習設計,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從學生實際出發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實與突破,極大的建立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堅實地夯實了雙基,這也又一次說明了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心中有教材,更重要的是心中有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驟被動的執行者,轉化爲主動探究者,在教師有意創設給予學生展示矛盾的認知衝突中,在學生爭辯中掌握了知識,完成了教學任務。

最後還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課件裏有一道題:山坡上松樹的棵數比柏樹的棵數多83。棵數的數寫成了樹木的樹。

2、教師的時間後面安排不恰當,以至最後的任務沒有完成。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活動的過程,如果沒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教學過只源於自我形式,教學任務就無法真正落實,因此在數學課堂上要走出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只源於被動的機械的學習,做到“教法”到“學法”的轉移從理論上就要從以教師爲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爲以學生爲中心的學習模式,即把學生放在課堂學習的中心位置上,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工作者。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認識到: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也只有這樣的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纔能有利於學生學習到更有價值的數學。

《比應用》評課稿5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的“解決問題例8”。這個例題要求學生通過看直觀圖分析數量關係:將抽象的數學信息具體化,進而探討如何解決含有“歸一問題”數量關係的實際問題。本節課以“媽媽買碗”爲主線,通過學生熟悉的兩步計算,建立“歸一問題”的基本模型,讓學生理解歸一問題的解題思路:先算出“1”個單位的數量是多少,再根據題目中的其他條件算出“幾個”最後的結果。是歸一應用題的特點。

在閱讀理解環節。要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呈現數學信息。讓學生通過畫簡單的示意圖的方法,鼓勵學生嘗試畫圖方法進行數學信息的分析。由於三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不強,在課件的設計中,主要採用示意圖的方式,讓學生看圖理解題意。 在分析過程中,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要想求八個碗的價錢必須知道什麼?怎樣求一個碗的價錢?列式是什麼?知道了一個碗的.價錢怎樣求八個碗的總價王老師教學從分式到綜合算式。使學生理解怎樣把分式寫成綜合算式。接下來用放手的方法,讓學生探索30元錢可以買幾個同樣的碗?比較這兩種方法做題的不同。使學生明白第一步都是求出每個碗的價錢。不同點第二步。求總價用乘法。數量用除法。體會正規一和反歸一的不同。在此基礎上進行變式練習。練習用學生身邊熟悉的素材編題,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這節課後,我反思王老師教學過程,發現以下幾點不足:

1、課堂講的偏多,沒有放手給學生,擔心學生畫示意圖課堂上耗時過多,不能按時完成教學內容。在講例題時,來時出示了示意圖,少了學生畫示意圖理解題意,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題意。

2、在全課小結時,學生對於“求單一量”這一問題沒有讓學生不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老師直接出示。

3、今後要多研究教參,在教參的指導下,有目的地備課。

《比應用》評課稿6

本次,數學組的教學大比武,六位執教者各具獨特教學風格,展示了不同年級新課程理念下新的成功地課堂模式,使聽課者受益很深。以陸夢龍老師執教的《比的應用》爲例,品析教學環節中的難忘之處,讓我們再次分享執教者教學中揮灑自如的獨特教學風格。

應用題源自生活,和日常生活聯繫緊密。本節課體現了由重知識向重親身體驗、重實踐探索方向轉變,創設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激發求知慾的多種情景,探索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態度和對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探索怎樣恰當的對老教材用新理念進行教學。

本課特色有四:

一是材料的選擇和使用方法全開放。

教材選編的播種大豆和玉米、調混凝土、什錦糖等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條件、問題控制在固定的框框內,捆得過死。現選擇深圳學生熟悉的奶茶配製問題,解決的是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能讓學生在學中用,用中學,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設計得非常新穎到位,使學生學習得輕鬆、愉快。

二是解題策略全開放。

教材裏只有分數應用題的一種解法,解題方法單一。現依學生的知識、智力水平可以自願選擇用多種方法解,不但能利用分數應用題的解法,還能利用倍比法、歸一法等,在一解與多解、技巧的要求上,隨機調空,因材施“練”,發展了學生思維的深刻度和靈活度,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品質,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培養和發展。

三是從生活實際引入,至始至終地密切聯繫實際生產、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從老師合租房子解決租金問題,到新課的調查奶茶比、解答、配製、品嚐學生親手配製的奶茶,到課結束的進一步解決房租問題。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潛移默化地向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了學生害怕學習應用題的心理,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新知。

四是能巧妙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強烈地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

注重有機的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獲取知識。課的開始從合租房子解決租金分配合理不合理的問題,到課結束時實際解決實際合租房子租金問題,使課的前後呼應,知識得到拓展、延伸。

若時間充足,課結束時設計的合租房子解決房租問題,學生能用多種方法解答出來,並找出符合實際的最合理方案,那課堂將會更加精彩。

《比應用》評課稿7

聽了X老師的《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應用問題》一課,本堂課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行程問題,包括:相遇問題、追擊問題等。由於學生在國小時對這類問題已經掌握得非常熟練了,所以教師要在解決這些應用題的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有求知慾,又要使得學生通過我們的教學感受到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應用問題的優點,從而體會到方程的思想方法,其實對於教師的教學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談談我聽課後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X老師上課的規範性和嚴密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數學教學中教學語言的嚴密性和規範性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很有幫助。本堂課教師在應用題的講解過程中涉及到了從文字語言到數學符號語言的轉換,在這個轉化過程中,X老師語言規範、簡練,充分體現了作爲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的數學功底。更可貴的是,對於同一道應用題,X老師能夠從不同的切入點來對題目進行分析講解。

二、教學上的思維設置有梯度、有難度。

其實,像X老師今天所教授的三道應用題的前兩題,學生在國小時就已經掌握得非常熟練了,因此,在課堂教學的設計方面,老師採取了一題多解的方法,既有國小時候我們解決這類應用問題的解法,也有運用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的方法,同時,在運用一元一次方程的過程中,教師還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設元,從而在讓學生體會到方程對於我們解決問題時的優點的同時,也感受到要合理設元才能更好得簡化我們的解題。

像這樣的,從學生已有學習經驗出發設計教學,效果當然就會更好。當然,對於本堂課,我也有幾點由此而產生的思考。1、數學是一門思維科學,數學學習的本身就是方法的學習。在方程這個方法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多地讓學生體會到這是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個方程的方法將是我們同學今後繼續學習的重要鋪墊。有了方程以後,數學問題的思考過程就成爲了一種正向的思維,降低了題目的難度。2、數學課堂教學,特別是像應用題的教學,還是應該多留點時間給我們的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題和思考、討論甚至展示。教師應該恰到好處地設計引導學生,讓學生的自主思考和研究少一些挫折,多一些成功的體驗。數學本身就是最簡方法的選擇!

《比應用》評課稿8

今天上午聽了郭老師的一堂關於方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的數學課,感觸頗深。其中不乏亮點。

一、本節內容是一元一次方程應用的延伸與拓展,它進一步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同時又滲透了函數與不等式的思想,爲以後內容學習奠定了必要的`數學基礎,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學生能深刻地認識到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有效的數學模型,領悟到“方程”的數學思想方法.總之,本節內容無論在知識上還是在數學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應用意識以及創新能力。

二、數學來源於生活,反過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所講的三個例題,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手機話費的問題,還是游泳是否購買月票的問題,抑或是在商店購買會員卡的問題,無不充斥着生活的氣息。對於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容易理解,同時也指導着他們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建立方程模型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識。

三、本節課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特徵,採用探索發現法進行教學,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本課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演示,增強感性認識,增強教學效果.課中以設疑提問、分組活動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主動獲得知識。教師參與、適當提示;師生互動、得到決策.這樣設計,讓學生體會到合作交流、互相評價、互相尊重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也有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這樣設計易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鞏固應用一元一次方程作工具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也很好地讓學生從已有的經驗中、活動中,有意義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獲得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總之,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課,亮點還有很多,不再一一說明。評點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比應用》評課稿9

這節課的教學中, 鄭老師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的全過程,並在教師的激勵、指導和幫助下,獨立思考,探索,交流和感悟,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數學學習習慣。

在形式上,儘量採取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獨立動手實踐等形式,使每個學生儘量參與到課堂中來,課堂氣氛顯得十分活躍。

通過對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關實際問題的進一步探索,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認識更加深刻,這一切都爲以後學習函數等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節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問題驅動式教學。 鄭老師給學生提供了寬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經歷觀察、時間、交流、反思等活動,並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不是每一個問題都急於直接告知結論。此外,對於學習興趣等問題,應多創設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學生提供大膽猜想、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積極、愉快的氛圍中去體驗“學數學”和“用數學”的樂趣。

鄭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僅餘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而且基於學生的數學實際。難易適中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進一步萌發了探究的慾望,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串,層層遞進,有剃度的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交流,逐步突破難點。同時,教學採用了計算、討論等手段,更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如何分析實際問題的各種數量關係,進而建立方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這是這篇教學設計成功的地方。

《比應用》評課稿10

本節課是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編寫的國中二年級《科學》上冊第四章第四講內容。本節是國中物理浮力章節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物體浮沉條件是二力平衡條件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在流體靜力學中特殊表現形式,它涉及物體浮沉條件和應用兩方面的知識,具有知識量大,相互聯繫緊密和知識交叉的特點。謝滿飛老師能抓住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爲本、以疑爲線、以啓發爲主、以拓展爲目標,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開展學生小組活動和實例分析,使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謝滿飛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物體浮沉條件和通過浮力知識應用實例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激發學生學習情趣這一主線開展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探究知識,通過學生活動,綜合運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體運動關係等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掌握物體的浮沉條件。

二、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理念依據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科學課程標準》中:讓生活走向科學,讓科學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探究狀態下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整個課堂設計完整、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後呼應。

三、教學過程的`評價

1.巧妙激趣,導入新課

謝滿飛老師教師創設了一個真實的生活情景:首先讓學生聽泰坦尼克主題曲和看電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學生注意,緊接着又以雞蛋在鹽水中的不同浮沉情況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引入課題,並展開討論。一開始就讓學生處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激發學生學習慾望。

2、注重探究,教學方法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如:“重的物體一定下沉、輕的物體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體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體一定下沉嗎?”有分組活動交流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如:“觀察物體浮沉與物體自重的關係”、“觀察物體浮沉與物體排開的水多少的關係”。有多媒體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懸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有教師演示實驗如:“裝有不同質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況”。

通過環環相扣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學過程”和“探究的科學方法”,教給學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這是這堂課學生最大的收穫,真正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3、從生活中獲取教學資源

比如,教師利用湯圓的浮沉,讓學生覺得熟悉、親切,然後通過所學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以社會熱點“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引出潛水艇,先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學生潛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後讓學生觀看潛水艇的上浮、下沉flash動畫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潛水艇的工作原理,給了學生探究科學的啓迪。

4、注重情感目標的培養

在教學中,通過教師有序的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具有主動、負責、開拓、創新的個性特徵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將科學轉化爲技術服務於人類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全面育人的新課標精神。

四、教學建議

1、由於本節課活動比較多,教師在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上不夠充分。教師要加強學生活動的指導,控制好活動時間。

2.本節教材有較多的閱讀和小資料,學生閱讀看書的時間基本沒有,教師在安排教學過程時要留有一定的時間給學生看書思考。

《比應用》評課稿11

宋老師的一次函數應用這節課從複習引入引導學生回顧函數的三種表示方法,複習正比例函數和一次函數圖像的性質。設計本環節的目的是複習舊知,爲新課的講解做鋪墊。

(一)創設情境

利用多媒體給出第157頁的問題。設計本環節的目的是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爲生活服務的理念。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題意,找出其中隱含的條件,爲問題的解決做準備。

(二)活動探究

探究三個問題,探索並解決情境中所提到的'問題,設計本環節的目的是通過探索活動,讓學生在進一步明確“路程時間和速度”關係的基礎上,分析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具體方法,體驗在處理一個本源性實際問題面前,數學所具有的價值和魅力,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利用多媒體給出教材第158頁“交流”問題,加印照片是學生所熟悉的問題,費用多少顯然與加印照片的張數有關係,是正比例關係還是一次函數關係?寫出函數關係式後,便不難算出用結餘的費用最多可以加印幾張照片。這也是根據函數值,求與之對應的自變量的值的應用問題。可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此背景,在創設一些問題,例如大批加印的優惠問題,兩家沖印店的選擇問題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設計本環節的目的是通過進一步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體會如何通過對文字語言的分析,正確找出等量關係,類比列方程解應用題,列出函數關係式,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實踐應用(教材第158頁的練習)

本環節是應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以及所積累的學習經驗和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即課堂鞏固訓練。通過練習鞏固對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

(四)課堂小結如何分析題意?

如何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係?新課程目標在”解決問題”中明確規定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來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因此總結所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反饋學生對方法的掌握.從會考函數應用試題來看,應用問題的材料和背景大多來自於我們的生活,以及新聞、經濟等一些社會熱點,都是一些我們經常碰到,比較熟悉的有共性的東西,這些應用題在會考中難度中等,但正確度往往不高,有些同學平時碰到這類問題就望題興嘆、一籌莫展,無從下手,缺乏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使這類問題得到改進,本人覺得首先應重視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擺脫純演繹數學的模式,儘可能再現數學發現的基本過程,以及數學與生產、生活的聯繫。這節課就是將學生所學的一次函數的知識與實際問題進行了一次“親密的接觸”。

《比應用》評課稿12

聽了潘xx老師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一課,給我啓發很多,他的課風趣幽默,自然流暢,結構嚴密,給聽課的人一種享受,在享受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知識以及教法,一堂好課應該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態下的課,我認爲這是一節成功的課。

1、爲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

首先,他從學生感興趣的畫面入手,很快使學生進入了一種興奮的狀態之中,因爲是應用題的講解,一般情況下,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也覺得很沒意思,但潘老師把題目改成學生所熟悉,所感興趣的話題,譬如說去水立方去看跳水比賽,去看姚明比賽,問2008年北京奧運會拿了幾枚金牌?2019的'倫敦奧運會拿了幾枚金牌?大部分同學回答都不知道,於是潘老師說我給你們一個信息,“2008年奧運會上,我國獲得金牌是2019年倫敦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的4倍少13枚。同學們都在積極的思考,有的同學馬上舉手,有的同學相互討論,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就被潘老師推到了高潮。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體驗數學的機會

潘老師在講解行程問題時,讓學生自己按題目要求表演,相遇問題,追及問題雖然在國小裏已學過,但仍然是個難點,通過學生的表演,生動形象,讓人一目瞭然,等量關係很容易找到,並且好多同學都能用幾種方法解答。學生的思維活躍,氣氛熱烈。這樣操作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達成的很到位。

3、課堂結構安排的非常合理

潘老師的課安排的內容非常多,但整個一堂課上下來,聽的人卻不覺得累,主要是她這幾方面做得很好:

(1)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的很合理,沒有前鬆後緊或前緊後鬆的現象,並且講與練時間搭配也很合理。

(2)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合理,潘教師佔用時間與學生活動時間剛好相等。並且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也很合理。

4、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很熟練,

製作的課件非常精美,畫面生動形象,特別是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中的動畫製作非常吸引學生,幾乎所有的學生看了都哈哈大笑,這也給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認識,有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指正。

《比應用》評課稿13

我們小組的觀察點是教師是否關注學生,是否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觀察維度是教學環節設計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的來說,這節課教學環節時間分配較合理,教師引導及時恰當。教師教學思路清晰,教學重點突出,教師由淺入深、輕鬆愉悅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教師親切的表情、流暢的語言、課件的精心準備等等方面都爲學生的引領提供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課堂環節設計,教師仔細引導學生通過圖象識圖辯圖,掌握信息,體會分析自變量和因變量的潛在規律,根據瞭解到的信息,解決提出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

具體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環節值得商議:

(1)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展示出來,對於問題的生成,最好是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給每個學生充分的.講話機會,讓他們大膽講出自己的問題,大膽地參與探索和交流,彼此分享各自的觀點和靈感,這樣纔可以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而不是教師牽着學生走,扼殺了學生的思維。

(2)缺少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缺少鼓勵性評價性語言。通過交流,讓學生之間互評,可以充分交流、碰撞,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和創造性,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

(3)小組合作探究再增加一個問題環節效果更好。對於例2的講解,教師應更加強小組合作的模式,通過小組內探討發現,找到問題,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分析建議:

課前整體設計是一體的,但在課堂鞏固練習環節時間偏短,可適當在自主探究上再縮短時間,如讓學生根據圖象口答問題,可直接回答,節省時間。

《比應用》評課稿14

本節課既是槓桿知識的延伸,又爲後面學習“功”和“機械效率”做準備。所以,本節課在教學上起到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課堂上夏老師採用了:學生預習討論、學生實驗、教師引導總結、多媒體動畫輔助教學的方法;而學生採用觀察、小組交流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等方法進行學習。

首先引導學生根據預習瞭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一些基本知識,然後播放flash動畫引入新課,利用定滑輪讓學生親身體驗(小組完成)升國旗,然後聯繫槓桿的五要素分析滑輪的.實質。通過組裝定滑輪和動滑輪,使用滑輪的優點和缺點一目瞭然。接着很自然地引出滑輪組,老師又利用了flash動畫畫出了滑輪組的各種繞發,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我認爲較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課堂上夏老師注重了聯繫生活實踐,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滑輪的應用,對掌握課堂知識有很大幫助,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學理念。另外在探究實驗中,學生通過分析數據,感受收集數據信息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比應用》評課稿15

3月22日,在學校理科教研組的組織安排下,我組全體教師觀摩了柏老師的八年級數學課——《勾股定理的應用》。

作爲一名上崗不到兩年的年輕教師,柏老師的進步非常大。這節課中,表現出的優點有如下幾點:

1、教師對教材吃的透,對教學內容理得清,教學設計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教學環節齊全,有講有練。

2、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啓迪,且講授詳細。

3、板書美觀,能展現課堂教學的重難點。

4、在新授前能給學生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在後面的學習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當然,本節課也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和值得探討的問題,如:

1、未在預定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造成拖堂現象。

2、教師在問題的引導上包辦過多,用自己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自主思考。

3、本節課有尺規作圖內容,但教師未在課前提醒學生準備作圖工具,因此課堂上出現了個別同學“閒坐”的現象。

4、值得探討的問題:課本上有的練習題在課件製作時有無必要做成幻燈片。

總體來說,柏老師是這一節課是比較成功的,是值得我們觀摩學習的。

標籤: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