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比應用》評課稿

其他3.19W

《比應用》評課稿1

我們小組的觀察點是教師是否關注學生,是否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觀察維度是教學環節設計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的來說,這節課教學環節時間分配較合理,教師引導及時恰當。教師教學思路清晰,教學重點突出,教師由淺入深、輕鬆愉悅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教師親切的表情、流暢的語言、課件的精心準備等等方面都爲學生的引領提供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課堂環節設計,教師仔細引導學生通過圖象識圖辯圖,掌握信息,體會分析自變量和因變量的潛在規律,根據瞭解到的信息,解決提出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

《比應用》評課稿

具體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環節值得商議:

(1)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展示出來,對於問題的生成,最好是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給每個學生充分的講話機會,讓他們大膽講出自己的問題,大膽地參與探索和交流,彼此分享各自的觀點和靈感,這樣纔可以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而不是教師牽着學生走,扼殺了學生的思維。

(2)缺少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缺少鼓勵性評價性語言。通過交流,讓學生之間互評,可以充分交流、碰撞,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和創造性,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

(3)小組合作探究再增加一個問題環節效果更好。對於例2的講解,教師應更加強小組合作的模式,通過小組內探討發現,找到問題,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分析建議:

課前整體設計是一體的,但在課堂鞏固練習環節時間偏短,可適當在自主探究上再縮短時間,如讓學生根據圖象口答問題,可直接回答,節省時間。

《比應用》評課稿2

xxxx年4月16、17日海南省國中化學課堂教學評比,11位優秀的參賽老師充分準備,精彩獻課,引發了自己的積極思考。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王海燕老師的複習課,是我聽過最新穎的複習課,以快樂闖關的方式進行復習,不僅吸引了教師的眼球,而且吸引了學生,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到複習課堂中來。

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1.引入新穎,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

課的開始以將公主點成金人,國王想要解救公主,必須獲得神水,國王就帶着士兵通過闖關贏得神水,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要想闖關成功,必須具備闖關的工具:金屬活動順序表。學生一目瞭然地知道了複習金屬的化學性質知識。

2.快樂闖關,關注更多的學生參與

本環節共設置了五關,把學生分成了五個組,每個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闖關,若不完成可以由其他組進行搶答。每個組起來闖關的同學不能重複,重複要扣分。這樣做的目的爲了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能夠關注更多的學生參與,以學生爲主體,發揮了學生主體的作用。

3.引人入勝,複習課轉化成遊戲

將複習課轉化成遊戲的形式,既新穎,又有創意,讓人耳目一新。誰說複習課是枯燥無味呢?誰說複習課不能上出新意呢?王老師把複習課設置成闖關形式,關闖完了,學生也學習到了知識,一箭雙鵰,快樂闖關深深地吸引衆多老師和學生。

4.設置闖關問題具有階梯性、挑戰性,激活學生的思考,提升綜合應用能力

設置每一關卡中都有4個問題,這四個問題具有階梯性,層次性,有利於激活學生的

思考。比如第二關中設置的問題:

設置關與關之間也具有階梯性,前面三關是幫助學生對金屬化學性質知識的梳理,後兩關是提高學生對金屬化學性質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第五關“一席之地”,判斷錳元素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的位置,就必須應用到第二、三關的知識,提升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富有挑戰性。

個人思考:

1.沒有及時處理課堂生成資源,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困惑

在金屬與鹽溶液反應這部分的內容中,學生對金屬與鹽溶液反應的實驗現象並沒有真正掌握。比如在第三關拜求諸葛的教學活動環節片段,

師:王老師問銅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的實驗現象,你看到了什麼?

生:有白色沉澱生成

師:沉澱嗎?再理一理

生:有銀白色固體生成

比如在第四關生活大爆炸的教學活動環節片段,如何利用化學方法檢驗奧斯卡、倫菲爾所制的黃金是假?

生;把鋅放在硫酸鐵溶液中把鐵置換出來

師:你用的鋅哪來的?

生:銅鋅合金中的鋅

師:好,繼續

生:銅鋅合金中的鋅能把硫酸亞鐵溶液中的.鐵置換出來,而銅不能

師:把銅鋅合金放在硫酸亞鐵溶液中,我應該看到什麼?

生:有沉澱生成

師:有沉澱生成,還是金屬的表面有什麼?

生:有其他物質析出

師:我們要正確地描述實驗現象

從這個班學生回答實驗現象情況來看,犯了兩次相同的錯誤,都說有沉澱生成,我認爲如果在學生第一次犯錯的時候加以指導和分析固體和沉澱的區別,讓學生從錯誤的現象中走出來,可能就不會犯第二次錯誤了,所以要及時地處理課堂生成資源,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還有當一個女生第一次說鋅和硫酸鐵溶液反應,接着繼續回答時才說鋅和硫酸亞鐵溶液反應,教師要及時地糾正學生的錯誤,也許有些學生還沒有分清楚硫酸鐵溶液和硫酸亞鐵溶液。

2.闖5關改爲闖3關,搶2關,形成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熱情

本節課通過分成5組進行闖關,每一個組闖一關,通過課堂發現學生已經定勢了,缺乏激情,還有可能就是給學生感覺的是反正是他們組的,我們已經完成任務,缺乏一種主動競爭的激情。我認爲將闖5關改爲3關,剩下2關可以設置爲搶答的形式進行激烈地競爭,競爭會刺激學生的神經,激發學生的熱情,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將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課。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有說的不好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比應用》評課稿3

王老師面向閔行區的數學老師開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求平均數的應用》,這是五年級第一學期統計這個環節中的第四課時。我聽了這節課,有較多的感受:

1、王老師把書本中的教材加以修改,例題改稱了現在最爲熱門的上海世博會,這樣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學生感到很有興趣,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他們把學到的平均數運用到推算世博會的人數。

2、老師的提問能夠層層推進,在教學第二個環節時,提出的'問題層層推進,如:從問“你們用什麼方法來測量教學樓?”到“哪個方法更合理些?”最後在問“怎樣用走路的方法來測量教學樓?”層層遞進,一題比一題提的細緻,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的培養。

3、老師能夠在教學中選取有效的精煉的題目,讓學生學到有代表性的練習,從一般到特殊,在從特殊推倒一般。達到的預期的學習目的。

4、最爲一位年輕的男老師,王老師的優勢明顯,有着其特有的優點,學生喜歡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是在課堂中對於學生的表揚比較少,語言不夠豐富,上課缺少激情,整節課比較平,沒有起伏。

《比應用》評課稿4

宋老師的一次函數應用這節課從複習引入引導學生回顧函數的三種表示方法,複習正比例函數和一次函數圖像的性質。設計本環節的目的是複習舊知,爲新課的講解做鋪墊。

(一)創設情境

利用多媒體給出第157頁的問題。設計本環節的目的是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爲生活服務的理念。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題意,找出其中隱含的條件,爲問題的解決做準備。

(二)活動探究

探究三個問題,探索並解決情境中所提到的問題,設計本環節的目的是通過探索活動,讓學生在進一步明確“路程時間和速度”關係的基礎上,分析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具體方法,體驗在處理一個本源性實際問題面前,數學所具有的價值和魅力,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利用多媒體給出教材第158頁“交流”問題,加印照片是學生所熟悉的問題,費用多少顯然與加印照片的張數有關係,是正比例關係還是一次函數關係?寫出函數關係式後,便不難算出用結餘的費用最多可以加印幾張照片。這也是根據函數值,求與之對應的自變量的值的應用問題。可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此背景,在創設一些問題,例如大批加印的優惠問題,兩家沖印店的選擇問題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設計本環節的目的是通過進一步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體會如何通過對文字語言的分析,正確找出等量關係,類比列方程解應用題,列出函數關係式,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實踐應用(教材第158頁的練習)

本環節是應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以及所積累的學習經驗和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即課堂鞏固訓練。通過練習鞏固對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

(四)課堂小結如何分析題意?

如何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係?新課程目標在”解決問題”中明確規定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來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因此總結所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反饋學生對方法的`掌握.從會考函數應用試題來看,應用問題的材料和背景大多來自於我們的生活,以及新聞、經濟等一些社會熱點,都是一些我們經常碰到,比較熟悉的有共性的東西,這些應用題在會考中難度中等,但正確度往往不高,有些同學平時碰到這類問題就望題興嘆、一籌莫展,無從下手,缺乏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使這類問題得到改進,本人覺得首先應重視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擺脫純演繹數學的模式,儘可能再現數學發現的基本過程,以及數學與生產、生活的聯繫。這節課就是將學生所學的一次函數的知識與實際問題進行了一次“親密的接觸”。

《比應用》評課稿5

今天有幸聽了六年級兩位教師執教的《百分數的應用》的課,受益匪淺。這兩節課各有特色:李老師的課體現了“實”,一步一個腳印,環環相扣,循循善誘,注重了細節。宋老師的課體現了“新”,運用了多媒體教學,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下面我就宋老師的課重點作一粗且的認識。

本節課上得紮實有效,可以說是“實”中求“動”,“動”中有“新”,“新”中“務實”,環環相扣,水到渠成。

一、教學素材生活化,而又不失數學味

教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宋老師從本地實際出發,讓學生研究的是學生極其熟悉的列車提速問題、旭東超市搞活動等問題,學習素材具有現實性。學生解決這些數學問題時,感到親切有趣,在處理信息、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可發現、可研究、可探索的東西處處皆有,真實的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我們的身邊處處有數學。

二、在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中“夯實”雙基

宋老師的課堂教學總是圍繞着學生的思路,緊緊抓住學生的認知衝突去調控課堂,也就是說教師能時刻關注學生,在教師對學生不斷的關注中,教師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與學生共同書寫着一段段不可重複,不可複製的生成的精彩。從教學環節看,既靈活而又開放,一環緊扣一環,層層遞進,遵循了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科學合理,在課中我們可以看到宋老師首先引導學生髮現題中的關鍵句子,接着引導學生[內容來於Y—Y_課—件_園學科吧。com]理解關鍵句子,而後深入分析解題過程,最後通過一系列有趣實用的練習設計,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從學生實際出發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實與突破,極大的建立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堅實地夯實了雙基,這也又一次說明了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心中有教材,更重要的是心中有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驟被動的執行者,轉化爲主動探究者,在教師有意創設給予學生展示矛盾的認知衝突中,在學生爭辯中掌握了知識,完成了教學任務。

最後還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課件裏有一道題:山坡上松樹的棵數比柏樹的棵數多83。棵數的數寫成了樹木的樹。

2、教師的時間後面安排不恰當,以至最後的任務沒有完成。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活動的過程,如果沒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教學過只源於自我形式,教學任務就無法真正落實,因此在數學課堂上要走出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只源於被動的機械的學習,做到“教法”到“學法”的轉移從理論上就要從以教師爲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爲以學生爲中心的學習模式,即把學生放在課堂學習的中心位置上,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工作者。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認識到: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也只有這樣的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纔能有利於學生學習到更有價值的數學。

《比應用》評課稿6

本次,數學組的教學大比武,六位執教者各具獨特教學風格,展示了不同年級新課程理念下新的成功地課堂模式,使聽課者受益很深。以陸夢龍老師執教的《比的應用》爲例,品析教學環節中的難忘之處,讓我們再次分享執教者教學中揮灑自如的獨特教學風格。

應用題源自生活,和日常生活聯繫緊密。本節課體現了由重知識向重親身體驗、重實踐探索方向轉變,創設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激發求知慾的多種情景,探索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態度和對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探索怎樣恰當的對老教材用新理念進行教學。

本課特色有四:

一是材料的選擇和使用方法全開放。

教材選編的播種大豆和玉米、調混凝土、什錦糖等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條件、問題控制在固定的框框內,捆得過死。現選擇深圳學生熟悉的奶茶配製問題,解決的.是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能讓學生在學中用,用中學,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設計得非常新穎到位,使學生學習得輕鬆、愉快。

二是解題策略全開放。

教材裏只有分數應用題的一種解法,解題方法單一。現依學生的知識、智力水平可以自願選擇用多種方法解,不但能利用分數應用題的解法,還能利用倍比法、歸一法等,在一解與多解、技巧的要求上,隨機調空,因材施“練”,發展了學生思維的深刻度和靈活度,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品質,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培養和發展。

三是從生活實際引入,至始至終地密切聯繫實際生產、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從老師合租房子解決租金問題,到新課的調查奶茶比、解答、配製、品嚐學生親手配製的奶茶,到課結束的進一步解決房租問題。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潛移默化地向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了學生害怕學習應用題的心理,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新知。

四是能巧妙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強烈地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

注重有機的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獲取知識。課的開始從合租房子解決租金分配合理不合理的問題,到課結束時實際解決實際合租房子租金問題,使課的前後呼應,知識得到拓展、延伸。

若時間充足,課結束時設計的合租房子解決房租問題,學生能用多種方法解答出來,並找出符合實際的最合理方案,那課堂將會更加精彩。

《比應用》評課稿7

5.4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1)評課稿

聽了潘**老師的《5.4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1)》一課,給我啓發很多,他的課風趣幽默,自然流暢,結構嚴密,給聽課的人一種享受,在享受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知識以及教法,一堂好課應該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態下的課,我認爲這是一節成功的課。

1、 爲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

首先,他從學生感興趣的畫面入手,很快使學生進入了一種興奮的狀態之中,因爲是應用題的講解,一般情況下,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也覺得很沒意思,但潘老師把題目改成學生所熟悉,所感興趣的話題,譬如說去水立方去看跳水比賽,去看姚明比賽,問2008北京奧運會拿了幾枚金牌?2012的倫敦奧運會拿了幾枚金牌?大部分同學回答都不知道,於是潘老師說我給你們一個信息,“2008年奧運會上,我國獲得金牌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的4倍少13枚。同學們都在積極的思考,有的同學馬上舉手,有的同學相互討論,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就被潘老師推到了高潮。

2、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體驗數學的機會

潘老師在講解行程問題時,讓學生自己按題目要求表演,相遇問題,追及問題雖然在國小裏已學過,但仍然是個難點,通過學生的表演,生動形象,讓人一目瞭然,等量關係很容易找到,並且好多同學都能用幾種方法解答。學生的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這樣操作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達成的很到位。

3、課堂結構安排的非常合理

潘老師的課安排的內容非常多,但整個一堂課上下來,聽的人卻不覺的累,主要是她這幾方面做得很好,(1)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的很合理,沒有前鬆後緊或前緊後鬆的現象,並且講與練時間搭配也很合理。(2)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合理,潘教師佔用時間與學生活動時間剛好相等。並且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也很合理。

4、 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很熟練,

製作的非常精美,畫面生動形象,特別是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中的動畫製作非常吸引學生,幾乎所有的學生看了都哈哈大笑,這也給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認識,有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指正。

《比應用》評課稿8

謝老師上午第四節上了一節新授課,課題是“線形規劃的應用”。學生學習的基礎是前兩節課學習的“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區域”與“二元一次函數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受領導委託,下面就本節課進行評議,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本節課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地方

(一)英語表達非常流暢。整節課,謝老師用非常流利的英語進行教學,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全英語環境,利於學生英語思維的形成。

(二)教學環節完整。謝老師首先引導學生複習了“什麼是線性規劃”,在一個練習的基礎上引進了新課教學。新課的教學流程清晰、循序漸進,各教學環節完整,並環環相扣。

(三)教學設計有創意。從謝老師的教案設計中,大家可以看出:謝老師借鑑了說課理論,把教材分析、學生分析寫進了教案;同時把MYP課程特有的領域滲透、社區服務寫進了教案;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一目瞭然。教學的每一個步驟,謝老師都有明確的設計意圖,並不乏新意。例題的選擇體現了數學知識來自生活、生產實際,又應用於生活、生產實際的觀念。

(四)教師的主導地位體現得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謝老師胸有成竹,教態自然,富有一定的啓發性,所選用的教學方法也比較適合本節課實際情況。他總能在適當的時機提出相應的問題,始終引導着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充分顯示了教師業務精熟,具有較高的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

(五)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不露痕跡,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思維活動中體現。

1.將學生熟悉並且喜聞樂見的背景材料作爲思考的內容,即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潛移默化地向學生灌輸了學以致用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

2.整節課以小組討論、個別發言,上臺板演等形式向前推進。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思維活動中得以體現,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及交流能力,也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感覺。

3.這節課上,學生的認識經歷了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強化了學生學習各科各類知識的.通用方法。

(六)教材處理詳略得當

在IGCSE教材系統中,涉及的知識點非常多,但是卻沒有要求深入探討。線性規劃的內容當然也不例外,謝老師安排了一節課的線性規劃的應用,已經達到了教材系統規定的最高要求。

(七)課件製作水平高。無論是幾何畫板還是PPT,謝老師製作的課件給人一種美觀、適用的感覺。

(八)老師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實用性”原則,沒有煽情性的語言,沒有誇張的表演,完全是真實教學過程的再現,樸實、自然,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二、值得商榷之處

(一)教師的英語水平與學生的英語接受能力之間有一定的脫節,如果教師適當降低英語教學層次(比如說用五級英語),學生的接受可能會更好些;

(二)例題的敘述太長,在課堂這有限的時間裏學生難以捕捉問題的所有信息,不利於學生主題對問題的把握。

(三)由於學生英語水平的不足,導致了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課堂略顯沉悶。

(四)最後的知識總結可以讓學生處理(老師包辦的比較多,制約了學生總結能力的提高)

總之,謝老師給我們展示的這節學法指導課,課前準備充分,教學設計有創意,複習引入順暢,教師引導得力,使得各教學環節能夠環環相扣,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不露痕跡,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在思維活動中體現,是一節比較成功的展示課,教學和展示達到了預期目的。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比較多。

《比應用》評課稿9

聽了X老師的《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應用問題》一課,本堂課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行程問題,包括:相遇問題、追擊問題等。由於學生在國小時對這類問題已經掌握得非常熟練了,所以教師要在解決這些應用題的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有求知慾,又要使得學生通過我們的教學感受到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應用問題的優點,從而體會到方程的思想方法,其實對於教師的教學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談談我聽課後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X老師上課的規範性和嚴密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數學教學中教學語言的嚴密性和規範性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很有幫助。本堂課教師在應用題的講解過程中涉及到了從文字語言到數學符號語言的轉換,在這個轉化過程中,X老師語言規範、簡練,充分體現了作爲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的數學功底。更可貴的是,對於同一道應用題,X老師能夠從不同的切入點來對題目進行分析講解。

二、教學上的思維設置有梯度、有難度。

其實,像X老師今天所教授的三道應用題的前兩題,學生在國小時就已經掌握得非常熟練了,因此,在課堂教學的設計方面,老師採取了一題多解的方法,既有國小時候我們解決這類應用問題的解法,也有運用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的方法,同時,在運用一元一次方程的過程中,教師還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設元,從而在讓學生體會到方程對於我們解決問題時的優點的同時,也感受到要合理設元才能更好得簡化我們的`解題。

像這樣的,從學生已有學習經驗出發設計教學,效果當然就會更好。當然,對於本堂課,我也有幾點由此而產生的思考。1、數學是一門思維科學,數學學習的本身就是方法的學習。在方程這個方法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多地讓學生體會到這是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個方程的方法將是我們同學今後繼續學習的重要鋪墊。有了方程以後,數學問題的思考過程就成爲了一種正向的思維,降低了題目的難度。2、數學課堂教學,特別是像應用題的教學,還是應該多留點時間給我們的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題和思考、討論甚至展示。教師應該恰到好處地設計引導學生,讓學生的自主思考和研究少一些挫折,多一些成功的體驗。數學本身就是最簡方法的選擇!

《比應用》評課稿10

大家好,下面我們進行評課。首先我說一說自己上完這節課的感受。

《有餘數除法的應用》是青島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雖然前一節已經接觸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但學會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能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難點。因此,我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理念。

一、在計算教學中,重視問題的探究性。

課堂教學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智慧感悟,就應創設活動化、開放化的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去嘗試,去摸索,實現所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

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我通過創設野營的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從情境圖中得到的數學信息,然後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集體交流。在學生列好算式後,我問學生“你爲什麼這樣列式?”“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麼意義?”只有多問幾次,才能讓學生加深影響,讓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豎式的計算方法掌握更加牢固。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通過學生自己在活動中獲得的模糊的感性認識,以及自己觀察黑板上的算式和同學之間的討論,展開思考,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豎式。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出發,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的形成之間,要讓學生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要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現實問題,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帳篷的信息窗時,我引導學生認真讀題,讓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思考“需要搭幾頂帳篷”的含義。對於這類通過計算,再聯繫生活實際,需要進一的類型題,學生很容易出錯。於是我沒有急於提出來,而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來發現問題。因爲這樣的設計會加深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我覺得這樣會達到一個更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數學思考的能力。

在有餘數除法的應用教學中,我還設計了這樣的2道題目,“做一件小風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以做多少件?”“媽媽包了20個餃子,每碗大約盛8個,需要準備幾個碗?”加強了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相互促進。

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同桌相互說說”、 “小組合作交流”等多種的互動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探究。

在本節課中,通過同桌相互說說“48個蘑菇,平均分給9個人。每人分幾個?還剩幾個?”豎式的意思,同桌檢查豎式的計算過程中,讓學生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小組交流,學生自己根據生活情境編有餘數除法的數學故事,並讓班級同學回答,互動性強,反映效果好。

雖然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在這節課中,我還是留有遺憾。我在學生列好除法豎式後,問學生“你爲什麼這樣列式,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麼意義?”爲了多問幾次,讓學生加深影響,但部分學生對豎式的試商掌握的不是很理想。有了這一次的經驗,我相信我今後在進行相同類型內容的教學時,一定會吸取這次的經驗和教訓,盡我最大的能力,把課上到更好。

接下來請於老師和彭老師結合觀課量表談一談。

於:通過觀察,我發現班上學生在本節課中學習興趣率達到90%以上,聽講注意力達到95%以上。由此可見,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較高,他們樂學善學。

通過對三個孩子思維方法、知識應用兩方面進行觀察發現:第一個孩子一如既往的積極主動,需要集體參與操作的活動他總能全心投入,有思考性的問題他也總是能高高的舉起手,爭取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二個孩子表現的也比較活躍,尤其在編有餘數除法故事的環節中,通過他對問題的解答可以看出他已經掌握了有餘數除法的應用。變化最大的是第三個孩子,在上課伊始他就對有餘數的除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爲自己爭取的第一個機會就是,到展臺前講解自己列的有餘數除法的豎式,雖然說不是很流利,但看得出,他眼神中閃爍着興奮,隨着解老師的引導,在愉悅、激動的情緒中感悟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本節課對三名典型學生課堂行爲觀察記錄我們也可以看出,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都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中能充分運用學習資源,通過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並能闡述自己的想法。在師生之間積極的思維互動中,發現了方程的本質,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彭:

一、觀察數據彙總如下:

全班共有40名同學,其中多數同學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自主、單獨起來回答問題的'同學有28名,回答過問題的同學佔全班同學的70%以上。當然,學生的參與情況也不是完全一樣的,有1名同學答了4次,有2名同學參與比較積極,回答了3個問題,4名同學回答了3個問題,有8名同學回答了2個問題,有多數同學回答了1個問題。從學生應答問題的狀態來看,學生主動舉手率在91%以上,從舉手率看,學生參與度相對比較高,爲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奠定了好的基礎。從回答質量觀察,優秀率佔75%,以此看出,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投入了相對大的思考力,學生課堂參與的深度和質量相對比較高。從注意力集中情況看,其中出現精力不集中人數平均每個問題時段內2到3個人,注意度達到90%。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保持了非常好的注意度。從這個方面看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比較高。

二、根據以上數字產生的具體分析

根據以上數據的分析以及課堂上的觀察我們發現在本節課的學習當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的掌握度很好,都有信心回答,學生的行爲參與度高,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從孩子們聽課的神態和表情來看不舉手發言的存在如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不會,另一方面是膽小怕出錯,此外我們還發現有的時候是由於老師剛剛提出問題當學生還處於思考的狀態時老師就開始提問,這個時候學生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不知如何回答,這也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根據分析得出的結論

結合着上述的分析,我們得出了下面的結論:

1、簡單的問題舉手的人很多,這時候,老師把這樣的機會給那些普通的孩子或者是不舉手沒有自信的孩子,稍微有些難度的讓那些智慧型的來回答,這樣全班都可以參與進來。

2、爲了讓每個孩子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沒回答過問題的孩子可以舉左手,回答過問題的孩子舉右手。

3、要善於抓住時機,達到教學的有效性。在整節課的觀察中,我發現在課堂的開始,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與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是有關係的,即剛開始孩子的注意力會非常集中。在教學中,老師能緊緊抓住最佳時段展開教學,並在孩子的有意注意快要達到一定的臨界點時,馬上通過一定的措施和方法重新激發起孩子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上非常緊湊、不拖泥帶水。

在這個課例打磨中,有收穫,有不足,但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成長。評課活動到此結束,好謝謝大家。

《比應用》評課稿11

本次,數學教研活動展示了馮老師獨特的教學風格,以及新課程理念下新的成功地課堂模式,使我受益匪淺。回味馮老師執教的《比的應用》教學環節中的難忘之處,讓我再次分享馮老師教學中揮灑自如的獨特教學風格。

1、問題導讀,導入新課。

課開始,馮老師創設了分配書的問題情境。馮老師先問“把10本書分給兩個人數相同的組,怎樣分合理?”,學生回答後,自然引人平均分,她又問:“兩個組分到的本數比是()比(),化簡後是1:1。”接着要把這10本書分給兩個人數不相同的組,怎樣分合理?說說你的看法。學生按人數分別分給兩個組6本和4本,這樣每人分到一本,就公平了。通過分配書的操作,指出第一種情況是“平均分”,而第二種情況不是“平均分”。說明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常要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除了第一種情況是“平均分”外,還有第二種情況,由此導入新課,“按比例分配”。這樣安排導入有利於學生把握知識的發展變化與延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把握新舊知識和連接點

在導入新課後,馮老師設計了摩拳擦掌練一練的環節,通過練習複習比和分數關係,把握新舊知識和連接點,爲分散難點起着積極的遷移作用,而且還及時進行總結。

3、問題引領,自主探究

在《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要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爲認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繫。”在提出探究的問題後,馮老師要求學生摘錄重要的數學信息,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啓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很條理的'思考問題,自主探究,並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在一種無聲的語言中,學生學會了思考問題的方法,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策略。

4、在關鍵處提問,點撥,

馮老師的課堂,力求達到課堂環節環環相扣,學生認知步步爲營。在每個環節中也只是預設了有層次性和目的性較強的問題,而給學生以較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以問題爲引路,在學習活動中活躍思維、暢所欲言,使所學的知識自然生成,使學生既對只是有較深的體驗和理解,又可提高能力、訓練思維,使每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有所發展。如,在學生練習時,讓學生自選題,然後獨立完成,並說出思考過程。在交流環節,馮老師也只是在關鍵處提問,點撥,如,在學生交流時,提問“每一步算出的是什麼,”“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什麼?”,並提示學生“寫小標題,幫助理清思路”,

總之,馮老師的課堂教學結構是合理,層次分明,思路清晰;學生學得愉快,老師教得輕鬆;達到學前有設疑,學中有突破,學後有發展的要求;體現以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練爲主線的教學原則。

《比應用》評課稿12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計算機的硬件設備》。本次說課分6個部分:分別是課程背景、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媒體手段、教學過程、教學反思。

第一部分:課程背景:

本節課是高中信息技術第一冊《信息處理的主要工具--計算機》這一節中的內容,屬於教材的開卷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對計算機的硬件知識有更清晰的認識,爲以後的學習做好鋪墊。

第二部分:教學目標

由於這是一節以瞭解和學習計算機硬件知識爲主要內容的講授課,而且學生對計算機硬件的感性認識不多,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置爲1、知識與技能目標。2、過程與方法目標。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具體闡述爲:

1、知識與技能目標:包括:

①、在觀察實物及動手實踐的基礎上對計算機硬件系統有直觀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實現概念和實物的對接。

②、通過瀏覽教學資源網站,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綜合素養。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生交流、師生交流、人機交流、學生競賽分組答題等形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和概括表達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小組協作和競賽研究活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競爭參與意識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由於這節課是高中計算機課程的開卷篇,而且我校多爲農村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瞭解有限,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設置爲計算機硬件設備的組成及各部件的名稱與實物的對應。難點設置爲主機中各部件的名稱及作用。

第三部分、教學方法

1、教法

爲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滿足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學習需要,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了建構主義學習下以學生爲中心的網絡資源學習法、創設直觀的實物情境法、帶着問題學習的任務驅動法和通過瀏覽網站自由學習的分層教學法及最後評分所採用的競爭激勵法。

2、學法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實踐操作、自主探究、協作學習”。它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綜合素養。

第四部分、媒體手段

1、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

2、自行設計的教學資源網站

3、輔助教學課件

下面我簡單地介紹一下本課所使用的教學資源網站:爲了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更好地體現分層次教學,我將這個網站設計爲資源型。站內設有教學導航、各部件的基礎知識、擴展知識、和大家所關注的最新報價。

第五部分、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爲了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激發他們本課的學習興趣,在導課時,我拿出主機實物,讓學生們觀察。然後更進一步地讓學生分組拆機,說出所認識的機箱裏部件名稱。(視頻)在此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觀察、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儘快進入本節課的主題:硬件。這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的接受任務,從而樂學,然後將他們帶入教學資源網站,加深他們剛纔的觀察印象,並且按照教學目標自主地學習。

(二) 分組競賽、導學達標

爲了培養學生們的競爭意識,檢驗學生自主學習、任務完成的效果,在這一部分中我採用了分組競賽的方式,分爲必答題和搶答題兩種。並且給各小組計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在競爭與合作中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第一層次:必答題部分,設計此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解決主機方面的問題。學生分組抽題,通過10分鐘左右的時間瀏覽教學資源網站,學習主機部分的基礎知識,來完成教學目標設置的每一組必答題。培養學生的獲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並概括表達的能力。關於這部分問題的設置,我採用了教學輔助課件來展示給學生。

(課件展示)

這個教學課件主要包括主板、外存、CPU、板卡、內存方面的5組問題及所對應的5組問題的答案。5組問題設置的目的是能夠在有效時間內瞭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並加深學生們對正確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視頻片段)

例如我在主板方面設置了兩個問題

1、在主機箱裏找到哪一部件爲主板,並說明其作用。

2、在主板中找出CPU、內存條、顯卡、聲卡的插槽。

目的`是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主板方面的知識,並能在主機箱中找到這一部件。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我通過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控制屏幕,使每名同學都能看到該組所回答的問題和展示的實物,從而有所收穫。

第二層次:搶答題部分,設計這部分的目的主要是解決外部設備方面的問題。

由於外部設備比較直觀,學生對這部分的認識較容易。所以這部分我在教學過程中設置爲搶答題方式。學生通過6分鐘左右的時間瀏覽教學資源網站,自主探究、協作學習,學習外部設備的基礎知識,之後回答老師提出的搶答題。我在這部分的問題設置上注重基礎、實用。所以製作時,我注重網站的分類與導航,使學生們能很容易地找到想要的東西。在這一部分中,主要?培養學生蒐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競爭參與意識。

(三)談收穫、自由學習

爲了充分實現分層次教學,讓每名同學在這節課中都學有所得,我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學生通過5分鐘左右的時間,瀏覽教學資源網站,自由學習感興趣的知識,然後請同學們說出自已在本節課的收穫。在這一環節中通過知識的回顧、體驗、收穫,自主參與,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到了一個新層次。

(四)、總結歸納

爲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我對本節課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做以簡單

的總結,並鼓勵學生全面發展,更好的學習信息技術課。

第六部分、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主要有4個特點。

第一、教學流程設計上符合認知規律。

我採用先介紹主機然後引出外設這一順序,使學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

第二、鼓勵學生動手操作。

通過參與,學生對計算機的硬件特別是主機部分的設備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

第三、利用教學資源網站學習。

這樣做的好處是使枯燥的知識易於理解、掌握而且直觀,通過實物與教學資源網站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對計算機有了更爲系統的認識。

第四、分組競賽答題,體現分層次教學。

通過必答、搶答、自由談收穫,更好的體現分層次教學的特點,學生在這三部分的學習過程中各有所得,解決了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比應用》評課稿13

聽了潘xx老師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一課,給我啓發很多,他的課風趣幽默,自然流暢,結構嚴密,給聽課的人一種享受,在享受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知識以及教法,一堂好課應該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態下的課,我認爲這是一節成功的課。

1、爲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

首先,他從學生感興趣的畫面入手,很快使學生進入了一種興奮的狀態之中,因爲是應用題的講解,一般情況下,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也覺得很沒意思,但潘老師把題目改成學生所熟悉,所感興趣的話題,譬如說去水立方去看跳水比賽,去看姚明比賽,問2008年北京奧運會拿了幾枚金牌?2019的倫敦奧運會拿了幾枚金牌?大部分同學回答都不知道,於是潘老師說我給你們一個信息,“2008年奧運會上,我國獲得金牌是2019年倫敦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的4倍少13枚。同學們都在積極的思考,有的同學馬上舉手,有的同學相互討論,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就被潘老師推到了高潮。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體驗數學的機會

潘老師在講解行程問題時,讓學生自己按題目要求表演,相遇問題,追及問題雖然在國小裏已學過,但仍然是個難點,通過學生的表演,生動形象,讓人一目瞭然,等量關係很容易找到,並且好多同學都能用幾種方法解答。學生的思維活躍,氣氛熱烈。這樣操作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達成的`很到位。

3、課堂結構安排的非常合理

潘老師的課安排的內容非常多,但整個一堂課上下來,聽的人卻不覺得累,主要是她這幾方面做得很好:

(1)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的很合理,沒有前鬆後緊或前緊後鬆的現象,並且講與練時間搭配也很合理。

(2)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合理,潘教師佔用時間與學生活動時間剛好相等。並且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也很合理。

4、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很熟練,

製作的課件非常精美,畫面生動形象,特別是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中的動畫製作非常吸引學生,幾乎所有的學生看了都哈哈大笑,這也給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認識,有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指正。

《比應用》評課稿14

教材:

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數學評課

教學目標很明確:

1、知識目標:能進一步熟練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會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會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實踐、討論等活動,積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提高分類考慮、討論問題的能力,感知方程與不等式的內在聯繫,體會不等式和方程同樣都是刻畫現實世界數量關係的重要模型

3、情感目標:在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在解決問題時,與其他同學交流,培養互相合作精神。

重點難點突出:

重點: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難點:在實際問題中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數量關係。

關鍵:突出建模思想,刻畫出數量關係,從實際中抽象出數量關係。注意問題中隱含的'不等量關係,列代數式得到不等式,轉化爲純數學問題求解。

5、教學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大多以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情景呈現出來,給學生以親切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學生通過合作、努力解決問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6、組織形式:本節課以開放式的課堂形式組織教學,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共同操作與探索、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由於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師無須過多講解,只需引導、組織學生活動,有意識的讓學生主動去觀察、比較、分類、歸納,積極思考,並真正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這節課成功與否,不在於教師的講解本領,而在於調動、啓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水平以及激起學生求知慾、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的藝術高低。

7、學習方式: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節課改變了過去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學生不是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是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成爲學習的主體。

8、 評價方式:教師在教學中關注的是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是否積極,關注的是學生思考了沒有,參與了沒有,關注學生能否從數學的角度考慮問題。也就是說:教師關注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另外,在課堂教學中,給了學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並且教師的鼓勵與欣賞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比應用》評課稿15

應用是拓展的操作形式,是將原理予以實際運用的過程。

雖然是同一課的內容,三位老師上出了不同的風格,每個人的課都有自己的亮點:

第一節是高老師上的,他在課前就與學生做了溝通,瞭解學生的前認知,課上不僅引導學生如可設計,還一起完善設計,學生們在老師有效的引導下,很多組當堂課就製作出了小車,還進行了比賽。高老師的課高科技的運用很多,比如3D技術打印出來的輪子;iPad現場直播室外學生的`空氣動力小車的運行情況。本節課的內容是知識的運用,高老師的教具也是對知識的運用,讓學生們體會到從古至今,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隨處可見。第二節課同樣也是讓學生以空氣爲動力,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設計一輛小車,比一比哪一組的小車跑得快。先把自己的設想畫出圖樣再能按照自己的設想去製作。以上兩位老師都讓學生運用身邊的材料讓學生動手製作以空氣爲動力的小車,還讓學生說出自己應用的主要原理。學生成功地運用科學原理,製作出了可以前進的小車,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第三節課也是同樣的內容,王老師執教的,她的教學流程與前兩位老師的不一樣,沒有讓學生動手製作的過程。她課前在每組的放了2樣物品,有修正貼與修正帶;雙肩背的書包與拉桿書包;直尺與摺疊尺;單層玻璃杯與雙層玻璃保溫杯……先讓學生觀察前一個物品,再對比觀察後一個改進後的物品,小組討論:這些新產品“創新”在哪裏?這種創新運用了哪些科學知識?學生們都很厲害,發言積極。本節課中老師還帶來了他們學校學生的小發明,一一展示給學生們看,並讓學生說說應用的主要原理,從而告訴學生髮明沒有那麼難,只要動腦筋,運用科學知識,你也能行。最後讓學生們自己來改進一次性的塑料杯。

本課意在引領學生不斷探究,加強學習與實踐,在學習中運用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應用是拓展的又一種途徑與形式。通過實際應用,學生將學習的原理物化爲成品,檢驗了原理的正確應用,增進了對原理自身內涵或與其他關聯原理的理解,提供了學生合作交流、質疑與改進以及成功體驗的機會。3位老師的課上都得到了體現,值得學習。

標籤: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