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比應用》評課稿(通用15篇)

其他1.29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我們應該怎麼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比應用》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應用》評課稿(通用15篇)

《比應用》評課稿1

今天上午聽了郭老師的一堂關於方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的數學課,感觸頗深。其中不乏亮點。

一、本節內容是一元一次方程應用的延伸與拓展,它進一步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同時又滲透了函數與不等式的思想,爲以後內容學習奠定了必要的數學基礎,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學生能深刻地認識到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有效的數學模型,領悟到“方程”的數學思想方法.總之,本節內容無論在知識上還是在數學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應用意識以及創新能力。

二、數學來源於生活,反過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所講的三個例題,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手機話費的問題,還是游泳是否購買月票的問題,抑或是在商店購買會員卡的問題,無不充斥着生活的氣息。對於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容易理解,同時也指導着他們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建立方程模型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識。

三、本節課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特徵,採用探索發現法進行教學,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本課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演示,增強感性認識,增強教學效果.課中以設疑提問、分組活動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主動獲得知識。教師參與、適當提示;師生互動、得到決策.這樣設計,讓學生體會到合作交流、互相評價、互相尊重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也有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這樣設計易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鞏固應用一元一次方程作工具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也很好地讓學生從已有的經驗中、活動中,有意義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獲得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總之,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課,亮點還有很多,不再一一說明。評點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比應用》評課稿2

今天聽了楊老師的一節高三複習課,感受頗深。下面就這堂課談談我個人的體會,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一、教學設計思路清晰,教學內容整合合理、教學目標明確

一節好課主要來源於好的教學設計。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它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來的。本節課整合了教材中第一章的主要內容,以計算機系統組成爲主線來組織本節課教學,從硬件系統、軟件系統的組成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思路非常清晰明瞭,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便於學生達成認知目標。

二、教法多樣、學法有效

本節課是一節有關計算機系統的專題複習課,楊老師對計算機系統的相關知識進行了回顧、總結提煉構建“網絡化”的知識結構使知識體系融會貫通,最後進行遷移應用以及訓練。

楊教師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學習習慣的培養。從學科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能力、思維特點進行相應指導。(計算機判斷題)

三、教師的教學主體引導作用突出

楊老師在本節課中能合理的設計問題,梳理知識,由選擇和針對性的提問,同時又有對學生的練習做出即時評價和講解;課堂設計目標明確,符合職大學聯考的知識要求。

四、複習目標明確

本節複習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對複習的內容精心選擇,合理安排。內容不是太多,練習也沒用一味追求難度。牢牢把握住本節課的重點知識,並且突破了難點。

五、氣氛和諧、教態親切、過渡自然

教師教學語言清晰親切,處處體現對學生的鼓勵、啓發、點撥,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配合默契,課堂氣氛和諧。

六、值得商榷的一點

計算機系統有馮諾依曼理論(兩點思想和五大部件)引出,板書是否應該有所體現。

《比應用》評課稿3

這節課的教學中, 鄭老師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的全過程,並在教師的激勵、指導和幫助下,獨立思考,探索,交流和感悟,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數學學習習慣。

在形式上,儘量採取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獨立動手實踐等形式,使每個學生儘量參與到課堂中來,課堂氣氛顯得十分活躍。

通過對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關實際問題的進一步探索,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認識更加深刻,這一切都爲以後學習函數等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節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問題驅動式教學。 鄭老師給學生提供了寬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經歷觀察、時間、交流、反思等活動,並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不是每一個問題都急於直接告知結論。此外,對於學習興趣等問題,應多創設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學生提供大膽猜想、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積極、愉快的氛圍中去體驗“學數學”和“用數學”的樂趣。

鄭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僅餘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而且基於學生的數學實際。難易適中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進一步萌發了探究的慾望,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串,層層遞進,有剃度的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交流,逐步突破難點。同時,教學採用了計算、討論等手段,更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如何分析實際問題的各種數量關係,進而建立方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這是這篇教學設計成功的地方。

《比應用》評課稿4

王老師面向閔行區的數學老師開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求平均數的應用》,這是五年級第一學期統計這個環節中的第四課時。我聽了這節課,有較多的感受:

1、王老師把書本中的教材加以修改,例題改稱了現在最爲熱門的上海世博會,這樣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學生感到很有興趣,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他們把學到的平均數運用到推算世博會的人數。

2、老師的提問能夠層層推進,在教學第二個環節時,提出的問題層層推進,如:從問“你們用什麼方法來測量教學樓?”到“哪個方法更合理些?”最後在問“怎樣用走路的方法來測量教學樓?”層層遞進,一題比一題提的細緻,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的培養。

3、老師能夠在教學中選取有效的精煉的題目,讓學生學到有代表性的練習,從一般到特殊,在從特殊推倒一般。達到的預期的學習目的'。

4、最爲一位年輕的男老師,王老師的優勢明顯,有着其特有的優點,學生喜歡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是在課堂中對於學生的表揚比較少,語言不夠豐富,上課缺少激情,整節課比較平,沒有起伏。

《比應用》評課稿5

《分數的簡單應用》是在學生學習了幾分之一、幾分之幾之的基礎上學習的,在前面的學習中分數都是表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而本節課則是平均分多個物體,這是對前面學習的深化。杜娟老師從導入到探究再到最後的練習都緊扣“1”是整體,可以是1個物體、2個物體、3個物體……

本節課杜老師以“你對分數有哪些認識”這個問題導入,既對前面的知識進行了梳理又引導學生說出“1”是整體,可以是1個物體、2個物體、3個物體……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內容。緊接着杜老師課件出示了教學例1,第一幅圖學生很容易說出它表示的分數,杜老師讓學生反覆說分數的意義。緊接着出示第二幅圖:把正方形剪開成了4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形,這個分數是多少。這時候學生在回答中出現了錯誤,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平均分什麼?誰是整體?進而讓學生理解整體可以是1個物體、2個物體、3個物體……前一個是平均分一個正方形,後一個是平均分四個正方形但是它們都表示同樣的分數這是爲什麼呢?通過比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表示把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分子代表取出的份數。這樣反覆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和整體。在教學例2中,平均分6個蘋果,有了例1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誰是整體,平均分成幾份,一份有幾個。這例2的'學習中杜老師設計了一個練習,用6個蘋果寫出不同的分法,並寫出分數。這時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寫出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這時讓學生思考都是6個蘋果爲什麼能出現不一樣的分數。

在練習中杜老師設計的題是這樣的,6個圓、9個圓、12個圓都平均分成三份,通過這樣一道題讓學生體會同樣是三分之一,但每一份都不一樣。這節課無論是練習還是探究新知都緊扣重點,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比應用》評課稿6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的“解決問題例8”。這個例題要求學生通過看直觀圖分析數量關係:將抽象的數學信息具體化,進而探討如何解決含有“歸一問題”數量關係的實際問題。本節課以“媽媽買碗”爲主線,通過學生熟悉的兩步計算,建立“歸一問題”的基本模型,讓學生理解歸一問題的解題思路:先算出“1”個單位的數量是多少,再根據題目中的其他條件算出“幾個”最後的結果。是歸一應用題的特點。

在閱讀理解環節。要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呈現數學信息。讓學生通過畫簡單的示意圖的方法,鼓勵學生嘗試畫圖方法進行數學信息的分析。由於三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不強,在課件的設計中,主要採用示意圖的方式,讓學生看圖理解題意。 在分析過程中,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要想求八個碗的價錢必須知道什麼?怎樣求一個碗的價錢?列式是什麼?知道了一個碗的價錢怎樣求八個碗的總價王老師教學從分式到綜合算式。使學生理解怎樣把分式寫成綜合算式。接下來用放手的方法,讓學生探索30元錢可以買幾個同樣的碗?比較這兩種方法做題的不同。使學生明白第一步都是求出每個碗的`價錢。不同點第二步。求總價用乘法。數量用除法。體會正規一和反歸一的不同。在此基礎上進行變式練習。練習用學生身邊熟悉的素材編題,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這節課後,我反思王老師教學過程,發現以下幾點不足:

1、課堂講的偏多,沒有放手給學生,擔心學生畫示意圖課堂上耗時過多,不能按時完成教學內容。在講例題時,來時出示了示意圖,少了學生畫示意圖理解題意,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題意。

2、在全課小結時,學生對於“求單一量”這一問題沒有讓學生不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老師直接出示。

3、今後要多研究教參,在教參的指導下,有目的地備課。

《比應用》評課稿7

肖浩彬老師執教的《求比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應用題》中,教師在教學國小數學應用題教學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教育理論指導教學

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心理學家認爲把智力因素、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推理因素看作是數學能力結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而應用題教學是鍛鍊學生思維的“磨刀石”。應用題教學主要幫助學生解決“想什麼”和“怎樣想”的問題。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育的任務是設法發展和鞏固兒童對克服困難、特別是智力性質的困難的樂觀主義信念。爲了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在集體中創造一種能夠進行創造性思維競賽的環境。”因此,國小數學應用題教學就是把應用題的教學過程變成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抽象推理及正確判斷等思維方法的訓練過程。以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目的。從而摒棄了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避免了把學生教“死”的問題。

二、運用模式的“四環節”進行教學

(一)理解新知

1.理解題意。首先要教會學生讀題。讀題時要慢一些,邊讀邊想邊理解,培養學生默讀題目的習慣,提高學生內部語言的水平。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爲分析數量關係做好準備。

2.分析數量關係。在分析數量關係時,由於學生的思維過程不同,可分兩種方法,一是綜合法。由條件推向問題,即由因尋果。二是分析法。由問題推向條件,即由果索因。肖老師在應用題教學中主要採用綜合、分析的方法。

3.列式計算。在明確數量關係的基礎上,根據四則運算判斷出每一步的計算方法,列成算式。教師在教學時,特別注意抓好理解題意、分析思路和指導解題方法的基本訓練,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分析應用題,啓發學生“一題多解”,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思路、採取不同解法。

4.驗算與答案。驗算的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根據題意對算式的'意義和計算過程進行全面複查;另一種方法是看計算出來的結果是否與原來的數量相符,在確保整個列式和計算過程全部正確的情況下寫出正確的答案。

在這一教學中肖老師還經常提出一些容易混淆的問題讓學生區分,找出錯誤的原因。訓練學生堅持正確的思維,養成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學習習慣。

三、練習鞏固

授課之後,再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的習題讓學生練,設計的習題要具備啓發性和趣味性。肖老師在講解應用題時,一般設計三種類型的練習題:一是基本訓練。應用題的類型與例題類似。指名到黑板前做(好、中、差生),其他同學在下面做。二是對比訓練。出一組應用題進行比較練習,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比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應用題”。

學生解題時,教師藉機瞭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加強分類指導,因材施教。

總之,通過練習,學生對知識加深理解,使知識轉化爲能力。

《比應用》評課稿8

3月22日,在學校理科教研組的組織安排下,我組全體教師觀摩了柏老師的八年級數學課——《勾股定理的應用》。

作爲一名上崗不到兩年的年輕教師,柏老師的進步非常大。這節課中,表現出的優點有如下幾點:

1、教師對教材吃的`透,對教學內容理得清,教學設計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教學環節齊全,有講有練。

2、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啓迪,且講授詳細。

3、板書美觀,能展現課堂教學的重難點。

4、在新授前能給學生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在後面的學習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當然,本節課也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和值得探討的問題,如:

1、未在預定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造成拖堂現象。

2、教師在問題的引導上包辦過多,用自己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自主思考。

3、本節課有尺規作圖內容,但教師未在課前提醒學生準備作圖工具,因此課堂上出現了個別同學“閒坐”的現象。

4、值得探討的問題:課本上有的練習題在課件製作時有無必要做成幻燈片。

總體來說,柏老師是這一節課是比較成功的,是值得我們觀摩學習的。

《比應用》評課稿9

大家好,下面我們進行評課。首先我說一說自己上完這節課的感受。

《有餘數除法的應用》是青島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雖然前一節已經接觸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但學會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能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難點。因此,我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理念。

一、在計算教學中,重視問題的探究性。

課堂教學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智慧感悟,就應創設活動化、開放化的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去嘗試,去摸索,實現所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

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我通過創設野營的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從情境圖中得到的數學信息,然後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集體交流。在學生列好算式後,我問學生“你爲什麼這樣列式?”“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麼意義?”只有多問幾次,才能讓學生加深影響,讓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豎式的計算方法掌握更加牢固。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通過學生自己在活動中獲得的模糊的感性認識,以及自己觀察黑板上的算式和同學之間的討論,展開思考,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豎式。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出發,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的形成之間,要讓學生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要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現實問題,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帳篷的信息窗時,我引導學生認真讀題,讓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思考“需要搭幾頂帳篷”的含義。對於這類通過計算,再聯繫生活實際,需要進一的類型題,學生很容易出錯。於是我沒有急於提出來,而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來發現問題。因爲這樣的設計會加深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我覺得這樣會達到一個更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數學思考的能力。

在有餘數除法的應用教學中,我還設計了這樣的2道題目,“做一件小風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以做多少件?”“媽媽包了20個餃子,每碗大約盛8個,需要準備幾個碗?”加強了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相互促進。

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同桌相互說說”、 “小組合作交流”等多種的互動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探究。

在本節課中,通過同桌相互說說“48個蘑菇,平均分給9個人。每人分幾個?還剩幾個?”豎式的意思,同桌檢查豎式的計算過程中,讓學生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小組交流,學生自己根據生活情境編有餘數除法的數學故事,並讓班級同學回答,互動性強,反映效果好。

雖然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在這節課中,我還是留有遺憾。我在學生列好除法豎式後,問學生“你爲什麼這樣列式,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麼意義?”爲了多問幾次,讓學生加深影響,但部分學生對豎式的試商掌握的不是很理想。有了這一次的經驗,我相信我今後在進行相同類型內容的教學時,一定會吸取這次的經驗和教訓,盡我最大的能力,把課上到更好。

接下來請於老師和彭老師結合觀課量表談一談。

於:通過觀察,我發現班上學生在本節課中學習興趣率達到90%以上,聽講注意力達到95%以上。由此可見,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較高,他們樂學善學。

通過對三個孩子思維方法、知識應用兩方面進行觀察發現:第一個孩子一如既往的積極主動,需要集體參與操作的活動他總能全心投入,有思考性的問題他也總是能高高的舉起手,爭取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二個孩子表現的也比較活躍,尤其在編有餘數除法故事的環節中,通過他對問題的解答可以看出他已經掌握了有餘數除法的應用。變化最大的是第三個孩子,在上課伊始他就對有餘數的除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爲自己爭取的第一個機會就是,到展臺前講解自己列的有餘數除法的豎式,雖然說不是很流利,但看得出,他眼神中閃爍着興奮,隨着解老師的引導,在愉悅、激動的情緒中感悟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本節課對三名典型學生課堂行爲觀察記錄我們也可以看出,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都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中能充分運用學習資源,通過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並能闡述自己的想法。在師生之間積極的思維互動中,發現了方程的本質,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彭:

一、觀察數據彙總如下:

全班共有40名同學,其中多數同學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自主、單獨起來回答問題的同學有28名,回答過問題的同學佔全班同學的70%以上。當然,學生的參與情況也不是完全一樣的,有1名同學答了4次,有2名同學參與比較積極,回答了3個問題,4名同學回答了3個問題,有8名同學回答了2個問題,有多數同學回答了1個問題。從學生應答問題的狀態來看,學生主動舉手率在91%以上,從舉手率看,學生參與度相對比較高,爲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奠定了好的基礎。從回答質量觀察,優秀率佔75%,以此看出,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投入了相對大的思考力,學生課堂參與的深度和質量相對比較高。從注意力集中情況看,其中出現精力不集中人數平均每個問題時段內2到3個人,注意度達到90%。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保持了非常好的注意度。從這個方面看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比較高。

二、根據以上數字產生的具體分析

根據以上數據的分析以及課堂上的觀察我們發現在本節課的學習當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的掌握度很好,都有信心回答,學生的行爲參與度高,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從孩子們聽課的神態和表情來看不舉手發言的存在如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不會,另一方面是膽小怕出錯,此外我們還發現有的時候是由於老師剛剛提出問題當學生還處於思考的狀態時老師就開始提問,這個時候學生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不知如何回答,這也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根據分析得出的結論

結合着上述的分析,我們得出了下面的結論:

1、簡單的問題舉手的人很多,這時候,老師把這樣的機會給那些普通的孩子或者是不舉手沒有自信的孩子,稍微有些難度的讓那些智慧型的來回答,這樣全班都可以參與進來。

2、爲了讓每個孩子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沒回答過問題的孩子可以舉左手,回答過問題的孩子舉右手。

3、要善於抓住時機,達到教學的有效性。在整節課的觀察中,我發現在課堂的開始,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與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是有關係的,即剛開始孩子的注意力會非常集中。在教學中,老師能緊緊抓住最佳時段展開教學,並在孩子的有意注意快要達到一定的臨界點時,馬上通過一定的措施和方法重新激發起孩子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上非常緊湊、不拖泥帶水。

在這個課例打磨中,有收穫,有不足,但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成長。評課活動到此結束,好謝謝大家。

《比應用》評課稿10

我認爲林老師的這節數學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密切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應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在研究現實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楊老師的這節課,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入新課的學習,老師所創設的情境,都取材於學生的數學現實中,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使教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更能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從而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的意識,滲透了實踐出真知的'思想和培養了實踐能力。

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節課的學習,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而學生始終都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放手讓學生探索,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一方面,凡學生能自己探索出來的決不包辦代替,凡心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暗示。在老師出世的問題時,,列出不同的方程,老師考慮到學生能獨立解決,因此教學時並沒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讓學生獨立去找,學生在找的過程鍛鍊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第二方面,學生始終處於“跳一跳”摘果子的學習狀態。在學生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由學生自己跳起來“摘果子”。在例題變式環節後,楊老師引導學生自己編題這樣的教學,能調動學生的自主力量,促使全體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自己動腦筋去想、遇到問題互相幫助,使學生始終處於“跳一跳”摘果子的學習狀態,從而使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享受學習數學的歡樂。在這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服務,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服務者、合作者,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落實。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楊老師敢於“放”,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從這節課的教學給我一個很大的啓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創造者。

不足之處: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新課改理念體現不夠。

《比應用》評課稿11

本節課既是槓桿知識的延伸,又爲後面學習“功”和“機械效率”做準備。所以,本節課在教學上起到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課堂上夏老師採用了:學生預習討論、學生實驗、教師引導總結、多媒體動畫輔助教學的方法;而學生採用觀察、小組交流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等方法進行學習。

首先引導學生根據預習瞭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一些基本知識,然後播放flash動畫引入新課,利用定滑輪讓學生親身體驗(小組完成)升國旗,然後聯繫槓桿的五要素分析滑輪的實質。通過組裝定滑輪和動滑輪,使用滑輪的優點和缺點一目瞭然。接着很自然地引出滑輪組,老師又利用了flash動畫畫出了滑輪組的'各種繞發,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我認爲較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課堂上夏老師注重了聯繫生活實踐,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滑輪的應用,對掌握課堂知識有很大幫助,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學理念。另外在探究實驗中,學生通過分析數據,感受收集數據信息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比應用》評課稿12

今天有幸聽了顧老師的課。課後顧老師詢問建議,我說:上得很好。板書突出重點,設計思路很清晰。前面的一半學生反映不錯,課堂效果也挺好。後排幾個學生明顯學習能力非常差,時常遊離。

顧老師的這堂課是練習卷的分析,是銳角三角比的應用。整堂課把練習題的解法分爲三種類型:直接求解、轉化求解和構造求解。可見作爲一名老教師,顧老師對題型的整理和把握還是很到位的。第一部分的題型是可利用現成的直角三角形來解決的。題目較簡單。第三題圖形較複雜,引出了轉化求解的方法。顧老師用一系列的問題來幫助學生整理思路:

“角B在直角三角形中嗎?”

“要知道什麼條件才能求出SinB?”

“還有什麼條件可利用?”

“∠B=∠DCB,那麼∠DCB在Rt△中嗎?”

“還有其他相等的角嗎?”

……

然後顧老師對這題進行了板書示範。我剛在思考爲什麼顧老師不讓學生自己寫過程,顧老師說:月考中一些同學知道解題思路,但是書寫過程很不規範。大家看看應該怎樣寫。原來顧老師的目的是很明確的。我又想是否可以讓一名學生上黑板寫過程,然後老師做修改呢?老師可以有意識的找月考中書寫不規範的學生上來寫,這樣對大家的幫助也許會更大。但是花時肯定也更長。

後面的一題圖形雖然不同,但有一些內涵沒有變化:都有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運用找與目標角相等的角來轉化。老師分析:要求的角在直角三角形內,但是無法直接求出它的三角比。於是要運用轉化的方法。教師分析了過程,然後讓學生自己書寫。我想如果有了上一題的示範修改,這一題獨立書寫後教師巡視並一個個修改,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老師再回到一開始的簡單題,把其中一條高去掉,引出在沒有直角三角形的情況下,要構造直角三角形來解題的方法。然後是相應的練習題分析。

顧老師的課有幾點很值得我學習:

1、顧老師分析題目節奏把握得很好,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我們學生的能力較差,絕大多數學生的思維遠遠跟不上老師。如果老師只顧自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學生則只能雲裏霧裏,不知所措。

2、顧老師能把握住題目中的基本圖形,很對題中的已知條件的分析,帶領學生尋找題中重要線索。一步步問題設計很細膩。

3、顧老師非常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很多次提醒學生擡頭看黑板。今天上課我也用了這一招,在重要板書時,反覆提醒學生擡頭看,效果很好。

聽完課,我也有幾點思考:

1、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幾何題。很多學生聽得懂,甚至一點就通。但是獨立解題能力很差,找不到正確的路。所以很多老師都很重視圖形中的基本圖型。但也有專家反對基本圖型一說,甚至反對歸類。我想基本圖形和適當歸類還是需要的,能幫助學生記憶和尋找線索。對於已知條件的分析和應用,是解題的`關鍵。但是每題的條件是不同的。如何給予無法獨立尋找解題思路的學生一個適用的方法呢?比如,看到某些已知條件可得出條件反射性的結論。又如,當圖形較複雜,圖中線較多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重新畫草圖,這樣便於一個個的重視條件,也能看清這些條件在圖中所起的作用。

2、課堂的教學目標的確定。一節課時間非常緊張,特別是幾何題的分析,非常花費時間。由於我們學生能力較差,對過程的整理書寫也存在問題。這節課主要是規範推理過程的書寫,還是思路的分析?也許不夠時間來兼顧,也容易分散重點。如果教學目標是三種解法的體會和掌握,那麼可以通過更多一些的圖形來着重講方法。而把解題過程的書寫放到下一節課,或教師課間一個個面改,就像改作文一樣。

《比應用》評課稿13

xxxx年4月16、17日海南省國中化學課堂教學評比,11位優秀的參賽老師充分準備,精彩獻課,引發了自己的積極思考。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王海燕老師的複習課,是我聽過最新穎的複習課,以快樂闖關的方式進行復習,不僅吸引了教師的眼球,而且吸引了學生,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到複習課堂中來。

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1.引入新穎,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

課的開始以將公主點成金人,國王想要解救公主,必須獲得神水,國王就帶着士兵通過闖關贏得神水,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要想闖關成功,必須具備闖關的工具:金屬活動順序表。學生一目瞭然地知道了複習金屬的化學性質知識。

2.快樂闖關,關注更多的學生參與

本環節共設置了五關,把學生分成了五個組,每個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闖關,若不完成可以由其他組進行搶答。每個組起來闖關的同學不能重複,重複要扣分。這樣做的目的爲了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能夠關注更多的學生參與,以學生爲主體,發揮了學生主體的作用。

3.引人入勝,複習課轉化成遊戲

將複習課轉化成遊戲的形式,既新穎,又有創意,讓人耳目一新。誰說複習課是枯燥無味呢?誰說複習課不能上出新意呢?王老師把複習課設置成闖關形式,關闖完了,學生也學習到了知識,一箭雙鵰,快樂闖關深深地吸引衆多老師和學生。

4.設置闖關問題具有階梯性、挑戰性,激活學生的思考,提升綜合應用能力

設置每一關卡中都有4個問題,這四個問題具有階梯性,層次性,有利於激活學生的

思考。比如第二關中設置的問題:

設置關與關之間也具有階梯性,前面三關是幫助學生對金屬化學性質知識的梳理,後兩關是提高學生對金屬化學性質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第五關“一席之地”,判斷錳元素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的位置,就必須應用到第二、三關的知識,提升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富有挑戰性。

個人思考:

1.沒有及時處理課堂生成資源,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困惑

在金屬與鹽溶液反應這部分的內容中,學生對金屬與鹽溶液反應的實驗現象並沒有真正掌握。比如在第三關拜求諸葛的教學活動環節片段,師:王老師問銅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的實驗現象,你看到了什麼?

生:有白色沉澱生成

師:沉澱嗎?再理一理

生:有銀白色固體生成

比如在第四關生活大爆炸的教學活動環節片段,如何利用化學方法檢驗奧斯卡、倫菲爾所制的黃金是假?

生;把鋅放在硫酸鐵溶液中把鐵置換出來

師:你用的`鋅哪來的?

生:銅鋅合金中的鋅

師:好,繼續

生:銅鋅合金中的鋅能把硫酸亞鐵溶液中的鐵置換出來,而銅不能

師:把銅鋅合金放在硫酸亞鐵溶液中,我應該看到什麼?

生:有沉澱生成

師:有沉澱生成,還是金屬的表面有什麼?

生:有其他物質析出

師:我們要正確地描述實驗現象

從這個班學生回答實驗現象情況來看,犯了兩次相同的錯誤,都說有沉澱生成,我認爲如果在學生第一次犯錯的時候加以指導和分析固體和沉澱的區別,讓學生從錯誤的現象中走出來,可能就不會犯第二次錯誤了,所以要及時地處理課堂生成資源,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還有當一個女生第一次說鋅和硫酸鐵溶液反應,接着繼續回答時才說鋅和硫酸亞鐵溶液反應,教師要及時地糾正學生的錯誤,也許有些學生還沒有分清楚硫酸鐵溶液和硫酸亞鐵溶液。

2.闖5關改爲闖3關,搶2關,形成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熱情

本節課通過分成5組進行闖關,每一個組闖一關,通過課堂發現學生已經定勢了,缺乏激情,還有可能就是給學生感覺的是反正是他們組的,我們已經完成任務,缺乏一種主動競爭的激情。我認爲將闖5關改爲3關,剩下2關可以設置爲搶答的形式進行激烈地競爭,競爭會刺激學生的神經,激發學生的熱情,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將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課。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有說的不好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比應用》評課稿14

本節課是新課標,新理念,新教材中的一節新內容(過去的老教材沒有),它要求學生學會對數據的採集,整理分析,通過建立函數模型對問題進行理論上分析,要求借助信息技術整合完成教學任務。可以說這節課是一種新的嘗試,新的教學試驗。

從課堂進行過程來看本節課是成功的,是一節具有示範性的數學知識與信息技術整合課。

一、特點

1、備課認真,課前準備充分,教案設計新頴實用,課件的製作非常精美,充分發揮了現代教學工具的`課堂效能,體現了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2、從教材的選取上看,能以本爲本,充分挖掘教材所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兩個例題,兩個練習,恰到好處。

3、課題引入比較自然。精心設計情境,恰到好處的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較快進入狀態,達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4、充分利用網絡和電腦與學科進行整合,並由此開闊了學生視野,發現了規律,驗證了結論,提高了課堂效率。

5、放手讓學生自行解決問題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展示自己的解答。學生即有在下面踊躍的發言,又有到臺上的展示,還有黑板上的過程板演,很好體現了“學爲主體、教爲主導”的精神。

6、注重學生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好地實現了“情感目標”及“能力目標”。

7、很好地使用了信息技術,設計了電子表格和幾何畫板兩種教學工具來進行操作(對數學學科來說這兩種軟件是高中數學教學常用到的)。應該算是解決這節課的比較好的兩個手段。是行之有效的工具。課堂上大多數學生能做到比較熟練操作。陟老師本人電腦水平也相當高,課堂中幾次出現的操作問題,都被他及時糾正過來。使得整堂課得以順利進行。應該是成功的和具有示範性的一堂課。

二、不足

一是本堂課結束前對開始的事例進行點題,就完美了。讓學生說出這個事例是指數函數模型。

二是時間安排上有點前鬆後緊,前段時間稍緊湊一點就更好啦。

《比應用》評課稿15

應用是拓展的操作形式,是將原理予以實際運用的過程。

雖然是同一課的內容,三位老師上出了不同的風格,每個人的課都有自己的亮點:

第一節是高老師上的,他在課前就與學生做了溝通,瞭解學生的前認知,課上不僅引導學生如可設計,還一起完善設計,學生們在老師有效的引導下,很多組當堂課就製作出了小車,還進行了比賽。高老師的課高科技的.運用很多,比如3D技術打印出來的輪子;iPad現場直播室外學生的空氣動力小車的運行情況。本節課的內容是知識的運用,高老師的教具也是對知識的運用,讓學生們體會到從古至今,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隨處可見。第二節課同樣也是讓學生以空氣爲動力,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設計一輛小車,比一比哪一組的小車跑得快。先把自己的設想畫出圖樣再能按照自己的設想去製作。以上兩位老師都讓學生運用身邊的材料讓學生動手製作以空氣爲動力的小車,還讓學生說出自己應用的主要原理。學生成功地運用科學原理,製作出了可以前進的小車,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第三節課也是同樣的內容,王老師執教的,她的教學流程與前兩位老師的不一樣,沒有讓學生動手製作的過程。她課前在每組的放了2樣物品,有修正貼與修正帶;雙肩背的書包與拉桿書包;直尺與摺疊尺;單層玻璃杯與雙層玻璃保溫杯……先讓學生觀察前一個物品,再對比觀察後一個改進後的物品,小組討論:這些新產品“創新”在哪裏?這種創新運用了哪些科學知識?學生們都很厲害,發言積極。本節課中老師還帶來了他們學校學生的小發明,一一展示給學生們看,並讓學生說說應用的主要原理,從而告訴學生髮明沒有那麼難,只要動腦筋,運用科學知識,你也能行。最後讓學生們自己來改進一次性的塑料杯。

本課意在引領學生不斷探究,加強學習與實踐,在學習中運用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應用是拓展的又一種途徑與形式。通過實際應用,學生將學習的原理物化爲成品,檢驗了原理的正確應用,增進了對原理自身內涵或與其他關聯原理的理解,提供了學生合作交流、質疑與改進以及成功體驗的機會。3位老師的課上都得到了體現,值得學習。

標籤:評課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