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最後一課》評課稿

其他2.55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那麼應當如何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後一課》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後一課》評課稿

《最後一課》評課稿1

上週,我上了一節公開課,教學內容是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當天晚上,聽課的教師就我的這節公開課作了中肯而全面的評價,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現綜合評課教師的看法,寫出評後感。

聽課教師大部分認爲我對這篇課文的內容理解深刻,對教材的處理把握較好,能針對課文內容結合自己的看法設計出較好的延伸問題,使學生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調動自己已有的情感體驗來談談自己的體會。並且在教學中加強朗讀的訓練。教師上課較投入,有激情,容易感染學生。

聽課教師都是本着促進開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的目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多恰如其分的建設性意見。

第一,大家認爲學生在課堂上真正開動腦筋、交流的時間不多,學生的發言機會(指全體)不多,教師的.教學設計在上課時的體現是一種形式和流程,因爲學生沒有充分思考回答,教師就把答案和盤托出。這或許是上課的內容較多,面面俱到,因時間的限制而導致的。

第二,教師的激勵措施比較到位。對回答好的同學能及時進行鼓勵,提高學生回答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第三,教師的教態自然,親和力強,開課前的準備充分,不足的是沒有爲聽課教師借好課本。

第四,板書規範,授課內容在黑板的主板面上體現,板書設計較好,體現主次性。

第五,對文章的難點──人物形象的講解思路新穎,充分利用圖片引導學生聯想。

第六,認爲本課的內容較多,有點雜亂,導致重、難點被遮掩。環節較多,還可以精當一些。

第七,關於資料的收集可以讓學生課前去收集,無需在課堂上出示。

大家的建議、意見都很精當、肯切、有的放矢。有的還附有解決的辦法,做到了提出問題,並且給了你解決的辦法;有的雖沒有講出解決的方法,卻能夠引起你的深思。當然,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然有些看法有失偏頗,但作爲教研活動,作爲公開課的評課活動,聽課教師的任何意見和建議都能給我做正面或反面的參照,於我是大有裨益的。

《最後一課》評課稿2

《最後一課》是一篇傳統的經典篇目,有出色的寫作技巧與深刻的主題表現。但最主要的是,這篇文章所寫的故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一定距離,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不太容易體會主人公的悲憤與沉痛。同時,又因文章篇幅較長,學生很容易被故事情節所吸引,而忽略了對細節的咀嚼品味與深層次的探究。所以,顧原源老師抓住文章重點,突出文章精髓,採取“長文短教”,抓住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從而突出課文最精華的部分。

顧老師按照“二期課改”的要求,在《最後一課》的教學中進行了認真的實踐和探索。

從顧老師的教學思路來看,這堂課的結構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情景教學,可以讓學生以儘快的速度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情感氛圍中去。如顧老師在教《最後一課》時,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語言,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尊嚴。學習、熱愛民族的語言,就是維護國家的尊嚴,就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篇反映愛國主義題材的作品《最後一課》。這篇小說一直被人們譽爲世界文學寶庫裏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爲什麼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說,會產生如此大的藝術魅力呢?”顧老師的話音剛落,教室裏就像沸騰的開水頓時議論紛紛,同學們熱情高漲。隨後,學生歸納了疑問——因爲文章裏的人物刻畫很有特色。於是顧老師順勢點出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習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描寫。顧老師結合教學目標,抓住時機,進行了一次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同時,這篇課文的教學就是在同學們如此高漲的熱情中開始了。

第二層次,圍繞目標,進行“研讀”。

顧老師圍繞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發揮其真正的主導作用。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圈劃小弗朗士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接着,讓同學讀讀議議,歸納人物性格,討論變化的原因,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悟人物描寫的欣賞點。然後,顧老師再選取課外相同題目、相同主題的文章(鄭振鐸的《最後一課》), 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訓練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真正起到了開發學生智能的作用。

第三層次,強化能力遷移,開發學生潛能。

顧老師在引導學生對本文的主要內容理解得比較透徹的基礎上,又即刻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把在課堂上習得的知識與學生原有的知識進行融合,讓新知識融化在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之中去,通過啓迪感悟,激活思維,重組了知識結構,培養了學生的創造精神。

如顧老師運用讀寫相聯的教學手段,以讀促寫。因這篇小說在寫作技巧上有許多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例如:以小男孩爲主人公的敘述角度,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詼諧幽默又不乏表現力的語言等等。顧老師有機地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結合起來,發揮學生的想象。她充分運用課外鄭振鐸的《最後一課》那篇材料,引導學生:“日本侵佔我國時,曾也強迫學校推行日語教學,這情形與《最後一課》極爲相似。假設你是那時的一個學生,你在這個教室裏上最後一堂國文課,你當時會有什麼想法?”讓學生參考小弗朗士心理活動描寫,用150字左右的片斷加以描述。

這一設計無疑是這堂課的亮點。顧老師適時地滲透德育教育,並引導學生進行心理活動描寫,這顯然強化了學生的能力遷移,開掘了學生的潛能。這種讀寫結合的收益,與平時佈置一篇作文,固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從以上三個層次可以看出,顧老師不但思路清晰,有梯度和深度,更主要的是體現瞭如下幾點教改精神:

(一) 教學目標明確,緊扣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展開,一線貫穿全課,脈絡清楚,打破了過去那種瑣碎、雜亂、一問到底的教學模式。

(二) 體現了由重“教”向“學”轉變,課堂上自始至終是以學生研討爲主。

(三)教者將知識與能力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由課內向課外的拓展、比較閱讀的訓練、讀寫結合的方法,無疑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這樣的訓練中,讓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雙重豐收,這是本節課開發潛能、強化能力訓練的典型例子。

(四)當然,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比較閱讀的深度不夠,學生髮言的面還不夠廣等等,這些尚須作更大的努力,筆者就不一一贅述了。

希望有志於“二期課改”的老師,一起努力,互相學習,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