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高一歷史教學13篇

歷史2.92W

高一歷史教學 篇1

爲進一步做好學科教研工作,促進全市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特制定本計劃。

高一歷史教學13篇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爲指導,以《課程方案》及各科課程標準爲依據,以省素質教育會議精神爲指導,以“大力推進教育教學創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爲建設殷實和諧、公平質優教育名市供給智力支持”爲實踐載體,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發展觀引領學科教研工作,全面提升學科教育教學質量。

二、基本思路

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爲重點,以打造高效課堂爲、實現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發展與突破;以強化網上教研爲契機,實現教研方式的優化和互補;以提高教研水平與實效爲目標,實現自身與師生的共成長。

三、重點任務和主要措施

(一)全面落實山東省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實施意見,規範學科教學行爲。

1、科學安排歷史學科課程,紮實推進課程改革。本學期的教學資料是歷史必修II與校本課程。

2、研究模塊專題教學的特點,更新評價理念。

(1)依據課程標準,全面落實課程目標。教師要認真學習、深入研究課程標準,準確把握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明確課程對教學實施提出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時要着眼於模塊或專題的整體設計,有機整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融入教學實踐。

(2)尊重教學規律,開展教育教學創新。既要繼承傳統教學中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貼合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學方式,堅持教學常規,也要根據新課程精神,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教師要異常注意做好備課、上課、課後反思三個環節的工作,借鑑、融合各派教學理論,與同伴、專家開展合作研究,不斷探索提高教學效率的途徑。

(3)轉變教學方式,打造高效課堂。要認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組織實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本事、創新本事和實踐本事。瞭解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的特點,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選擇適宜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媒體,提高教學質量。

(4)樹立正確的評價觀,採用多元化的評價其方式。

3、加強校本課程的研究與指導。培植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典型學校,適時舉辦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現場觀摩會。

4、加強學生選課指導研究,嘗試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結合。

(二)強化理論研究,深化課堂教學創新與改革。

1、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各個環節

針對課時少,教學任務重的形勢,我們應全面優化備課、說課、上課、聽課、評課、改課、反思等各個教學環節。充分準備課,高效落實課,開誠佈公聽評課,認真反思提升課。

2、進一步完善三種課型的基本環節

新授課的基本環節:創設情境、課標導航→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彙報交流→歸納總結、提升拓展→反饋訓練、鞏固落實

複習課基本環節:問題驅動、自主學習→重點難點、合作探究→知識梳理、點撥歸納→典例評析、深化提高→變式鞏固、拓展完善

講評課基本環節:考情展示→個性糾錯→典例分析→變式鞏固→補償訓練。

自查自糾→合作交流→問題彙報→教師點撥→典題鞏固→補償訓練

高一歷史教學 篇2

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擔任了高二年級六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其中兩個文科班,兩個理科班,教學的進度和難度不一。從教以來,如何有效地使用歷史新教材,如何使不同班級、不同層次學生能夠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是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的問題:

一、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我覺得以下幾個問題是首次必須要做的準備工作:

(1)認真研究課程標準,要從課程性質上明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深刻理解課程標準所闡釋的有關教材與教學課程理念以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課程目標,並依此建構科學的教學目標;

(2)認真研究高中歷史教材,要從教材的角度揣摩編寫者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從課程標準的角度評價高中歷史實驗教材的特色;

(3)認真研究學情,即瞭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狀況,據此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二、如何有效提高利用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成果

歷史教材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不僅要使用,而且要優化。對於歷史教師來說,用之於教學是職責,完善並使之利於教學也是職責。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有兩種現象要力求避免:一種是本本主義,教學“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種是將教材邊緣化,教學遠離教材。客觀地講,教材在體例結構、內容旨趣、圖文結合、自我檢測以及拓寬學生視野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切實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但從教學實踐的情況來看,教材內容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需要補充和加工。

(一)內容的補充。先行人教版的高中歷史課本在課程內容設置上以專題史爲標準,所以很多學生在歷史基礎的薄弱上比較薄弱,尤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彌補學生在這方面知識的欠缺。比如:必修(三)教材最後附有:“中外歷史大事年表”按照發展進程,將歷史事件進行了一次縱向和橫向的比較。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就時常會讓學生翻開這個表格,進行同時期重大歷史事件的比較,一方面,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歷史事件之間的共性,以及這種共性背後的緣由。另一方面也同時培養了學生分析、對比、歸納、對比的能力。

(二)適當的結構的調整。《第五單元: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這一單元的教學時,課本教材安排是兩課:《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15課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如果按照的教材順序進行教學,會讓學生容易產生誤解:比如忽略了三民主義,比如有學生搞不清三民主義指導下的資產階級革命發生什麼時期。所以在進行15課教學之前,必須要把下一單元內容和本單元的.聯繫進行必要的說明。這樣利於學生理解和接受。根據最近新課程改革的嘗試,我們感到,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應成爲高中歷史教材完善的過程,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科建設本身才能不斷進步和發展。

三、探索歷史教學的有效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課時與教學內容之間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尤其是文科班,需要深化的內容較多,需要鞏固的時間較多,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要立足歷史課堂,提高課堂時間的利用效率,摸索有效的教學模式。

隨着教學的不斷積累和摸索,在課堂教學中,我逐漸的做到了以下兩點:

(1)“三不講”

一是教學內容學生看書能會的不講,就讓學生看書;

二是學生之間通過談論能夠解決的不講,就讓學生討論;

三是學生討論不得,經老師點撥,能夠解決的也不講,就引導、點撥、啓發學生。

(2)“講”就講學生思而不得,經老師點撥仍不能解決的問題,講就要講徹底,打開學生的思路。當然,這是我追求的目標,實際操作中並不一定都能達成預期效果。比如在學習《16課三民主義》的時候,三民主義的內容,學生看書可以直接指出來。然後,引導提出問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要解決當時中國的哪些問題?學生討論會得出一部分內容,這時老師再進一步指出: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解決的問題區別在哪裏?學生經討論,思考往往也能得出來。最後如何對三民主義進行評價?怎樣理解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學生往往思而不得。

那麼,老師就要引導結合內容來評價,學生往往還不能解決,這時教師就要指出:三民主義三個主義主要涉及的其實是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是以孫中山爲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一個是經濟要求,這兩個要求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而且這兩個要求代表了當時中國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綱領中包含了這些方面我們就可以說它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了。在這過程中,只有最後的評價問題確實有些難度,需要教師講解,其他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學生看書和討論,由學生來解決,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高一歷史教學 篇3

新學期又開始了。爲了以後的工作更順利,特制定本工作方案,請領導多批評指導。

一、教材分析

高一上學期把歷史作爲政治文明的必修課來學習,主要體現了人類社會和政治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密切相關,相互作用。瞭解中外歷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人物,探索他們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和影響,學習必要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二、學生現狀分析

今年在16級,7級,8級,94級教歷史教學。通過初步接觸和了解,發現學生的歷史基礎相當薄弱,他們在

2、過程和方法:學會收集政治活動的數據,進行初步歸納和分析;學會從歷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歷史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社會歷史發展中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能夠科學地評價和解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從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進程,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確立人生理想。

三、工作措施

1、加強學生基礎知識質量,提高學生知識應用水平

要牢牢記住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知識,準確理解。要注意如何把基礎知識的學習與複習中的特殊問題和熱點問題聯繫起來;需要研究如何整合教材,如何加強三大必修模塊內容之間的嫁接與銜接,如何整合選修模塊與必修模塊之間的銜接;要研究讓學生腳踏實地地掌握主要歷史知識的方式方法,做到記憶牢固、理解準確、應用靈活。

2、加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針對學生在知識轉移能力、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思維能力和考試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應採取有效措施

(1)研究如何實施問題意識教學,即如何在複習教學中滲透問題意識,將教材中的陳述性歷史事實轉化爲問題性材料,將歷史轉化爲質疑和質疑歷史,鼓勵學生髮現歷史事實之間的因果轉化關係,將歷史知識序列轉化爲歷史問題序列。

(2)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理論理解能力,即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把自己的理論觀點轉化爲理解歷史的思維方法,從而全面、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3)研究實施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和方法,即如何將各種能力培養與具體的歷史知識和一定的方法技能相結合;如何將能力培養融入教學、測試等環節和各種教學活動中,使能力培養內容有針對性、有方法性、有規律,以期有效提高學生回答歷史問題的基本能力。

(4)研究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答題能力的措施和方法,使學生正確理解材料信息的含義;能準確總結提取有效信息;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加強學生寫作答案的規範化

初步設想通過教師明確要求、樣本展示、個別指導、截止日期四個環節,開展強化學生寫作答案的規範性培訓。

通過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實現三個教學目標:一是放慢腳步,夯實基礎;二是整理線索,搭建結構;第三,注重能力,符合大學聯考。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應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爲目標,全面整合教材,優化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在提高綜合素質的基礎上,提高歷史學科的學習能力和綜合探究能力。

四、職業成長計劃

這學期我們繼續努力學習,廣泛涉獵學科、現代教育技術、教育理論、教學理論和學生管理理論,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和培訓,對素質教育和高效課堂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積極參與教學和科研改革,並將成果付諸教學實踐。

高一歷史教學 篇4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 427、429-432班的歷史教學工作,經過一個學期對於學生的接觸和了解,爲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特作教學計劃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高一歷史學科採用人教版教材,教學內容是歷史必修二,是經濟專題史,主要反映了人類社會經濟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經濟活動是賴以自下而上和發展的基礎,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且它在政治、文化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所以必修二在三門必修課中佔據特別重要的地位。要求學生在瞭解中外歷史上重要經濟制度、經濟政策、重大經濟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礎上,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經濟史的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習的難度增大。

二、具體教學時間安排:

第一週~第四周: (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準備好段考)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二單元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五週~第九周: (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準備期會考試)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十週~第十四周

第五單元 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第六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第十四周~十八週

第七單元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八單元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十九周~學期末 本學期總複習,準備期末考試。

三、補充說明:

考慮到本學期期間涉及到會考大學聯考等會佔用一定的教學時間,將視特殊情況隨時再調整教學安排。

四、教學措施:

1、認真教好每一堂課。上課是整個教學的中心環節,採用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激勵學生的學習,激活學生思維。同時重視基礎知識,搞好學科內專題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注重知識遷移,培養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歷史知識趣味化。努力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採用“ 情境教學”,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愉快中學到知識。

3、教學過程中以學爲主,真正做到“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學案導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加強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合作是一種體現個人品質與風采的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4、耐心輔導每一個學生,認真批閱學生的每一次作業。搞好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及時反饋教學,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5、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使每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發揮,個性得到張揚,提高課堂效率。

高一歷史教學 篇5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我們今天學習歷史,不僅爲了瞭解過去,更多的是爲了現在和未來,爲了減少在現實生活中走彎路,爲了更好地預測未來。而如火如荼進行的高中的新課程改革也恰恰賦予了歷史這門學科新的生命力。作爲一名高一歷史教師,在我半年的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學習和鑽研教育方法,以及與同學生的親密接觸中,逐漸的瞭解到相關知識。下面,我就高一歷史教學談幾點粗淺認識:

下面,我就高一歷史教學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研究教材,做到心中有數。

1、充分利用教材,以黨史爲線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宏觀掌握、理清線索,構建教材的總體框架。劃分歷史分期,在每個階段弄清重大歷史事件,講清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3、對教材進行適度的拓展。我們常說,老師和學一是一捅水和一滴水的關係。爲了使學生學到一點知識,老師必須把與此相關聯的其他學科知識相聯繫,進行綜合、歸納、分析比較,知其來龍去脈。

二、研究教法,做到得心應手。

正確的、合理的、科學的教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對於重大歷史事件、多用講解法,講清重大事件發生的.背景,內容和影響及其地位,對於每章每節,講清前後聯繫,每章一總結,一複習。

2、情景教學法。創設情景,儘可能地再現當年的歷史畫面。

3、表格式教學法。歷史教學中,重大歷史事件的比較,可以用此方法,一目瞭然。如《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比較》,1942年與1957年整風運動的比較等。

三、研究學生,做到知彼知己。

1、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男同學喜歡學習歷史,認爲這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將來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而女同學不喜歡學習歷史,認爲過於古板,缺乏人情味,在高一歷史多次考試中,不及格的同學中,2/3是女生,而在高二文理分科時,這些不及格的女生大多學習文科。所以,我就要求他們熟記課本上的歷史知識,再慢慢認真體會、領悟。因爲女生的心細,而歷史又多要求記憶。

2、每月考一次,徵求學生意見一次,瞭解學生的心聲。

3、做好差生的轉化工作,消除“木桶效應”。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說過:讓所有差生都變成優秀生,是不現實的,但讓他們都有提高,總是可能的。經過努力,差生的學習成績都有提高。

四、加大管理力度,從嚴要求學生,是我們永恆的主題。

1、加強課堂管理。

2、按時收交作業。

3、月考結束後,督促退步者找出差距,尋找原因。

4、重視每次考試,考前認真地複習。

5、設立會考倒計時牌,警示學生。

6、各班建立歷史學習互幫互助小組,由每次考試成績優異的學生,幫助成績較差的同學,每次考試過後,重新總結一次。

高一歷史教學 篇6

一個學期的時間過去了,本學期教高一年曆史,如何把新課標的精神貫徹到具體的歷史教學中,對我來說壓力大,俗話說有壓力纔有動力,所以在這一學期除專業知識的不斷學習積累外,教學工作中我倍加努力,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努力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在教學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的努力方向.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師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師從“會教”到“會學與會教”結合起來的過程。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過程。

我們知道歷史新課標講究的是教學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知識與能力是指: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這裏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課標的這種教法顯然是不符合我們這裏的實際情況的。那麼,在學生沒有任何歷史基礎的情況下,我們來如何開展歷史教學?這就是我現在面臨的問題。

一,自己在教學中得到的體會

1,在教學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對於剛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來講,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高一一年教下來,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啓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三,今後努力方向

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高一歷史教學 篇7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在實行新課改後,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完成哪些教學任務呢?我們認爲關鍵在於擺正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問題。在新課程的教學大綱中,有許多教學內容,包括我們以前認定的重點主幹知識,現在都被冠以“瞭解”、“知道”、“感受”、“課外閱讀”等要求,一些章節的教學目標中還有“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大部分學生掌握和少數學有餘力的學生掌握”的層次性教學目標。

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及實際的教學時間來確定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如在學習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爲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其次注意到“簡述”和“瞭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瞭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後根據上下節的課標內容,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

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日本、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這樣的目標定位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有效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事實上高一學生由於學習水平、學習時間、學習目的的限制,不願意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把握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轉換問題情境,將問題進行類化

這是實現知識遷移的關鍵。問題情境是問題的呈現方式。一個問題的呈現方式與構建的認知結構越接近,就越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要注意問題情境的轉換。

1、對問題進行“變式”。“變式”是對問題的變換樣式,“變式”的目的是轉換問題的呈現情境和樣式,以使其與學生所構建的認知結構相接近,爲知識的遷移和問題的'解決做準備。如,20xx年大學聯考文科綜合試題長城題中的一問:“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的繁榮與西漢以來對西北的長期開拓有密切關係,請參照材料(略)和所學知識分析漢長城如何促進了西北地區的發展。”

這裏面的“所學知識”即是在平時學習中的書本上的知識,但是在教科書中卻沒有關於魏晉時期經營河西地區的內容,也沒有關於漢長城促進河西地區經濟發展的內容,這樣,本題便無法納入所建立的知識結構中。

因此,需要將本題的呈現情境進行轉換,以接近或適應所構建的知識結構的情境。如,根據材料所知修築長城是西漢開拓河西地區(西北地區)的一個舉措,代表了西漢經營西北地區的努力和活動,因此可以將此題變換爲“分析西漢、東漢爲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所做的努力及影響”,便可將該題納入到所構建的知識結構中了,可以順利地遷移“西漢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入侵、設置西域都護、使者校尉”等內容進行分析和回答。

2、依據問題與認知結構間的共同因素,將問題進行“類化”。“類化”是指將問題納入相應的同類知識結構中,並從這個結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過程。在轉換問題的情境後,根據轉換後的問題與認知結構間的共同因素和聯繫,將問題與知識結構、新知與舊知、未知與已知相“鏈接”,利用所構建的知識結構去“類化”這個新問題。如上題,問題的情境進行轉化後,便將該題“類化”到學生已構建的關於“西漢處理民族關係的舉措和意義”的認知結構中,在這個結構中易於找到解決的途徑和方法。

三、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普及高中教育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內容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內容結構化。

我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總之,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不斷更新。我們在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同時,也加強了集體備課,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高一歷史教學 篇8

中學歷史教材遵循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指導,做到史學觀點和歷史材料的辯證統一,史實與理論的有機結合。這就要求歷史學科的教學應堅持史與論的結合,既要求學生了解具體生動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更要從歷史事件和現象中分析歷史理論,理解本質的、規律性的東西。當前高中生的“史論結合”能力還比較差,有的雖有史論,但貌合神離;有的以理論做結論,言之無物;有的雖有充實的史實,但理論單薄。這些問題的出現,表明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在史論結合方面存在問題。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學生“史論結合”能力,本人有如下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提高對“史論結合”的認識

首先,理解史論結合的關係,是正確處理史論結合的前提。“史”是客觀反映歷史的基本材料,是進行歷史理論思維的起點和載體,脫離了史料這一根本,理論的思考便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史論結合”的教學便成了空中樓閣。這樣的理論教學只能是灌注式的,是刻板僵硬的教條,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所謂“論”,是在對歷史事實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有一定見地的觀點或結論,是對史料研究、分析、概括、論證的產物,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較強的理論性。只有從史料出發,才能形成正確的'理論;科學的理論又對史料的研究起着指導作用。這是歷史教學研究的真正價值所在。

其次,加強“史論結合”的教學是教學大綱和大學聯考歷史科考試說明的要求。貫徹落實大綱的要求,就體現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是對考試說明要求的重視,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科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應吃透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挖掘、拓展,將史實和理論有機結合,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把學科能力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二、堅持理論從史料中來,再到史料中去的方法

(一)堅持理論從史料中來

教育重在理解,理論是認知的結果,往往並沒展示得出結果的思維過程。如果在教學中只進行理論傳授而忽視史實的闡發,學生就很難真正理解。因此,堅持理論從史料中來的教學方法,既要努力挖掘史料中蘊含的理論因素,又在史料講述時深刻闡發理論知識。比如,戰爭的爆發,從英國對華的侵略政策和林則徐虎門銷煙的關係,來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英國發動戰爭是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引起的嗎?然後進一步引導,爲什麼會有虎門銷煙的壯舉?學生自然會明白,是英國向中國大量,造成白銀外流,社會風氣敗壞。而英國從殖民地裝運來華,是要擺脫中英貿易的逆差地位,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對外進行殖民擴張的需要。可見,英國的侵華政策是一以貫之的,貿易是其手段之一,而虎門銷煙是引起戰爭的偶然事件,是事件的導火索。即便沒有虎門銷煙,中英之戰遲早要爆發,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堡壘一定會被列強的堅船利炮所攻破。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具體生動地瞭解必然性與偶然性的關係,因爲有具體歷史事件的依託,便於理解和運用。

(二)堅持理論到史料中去

訓練學生掌握歷史理論不是教學的目的,而是讓學生獲得一種手段,能運用理念對材料進行分析,解決問題。理論到史料中去,是強調學生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要讓學生動腦動手,在反覆訓練的基礎上得到能力的提高。理論到史料的訓練有以下兩個主要途徑:第一,教師在講授理論觀點時,不能只講理論,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要儘可能多地舉證史實,以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比如,對於“時勢造英雄”的觀點,應當啓發學生列舉出蘇秦配六國相印、秦始皇統一六國、克倫威爾領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俄國彼得大帝改革等事例。

同時,在講授史實時,應該講清史實中蘊含的理論知識,要訓練學生用理論對史實做出解釋。第二,多利用習題進行訓練。題目的類型多種多樣,不拘一格,可以是材料解析題,可以是問答題,也可以是選擇題。比如,選擇題秦始皇大興土木,修阿房宮,築驪山墓,今天的史學家多貶其“徭役繁重”;隋文帝土木建設規模也不小,如:

營建大興城,設倉庫,開運河,但是今天的史學家多誇讚其功。究其原因是( )

A.評價標準不一樣,史學家褒貶各異

B.民間已成定論,史學家只好附從

C.歷史人物貢獻不同,史學家褒貶自然不同

D.古史如此評價,史學家斷難翻案。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解答,能夠有效訓練學生運用辯證的觀點和人本思想理論的能力。在訓練中,不要求學生作純理論的闡述發揮,而應以理論觀點去詮釋史料,從史料中表述出理論含量。

綜上,我們認爲,應高度重視高中歷史教學中史論結合的教學,從理論和實踐的層面都應加強探索,尋求高效的教學途徑,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認識、運用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高一歷史教學 篇9

本學期在全組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歷史備課組活動按時、有序召開,每位老師都積極準時參加,進行集體備課,共同探討如何上好每一堂課,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比較好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教研工作,現小結如下:

(一)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樹立現代教育的觀念

學校安排經常組織老師對新課程標準、課改理論進行學習,使老師初步把握新課程的.基礎理念,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內涵,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研討、分析教材。做到課堂教學的完全公開,逐步形成了互相觀摩、積極研討的好氛圍。

(二)科學規範常規管理,保證素質教育全面實施、促進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

1、備課方面:積極開展“備、上、說、評、寫”爲形式的“常規教研”活動。全組教師都能在深入地鑽研課標和教材的基礎上,認真寫好規範、詳細的教案。

2、作業佈置方面:本組老師都能按要求佈置作業,《學習指導》和填充圖冊,並要求在課上嚴格、獨立、認真、保質、保量完成。

3、抽查識記情況:每節課上新課之前,先檢查上節課的知識識記情況,讓學生“溫故而知新”,更好地進入下一堂課的學習。

4、聽課方面:本組老師按規定完成聽課任務,經常互相聽課,互相探討,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並進行有目的地評課。

(三)抓好課題研究,提高課題研究質量

教學形式疑問化和開放化。通過創設教學情景,設計程序式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逐步進行探究發現,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爲學生設置一些新問題,向學生介紹問題的條件,指導學生觀察、分析,而不把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讓其自己去思考探索,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得出結論,教師及時點評小結,指出最佳途徑,揭示正確的規律和一般方法。

(四)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在取得一些成績的同時,我們也面臨着一些問題和挑戰,這裏我們提出幾個思考:如何讓教師更新知識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如何讓教師儘快地轉變觀念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起主體作用,而教師只在課堂上重視引導點撥?如何加強學科之間的滲透?如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歷史,在歷史學習中又能感覺到無限的快樂?如何讓學生既能鍛鍊能力,又能在考試中成爲名副其實的“不倒翁”?這些問題將是我們今後工作的方向。

高一歷史教學 篇10

新學期開始,爲了更好的配合和完成本學年的歷史教學任務,特制定此教學計劃,內容如下:

一、教學內容:

高一歷史必修(I)是政治文明歷程。着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

二、指導思想:

新高中課程計劃在明確高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確保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方式轉變等方面作了積索。所以教學中應緊跟高中課程改革的步伐前進,爲了適應這一形勢,確保大學聯考的順利推進,確保高中教育質量的穩步前進,教學中要切實有利於廣大學生的自主發展。

三、教材分析:

人類社會政治領域中的問題是極其複雜的。

歷史必修(I)的8個學習專題,共27課。主要是瞭解人類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等基本史實,正確認識歷史上的階級、階級關係和階級鬥爭,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習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社會歷史發站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市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從而樹立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鬥的人生理想。

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人類的政治活動既受制於經濟和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又發作用於經濟及其他活動,給社會發展以巨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學習歷史,瞭解人類社會政治領域中的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學情分析:

高一年級共5個班,每個班將近50個學生,生源質量高低不一,因此,我在教學當中一定要進行分層次分階段地鞏固和提高。針對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則要進行一定較難的作業佈置和試卷的佈置。針對學情和特點略講某些章節教學中一定要重點突出詳略得當,並以基礎知識爲主。

五、教學方法:

綜合考點內容,突出學科內的知識銜接,注重學科間的'貫通,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基礎訓練,重在運用;拓展訓練,重在提高;綜合訓練,重在發展。使學生既從“點”上拓展,有能對所學知識點結合,融會貫通。

高中歷史教材的主體結構按“學習專題”購建。共八個學習專題,包括導語、學習建議、主要介紹專題的歷史發展線索或學習重點,並提出一些學習方法上的建議。正文後輻射自我測評、材料閱讀與思考,以拓展我們的知識面,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歷史上的政治活動是豐富多彩、極其複雜的,他與經濟活動、文化活動一起構成料人類歷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動。只要同學們潛心學習,細心探究,就一定會有許多預料不到的收穫,感悟許多歷史的真諦。

高一歷史教學 篇11

一、教學安排:

二、指導思想:新高中課程計劃在明確高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確保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方式轉變等方面作了積極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學中應緊跟高中課程改革的步伐前進,爲了適應這一形勢,確保高貴的順利推進,確保高中教育質量的穩步前進,教學中要切實有利於廣大學生的自主發展。

三、教材分析:人類社會政治領域中的問題是極其複雜的。教科書選取的糾葛貫通古今、關聯之外的學習專題,瞭解人類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等基本史實,正確認識歷史上的階級、階級關係和階級鬥爭,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習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社會歷史發站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蔥人治到法治市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從而樹立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鬥的人生理想。

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人類的政治活動既受制於經濟和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又發作用於經濟及其他活動,給社會發展以巨大的影響。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曾指出: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 換句話說,代表一定佳績利益的社會集團、社會勢力及其個人在國家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國際方面的言論和活動都是政治。因此,我們學習歷史,瞭解人類社會政治領域中的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學情分析:高一年級共一個班近四十個學生,生源質量參次不齊,教學上一定要進行分層次分階段地鞏固和提高。針對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則又要進行一定的較難的作業佈置和試卷的`佈置。針對學情和特點略講某些章節教學中一定要重點突出詳略得當,並以基礎知識爲主。

五、教學方法:綜合考點內容,突出學科內的知識銜接,注重學科間的貫通,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基礎訓練,重在運用;拓展訓練,重在提高;綜合訓練,重在發展。使學生既從“點”上拓展,有能對所學知識點結合,融會貫通。

高中歷史教材的主體結構按“學習專題”購建。共九個學習專題,包括導語、學習建議、主要介紹辦專題的歷史發展線索或學習重點,並提出一些學習方法上的建議。正文後輻射自我測評、材料閱讀與思考,以拓展我們的知識面,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歷史上的政治活動是豐富多彩、極其複雜的,他與經濟活動、文化活動的呢個一起構成料人類歷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動。只要同學們潛心學習,細心探究,就一定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感悟許多歷史的真諦。

高一歷史教學 篇12

國家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其中明確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一個學期的時間過去了,本學期由於我教高一年曆史,高一年雖然還是用舊教材,但如何把新課標的精神貫徹到具體的歷史教學中對我來說壓力大,俗話說有壓力纔有動力,所以在這一學期除專業知識的不斷學習積累外,教學工作中我倍加努力,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努力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在教學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的努力方向。

一,自己在教學中得到的體會

1,在教學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對於剛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來講,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高一一年教下來,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啓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高二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後努力方向

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高一歷史教學 篇13

在這新學期裏,我決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以課改爲中心,以科研爲導向,注重課堂常規教學,在學習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一、指導思想

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爲指導,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教學設計與學生的學習方式整合,使歷史學習成爲一個不斷積累歷史知識、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成爲一個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一個逐漸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的過程。通過歷史學習,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瞭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二、總體教學目標

依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整合人民版歷史教材,在改革中創新,在探索中提高,爭取高一年級歷史學科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教學措施

1、深入鑽研新課程教材,依據歷史課程目標,針對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精心地設計歷史教學課堂。在集體研究的基礎上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

2、認真教好每一堂課。上課是整個教學的中心環節,把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引入課堂,採用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激活學生思維。同時重視基礎知識,搞好學科內專題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注重知識遷移,培養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3、採用“情境教學”,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愉快中學到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4、習題要精選。教師要立足校情、學情、優化精選習題。做到習題要精選,反饋要及時。要通過習題講評評出方法、規律,同時還要強化學生對試題的掌握。進行復習時,重在理清每一專題的框架,儘量使每一專題重點突出,邏輯清晰。

標籤:高一 教學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