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2篇)

歷史1.18W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歷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2篇)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 篇1

今年,我擔任高一年級的歷史教學工作,與去年相比,我在教學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第一,上課時的條理性更強了,能夠較好的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並且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第二,在這一年的教學中,我對課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能夠較好的做到結合新課標的理念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使課程內容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第三,在講課過程中,能夠較好的做到根據課本內容選擇恰當的歷史資料,包括文字、圖片、影像等方面的資料,儘可能的爲學生展現一個鮮活的歷史。

通過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們帶來的多多益處:

一、回顧經歷,積累經驗。教師在上每節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着寶貴的經驗教訓。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爲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祕訣。

二、發現問題,尋找方法。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

對於學生來說,如何教學是我們作爲老師的又一大重要責任之一,要對得起學生對得起自己:

一、責任重大。備課,要新課、複習課一起備,但責任心讓我非常明確,教師努力的一切關乎學生的未來,一定要用百分百的精力與耐心去備課,這樣纔可以說得上對得起學生、對得起身爲教師的這顆心。作爲老師,在學習上必須對學生進行指導。這時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心情與學情的調節,既要系統知識體系,也要不斷滲透方法,用一顆充滿責任感的心去與學生交流,那麼學生會以一種重視但心中很踏實的感覺走好這一年。這是給教師本人和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的氛圍,這很大程度上源於教師的責任心,責任重於泰山,實際上何止於此!

二、學習、學習再學習。教師這個行業決定着這是一個不斷學習的行業,但隨着時間的累積可能人們更重視經驗的積累,但實際上經驗一定要與學習相結合這樣二者才能真正煥發魅力。

三、多與學生交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瞭解他們的需要。成績好的學生需要在難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績中等的學生系統知識,化解過去遺留的難點和盲點;對於成績較差的學生要強化基礎提高應試技巧等等,這都需要需要區別對待,而這與學生的主動交流分不開,有些問題用一種開放的心態與空間讓學生和老師交流起來課堂活躍,學生自主學習氣氛很強,老師和學生都會進步。而且一定要記錄和沉澱這樣一年下來纔會留下很多。

總之,教學反思能力並不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或是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自我培養和自我提升。因此,今後我要善於對自己的工作回過頭來總結,坐下來反思,“實踐出真知”在不斷的教學及反思過程中形成和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高一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 篇2

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擔任了高二年級六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其中兩個文科班,兩個理科班,教學的進度和難度不一。從教以來,如何有效地使用歷史新教材,如何使不同班級、不同層次學生能夠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是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的問題:

一、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我覺得以下幾個問題是首次必須要做的準備工作:(1)認真研究課程標準,要從課程性質上明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深刻理解課程標準所闡釋的有關教材與教學課程理念以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課程目標,並依此建構科學的教學目標;(2)認真研究高中歷史教材,要從教材的角度揣摩編寫者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從課程標準的角度評價高中歷史實驗教材的.特色;(3)認真研究學情,即瞭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狀況,據此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二、如何有效提高利用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成果

歷史教材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不僅要使用,而且要優化。對於歷史教師來說,用之於教學是職責,完善並使之利於教學也是職責。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有兩種現象要力求避免:一種是本本主義,教學“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種是將教材邊緣化,教學遠離教材。客觀地講,教材在體例結構、內容旨趣、圖文結合、自我檢測以及拓寬學生視野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切實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但從教學實踐的情況來看,教材內容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需要補充和加工。

(一)內容的補充。先行人教版的高中歷史課本在課程內容設置上以專題史爲標準,所以很多學生在歷史基礎的薄弱上比較薄弱,尤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彌補學生在這方面知識的欠缺。比如:必修(三)教材最後附有:“中外歷史大事年表”按照發展進程,將歷史事件進行了一次縱向和橫向的比較。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就時常會讓學生翻開這個表格,進行同時期重大歷史事件的比較,一方面,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歷史事件之間的共性,以及這種共性背後的緣由。另一方面也同時培養了學生分析、對比、歸納、對比的能力。

(二)適當的結構的調整。《第五單元: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這一單元的教學時,課本教材安排是兩課:《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15課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如果按照的教材順序進行教學,會讓學生容易產生誤解:比如忽略了三民主義,比如有學生搞不清三民主義指導下的資產階級革命發生什麼時期。所以在進行15課教學之前,必須要把下一單元內容和本單元的聯繫進行必要的說明。這樣利於學生理解和接受。根據最近新課程改革的嘗試,我們感到,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應成爲高中歷史教材完善的過程,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科建設本身才能不斷進步和發展。

三、探索歷史教學的有效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課時與教學內容之間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尤其是文科班,需要深化的內容較多,需要鞏固的時間較多,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要立足歷史課堂,提高課堂時間的利用效率,摸索有效的教學模式。

隨着教學的不斷積累和摸索,在課堂教學中,我逐漸的做到了以下兩點:

(1)“三不講”一是教學內容學生看書能會的不講,就讓學生看書;二是學生之間通過談論能夠解決的不講,就讓學生討論;三是學生討論不得,經老師點撥,能夠解決的也不講,就引導、點撥、啓發學生。

(2)“講”就講學生思而不得,經老師點撥仍不能解決的問題,講就要講徹底,打開學生的思路。當然,這是我追求的目標,實際操作中並不一定都能達成預期效果。比如在學習《16課三民主義》的時候,三民主義的內容,學生看書可以直接指出來。然後,引導提出問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要解決當時中國的哪些問題?學生討論會得出一部分內容,這時老師再進一步指出: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解決的問題區別在哪裏?學生經討論,思考往往也能得出來。最後如何對三民主義進行評價?怎樣理解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學生往往思而不得。

那麼,老師就要引導結合內容來評價,學生往往還不能解決,這時教師就要指出:三民主義三個主義主要涉及的其實是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是以孫中山爲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一個是經濟要求,這兩個要求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而且這兩個要求代表了當時中國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綱領中包含了這些方面我們就可以說它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了。在這過程中,只有最後的評價問題確實有些難度,需要教師講解,其他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學生看書和討論,由學生來解決,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