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試卷分析15篇

歷史1.78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有考試,接觸到試卷,試卷是課程考覈統計分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試卷的信度、效度、區分度、難度四個方面。你知道什麼樣的試卷纔是規範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歷史試卷分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歷史試卷分析15篇

歷史試卷分析1

一、試卷概況

二、試卷特點

1、從試卷資料上看,貼合新課標規定的知識點及潛力層次要求,立足課本,注意考察學科的基礎知識,尤其是重點知識與主幹知識。如秦的統一,商鞅變法,漢武帝的大一統,三國鼎立,張騫出使西域,史記,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試題角度新穎,表此刻選取題上,很多題都有一個題引,引導學生走近歷史,感悟歷史,進而考察學生再認歷史,理解歷史的潛力。

3、試題體現了生活化色彩,從生活中的習俗或節日切入,引導學生感知歷史是過去的此刻,此刻是將來的歷史,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這種切入點貼合學生認知水平,易於激起學生的興趣。

4、試題體現了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延伸,要求談認識,體會,啓示等,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這些潤物無聲,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5、試題體現了較強的時代性特點。關注社會熱點,緊密結合社會現實,回顧歷史,聯繫這天,史爲今用是近幾年歷史命題的重要特點,本次試題也體現了這一特點。

6、試題體現了較強的綜合性特點。注重學科內主幹知識的交叉滲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思維。如材料第24題:既以時間爲經,考察了臺灣的。歷史與現實,又以地域爲緯,考察了四川地區的工程與三國時期的政權名稱,爲學生勾勒出一個縱橫交錯的歷史網絡,並且還與鄉土歷史相結合,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第29題以孔子文化節與奧運會開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貢獻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時還考察了文字與造紙術的知識點,涉及知識點多達數十個,綜合性特點十分突出。

7、試題體現了鄉土特色。注意在鄉土歷史與中國歷史之間尋求結合點,引導學生將愛國與愛家結合起來,這也是近幾年來,各地會考的一個趨勢。

8、試題圖文並茂,涉及文物、圖表、地圖、新聞圖片,且形象直觀,信息量大,可讀性強,注意考察學生的讀圖潛力,有利於引導學生養成圖文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與習慣。

三、學生狀況分析

1、我校實行的是開卷考試,從考試結果上看來,整體狀況正常,單選題及格率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識點還是能夠掌握,但由於知識面大且容量多,學生對各課知識點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識點易混淆。

2、材料題失分較爲嚴重,反映出來的主要問題有:

1)閱讀材料不仔細,丟三落四。

2)在審題上還存在務必的問題。

3)歷史基礎知識欠缺,學科基本素養不夠。

4)閱讀面狹窄,相關知識太少。

3、材料題與問答題反映出的共同問題是:語言運用、組織可是關,書寫潦草,語文素養較差。從卷面上看,東拉西扯、用詞不當、邏輯混亂、字跡潦草、文不對題、前言不搭後語、錯別字連篇等問題十分突出,這些非歷史素養問題所反映出的是學生整體綜合素質差,基本素養欠缺。

四、關於應對措施的思考

1、知識與潛力並重。在實施新課程的今日,有一種傾向,即認爲只要強調基礎知識就是守舊,就是沒有領會新課程的精神,於是一些課堂過於求新,過於追求學生的所謂活動,爲活動而活動,顯得花哨熱鬧,而學生的收穫甚少。其實,教學的內涵依然是傳道授業解惑,知識與潛力是一個不能割裂的統一體,潛力的獲得總是伴隨着知識的積累,知識的積累到務必程度也必然帶來潛力的飛躍。沒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其他的培養目標只能是空談。

2、建立知識網絡,給學生整體化的歷史。近來的考試越來越綜合化,專題化。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要一味地強調微觀的知識點,而要引導學生建構知識網絡。

3、關注現實熱點,引導學生分析現實問題。近年來,各種考試總也免不了用現實問題切入,考察學生學過的歷史知識,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師要多學習多交流關注現實,引導學生分析現實問題,關注國家統一與發展,關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思考做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需要什麼精神品質。

4、擴大學生閱讀面,拓展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多角度看問題,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潛移默化。

5、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我校此刻的學生大多數綜合素質相當差,有的孩子的智力還在混沌狀態,由於缺乏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這些孩子普遍基礎知識差,還不具備相應的學科潛力。不談生源是不可能的。應對這樣的生源,我們只能放平心態,降低教學難度,重視基礎知識的過手。

6、繼續做好培優輔差工作,本次期末考試中及格的人數相對其他學科來說還是比較多的,所以這學期要更加重視培優輔差工作,關注學困生,避免兩極分化的加大。

歷史試卷分析2

一、均率統計

二、試題分析

本試題分兩大塊,(一)是單項選擇題,共15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二)是非選擇題,有簡答題16,材料題17、18,探究題19.

這份試題,覆蓋面廣、基礎性強,立足於歷史基礎知識,以重點知識來設計題目,重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試卷中基礎題約佔75%,基本上沒什麼難度,都是課本上的知識點,應用、綜合類試題約佔25%,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拔高、探究。整體來看,試卷中無偏題、怪題。

三、答題情況分析及存在問題

(一)單選題

8題:李白和杜甫詩歌藝術特色不同的原因在於,兩人生活的時代不一樣,這個知識點,學生教容易忽視。

11題: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課堂教學時,沒有給學生細分。所以,好多學生選擇北宋。

14題:題中的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社會經濟狀況,學生們不能

很好的對三個有效信息,進行歸納分析,所以造成失誤。

(二)簡答題和材料題

16題:本題較簡單,考察的都是死知識,但是對於運河開通的影響,有的學生還是答不到點上。語言組織和答案要點的把握有欠缺。

17題:考查科舉制的知識。本題較簡單,主要的失誤在於對科舉制特點的歸納。一方面是學生的歸納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由於自己的對這個知識點的講授不到位。

18題:學生用事例說明唐太宗的外交政策時,語言的組織不當,丟了分。

(三)探究題

19題:學生基本都能拿滿分,答案比較死。失分點主要集中於,宋朝海外貿易興盛的表現上,學生的答案要點不完整。

四、努力方向

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根據目前命題的趨勢和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後主觀性題目還會適當增加。歷史教學在注重基礎知識傳授的同時,必須注意培養學生初步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特別是綜合、歸納、分析、比較以及發散思維和語言表達等能力。

2、課堂上精講多練,空出時間讓學生識記背誦,給方法,給時間,給結構,增效果。

3、加強學生應試能力的訓練,形成良好的答題習慣,這樣才能在考試中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失誤。

4、加強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正確運用歷史學科術語,全面、完整答題的能力。

歷史試卷分析3

一、數據統計分析

試卷成績統計表(滿分100分,60分是及格線,80分以上優秀)

參考人數

平均分

優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試卷分析

此份試卷主要考察學生對八年級下冊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試卷總分100分,以基礎知識爲重點,所學的內容都已覆蓋到,難度適中,本試卷時間爲60分,滿分爲100分。試卷共四大題,由以下幾個題型構成。第一題選擇題,共計40分,第二題探究題,共計29分,第三題是材料分析題,共計31分,本套試卷沒有偏題、怪題,整個試卷難易適中。

1、整套試卷對教材各單元知識點的考查分配較均勻,涵蓋較全面。

2、部分選擇題設置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試卷充分考慮到城鄉差別和基礎教育的基本要求,試題比較容易。

三、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1、(選擇題1小題)開國大典最重要的意義是()

答案選B,很多同學選C。

錯誤原因: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不夠牢固。

2、(選擇題6小題)新中國成立以後,爲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所進行的努力有()錯誤原因:此題沒有正確答案,應該是選擇(2)(4),但是答案中沒有。所有答案都是誤導。

3、(選擇題13小題)下列不屬於鄧小平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的是()答案選擇應爲C,屬於易選題,大部分同學答對了。

正確原因:對問題認識較清,複習是把該項內容放在重點上,另外11、12、14、等小題錯誤也較少,究其原因就是對基本概念認識較清清,掌握基礎知識牢固。

4、探究題中22題回答大部分同學都能回答正確,小部分同學答題不全面,基本都能夠說出,此題得分較高。

21小題第一問大多能回答出來,第二問就回答的不夠好,分析其原因,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意義認識不足,還有就是審題不清,較差。

21題有點難度,即綜合課程內容有體現活學活用的能力,是一道好題,既能看出對過去知識的考察,也能覆蓋本書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能看出學生平時的功底。所以學生能答好該題說明學生會學習。我們學生有5%能很好的回答該題。

5、材料分析題,倆題中23對(1)(2)小題的回答,大部分同學答的較好。(3)小題大部分同學答非所問,不能理解特區作用。

小題,大部分同學對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夠全面準確,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四、整改辦法:

1、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不能因課改而丟棄基礎知識的教學,沒有基礎知識,就會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忽視對中下學生的輔導。基礎知識是思考問題、解決和分析問題的工具,離開了對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

研究和分析問題就只能停留在表層,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談。

2、加強對學生歷史記憶能力的培養

現在學生學習的對象是各學科基礎知識的一些基礎理論,只有掌握了這些基礎理論,纔可能爲未來的再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學生記憶能力訓練的主要途徑。

總體上本次歷史試卷,注重基礎,重視應用,凸顯能力,滲透德育。以課標準爲準繩,學科的重點內容爲核心,緊跟時代脈搏,設問巧妙,立意高遠。以基礎立意轉向基礎、能力並舉,穩中求進,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把握了教學的改革方向,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導向鮮明,是一份融綜合性、人文性、開放性和時代性於一體的好試題。

歷史試卷分析4

一、試卷分析

此份試卷主要考察學生對八年級下冊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試卷總分100分,以基礎知識爲重點,所學的內容都已覆蓋到,難度適中,本試卷時間爲60分鐘,滿分爲100分。試卷共四大題,由以下幾個題型構成。第一題選擇題,共計30分,第二題歸納列舉題,共計30分,第三題是材料分析題,共計20分,第四題是探究題,共計20分。本套試卷沒有偏題、怪題,整個試卷難易適中。特點

1、整套試卷對教材各單元知識點的考查分配較均勻,涵蓋較全面。

2、部分選擇題設置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試卷充分考慮到城鄉差別和基礎教育的基本要求,試題比較容易。

二、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1、(選擇題1小題)新中國成立之初,相當於國家憲法一部文獻是

答案選B,很多同學選A。

錯誤原因: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不夠牢固。

2、(選擇題6小題)中國迄今爲止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是上海APEC會議,學生多答A. WTO

錯誤原因: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固,憑感覺答題。

3、(選擇題13小題)寫新中國的藝術成就

錯誤原因:對問題認識不清,複習是沒有把該項內容放在重點上,另外11、12、14、小題 錯誤也較多,究其原因就是對基本概念不清,掌握基礎知識不牢固造成的。

4、材料分析題,倆題中對

(1)小題的回答,大部分同學答的較好。

(2)小題大部分同學答非所問,沒有弄清題意。

(3)小題,大部分同學對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夠全面準確,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5、探究題中17題

(1)小題的回答大部分同學都能回答正確,小部分同學答題不全面,基本都能夠說出,此題得分較高。

(2)小題第一問大多能回答出來,第二問就回答的不夠好,分析其原因,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較差。

(3)小題是一開放性的問題,學生普遍答的不夠好,暴露出學生的總結分析能力較差。

18題有點難度,即綜合課程內容有體現活學活用的能力,一道好題,能看出學生平時的功底。所以學生能大好該題說明學生會學習。我們學生有85%能很好的回答該題。

三、整改辦法:

1、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不能因課改而丟棄基礎知識的教學,沒有基礎知識,就會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忽視對中下學生的輔導。基礎知識是思考問題、解決和分析問題的工具,離開了對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研究和分析問題就只能停留在表層,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談。

2、加強對學生歷史記憶能力的培養

現在學生學習的對象是各學科基礎知識的一些基礎理論,只有掌握了這些基礎理論,纔可能爲未來的再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學生記憶能力訓練的主要途徑。

總體上本次歷史試卷,注重基礎,重視應用,凸顯能力,滲透德育。以課標準爲準繩,學科的重點內容爲核心,緊跟時代脈搏,設問巧妙,立意高遠。以基礎立意轉向基礎、能力並舉,穩中求進,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把握了教學的改革方向,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導向鮮明,是一份融綜合性、人文性、開放性和時代性於一體的好試題。

歷史試卷分析5

歷史期會考試已經結束了,爲了在以後的教學和考試中取的進步特對本次考試做如分析:

1.試題不僅考查學生的歷史知識、歷史基本線索和脈絡,還要考查與學生相關的社會生活實踐以及自身的情感體驗,以有利於學生價值觀轉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體現歷史課程獨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歷史試卷題目呈現方式生動活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內容、版式對學生充滿吸引力,新穎別緻,一返過去題目枯燥、單一、死板的特點。學生看到題目後好奇、親切、自然,易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試題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歷史教學大綱》、《歷史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質,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廣而淺的歷史知識。

4.九年級試卷分析概況:

選擇題題型特點:1、覆蓋面廣:20道選擇題涉及16課的基本知識。內容包括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民族關係等各個領域。2、注重基礎知識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選擇題都是最基本的、課程目標要求掌握的歷史知識。3、注重知識的遷移,考查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將同類歷史知識或前後相關的歷史知識羅列在一起,訓練學生的聯繫、比較和分析能力。如第2、3、6、20題。

原因分析:本題得分率較高,說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好。失分最高的是第6題,造成該題失誤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題幹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義,題幹所提示的內容學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7題、第11題、第13題,失誤原因:一是在學習新課時不求甚解,對有些歷史事實似是而非,;二是對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較強的歷史知識不太理解。三是不注重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關歷史知識的積累,如第6題。

材料分析題,做的不是很好,學生有一種陌生的感覺,根本不知道這些材料和誰有關係,所以做的時候就無從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時“讀書”的習慣還未養成,積累的興趣還不高。從這一題可以看出,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的能力不怎麼樣。

問答題得分情況也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不會歸納總結,例如問毛澤東爲什麼到農村建立根據地回答的不是很全面。甚至有的學生不知道該如何着手。

暴露出來的問題是理解僅停留在一個較低的層面上,由淺入深的探究式的學習能力是有缺陷的。

還暴露出一個問題,就是寫錯別字,“玻利瓦爾”的“利”好多學生寫錯,部分學生的卷面不整潔

5、工作建議及構思:

1教師要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

2教師重視學習,深入研究探究教學。

3在學習中繼續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鼓勵他們多問、多探討,強化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使學習變被動爲主動,從而達到愛學、樂學,力求全面培養學生。

4加大閱讀理解的訓練,提高學生答題技巧,平時注意糾正錯別字,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當前教師亟應克服的問題:教師以自我爲中心,只重知識傳授,滿堂灌;嚴重忽視能力的培養或缺乏培養能力的方法和手段;思想教育空洞落後,脫離實際,沒有針對性。講課枯燥沒有激發(或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嚴重忽視地圖、插圖等的運用。

歷史試卷分析6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

1.如果我們要研究元謀人、北京人等原始人類生產、生活的情況,最真實的史料來源是

A.神話傳說 B.史書記載 C.學者推斷 D.考古發掘

2.根據長江流域、水稻、幹欄式房屋等信息,判斷這是描述的哪一原始居民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3.下列哪項屬於歷史史實而非傳說

A.炎帝和黃帝 B.禪讓制 C.大禹治水 D.禹建 立夏

4.禹死後,啓繼承父位成爲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這標誌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現

A.禪讓制 B.王位世襲制 C.分封制 D.種姓制

5.西周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該年所屬的世紀和年代是:

A.公元前10世紀40年代 B.公元前10世紀50年代

C.公元前11世紀40年代 D.公元前11世紀50年代

6.現在要拍一部反映春秋爭霸歷史的電視劇,下列哪一個歷史人物是不適合的

A.周武王 B.齊桓公 C.晉文公 D.楚莊王

7. 戰國時期,我國封建制度逐步確立,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歷史。我國封建社會的逐步確立是通 過以下哪種方式完成的

A. 變法    B.起義     C.談判   D. 戰爭

8. 爲了方便記憶,小明畫了下面這張關係示意圖,此圖反映的內容是:

A. 禪讓制 B. 世襲制 C.分封制 D.等級制

9. 下面兩幅圖片所示 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現在

A. 春秋戰國時期 B.秦朝時期 C. 西漢時 D.東漢時期

10.他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終於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偉 業。這裏的他是

A.周武王 B.齊桓公 C.晉文公 D.楚莊王

11.在農業生產中,老百姓往往按節氣來安排農時,人們測定出一年24個節氣是在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時期 D. 戰國時期

12.著名學者餘秋雨的生花妙筆,給人們留下一段優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長城的社會功能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爲無數民衆輸送汩汩清流。請判斷,餘秋雨筆下的它是指

A.都江堰 B.鄭國渠 C.大運河 D.靈渠

13.戰國時期,秦國的軍隊特別富有戰鬥力,有虎狼之師之稱。其主要原因是

A.將領衝鋒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戰武器鋒利先進

C.戰場立功國家賜給田宅和爵位 D.戰略戰術運用得當

14. CCTV12法制頻道要招聘《法制空間》欄目主持人,假如時光倒流到兩千多年前,你認爲最合適的是

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韓非子

15.有學者指出,秦始皇所創造的事業,不僅爲歷代王朝所沿用, 也爲中國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秦始皇創建的是

A.禪讓制 B.縣制 C.中央集權制度 D.王位世襲制

16. 秦朝咸陽的一位糧食商人,要購進一批小米。結賬時,這位咸陽商人應該用下列哪種貨幣支付貨款

A B C D

1 7.曾有人形容秦朝時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擠滿了穿囚衣的犯人,監獄裏關滿了人,如同集市一樣。這種現象說明秦朝時期

A.刑法殘酷 B.國民素質不高

C.人民法制觀念淡薄 D.社會治安混亂

18.大丈夫當學衛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長驅數十 萬衆 ,縱橫天下。材料中的衛青、霍去病,立功沙漠打敗了

A.匈奴     B.犬戎    C.鮮卑族     D.山戎

19.西漢初年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採取攻勢,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漢武帝態度比漢初皇帝強硬      B.漢武帝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C.漢武帝時,和親政策不起作用   D.漢武帝時匈奴勢力衰弱

20.20xx年7月5日,新疆烏魯木齊發生嚴重打砸 搶燒暴力事件,這是由民族分裂分子境外指控、煽動,境內具體組織實施,有預謀、有組織的暴力犯罪。通過歷史學習我們知道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段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A.西周 B.秦朝 C.西漢 D.戰國

21. 環境保護工 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資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下面哪個人的發明過程具有這樣的特徵

A.李冰 B.蔡倫 C.張仲景 D.華佗

22 .它是我國古代一部傑出的史學著作,它以紀、傳等體例進行編寫,史料翔實,文筆生動,是後世編寫史書的典範;魯迅先生稱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部史書是

A.《尚書》   B.《春秋》  C.《史記》  D.《道德經》

23. 曹操家族DNA是復旦大學的課題研究成果,於20xx年11月11日正式發佈,該研究成果證實曹操並非西漢丞相曹參的後代,同時推翻了曹操爲夏侯氏抱養而來的說法。曹操是

A.魏國人 B.東漢人 C.吳國人 D.蜀國人

24.下面對三國鼎立局面的評價,正確的是

A.戰亂頻繁,破壞了社會經濟 B.封建國家分裂,不利於統一

C.破壞了民族關係、不利於民族融合 D.局部統一,爲全國統一創造了條件

25.魏晉南北朝時期,福建得以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

A.統治者施行仁政 B.社會比較穩定

C.北方農民南遷帶來先進工具和技術 D.自然條件優越

26.月球上和 太陽系中都有以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命名的山和星體,他最突出的貢獻是

A.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 B.測算的一年的時間較準確

C.寫了一部數學專著《綴術》 D.發明了骨算籌

27.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快受到我國封建統治者的歡迎和扶持,這主要是因爲

A.佛教認爲靈魂可以脫離肉體永遠存在

B. 佛教爲統治者煉製丹藥,使他們得法成佛

C. 佛教奉勸人們今生忍受苦難,來世可行幸福

D.佛教告訴統治者長生不老的辦法

28.看了電視劇《大長今》中醫女長今通過鍼灸技術給孕婦麻醉並施行開腹手術後,你馬上會聯想到 神醫

A.張仲景 B.蔡倫 C.酈道元 D.華佗

29. 周 杰倫創作的歌曲:蘭亭臨帖,行書如行雲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卻難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這首歌時會想到哪位書法家

A.顧愷之 B.司馬遷 C.祖沖之 D.王羲之

30. 在我國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下列朝代屬於統一的王朝有

①秦 ②西漢 ③東漢 ④北魏 ⑤東晉 ⑥西晉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

班級 姓名 總分

選擇題答題卡: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題號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40分)

二、非選擇題 (本大題共4小題40分)

31.(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人以上,可以語上(深奧的學問)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

材料 二:現代著名史學家郭沫若說:書籍被燒,其實還在其次,春秋以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種精神,事實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擊。

材料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的言論出自何人(2分)他思想的核心是什麼(2分)

(2)材料一體現了孔子 怎樣的教育思想(2分)

(3)材料二中致命打擊指的是哪一事件(2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麼歷史現象(2分)

(4)材料三中的這種政策是誰推行的(2分)

(5)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對儒學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但現象的背後,也有着 共同的目的。這個共同目的是什麼(2分)

32.(10分)小明同學學完第10課秦王掃六合和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後,決定設計一張表格,對秦始皇和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史實(見下面),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進行分類整理歸納,應如何完成(主 要史實只需將相應字母代號填入你設計的表格中即可)

A:稱皇帝 B: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C:舉辦太學

D:統一貨幣、度量衡E:統一文字F:允許諸王分封自己土地,削弱諸侯國勢力

33.(8分)閱讀表格,回答問題。

中國古代著名戰役對照表

戰役名稱 時間 交戰雙方及兵力對比 結果

官渡之戰 200年 曹操(3-4)萬袁紹(10萬) 曹操勝

赤壁之戰 208年 曹操20萬孫劉聯軍5萬 孫劉勝

淝水之戰 383年 東晉8萬前秦80萬 東晉勝

請回答

(1)根據交戰雙方兵力投入與戰役結果,概括出三次戰役的相同點。(2分)

(2)這些戰役一定程度改變了歷史的發展,其中赤壁之戰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是什麼(2分)

(3)通過分析以上戰役,結合你對戰爭的瞭解,說說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至少寫出兩個)(4分)

34. (8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皇帝說:如果名不正言不順,那麼各種 制度就不能確立 。現在要禁用鮮卑語,統一使用漢語。那些年齡在3 0歲以上的人,使用鮮卑語已成習慣,可以允許他們不立即改變 。但是30歲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繼續使用鮮卑語,明知故犯,就要降職或罷官。

請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誰(2分)他進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麼(2分)

(2)鮮卑族不再作爲一個單一民族存在,請分別站在中華民族大立 場上和鮮卑族拓跋部的立場上對於這位皇帝的改革進行評價。(4分)

答案

一、選擇題

1D 2C 3D 4B 5C 6A 7A 8C 9A 1 0B

11D 12A 13C 14D 15C 16B 17A 18A 19B 20C

21B 22C 23B 24D 25C 26A 27C 28D 29D 30A

二、非選擇題(不必拘泥參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如有其他它答法,言之有理即可給分)

31.(1)孔子。仁(仁和禮亦可)(2)因材施教。(3)秦始皇焚書坑儒;百家爭鳴。(4)漢武帝。(5)加強思想控制或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32.(下表僅供參 考)(製表合理給4分,能把政治、經濟、文化措施與人物對應給6分)

皇帝

項目 政治 經濟 文化

秦始皇 A D E

漢武帝 F B C

33.(1)以少勝多或以弱勝強。 (2)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3)天時、地利、人

歷史試卷分析7

一、文綜試卷中歷史試題總體評價

1、題型基本穩定,知識佈局合理,難易度把握較好:選取題以史料形式出現,非選取題的考查資料以小專題知識爲主線進行綜合整合、採用層層遞進的小問題設置,注重新情境下的問題解決潛力的考查。知識佈局合理:考查範圍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試卷難易度把握較好,問題設置有梯度。

2、體現大學聯考的方向:從知識立意向潛力立意轉化。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知識的靈活運用與遷移;材料分析題注重材料的鮮活性,有圖片資源的運用;問題設計有務必的開放性(如40題第4小問)。

3、較好地把握宏觀與微觀、理性與感性知識的有機結合:如意識形態與客觀存在的關係、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等。

4、注意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注意教材新增加的資料與提法(如30題)

二、教學推薦

1、加強歷史概念的辨析與運用訓練。

2、加強知識的梳理、探究、變通與整合,加強高三最終階段複習教學的有效性。

3、認真研究“20xx年大學聯考考試說明”與“高中新課程標準”,把握考改方向。

(1)認真研究“20xx年考試說明”,務必要吃透考綱,對照20xx年說明,做到心中有底。

(2)研究“20xx年新教材大學聯考模擬試題”,領悟大學聯考動向與潛力要求。

(3)嘗試以新課標模塊爲指導方向的專題複習,尤其是一些新的思想與新提法。

4、加強對學生學習現狀的調查研究,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更大程度提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如每一次測試後,對學生答題狀況作一統計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知識網絡是否構成、分析問題是否較窄、新情境下運用知識潛力是否較弱、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否停留在微觀表面、主幹知識是否宏觀把握等,爾後教師對教學作出相應的調整,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最大程度上發展思維。

5、繼續加強解題方法、審題角度分析的講解與滲透,講與練相結合。

6、加強備課組的分工與協作。

歷史試卷分析8

一、試題分析

本次試題考察範圍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沒有選考內容,難度明顯比上次丹東試題簡單。但試卷在注重基礎的同時,仍注重能力立意,知識與能力緊密結合。選擇題幾乎都是材料型,創設新的情境,注重考察知識的靈活運用及遷移能力。四道非選擇題也都將材料與教材結合設問,突出主線與重點知識的考察。但個別設問存在分數不明確,導致學生答題時,側重點出現偏差,失分較多。

二、學生答題情況

(一)亮點:學年總平均分64.7分,90分以上三人,3年17班80分以上19人,這是相當不錯的成績,充分說明我們前一段複習是卓有成效的,複習方法和策略是對路的,是對我們前一段教學的極大肯定和鼓舞。

(二)存在的問題:

1、選擇題:第一:審題不細,比如時間沒看準,正確和錯誤看馬虎。

第二:基礎知識記得不牢固,分不清哪段時間出現的史實。

第三:材料看不懂或不會看、抓不住關鍵詞。

2、非選擇題:第一:審題馬虎,出現落問現象。

第二:閱讀提取信息能力較差:如不能準確歸納概括,只盲目翻譯原文。

第三:知識遷移、靈活運用能力較差,不能判斷考查的知識點並與教材有機結合。第四:語言不夠規範、字跡不夠工整,條理不夠清楚。

三、教學改進措施

1、對試卷及考試情況進行及時講評,注重講方法、講問題、與教材知識點緊密結合,邊講解邊提問,力爭舉一反三。抓住每班亮點鼓勵學生樹立分分必爭、大學聯考必勝的信心。

2、繼續貫徹以往復習思路:先建構每單元知識網絡,再據課標要求夯實每課知識點,最後進行鍼對性鞏固和訓練,形成良好的複習思維習慣。

3、針對學生複習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遺忘,堅持背、講、問、練緊密結合。背就是基礎知識過關;講就是講重點、講難點、講結合點、講聯繫點;問就是反覆提問,不厭其煩地提問,幫助學生鞏固強化記憶。否則課堂上會了,下課就忘了;昨天會了,今天就忘了。練就是進行鍼對性訓練,一個考點一練,一個單元一練,一週精選一套綜合習題一練(12道選擇題,2道非選擇題),既可鞏固知識、防止遺忘,又可訓練思維和方法。練後既可面批,又可抽批。堅持練後必講,講後必問,問寫結合。講題時着重講方法:選擇題強調要審時間、審空間、審關鍵詞,注意使用排除法;非選擇題強調五大步驟:第一步:帶着設問看材料,節省時間,有的放矢。第二步:將問題拆分到最小單元,防止落問。第三步:判斷思維方向和考查的知識點,明確答案來源;第四步:榨盡材料,一句一句看材料(按。;、、、劃分)邊看邊畫,防止遺漏信息。第五步:梳理思路,組織答案。要一問一答,語言規範,條理清楚,字跡工整。做題時先在腦海裏過思路,再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去做,逐漸熟中生巧,事半功倍。

4、針對歷史學科成績瘸腿的同學(特別是尖子生),要拿到試卷細緻分析,面對面溝通,共同查找原因,發現問題,尋找突破改進的方法。平時上課時也要多提問,多督促。

5、爲迎接期末考試,我們歷史老師要與地理、政治老師溝通配合進行綜合訓練,讓學生熟悉大學聯考模式,把握時間,提高答題速度。

最後,我相信在學年領導的正確指導下、我們組內三位老師同心協力、共同努力下,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歷史試卷分析9

本次歷史期末考試由教研室出題,從題目上來看導向還是比較科學的,有些許題目比較難,題目量適中,整個的分值安排比較合理。從學生的答題情況來看,整體效果相比較期會考試來講學生慢慢形成自己的歷史學習方法以及作題方式了。

整張試卷總共有三個大題:第一大題單項選擇相對而言比較簡單,學生得分率很高,滿分比例佔有84%以上;圖說歷史這個題目學生對於問題的問法相對比較陌生,因此得分不太高,特別是第二十題學生的得分率大概在68%左右;第三大題出題相對較活,這樣的題目是很科學的,同學對學生的閱讀與理解水平提出了一定要求,同學對於學生在材料分析上的考查做得比較多,總體上來講也就是這個題目相對較難的,因此七年級的學生這個題目做得不是很理想,失分較多,得分率在51%左右。

這次考試整個七年級的總體情況如下:平均分是61.5分,及格率是58.33%,優良率爲22.31%,,低分率是16.15%,最高分是97分,最低分是13分,所以整個的成績一般。老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當中還應當提高整個的平均分,另外低分率較高,對於這些後進生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轉化。平常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對課文的重要知識進行梳理以外,還應當多給些材料分析這類形式比較活的題目,提高學生的歷史分析與應用能力,做到真正的活學活用。當然這個有賴於老師平常對學生進行的思維訓練,因此本次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以後,我們兩個歷史老師就有意識的將下個學期的教學方法與模式盡最大可能做適應地調整,以期達到預期效果。

歷史試卷分析10

一試題評價

高一歷史期中試卷緊扣教材及學考考點,試題難易接近於學考題難度,選擇題分佈較合理,但第三,四單元的選擇題較少,涵蓋了必修三前四單元大部分知識點。側重考察學生的識記以及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歸納、分析及應用能力。通過測試本試卷的及格率爲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二試卷分析(抽兩個考場缺考3人共57份樣卷)

較低7、14、17、24題,其中第7基礎知識不夠紮實;題出錯的達到33人,14題出錯的選擇題25小題共50知識的聯繫比較遷達到37人,17題出錯人數達到分;最高分44分,移能力差,部分題分43人,24人出錯人數達到40人。最低分6分析題干時理解不到較好1、2、3、4、8、9、15、18、位21、22題基礎知識把握不牢最高13分,最低1分,平均分固,對教材知識不熟26題,19分7.63,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點一悉,不能正確分析概括史料,不會從材料裏提煉有效信息審題不準,不能找到非選關鍵詞句和做題的最高9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擇題27題,13分突破口,知識遷移能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點八共40力欠缺,知識體系混分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把握不牢固,答題過最高14分,最低2分,平均分程中答案俗語太多,28題,18分9.35,得分率是百分之五十一點不能準確答出歷史專業術語和標準知識點。

三突出問題

1在平時歷史學習中學生思想上不夠重視,行動上不落實,導致基礎知識把握不牢固

2材料理解偏差,審題不準,不能找到關鍵詞句和做題的突破口,知識遷移能力欠缺,知識體系混亂

3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把握不牢固,答題過程中答案俗語太多,不能準確答出歷史專業術語和標準知識點

四整改措施

1針對思想不重視的學生,多和學生談心,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對於基礎知識不牢固的現狀,必須要在平時教學中嚴格要求學生,牢記基礎史實,並學會應用。引導學生學會積累知識,運用與拓展知識。每堂課的小結部分再強調重難點,讓學生學會總結。

2加強課後的複習,向學生提出複習要求,這包括課堂上的要求以及課堂作業的要求。每一單元學完之後,出一些測試題,多多鍛鍊學生的卷面答題能力。

3針對學生歸納概括運用能力不強知識遷移能力不強的問題,爲此在複習時注重基礎史實記憶的同時,也要注重適當試題的訓練,特別是要進行解題方法的指導,學會審題與答題,引導學生找到材料題中的關鍵字詞句和突破口,使學生把握一定的答題技巧,然後加以練習題的訓練。

歷史試卷分析11

一、試卷評價

試題本着有利於基礎教育爲培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合格人才與勞動力的水平測試,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與考試標準的基本要求,在題型、題量、難度係數基本保持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知識考查內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對指導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

從試卷中我們可以看出:

(1)全卷五種題型,即:選擇、材料分析、探究題、讀圖題、歷史檔案題。五種題型的優化,全面考查了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全卷主客觀試題分配恰到好處,其中選擇題佔了45%,便於檢測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而其他題佔55%,則側重考查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五種題型的配置充分體現了水平測試的雙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課改、教改與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學生正確處理歷史材料以及綜合分析與表達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識面廣,且知識範圍分配合理。試題全面覆蓋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材,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民族、等各個方面知識點,而且知識範圍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課程標準與考試標準的要求。這就有利於全方位檢測學生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側面的歷史知識。

(3)突出了對學科主體內容和歷史知識內部聯繫的考查。今年試卷考查的內容全部都是學科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沒有偏題、怪題,體現了國中歷史教學的普及性、基礎性。同時材料分析題和論述題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現實性,特別是從歷史事件本身的聯繫與影響方面着題。

(4)試題充分體現了課標與考標規定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靈活考查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理解、比較、分析、綜合及遷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顯地反映出考查學生理解、分析、綜合層次的知識內容達70%,側重考查了學生多元歷史思維能力。

二、答卷評述

1、總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三點:一是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仍然只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與記憶,還沒有真正轉軌到能力的培養上來,而許多學生只知道死記書本;二是試題綜合性較強,難度偏高。三是有部分題目超邊了。

2、客觀試題、基礎知識試題得分率較高。

3、主觀試題及考察學生綜合能力的試題得分率較低。

總之,考生在答卷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一系列表象,爲指導我們今後的歷史教學和考試提供可貴的一手資料,我們應深刻剖析。

三、關於教研教改的理性思考

20xx八年級水平測試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讓我們清晰感覺到嶄新的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脈搏在沸騰,我們只有全面更新全體師生教與學的理念,徹底轉變師生教與學的方式,才能不斷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因此藉助這次水平測試,我們作出瞭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學理念,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新的課改指導下的歷史教師,應全面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觀念,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指導學生全面地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學生應全面轉變學習方式,倡導積極主動的探究式學習,勇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避免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從而把新的課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練把握課標和考標,高度重視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面對教考改革的新形勢,我們應以“兩標”爲基礎,組織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注重中外歷史知識的有機滲透,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應反覆運用歸納法、演繹法、聯想法、比較法、啓發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全方位,多層次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罰,讓學生的思維在“發散--集中--發散”的多次循環往復中產和豐富的“歷史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和基本的歷史素質。

3、努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今後的歷史考試能力要求越高,學習難度越大。因此,培養興趣是關鍵,我們的歷史教師要想方設法,生動活潑地開啓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主動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視後進生的轉化與提高,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我們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課程改革,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讓我校的歷史教育教學改革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歷史試卷分析12

一、命題指導思想和特點

(一)、指導思想

縱觀整個試題,總體體現了以能力和素質立意的理念和新課標對三維目標的考查要求,以發揮歷史教育測量的診斷功能和導向功能。

(二)、試題特點

1、總體平和,難度適中

試題的結構、題型與容量適度,有一定的效度、區分度。難度適中,全卷沒有讓所有學生都動不起筆的題目,也沒有一個大題讓相當一部分考生得滿分的題目。全卷基本按照大學聯考要求命制,讓分科以後的文科學生見識一下大學聯考模式的題目是很有必要的。

2、立足基礎,貼近教學

試題重在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概念的識記和理解。尤其是對一些重要概念和結論的準確理解,對重大歷史事件和現象的本質認識,以及對歷史發展過程的規律性總結。

二、學生存在的問題

從閱卷及抽樣的結果看,主要有五大問題:基礎知識不牢固、學科能力沒形成、審題偏差大、書寫不規範、新課程意識缺失。

1、基礎知識不牢固

基礎知識掌握較差,特別是對一些概念性的知識沒有真正把握。

2、審題偏差大

本次考試因審題失誤而失分顯得特別嚴重。審題中抓不住關鍵性字詞,不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導致理解偏差,不按照要求回答,答非所問。

3、書寫不規範

多數學生書寫不規範,字跡不清晰;學生語文知識匱乏,不能有效組織答案,主要表現爲知識要點不明確,沒有層次性,出現口語化,文字表達不夠嚴謹;不會使用歷史學科語言或術語答題,出現許多無效文字;關鍵字詞寫成錯別字。

三、對今後教學的建議

1、加強對歷史基本概念的教學

本次考試,反映出學生在歷史概念上存在很大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將基本歷史概念闡釋清楚,讓學生對一些歷史概念爛熟於心。並適時進行跟蹤

檢查,通過課前默寫、課後作業、抽查等方式,增強對歷史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與記憶。

2、教學重、難點分析應加重學生參與的力度

包括新課教學和試題練習和講評,在培養對問題分析能力的同時,多給學生參與的平臺和機會,因爲學生參與,能有效及時地糾正可能出現的錯誤偏向及思考方式的偏差。

3、適度進行基本的史學方法和史學理論的教學

4、對試題的解答,除加強對答題格式的規範外,更應該加強對解題方式的引導。

首先要學會讀題審題,注意問題的細節,把握問題的時空界限、方向和側重點;其次,學會讀懂材料,有效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其主題意旨,能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有全面和清晰的認識;第三,在具體解答上,應注重儘量用教材中的內容或觀點來表達,對於需要概括提煉的,力爭做到簡潔、精確、邏輯合理等。對於審題不周全,理解模糊的問題應重新加以審視,盡力做到不遺漏每一個問題,不留下任何一個空白,將能做到的力爭做到最好

5、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鼓勵士氣,增進信心。我們還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歷史的信心,因此應經常鼓勵,在嚴格要求過程中應看到學生的進步,及時表揚他們的長處和優勢,以利於提高整體水平和效果。

歷史試卷分析13

這次期會考試的試題有單項選擇題、材料分析題,每部分都有錯題。選擇題以3、6、7、11、13、題做錯的人數較多,審題不清,個別知識點換種方式出現,學生就不會運用;對個別歷史事件的'時間容易混淆。第21題考查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點,難度適中,大部分學生答得不錯。第22題考查的是1901-1921年的幾個歷史事件,前兩個問題學生還是可以做出來的,第三、四個問題需要學生的理解能力,難度較大。第23題考查的是第二單元的知識點,這部分學生做的一般,主要是審題不清楚。第24題考查的是第三單元的內容,第2、5個問題的難度較大,大部分學生沒有完成,學生失分非常嚴重。

問題和分析

1、學生基礎知識不紮實是失分的主要原因。本次試題基礎題佔一半,容易題佔一半左右,從答題情況看,材料題失分相對較多,主要原因是基礎不紮實,課本知識掌握不夠。

2、教師課堂雖對重點,難點花足功夫,細緻講解,重複強調。但課後,由於學生沒能自覺及時做好複習,練習鞏固,使學生知識消化不良,課本基礎知識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亂,沒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好適當的識記,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

3、學生考試過程中審題作答存在隨意性,考試技巧有待提高等問題,導致知識無法得以有效運用,客觀題失誤頻頻;主觀題有一部分學生語言表述不規範,要點不突出,邏輯性不強;

閱讀不認真,有效信息獲取不足,概括歸納信息的能力欠缺;舊教材的知識點學生了解的少,得分不多。

改進措施

1、繼續抓基礎,反覆練習。

2、放慢新授課的速度,使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達到更好的效果。

3、培養學生閱讀、概括、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4、考試作業的批改,評講要及時,應注意審題技巧,答題規範性等問題的指導與訓練,對症下藥,適當的訓練是鞏固和理解知識點的必備途徑。

5、加強學法指導,指導筆記。

歷史試卷分析14

20xx年大學聯考歷史山東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氣,又不乏活力的特點,在穩定中有所創新和突破。從整體來說,今年的試題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融合,實現了選拔性和導向性、基礎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諧統一,鮮明地體現了歷史學科特點,符合歷史學習與認知規律。具體而言,今年試題的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凸顯學科性,注重歷史思維能力考查

20xx年山東卷緊密結合歷史學科特點,以歷史思維能力考查爲重點,符合考試說明中“命題以能力立意爲主導”的命題原則。試題主要從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創新性三個方面來區分考生思維品質的差異,實現對考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

1、以知識的遷移和靈活運用爲核心,考查考生思維的靈活性。如選擇題的第11題,通過對近代紡織企業與其他行業的數量比較,考查了中國近代工業結構的不均衡性,使考生進一步認識近代中國工業半殖民地性的特徵。第29題第(2)小題,以張之洞對漢陽鐵廠選址因素的考慮爲切入點,考查了考生對洋務派官辦企業封建性特點的認識。

2、增強試題的綜合性,突出對考生歷史思維深刻性的考查。試題將世界史和中國史、古代史和近現代有機結合,將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模塊的知識相融合,突出考查考生對歷史階段特徵和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如選擇題的第12題,考生只有將義和團運動、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三個歷史事件以及這一時期的其他歷史史實進行綜合分析和理解,才能得出正確答案。再如第15題,從空間上涉及了歐美四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時間跨度上涉及了近代殖民擴張、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三個歷史階段,考查了考生對世界歷史發展基本脈絡的把握。試題的設計從單點到多點,從點到線,再從線到面,大大增強了試題的綜合性,從而加強了對考生思維深度及廣度的考查。第27題也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試題不但在知識上將中國古代史中的黃宗羲思想、世界史中的孟德斯鳩思想以及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相結合,而且以“史料”“史論”“史觀”爲主線,實現了對考生能力的多層次、多角度考查。

3、以材料的多樣性、客觀性,思維過程的發散性、自主性以及答案的非唯一性,來考查考生思維的創新性。比如第33題第(2)小題,題幹爲考生並行列舉了三則關於農奴制改革的史料,材料具有多樣性;設問是開放的,給考生留下了多角度進行思維的空間;答案是非唯一性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論結合,自圓其說就可得分。試題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和諧統一,有助於考生創新思維的發揮。

二、突出研究性,注重對歷史理論和歷史方法的考查

今年的大學聯考試題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課程目標,通過對學習方法的考查,檢驗了考生進行歷史學習的能力和潛質,更加有利於爲高校選拔人才。

1、重視史料的解讀與運用是今年試題的一大特色。

史料是進行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的基礎,考試說明所規定的“考覈目標與能力要求”的第一項即是從史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今年試題在史料方面有三個特點:(1)史料的選擇更趨豐富和多樣化。文字史料除了傳統的歷史典籍,還有詩歌、回憶錄等。此外,試題還選用了漢畫像石雕刻圖、個體戶營業執照等,使卷面更加生動和鮮活。(2)試題所選用的史料與設問、答案的結合更爲緊密和科學,避免了爲材料而材料,使材料真正成爲了能力考查的載體。(3)更加註重對考生運用史料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比如第27題以“史料”“史論”“史觀”爲主線設題,鮮明的突出了史料在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中的地位。第33、34、35題不但考查了考生對史料的選擇、鑑別和解讀能力,而且引導考生加深了對歷史認識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理解。

高中歷史新課程重視新情境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學中也出現了“史料教學法”等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但是,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有的教師認爲自己一直是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的,但是問卷調查卻顯示,很多學生卻並不清楚什麼是史料,更不知道如何蒐集、整理和使用史料。今年山東卷對史料的考查,必將對中學教學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2、試題突出對歷史理論和歷史方法的理解和運用。

對20xx年山東捲進行評析,不得不提到第27題,作爲分量最重的學科內綜合題,它比較全面、最爲典型的反應了整個試卷的風格和特點。

第一,試題以史學構成的三個要件——“史料”“史論”“史觀”爲主線進行設計,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它不僅僅表現爲一種試題外在的呈現形式,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試題各個部分之間一種嚴密的內在邏輯關係。沿着試題呈現的這一主線不斷探究,使考生對歷史事物的認識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層次分明,全面落實了考試說明規定的“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考覈目標與能力要求。命題者通過這一方式,構建起了進行史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呈現了史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學科特點鮮明。

第二,試題注重對歷史理論和歷史方法的考查,但又不顯空洞。它做到了抽象與具體、理論與史實的結合,既使得考查具有一定的高度,又不脫離考生的認知水平。第(1)小題將史料與史論相結合,要求考生通過解讀材料一(史料)的信息,論證材料二(史論)的觀點,體現了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特點。第(2)小題要求考生掌握評價歷史事物的兩種方法,也是論從史出,毫無生硬之感。緊接着要求考生運用這一方法去評價“三權分立”思想,考查層次由瞭解、理解到運用,逐步深化。同時,由史料到教材主幹知識,所考查的內容與考生的知識背景越來越貼近。第(3)小題是對更爲抽象的史觀的考查,題目要求考生結合黃宗羲和孟德斯鳩思想在中國近代民主革命進程中的影響作答,明確的指向性,使考生不可能空泛的去談理論,抽象的歷史認識變的具體化。

此外,比較、判斷、歸納、概括等考試說明所規定的學習方法,在試題中也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三、注重思想性,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能力考查有機融合

大學聯考科目的考試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兩個小時,但是對一些考生來說,有的科目有的試題是使其終身難忘的。因此,大學聯考試卷絕不僅是一些堆砌的文字和符號,它也是對考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的一個有效載體。

從20xx年山東捲來看,命題者沒有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簡單的理解爲一種思想教育,而是將其上升到了對歷史事物的態度、對歷史觀唸的認識這一層面上。比如,第27題第(1)題讓考生回答黃宗羲思想的“新見”,就是讓考生認識黃宗羲的思想在明清專制的文化環境下所體現出的歷史進步性。第(2)題涉及到用什麼樣的方法,怎樣去評價歷史事物的問題。實質是在考查考生對待歷史事物的態度和價值取向問題。第(3)題以黃宗羲和孟德斯鳩的思想在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爲主線設題,不但寓含了“思想的力量”——思想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這一主題,而且滲透了以傳承與交流爲主題的全球文明史觀。“學史以明志”,試題緊密結合歷史學科特點,以歷史知識和能力考查爲“顯性”主體,“隱性”考查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寓意深刻。

20xx年山東卷以“發展、進步”爲主題,向考生展現了一幅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卷。試題所涉及的科舉制、古代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五四以後的民族主義思潮、改革開放、雅典的民主政治、工業革命、世界格局的多極化、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啓蒙運動、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等等,都是推動或深遠影響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今年是辛亥革命爆發100週年和中國共產黨成立70週年,試題不迴避熱點,第27題第(3)小題考查了黃宗羲和孟德斯鳩的思想在近代民主革命進程中的影響,第34題考查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四、體現導向性,試題實現了有利中學教學和有利高校選拔人才的和諧統一。

大學聯考的本質功能是爲高校選拔優秀人才,在客觀上對中學教學也有着積極的導向作用。20xx年山東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試題的區分度;同時,立足於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密切聯繫中學實際,做到了兩者的有機結合、和諧統一。

1、注重基礎性,考查主幹知識

試題注重基礎性,試題所涉及的考點都是課程標準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幹知識。比如科舉制度、中國古代的農業發展、近代的民族主義、近代工業的發展、改革開放、雅典民主政治、戰後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和兩次工業革命、啓蒙思想、明清進步思想、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近代洋務企業、一五計劃等。除了對基礎知識的考查以外,試題還注重了對考生基本技能的考查。比如對史料的鑑別和運用、評價歷史事物的基本方法等。它們不但是中學的主幹知識和考生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考生升入大學後,學習歷史所必需具備的基礎。

2、試題所考查的是課程知識而非單純的教材知識

教材只是歷史學習的工具之一,中學歷史教學和學習應該“以課標爲本”,而不能“以教材爲本”。第12題以陳獨秀對義和團看法的前後變化爲切入點,考查近代的民族主義,就不是教材中的陳述性知識。它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考生需要通過對五四運動及前後一系列歷史事件的分析、歸納,正確認識這一階段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徵和基本脈絡,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試題沒有超出考生的認知水平,是考生應該掌握的課程知識。

3、穩定中創新,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

試題不創新就會陷於模式化,從而失去生命力。作爲學科內綜合題的第27題,去年在試題的形式和內容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廣泛好評。因此,今年山東各地市模擬題中紛紛出現了模仿第27題的現象,而且高度“仿真”。如果命題者再以去年的模式命題,必然會加劇中學教學中的應試教育思維,使其陷於教條化和模式化,背離新課程的理念和素質教育的精神。今年的第27題沒有沿襲去年的形式,再次大膽進行了創新。設計更爲科學合理,形式新穎,內容厚重,寓意豐富,更有了專業性和學術味。這不但能有效區分考生的層次,有利於高校選拔人才,而且對中學教學也會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4、正確對待“新材料”,合理處理不同版本問題

在重視新情境新材料的同時,目前的教學和考試中,出現了爲材料而材料的傾向,以追求材料的新、奇爲目標,違背了使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的初衷。今年山東卷第33題大膽引用了現行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材料,老材料考出了新意,這對於以後教學和考試中新材料新情境的使用是一種很好的啓示。同時,三則材料雖然分別引自三個不同的版本,但是在設問上對與使用不同版本的考生都是公平的。它透漏出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命題堅持“以綱不依本”的原則,所考知識非教材知識,而是課程知識,只要按照課程標準進行學習,使用任何版本的考生都可以答題。

5、注重學科性,避免去學科化和學科邊緣化。

隨着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日益深化,試題的開放性、靈活性、生活化越來越受到關注。爲了追求試題的新穎和所謂的生活氣息,個別試題出現了去學科化或者將學科知識邊緣化的現象。試題注重形式而淡化內容,所考查的知識遠離主幹,給中學教學帶來了不利影響,也不利於考生進入大學以後的繼續學習。今年山東卷注重歷史史料、歷史方法,如第27題對史料的處理,就不是簡單的進行史料解讀,讓考生去“概括段落大意”,而是以“史料”“史論”“史觀”整合和統領整個試題,史論結合,學科特點鮮明,專業性突出。

6、注重知識體系的構建和歷史思維方式的養成,避免歷史學習的碎化。

新課程教材都是以模塊形式呈現課程內容,時空跨度大,思維跳躍性強,考生要了解歷史基礎知識,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特徵,必須要建立起系統的知識體系,養成科學的歷史思維方式。今年的第27題或古今貫通,或中外結合,或前後承接,使的試題的綜合性大大加強,力爭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以“史料”“史論”“史觀”爲線,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展示了歷史學習的基本認知過程,也是對歷史思維的一種積極引領。

縱觀20xx年的山東卷試題,既秉承了傳統,又進行了積極創新,即完成了爲高校選材的使命,也深刻的闡釋了新課程的內涵。它在去年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進步和提升,是一份讓人滿意的試題。

1、考察中西方在不同歷史時期政治制度的變遷,此題以“古今貫通,中外關聯”體例來整合教材資源,只要熟悉課本,答此題絕非難事。

2、此題是一道信息題。從去年大學聯考開始,此種題型已經常態化,以繪畫題材的切入,考察漢唐兩代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不同

歷史試卷分析15

一、試卷分析

(一)試卷結構

歷史考試時間60分鐘,分爲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其中選擇題25個,50分,非選擇題四個,50分,總分100分。

(二)試卷特點

就全卷內容來看,本套試題以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義務教育國中歷史教科書爲依據,沒有超出規定的範圍;試卷的設計與題型以多形式、多層次、多角度來考查學生;基礎性強,試題立足於歷史基礎知識,以重點知識來設計題目,重在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試卷的編排遵循了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試卷緊扣大綱,依據課本,重點突出,難易適中,導向明確。試題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與考試標準的基本要求,在題型、題量、難度係數基本保持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知識考查內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對指導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

從試卷中我們可以看出:

(1)全卷兩種題型,即:選擇、材料分析。兩種題型的優化,全面考查了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全卷主客觀試題分配恰到好處,其中選擇題佔了50%,便

於檢測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論述題佔50%,則側重考查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兩種題型的配置充分體現了水平測試的雙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課改、教改與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學生正確處理歷史材料以及綜合分析與表達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識面廣,且知識範圍分配合理。試題全面覆蓋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材,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知識點,而且知識範圍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課程標準與考試標準的要求。這就有利於全方位檢測學生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側面的歷史知識。

3)突出了對學科主體內容和歷史知識內部聯繫的考查。今年試卷考查的內容全部都是學科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沒有偏題、怪題,體現了國中歷史教學的普及性、基礎性。同時材料分析題和論述題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現實性,特別是從歷史事件本身的聯繫與影響方面着題。

(4)試題充分體現了課標與考標規定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靈活考查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理解、比較、分析、綜合及遷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顯地反映出考查學生理解、分析、綜合層次的知識內容達50%,側重考查了學生多元歷史思維能力。

二、答卷評述

1、總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兩點:一在歷史教學中仍然只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與記憶,還沒有真正轉軌到能力的培養上來,而許多學生只知道死記書本;二是試題綜合性較強,難度偏高。以培養學生能力爲核心的課堂教學改革正逐步升溫,這對進一步啓動和推進我校新的課程改革有着較大的促進作用。

2、客觀試題、基礎知識試題得分率較高。

3、主觀試題及考察學生綜合能力的試題得分率較低。

大多數學生對歷史教材的主幹知識掌握得較好,能根據要求加以複習鞏固,對重點知識的掌握較熟練,並能正確地運用解題方法;大部分學生能採用較常用的直選法和排除法來解答選擇題,有一定的解題審題能力;部分學生的學科能力有所提高,善於運用已知知識進行判斷,反映了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個別失分較嚴重的問題,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可忽視的情況:

4、基本功不紮實,書寫不規範,錯別字多。審題能力較差。

5、部分學生歷史知識的應用能力和應變能力略顯不足。有些同學完全答不到點子上。

6、複習不到位。例如選擇題失分較多的第16題、21題、22題,都是基礎知識;第28.29題還有0分的現象,也充分說明了複習過程中存在嚴重問題。總之,考生在答卷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一系列表象,爲指導我今後的歷史教學和考試提供可貴的一手資料,我應深刻反思。

三、關於教學與考試的理性思考

七年級期中測試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讓我們清晰感覺到嶄新的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脈搏在沸騰,只有全面更新全體師生教與學的理念,徹底轉變師生教與學的方式,才能不斷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因此藉助這次考試,我作出瞭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學理念,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新的課改指導下的歷史教師,應全面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觀念,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指導學生全面地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學生應全面轉變學習方式,倡導積極主動的探究式學習,勇於提出

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避免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從而把新的課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練把握課標和考標,高度重視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面對教考改革的新形勢,我應以“兩標”爲基礎,組織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注重中外歷史知識的有機滲透,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應反覆運用歸納法、演繹法、聯想法、比較法、啓發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全方位,多層次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罰,讓學生的思維在“發散--集中--發散”的多次循環往復中產和豐富的“歷史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和基本的歷史素質。

3、努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今後的歷史考試能力要求越高,學習難度越大。因此,培養興趣是關鍵,我們的歷史教師要想方設法,生動活潑地開啓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主動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視後進生的轉化與提高,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4、在教學教程中,要抓主幹、重基礎。突出主幹知識的教學,夯實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歷史概念和一般規律。同時,平時教學中要強化歷史人名、地名、歷史專用名詞的書寫訓練,力求消滅錯別字。

5、平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讀教材或引用課外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同時注重訓練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6、要加強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包括閱讀分析、概括歸納、比較能力和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時也要注意加強學生表述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以提高學生語言表述的準確性和規範性。

7、加強學法指導,教師在教學中要教學生如何審題,如何尋找試題的關鍵詞,捕捉有效信息。

8、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要做好後進生的輔導與轉化工作,提高後進生的學習成績。

總之,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課程改革,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讓我的歷史教育教學改革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標籤:試卷 歷史